• 117.50 KB
  • 2021-06-08 发布

专题43(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43(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进一步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等的一组。‎ 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淘汰的方式挑选整合出相关的事实、事例、事理。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为依据,编选若干文句,这些文句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然后将这些文句分别编为四项,往往有对有错,用这样的组题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句意理解能力。它看似“奇崛”,但只要你按照文中提供的方法去训练,就一定能够大有收获。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主要方法:‎ ‎(1)读全文,捕捉重要信息。要做好信息筛选题,一定要养成阅读全文的好习惯:这段选文是什么体裁?是记叙文(人物传记)就要注意捕捉中心人物是谁,行文中反映了他什么行为、品德、处事方法,是议论文就要捕捉论点及其论据。如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所选材料为《明史·熊鼎传》,这段选文的体裁为记叙文,中心人物为熊鼎,选文包括他“卓有才华”“镇之以静”“阻派御史”“释放梅镒”及“正德仲罪”“考核官员”“责以大义”等多个主要方面,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熊鼎的才华及处事精细求实的性格。又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所选材料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归庄的《严祺先文集序》,这段选文的文体为序,内容偏重于议论,文章借题发挥,通过评议韩文公的文章,进而赞颂了严祺先的“明快严峭”“笔能杀人”,并提出了严祺先并不迂腐的观点。‎ ‎(2)析题干,明确筛选范围。命题人想考查哪一方面,在题干中往往作了严格的限定;而选择项往往是方方面面都可能有,而且表述得也很正确。特别是有的题干中,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已经给你提供了答题的重要信息和答题的切入点。因此,审读题干对正确答题显得十分重要。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选用材料为《宋史·何灌传》,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试题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题干审读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物标准是“何灌”,筛选出的必须是何灌的材料,其他人的材料都不符合要求;二是条件标准是“行事有成”,“行事有成”重在“成”,“成”就是“成功”,是一种结果。其中①句说的是手段方式,最终不仅没有成功,还导致敌人“忿而举兵犯我”,所以不符合要求。④句说的是建议、愿望,只是他说的话,最后才写成奏章报上去,这是行动前的筹划,不是结果,也看不出成功与否。因此该题答案为D。‎ ‎(3)抓关键,分清材料类属。所谓材料,是指备选项中所提供的内容。只有分清这些材料类属,才能判断它是否能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所选材料为《旧唐书·宋庆礼传》,本知识点的试题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在提供的这六句中,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一项,原句为“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由此可以看出,“更于柳城筑营州城”是诏的内容,是皇帝命令宋庆礼做的事情,无法表现宋庆礼的“雅有方略”。⑤⑥两项,原文为“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这句是直接说明庆礼为政清严及其结果的,明显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本题答案为A。‎ ‎(4)巧对照,求同排异作答。主要有两种选答案的方法。一是正选法。即经过分析,把符合题干要求的代入选择项,只要该项答案中的句子全都符合题意即可,并不一定要求该项答案包罗所有符合题意的句子。如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试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本题中第①句只是表明熊鼎不肯任官,并不能反映他的处事精细求实。第②句是说熊鼎为维护朝廷决定不同意派遣御史,也不能反映他处事的精细求实。而③④⑤⑥四句均表现了熊鼎处事精细求实。把 ‎③④⑤⑥分别代入选择项,只有D项符合要求。二是逆选法。即经过分析,确实不符合要求的选项,然后检验选项,只要有不符合要求选项的就给予排除。如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试题,经过分析,确定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是①②,检验选项,含①或②的选项立即给予排除,这样也可以把D项选出来。‎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1)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2)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3)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4)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5)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综合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个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对于客观题型,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有的省市如湖南卷则采用简答题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这样难度就会大一些。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捕捉材料信息。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当然,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读懂,可利用猜读法进行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同时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要求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要解答本题,就需要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捕捉与试题相关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本文在对比中凸显严子的高尚节操,以其胸臆发之为文,则其旨“矫然拔俗”至于为世俗所讥笑,其“论理论事,明快严峭”至能“以笔杀人”。作者对严祺先文章的赞颂之情,毫无隐晦,溢于言表。将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2)把握文章要素。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如古人称谓复杂,同一个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种称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多个人,以致把内容理解偏了。对于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论点,并要理清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论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论点论据也比较明显,弄懂文句之后,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难。比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将《宋史·何灌传》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A项是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和精妙射技,并在守边时大显神威,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师都感到惊恐。B项是说何灌受到徽宗赞许,徽宗召问他时,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C项是说何灌的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概括失当之处。至于D项,说何灌阻止溃退未成,这不符合事实,与原文意思不符。‎ ‎(3)注意逐项检查。在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做题时要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所作的叙述,按人物、事情的顺序逐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叙述分析、评价的整体性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性,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来解文的意识。比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第6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其中B项中“宋庆礼处事求实”表述有误,原文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这表明他做事虚浮不实。另外“另址再建营州城”,从原文可知玄宗的意图是在原址柳城筑营州城,并且得到了实施,而非另址再建营州城。可见答案选B。‎ ‎(4)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 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比如2011年全国高考大纲卷第10题,将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代入原文材料中进行查对,其中A、B、D三项的概括均符合原文意思。而C项说到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原文只是说他“坐赃”,不存在行贿的问题,因而不符合原文意思,C项所述不正确。‎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策略:(1)细读原文。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总之,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2)利用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还应结合先期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这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指根据文意分析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分析支撑作者观点的论据。“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指根据作者对事物或事理的具体描述和阐释体会作者的意思,揣摩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的;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的;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的;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点现在在高考中大都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江苏卷一般是主观问答题。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②作者对文中事物的观点;③文章的写作目的与主旨;④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考点常常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比如,2014年高考天津卷,选文是清代魏禧的《文学徐君家传》,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这题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合在一起考查。ABD三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中“‎ 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错误。阅读全文,不难发现,在文章最后一段第二句中,有“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根据此句,可以断定作者不认为徐谦是“游侠士”,故C不正确。答案为C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中所写之人的感情倾向,如赞颂、同情,斥责、讽刺;也指作者对文中所写之事的感情倾向,如拥护、肯定,反对、否定。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隐含在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往往通过细节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来窥探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解题策略:(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现在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在这样的文章结尾大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如例题中结尾处的“魏禧曰”,《史记》的文段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4)借“题”解“文”,妙用技巧。文言文阅读题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句,试题中对文章做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甚至总结出“倒读”一法,从列在后面的分析概括中巧妙寻找解读原文的钥匙,这也不无道理。‎ ‎(5)审视答案,再查疏漏。审视答案常用的方法有:① 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② 析错法。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③ 否定法。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若否定不了时,表明答案准确无疑。‎ ‎【真题演示】‎ 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D 二、(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袺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偹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慧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进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关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答案】 C 三、(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 南 所 住 白 土 村 地 居 疆 埸 数 见 军 旅 护 儿 常 慨 然 有 立功 名 之 志 及 开 皇 初 宇文 忻等镇 广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 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 ‎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的分析概括是来护儿少年已有大志,长大后秀拔超群。他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于受到吴氏的教诲,少年时代便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远大志向;等到他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项的分析概括是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得百姓爱戴。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