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50 KB
  • 2021-06-08 发布

浙江省丽水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年11月高一四校期中联考语文学科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的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坍圮(pĭ) 打夯(hān) 圈棚(juàn) 林阴道(yīn) 按捺不住(nài)‎ B. 通衢(qú) 缱绻(quăn 摇曳(yè) 多瑙河(năo 熠熠闪光 (yì)‎ C. 雪橇(qiāo) 贫瘠(jĭ) 剑戟(jĭ) 凌宵花(líng) 茕茕孑立(jié)‎ D. 跫音(gŏng) 逃遁(dùn) 廿七(niè) 什刹海(chà) 挥斥方遒(qi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音和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运用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等方法进行辨析字和注音,选出正确答案。‎ A项,“打夯hān”应改为“打夯hāng”;“按捺不住(nài)”应为“按捺不住(nà)”。‎ C项,“贫瘠(jĭ)”应改为“贫瘠(jí)”;“凌宵花”改为“凌霄花”。‎ D项“廿七(niè)”改为“廿七(niàn)”;“跫音(gŏng)”改为“qióng”。‎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对着楼梯口的地方,中央也树立着一根大圆柱,柱子背面是一件狭长的石膏复制品,是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做工精巧,色泽微黄,古色古香,逼真异常[甲]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就是在这个楼梯间里,墙壁也刷成黄色,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 ‎……‎ 过了人种脸谱像以后,又另换一类: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担架颤悠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也是赫耳墨斯圆柱。[乙]在过道——这里刷成玫瑰色——的尽头,就是美术教室,教室大门上方悬挂着伟大的宙斯丑怪的脸像;现在离宙斯的丑脸还远着呢。[丙]透过右边的窗户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飘浮而去……‎ - 25 -‎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树立 B. 古色古香 C. 惟妙惟肖 D. 竟 ‎3. 文中的画线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两]‎ ‎【答案】2. A 3. A ‎【解析】‎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B项,“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符合语境;‎ 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符合语境;‎ D项,“竟”,副词,表出乎意料,符合语境;‎ A项,“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此处说的是“中央也……着一根大圆柱”,说的是具体的事物,应该用“竖立”,“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从题干要求来看,本题要求选出“文中的画线句,标点有误的一项”,然后结合标点的用法特点进行辨析。‎ A项,“色彩斑斓”和“威风凛凛”中间的逗号应该用顿号,“色彩斑斓”和“威风凛凛”都做“希腊重甲胄武士”的定语,二者之间是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不能使用逗号。‎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前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的查处,有效治理各种乱象。‎ B. 在2018年度全省特色小镇考核和2018年度杭州特色小镇考核中,建德航空小镇均获得优秀,是唯一获得4A通航特色的小镇。‎ C. 《德国自取灭亡》曾连续蝉联畅销书榜冠军。书里指责德国政府移民政策不当,称穆斯林移民无意融入德国社会,并认为德国如此下去会自取灭亡。‎ - 25 -‎ D. 电影《流浪地球》是春节档8部新片里唯一一部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电影,据猫眼数据显示来看,该片的票房已突破42亿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成分残缺,“加大”后面缺乏相应宾语,可在“查处”后加“力度”;‎ C项,“连续蝉联”语意重复,“蝉联”本身就有连续相承、连续不断之意;‎ D项,“据猫眼数据显示来看”句式杂糅,"据……”和“…… 显示 ”两种格式的杂糅,可改为"猫眼数据显示"或"据猫眼数据"或“从猫眼数据数据来看”。‎ 故选B。‎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①____________。被视作舆论声量重要参照指标的两微(微博和微信)数据即是明证。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16日首发的于敏院士去世消息,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光明日报法人微博上该消息的阅读量约2300万。②_______________。回顾先生惊人的事业和沉默的人生,重温那段艰辛的岁月和不屈的探索,脑补他在黄沙大漠中大声吟诵“不破楼兰终不还”和《后出师表》的场景。有网友留言说:“③_____________。”追于敏院士这样的星,当然是出于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和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似乎又不止于此。他在时代的漩涡中如何张弛,在功名和真理之间如何选择,又在时间的巨大馈赠面前如何淡然处之,都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着迷不已。‎ ‎【答案】 (1). ①先生的离去,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 ②每一份阅读都是一份怀念和致敬。 (3). ③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第一处前“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后面“被视作舆论声量重要参照指标的两微(微博和微信)数据即是明证”,可见横线处应填“先生的离去,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处“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光明日报法人微博上该消息的阅读量约2300万”,横线上可填“每一份阅读都是一份怀念和致敬”;第三处的“追于敏院士这样的星”,可填“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6.阅读“中美大学阅读榜单对比图”完成下列要求。‎ 中美大学阅读榜单对比表 序号 美国(哈佛大学)‎ 中国(浙江大学)‎ ‎1‎ ‎《在伯明翰监狱里写的一封信》马丁·路德·金 ‎《平凡的世界》‎ ‎2‎ ‎《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我执》‎ ‎3‎ ‎《领导大不易》罗纳德·海菲茲 ‎《万历十五年》‎ ‎4‎ ‎《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狼图腾》‎ ‎5‎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内曼 ‎《常识》‎ ‎6‎ ‎《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牛奶可乐经济》‎ ‎7‎ ‎《政策分析入门》伊迪斯·斯托基 ‎《心理学与生活》‎ ‎8‎ ‎《正义论》约翰·罗尔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9‎ ‎《公司财务原理》理查德·布雷利 ‎《天龙八部》‎ ‎10‎ ‎《感谢您的忠告》杰·海因里希斯 ‎《国富论》‎ ‎(2018年4月19日搜狐教育网)‎ ‎(1)从榜单中,你发现中国大学生的阅读有什么特点?试作概括。‎ ‎(2)你对中国大学生的阅读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答案】(1)相较于美国学生偏重于选择经典哲学著作,中国的大学生们偏向选择实用与休闲作品。(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2)①拓宽阅读面,特别是要开拓国际视野,符合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挑战;②有更多个性化的阅读,培养特质鲜明的人才。(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 25 -‎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本题需要对“中美大学阅读榜单对比图”进行分析,从阅读榜单前15名的图书进行分析可知,相较于美国学生偏重于选择经典哲学著作,中国的大学生们偏向选择实用与休闲作品。‎ ‎(2)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中国大学生的阅读(即偏向选择实用与休闲作品)不能满足将来的需要。因而要拓宽阅读面,特别是要开拓国际视野,符合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挑战;同时要有更多个性化的阅读,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有更多更加深入的阅读,培养特质鲜明的人才。‎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材料一:针灸的起源和功效 针灸疗法最早记载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其中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效果。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从此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又被称为针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到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后来便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渐发展为灸法。‎ - 25 -‎ 针灸的功效很多。首先,针灸能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这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其次,针灸能调和阴阳,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是通过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再次,针灸能扶正祛邪,可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材于“百度百科”“针灸”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刺激这些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健康。这种刺激包括在经络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绒(艾叶)的方法,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灸法通常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用艾炷接触穴位灸灼,或用艾条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热薰穴位。‎ 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针灸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取材于《“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三:针灸铜人当国礼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新年首次出访,来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习主席在致辞中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 - 25 -‎ 看到这一幕不禁浮想联翩。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去年,欧洲药典上首次出现了6种中医药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欧洲还建立了209个中医教育机构。如果再联系屠呦呦前年获诺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医学层面,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日益多方位走向世界,被接纳、认同。‎ 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全球化大势中,开放与交流日渐增多,原本一只只独立的土豆,必然要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摩擦、碰撞甚至冲突、交锋都在所难免。对中国来说,走向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文明包容的过程。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但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好效果,大有玄机。‎ 针灸在2010年申遗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中国申报的项目是中医,包括中医理论、技能、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打了很大一个“包”,并不顺利——当然,这也与西医话语体系下中药本身存在的争议有关。后来,中方进行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记得当时专家解释这种调整时是这样说的:除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外,特别考虑到它的实践性和技艺性,考虑到它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国际医学界了解得较多,便于外国人理解。‎ 申遗的成功证明了这种调整的必要和智慧,也给我们一种启迪:一种文化要能被更多国家和民众理解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需要讲究“文化相融”的一些技巧。当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渴望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时,要找到最易交流的点、最能认同的面、最有说服力的事,才可能将门越开越大。了解、认识是第一步,互相包容、彼此尊重是第二步,然后才谈得上认同、欣赏乃至合作。‎ 这次向世卫组织赠送的针灸铜人塑像,本身也具有故事性,铜人原型诞生于近1000年前的中国北宋天圣年间,当时,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绘制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并铸造了两尊铜人,以立体人体模式来标注354个经络和针孔六位,无论是医学分值还是制造工艺,堪称世界瑰宝,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现存中国的仅是后世仿品,可想而知,伴随着针灸铜人身上附着的这些故事被钩沉、翻阅,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的沧桑历史。(节选自人民网评《针灸铜人当国礼,从排斥到认同需要“好载体”》)‎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5 -‎ ‎ 针法治疗起源于白人的生活实践,古代当一些使物偶然碰撞了身体某个部位而出现疼痛减轻的现象时,古人逐渐有意识地去研究总结,最终形成丁中医针法。‎ B. 针法与灸法治疗的手段方法是不尽相同的,针法是通过刺入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治病的疗法,灸法是通过烧灼烘烤来治病的疗法。‎ C. 针灸能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止常的生理作用,能调和阴阳,能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 D. 世界上第一个针十灸国家标准针灸图经,是北宋人绘制的,并铸造了两尊立体人体铜人,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其中一尊针灸铜人雕塑。‎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易燃、易加工、资源丰富等特点,还有温通经脉的疗效,就选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原料。‎ B. 中医药材出现在欧洲药典上,众多中医教育机构在欧洲建立,针灸在部分世卫会员国被允许使用,这些现象都说明“针灸申遗成功”直接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C. 针法和灸法会在特定部位上针刺或烧灼艾叶来达到机体的平衡,其共同点是都能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 D. 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多方位走向世界。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医针灸,阐明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及实践性和技艺性。‎ ‎9.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阐述 ‎【答案】7. D 8. B ‎ ‎9. ①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针灸申遗”成功能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③“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有利于在全世界更好地宣传推广中医药学,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习近平送的应是针灸铜人雕塑的仿品,真品已失传。‎ ‎【8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B项,针灸申遗成功和选项中的所述现象都说明中医药正走向世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选项中所述现象并非就是申遗成功促进的。‎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阐述”,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况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方 曹文轩 - 25 -‎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0. 文章为什么要写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散文中的汽车?‎ ‎11. 请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答案】10. ①为了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这种苦旅的普遍存在;②引出后文豪华交通工具旅行的内容对比衬托出我们都是苦旅者,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旨。 ‎ ‎11. ①呼应文章标题;②疑问句结尾,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③表达了对前方的不确定,揭示人生是一场苦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理解全文大意,再多角度思考文段含义,抓住主旨进行分析。‎ - 25 -‎ 根据文本“真是一番苦旅”“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可知写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散文中的汽车是为了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而且这种苦旅的普遍存在;后文“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可知其引出后文豪华交通工具旅行的内容,从手法上看,都写了汽车这一交通工具,但是侧重点不同,一种是拥挤的汽车,一种是老掉牙的汽车,可见用了对比衬托,突出文段中心我们都是苦旅者,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主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 本题从结构思路上,“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呼应文章标题“前方”;从语言修辞上,其采用了疑问句结尾,提出了问题,营造出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想象空间;从内容主旨方面,提出对前方的是何处的疑问,表达了对前方的不确定,又第一段主要写了“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第二段主要传达“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可见文本要传达的便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即结尾揭示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粉墨人生 韩静霆 ‎①那些天,画戏曲人物,着了魔。白天,执笔如同使剑,左右开弓,有时候,咿咿呀呀地边画边唱,管他有调无调,吼得出汗便好。到了夜里,蘸满色彩的笔放下了,人虽然像僵尸一般在床上睡着,白天画的那些戏曲人物却全来了。咱不知从哪儿弄了个“令箭”,举着,喊叫着在戏曲人物队列中间穿行。最后的结果是“扑通”一声,我摔到了床下边,眼眶磕青了,牙床磕破了,流着血,原来是梦。戏曲人物画就是这么让你美,美个死;伤你也伤得狠,让你流了血、挂着彩。‎ ‎②我从小就和戏曲结缘了。小小的戏园子是摄魂夺魄的地方。我经常趴在那个后台的小窗户往里面瞧,看那些化完妆的和没化完妆的红脸、白脸、黑脸、花脸来来去去。最让我醉心的就是他们那个扑脸的香粉。演员们画好了眉眼,定妆时拿粉去扑。香粉在后台飘起来,让眼前一切真实的人和道具变得虚幻,都飘到了半空。‎ - 25 -‎ ‎③在后台趴窗户看到了同班一个姓郝的同学,他的父亲在地方戏院门口检票,我就想办法去巴结这个同学。有时候他父亲不在那儿检票,我就往里闯。有一次帽子被人家抓去了,但是人却溜到戏园子那个最黑的角落里,足足看了半场戏,过了半场瘾。‎ ‎④我绝对是那些二人转演员的铁杆粉丝。他们的唱功、他们的绝活和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包括和观众密不可分的插科打诨,都让我倾倒。他们是真真正正的“角儿”。他们的名字,像姓李的三姐妹——梦霞、彩霞、晓霞,我永远不会忘记。二人转有“九腔十八调”,音乐是非常复杂的,具有现代戏剧的最前卫的观念和特色,要观众和舞台有一种间离感。两个演员在台上,说说笑笑,忽然那边一说“去拿弦子吧”,这就开始动弦子了,开始唱了,唱一段又说上了。演员在说书人和角色中间转换,那种观剧的亲切感是让人迷醉的。‎ ‎⑤后来,我和郝同学决心自己拥有乐器,我们便一起到成人干活的工地上去做小工,挖土方啊、挑土啊,干了整整七天,弄得灰头土脸,每人挣了六块四毛四。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如此这般“巨大”数目的人民币给我们带来的喜悦!我们一人买了一个龙头的破二胡,一人买了一支笛子,迫不及待地在街边上就吱扭吱扭地拉起二胡,开始了我们的音乐之旅!‎ ‎⑥等我学会拉琴之后,地方戏院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去演出。坐在他们那个骡马大车上,非常骄傲地和演员们坐在一起。那时候,在村,在冬天,常常就在老乡的炕头上演,炕沿下边儿全都是观众,那种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浓浓的。演出结束了,老乡甚至会杀猪宰羊款待我们。热腾腾的猪肉粉条儿盛一满碗,我用两只手捧着,太香了!辣辣的高粱小烧锅酒,连我这小孩子也得抿上一口,真开心!而它更重要的恩惠和好处,是在我的血液里注入了一种东西叫作民间艺术、民族艺术。‎ ‎⑦地方戏院和地方戏,把我和郝同学黏在一起。可就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灾祸不期而至。大概是因为郝同学生得一副讨女生喜欢的小白脸儿吧,一日放学,我们班几个大个儿的同学纠集了一帮人,喊着让我闪开,我回头还没醒过神儿来,雨点儿一般的砖头就砸向郝同学了,追着打他。我呆呆地站在路上,浑身发抖,觉得冷。这一番砖头和叫骂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还有这么残酷和丑恶的东西。后来,郝同学退学了,到地方戏院去学习操琴。最后他成了我们那个城市的地方剧院院长。他的爱人是我们那个地方最漂亮的、最好的地方戏演员。地方戏慷慨地给了郝同学一个好生活。我呢,几经周折,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人生。‎ - 25 -‎ ‎⑧后来的生活就像一部连本儿的大戏,一幕一幕地拉开。我的老伴儿陪我走过了五十多年,她常常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可惜,再也不容易找到童年趴戏园子窗台那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感觉了,老花的眼睛是不是也磨出了老茧?老家的旧房院落和地方戏园子全都铲光了。今年母亲病逝,我回家奔丧,真正又成了一个孤儿……‎ ‎⑨我幸运地找到了一把让童年复活的钥匙,这就是画戏。我把戏曲人物纠集到我的画作里,他们给我带来一种很美好的想象和追忆,调动起我对艺术和人生的这样一种爱、一种融入。或许唯有如此,我才可能回到趴地方戏园子小窗户的年代,回到从少年开始的粉墨人生。‎ ‎(选自2015年11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12. 赏析文中划线部分 ‎13. 请探究文章以“粉墨人生”为题的用意。‎ ‎【答案】12. ①从味觉、嗅觉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再现了炕头演戏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突出了老乡的热情好客和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也表现出作者的美好回忆和浓郁的怀恋之情。②口语化的语言,“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儿化音的运用充满乡土味。③排比的运用使句式工整,有韵律美。④“太香了”“真开心”等词情感浓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 ‎13. ①作者一生与戏相伴,表达作者对戏曲、对民间艺术的热爱。②作者与郝同学的人生如 连本大戏,给人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思考。③晚年画戏,找寻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消逝的怅惘。‎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还要从深层次理解,比如从句子的结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以及特殊的副词;修辞手法;结合段意理解;抓住中心来理解;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等。‎ 从表达方式上,“那种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浓浓的”“太香了”从嗅觉角度,“连我这小孩子也得抿上一口,真开心”从味觉角度,这两个角度的描写,又“炕沿下边儿全都是观众”,生动再现了炕头演戏的场景和老乡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富有生活气息;根据“老乡甚至会杀猪宰羊款待我们”,突出了老乡的热情好客,“我这小孩子”“真开心”也表现出作者的美好回忆和浓郁的怀恋之情。‎ 语言表达艺术上,“土味儿、葱花味儿、旱烟味儿”采用儿化音,口语化的语言,又知“在村”,可见充满乡土味。‎ 修辞手法上,“在村,在冬天,常常就在老乡的炕头上演”使用排比,句式工整,有韵律美。抓住关键词语,如“太香了”“真开心”等词情感浓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 25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标题。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如下:先由表及里理解标题的含义,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方面分析作用。‎ 如本题问的是以“粉墨人生”为题的用意,先要到文中找到包含“粉墨人生”的句子,由表及里理解其含义,文本结尾说到“我幸运地找到了一把让童年复活的钥匙,这就是画戏”“或许唯有如此,我才可能回到趴地方戏园子小窗户的年代,回到从少年开始的粉墨人生”,由这些内容可知,“粉墨人生”指作者找寻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而“他们给我带来一种很美好的想象和追忆”,结合第⑥段“是在我的血液里注入了一种东西叫作民间艺术、民族艺术”,可知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已消逝,“我”想象和追忆的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所以其消逝使“我”产生怅惘之情。‎ 从内容上来看,标题的“粉墨人生”概括文本,从“那些天,画戏曲人物,着了魔”到“我从小就和戏曲结缘了”,到“我”和郝同学的音乐之旅,而“我”又“几经周折,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人生”,结尾“我把戏曲人物纠集到我的画作里”照应开头,可见作者一生与戏相伴,表达作者对戏曲、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标题“粉墨人生”是指作者与郝同学的人生“就像一部连本儿的大戏”,给人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思考,凸显文章主旨。‎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25 -‎ ‎,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4.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入深林,穷回溪 穷:走到尽头。‎ B. 缘染溪 缘:沿着。‎ C. 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D.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遁:逃离,躲藏。‎ ‎1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其皆出于此乎 B. 箕踞而遨 吾尝终日而思矣 C. 不知日之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到则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不拘于时 ‎17.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标傲世、不甘沉论的人格之美。‎ B.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记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 C. 文章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D. 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 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答案】14. C 15. B 16. B 17. C ‎ ‎18. (1)青山白水相互萦绕,最远的地方一直与天交会,四面望去天地浑然一体。‎ ‎(2)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 25 -‎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在解题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根据,认真推敲,仔细辨析,可以运用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C项,根据后文“若垤”,像小土堆,可知“幽深”错误,所以,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要求掌握考纲规定的18‎ 个虚词,也因在学习过程中补充其他经常涉及的虚词知识,能在具体语境中去辨识和运用,‎ 理解词句中某个文言虚词的特定意义和用法。常用的方法有句意分析法、语法辨析法、判断 词性法、删除替换法等。‎ A项 指示代词/表推测语气词;‎ B项 均为表修饰连词;‎ C项 主谓间取独/代词,这;‎ D项 表承接,就/表转折,却。‎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 例句为定语后置句,应为“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山水者”,定语“有异态”修饰“山水”。‎ A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惑”是宾语,“之”在此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 C项,为状语后置句,“于”在这里做介词,是状语后置句的标志。‎ D项,为被动句,“于”在这里译为“被”,被动句标志。‎ 故选B。‎ ‎【17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考核的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C项,“‘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解脱”错误,原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内心常常是惶恐不安的,而且原文并没有提到“幽泉怪石”使他解脱,无中生有。‎ 故选C 。‎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题(1)青,青山;白,白水;际,交会;一,一样,“一体”译为“如同一个整体”。‎ ‎(2)然后,从此以后;向,从前;于是,于是。‎ - 25 -‎ ‎【点睛】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有奇特形状的山水,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9. 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___意象,抒发了诗人_____的情感。‎ ‎20. 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9. (1). 灯(馆舍) (2). 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 ‎20. ①实写了诗人特定时刻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亲人的思念。②通过想象,虚写家人思念远行之人的情景,突出诗人的思念。③虚写思乡之情各有侧重,高诗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强调了愁绪;白诗虚拟家人想念远行之人,凸显漂泊之苦。‎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在问法上降低了难度,先引导学生找出意象,再回答诗歌情感。先要明确,意象一词的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除夜作》只有第一句提到了物,写了“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可见这首诗运用了旅馆或灯作意象,寄托了孤寂的思乡之情。而《邯郸冬至夜思家》第一第二句提到了物,句意为“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第一句借驿站、第二句借灯,都寄托了孤寂的思乡之情。故得出答案。‎ ‎【2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要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本题明确指出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两首诗,既然是两首诗,注意结合句意分析异同。《除夜作》中“旅馆寒灯独不眠”“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可见实写了诗人在除夕夜居住旅馆的孤寂思乡之情;《邯郸冬至夜思家》根据前两句可知诗人在冬至时节客居他乡的孤独思乡之情,所以两首诗都实写了诗人特定时刻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亲人的思念。‎ 高诗“故乡今夜思千里”意为“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可见是想象,反过来突出诗人的思念。白诗“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也是通过想象写了“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而高诗中“霜鬓明朝又一年”,其思乡之情侧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强调了愁绪;白诗“抱膝灯前影伴身”“远行人”,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远走他乡,更凸显漂泊之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之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 ‎(选自《板桥家书》)‎ ‎21. 写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22. 简要分析作者说理技巧。‎ ‎【答案】21. 择师为难,敬师为要。 ‎ ‎22. ①说理有序。先提出观点,再分析原因,后指明解决办法:既然要老师教,而老师又不可能完美,不尊师就有危害,那就应“就师之长”“训子弟之不逮”,一气呵成。②说理有方,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以明理:不尊师,必有危害;如必不可从,待来年再换老师。③语言通俗易懂,易为人接受。‎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理解全文大意,再多角度思考文段含义,抓住主旨进行分析。‎ - 25 -‎ 本题属于文言文本,要先理解文言大意。文本写了孩子对待老师的错误态度与老师教学的特点,最后还提出“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可见中心就是强调无论如何都要尊重老师,则可据此找出中心句,而中心句常常在文本结尾或开头,即可找出答案——择师为难,敬师为要。‎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明确作品行文结构、体裁类别,找出相关语句指出表现手法,结合语句整合答案。‎ 本题类属文言文的书信体裁,记事陈情有条理。文本先总括提出“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的中心观点,然后从“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等慎重选择老师、孩子对待老师和重新选择老师等方面分析,可见作者从说理结构上,先提出观点,再分析原因,说理有序。最后还明确指出解决办法应“就师之长”“训子弟之不逮”,有原因有做法,逻辑紧密。‎ 说理需要采用一定的说理方法,“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运用假设论证,指出孩子们如果再有蔑视老师的想法和如果是一定不能让孩子跟从学习的老师等假设。从语言技巧方面,句子简短,用词通俗,如“择师为难,敬师为要”“尊之敬之”等,语言通俗易懂。‎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5 -‎ 选择老师比较困难,而尊敬老师则更加重要。选择老师不能不审慎,一旦确定了,就应当尊敬他,怎么能再挑他的毛病呢?像我们这些人,一进官场,就不能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读书。为孩子聘请的老师,不过是某一地方的优秀人才,未必是国内知名人士。如果学生有的暗中书写老师的过错,有的当众指责老师所讲有错误,这样会使老师内心惶惶不安,自然不会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孩子们如果再有蔑视老师的想法而不努力学习,这就是最令人头痛的事了。与其如此,不如以老师的长处,姑且来教育弥补孩子们的不足。如果是一定不能让孩子跟从学习的老师,也要稍作等待,到来年再聘请别的老师;而在老师任期之内的一切礼节待遇,一定不可随意废弃。‎ 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鹰击长空,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无以至千里 (3). 鱼翔浅底 (4). 怅寥廓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 君子不齿 (8).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 闻道有先后 (10).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的易错字有“跬”、“至”、“寥廓”、“授”、“齿”、“反”等。‎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整人格难。‎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适时者生 自我者兴 夜幕降临,偌大的天幕铺展开来,无数的明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我总想搁笔“问青天”,是什么使它们变得这般神奇而美丽?青天虽无语,冥冥之中,我却仿佛听到了答案。‎ ‎“风起于谷,水成于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时者生,自我者兴”。‎ - 25 -‎ 风在山谷中生成,山谷对风应该是限制,可聪明的风却在适应中壮大起来,掀起阵阵悦耳的松涛;水在堤岸的夹持中流淌,堤岸对想要漫流的它无疑也是阻碍,可是机智的它却也在适应中澎湃出自己独有的激情。‎ 不要再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天无慧眼了吧!君不见“芙蕖夜放艳天下,风骨之底是泥巴”,是适应使它成为了“花中之君子”;君不见“仇雠毒手剔髌骨,佯狂装痴岂偷生”,正是因为已身遭厄运再不能挺刃而起的适应——隐忍,才使得孙膑终于在马陵道上痛痛快快地洗雪了千古奇冤;君不见“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恶浊的世上,冲杀出的也是斗士,也正是这别样的适应,使他——鲁迅先生成为了赤县上空一颗永不会陨落的巨星……‎ 很喜欢一段话:同是香醇,咖啡更让人依恋;同是幽香,碧螺更令人倾心;同是怒放,牡丹成了百花之王……说的也许就是万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将自己的才情释放到最大值吧?‎ 然而适应环境却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更不能等同于与溷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一个人,更应该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永葆自己的节操,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真性情!‎ 怀着经天纬地之才,经邦济世之志李白,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志,告别妻儿,走出家门,哪曾想到,入得宫门,就成为唐明皇的弄臣,“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天天只能作这样的软语呢喃,真也就惹怒了本就很是“不识相”李白!真的,他——李白若“识相”点,肯于屈就些,多少随波逐流点,荣华富贵自是享用不尽。但李白就是李白,他是知道自己究竟属于谁的,这样的酱缸,这样的脏水桶哪里是自己呆的地方!赐金放还,乐得如是,因为走出朝廷的自己还是一身的清白!‎ 面对金兵人侵,他——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面对南宋小朝廷中“主降派”的可恶嘴脸,他——岳飞,却偏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真的,他也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很不“识相”的人!他若“识相”点,哪怕稍稍屈就些,也跟着那些偏安于一隅的历史小丑们一起歌舞升平,一起吃喝玩乐,哪里会有“望到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最终命丧“风波亭”中呢?但岳飞就是岳飞,“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他永远望不了自己的后背上那四个苍劲有力的血字“精忠报国”!于是历史的长空之上,就又有了一颗永不坠落的巨星。‎ 不远处,歌声悠扬,牵引着你我风儿一样飞扬的思绪:不远处祥云缭绕,吸引着你我花星儿一样的灼灼目光。但脚下的路泥泞曲折,坎坷颇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不是他人的脚步,而是走出自己的辉煌。‎ ‎【解析】‎ ‎【详解】审题:‎ - 25 -‎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分析所给的材料,根据对材料的分析来理解材料,确定立意,构思作文。本题材料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适应环境,另一种是“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适应环境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理解:一、适应环境,即适应社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性格,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它是人类文化的要义,更是中华民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要义;二、“近朱者赤”,一个人能迅速丢弃一些陋习,与德高之人比肩,与有能之人竞能,值得人们称道;三、适应,不等于世故圆滑,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仅看他是否适应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适应。生存为的是向前,为的是不断进步。那么,适应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的成见、习惯;适应,也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力、有选择性的“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是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 究竟是应当“适应环境”还是“保持自我”,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议论文、记叙文均可,但是像材料作文,回答“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其实采用议论文体写作比较好入手。‎ 参考立意:适应环境方为强者;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应保持自我;适应环境而适当改变未尝不可。‎ 结构:‎ 材料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一看标题就能知道作者的写作中心。平时注意积累优秀范文的标题,然后加以改造。本篇参考范文《适时者生 自我者兴》,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成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颇具文采。(二)引述材料+表态+观点。参考范文情景式开头,引材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表明“适时者生,自我者兴”的观点。(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阐述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文章从“莫抱怨生不逢时,到保持个性的李白,再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略写到详写,层层递进。(四)提出呼吁。面对现实提出思考,把具体做法化为情景结尾,抽象指引引人思考。(五)点题,再次明确观点。“值得我们追寻的不是他人的脚步,而是走出自己的辉煌”含蓄表达“适时者生 自我者兴”。‎ 素材:‎ ‎1. 今年38岁的郑璇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在2岁时,因意外医疗事故,让她坠入无声世界。‎ - 25 -‎ ‎“不服输的父母没有放弃我。”郑璇说,父母节衣缩食买来录音机,放大音量让她感知声音、学发音;母亲和外婆一起对她进行康复训练,有时一个字的发音就要练几个月。经过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她克服辨音、发音等重重困难。几年后,奇迹发生了:郑璇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可以与健全人正常交流。6岁时,郑璇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就读于普通小学。‎ 求学路上,郑璇付出了较常人百倍的艰辛。上课时,她坐在第一排,紧盯老师的口型汲取知识;下课后,她再向同学借笔记补全遗漏下的内容。回家后,父亲还要结合笔记重新给她再讲一遍。完成当天课程,父女二人还要预习第二天的新课……‎ 异乎寻常的勤奋与刻苦换来了回报。依靠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郑璇先后考入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 ‎2. 英国作家和诗人沙士比亚 沙士比亚原来是替人看管马匹的,是剧院的打杂工,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 ‎3.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羁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李白是很有骨气的一个。尽管他热烈地向往功名,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否则,他宁愿放弃,也决不接受“嗟来之食”。他生就一副傲骨,决不在人前卑躬屈膝,而要“平交王侯”,与王公权贵平起平坐。所以在供奉翰林期间,他敢于叫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研墨;他甚至“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当因此被权贵排挤时,他更是愤怒地宣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李白决不屈服的强烈个性。‎ ‎ ‎ - 25 -‎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