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级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春时节,稻身鹅黄半绿。那如万锅齐沸般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______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______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看到江南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我相信你会为这种说法感到惭愧。
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才构筑成瑰丽雄奇的春天图画,而且让它永葆______的生机和蓬勃。
春天的多彩和烂漫,既包括具象的自然界万紫千红、______的摄影和绘画,也包括抽象的人与人之间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的乐享与滋润。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铺天盖地 小巧玲珑 山清水秀 美不胜收
B. 漫山遍野 小家碧玉 山清水秀 秀色可餐
C. 铺天盖地 小家碧玉 天人合一 美不胜收
D. 漫山遍野 小巧玲珑 天人合一 秀色可餐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春天的华丽、奇异,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B. 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春天的华丽、奇异,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C. 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D. 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类的耕耘加上气象、物候的驱使,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
B. 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耕耘,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
- 25 -
C. 人类的耕耘加上气象、物候的驱使,两者的美美与共、和谐互动
D. 气象、物候驱使加上人类的耕耘,两者的美美与共、和谐互动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本题中第一空说蛙鸣声势大,到处都是,而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漫山遍野多强调数量很多、到处都是。所以此处应该选择铺天盖地更适合语境;第二空中把江南的春天比作了一位美女,突出了美丽精致的特点,而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年轻美貌的女子。根据语境应选小家碧玉更合适;山清水秀: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第三空中强调的是江南的春天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而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故选天人合一更合适;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秀色可餐:一是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二是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丽。第四空中强调的是摄影和绘画的美好。应该用美不胜收更适合语境。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感怀江南春天”搭配不当,应该为“感知”,排除AD,而根据前文“我对江南的春天”,可以确定后面应该强调得是“华丽、奇异的春天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故排除B,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本题中,上句中“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强调的是“自然界”,所以下一句主语应该是“气候物象”自然界的因素,排除AC,后面两个词语是根据递进关系,应该是“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排除D,故选B。
- 25 -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对于一样事物会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①____,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各自的功能不一样。出于实际价值的需要,多数人会注重实用的态度。少数人会有科学的态度,人们最缺的是审美的态度,培养审美的态度,②_____,却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③______?最重要的是学会超越实用需求,依靠形象和直觉获得美感的经验。
【答案】 (1). ①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 (2). ②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3). ③怎么养成美感的态度呢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考生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书面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第一空处在实用态度、美感态度与善和美中间,结合句式, 可知为“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第二空由后句“却”可知为转折句的前一句“虽”,引出的是不具有的东西,由上下句意,可推之为“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第三空,后两句说的是美感形成的途径。依据之前的话题“美感的态度”,可知应为“怎么养成美感的态度呢”。
二、现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周以来的近两千年间,我国城市建置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唐朝长安城最为典型。城内纵横25条大街,把住宅区划分成整齐的110坊,形似围棋盘。坊门定时启闭,非时翻越坊墙处以杖刑。商业区只有东市和西市,四周也有围墙,是官方集中管制的封闭型的商业交易场所。坊市制的城市以便于统治管理为原则,突出的是政治中心,商业地位低下,城市活力有限。
- 25 -
剧烈的变化在宋代发生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哈佛中国史》评价道:“(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开封城是城市史上由古典型转变为近代型的开端,而且是世界历史中率先转型的城市。其特征就是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的街市制,即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店铺遍布城市内外,居民、商人不但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在时间上同样不受限制,这就是夜市的盛行,繁华地带的夜市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意味着,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不夜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不夜城。
城市由宋以前封闭式的“城”强“市”弱的城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突出“市”的近代新型城市,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随之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管理模式。城市居民坊郭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市民阶层成为引导市井文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开封拐点,走出一条新路,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其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所揭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传统文化由此从单纯的农业文化变为农业文化与市民文化开列,农耕一元结构更新为城乡二元结构。商业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有了熙熙攘攘的闹市,有了高耸林立的酒楼,有了欢歌笑语的勾栏,城市的美感怦然显现。新型城市所展现的繁华美,强烈地冲击了文人,使之兴致勃勃地诉诸笔端,予以充满激情的记录或描绘,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令后人神往。这一时代命题,正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元典性的原因。美学学者罗筠筠即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的真正发生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绘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由此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东京开封因此俨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琥珀,遂成永恒,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市井文明就是由此诞生。
节选自程民生《〈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有删改)
5. 下列对宋代开封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相对于唐朝长安,开封在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剧烈的变化。
- 25 -
B. 开封的城市格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街市制,店铺遍布城市内外。
C. 很多繁华夜市,可让开封的市民在时间、空间上过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
D. 宋代开封的城市体制兼顾了商业、市民意志,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唐朝长安城市布局整齐,是坊市制城市建置的代表。
B. 市民阶层在宋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变化。
C. 中国市井文化在宋代才真正发生,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发达的商业文明。
D.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次以一种民间风俗画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美。
7. 下列对文章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凸显了宋代开封作为近代新型城市的“市”的特点。
B.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哈佛中国史》的评价,都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了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
C. 作者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开封拐点”的内涵和意义。
D. 学者罗筠筠的话,指出了《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元典的重要价值。
【答案】5. D 6. D 7. B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D项,“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错。由第三段可知,“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开封的城市体制,既体现统治者意志,又兼顾商业、市民意志,D项曲解文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
- 25 -
项,“首次”错。由第四段可知,“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清明上河图》首次展现了城市的美。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都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了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错。由第二段可知,斯塔夫阿诺斯的观点,“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B项,说法绝对。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洼坑中落成启用。
不同于其他观测宇宙天体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电波。虽然近年我国已建成5座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的射电望远镜,但是,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我们的观测能力还非常有限。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探测异常灵敏。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相比,其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它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
- 25 -
FAST可以观测到更暗弱的天体和天体现象,通过观测到的现象来分析它的物理本质,分析宇宙起源,宇宙演化和未来。这也意味着,FAST建成之后,我国可以正式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
不过,从某一点看宇宙,视野有限,望远镜要形成阵列才能发挥更强威力。FAST将和我国其他5座射电望远镜组成“天眼”群,从而更好地获取天体超精细结构。
(摘编自《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今天正式启用》央广网2016年09月25日)
材料二:
FAST的建成使用同时意味着中国天文学也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都很大,尤其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非常高。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在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几乎每一次的实验,南仁东都亲临现场,沟通改进措施。他们请来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单位以及国外索结构的顶级专家一起评审,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一家既懂技术、又有经验,同时愿意配合的厂家,在工艺控制上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最终成功研制出钢索结构。
(摘编自吴丽玮《“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41期)
材料三:
10月10日,FAST团队在京举行发布会表示,“中国天眼”探测到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达数十个,其中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的脉冲星达6颗。FAST超乎寻常的表现一举实现了中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表明,新型天体脉冲星是一种高速自转的中子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其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重达上亿吨,一块方糖大小就相当于地球上一万艘万吨巨轮的重量。脉冲星的自3转周期极其稳定,其稳定度比目前最稳定的氢原子钟还要高1万倍以上,被誉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天文时钟,而精准的时钟信号是为航天器导航的必要前提,因而脉冲星也被称作人类星际航行的“灯塔”。此外,由于脉冲星是在蹋缩的超新星的残骸中发现的,对它们的观察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星体蹋缩,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变的奥秘。
(摘编自张保淑《“中国天眼”捕捉宇宙“脉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0-1408版)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5 -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接收的是射电波,目前已经探测到被称作人类星际航行的“灯塔”的脉冲星。
B. FAST采用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主要支撑结构采用创新性索网技术,这一技术能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球面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C. 我国在FAST之前建成5座射电望远镜,综合观测能力与美国和德国的射电望远镜存在明显差距,而FAST改变了这一状况。
D. 新型天体脉冲星是一种中子星,密度非常高,它以目前已知的最稳定的周期在高速自转,被誉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天文时钟。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FAST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但南仁东敢于创新、迎难而上,为FAST的建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被人称为“天眼之父”。
B. 因为FAST的索网技术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特别高,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所以FAST必须从头开始解决材料问题。
C. FAST能探测到我国之前5座射电望远镜探测不到的宇宙深处,它的建成使用,将让我国天文学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 FAST投入使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已取得突破性成就,为我国探秘宇宙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0. FAST的建设和使用,对中国天文学有何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三个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8. B 9. C
10. ①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拥有世界最大单口径,是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观测能力领先世界。②拥有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让我国天文学也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③实现了我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使我国也可以探秘宇宙:对 FAST 捕捉观测到无线电波如脉冲星进行观察研究,可以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
【解析】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B项,“这一技术能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错,“将球面改成抛物面”的是“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依据文中“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将让我国天文学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表述错误,张冠李戴,“保持领先地位”的是“综合观测能力”。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关键句。依据原文,材料一,“它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可得答案①;材料二,“FAST的建成使用同时意味着中国天文学也有自主知识产权”答案 ②;“FAST超乎寻常的表现一举实现了中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可得答案③;行文过程中注意引述文本,概述后加分析。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 25 -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 25 -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 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 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
D. 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12. 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13. 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
- 25 -
【答案】11. C 12. (1)写秋明十几岁就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当伙计,做短工和苦力,捡垃圾,过着艰辛的生活。(2)就人物而言,刻画了一个孤苦、辛劳的老汉形像。就情节而言,为下文写秋明梦回故乡,再回到家乡等情节作铺垫。就背景而言,提供了徽州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打工的社会背景。(只要答出前两个方面皆可)
13. 示例一:以“千顶红帽子”为标题好。①“千顶红帽子”突出了数量和颜色,象征着老人对家乡浓浓的赤子情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②以此为题,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有象征意味,突显了主题。
示例二:以“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为标题好。①“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让人思考: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孩子呢?以此为题,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②“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分析错误,由“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这些内容可知,秋明老汉回乡并捐了千顶红帽子并不是为了风光,而是老人对家乡的赤子情和对孩子的的爱心。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然后先找到第二段,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再从内容和情节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先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
- 25 -
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这是介绍秋明的经历,十几岁被迫离乡,干过很多很苦的差事,生活不富裕,从内容上来看,表现出秋明老人的孤苦和辛劳,但就是这样的秋明用自己捡垃圾积攒的钱为家乡学校的孩子捐赠了一千顶小红帽,前后对照突出秋明老人形象的高大;从情节上来看,秋明年少离乡,一直在外漂泊,这也就为下文秋明思念家乡,回到家乡等情节做了铺垫;“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内容展现了徽州当时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的社会背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然后分析两个标题各自的命名方式,再从标题的含义效果、标题与形象、情节、主旨的关联等方面分析作答。答题步骤如下: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其妙处。先看“千顶红帽子”,这是以物象为题,这千顶红帽子是老人捐赠给家乡学校的物品,象征了秋明老人对家乡,对孩子的一片心意,其中“红”突出颜色,给人热烈浓郁之感,“千”突出数量,所以这一标题充分表现老人对家乡的浓浓的情意和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这一标题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再看“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这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来命名,“一个老人”点出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形象;“一个”和“一千个”数量上的悬殊会引发人的好奇之心,一个老人怎会有一千个孩子,增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选定标题后,可以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 25 -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4. 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 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 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 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15. 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 “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答案】14. D 15. 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 这是祖国的树叶,所以是“最美的、最珍奇的、最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作者离开了祖国就像槐树叶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一样。作者很思念祖国,而看到落叶后感情就更加浓烈,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的一片
【解析】
- 25 -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从意象、意境、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角度理解作品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如果有注释,还应结合注释来理解。本题考查的是对第一节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错误。“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这是从外形上描绘槐树叶,是白描手法,其他的三句不是白描手法。 D错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对于新诗中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先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然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诗以时间的“现在一过去一将来”和心理的“伤感一回忆一企望”为同步线索,融合客观之物和主观之情,使人处处感触到诗人灵魂的颤动、感情的波澜。诗中的“槐树叶”,既是飘零异乡的游子的自况,又是游子梦寐难忘的故国的象征。在第三节中,写槐树叶“沾着些故国的泥土”,这是祖国的树叶,对于游子来讲,当然是“最美的、最珍奇的、最宝贵的”的一片树叶;作者离开祖国就如同这片槐树叶离开了“泥土”,所以,在第四节中,作者写道“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表现了诗人思念故国,目睹槐树叶时游子思归的愿望更加强烈,所以这片槐树叶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的一片树叶。
【点睛】对现代诗歌的阅读,目前试卷中出现的并不多,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类题目将会不断涌现。一般来说,现代诗歌的考点有①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言、语调、重音;②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和品析;③诗歌中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形象的象征意义;④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⑤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在理解新诗时,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25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做边邑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提供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倦
1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16. D 17. (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D项,“厌:厌倦”错误。此句句意是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厌”,满足。D错误。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既,已经或“……以后”;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边界、疆界,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第二个封,名词,疆界;阙;侵损,削减;焉,哪里;之,指代土地。
- 25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 25 -
C.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时期为国王的辅佐大臣,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 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 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 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21.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答案】18. C 19. D 20. B
21. 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耽误)了国家大事。
【解析】
【1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句句意是,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亡秦之燕”,句意是逃离秦国到燕国,不能断开,排除AD。“祸必不振矣”,句意是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祸”和“蹊”断开,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错误。“伯”不是谦称,而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D错误。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B项,“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错误。由原文“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可知,“灭口”在文中是指采取某种措施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避免给人以口实,不是借人之手杀掉樊将军之意。B错误。
故选B。
【2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虽,虽然;然,这样、如此;以,因为;乏,荒废、耽误。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耽误)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
田光见荆轲,说:“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 25 -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拜了两拜跪下,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四、古诗文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出陋室非常幽静的环境,是为了衬托室中之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苔痕上阶绿 (2). 草色入帘青 (3). (2)陟罚臧否 (4). 不宜异同 (5). (3)择其善者而从之 (6). 其不善者而改之 (7). (4)持节云中 (8). 何日遣冯唐?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情景)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景默写,必须注意情景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景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苔”“青”“陟”“臧”“宜”“择”“善”“节”“遣”。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一节关于自我认知的班会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
甲同学说,要把自己看成单数,因为每个人都那么独一无二;乙同学说,要把自己看成复数,因为离开了群体,你将一事无成。
以上说法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森林中骄傲生长
人从一生下来就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与周边的人或事物发生联系,由此交织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生活的网。尽管我们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我们要在群体之中,造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们可以把每个人都比喻成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只有千千万万的翠绿汇聚在一起,才能勾画出那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足球比赛的胜利离不开每个队员的努力付出,拔河比赛更需要大家的齐心一致、拼尽全力。可见,我们无法脱离群体去进行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这或许是自然万物运行必须遵循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姹紫嫣红的鲜花总是簇拥在一起,天空中的大雁总是成群地翱翔。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项工作的完成也离不开他人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群体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的重要性。
- 25 -
但是,我们在强调复数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对单数的否定呢?实际上,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在群体中,同样可以造就独一无二的自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把自己看成单数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三毛曾经说过:“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这实际上是许多人的生活的一个写照。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除了要编织与他人相联系的网,还要酿造属于自己的蜂蜜。我们应该是辛勤劳动、勇于奉献的。在某些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沉思,去追寻和探求那蕴藏在自己体内的能量,去绽放属于自己的花朵。
由此观之,群体与个体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群体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而个体的发展要致力于为群体做贡献,从而推动整个共同体的发展。
千万的翠绿汇聚成一片森林,我们在森林中享受惬意的阳光,品尝清晨的露水。于是,我们也在骄傲地生长,用我们的枝繁叶茂为人们带去阴凉,为雄鹰带去歇息的地方,成为森林中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也含有任务驱动的性质。材料中心内容是“认知自我”,有同学认为自己是“单数”,因为自己“独一无二”;也有同学认为自己是“复数”,不能脱离群体。如果单向审题,可以有观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言下之意就是鼓励张扬个性、拥有自信、特立独行;或是“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群体”,言下之意为融入集体、珍惜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最好是将个人与集体辩证统一起来,比如,在个性的前提下讲求集体的融合;虽然个性的突出在创新的时代十分必要,但家国的振兴更需集体的力量。这个作文题借“单数”与“复数”两个概念引导同学们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发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需要谈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分析其内在的关系即可。
参考立意:
(1)谈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
(2)新时代的青年人,既要独特,又要合群。
(3)张扬个性,融入集体。
(4)在群体之中造就自己。
行文结构:文章从人的社会属性切入,点出人离不开社会,但同时不能抹杀个性,从而点明了观点。接着用“树木”“森林”比喻“个人”与“集体”,着重强调集体的重要性。随即笔锋一转,以“我们在强调复数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对单数的否定呢”设问过渡,引出个体的“独一无二”的论述,进而明确“群体”和“个体”是相辅相成的。最后再以“树木”“森林”为喻收束全文,照应前文,点明中心。全文观点明确,运用意象、类比论证得当,结尾描述精彩。语言蕴含情感,逻辑关系明晰。
素材:
(1
- 25 -
)单数与复数之争,抑或是群体与个体之争,向来难有定论。无论是莎翁所言“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还是孔子口中“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批驳,听起来都有如黄钟大吕。而在我眼中,群体是个体的集合,个体归属于群体,二者看似矛盾却最终统一,它们统一于集体趋向与个人选择的辐合中。由是,个人仍然清光四溢有如星辰,只是嵌入了星空,成了灿烂光华中的一束。
(2)我们需要个性,甚至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需要。是班克斯在《女孩与气球》上安装的碎纸机粉碎又重塑了人们对艺术品拍卖的认知,在资本与物欲的横流里放飞一只真正属于艺术的气球;是埃隆·马斯克以信念与梦想推动特斯拉蓬勃发展,在无限辽阔的苍穹升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猎鹰火箭。是逐梦者的个人灵感,使这个世界变色,看上去如此。
(3)“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是先人的智慧,现存的生物系统中充满合作行为也足以说明自然的选择,大多时候并非单打独斗。而在这个时代,合作也拥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发现引力波的LIGO团队,其感谢信上列出千余位有贡献的个人与团队;诺贝尔奖出现两至三人共同获奖的频率越来越高;一部电影的背后有演员、制片、摄制、宣发等诸多团队的协作……复杂的结构,往往不是个人所能驾驭,而群策群力的方式,在分工中拆解庞大,在碰撞中求稳定与超越,往往是更具效能的方式。
(4)优秀团体之基础,是优秀的个人。与其纠结个性与合群,不如着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当你成为白鹤,无论是遗世独立,还是傲立于群体之中,都会成为引领潮流的人。须知群体也并非一碗水端平的地方,正如游戏制作中的“制作人制度”,总有决策者把握方向、协调分工,而其他人则更多扮演执行的角色。成为“制作人”,在群体中依然能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甚至能将个性的影响力无限扩大。做一个独特的合群者吧,演绎小时代的大气象!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25页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2021-06-0810页
-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25页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06-0811页
- 语文卷·2019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06-0810页
-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届高三年2021-06-0715页
-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2021-06-0713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2021-06-079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钢城四中高一2021-06-0712页
-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一中学2019-22021-06-07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