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20高中语文 第十单元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课时训练《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 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于困者终于亨 亨:通达 B.目击之而身历之 历:经历 C.以写故国之戚 戚:悲戚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聊:随便 ‎【解析】选D。聊:姑且。‎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B。A项,①代词,指代作诗;②结构助词,的。B项,副词,本来。C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在。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和。‎ ‎3.下列各项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B.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贪于财货 ‎【解析】选C。C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4.翻译下列句子。‎ - 9 -‎ ‎(1)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特殊词语的解释和句式的翻译。(1)关键词有“彼”“施”“咎”。(2)关键词有“举”“辟”“笔”“书”。‎ 答案:(1)他们明明知道其中的害处,却相互施加相互承受,各自施加力量却人人不承担它的过错。 ‎ ‎(2)这是在记叙事情:所有今天的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没有的事物、未开辟的境界,耳闻目睹的事情,都通过自己的笔记下它。 ‎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毛诗》序①‎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②,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③,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注】①‎ - 9 -‎ 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而毛诗则为古文。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主要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②谲谏:含蓄地批评。③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正:使……端正 B.先王以是经夫妇 经:经纬、治理 C.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刺:讽刺 ‎ D.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至:极致 ‎【解析】选C。刺:劝告。‎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B。A项“之”:前一个为动词,到达,后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以”:均为连词,和。C项“乎”:前一个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D项“也”:前一个是语气词,表判断,后一个表句中停顿。‎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突出了情与志的统一性,认为“情”与“志”是合而为一的东西。‎ B.这篇总序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从抒情言志的角度论述三者在艺术上的统一性。‎ C.文中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9 -‎ ‎,即论述了诗乐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兴衰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 D.《毛诗序》提到了《诗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涉及诗歌体裁上的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并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 ‎【解析】选D。D项“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只对风、雅、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没有具体论述赋、比、兴的手法。这属于扩大了外延。‎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B.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C.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D.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解析】选B。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断句。四个选项以第二个“焉”为分界,前面划分B、D相同,后面划分A、C一样;《诗经》有“大雅”与“小雅”,故“政有大小”是总起,排除A项,“焉”为句末助词,C项两个“焉”均在句首,不合句法,故排除C项。后半段是一个“者……也”的判断句,且“形容”是一个词语,所以排除A、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两个判断句,一个是“者……”表判断,一个是“为”表判断;“志”指思想感情;“所之”即“所在”;发言:古今异义,此处指“发出的言语”。(2)“不足”“不知”均是古今异义,前者译为“不足以”,后者译为“情不自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简化为现在的成语“手舞足蹈”。(3)“是以”固定结构,即因此;“进”即举荐,“淫”即沉溺。‎ 答案:(1)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2)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3)所以《关雎》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举荐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于美色。‎ 附【译文】‎ - 9 -‎ ‎《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的了。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着的人足以引以为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诫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的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风、小雅、大雅、颂,叫作“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四类里面了。‎ ‎《关雎》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的风范,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周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布于南方的意思。而《鹊巢》至《驺虞》等篇的美德,是诸侯之风,是先王用以教导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所以《关雎》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举荐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于美色。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雎》之篇的要义啊!‎ 三、文化经典阅读 ‎10.《红楼梦》第七回有焦大醉后骂人的情节,焦大有句话,存在两个不同版本:‎ A版本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 B版本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 - 9 -‎ 从语言生动性角度看,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精彩?简述理由。‎ 答:我认为( )版更精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B版本更佳。理由:两句话都是威胁的语言(指持刀行凶),但B版本的颠倒更能显示醉人的酒态。(可以单论,也可以比较着分析;大意对即可。)‎ ‎【强化提升】‎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9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 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多”,称赞,赞美。‎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项,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但是;B项,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的/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指事物;C项,介词,对于/介词,对于;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能力。“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9 -‎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于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四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本段话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1)句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第(2)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 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附【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亲近玩耍,经常独自行动。十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的。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怅然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却跟着别人询问章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哪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君臣、父子间的礼节和忠孝的品质,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他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 当时,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 - 9 -‎ 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职掌当代文坛的权柄,来改变诗文的风貌。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如《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以前的文章和诗作共十编,前后共若干首,哭着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