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0 KB
  • 2021-06-08 发布

专题47(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47(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1课+考纲解读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第四,解答真题示范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见常识整合)‎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3全国2卷节选)‎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真题呈现】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技法示范】审题干,可知是问描写手法,所以思考时要从描写手法入手。解题时可知,这首诗没有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而是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和作者的感受。所以是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译文】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 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再往下看,“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样怎样,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须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 ‎【例2】阅读下面这诗,完成试题。(2012年高考上海卷节选)‎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真题呈现】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 ‎【参考答案】‎ ‎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诗歌译文】江边的树林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朵和夕阳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行途中哪料到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下,飘落的花朵洒满客船。‎ ‎【诗歌赏析】《春江晚景》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的春日美景。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三四句用虚笔。旅途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第五,诗歌阅读思路 古代诗词鉴赏之原则: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1.写什么(人、事、物、景)。‎ ‎2.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 ‎3.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顺序:意象──想象──画面[意境]──情感)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例题:阅读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哀景哀情,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答题解析】‎ 套用上述阅读思路,我们可以这样分析:(1)写什么?写景抒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2)怎样写的?前景后情,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3)为什么写?哀景哀情,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第六,高考答题要领 做到三练:练判断,练理解,练表述。‎ ‎(1)我们说“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与铺垫,抒情是写景的目的和升华。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2)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咏史怀古、即事感怀、边塞征战(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3)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4)“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 ‎(5)“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绝句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首诗歌见“景”不见“情”,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见“情”不见“景”,首句写寒雨连江,夜幕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6)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白描、细节描写,视觉:形、色;听觉:声;触觉:味;状态:动和静、远与近、时间与空间;情感:虚与实。(四描、三觉、三态、一情感)‎ 第七,仿真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问: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两例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 ‎②反复。上片,连用两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下片,连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译文】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这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纵使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喜鹊为他们搭桥,一年才有一次短暂的相遇,想到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难以穷尽啊。或许牛郎、织女现在还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诗歌赏析】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开头是寂静的人间七夕,结尾是风云变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描绘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体验为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织女的境遇。这首词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间。开头,从静夜蛩鸣、梧桐叶落,想到自己身处在离恨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联想到将要相会的天上的牛郎织女的艰难处境。她为牛郎织女感叹,感叹他们为浓重的离愁所苦,纵浮槎(fúchá)来去,也不能相逢;她为牛郎织女忧虑,忧虑他们经年才见,见后又别,别恨难穷。最后,又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会晤。从而使真、善、美得到统一。这首词是咏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词①‎ 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①绣岭,长安著名风景区,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乐之所。②李洞:晚唐诗人。‎ 问:本诗的三、四两句是怎样抒情的?‎ ‎【参考答案】三、四两句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写一位白发老翁唱太平曲,寄寓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借开元盛世反衬僖宗的荒淫昏朽,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思慕,对危机深重,国势飘摇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歌译文】 绣岭的春天风和日丽,春草绿遍田野,野海棠花开茂盛,棠梨花瓣(香玉)随风飘落。宫殿前的一位白发老翁,还在唱着太平盛世的歌曲。‎ ‎【诗歌赏析】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是针对时政而发的。此诗的新颖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绣岭,写的却是荒草萋萋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变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变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无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尾联写出一位白发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深远。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诗人寄寓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 ‎3.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 ②“兽火”指炉火。‎ 问: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结尾处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在远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词人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这结尾实则是词人对至交的怀念,然而却从对方入笔,更见情之深切。‎ ‎【诗歌译文】天色昏暗,雪意浓浓,云容惨淡,寒风猎猎,一年将尽。在天涯漂泊,我是一个憔悴的老头。独自在清冷的冬夜、小窗下、火盆旁,倒满酒,借酒浇愁,酒入愁肠慢慢烧红面颊。忽然抬眼,看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艳夺目。此情此景,让我吃惊不已,原来我仍然身在江南。想到自己远离“上国”(即京师),想到故人,谁会想念我呢?眼前是关山阻碍,暮霭重重啊。‎ ‎【诗歌赏析】此篇是词人初迁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作。词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怀念故人的情怀。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一岁将终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抒情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是背井离乡,远去京都的迁客,他年迈憔悴,不奈悲秋。“憔悴一衰翁”五字以剪影法勾出了人物枯槁的形骸、颓衰的精神。下片继续写衰翁冬夜所见所感。“官梅疏艳小壶中”三句,写衰翁本在小窗下围火饮酒消愁,忽抬眼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艳夺目。这三句颇为精妙。以小巧玲珑、疏密有致、暗香浮动的梅花,悄然涂在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的大背景上,立刻产生了一片灰白一点红的艺术效果,在阴冷凄清意境中增添了一缕生机。结句写“清嶂远,暮云重”,以景结情。在关山阻碍,暮霭重重的意象中,既有作者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慰安的怀念。这结句实则是作者对至交的怀念,然却从对方入笔,此更见情之深切。这首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景的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云、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嶂远、云重”,使情也随之悲而喜,喜而悲。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奋起。‎ 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 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B ‎17.(1)运用意象:‎ ‎  王维诗歌中,运用“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乐祥和的山乡风景。‎ ‎  郦诗运用“猿鸣”,杜诗运用“玉露”和“枫树”的意象,通过描写凄婉的猿鸣、秋天的霜露以及草木,烘托出凄凉萧森的氛围。‎ ‎(2)抒发情感:‎ 王诗中表达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情绪,幸得巴峡山水之美,离愁别绪得宽慰。全诗哀而不伤,并不消沉。‎ ‎ 郦诗和杜诗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愁苦悲伤的情感。‎ ‎17.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文学形象以及评价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郦道元《水经注》中,通过 “猿鸣”的意象,表现了秋天三峡寒冷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悲寂。杜甫《秋兴八首》中,通过“玉露”“枫树林”等意象,写作者秋天看的三峡的情景,描绘了一幅秋日凄凉三峡图,借景抒情,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思乡之情。郦道元《水经注》和杜甫《秋兴八首》多采用秋天的凄凉意象,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凉悲伤。王维《晓行巴峡》中,运用“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暮春时节较为清丽的意象,描写了巴峡周围清秀的景色和当地风土人情,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生活画面,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闲适,和淡淡的思乡之情。‎ 二、(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三、(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 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