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生素质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 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情感张力。此外,唐代墓志经常借用哀祭文擅长运用议论的手法,以宣泄沉痛的悼亡情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情感内蕴。无怪乎储欣盛赞韩愈《 李元宾墓志铭》“铭词与《 祭十二郎》相埒( 等同) ,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虽然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而达到了近乎一致的艺术感染力,但这可作为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的有力证据。
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墓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例如杜牧的《 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
墓志作为一种应用于丧葬活动的实用文体,不仅有记载墓主家世及生平经历的序文,而且也有颂扬墓主功业德行的铭文。墓志的铭文部分一般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对序文内容进行综括,以抒发伤悼之情。但墓志发展至唐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墓志作家们丰富了铭文部分的变化,四言之外,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骚体均有,如《王氏殇女墓志》等,这无疑是对诗歌艺术体式的吸纳。
- 27 -
( 选自李秀敏《 唐代墓志铭: 风流难掩社稷功》) ,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各种文体均有长足发展,助推墓志创作走向鼎盛时期。
B. 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中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表达的情感张力。
C. 唐代墓志作家不仅以史实记录的方式进行创作,也借鉴虚构法凸显人物个性。
D. 唐墓志的铭文部分吸纳诗歌艺术的体式,出现了三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在分析唐代墓志文体更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时,主要从外部条件和作者素养两方面展开论述。
B. 文章第二段,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的铭词,他是为了证明“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这一论点。
C. 杜牧在《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中叙写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这反映唐代墓志允许某种程度虚构的特点。
D. 本文以唐代墓志铭对其他文体的借鉴为视角,分析唐代墓志演变,证明唐代是墓志创作发展的重要时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如果唐代文人不多体兼擅,那么唐代墓志文体要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就会出现动力不足问题。
B. 在某种文体出现范式僵化、内容趋同后,同时代的文人如具备创新意识并有意纠正,可促使该文体改变。
C. 唐代墓志作家为避免塑造人物时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创作时会努力做到史实的真实和叙述的真实兼备。
D. 唐代墓志从以叙事为主到叙述与抒情并重的转变,增强了作品宣泄的沉痛的悼亡之情,激发了读者共鸣。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D
- 27 -
项,“铭文部分吸纳诗歌艺术的体式,出现了三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式”错误,原文说的是“但墓志发展至唐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墓志作家们丰富了铭文部分的变化,四言之外,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骚体均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他是为了证明‘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这一论点”错误,原文说的是“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C项,“创作时会努力做到史实的真实和叙述的真实兼备”错误,原文是说“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 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 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 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 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
故选C。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 27 -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2017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 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
- 27 -
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也明确要求逐步消除其中陈旧的表现形式。
B. 网络直播平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要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因为这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的乐器。
C. 田青委员明确反对将所有的戏剧改成流行音乐,认为传统艺术应该坚守本质,原汁原味地保持自己的基因。
D. 三则材料所谈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比较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热点话题。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现代社会,运用好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表达形式,可以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B. 从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可以明白传统文化只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生机。
C. 材料二介绍了一些传统艺术表演家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在观看人数和经济收入两方面均获得好回报的情况。
D. 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等,不要因为听众暂时没达到欣赏要求就自降格调地迎合。
- 27 -
6. 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如何保持“内在的魂魄”?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1)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2)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3)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A项,“逐步消除其中陈旧的表现形式”错误,原文说的是“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
B项,“网络直播平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要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说法绝对,“因为这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的乐器”原因单一;
D项,“都比较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热点话题”错误,材料二只关注传统文化的创新,材料三只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C项,“在观看人数和经济收入两方面均获得好回报的情况”错误,经济收入方面的情况没有具体介绍。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 27 -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理解“内在的魂魄”的意思,指的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文中找到如何保持“内在的魂魄”相关内容:“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鬈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 27 -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一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好让他舒服一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你赢啦。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 27 -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节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乙文:
“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7. 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关于黄昏时自然环境的描写,既表现了常春藤叶的顽强生命力,也反映了琼珊对生的希望,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
B. 小说中“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反映了琼珊的矛盾心理,她既想看到这片叶子,但又怕看到它真的掉落。
C.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但小说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空间,引起震撼效果。
- 27 -
D. 文中画线的语言描写文字,表现了贝尔曼对琼珊的想法的不认同,刻画了他牢骚满腹、脾气暴躁而又冷漠的形象特点。
8. 请分别理解甲、乙两文中加点词“杰作”和“怪人”的含义。
9. 两篇选文均为小说的结尾,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人公有何作用?请做简析。
【答案】7. D 8. (1)①贝尔曼所画叶子可以乱真,成为琼珊的精神支柱.②这片叶子凝聚了贝尔曼的爱和生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①格斯拉痴迷于制鞋,行为古怪。②格斯拉固守职业道德,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9. (1)甲文:①贝尔曼为了画一片叶子付出了生命,这个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使贝尔曼的形象得以反转。他性情暴躁却富有爱心,能不顾一切拯救琼珊。③情节反转,改变了人物形象的意义。贝尔曼一生追求杰作无所得,却为了拯救一个普通人成就了一幅“杰作”。
(2)乙文:①格拉斯最终饿死,这是他命运的必然结局,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具有悲剧意义;②这段对话从侧面凸显格拉斯的品质,他的精湛手艺和敬业态度,让竞争者都为之叹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冷漠的形象”错误,老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但他善良、富有同情心。
故选D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①“杰作”出自原文“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要抓住“那是”,从前文分析“那”指代的内容,且要注意其后的“破折号”,阅读分析可知,“那”指代的是“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从全文看,这片贝尔曼画的叶子可以乱真,为此贝尔曼付出生命,表现了他的高尚的人性。②结合上文“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分析,“怪人”是指格斯和其他人不同,不被其他人理解;从“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看,“怪人”是指格斯拉痴迷于制鞋,行为古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说的结尾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小说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作答:①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②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④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⑤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⑥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①甲文结尾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贝尔曼为了画一片叶子付出了生命,这个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主人公贝尔曼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②乙文采用悲剧式结尾,格拉斯最终饿死,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具有悲剧意义,从侧面折射出他固有的发人深省的存在意义以及产生悲剧的根源所在,精辟的揭示出两个矛盾对立面各自的崇高和下作,直观的反映出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水火不融的本质。
【点睛】小说几种常见结尾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 2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日:“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 27 -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日:“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司:“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崤之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B.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C.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D.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11. 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卜偃,古代对人的称谓,此处直称其姓名;在古代也有职业加名的称谓方式,如“庖丁”“弈秋”等。
B. 乘韦,古代称四为“乘”,“韦” 即熟牛皮,如“韦编三绝”中“韦”;“乘韦”意指四张熟牛皮。
C. 衰绖,指丧服。古人在丧服的胸前缀有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D. 累臣,古代被拘囚于异国的臣子的自称。“累”通“缧”,指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有“拘囚”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谏穆公”“哭孟明”“哭送子”三个场景表现蹇叔谏劝穆公并意图阻止秦军的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B. 在秦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作者否定了秦潜师袭郑的不义,肯定了郑国内部的团结、 采取措施的果断。
C. 本文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等。
- 27 -
D. 本文主要事件为“秦晋崤之战”,文章既详写了“崤之战”的前因“蹇叔论战”,又详写了战争的过程。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2)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3)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 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君之惠”贵国国君宽宏大量,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与下文应断开,排除AC;“三年”是三年后,与“将拜君赐”语意联系紧密,应断在一起,排除A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A项,“此处直称其姓名”错误,“卜偃”即郭偃,“卜”是其官职。
故选A。
- 27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D项,“又详写了战争的过程”错误,本文略写战争的过程。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远,远方(的国家);无乃……乎? 恐怕……吧?(2)七庙隳,国家灭亡;为,被;异,发生了变化。(3)度,计划;度,考虑;义,合理;是,认为对。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冬季,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准备把灵柩送往曲沃停放。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发出声音像牛叫般。卜偃让大夫们都向着棺材跪拜,说:“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拦击它,一定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 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
- 27 -
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 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 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 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 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 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 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 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
- 27 -
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 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 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 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古代诗歌阅读
福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
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涉江采芙蓉》中“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
B. 《涉江采芙蓉》中女主人公将同心离居之人的痛苦准确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C. 《庭中有奇树》中描绘了春天的庭院里一幅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
- 27 -
D. 《庭中有奇树》中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痴痴地手执花枝久久站在树下。
15. 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分别用什么举动表达情感?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4. B 15. 《涉江采芙蓉》中,“还顾”用回头不断遥望的动作,表现游子对故乡和思妇的相思之情。《庭中有奇树》中,“折其荣”,用攀折花枝的动作,表达女子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含蓄地表达了出来”错误,原诗句“忧伤以终老”是直抒胸臆,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爱的决心。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结合题目,抓住关键动词,对诗人情绪进行准确把握。《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一句从游子角度来写,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一句从女子角度来写,写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词人盛赞刘裕收复失地、建立赫赫战功的一句是“______”, 描写刘义隆北伐惨败的一句是“________”
(2)在《书愤》--诗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
- 27 -
”两句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3)在《归园田居》诗中, 诗人借助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向往园田生活和自由生活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1)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2)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赢得、仓皇、衰鬓、斑、羁鸟、故渊。
三、语言文字运用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阅读方面或者在写作方面,(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 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 是由“小龙团” 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掌握明月照着泉水或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体悟不到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有删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瞬息万变 分离 画龙点睛
B. 瞬息万变 分离 点铁成金
- 27 -
C. 变化莫测 游离 点铁成金
D. 变化莫测 游离 画龙点睛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 我们必须有非锱铢必较不可的态度
C.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不确定与难控制
D.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如何确定与控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或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
B. 如果你不掌握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
C. 你如果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体悟不到原文的妙处。
D. 你如果不掌握明月照着泉水或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体悟不到原文的妙处。
【答案】17. C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变化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可捉摸。此处指联想的意义复杂,变化多端,应选“变化莫测”。
分离:意为分开、离开、隔离、分别之意。游离: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此处与前文“固定”相反,应选“游离”。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点铁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此处强调改动的效果,应选“点铁成金”。
故选C。
- 27 -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段文字的中心是说字的难处在联想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围绕的话题中心是“字的难处”,“字的难处”应该作句子的主语,排除AB;D项,“如何确定与控制”与段落中心不符合,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本题中,
B项,“掌握”与“意味”搭配不当。
C项,“你如果”的语序与前文“如果你”不一致。
D项,“你如果”的语序与前文“如果你”不一致;“掌握”与“意味”搭配不当。
故选A。
20.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A.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给出的答案经常是不同的。
B. 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C. 孔子认为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冉有需要鼓励,子路需要约束。
D. 公西华有惑即问,孔子耐心解答;弟子学得明白,老师教得清楚。
【答案】B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到具体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对照选项逐一进行仔细核对认真辨析。本段内容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选项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理解有误,这恰恰体现了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故选B。
21.下面是某主持人采访一位著名作家的儿子时说的开场白,其中有三处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颇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深表感谢。
【答案】(1)“家父”改成“令尊”;(2)“犬子”改成“儿子”;(3)“有幸”删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找出并修改语段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并进行修改。(1)“家父”用于称自己的父亲,文中用于称别人的父亲,用错对象,可改为“您的父亲”或“令尊”。(2)“犬子”用于谦称自己的儿子,此处用于称别人的儿子,用错对象,可改为“儿子”。(3)“有幸”用于自谦,此处用于称别人,用错对象,可删除或改为“应邀”。
22.给下列各小题的横线处选出合适的选项。
(1)香菱进入大观园后,羡慕姑娘们都会吟诗作赋,缠着要学,在____ 指点下,终于学诗成功。
A.黛玉 B.宝钗 C.探春
(2)宝玉将贾母送他的雀金裘烧坏了,但工匠们都不敢修神。为了宝玉, 带病连夜修补。
A.袭人 B.晴雯 C.黛玉
(3)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在凤姐和鸳鸯的捉弄下喝醉了酒,迷了路,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下,醉倒在 。
A.栊翠庵 B.潇湘馆 C.怡红院
(4)抄检大观园时, 只许搜她的东西,看到搜检,感到贾府的衰落,不觉流泪,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
A.迎春 B.探春 C.惜春
(5)为庆祝宝玉生日,怡红院开夜宴,在“占花名”行酒令中,宝钗抽到的是 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
A.牡丹 B.芙蓉 C.杏花
- 27 -
【答案】(1)A(2)B(3)C(4)B(5)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所写的题目,然后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选择即可。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相关人物和情节的掌握,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了解和掌握情节的细节,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天我们都在不断遇见。这些遇见,有的让你满心欢喜,有的让你悲伤不已;有的匆匆而过,不留半点痕迹;有的缓缓而来,却成为一生回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万般遇见,种种有情
遇见之美,一在“恰”,二在“好”;遇见之有情,一在“短”,二在“久”。
有一种遇见,名曰“刹那鸿”。这种遇见多是不期而遇,却在短暂的交际中获得回味永久的启迪。老舍遇见宗月大师,那个人端坐在老北京西直门的胡同里,用一个中国老式中医亦是老禅师的形象,无意中教会老舍善。正是短与长的相对性,成就这种遇见的有情。这时的遇见,恰中有好,它的存在,让一个人于铭刻之上咂摸出更久远的人生况味,让一个人于无数次回想与领悟中,把它变为自己的册页,也一并多了滴水恩情,涌泉相报的感念之心。
一段好的遇见,能在照亮自己前路的时候也辉映他人的干涸心灵,正如史铁生《奶奶的星星》中写的:每个人生来都有使命,当他离去变为星辰时,世界上便多了一盏照亮后人的航标灯。我想,刹那鸿的遇见会生出恒久平静的善良。
- 27 -
有一种遇见,名曰“欢喜禅”。这种遇见是我们面对自己原本熟识的事物、职业抑或日常烟火时,因为一段经历获得的慰藉和更深的理解。正如蒋励与阿富汗战线上迎接新生的经历。“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知道无数的人已经死去。”这是她的朗读。医生是她的职业,倘若安于日常工作,不在无国界医生的岗位上去看一看,或许医生也就只是医生。但她的遇见让我感到医生不只是救死扶伤的角色,更是一个动荡世界里抚慰疼痛驱散威胁的人民的守望者。他们代表着战火中无数牺牲和血流罅隙中的曙光,一边在送走离去的人,一边又在顽强而不息地迎接新生。生命如野草一般,卑微却蓬勃,史铁生有四个字“好好地活”。这一段遇见是对《答案在风中飘荡》的诠释。
有时候,文字不仅仅是书写于纸页上,念叨于唇齿间的符号,它更会伴随许多人在每一段人生经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段,更是寄给无数与自己一样经历的人的那一段。这时的遇见是《日出》中的陈白露,经过了脆弱、不堪、泪湿衣衫、无人可诉,才有回头时看山中花次第凋落,冷蝉在鸣而心中般若的老钟已响起欢喜禅的梵音。
还有一种遇见,名曰“故人归”。可以是你在人生的某个结点上,遇见你久久等待却无所寻觅的人,也可以是漫长摆渡河上,观到的一抹蒹葭苍苍。如张九龄《感遇》中“兰叶春藏蕤,桂华秋皎洁。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感叹,那时的他政治失意,饱受排挤,原以为大千世界无所依托,却在丹桂中看到故人的影子。有时遇见会于昏暗中洞见相知的光亮,即使孤独、卑微、渺小,也有自己的那盏桂花酿。
又如我与文字。笔墨知己,卷中故交,页眉素友。怀一份素朴关照日常,以精神上的青春照亮那一抹灰暗,心境至禅,叩中熹微,无声万物飞渡。一字一暖,一寸一金,流失掉的宽厚、静贞,简朴从世界一一途经,让我在重逢和遇见中,心归平和,清凉自在。
万般遇见,种种有情。文字,思想,都在累积中期待相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 27 -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词是“遇见”,关于“遇见”,材料提供了理解的结构角度,“每一天我们都在不断遇见”是说:“遇见”是我们的生活的常态,“遇见”常变常新;“有的让你满心欢喜,有的让你悲伤不已;有的匆匆而过,不留半点痕迹;有的缓缓而来,却成为一生回忆”在不同的“遇见”中,人的感受、人的收获是不同的。据此,考生可以思考:什么是遇见,遇见什么,遇见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和思考。其实,“遇见”可以是具象的人和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可以是自己的遇见,也可以是别人的遇见。文体时,可以选择记叙文,具体写某一次遇见;也可以选择散文或议论文,阐释对遇见的感受和思考。不管是哪一种文体,考生写作的重点是这些遇见是如何发生的,又带给我们什么。
参考立意:1、遇见的刹那即为永恒2、期待最美的遇见3、珍惜每一个遇见
参考素材:
1、古往今来,在人世间不知演绎着多少遇见的故事:伯牙与钟子期的遇见,有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婉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有情人的邂逅,充满诗意和美丽的想象;许仙和白素贞断桥的遇见,为优美的神话添抹上凄美的色彩和暖暖的人情味;“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到过和别人!”钱钟书和杨绛的遇见,决定了现代文坛两位大师的一生,成就了一段佳话。
2、董卿在《朗读者》的开场白说过:“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3、时间总是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往复着,你我若是有缘,注定会在人生的哪一个路口相遇,而有时的相遇是那么地短暂,就像我们从不同的两地集结在某一个车站,转而又将分别登上不同方向的车列,又将守候下一次的遇见。人生其实就是在一个个的遇见和分离中渡过的,只是往往你重逢的早不是那个要等待的人了!
4、“野有蔓草,零落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郑风》)这份大胆的爱的想象,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如此跃然纸上,读来仍让人怦然心动。
5、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后,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这是文人对遇见的描述,更是她对遇见的向往,平淡的一句,浓缩着多少的深情!
6、人世间的遇见是美好的,充满着暖意,可同时也在上演着多少拥有了,因不懂得珍惜,导致的分道扬镳的故事呀!现实中,谁能有薛之谦歌中唱的那样洒脱“我们的爱情到这刚刚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在宁静的夜晚,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和你相守的那个人相遇,自己的故事又该会是怎样的结局;如果不去珍惜这份遇见,是不是终有一天会愧对上天的这份恩赐呢?
结构示例:“期待遇见”,哲理性散文。开篇即提出“遇见之美”“遇见之有请”。正文部分写了人生的三种遇见:“刹那鸿”的遇见是不期而遇的生出恒久平静的善良的遇见;“欢喜禅”的遇见是日常烟火中伴随每个人的遇见;“故人归”的遇见是久久等待却无所寻觅又渴望重逢的遇见。结尾点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
- 27 -
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7 -
- 27 -
相关文档
-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9-2020高2021-06-0822页
-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812页
-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2021-06-0811页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827页
- 2019-2020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上2021-06-0814页
- 辽宁省盘锦市盘锦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1-06-0810页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19-2020学年2021-06-0826页
-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2021-06-0816页
-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13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2021-06-08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