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2017-09)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巴市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 高三年级 语文试题 ‎ 试卷类型:A 出题人:张慧洁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 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C. “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 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 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C. 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 ‎ 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C. 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 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赶,所以,日复一日,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来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故老相传,此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百年经典 青少年美文阅读”《小小说精读》)‎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里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 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 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 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5. 综观全文,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形象。(5分)[]‎ ‎6. 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定风珠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红。‎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4分)‎ 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 ‎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丙申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称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阵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谥曰桓候。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注]流血。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冲官至汉阳太守。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纪以操将篡汉,建安二十三年,与太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于时衣冠盛门坐纪罹祸灭者众矣。‎ ‎(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注]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忠诚、哀痛。梨通“剺”,割破、划开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B.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C.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D.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丙申,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人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本文的“永平”“永元”也属此类纪年法。‎ B.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C.斥候,指古代侦察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唐宋后改称探马或探子。‎ D.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耿秉屡立战功。永平十七年,耿秉受诏与窦固率兵出白山攻打车师国,平定后返还;章和二年,耿秉又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一起征讨并大败北匈奴。‎ B.耿秉备受宠信。显宗常常让耿秉参与公卿集会议事,并让他巡查边务,他的所为多能符合皇上心意;肃宗时,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封美阳侯。‎ C.耿秉治军有方。耿秉生性勇敢,处事简便而高效,行军时常身先士卒,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遇到紧急情况军队能迅速进入作战状态,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 D.耿秉深受爱戴。他在边疆任职多年,深受匈奴人的感恩怀念;匈奴人听说他去世的消息以后,举国痛哭,有人甚至割脸流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 (2)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夏寄元校书 ‎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 ‎【注】玄晖:南朝谢脁,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才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 D.“绿岸草深虫入遍”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因草深看不到虫子的踪影,却听到了虫鸣的情形。‎ E.“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入衣襟之态。‎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宁死也不改变节操的态度。‎ ‎(2)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静和主人的安适。‎ ‎(3) 《荀子·劝学》中蚯蚓向上食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________________ 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成语全都不正确的一组( )(3分)‎ ‎①有人认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的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 ②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赛时第100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③美国军队深陷中东,国内的恐怖分子又粉墨登场,在这时,没人会冲动到想要削弱国防开支的地步。‎ ‎④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一步登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⑤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文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相看。 ⑥因为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繁琐,想要给读者解释清楚,就要长篇累牍,更无法将整个故事浓缩在140个字以内。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③⑤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认真做好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切实从8808多万名党员的优秀分子中选出党代表,对于开好这次盛会至关重要。‎ B. 对西方智库关于南海问题的炒作,军事专家李杰表示,中国在自己控制的岛礁进行民用设施建设,域外国家尤其没有指手画脚的权利。‎ C.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95万,比2016年多出3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D. 针对这一现状,南通大学设置“特设课程”,提升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并在企业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平台,帮上万名学生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19. 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 ‎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世界上有两种风景,一种是自然的风景,① 。自然的风景需要我们走进山山水水,不仅要有闲暇,还要有金钱。但是,在精神的风景面前,我们有更加平等的机会。文字是精神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的秀丽与壮美,绝不亚于任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有两种人,② ,一种是写作的人。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欣赏世界最美丽的精神风景。写作的人更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可以欣赏美,③ 。‎ ‎21. 下面是“某中学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表”,读后完成下面题目。(5分)‎ 消费情 况类别 该花的 就花 尽量 节俭 不花白 不花 追求 名牌 消费随家庭 经济状况 模仿父 母消费 初中 ‎60.3%‎ ‎13.4%‎ ‎21.6%‎ ‎8.6%‎ ‎66.4%‎ ‎78.6%‎ 高中 ‎43.3%‎ ‎25.4%‎ ‎6.6%‎ ‎3.6%‎ ‎80.4%‎ ‎71.6%‎ 请根据以上表格,得出三条结论。(不得出现数字)‎ ‎ 结论: ‎ ‎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在今年春节期间成为观众喜欢的综艺节目,而夺冠的武亦姝也迅速成为“红”,一时间“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有人总认为这样的节目应是曲高和寡,对其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大惑不解;还有人认为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正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也有人开始思考如何用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下一代的问题;更有人在思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9月月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B【解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区间“第二段”,B项“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 ‎ 2. C【解析】B项,家训的体现形式是在“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 ‎ 3. D【解析】D项,强加因果。《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不是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3分)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主要是对屠夫的信任,说“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扩大了范围,而且依据不足;B项这两句只是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隐喻屠夫的职业特点,从上下文看不是“渲染了悲凉气氛”,全文也不是一个悲剧,故分析失当;C项让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主要是怕蜈蚣断了猪血喂养,定风珠被毁;“老谋深算”的分析也用词过重。 ‎ ‎5. (5分)①勤劳能干:“每日里杀头肥猪”,“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 ‎②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人缘极好:“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乐此不疲”;‎ ‎③外表粗豪,内心细致:“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④朴实公道:“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 ‎⑤热情爽直,仗义无私:“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 ‎⑥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6. (6分)(1)有揭示主题的作用:①题目一语双关,定风珠“治百种之疾”,也医治了贪念,并将做人的淳朴之风“定格”在这个古朴的小镇;②定风珠和当地民风相因相生,是淳朴民风的象征;至定风珠现形,小说主题由隐而显:表现作者对小镇淳朴民风、屠夫的古朴性情及“老者”的自省自励品质的赞美。‎ ‎(2)定风珠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之物: ①定风珠使小说人物“屠夫”“老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古朴淡然,后者心有贪欲之念;②‎ 定风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屠夫的豪爽,使有贪念之人幡然自省,返璞归真;屠夫的淡然,使老者放弃悬壶,追求更高的做人境界。‎ ‎(3)定风珠有结构全篇,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① 小说以定风珠制造悬念,待定风珠现形,前面老者“起早看杀猪”,又“不看杀猪看案桌”得以揭谜;② 屠夫面对“到手的富贵”(定风珠),淡然无悔,使老者“摘牌罢医”,结构上异峰突起,突然收束全篇。‎ ‎(4)表达效果上,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题为“定风珠”,而文章开头对此未做任何交代,只写小镇风土人情、屠夫杀猪等情节,让读者产生好奇心理,读罢有意味无穷之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3分)A【解析】B项: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而不是说要改变非遗文化的内涵。D项:从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三段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 ‎ ‎8.(4分) AE【解析】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络语言,如“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 ‎9.(5分)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②增加保护经费;③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④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⑤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⑥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虽然是谈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从各材料中提取观点进行概括,不要抛离原文原文进行答题。注意针对材料的重点从政府、人员、渠道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视事七年”表示时间,“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主语“帝”等,结合句意断句。句意:耿秉在边疆任职七年,匈奴人感激他的恩德信义。后耿秉受召任执金吾,很受皇帝亲近器重。皇帝每次巡视郡国及幸临宫殿台观,耿秉常常率领禁军护卫于左右。皇帝任命耿秉的三个儿子做郎官。 ‎ ‎11. A【解析】A项,“永平、永元”属于年号纪年。 ‎ ‎1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并让他巡查边务,他的所为多能符合皇上心意”理解有误,应该是“显宗……拿边疆之事询问他,他的回答多能符合皇上心意”。“访”,询问。 ‎ ‎13.(10分)(1)永平年间,(皇帝)征召耿秉到宫中,询问他前前后后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谋略,于是耿秉被皇帝亲近宠幸。 [补充省略成分及关键词“诣”、“便宜”、“见”。]‎ ‎(2)(耿秉的)长子耿冲继承爵位。等到窦宪事败,因为(或“认为”)耿秉是窦氏的同党,封地被剥夺。 [补充省略成分及关键词“嗣”、“以”、“国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BD 【解析】B项,从全诗看,作者没有感叹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D项,“因草深看不到虫子的踪影”说法太绝对。虽然草深,却未必看不到虫子踪影,也许作者看不到“虫子”的动作。‎ ‎15.(1)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野径芳菲、林居翠微、风送虫鸣等画面,透露出作者对居所环境清幽的自得之情。(2)深居僻处,无人造访的孤独伤感之情。“蓬荜”自写居处的简陋,“无车马”写出了没有人来光顾。(3)对元校书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忆玄晖”中的“忆”字写出对元校书的思念之情,作者将元校书比作谢朓,含赞美之意。(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C【解析】投鼠忌器: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青眼相看:青眼:眼睛正视,黑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尊重或喜欢。形容以看得起的态度相待。亦作“青眼相待”、“青眼待”。 长篇累牍: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篇幅很长的文章。含贬义,用于评论写作。‎ ‎1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8800多万或8808万;C项句式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D项谓语残缺,“信息沟通”前加“搭起”。‎ ‎19.D ‎20. (6分)①一种是精神的风景 ②一种是读书的人 ‎ ‎ ③还可以创造美 ‎21.(5分) ①中学生节俭意识普遍欠缺。②父母的消费观及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消费状况(消费观)。③高中生比初中生消费状况(消费观)更为理性(合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中学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表”,需要注意表格内容的调查人群及数据的比例等。‎ ‎22.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