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盼望着一步登天、一劳永逸,如同梦呓。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
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态。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它困扰,无法逃避。
B.无论是古今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而且这种追
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C.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D.因为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所以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总分的形式,提出观点,揭示本质,剖析危害,探究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多角度阐述了浮躁之风的危害,突显了拥有宁静之心的重要性。
C.文章以古人对浮躁的态度为例,揭示了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的主旨。
D.文章的论述,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C.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夜航船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B.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C.3、4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5.第5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6.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
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7.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B.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C.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D.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专门赐门帖子给资格最老的他,以此来赞扬他。
B.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C.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5分)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第14--15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第四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
E.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
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那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小石潭记》中“,”两句,写出了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
(2)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人诽谤的处境。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不知情的兄弟们对自己的态度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他的讲话主题鲜明,语言质朴而又犀利,真可谓切中要害,读来振聋发聩、催人奋进、发人深省。
②已经家喻户晓的品牌还要铺天盖地投放广告,是为了提醒和转换品牌的轻度消费者。
③《中国好声音》以“好声音”为唯一评判标准,带给观众朴实无华的感动,赢得了溢美之词。
④循声而望,如血的夕阳下,青白色的蒙古包茕茕孑立。而蒙古包外,一群健壮的骆驼闲步于戈壁滩:好一副落日骆驼图!
⑤2016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足协宣布正式聘用马塞洛·里皮先生担任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里皮这次临危受命,无论结果如何,都足以让大家热血沸腾。
⑥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B.环境保护部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完善核安全法规体系,优化管理系统,独立有效地开展审评、检查和执法等监管活动。
C.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孟加拉的成衣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知名品牌生产商的高度关注,孟加拉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重要的议题,而国际社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向来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采取何种行动密切关注。 。通过在联合国大会70周年峰会之际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在全球性事务面前的担当与自信。
A. 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理应拥有推动可持续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
B.中国是常任理事国,理应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这是权利
C.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理应担当起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D.中国是常任理事国,理应推动可持续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这是责任
20.仿照首句,仍以“青春”开头,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6分)
青春是一只山歌,需要九曲回肠的小道为伴才韵味十足;
;
。
21.请以“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为开头,重组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内容。(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5分)
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在于庞大的GDP数字,也不在于过快的城市化进程,而是基于是否能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产生生活的充实感与安全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行进。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场恋爱的完成。但我们又时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未完成”。
再有不到半年时间,你将高中毕业,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答案
1. 正确答案C.
A.第一段,“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让所有人”
B.第二段后两行,原文“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选项把“正常追求和欲望”与后文“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的“欲望”混为一谈。
D.因果颠倒。第二段最后一句。
2. 答案A. 不是总分式,应该是先指出现象,再分说,最后点明主旨。
3. 答案B. “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错。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提及“亦属常人能力所及”。
4.答案:B(A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 线索”错。C项“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错,没有对比。D项“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错,应该是“对长江上的夜航船的怀念之情”)
5.答:①能给人以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②让人产生怀古的幽情;③对家乡的偏爱;④让人产生掌握自己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⑤在船上读书能带给人某种感悟的到达。(一点1分)
6.答 :①从文章结构看,“夜航船”是贯穿全文的线 索,串起作者由夜航船引发的回忆和遐想。
②从主题表现看,抒发对 长江上的夜航船的喜爱之情,并赋予夜航船象征意义,表达生命的河流上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主旨。
③从表达效果看,赋予夜航船文化内涵,夜航船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给人审美愉悦。(一点2分)
7. A(3分)
解析:无中生有。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
8. C、D(5分,选对一项3分,两项5分。)
【解析】C选项错在“这是独一无二的”。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意思是“除了她不去把其他人当做第二个人选”,强调主观上的认可,不强调客观上的评价。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D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
9.(4分)
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
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
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
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答对一点得一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0. D。
11. C。“吊伐”,吊民伐罪,指抚慰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12. C.对传主行为的评价褒贬不分,不是“擅长政治投机”,也不是“奉承”太祖,应该是有远见卓识。
13.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谕”“顺逆”“婴”各1分,大意2分)
(2)有位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追问说:“陶安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隐过”“诘”“宁”各1分,大意2分)
14. A、E(5分,选对一项3分,两项5分。)
A.“宁静的气氛”错,应该是“萧瑟的气氛”。E.“议论”应该为“抒情”。
15. 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每点2分)
16.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咥其笑矣
17. B。溢美之词,过分夸赞的话语,含贬义,褒贬失当。茕茕孑立,形容人孤单,无依无靠,适用对象错误。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适用对象错误。
18. 正确答案:B 解析 A,成分残缺,因为首句是状语成分,造成第二句话主语残缺,去掉首句的“由于”。C,句式杂糅,“吸引了大量知名品牌生产商的高度关注”,应该是“吸引了大量知名品牌生产商”或者“引起了大量知名品牌生产商的高度关注”。D,搭配不当,最后一句“维护”与“合理要求”不搭配。
19. C.
20. 青春是一首诗词,需要平平仄仄的音韵组合才抑扬顿挫;
青春是一幅图画,需要浓墨淡彩的笔墨相间才神韵灵动。
21.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庞大的GDP数字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强大,普通百姓生活的充实感和安全感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
22. 略。
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 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 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