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00 KB
  • 2021-06-08 发布

山东省菏泽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检测语文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菏泽一中高三二部下学期2020年3月语文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国素。没有高度发展的往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国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1. 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因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B. 如果没有注意力,就不能从事各种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 C. 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如果拥有注意力,就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 D. 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2. 下列语句的含义,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A.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C.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D. 铁杵磨成针,滴水能穿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所以说,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B. 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不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 C. 人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注意在进一步加工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D. 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可能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是错误的。由原文“没有高度发展的往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可知,选项忽略了“有效”一词。‎ B项,由原文“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可知,注意力在从事各种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说没有注意力,就不能从事各种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说法过于绝对。‎ C项“如果拥有注意力,就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是错误的。由原文“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知,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但并不是如果拥有注意力的话,就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和文章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理解选项中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体会观点的含义,最后进行判断分析。‎ A项,表达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与“注意力”无关。‎ B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在告诫人们要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与“注意力”无关。‎ D项,“铁杵磨成针,滴水能穿石”表达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所以说,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是错误的。由原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可知,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的原因是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前后句子构不成因果关系,并且“在任何时候”,属夸大事实。‎ 故选A。‎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 兔 李娟 有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偶尔说些远远的事情。这时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和一大股雾流进来了。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你们,要不要黄羊?活的黄羊。”‎ 我妈转身问那个老实人:“你的黄羊最低得卖多少钱?”“十块钱。”‎ 黄羊名字里虽说有个“羊”字,其实是像鹿一样美丽的野生动物,体态比羊大多了。‎ 我妈怕他反悔,立刻进柜台取钱,全家高高兴兴跟着他出去牵羊。‎ ‎“啊,是白黄羊呀……”‎ 就这样,我们糊里糊涂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买三只。‎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像雪一样白,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也看不出来。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在戈壁滩上奔跑,就不那么扎眼了。‎ 既然有着这么高明的伪装,为什么还会被抓住了?看来它还是弱的呀。后来我们一看到兔子后爪上被夹过的惨重伤痕就要骂那个人几句。‎ 我们用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悄悄地对它说:“免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 冬天多么漫长。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懒懒的,眼珠子越发亮了,幽蓝幽蓝的。‎ 我妈常常从铁笼子的缝隙里伸手进去,慢慢地抚摸它柔顺乖巧的身子,它就轻轻地发抖,深深地把头埋下,埋在两只前爪中间,并把两只长耳朵平平地放了下来。在笼子里它没法躲,哪儿也去不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洁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灰黄色的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节里,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还在等待有一天免子会再回来。‎ 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看到了兔子。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它原本浑身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拉拉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我妈小心地把它抱出来,然后用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渐渐的,我们的兔子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还比之前更壮实了一些。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掉不好的记忆,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原来,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它打的洞很窄很深,我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又持着炉钩伸进去探了探,居然也探不到头!后来,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估算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打出去了……‎ ‎(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雪兔”为题,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新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写到“冬天多么漫长““春天的来临”,是在告诉读者季节的转换,描述客观事实。‎ C. 作者一家同情雪兔的遭遇,对它精心饲养,担心它的安全,表现了珍爱生命的质朴情怀。‎ D. 作者通过雪兔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叩问以及对人生的理解。‎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 ‎ 文章结尾补叙交代雪兔失踪一个月的原因。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前文中有照应铺垫。请结合全文,找出照应铺垫之处并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这句话表面意思是说,随着天气变暖,雪兔身上果真长出灰黄色的毛。②实际意思则是,雪兔在逆境中,平静从容,坚毅顽强,憧憬自然,渴望自由,感受生命的喜悦。这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人类反思和学习。 ‎ ‎6. ①“我们用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铁笼子没有顶,又反过来,就是没有底了,又靠墙角,为雪兔打洞创造条件。②“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它原本浑身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拉拉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正是因为一个月的打洞,才导致雪兔这样的情形。③ “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性格抑郁”暗示雪兔被我们收养并不快乐,对春天和自由充满渴望,为下文的打洞逃走埋下伏笔。‎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是在告诉读者季节的转换,描述客观事实”是错误的。文章写到“冬天多么漫长““春天的来临”意在反衬家的温暖,衬托雪兔的遭遇,表现雪兔对春天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欢悦。‎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然后再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写出了随着天气渐渐变暖,雪兔退去了洁白的毛,开始扎出了灰黄色的毛。雪兔被关在“我”家的煤棚中,虽然失去了自由,但是仍然保持着在自然中的对季节的敏感,并且槟城了一只“抑郁”的兔子,从而体现了雪兔对自然和自由的憧憬和渴望。我们对它的喂养,很快地把它养得胖胖的、懒懒的,眼珠子越发亮了,幽蓝幽蓝的,但是偷偷它挖洞,突然有一天走掉了,也能体现雪兔被关在煤棚之后的平静从容,坚毅顽强,感受生命的喜悦,雪兔的这些品质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结尾补叙交代雪兔失踪一个月的原因。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前文中有照应铺垫。请结合全文,找出照应铺垫之处并简要分析”,然后对前文内容进行分析,找到互相照应的地方。‎ 本文的结尾交代了雪兔失踪一个月的原因是兔子开始悄悄地打洞。而前文交代作者用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用铁笼子扣住雪兔,也就是笼子并没有底,并且是把雪兔关在角落里,紧靠墙角,为雪兔打洞创造了条件。结尾交代了雪兔打的洞很窄很深,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打出去了。前文交代雪兔失踪了差不多一个月,当我们看到它时,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它原本浑身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拉拉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正是雪兔打了一个月的洞,洞又窄又深,才导致了它这样的情形。结尾交代雪兔打的洞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打出去了,而前文交代雪兔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而且人们一碰它,它就轻轻地发抖,性格抑郁,这些都能表现雪兔对春天和自由的向往,被我们关住的雪兔并不快乐,才有了后文的打洞逃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三只虫草 (节选)‎ 阿来 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此时,上级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淡青色的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 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 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桑吉一直匍匐在草地上,她的一双膝盖很快就被苏醒的冻土打湿了。他的眼睛为了寻找这短而细的虫草芽都流出了泪水。一些把巢筑在枯草窠下的云雀被他惊飞起来,不高兴地在他头顶上忽上忽下,渣渣叫唤。‎ 和其他飞鸟比起来,云雀飞翔的姿态有些可笑。直上直下,像是一块石子、一团泥巴,被抛起又落下。桑吉站起身,双臂向后,像翅膀一样张开。他用这种姿势冲下了山坡。他做盘旋的姿态,他做俯冲的姿态。他这样子的意思是对着向他发出抗议声的云雀说,为什么不用这样漂亮的姿态飞翔?‎ 云雀不理会他,又落回到草窠中,蓬松着羽毛,吸收太阳的暖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桑吉逃学去挖虫草,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他既为帮助家人而感到欣慰,又觉得对不住老师,有些无奈和愧疚。‎ B. 小说善于运用朴实的独白语言,描写桑吉逃学去挖虫草的内心活动,凸显了桑吉细腻、善良的性格特征。‎ C. 小说塑造了聪明懂事、勇于担当的桑吉形象,表现了藏区贫困家庭孩子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D. 小说以好学的桑吉不得不逃学挖虫草以济家用为题材,揭示出农村孩子厌学的原因,折射了贫困对教育的影响。‎ ‎8. 分析文章第6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9. 小说结尾两段表达精妙,含义深刻,请赏析。‎ ‎【答案】7. D 8. (1)交代了桑吉厌学的原因,使故事情节完整。(2)为后文情节做铺垫,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了桑吉聪明懂事、勇于担当的性格特点。(3)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小说的主题张本。 ‎ ‎9. (1)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云雀直上直下飞行的简单姿态,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桑吉的活力;(2)采用反衬(衬托)的手法,用云雀的姿态衬托桑吉敢于迎接生活挑战、勇于抗争的少年风貌;(3)引发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揭示出农村学生厌学的原因”是错误的,文中的桑吉并不厌学,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概括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该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本文是一篇小说,还要结合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旨的表达来分析段落的作用。‎ 上文写到好学成绩优秀的桑吉逃学回家,这一段写到今年不再放虫草假,而牧民们很多花费却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交代了桑吉逃学抓虫草的原因。从结构上来看,正是因为牧民很多花费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为后文桑吉抓虫草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这一段写到退牧还草,保护生态,很多牧民搬到了定居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主题的揭示做铺垫。同时这是因为牧民的贫困,很多花销都要指望虫草季,好学成绩优秀的桑吉为了帮助家里才逃学,从而表现了桑吉的懂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段落的表层含义,然后再理解段落的深层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赏析段落还可以从手法和结构的角度入手。‎ 这两段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云雀的姿态和桑吉的能力,这是这两段的表层含义。这里面写到云雀飞翔的姿态直上直下,有些可笑,而桑吉做盘旋的姿态,做俯冲的姿态,主要赞美了桑吉迎接挑战、敢于抗争的精神。前文写到不放虫草假的原因是退牧还草,表明人们已开始重视生态环境,而文章的最后写到桑吉和云雀的活动,再一次重申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文中写到云雀飞翔的姿态“直上直下,像是一块石子、一团泥巴,被抛起又落下”,写桑吉“他做盘旋的姿态,他做俯冲的姿态”,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文章的结尾写到云雀“又落回到草窠中,蓬松着羽毛,吸收太阳的暖意”,将云雀和桑吉进行对比,反衬出桑吉的充满活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介绍,目前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日本人均每年阅读量为11本左右,韩国为9本左右,法国为8本左右,美国为7本左右”。‎ ‎(摘编自‎2018年04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国民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在笔者看来,对于部分国民因沉迷手机电脑而减少阅读的情况,与其批评电子产品的“诱惑”,不如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阅读的习惯,让读书也成为一件富有诱惑力的事。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地铁里随处可见捧着书籍阅读的人,日本的地铁里很流行便于阅读的口袋书。而在国内一些城市,地铁里低头划拉手机成了一种时尚,书报亭之类的城市文化却日渐式微,有谁若拿出本《人间词话》来读,竟有些格格不入的尴尬,这难道正常吗?阅读需要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否则,长此以往,阅读将越来越难以走出“仅仅说起来重要”的泥沼。‎ ‎(摘编自‎2018年04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真正的好书不会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是书没有做好。”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营销中心主任何光宇表示,商务印书馆把出版传世精品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注重夯实自身最擅长的领域,比如中外学术经典、传统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类等。而随着数字阅读的兴盛,在提供优质内容方面,数字阅读出版企业也责无旁贷。掌阅创始人张凌云表示:“数字阅读企业更要坚持正版内容,坚持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积极践行推广全民阅读的社会责任。”‎ ‎(摘编自‎2018年04月23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中国青年报:农村阅读推广方面还需要哪些努力?‎ 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农村其实是有阅读需求的,现在很多农村地区有农家书屋,但书屋管理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解及重视度不够,没有整体的政策安排、统一的资金保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60万家农村书屋,运营效果好的、一般的、差的分别基本占1/3。我希望能培养农村的阅读推广队伍。‎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0-8周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兴趣该如何培养?‎ 魏玉山:0-8周岁是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小时候养成看书的习惯,以后才会主动找书、看书。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 他们这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与家长相处。如果家长一直看手机、玩游戏、玩电脑甚至打麻将,却让孩子看书,孩子的心理自然不会平衡。‎ ‎(摘编自‎2018年0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10.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成年居民不同媒介的阅读量均有所上升,这说明我国全民都很重视阅读。‎ B.‎ ‎ 对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和2016年相比,2017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略有上升,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却略有下降。‎ C. 近两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但与日本、韩国、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D. 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各年龄段的人均图书阅读量除0-8周岁阅读量稍有下降外,均有上升,14-17周岁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最大。‎ ‎11.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数字化阅读发达的今天,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提升,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在降低,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 我国国民整体阅读量比之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国民整体阅读量低得多,这需要我们全民共同努力营造阅读氛围。‎ C. 书屋管理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解及重视度不够,没有整体的政策安排、统一的资金保障等原因,致使全国60万农村书屋运营效果差。‎ D. 0-8周岁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原因是其家长也喜欢读书。‎ ‎12. 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相关方概括推动我国全民阅读更快更好发展的措施。‎ ‎【答案】10. A 11. B ‎ ‎12. ①政府:加强制度支持,以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②出版方: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应给国民提供能弘扬和传播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③农村书屋管理者:应加强阅读推广意识,做到整体的政策安排和统一的资金保障,培养更多的阅读推广队伍。④家长:在阅读方面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⑤社会个人:增强阅读意识,积极响应国家的阅读号召,增强阅读能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201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成年居民不同媒介的阅读量均有所上升”是错误的,由图表可知,2017年农村成年居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有下降情况。‎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错误的,“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提升,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在降低”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C项,“全国60万农村书屋运营效果差”是错误的,由原文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60万家农村书屋,运营效果好的、一般的、差的分别基本占1/‎3”‎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农村书屋运营效果都差。‎ D项,“主要原因是其家长也喜欢读书”说法错误,由原文“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可知,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受家长的影响,而不能说成是主要原因。‎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可以划记表明重点内容的语句,没有的话要根据内容概括,同时可以结合材料的标题,表头还有选文的出处等信息。‎ 根据四则材料首先应找出文中所体现的相关方:国家(政府)、出版方、农村书屋管理者和社会个人,另外对于家长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做特殊说明。‎ 由材料二“阅读需要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否则,长此以往,阅读将越来越难以走出‘仅仅说起来重要’的泥沼”可知,政府要加强制度支持,以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同时社会个人要增强阅读意识,积极响应国家的阅读号召,增强阅读能力。‎ 由材料三“商务印书馆把出版传世精品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注重夯实自身最擅长的领域”“数字阅读企业更要坚持正版内容,坚持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积极践行推广全民阅读的社会责任”可知,出版方,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应给国民提供能弘扬和传播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 由材料四“书屋管理者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解及重视度不够,没有整体的政策安排、统一的资金保障”可知,农村书屋管理者应加强阅读推广意识,做到整体的政策安排和统一的资金保障,培养更多的阅读推广队伍。‎ 由材料四“:0-8周岁是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小时候养成看书的习惯,以后才会主动找书、看书。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可知,家长在阅读方面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人,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举进士,从王野受学。调西安主薄,民以年少易视之,输赋后时。应麟白郡守,绳以法,遂立办。丁父忧,服除,调扬州教授。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佑四年中是科。应麟与弟应凤同日生,开庆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 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应麟覆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应麟读之,乃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也。召为太常博士,擢秘书郎,俄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彗星见,应诏极论执政、侍从、台谏之罪,积私财、行公田之害。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即授兼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寻转尚书兼给事中。左丞相留梦炎用徐囊为御史,擢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等,应麟缴奏曰:“囊与梦炎同乡,有私人之嫌,万石粗戾无学,南昌失守,误国罪大。今方欲引以自助,善类为所搏噬者,必携持而去。吴浚贪墨轻躁,岂宜用之?况梦炎舛令慢谏,谠言弗敢告,今之卖降者,多其任用之士。”疏再上,不报。出关俟命,再奏曰:“因危急而紊纪纲,以偏见而咈公议,臣封驳不行,与大臣异论,势不当留。”疏入,又不报,遂东归。诏中使谭纯德以翰林学士召,识者以为夺其要路,宠以清秩,非所以待贤者。应麟亦力辞,后二十年卒。‎ ‎(节选自《宋史•王应麟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 B. 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 C. 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 D.‎ ‎ 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由孔子创作而传授的六部经典作品。‎ B. 博学宏辞科,或作"宏辞"、"弘词",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始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 C. 开庆元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开庆(1259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七个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1年。‎ D. 龟镜, 龟可卜吉凶,镜能别美丑,因以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应麟好学不辍。王应麟不认同一些人只把学问作为敲门砖的做法,他在考中进士后,仍勤奋读书. 还借来馆阁中的书阅读。‎ B. 王应麟体察圣意。王应麟受命参与策士的复试工作,因皇帝想把第七卷放在第一名,于是王应鱗也大大夸赞了一番第七卷的作者。‎ C. 王应麟敢于直言,彗星出现后,王应麟详尽地论述执政、侍从、台谏的罪责:王应麟也曾严厉地批评左丞相留梦炎。‎ D. 王应麟不恋权位。王应麟任尚书兼任给事中时,奏疏数次呈上,皇帝都没有答复,王应麟辞官归去。 后来皇帝派人去召回他,他也没有答应。‎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年少易视之,输赋后时。应麟白郡守,绳以法,遂立办。‎ ‎(2)况梦炎舛令慢谏,谠言弗敢告,今之卖降者,多其任用之士。‎ ‎【答案】13. B 14. A 15. B ‎ ‎16. (1)百姓因为他年轻而轻视他,缴纳赋税延误了期限。王应麟禀告太守,根据法令制裁他们,百姓于是立即缴纳了赋税。‎ ‎(2)况且留梦炎违背命令,轻视谏言,正直的言论没人敢禀告朝廷,现在的卖国投降的人,多是他信任重用的官员。‎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草”的宾语中心词为“表”,所以应在“表”后断开,故排除A和D;“总护”的主语是“丞相”,应在“丞相”前断开,故排除D。整句话的翻译为:度宗登上帝位, 王应麟代理礼部郎官,起草百官表。依照旧制,百官要请求皇帝亲自处理政务,四份奏表已经呈上。一晚王应麟入宫(哭灵),宰臣传达诏令要求增加撰写三奏表,王应麟拿起笔立即写成。丞相统领大军回朝。‎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是指由孔子创作而传授的六部经典作品”是错误的,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王应麟体察圣意”是错误的,读了第七卷后,王应麟认为其作者乃忠义之士,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这说明王应麟慧眼如炬。‎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易”,轻视;“白”,禀告;“绳”,制裁。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舛”,违背;“慢”,轻视;“谠”,正直的。‎ ‎【点睛】‎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王应麟,字伯厚,是庆元府人。九岁时通晓《六经》,淳祐元年考中进士,跟着王野学习。 调任西安主簿,百姓因为他年轻而轻视他,缴纳赋税延误了期限。王应麟禀告太守,根据法令制裁他们。百姓于是立即缴纳了赋税。遭逢父亲的丧事,守丧期满,调任扬州教授。当初,王应麟应试考中,说:“现在的从事科举考试的人,为的是捞取名誉,一旦考中就放弃一切学习,制度、典故全都不懂。这不符合国家对学识渊博的儒者的期望。”于是闭门勤奋读书,发誓凭借博学宏辞科显露自己,借来馆阁中的书阅读。宝祐四年考中博学宏辞科。应麟与弟应凤同一天出生,弟弟开庆元年也考中这一科,皇帝下诏褒奖他们。皇帝亲自在集英殿策问士人,召来应麟参与复试工作。考核评定的等第已经呈上,皇帝想改把第七卷放在第一名。应麟读完文章后,就磕头说:“这一份卷子中流露的古贤人之风义如龟和镜子一般可供人学习,忠义之心如同铁和石头,臣敢为皇上得到国士而祝贺。”于是就把第七卷作为第一名入选。等唱名时,(才知道) 那人是文天祥。王应麟被召见担任太常博士,被提升为秘书郎,不久又兼任沂靖惠王府教授。彗星出现, 王应麟接受诏令深刻地论述执政、侍从、台谏的罪责,积聚个人财产、卖断公田的危害。度宗登上帝位, 王应麟代理礼部郎官,起草百官表。依照旧制,百官要请求皇帝亲自处理政务,四份奏表已经呈上。一晚王应麟入宫(哭灵),宰臣传达诏令要求增加撰写三奏表,王应麟拿起笔立即写成。丞相统领大军回朝, 需要三道辞去位子的奏表,使者站着等候,王应麟不慌不忙写好交给他。丞相惊叹佩服,立即授予他兼任礼部郎官、兼任直学士院的职务。不久转尚书,兼任给事中。左丞相留梦炎任用徐囊作御史,提拔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等人,王应麟封还奏章(缴奏:给事中行使职权,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说:“徐囊与 留梦炎是同乡,有重用私人的嫌疑,万石粗鲁暴戾,不学无术,南昌失守,他误国的罪责颇大。现在留梦炎正想着任用他们以辅助自己,被他们搏击吞噬(搏噬:搏击吞噬,喻打击陷害)的有德之士,一定会相互扶持着离开。吴浚贪污轻躁,难道应该任用他们吗?况且留梦炎违背命令,轻视谏言,正直的言论没人敢告诉他,现在卖国投降的人,大多是他信任重用的官员。”奏疏两次呈上,皇帝都没有有答复。王应麟出关等候命令,再次上奏说:“我因为情况危急而扰乱法纪,因为持有偏见而违逆大家的议论,臣的封驳(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不好,跟大臣持不同的论点,依情势不应当留下。”奏疏皇上,皇帝又没有答复,王应麟于是向东归去。皇帝下诏让中使谭纯德拿翰林学士的职位召见王应麟,‎ ‎ 有见地的人认为这是夺去他显要地位,而拿清贵的官职宠信他,这并不是对待贤能的人的好法子。应麟也极力推辞,二十年后去世。‎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龙阳县歌①‎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③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 ③《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两句写县衙门前连尘土都没有, 谓无车马喧嚣,百姓能在县衙门前的河中自由自在的捕鱼,足见龙阳县政宽事简,人民各安其业。‎ B. 第三句中的“主人”是指龙阳县令,这位“主人”并没有按照俗礼来款待客人,而是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第四句的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 C. “鹧鸪惊鸣”和“橘柚垂芳”从听觉、视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橘柚垂芳”,既是实景,又是用典。‎ D. 最后两句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全诗无一句赞颂,而赞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8.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17. B 18. (1)以鹧鸪绕篱和橘柚垂芳,描绘了一幅龙阳县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特有的景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鹧鸪惊鸣”句为动景,“橘柚垂芳”为静景,一动一静,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情景的欣喜之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第四句的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是错误的。“小儿纵观黄犬怒”,写客人来以后引起小小的骚动,说明平时县中来客甚稀,“纵观”写出了县令的平易近人,描写了一个融洽欢乐祥和的场面。‎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情感。‎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意思是鹧鸪围绕篱笆边飞边鸣叫,橘柚在门窗之前留下芳香。这两句诗描写的是龙阳县的风光,反映出当地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从写法上来看,“鹧鸪惊鸣”“绕篱落”都是动景,“橘柚垂芳”则是静景,上下句动静结合,反映出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从全诗来看,表达了诗人对龙阳县进行巡察之后,看到龙阳民风淳朴,风景秀美,百姓安居乐业的欣喜之情。‎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善用比喻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其中“_______ ,________ ”两句描写出了乐曲终止时富有特点的声音。‎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同时也蕴含着顽强的抗争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人生如同“__________ ,_______ ”,接着又抒发了人生短暂、长江无穷的慨叹。‎ ‎【答案】 (1). 曲终收拨当心画 (2). 四弦一声如裂帛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拨”“画”“常”“蜉蝣”“沧”、“粟”,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 ,来自略具历史知识且江南城镇人口稠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 ,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 ,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 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姑置不论 神思恍惚 变幻 悠悠然 B. 姑置不论 精神恍惚 变换 慢悠悠 C. 避而不谈 神思恍惚 变换 悠悠然 D. 避而不谈 精神恍惚 变幻 慢悠悠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 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都不小。‎ B. 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 C. 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得近于浪费。‎ D. 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这是初进北京的感受。‎ ‎22.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 来自略具历史知识江南城镇人口稠密的本国旅游者 B. 略具历史知识且又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的本国旅游者 C. 来自江南城镇的人口稠密的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 D. 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 ‎【答案】20. A 21. C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姑置不论,姑,姑且;置,放在一边。姑且放在一边不去谈论。避而不谈,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这里并不是回避外国观光游客对北京的感觉,而是不去谈论,主要是谈自己作为一个前后居京近二十年的国人的身份对北京的感觉,因此姑置不论是正确的。‎ 神思恍惚: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精神恍惚:神志不清,心神不定。这里指汪曾祺在香港街头看到有人提着鸟笼子,让他心神不定,精神不能集中,而不是神志不清,因此“神思恍惚”是正确的。‎ 变换:指事物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多指抽象事物。“世事”为抽象的事物,因此“变幻”是正确的。‎ 慢悠悠:状态词,形容缓慢。悠悠然:悠闲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着鸟笼那种悠闲的状态,因此“悠悠然”是正确的。‎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根据上下文推知,应强调北京的“大”,故排除A项;文段中后文是“久住北京”,句式应一致,故排除D项。B、C项对比,C项对“大”的形容更夸张,更能表情达意。‎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多重定语使用不当。“人口稠密”是“江南城镇”的定语,“来自”应放在地点前,排除A、C项。“略具历史知识”和“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的”定语语序颠倒,排除B项。‎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而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_______ 。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_______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_______ 。据研究,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答案】 (1). ①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2). ②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3). ③才能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本类题型,需要先了解整个语段的大致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作答,注意上下文的提示性词语。‎ 从整体来看,语段的中心是植物的生长和温度的关系。第①处,前文说植物生长的三种作用都受温度影响,关键词是“作用”和“植物的生长”之间的关系,空缺处填入的内容应该是结论。第②处,主语是温度的变化,关联词语“既”暗示了分句句式,后文又出现新的关键词“新陈代谢”,据此可以推出此处应填入温度的变化对新陈代谢的影响。第③处,“只有”条件句后面的内容应是一种结果,“新陈代谢最佳状态时”的结果应是“植物的快速生长”。‎ ‎24.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归纳概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特点。不超过50个字。 ‎ ‎2019年9月30日 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正式通航。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地上5层,地下2层,是国内首次采用双层出发高架桥设计的航站楼。双层桥分别对应航站楼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国际出发走上层,也就是第四层;国内出发上下两层均可。旅客安检后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约‎600米,步行时间不到8分钟,效率优于世界其他同等规模机场。同时,新机场高速全线大范围采用了融冰雪路面新技术,可以把结冰点降到零下12摄氏度左右,克服冰雪天气对高速通行能力的影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常规融雪剂材料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和桥梁结构的破坏。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答案】高架桥设计首次采用双层出发 旅客安检后登机效率高 国内首例大范围采用融冰雪路面新技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然后结合题干要求着重将新闻分层。最后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原文第2-3句一层,介绍航站楼高架桥;第4句一层,介绍旅客登机特点;第5-6句一层,介绍融冰雪新技术的使用。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即可。‎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8年为避战乱,13岁的高秉涵从山东菏泽流落台湾,漂泊异乡43年,直到1991年才重返故乡。此时,他已是台湾著名的律师,他往返大陆20余年,带回同乡老兵骨灰近200坛,实现他们叶落归根的愿望,也因此当选“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高秉涵说:“回家的路再长,也长不过一生;回家的行囊再重,也重不过乡愁。”‎ ‎2019年,85岁的高秉涵出版新书《乡愁》,他在书中讲述自己曾带领四个孙女重返大陆进行寻根消“独”之旅。期间,记者问她们:“我们国家最长的河流是哪两条?”她们说:“你们中国是长江、黄河,我们台湾是浊水溪和淡水河。”高秉涵听后,一声深深的叹息:“我的孙辈相信我说的,可台湾的孩子都信教科书啊!”‎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给台湾的高中生新笔友“阿飞”写一封信,谈一谈我们共同的中国、憧憬一下我们共同的未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吹嘘,不得抄袭,文末姓名统一注“中国心”,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拥护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 亲爱的阿飞:‎ 最近好吗?前几天我看了高秉涵先生的新书《乡愁》,里面有一句话我深受感动“‎ 回家的路再长,也长不过一生;回家的行囊再重,也重不过乡愁”。是啊,他漂泊台湾,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可想而知,盼望海峡两岸统一愿望的急切可想而知。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护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岛上的居民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近代以后台湾被殖民的历史、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隔的现状,不仅是台湾同胞的悲情和磨难,更是中华民族整体历史伤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无论台湾政治局势怎样变化,都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台湾当局为了自己的政治私欲,将岛内学生当成“政治祭品”。就拿岛内的教科书来说吧,“台湾史”被从“中国史”中抽离出来,“中国史”俨然成了“外国史”。而所谓的“台湾史”,则说台湾原是无主之岛,葡萄牙人首先发现了它,所以从那时到现在,台湾只有400年的历史。他们刻意扭曲历史、颠倒黑白,将两岸关系进一步推向险境,最终将难逃历史的惩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为了恢复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应坚定追求国家统一的共同心愿和反对“台独”分裂的坚定意志,采取多种措施,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一是要与合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不仅能带动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对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是连接和稳定两岸关系的重要纽带。‎ 二是要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进而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相信大陆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能够有效挫败和扑灭“台独”歪风,在与台独势力的抗衡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早日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 此致 敬礼!‎ ‎ 中国心 XX年XX月XX日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通过高炳涵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表现漂泊台湾的游子的家国情怀、故乡情怀,具有特殊的时代感。他带回台湾老兵骨灰近200坛,只为了对老兵们的一句“叶落归根”的承诺,坚持用行动回报家乡,回报国家。他带着四个孙女返回大陆,扫墓祭祖,登泰山、览黄河、游孔庙、亲历水浒好汉城,走向认祖归宗,返乡寻根之路。这些都能体现它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而高炳涵的这些行为的历史背景就是几十年来,台湾当局大力推行台独。由于中国崛起,台湾当局在政治上不敢宣告台独,也只有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各层面,大力推动“去中国化”,旨在逐渐使台湾脱离中国母体,从根割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弱化台湾人民的“中国情结”,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台湾主体意识,这就是“渐进式台独”,而中国传统文化,便成了“渐进式台独”的绊脚石。所以要“渐进式台独”必先从中小学的儿童教育文化层面着手,以收潜移默化之效。随意高炳涵所进行的寻根消“独”之旅,不仅是消除像自己一样的游子的漂泊孤独,更是为了消除台独对台湾孩子们的影响。所以审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立足于高炳涵作为游子的思想之愁,更要立足于台独这一重要的时代背景,高炳涵的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在拥护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 参考立意:‎ ‎1、反对台独,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拥护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 ‎3、寻根,维系两岸关系 素材积累:‎ ‎1、李登辉当政后,首先编订充满台独分裂意识的“认识台湾”基本教材。陈水扁接着又大修中小学的教科书,将台湾的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分开编订,将台湾独立在中国之外,将中国视为外国。马英九上台后,因惧受骂卖台,而竟维持原状,八年未变。如此,“渐进式台湾”教育延续已近30年。蔡英文掌权后第二天,即宣布废止马英九当权时所提出的“历史课纲微调”案,直接宣扬“台独论调”。台湾教科书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深远。‎ ‎2、民进党再次上台之后,打着“维持现状”的旗帜,干着“去中国化”“渐进台独”的勾当,阻挠、限制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打压主张发展两岸关系人士,在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就拿教科书来说,民进党当局“独”性发作、动作不断。先是撤销之前马英九主政时期的排“独”课纲,接着又大幅删减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比例,如今又强渡关山、推出升级版的“台独”历史课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意在“编织”他们的“台独”迷梦。‎ 岛内教科书刻意扭曲历史、颠倒黑白,偷渡“大陆台湾,一边一国”“独”素。与此同时,“台独”分子还无所不用其极地妖魔化中国大陆,仇视大陆,诋毁大陆,挑动岛内民众的对抗情绪,离间两岸同胞的手足深情。“台独”作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岛内青少年对国家、民族、文化认同错乱,以至于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成了台湾社会一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少数“台独”分子更攫取了“爱台湾”的话语权,在肃杀的政治气氛之下,有的人根本就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3、树无根则枯,水无源则涸。那些试图切断台湾根脉和源流的“台独”分裂势力,实际上正在荼毒台湾学生、断送台湾未来。民进党当局的卑劣伎俩能蒙蔽人于一时,不能蒙蔽人于一世。历经两年多来民进党的执政“梦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已经看破台湾当局居心,他们以实际行动来参与两岸交流合作,以实际行动来维护两岸关系大局,并从中体认到两岸同胞是骨肉天亲、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好,台湾民众才会好,台湾才会有前途。‎ 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民进党当局操弄历史、逆流而动,难逃舆论“诛杀”、难逃历史惩罚。‎ 层次分析:‎ 本文由高炳涵先生的新书《乡愁》中的一句话引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护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接下来说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然后又说到台湾的现状,说到教科书事件,台湾当局刻意扭曲历史、颠倒黑白,将两岸关系进一步推向险境,最终将难逃历史的惩罚。最后是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拥护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最后重申观点,我们有信心、有意志、也有能力实现国家的完整统一。‎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