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1-06-08 发布

语文卷·2018届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2017-10)无答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现化文阅读(共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 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臣心如水 王鼎钧 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你能说出这句话来,除了智慧,必定还得加上了不起的沧桑阅历。我敢预料这句话将要流传下去,成为格言。‎ 多年以来,我完全不知道你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境况,从你这句话里,我有一些感触和领悟。我从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惊涛拍岸。‎ 哦,皱折,年轮;年轮,画不圆的圈圈;带缺的圆,月亮;月亮,磨损了的古币;古币,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三十九年往事知多少,有多少是可与人言的呢,中天明月,万古千秋,被流星陨石撞出多少伤痕,人们还不是只看见她的从容光洁?我们只有默诵自己用血写成的经文,天知地知,不求任何人的了解。‎ 你提起故乡。你问我归期。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复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经文呢。没有故乡,哪有归期,三十九年前在祖国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们的家乡”,唱“‎ 我们再也无从流浪也无处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壮壮,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气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幅员和青天同其辽阔,我们的草鞋势不能踏遍,我们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发也都在那儿等待游子。但是而今,我这样的人竟是真的没有家乡也没有流浪的余地了,旧曲重听,竟是只有悲伤,不免恐惧!‎ 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还乡,我在梦中作过一千次,我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 但是,后来,作梦回家,梦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也不能脱身。梦醒了,仔细想想,也果然紊乱了巷弄。我知道我离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树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她,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 ‎“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四十四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 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那夜,我反复诵念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好沉重的诗句,我费尽全身力气才把它字字读完,只要读一遍,就是用尽我毕生的岁月,也不能把它忘记。‎ 中秋之夜,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了,看美国月亮,谈自己的老家,我说,我们只有国,没有家,我们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举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几遍“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欢在新铺的水泥地上踩一个脚印的少年,我那决心把一棵树修剪成某种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构思无神论讲义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长满野草的老年。‎ 想我看过的瀑布河源。想那山势无情,流水无主,推挤着践踏着急忙行去,那进了河流的,就是河水了,那进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进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发成气的,就是雨水露水了。我只是天地间的一瓢水!‎ 我是异乡养大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啊,故乡,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涧溪赴海料无还!可是月魄在天终不死,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则形灭神存,功不可捐,故乡有一天也会分享的。‎ 啊,故乡!‎ ‎4、试解释“臣心如水”在文中的含义。(5分)‎ ‎5、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你”来写。“你”在文中有哪几种指代意义?分别指出这样写的好处。(6分)‎ ‎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以问句开篇,引出下文对月、对故乡思念的叙写,既增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又为全文奠定了悲凉凄清的感情基调。‎ B.“我从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惊涛拍岸”,说的是千百年浪涛的冲刷才形成水成岩的皱折,人也只有历尽沧桑,才会有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C.“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一句,借助对故乡景物的拟人化描写,表现了一腔柔情的作者对故乡的牵挂之切,思念之极。‎ D.作者离乡已四十四年,对故乡的一切已完全陌生。恰因为如此,作者思念故乡,并切盼回到故乡;回乡,是他最大的愿望。‎ E.作者在文中说,“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表明作者认同“距离能产生美”的看法。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 二、古诗文阅读 (共45分)‎ ‎(一)文言文阅读题,( 19分)‎ ‎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余干知县。迁户部主事,历郎中。迁宁国知府,进四川副使,以养亲归。服除,久之不出。万历十九年,用给事中陈尚象荐,起官江西,进右参政。东征师罢,吏部尚书李戴议留戍兵万五千,令朝鲜供亿。继之曰:“既留兵,自当转饷,柰何疲敝属国。”议者韪之。‎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选,久不除代。以继之有清望,明年二月,乃召之代焕。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由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智。大智乃此引疾去。继之亦不为辩。‎ ‎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继之不能禁。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史群起攻瑾。瑾争之强,疏三上。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帝一无所处分。瑾方奉使,自引去。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又数年卒,年九十二。赠少保。 ‎ ‎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B.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C.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D.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考核升降、科举考试、封授策赏等事务。‎ B.铨选:指古代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选拨官员的等级升降。‎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D.乞休: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辞职行为的文辞表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继之很有见解。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郑继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郑继之深得信任。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最后才让有清正声望的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郑继之绝不护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失职遭到李瑾上疏直言弹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不替其辩护。‎ D.郑继之不搞党派。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之间的争斗,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②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E.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1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3、(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诗句常被呼吁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辩家所引用。‎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7)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为确保行车环境安全舒适,消除行车安全隐患,环湾高速公路管理局将对原路面存在的裂缝、坑槽等问题进行彻底________。‎ ‎②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则成了游客________的“城市精品店”。‎ ‎③一则《清洁工培养出博士儿子》的新闻,让________20多年的熊玉香一时成为名人。‎ ‎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________。‎ A. 处置 可望而不可即 默默无闻 养痈遗患 B.处置 望尘莫及 湮没无闻  养痈遗患 C.处治 可望而不可即 湮没无闻 养虎遗患 D.处治 望尘莫及   默默无闻   养虎遗患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奥斯卡金像奖自设立以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了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 B.总计九千元的爱心捐款,不仅解决了赵琴的燃眉之急,而且帮助她找回了生活的勇气,使她心中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C.“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词,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缘于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甜美的忧郁”的境界。‎ D.把管理干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干部的思想道德公布出来,让广大群众监督,就可以达到以昭昭之理扬正气、以严峻之法惩腐败。‎ ‎16从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语句来衔接每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他身材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或缺失,最终会导致中华民族文化的(a.减损或消亡/b.消亡或减损)。‎ ‎③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b.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④2017年春节对联,上联是:(a.马踏青云奔小康/b.猴闹已教千户乐),下联是:鸡鸣又报万家春。‎ A.①a②a③b④b B.①a②b③b④a C.①b②a③a④b   D.①b②b③a④a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们大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①_______。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几乎是人在一统天下。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 ‎18、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6分)‎ ‎ ‎ 四、 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社区道路改造。有人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路越修越好了,交通越来越便利了,社区越来越美了;也有人抱怨,因为道路改造期间,噪音,尘土,堵车,给人们带来了诸多麻烦与不便,而且这道路两年前才修过,三年修两次,挺折腾人的。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