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00 KB
  • 2021-06-08 发布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及主旨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场作文的主旨 王国维先生说过:“为文如造屋。”张竹坡也曾用形象的语言把小说家写作比做盖房造屋:“做文如盖造房屋,要使梁柱榫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张竹坡批评《金瓶梅》本第二回的回评)‎ 建房子,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建造房子?造什么样式的房子?用什么样的材料和什么样的工艺来建造和装修房子?写一篇文章,首先也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来写这篇文章?‎ 所谓主旨,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现在很多学生为什么不会写文章呢?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主旨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情、志、理。尤其是高考作文,要么抒情、要么言志、要么说理,就是主旨。‎ 主旨是作文的灵魂和统帅,主旨不明,难以为文。很多名家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尚书·尧典》里又说:“诗言志。”《庄子·天下》再次强调:“诗以道志。”《荀子·儒效》概括《诗经》主题为:“《诗》言是其志也。”当代学者闻一多在《歌与诗》里谈到“诗言志”的时候指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孔子后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强调:“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古文家韩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李渔的《闲情偶寄·立主脑》里这样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方苞提出的“义理”,也都是强调主旨的重要性。‎ 以情动人的高考满分作文,归纳起来大概有六个方面。‎ 第一类:写父母亲情的。‎ 第二类:由父母亲情延伸拓展而来的爱老师、爱朋友。‎ 第三类:热爱自然,情动于衷才能有感而发。‎ 第四类:热爱生活,由热爱自然引申到热爱生活。‎ 第五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 第六类:高雅的艺术情趣,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志:所谓志,就是指志向和志趣。志向高远,志趣高雅,才能写出立意高远、情趣高雅的文章。‎ 言志的文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叫做志向,第二叫做志趣。核心就是:我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人,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事。具体表现为:第一是修身立德之志,第二是报国强国之志,第三是造福人类之志,第四是立业、立名之志。‎ 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明理的人。读书,就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作文,就是谈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理的文章主要是谈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是品德修养,讲透“为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求学、治学的道理,再次是社会生活的哲理,最后还有宇宙自然之理。‎ 写文章的秘诀,两句话,叫做:万事万物通情,万事万物通理。要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要善于亲近自然,领悟自然。从自然中去陶冶情操,通过大自然去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荀子的《劝学》为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先以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起笔,造势成功后得出自然的结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由自然、生活到哲理,一路铺叙,水到渠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又是一系列的排比后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前文的铺陈下,后文的结论呼之欲出。“‎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文章中,多用自然现象,只以少量精辟的哲理蕴含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作文的主旨。‎ 枯叶蝶没有美丽的外表,它只有两扇褐色的、毫无生机的、根本无法与它名字中的“蝶”相匹配的翅膀。它经常收拢翅膀,静静地立在树木的枝头,像一片枯叶一般随风摇曳,默默地忍受着其他蝴蝶的嘲笑。然而,当色彩绚丽的蝴蝶被人们捉去制成标本时,它却可以伏在枝头,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并且为自己的幸运而快慰。 这则材料令人深思。请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 考场作文命题规律 我们不妨从2014年到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变化来找一点发展规律。‎ 一、材料性质 ‎ 新材料作文:种类繁多,寓言故事、名人名言、甚至诗歌,审题难度大。‎ ‎ 任务驱动型:材料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叙述类的,并且设置了真实情景。‎ 题目中的材料来自社会生活甚至是热点,与学生实际较恰切,容易理解,便于思考,有很强的对象感和针对性。‎ 二、题目要求 新材料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设置了范围,宽泛自由,可宿构。‎ 任务驱动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 综合内容含意,指明对象,任务具体。‎ 情景评论文: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 请根据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具体而灵活(或隐或显的任务,本质还是任务驱动型)。‎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 情景评论文题目要求既有具体分指向“结合”“综合”“根据”材料内容含意,又在任务指向上相对灵活。其本质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高考作文是最能展现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道试题,从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变化情况来看,今后作文命题将更贴近现实、更注重传统文化、更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 “三贴近”将更为突出。未来作文题目将更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主流思想,更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具有人性内涵的立意。‎ 高考对作文的审题要求 按题目要求进行写作,文章观点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书写规范。‎ 写符合文体要求的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根据表达需要,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应试作文,第一要隘在审题立意。审题立意确当与否,关乎作文与语文之成败。‎ 审题立意须慎之又慎,稳之又稳,切忌轻率马虎。要言之,审题立意须谨记:看整体含意、抓主要问题、扣关键词句。‎ 阅读与理解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而要读其整体含意。在材料整体含意中,又有主要、次要之问题,我们须抓其主要者。其主要问题之表现,往往有关键词句,我们须进扣其不放,将之放进观点、题目、论述。‎ 纲要提醒 审题是指对作文题目和材料作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而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材料的倾向,并确定文章的体裁的过程。立意就是确立写作的意图并从具体的材料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立意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 作文审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审材料,二是审要求。无论审哪部分内容,都要逐字逐句地审题,不能有任何疏忽、遗漏。必须养成逐字逐句地审题的良好习惯。‎ ‎1.审材料 粗略浏览材料,看材料属哪种类型:是单则还是多则,是文字型还是图画型,是叙事型还是道理型。要做到心中有数。‎ 审读材料,必须整体把握材料,看其中心意思是什么,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以下操作:‎ (1) 抓住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出现频率高的词语即为关键词。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价性语句。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千万不能以此为中心去写,因为这种脱离材料含意的写法很容易写成“话题作文”。为此,必须理解透彻这个(些)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方可写作。‎ ‎(2)厘清对象,辨清关系。‎ 厘清对象。新材料作文中故事涉及的对象不止一个,有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每个对象都至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角度。因此,要学会厘清对象。‎ 辨清关系。新材料作文中故事涉及几个对象,这些对象绝大部分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审题立意时,一定要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抓住材料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联系,根本不必要担心跑题、偏题的问题。‎ (1) 由果溯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角度切入立意,是较为普遍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抓住情感倾向。‎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从这个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2.审要求 审读写作要求时要特别细致:看清对材料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分辨“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与“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区别,尤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要求特别具体,一定明白具体的写作任务。高考作文对立意的4点要求 1. 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2. 立意要新颖。‎ 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3. 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 4. 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作文立意须深刻。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虽然是蜿蜒曲折的,但它始终有一个指向标——真、善、美。同样,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但它也必须高扬主流价值观。这一点动摇不得,更混乱不得。须知,信念的滑坡是最大的滑坡,人心的涣散是最大的涣散。‎ 当今社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精神的重建、责任的担当、信念的坚守;民族的复兴,最需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而主流价值观正是培育健康的社会文化的基石,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纽带。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上,考场作文责无旁贷。而学科作文阅卷老师最为期待的就是作文主旨立意的深刻。‎ 深刻是就中心内容而言,表达深刻必须注意几点: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上挖掘提炼观点与认识;②用事理说话,讲道理要体现理性、辩证的思考;③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此及彼。‎ 不同类型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 社会生活类材料的审题立意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趋向于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材料,要求考生“‎ 结合生活体验与思考”,对相关事件 “表明态度,阐述看法”。面对这些社会生活材料作文,该如何进行审题立意呢?我们参阅众多资料和对考场作文进行分析后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社会生活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 ‎2.辩证角度析问题 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对于利弊互见的时事,我们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辩证的角度来审题立意,来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具说服力。‎ ‎3.联系现实求拓展 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推而广之,对于任何事物,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它的优劣,切勿片面地作出评价,更不可盲目跟风。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个体,一项事业,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道路、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方法。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直至走上不归路。‎ 寓言类材料的审题立意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寓言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如下三点:‎ ‎1.把握整体寓意 一则寓言材料首先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要素都是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分析寓言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认识材料,避免随意肢解材料,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一般来说,记叙类的寓言材料,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然后根据主旨立意,这是最稳妥的做法。‎ ‎2.多角度思考 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每个陈述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如下面的材料:‎ 猴子被一条河拦住去路。水上的独木桥说:“我很瘦,在上面不好走,要小心!”猴子说:“知道。我从没走过这么窄的桥,但有信心。”于是猴子像杂技演员一样伸开前肢用来平衡,小心翼翼,双脚交替前行,一步步挪到了对岸。‎ 另一条河上也有一座桥,比独木桥宽三倍。桥说:“我很瘦,在上面不好走,要小心!”猴子说:“知道。我走过比你窄多了的独木桥。”于是想也不想,跳上就走,哪料,才走几步就掉入了水中……‎ 这则关于“猴子过桥”的寓言材料,涉及猴子、独木桥、宽桥三个对象。两种看似无关的不同宽窄的桥,因为猴子的过桥行为而产生了因果关联。猴子是这则寓言中的主角,其挪过了窄桥却跌落于宽桥的结果,在看似不符合生活逻辑的矛盾中,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寓意,于是出现了三个审题立意的视角:‎ 从猴子角度立意: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不能麻痹大意;态度决定一切,不能掉以轻心;要居安思危;做事不能凭经验主义;要听取别人意见。‎ 从事件角度立意:阴沟里易翻船;成就穷苦日,败事得意时;“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杜荀鹤《泾溪》)‎ 从环境角度立意: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除了以上三种立意角度以外,还可以从正面与反面的角度切入题旨:凡事皆要谦虚谨慎,居安要思危,要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反之掉以轻心易遭挫败,经验主义害死人,骄傲自满易翻船,等等。‎ ‎3.联系现实生活 寓言故事的内蕴极为丰富,我们在审题时还应将寓言所揭示的意蕴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现实问题,揭示寓言所透出的深刻哲理,做到深刻、独到,具有针对性和震撼力。如读寓言“南郭先生”的故事,我们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者,他们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读“兔子学游泳”的寓言,我们要反思现实的教育,是不是做到了因材施教,是不是能让学生发展特长,是不是能遵循客观规律。‎ 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漫画作文是以漫画素材为命题材料的作文形式。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在表达主旨的方式方法上类似于寓言。它往往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反映事实、表明道理,漫画的主题,有贬斥意义的居多。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漫画材料,一方面比文字材料更直观形象,另一方面则由于夸张而使讽刺意蕴的含义更复杂,增加了“读图”的难度,更不容易把握,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漫画意旨 只有读懂了画意,明确了画旨,才不至于偏离题意。‎ 如何读懂漫画呢?首先,要阅读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其次,要看清漫画的画面,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第三,要关注漫画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这些文字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第四,要揣摩漫画的夸张之处。漫画的夸张之处往往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2.合理联想引申 根据观察、分析结果,确认漫画的主题思想。就是由此及彼地联想与引申,在画面意义的基础上联想到生活中另一层新的内容。这里必须运用联想的法宝,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结合画旨和作者的用意,确立文章的观点或主题。总之,漫画类作文,读懂漫画是基础,挖掘寓意是关键。立意要首先求准,然后求深求新求高远。只有这样,才能独到为文,以自由之笔,抒自然之情,发自得之见,激自在之趣。‎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本著名谐星北原武,离开家乡到东京打拼后,他的母亲就开始不断地跟他要钱,即使在他潦倒的时候。这让北原武很不理解,他也因此很少回家。‎ 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奔丧。他在母亲留给他的遗物中,看到一本数字高达数千万日元的存折和一封信。信上写道:“所有的孩子之中,我最担心的就是你。我担心你不会存钱,将来会没有钱养老,所以才一直催你寄钱给我。其实你大哥给我的已经够用了。你给我的钱,我都帮你存起来了。现在我走了,把所有的钱还给你。”看完信,他哭倒在地。‎ 这个故事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人们对它的评论也不一而足,目前还在继续中……‎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情,就北原武母亲的做法,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爱之深就要为之计深远;‎ ‎(2)换一种方式或许更好;‎ ‎(3)鞭策和爱同样重要;‎ ‎(4)“担心”是一种爱;‎ ‎(5)爱要讲究方式方法;学会爱;‎ ‎(6)爱需要良好的沟通;爱要大声说出来;‎ ‎(7)教育孩子学会生活;‎ ‎【解析】‎ 仔细研读材料,“这个故事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人们对它的评论也不一而足,目前还在继续中……”这句话表明了文体,此次作文,要写一篇评论。注意评论性作文与引申性作文的区别。“所有的孩子之中,‎ 为担心他不会存钱。“担心”就是爱!不会存钱是儿子的通病,生活中妈妈帮儿子存钱常见。如何教会儿子自己学会存钱,为自己的将来做好打算。家庭教育问题。提示我们用什么方式或者怎么样爱自己的孩子?妈妈索钱的目的:帮他存钱养老。这没有错。为了儿子好。妈妈爱自己的儿子,可谓爱的长远(养老),说明爱的深。妈妈的做法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呢?“北原武和妈妈的关系一直不好;除了寄钱回家,他根本就不想回来。”儿子对妈妈不理解。为什么不理解,因为妈妈这样做事先没有与儿子沟通。爱是需要沟通的。儿子看到妈妈的信之后(真相大白)的反应:“他哭倒在地。”儿子理解妈妈了,知道妈妈是爱自己的。如果妈妈事先说明了呢?还会有“关系不好”吗?我们究竟怎么样爱自己的孩子?‎ 考场作文审题攻略 作文题目里的作文材料,本质上也是独立的文本。很多学生在立意时,面对材料总是“一扫而过”,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构思与写作上。实际上,花些时间对材料进行透彻解读,相当于“磨刀时间”,是不会耽误“砍柴功夫”的。原因很简单,写作的话题与方向、写作的限制与文体,都隐藏在材料及其要求之中,对材料解读功夫不到,势必会影响整个构思与写作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用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原理与方法,对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进行全面深入解读。‎ 一、 材料解读 不论是叙述类材料还是议论类材料,其本质是意义完整的文本。材料本身包含着写作的话题、观点、立意、思路、细节等等,阅读并解读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既要把握篇章的整体含义,又要对文本的细节进行分析,对新材料作文的解读也应如此。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是解读材料的两大思路。‎ 二、 文体解读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从文体上讲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最常见最典型的就是叙事类材料,而“叙事”中的“事”,可以是寓言故事,可以是普通事件,可以是虚构故事,也可以是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时事。除此以外,还有议论型材料、说明型材料、诗歌型材料、漫画型材料等等。静止的、平面的文字或图画材料,都可以成为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面对不同的材料,需要对材料的文体特征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审题立意。‎ 三、 要求解读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更是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一般来说,像“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普遍性、共性的要求自然可以忽略不计,尽管每年高考题目的写作要求都会有差异。但对于材料与共性要求之外的文字,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上首次出现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类作文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考生最容易忽视的,往往是第二段的“提示语”。‎ 例如: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对于这则材料,如果对第二段的“提示语”部分进行详尽的“解读”,一定可以更加明确地把握写作范围与对象,甚至可以衍生出更多有新意的观点与表达。‎ 首先,“以上事情”隐含着写作的话题与范围,暗示着考生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扯得太远。而“以上事情”就包含老陈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小陈通过微博私信举报父亲、警方将此事发到官方微博上、网友或赞或质疑的反应。‎ 其次,“你怎么看”中的“你”,既可以是写作者即考生本人,也可以是代言体,即代替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例如可以模仿小陈的口吻给老陈写一封信,也可以模仿警方的口吻给小陈写一封信。代言体在古诗中很常见,用在此处一定更有新意。‎ 再次,“你怎么看”和“表明你的态度”则说明文章要写成议论文,因此在写作要求部分中,没有出现“文体不限”之类的要求,而是用“完成写作任务”代替。‎ 最后,“写一封信”规定了文章的文体特征,即书信体。虽然对书信的规范与格式不作重点考查,但写作姿态与语气则是在“提示语”中暗示出来的,至少也应该是对某个特定的人物对象谈话的口吻与姿态。‎ 实际上,很多教师与学生认为的写作要求之类的“套话”中,也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选好角度”上,而忽视了“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 的要求。后者其实是理解材料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对材料进行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整体含义,很容易出现只抓住了材料的侧面而忽视了整体含义的倾向,这往往会导致偏离题意。‎ 总之,对材料进行“文本解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立意、构思与写作的前提。其实,任何审题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依据文体特征透彻解读材料,依据新材料作文的特点解读写作的要求与提示,这一点不仅需要引起注意,同时也要进行刻意练习。‎ 典例二:‎ 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来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瓷的、塑料的、玻璃的、水晶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 等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了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杯子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只是让它变得更贵一些,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我们到底在喝什么。”‎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 ‎ 【答案】‎ ‎“咖啡”与“杯子”的关系,就是主与次、本与末、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则材料的含意也就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不能迷失在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上。‎ ‎【解析】‎ 本题所给的是一则寓意性材料,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咖啡与杯子”来谈的,因而要加以联想引申,要将“咖啡与杯子”上升到社会生活层面,挖掘其深层的指代意蕴。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咖啡”实际上就是生活的本身与本质,而“杯子”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因为学生要喝的是“咖啡”,“杯子”只是盛咖啡的工具。‎ 考场作文审题立意的 6方法 ‎ 1.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2015年的广东卷作文材料就可采用这种方法。2014年湖南作文题同此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以下题目。‎ 典例三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愤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解析】 ‎ ‎2.概括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概括中心法分三步走:①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 ②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③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典例四 ‎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 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以上,夜晚-5℃以下)、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解析】‎ 三步概括中心:‎ ‎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3.由果推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典例五 兔子站在山涧的边缘,望着对面草地上的绿草,垂涎三尺。但山涧有几十米宽,除非长着翅膀的鸟才能到对岸。兔子心想,自己长着翅膀就好了,那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到对面的草地上美餐一顿……忽然一股巨大的旋风刮过来,兔子被刮上天空,它只觉得天旋地转,一会儿它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自己竟然“飞”过了山涧!黄牛、山羊、野猪等动物见山涧对面飞过来一个东西,惊呆了:这个会飞的东西竟是兔子!从此,兔子成了动物界的体育明星。黄牛、山羊、野猪先后请兔子到自己的领地,给同类作报告。兔子常伴着阵阵掌声登上讲台,慷慨陈词,讲自己飞跃山涧的实践与体会,在一片赞赏和喝彩声中,兔子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只会飞的兔子了。一天,它站在山涧边上,为大家再次表演飞跃山涧的绝技,只见它用足力气,猛地向对面跃去。可是,它只“飞”出几米便坠到山涧里去了。‎ ‎【解析】‎ 本题可用由果推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兔子为什么会坠入山涧,原因就是没有认清自己仅仅是只兔子,根本不会飞翔,故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正确认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中不要迷失自我;‎ 正确看待鲜花与掌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 生活中的“偶然”未必就是“必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然”。‎ ‎4.揣摩倾向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典例六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为了促进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犬,而狼则献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 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犬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解析】 ‎ 本材料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句,即“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犬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在这句话中,“花言巧语”和“冤魂”两词明显地表达了对狼的 ‎5.抓关系法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 典例七 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解析】 ‎ 这则对话中有一个“快乐”与“痛苦”的矛盾问题,只要抓住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就抓住了立意的核心。‎ ‎6.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型。‎ 典例八 ‎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现至今仍有不少反对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说,他至今每周仍能收到两三封信,这些信旨在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误的。‎ ‎(2)有人告诉爱因斯坦,有一本名叫“反对爱因斯坦的100位科学家”的书。爱因斯坦回答:“为什么要100位?如果我真的错了,只要有一位能证明我错了就可以了。”‎ ‎【解析】 ‎ ‎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往往是几种方法综合使用的。‎ 典例九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立意角度:‎ ‎1.题目提出了三个问题,围绕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均可;作文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要一一作答。‎ ‎2.这是一个作文题(而非论述题),我们又不能太拘泥于它提出的问题,考生如能结合材料提出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阐述,也是可以的。‎ ‎3.如果以本材料为由头(并表明了对题中问题的明确态度),从而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视为切题。‎ ‎4.参考构思材料涉及三种节——传统节日、外来节日、人造节日,传统节日渐被淡化,后二者日益张扬;其中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也有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关系,充满思辨性。学生可择其一端,生发思考。可侧重对传统的继承,也可侧重于中外文化的融合,也可侧重于文化的创造。但不限于这几个方面。‎ ‎【解析】‎ 典例十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某个角度,自拟题目,写议论文。‎ ‎ 一位中学生说:“在父母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可我已经长大了,可父母还是什么都要管。”‎ ‎ 有一份问卷调查显示:44%的中学生表示不希望父母管束自己,31.7%的中学生觉得与父母在一起无话可说。‎ ‎ 一位中学生的母亲说:“我最大的痛苦是孩子不愿与父母说自己的心里话,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一位中学教师说:“青少年应有主见,不盲从,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唯此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无悔自己的青春。”‎ ‎【答案】‎ 请彼此多一份理解 ‎“一位女中学生”的烦恼,连同某份问卷调查所显示的数据,以及“一位中学生的母亲”的痛苦牵动了我的思绪,其间的矛盾着实令我深思。这不能不使我发出感慨:请彼此多一份理解吧。(引述原材料,提出中心。)‎ 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需要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理解:军人需要理解:同学之间需要理解……或许正是如此,这个社会才不断地呼唤“理解万岁”。但是,理解怎样才能实现呢?为什么就存在着本文材料中所体现的理解困难呢?(衔接——开启下文)‎ 父母之心拳拳可鉴,他们期待子女的有所作为,无论在升学、就业方面都能超过常人,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施予子女的爱过多。诸如提供过多、过细的帮助,过多地、过细的帮助,过多地保护子女免于受挫,使孩子无法学会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有些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目标、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用心可谓良苦。(分析父母方面的原因)‎ 子女呢?为何就不能理解父母呢?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们已经渐渐长大,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另一方也是出于自身的原因,尚不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所以难免会因父母的唠叨产生一些逆反心理,使得彼此沟通难以实现。(分析子女方面的原因)‎ ‎ 依我之见,彼此的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过渡,下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沟通之必要,直接关联到父母与子女的亲情融洽,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和父母殷切希望的实现。如若不然,极容易相互抱怨乃至双方对抗。沟通之可行,首要前提需建立在彼此尊重信任及相互关心上。父母多多考虑如何正确引导的方法和艺术性,而子女则应多多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既要学会真正的独立生活,具备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的能力,又要善于听取父母的谆谆告诫,集父母的经验,戒父母之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得心应手地拓展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提出解决办法,结束全文。)‎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