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00 KB
  • 2021-06-08 发布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新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德州一中新校区 2019 级“空中课堂”阶段性测试(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 “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 - 22 -‎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 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B. 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C. 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D. 刘姥姥通过周瑞家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E. 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 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 AD 2. ‎ - 22 -‎ ‎①表现刘姥姥的身份,烘托或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的心情。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妇人,初入贾府时是紧张、忐忑的。②为王熙凤的出场作铺垫。③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这个自鸣钟就是挂钟,在那个时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财产,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 ‎ ‎3. 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要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B项,涉及安排人物出场的目的的理解。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是通过刘姥姥一个外人的视角来表现贾府的情况,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分析有误。‎ C项,“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理解错误,实际上是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从“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由这些描写可见。‎ E项,“作者刻意安排板儿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从文中内容看,刘姥姥到贾府就是求助的。第二年刘姥姥即带着“头一茬摘下的瓜菜”,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家的关照;“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 故选AD。‎ ‎2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细节描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题干涉及的具体内容入手,看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及表达效果方面多加考虑。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这展现了刘姥姥初入贾府新奇的感受及好奇心理,联系题目“初进荣国府”看,符合刘姥姥的人物身份与性格特点;从下文看,这个“匣子”可以“当”地发出若金钟铜磬一般的响声,刘姥姥“不防倒唬得一展眼”,可见到她未见识过这物件,通过贫穷农妇的惊奇,从侧面表现了贾府的奢华;“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后,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显示了凤姐在贾府的威严和地位。从结构上看,是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为王熙凤的出场做铺垫。‎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思路,然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明确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具体作答切忌脱离文本,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要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问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侧重于探究的考查,是一道具有发散思维性质的题目,两个观点都有道理,需结合自己的认识,选择其一来回答,请结合全文,需选用与凤姐神态、动作和语言相关的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如从神态描写上看,要谈“傲慢无礼”,可选“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为证,讲凤姐的高贵和傲慢;谈“比较得体”,要从“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上看凤姐热情这点。选择一个观点,表达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史艾賢诗以至昼夜忘",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弗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 22 -‎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范,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实!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颗水之湄。‎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街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 昔我先君怀宝巡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 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 C. 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 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2 -‎ A. 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 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 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冬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 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8.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答案】4. A 5. C 6. A ‎ ‎7. (1)(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2)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 ‎ ‎8. 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句中,“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不能分开,排除BD,“吊”是前面小句的谓语,不能和前面的小句分开,后句“而”表转折,“怀录不去”指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意思完整,故排除C - 22 -‎ ‎。整个句子的翻译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到现在都16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谗谤,谗毁诽谤;顾,顾全;尤务,更加追求;‎ 第二句得分点:顾念,考虑;谓,认为;寄,托付。‎ ‎【8题详解】‎ - 22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及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阅读面,了解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的是对欧阳修的评论,采用的是议论,丙文大多在抒发对欧阳修的赞美,采用的是抒情手法;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以议论、抒情为主,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甲)‎ - 22 -‎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骈文,号时文,欧阳修已经超出他们很远了。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考中乡试,第二年考中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名声在当时很响亮。欧阳修生平写文章擅长关注天下,不曾看不起他人。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而《列传》则由宋祁所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到皇帝跟前,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人才能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时间很久,怎么能掩盖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生平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己任。现在的湖州孙言觉当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置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向欧阳修求学,欧阳修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他保全孙言觉,于是孙言觉得以免罪。福州处士陈烈,平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政治,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司徒弗把持朝政,每当具体大臣上衣事情时,又不可行的事情,欧阳修不曾不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跟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时,欧阳修于是来来回回争辩,没有顾忌逃避的地方。‎ ‎(乙)‎ 悲痛啊(文言叹词)!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66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象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报复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到现在都16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叹词),先生您安息吧(叹词)。‎ ‎(丙)‎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一旦写成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如同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好像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 画 菊①‎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②秋生腕底香。‎ - 22 -‎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③聊以慰重阳。‎ 注释:①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小说人物薛宝钗创作的一首菊花诗。②跳脱:本是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作“挑脱”、“条脱”。③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 ‎9.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全诗对仗工整,聚叶与攒花、泼成与染出、千点墨与几痕霜,都对得十分工整。‎ B. 首联点题,写了画兴大发的原因是写诗之后乘兴而作。颔联写作画过程,把菊叶画得茂密,故说“聚叶”用“千点墨”。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突显了宝钗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 C. 颈联写“画”的效果,把实物实景与自己的所画之作融合在一起。尾联则点出了“画”的意义和作用。‎ D. “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是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 请结合全诗,对最后一联进行赏析。‎ ‎【答案】9. C 10. 尾联告诉大家,我不过画的是菊画呀,莫要认为是陶渊明种的菊花,而去采摘;这里说明画的神态逼真。把画好的画镶嵌在屏框里,在闲时看看略以慰藉大家好像感觉到九九重阳节赏菊时刻。反映了主人公寂寞空虚而有些无奈的心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C项,“把实物实景与自己的所画之作融合在一起”错,作画之人是把实物实景与自己的想象幻觉融合在一起,并非画作。‎ 故选C。‎ ‎【10题详解】‎ - 22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莫认东篱闲采掇”,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是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粘屏聊以慰重阳”一句中,“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 “慰重阳”,时值重阳而不得赏菊,只能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表达了作画之人内心的寂寞,有“画饼充饥”之感。‎ 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是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2)《红楼梦》“护官符”概括王家豪富的两句:_________ , __________。 ‎ ‎(3)《红楼梦》的开卷诗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把王熙凤面、唇写成这般形状____ ,_______ ,借以揭示王熙凤这“胭脂虎”的性格为人,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狡黠的本性。 ‎ ‎(5)《好了歌》中点醒人们对于“金钱”态度的四句:___ ,___ !___ ,__ 。‎ ‎【答案】 (1). 可叹停机德 (2). 堪怜咏絮才 (3). 玉带林中挂 (4). 金簪雪里埋 (5). 东海缺少白玉床 (6). 龙王来请金陵王 (7). 满纸荒唐言 (8). 一把辛酸泪 (9). 都云作者痴 (10). 谁解其中味 (11). 粉面含春威不露 (12). 丹唇未启笑先闻 (13). 世人都晓神仙好 (14). 只有金银忘不了 (15). 终朝只恨聚无多 (16). 及到多时眼闭了 ‎【解析】‎ ‎【详解】本题题考查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 ‎(1)林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2)《护官符》内容:“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句: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所谓“三百里”,是借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夸张说法,以形容史家的显赫。古代传说中多以为龙王珠宝极多,非常富有。这里借龙王求请,极言王家的豪富。“雪”,“薛”的谐音字,这里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丰年好大雪”展现薛家势力庞大,产业遍布天下各省各地,如同丰年大雪铺天盖地绵延千里。‎ - 22 -‎ ‎(3)《红楼梦》的开卷诗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做着痴,谁解其中味。‎ ‎(4)林黛玉进贾府是,关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是:“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貌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其中写道其面、唇的句子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5)《好了歌》的内容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其中表达对金钱的态度的句子是:“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2.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选出判词对应女子正确的一项( )。 ‎ ‎①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 ‎②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③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 ‎④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A. 秦可卿 王熙凤 香 菱 袭 人 B. 袭 人 香 菱 王熙凤 秦可卿 C. 香 菱 秦可卿 王熙凤 袭 人 D. 香 菱 王熙凤 袭 人 秦可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此题重点考查人物形象,答题时依据人物的命运和相关情节来判断。‎ ‎①是香菱,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据此可判断出此为香菱判词。‎ - 22 -‎ ‎②是王熙凤,“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③是袭人,“似桂如兰”,暗点其名。小说中,宝玉从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中取“袭人”二字为她取名,在,而“兰”“桂”香气尤其浓郁,据此可判断出此为袭人判词。‎ ‎④是秦可卿,“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是说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由“宁国府”,可判断出此为秦可卿判词。‎ 故选D。‎ ‎13.以下对“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冷子兴既是古董商人,又是贾府管家周瑞的女婿,既见多识广,又熟悉贾府内情,所以由他来演说比较合适。‎ B.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点明了贾府的现实境况以及面临的危机,透露出如今贾府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C.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因贾雨村而起,目的是告知贾雨村荣国府财大势大,让贾雨村去攀附谋官。‎ D. 借用冷子兴这一旁人之口评价贾府,让读者初步了解贾府五代人物关系,比较全面准确,具有客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对‘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解读,不正确的是”,然后根据平时的积累,调动头脑中知识,进行选择。‎ C项,“目的是告知贾雨村荣国府财大势大,让贾雨村去攀附谋官”错,贾雨村遇到冷子兴之后,冷子兴冷眼旁观,察觉到贾雨村想做官,于是献计,让贾雨村借与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政。在贾政的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的。二者关于贾府的谈话是因为贾雨村身在村野心却不在,问及都中新闻,冷子兴开了宁荣二府也都萧索了的话头,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不似先前那样兴盛,但较之平常仕宦到底不同。在冷子兴眼里看来,衰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二是“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 22 -‎ 故选C。‎ ‎14.关于“焦大醉骂”这一故事情节,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贾府主人生活糜烂、礼仪道德沦丧的丑态大白于人世,从侧面反映出贾府这一百年“钟鸣鼎食之家”在管理上的混乱。‎ B. 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家奴,他曾跟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将主子救出来,因此便目中无人,在贾府横行霸道乱发酒疯。‎ C. 焦大醉骂是对贾府走向败亡的暗示。作为贾府忠实的奴才,他恨贾府子孙不争气,不珍惜祖宗积攒下来的家业。‎ D. 贾蓉让下人把焦大捆起来,往他嘴里塞泥土和马粪,这一处细节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宁国府后代们的忘恩负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这类题的考查重在平时阅读积累。平时阅读积累有了,再能了解命题者对本题命制一些选项的设置,特别注意故事情节的人、经过和结果。只要答题时细心一些,一般问题不大。本题中,‎ B项,“因此便目中无人”错,焦大在老国公爷还在世的时候非常的有面子,而当贾敬出家以后,这些不孝子孙,不知感恩图报,全不念及当年的恩情,让焦大去干一些累活。这让焦大非常不满,每天都喝酒,喝醉了就破口大骂,所以才有了焦大醉骂一节。他对宁国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也只有他在喝醉酒后敢大骂他们。并不是目中无人。‎ 故选B。‎ ‎15.以下对《红楼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刻画了种种人情世态。‎ B.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指贾府或和贾府有关系的十二个女性主子,其中年龄最小,辈分也最小的是惜春。‎ C.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她贪婪、凶狠、狡诈,设计害死贾瑞,因此王熙凤身上没有丝毫人性之美。‎ D. 在《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给作品增添神秘气息,吸引读者兴趣。‎ ‎【答案】A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B项,“其中年龄最小,辈分也最小的是惜春”错,巧姐儿才是年龄最小、辈分最小的一位。‎ C项,“没有丝毫人性之美”太过于绝对。王熙凤虽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与她作对的人更是冷酷无情。但是对那些与她没有利益关系却又身处困境的人,王熙凤却常怀一颗恻隐之心,往往施以援手。王熙凤多次接济刘姥姥。在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面对贫穷无势的刘姥姥,王熙凤完全可以不予理会,但王熙凤不但接见了刘姥姥,更把丫环做的衣服和20两银子送给刘姥姥,让刘姥姥一家得以度过严冬。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求助,王熙凤仍然积极施以援手,并且为了避免刘姥姥求助的尴尬,她说道:“也没有什么,不过随常的东西。好也罢,歹也罢,带了去,你们街坊邻舍看着也热闹些,也是上城一次。”由此可见,王熙凤的性格中也还有善良的因素,在面对无奈求助者时,王熙凤人性中蕴含的恻隐之心让她毫不犹豫的施以援手。王熙凤的性格绝不是单一的善与恶的问题,而是一个多面的、立体的、鲜活的性格综合体。‎ D项,“其目的不过是”错,这两人或明或暗地出现,草蛇灰线,神出鬼没,在甄士隐、甄英莲、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贾瑞、王熙凤等人的故事中多次间接或直接出现,发挥了关键而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作用是:开启和收束整个故事,给一场道尽世事苍凉的故事披上“梦幻”外衣,在文学上可以增添奇幻色彩;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情节中,通过“神仙”之口渲染故事的主旨,同时也对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暗示,务求达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效果;作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代表,引导读者对作者真实意图进行深层思考。‎ 故选A。‎ ‎16.“每日一文”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了解时事发展,把握时代脉动,请依据“每日一文”所学,对下面时事进行评论。要求:150 字左右,观点明确,论证清晰。‎ ‎2月9日‎,日本舞鹤市医疗支援物资抵达大连机场,包装箱上印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句诗。曝光后,这句诗迅速传播,掀起讨论无数。同时,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看了多少诸如“今年上门,明年上坟”、“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带病回村,不孝子孙”这类口号标语。 疫情面前,对于这一句唐诗,还有铺天盖地的“硬核”的标语口号,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 22 -‎ ‎【答案】诗终究是诗,标语也终究是标语,只是背后的思维模式与文明感,更发人深省。这种文明感,是对法治的信仰,与同胞的共情,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文明是精致的,不能在防疫的旗号下,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以“一刀切”的办法粗糙应付。文明就有它的体面。就像在刻不容缓的援助中,并不妨碍写上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事态紧急,但善意、体谅、同情也不是就无处安放了。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在疫情仍在持续之际,我们一定不能放松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拟写新闻评论的能力。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短评应在简要概括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阐述新闻事件的意义、新闻人物的精神。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恰当运用议论性语言,使语言新鲜、活泼,有感染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观点明确,其次要分析合理,可以从同中求异,因果溯源,角色定位、行为导向、实质、影响等等角度入手,注意语言晓畅,条理清晰,有思辨性。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评论角度,根据新闻内容,可以评论的日本舞鹤市医疗支援物资的题词、“硬核”口号标语,这些评论的角度有了,还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是怎样的评论才是“透过现象谈本质”,如果能联系现实想一想,即听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多联系现实追问,答案的方向就明确了。‎ 四、写作 ‎ ‎1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 ‎(1)《红楼梦》里的芸芸众生,即使是最微小卑屈的人物,都有作者的巧思塑造。他们每个人背负着不同的宿命悲剧,作者不做嘲讽贬抑,细细写来,充满体谅与悲悯。生命的鄙俗粗鲁,与生命的忧愁不忍,往往是并列的。请以“我看 ”为副标题,写一篇评析类文章。 ‎ 要求:题目自拟,以“我看 ”为副标题,选取一位红楼人物评析,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感情充沛,不少于 600 字。 ‎ ‎(2)古典名著《红楼梦》,有人认为它展现的是“青春的王国”,有人认为它写尽“世道沧桑”,也有人认为它关乎“生命哲学”……,那么你读出了怎样的“红楼”世界?请写一篇“红楼”主题探究文章。 ‎ 要求:题目自拟,论点明确,条理清晰,结合文本,有理有据,感情充沛,不少于 600 字。‎ ‎【答案】【范文】‎ - 22 -‎ 红颜薄命 ‎——我看薛宝钗 粗读了几遍《红楼梦》,感受颇深。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其中最为薄命者当数宝钗。‎ 在《红楼梦》中林林总总的人物中,我最欣赏宝钗。宝钗在书中虽不是女一号,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宝钗成了人人唾弃角色。可是,宝钗也是牺牲者,失去了一切,无人同情。‎ 众钗中堪媲黛玉之才的,非宝钗莫数,她不但善于处世,且“根基家私”雄厚。较之“叛逆”的黛玉,她是另一种女子的代表,是顺应的典范。宝钗住进贾府,是母兄的主意;搬进大观园,是元妃的旨意。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即便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亦没有权利掌握自己的自由,所以宝钗的生活,完全是被家庭包办的。‎ 很多人不喜欢宝钗,皆因为她和众人关系太好,难免有讨好众人之嫌,但若做讨好之解,宝钗的行为并不好理解:如果她是为了进入大观园,当上“宝二奶奶”而逢迎众人,那她根本不用讨好下人,也没有必要讨好黛玉。她所做的一切,皆出自她本性的善良,并非人们所想的黑暗与肮脏。宝钗出生在富裕的封建大家庭,封建礼教在她心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她懂得在封建家庭中的女人的义务与责任,但她并不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木偶,并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女人,她有她的个性和叛逆“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没缘法?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是宝钗很喜欢的一只“寄生草”,从中可以看出宝钗心中的消极和迷惘,但她明白她肩负的责任,她明白她的家庭需要她,没有谁给她一点可以发泄情绪,可以自由生活的空间,所以她并不是胜利者,她比黛玉更具有悲剧色彩,因为至少黛玉曾洒脱的活过。‎ 一部红楼,被人们看作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可这也是宝钗的婚姻悲剧啊。以宝姐姐的性格和气度,是绝对不会爱上宝玉的,这个青年公子除了有一副好皮囊以外,再无优点了。优柔寡断,不求上进,性格怪异,过分阴柔。聪明如宝姐姐,一定明白这样的男子是无法承载自己一生幸福的。宝姐姐对于宝玉的感觉,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的一种潜意识里对于相貌英俊的男孩子的好感罢了,决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爱情。‎ 一个被时代吞没的美丽女子,却直到现在逃不出人们的声讨和责骂,这是宝钗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范文】‎ 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 - 22 -‎ ‎ ‎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一梦的可贵,不仅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这《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造就这种社会黑暗的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那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怨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一曲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音。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的“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 这个“世外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生命的可贵,会为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在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若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一曲红楼,这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看尽沧桑的老眼,用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一梦里集结所有情思,感叹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解析】‎ ‎【详解】第一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题目要求是“以“我看 ‎ - 22 -‎ ‎”为副标题,写一篇评析类文章”这属于评价类写作。另外题目中还提到“细细写来,充满体谅与悲悯。生命的鄙俗粗鲁,与生命的忧愁不忍,往往是并列的”,暗示着评价人物要多方面评价,力求还原丰满具体的人物形象。写作时,先要选择好要写的人物,对这个人物要非常熟悉,先要用一个字(一个形容词)概括该人物的特点,如,用一个“憨”字概括史湘云;用“俏”字分析平儿,用“痴”字评价香菱,等等;即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展示人物的个性。“《红楼梦》里的芸芸众生,即使是最微小卑屈的人物,都有作者的巧思塑造”圈定了写作的人物来自于红楼梦。然后围绕这一特点,结合《红楼梦》原著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出对所选人物的评价和情感。此题审题难度不大。‎ 素材:‎ ‎1、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2、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 22 -‎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3、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结构:作者首先点题,明确指出自己的观点:最为薄命者当数宝钗。其次作者表达自己对宝钗的欣赏,认为宝钗不但善于处世,且“根基家私”雄厚,宝钗之所以进入贾府不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是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完全是被家庭包办的。‎ 接着,作者点出很多人不喜欢宝钗的缘由,并采用采用假设,证明她所做的一切,皆出自她本性的善良,并引用引用原文中的诗词证明她并不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木偶,并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女人,但她明白她肩负的责任,她明白她的家庭需要她,没有谁给她一点可以发泄情绪,可以自由生活的空间,这样一个个性和家庭之间对比,使得宝钗的悲剧跃然纸上。作者从宝钗的角度出发,一部红楼,这也是宝钗的婚姻悲剧,可是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她,这就是宝钗的悲剧。最后,作者用“宝钗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收束全文,连用两个悲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宝钗深深的同情。‎ 第二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 22 -‎ 审题:题目要求写一篇“红楼”主题探究文章。考生只需围绕《红楼梦》主题展开探究即可。《红楼梦》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主题到底是什么?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运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释,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欲望的悲剧,或者说是人生的悲剧。王国维说,《红楼梦》一书与任何喜剧相反,彻头彻尾是悲剧。叔本华有“男女之爱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王国维就用这个理论来介绍《红楼梦》。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欲望,而欲望永远没有止境,人生的欲望就像乞丐乞讨,得到了一点,不是满足,而是期待更多!也有人把《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解释成阶级斗争。他们认为,《红楼梦》是王、薛、贾、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这种观点很有独到性、启发性,《红楼梦》里的确写到了很多阶级斗争。第三种看法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里面描写了大家族对少女的迫害,晴雯、金钏等的命运,毫无自由恋爱可言,毫无人权可言,毫无民主可言,《红楼梦》在客观上对封建社会确实有很深刻的控诉。从李希凡先生起,到现在的冯其庸先生等,都是强调《红楼梦》的反封建,而且把反封建和明末清初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联系起来。第四种观点是把《红楼梦》说成是爱情悲剧,有情人难成眷属。《红楼梦》是爱情悲剧,是符合事实的;说《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也是符合事实的。其他的部分写得也很精彩,但是没有这个突出。‎ 参考立意:‎ ‎1、《红楼梦》的人物悲剧 ‎2、《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素材:‎ ‎1、无论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有怎样的多种解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应该是全书的中心线索。 作者是把爱情婚姻悲剧作为中心来写的。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爱情的人物关系,爱情的社会环境,爱情与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性,可以作为我们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涵奥秘的钥匙。‎ 作为爱情婚姻悲剧的三个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分别代表三个类型。薛宝钗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善于处世,十分正统,家庭又是皇商,有地位,应该说最符合当时做贤妻良母的条件。相比而言,林黛玉清高孤傲,多疑任性,说话尖刻,悲观感伤,不通世事,家道又没落无势力,不符合做封建家族夫人的条件。但贾宝玉竟然深爱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其中有故。林、薛二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林黛玉有名士之风,有很强的自尊自爱之心,坚守高尚的情操,不肯屈服于周围的恶俗,纯真而有赤子之心。而薛宝钗则缺少这类品质,只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女儿。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刚好与贾宝玉比较吻合。贾宝玉爱恋林黛玉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于是,薛宝钗的悲剧成了必然,尽管她最终与贾宝玉有了形式上的婚姻;又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压和爱情主人公的软弱,宝、黛二人的爱情也难有结果,终成悲剧。不论是宝、薛,还是宝、林,都饮的是苦酒。曹雪芹的思想深刻性正在于此。‎ - 22 -‎ 不同于《西厢记》时代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也不同于《牡丹亭》时代杜丽娘与柳梦梅未谋面而生真情的爱情方式,《红楼梦》中的宝、薛、林三位爱情主人公,却是长期共处,近距离碰撞与交流的。所以,贾宝玉对悲剧的选择是完全自觉的和理智的,因而,悲剧也是更有深度更有艺术魅力的。《红楼梦》写爱情,打破了“郎才女貌,夫荣妻贵”的大团圆俗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结构:引用评语,引发全文。本段起笔,从与上段相承角度看略显突兀。 连用三个“有”,然后用“却”一转,让人深感命运不公。红楼人物及情节,随意说来,如数家珍。由面到点,重笔写林黛玉这个典型,作与读关注点一致。随笔引用,随心评论,用得恰当,评得到位。从一枝一叶窥见世界,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找到了话题与创作的一致性。‎ ‎ ‎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