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三明市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 28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屈原、谢庄、陆厥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木叶”一直都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因而诗人们意图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C. “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板”等的影子,它的暗示性让我们很难把它与叶子关联。
D. 从“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来看,“木叶”就自然而然给人以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入,把古诗中的“木叶”作为论述对象,进而围绕它展开全文。
B.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C. 文章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判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好似概念的影子,躲在概念的背后,因此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
B. 有些事物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它们的本质就会相差千里。
C. 与“木”的暗示性一样,“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D.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这一艺术特征。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因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所以,并不是“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而是将“树叶”简称为“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这个选项的关键在于弄清楚“这的指代内容”。其次,原文中“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说明诗人们意图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的原因不是考虑到文字洗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了“木叶”的概念,第2自然段解释了“木叶”的定义,这是提出问题;第3、4、5自然段阐述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这是分析问题;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文章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等等。
A项,“因此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说法错误,原文是“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并不是“无法发现”,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B项,“然而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它们的本质就会相差千里”说法错误,原文是“‘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并不是“本质就会相差千里”,而是“概念”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D项,“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这一艺术特征”说法错误,原文强调“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有重要影响,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并不是“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
- 28 -
故选C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也别相信
[俄罗斯]米哈依尔·米盖诺夫
对于施普里金来说,每年的4月1日都很倒霉。同事们一次次地编造谎话捉弄他,而施普里金每次都会不折不扣地相信。就这样,他为自己的天真幼稚不断付出代价。
他心里说:“哼,这一次嘛,你们休想再愚弄我!”
清晨,施普里金上班时,对那些鬼把戏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同事们都在低头忙于自己的事情,谁也没有理会他。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看似在埋头处理着文件,但心却一直提防着。果然,接下来有同事告诉他,经理让他去办公室,他没有理会。有人说他西服后背上有灰尘,他也没有去拍打。甚至有人喊叫说,商店里来了一批紧俏的家电,他也没跑去抢购。当程序员古谢夫尖叫着喊“着火啦”,他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
同事们都很扫兴,他们没想到施普里金这样无动于衷。
九点半的时候,施普里金的电话响了起来。打电话的竟是他朝思暮想的大学同学卡佳。施普里金曾经狂热地追求过她,但卡佳始终不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这让他耿耿于怀。今天,让施普里金没料到的是,她竟主动打来电话,约定晚上8点在街心花园见面,说要告诉他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你来吗?”她满怀期望地问道。"当然,我一定去,卡秋莎!”他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双手几乎拿不稳话筒。
“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冷静下来后,施普里金想,“让我就这样相信你?我痴情地追求了你3年,你始终不冷不热的,怎么突然今天,4月1日,主动约会我呢?哼,傻瓜才会去和你约会呢!”
十一点半的时候,科斯佳·伊格鲁诺夫飞闯进办公室,他手里晃动着刚到的《消息报》。今天是彩票开奖的日子。
“诸位,请检查一下你们的彩票,看有没有中大奖的?”
- 28 -
施普里金从自己的办公桌抽屉里掏出那唯一的一张彩票,机械地读出号码和序列号。同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哼,接下来他肯定要说我中奖了!”
果然,科斯佳一个一个地把那些数字与报纸上的对照,他的眼睛突然瞪得很大:
“老家伙,祝贺你,你中了一辆‘亚瓦’摩托车。哈,你真走运!一定别忘了请客哟!”
整个部门的人都跑到报纸前,低下头仔细看那些数字,几乎同时,发出一声赞叹:
“呀,你真行!”
只有施普里金看透一切似的说道:“嘿,我清楚你们的把戏!”然后,把那张彩票撕得粉碎,手一扬,抛向了空中。人们一阵惊呼。
午饭后,工会主席给他打来电话,叫他去领疗养证。主席说,考虑到他工作多年,一直受胃痛的折磨,决定批准他到著名的疗养胜地去度假,医治胃病。
他不假思索地用冷冰冰的声调告诉工会主席:“我没病,也不需要什么疗养,让那疗养证见鬼去吧!请你别再来烦我!"
第二天,施普里金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他心想,上帝保佑,愚人节总算过去了,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了。
然而,对他来说,第一个考验是放在他桌上的前一天的《消息报》,不知是谁用粗重的笔把那中奖的号码和序列号圈了起来,没错,那确实是自己那张彩票的号码,那组号码他太熟悉了。
第二个考验来自于科斯佳·伊格鲁诺夫,据同事们说,他取代施普里金去了著名的疗养胜地度假。那是唯一一张疗养证,单位里的人们做梦都想得到它。
最后的考验,对于施普里金来说,是卡佳的电话。她的鼻音很重。她告诉施普里金,昨晚,她站在大风中的花园里一直等着他,等了两个多小时,冻感冒了,她终于明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希望施普里金以后别再去打扰她的生活,永远不要!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因过于天真幼稚而屡次在“愚人节”被别人愚弄,之后变得敏感多疑,不愿相信别人的小人物。
B. 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在愚人节被同事、工会主席、大学同学愚弄的事件,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相互愚弄的社会怪象。
C. 小说塑造了办公室同事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个别人物也做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眼睛突然瞪得很大”的科斯佳。
D.
- 28 -
小说主人公最终没逃开被愚弄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思考。
5.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结合作品,至少从三个方面赏析小说。
6. 请结合对小说全文的理解,简析小说的主题。
【答案】4. B 5. ①小说的开头即埋下伏笔,作好铺垫,主人公因多年在愚人节这天被戏弄,故决定今年的愚人节不再相信任何人,这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情节设置更具合理性,②小说情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制造矛盾和巧合。小说通过约会、中奖、疗养等事件让情节高度集中,情节设置更具艺术性。③小说的结尾为欧·亨利式结尾法(突转法)。小说主人公最终没逃开被愚弄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情节设置更具戏剧性。
6. 小说记叙了施普里金在愚人节的经历,由于在愚人节有被愚弄的前车之鉴,而不再相信别人,最终错失良好机会。小说启迪人们两点,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相互欺骗愚弄而产生信任危机,引发人们对信任危机的思考,启示人们别欺骗愚弄别人;也别因某些节日的特殊性,而影响了正常生活中对别人的信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
B项,“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在愚人节被同事、工会主席、大学同学愚弄的事件”说法错误,主人公在今年愚人节这天并没有完全受到愚弄,同事通知的彩票、工会主席通知的疗养、大学同学的约会都不是愚弄,而是实实在在的事件。
故选B。
【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理解把握文学类文本情节手法的能力。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才能全面覆盖,不遗漏答案要点。一、叙述人称和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二、叙述方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就是要掌握常见的情节结构技巧;第二步是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安排的技巧;第三步是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本文在情节设置上的特点,可以从开头、发展、结尾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开头就交代了主人公决定今年一定要好好提防,为后文主人公不相信任何人的说法埋下了伏笔,作好了铺垫,使情节顺理成章。二是在发展中制造巧合,利用矛盾。主人公在愚人节接连遇到彩票、疗养、约会好几件事,非常集中,很有戏剧效果。三是结尾突转。主人公在愚人节总是被愚弄,这一次决心不再上当,不相信大家的任何话,这是情理之中;中彩票、去疗养、约会这三件发生在愚人节的事竟然都是真的,并不是愚弄人的,这是意料之外。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主题的能力。挖掘小说主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2.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3.从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入手,抓住小说中的典型的环境描写,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主题。4.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5.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本文主要记叙了主人公以往在愚人节总是被愚弄,因此在愚人节这天,格外提防,不敢相信任何人说的话。从这个角度上,这篇小说的主题启迪我们不要因为某个特殊的节日,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造成损失。而施普里金不敢再相信别人这种战战兢兢的态度,是以往总是被愚弄的经历造成的,从这个角度讲,欺骗和愚弄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些诚信和坦荡,不应将欺骗和愚弄变成人际中的常态。
【点睛】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如分析小说标题、段落(情节)作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1.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3.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5.
- 28 -
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年四岁 九岁不行
B. 引壶觞以自酌 控蛮荆而引瓯越
C.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 或命巾车 宠命优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
A项,前一个“行”可译为“经历”,后一个“行”可译为“走路”。
B项,前一个“引”可译为“拿起”,后一个“引”可译为“连接”。
C项,两个“遗”都是“赠送”之意。
D项,前一个“命”可译为“驾驶”,后一个“命”可译为“命运”。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策扶老以流憩 ②则刘病日笃 ③族秦者秦也 ④襟三江而带五湖
⑤谨拜表以闻 ⑥乐琴书以消忧 ⑦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⑧朝歌夜弦
A. ①③/②⑧/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C. ①③/②⑧/⑤⑦/④⑥ D. 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
- 28 -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其次是要掌握词类活用的类型。本题中,①“策”是名词作动词,可译为“拄”;②“日”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一天天”;③“族”是名词作动词,可译为“灭族”;④“襟”是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襟”;⑤“闻”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知道”;⑥“乐”是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⑦“王”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为王”;⑧“朝”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每天早上”。因此,①③相同,②⑧相同,⑤⑦相同,④⑥相同。
故选C。
【点睛】词类活用的类型
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 思厥先祖父
C.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
A项,“秀才”,古义:优秀的人才;今义:读书人的通称。
B项,“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C项,“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D项,“一旦”,古义和今义都是“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将来有一天。含有万一、突然、如果等预设意味”。
故选D。
1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A. 今臣亡国贱俘 B.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28 -
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赵尝五战于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例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是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A项,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的判断句;
B项,是用“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的被动句;
C项,宾语前置句,“何之”是“之何”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D项,状语后置句,实际上是“赵尝于秦五战”;
故选B。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
- 28 -
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B.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C.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D.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市租,或称“市税”、“市调”、“市门税”,文中指向商人入市贩购货物征的税。
B. 莫府,即“幕府”,军队主将的府署设在帐幕内,故称,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C. 收保,“保”通“堡”,是古代边境上设置的兼有储藏物资和防卫作用的小城堡。
D. 悼襄王,是赵君赵偃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深谋远虑。他长期驻守雁门关,养精蓄锐,为后来打败匈奴做了充分的准备。
B. 李牧善待下属,他驻守雁门关时,对战士待遇优厚,因此兵士也愿意为其效力。
C. 李牧坚持己见,他在赵王的支持下坚持不出兵,尽管被匈奴及边关将士误会为胆怯。
D. 李牧骁勇善战。他曾大败匈奴,后进攻燕国,攻克武遂、方城,之后还大败秦军。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答案】11. C 12. D 13. C
14. (1)李牧广设奇阵,部署左右两翼的(士兵)攻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人马。
- 28 -
(2)然而,祖母刘早被疾病缠绕,长年躺在床褥上,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
本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圈出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车”“骑”“百金之士”“彀者”,然后依据句意和句式进行排除。“选”的对象包括“万三千匹的骑”“五万的百金之士”“十万彀者”,“悉勒习战”中的“悉”应包括前面这些,如断成“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就只包括“十万彀者”,由此排除A项和D项。又根据句意,“具”是“准备”之意,准备的内容包括后面的“选车”“选骑”“百金之士”“彀者”,而且“选车得千三百乘”和“选骑得万三千匹”句式一致,因此“选车”和“得千三百乘”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D项,“悼襄王,是赵君赵偃的庙号”说法错误。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而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悼襄王”是赵君赵偃的谥号,不是庙号。
故选D。
【1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C项,“他在赵王的支持下坚持不出兵”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可见李牧坚持不出兵,被匈奴及边关将士误会为胆怯之后,赵王怪罪李牧,在李牧“如故”的行动后,赵王“怒”,还让其他人代替了李牧的职务。可知赵王并不是支持李牧坚持不出战的。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字词:“陈”,通“阵”,阵法;“张”,部署;“击”,攻击;“破”,打败;“馀”,多;“骑”,人马;“夙”,早;“婴”,缠绕;“常”,长年;“未曾”,从来;“废”,停止。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 28 -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广设奇阵,部署左右两翼的(士兵)攻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赵悼襄王元年,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 28 -
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吴歌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15. 下列对这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歌》中“捣衣”蕴含着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在长安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多。
B. 《秋歌》中“玉关情”具体指的是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秋月秋声秋风交织而成,营造出浓浓的玉关情。
C. 《冬歌》中妻子因得知丈夫明天就要出发到边关应征,所以连夜赶制征袍,时间紧迫,可以想象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D. 《冬歌》未具体叙写妻子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的过程,只写她抽针把剪时的感觉,但更凸显出了她对丈夫的真情。
16. 两诗最后两句皆以问句结尾,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同:都表达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异:①“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即妻子盼望胡虏早日被平定,丈夫不用再征战。表达了妻子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向往之情。②“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写出妻子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赶制的冬衣何时能抵达丈夫手中,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与牵挂。
【解析】
【1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C项,“《冬歌》中妻子因得知丈夫明天就要出发到边关应征”说法错误,根据“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可知是妻子替丈夫做好冬衣寄往临洮,因此“明朝驿使发”指的不是丈夫明天出发,而是传送征衣的驿使明天出发。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写了家中的妻子替丈夫准备冬衣,末句都表达出对丈夫的思念。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首诗,用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 “总是玉关情”,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妻子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第二首诗,末句“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饱含着对丈夫的深情。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描写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天空晴朗的两句“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水积聚得不够,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28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统治者占有六国财物时毫不放过,使用财物时却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云销雨霁 (2). 彩彻区明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在默写时,要注意“销”“霁”“彻”“区”“积”“负”“锱铢”“泥沙”这些字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央浼(mèi) 迤逦(yǐ) 船棹 鸿鹘之志
B. 剽(piáo)掠 舳(zhú)舻 佘账 茕茕孑立
C. 俳(pái)优 逋(pū)慢 酒撰 逸兴遄飞
D. 纸鸢(yuān) 坍(tān)缩 箭镞 命途多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A项,“央浼”,应读作měi;“鸿鹘之志”,应写作“鹄”。
B项,“剽掠”,应读作piāo;“佘账”,应写作“赊” 。
C项,“逋慢”,应读作bū;“酒撰”,应写作“馔”。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8 -
人工智能(AI)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诸如“刷脸”应用在生活中就______。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均可“刷脸”,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______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也已成为常态。人们对于“刷脸”的需求和热情______。(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______,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屡见不鲜 精准 与时俱进 披露
B. 屡见不鲜 精准 与日俱增 泄露
C. 习以为常 精心 与日俱增 泄露
D. 习以为常 精心 与时俱进 披露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是,人们在享受刷脸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 因而,刷脸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 然而,刷脸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 诚然,人们在享受刷脸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B.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C.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快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答案】19. B 20. C 21. A
【解析】
- 28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1空,“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屡见不鲜”指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此处是说“刷脸”已经很常见,并不新奇,应选用“屡见不鲜”;
第2空,“精准”即精炼、准确。“精心”即用心、专心。这里是形容AI导购推荐的搭配,使用“精准”更加符合语境;
第3空,“与日俱增”即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时俱进”意为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此处是说人们对于刷脸技术的需求和热情不断增长,应选用“与日俱增”;
第4空,“披露”意为人们对事物的隐藏信息进行公布发表,对象常为深藏且不为人知的信息。“泄露”意为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此处是说用户信息未被妥善保管,意即不该让人知道的事却让人知道了,应选用“泄露”。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根据语境,材料先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接着说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问题,故补写的语句应以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据此排除B、D两项;
A项,“人们……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搭配不当,“引发担忧”的主语是“刷脸技术”,而不是“人们”,表意有误,由此排除A项。
故选C。
- 28 -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文中画横线的向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由此排除C项;
二是搭配不当,“加大……处罚措施”动宾不搭配,由此排除B项;
D项,“加大制定……”“加快……处罚力度”搭配不当,由此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2.下面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写给校学生会的一封自荐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三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加以修改。
在下是高二(2)班的一名普通学生,近日,听闻学生会纳新,我鼓起勇气写了这封自荐信,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本人学习成绩优秀,爱好广泛,如你们有意向,请务必与我联系,我自当敬谢不敏。
(1)不当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当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当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下” (2). “我” (3). “务必” (4). 删去 (5). “敬谢不敏” (6). “不胜感激”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第一处,“在下”一般用于谦称自己(多见于早期白话),而这是一封学生的自荐信,用语要书面、合宜,不能文白混用,应改为“我”。
第二处,“务必”,意思是一定、必须。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等关系之间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委托的事情。用“务必”显得过于生硬,应该删去。
第三处,“敬谢不敏”,意思为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这里的语境是学生向校学生会致谢,应改为“不胜感激”。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进展到现在,其实已不再是理念问题,①________。从实操层面看,垃圾分类大致分为四大环节,即投放、收集、运输、处置。②________,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或者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垃圾分类的实践成为习惯需要一个定型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演变,③________,才会引起质变。
【答案】 (1). ①而是更具现实指向的实操问题, (2). ②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3). ③因为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本题第一空,根据前文“已不再是”的提示,这里应填“而是”开头的句子;结合下文“从实操层面看”,可知此处应填和“而是实操问题”的意思相近的句子。
- 28 -
第二处,根据前文的“四个环节”和后文“都可能导致”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和“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意思相近的句子。
第三处,根据下文的关联词“才”,可知这里应该填一个代表条件的句子;又根据“循序渐进”“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演变”,可知此处应填的句子是与“量变到一定程度”意思相近的句子。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两则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珠穆朗玛峰北坡8600米的地方有一段30多米高,几乎垂直的峭壁,那就是令攀登者谈之色变的“第二台阶”,其险峻甚至被定性为“飞鸟也无法逾越”。今年9月《开学第一课》讲述了中国三代珠峰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的故事,引发热议。
材料一:1960年,中国第一代攀登者首次攀登珠峰,在没有食物没有氧气,极其寒冷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搭成“人梯”登顶,让国旗飘扬在珠峰之巅,终站了“第二台阶”不可逾越的神话。
材料二:1975年,中国第二代攀登者再次登顶,仅凭人力在“第二台阶”处架设起一架金属梯,这架金属梯不仅帮助这批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也帮助了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实现了自己的珠峰梦,它被许多国外登山家称为“中国梯”。
材料三:2018年,北大登山队7名学子从“第二台阶”登上珠峰之巅,成为中国平均年龄最小的成功登顶的团队。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振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有一种精神——我说,你听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有一种精神——我说,你听”!
一个常常在进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战斗。这是已故作家王小波说过的一段落。是啊,战胜限度之内的困难不难,难的是挑战自我、超越限度,
- 28 -
朝暾夕月,一花一世界;崖断惊风,一叶一菩提;月亮无语,感怀人世间太多困难与挫折;梦入蝉声,唱响人生瑰丽之章,那就是勇于超越自我的中国精神。人生路途漫漫,踽踽独行间,追逐着成功的脚步,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只有不断地奔跑,超越,才能成就精彩。滚滚红尘,岁月弹指消去,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在探索如何成功,可成功究竟是什么?是学高八斗?是财富五车?是权高位重?在我看来,成功是多样的。
60岁学认字,75岁开始写作,76岁起一年出一本书,81岁的姜淑梅就这样成了网友口中的“传奇奶奶”。2013年,60岁开始认字的传奇奶奶姜淑梅出了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那年她76岁。评论家认为她“比余华天真,比野夫还野”,央视新华社各地媒体都追着采访她。当时,她曾口出“狂言”:我一年出一本。2017年,姜奶奶特别自豪地说:“我做到了!这是我的第四本书——《俺男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成功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完成,不要留恋于现状,不要畏惧前方,要知道有一种精神叫: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2002年12月22日,一位郭姓病人从河源市人民医院转诊到广医一院呼研所,他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衰竭。病情特殊,成为广州市首例报告的非典病例!接着,SARS蔓延,人心惶惶。电影《80后》再现了当时真实的场面,就是在那一年,时任广州呼研所所长的钟南山院士,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在关键时刻说了一句话:“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面对随时要人命的非典,他和广医一院的医护人员们没有退缩,他们沉着应对,上下拧成一股绳,最终成功抗击非典。
202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感动了所有人。湖北武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他说“这个病确实会传染,能不去武汉就不要去”。早在17年前便功成名就、什么都不缺的他,毫不犹豫收拾好了行囊,坐上了正在往危险的地方开的火车。 他的出现,总能立刻消除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眼看好人快要被对手打败时,武功盖世的男主角突然出现……疫情尚在,困难不小,或许已经超越了想象和限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心在,只要精神有,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世间,总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看似普通,却人格高贵。这人心,总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勇于挑战、超越自我!
人生若白驹过隙,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绽放最美的花?懂得人生的奥妙,探索人生的价值。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职务的高低,而在于自我价值的体现,亲爱的振华中学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有这种精神,挑战生活,超越自我,实现成功人生吧!
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大家。
- 28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1.审题:作文题由三则材料组成,讲述了中国三代珠峰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的故事。材料一讲述的是中国第一代攀登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搭成“人梯”登顶,侧重于表现第一代登山队员的引领开拓精神。材料二讲述的是中国第二代攀登者再次登顶,并在“第二台阶”处架设起一架金属梯,不仅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其他登山者实现了自己的珠峰梦,侧重于表达第二代登山队员的互助共享精神。材料三讲述的是北大登山队7名学子从“第二台阶”登上珠峰之巅,侧重于表达第三代登山队员的接力传承精神。除了细挖各则材料的内涵外,更应注意提炼聚合三则材料的整体内涵。另外,根据作文要求,考生在行文时应要注意,形式要符合演讲稿要求。语言表达要注意情景对象(“振华中学”全体同学),且要有较强的现场感和鼓动性,能使听众在认识上、情感上达成共鸣;“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它实际上是强调考生行文中要有“我”的写作主体意识。
2.参考立意:三则材料,以事件为纬线,以时间为经线,具有“立德树人”的积极导向功能,事件纬线旨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前辈们身上突显出的“中国精神”,如为国奉献、勇敢无畏、敢为人先、精诚团结、超越自我、砥砺前行……时间经线意在引导考生思考自身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所面临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自觉传承发扬中国历代攀登者身上的“中国精神”,达成“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共识。
3.行文结构:遵循演讲稿的格式,开场白通过设问法能与听众交流;材料作主干,联系现实和自身,使演讲现场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聚焦点进入高潮;结尾抒发感情,与听众融为一体,或重申主题,发出号召。
4.写作素材:
(1
- 28 -
)假如贝多芬终日沉陷于耳聋的低谷之中一蹶不振,又怎么会有被称为“人类音乐史诗”的《第九交响曲》的诞生;假如毕加索恪守父亲要求他的死板的画法,思想僵化,又何来令世人为之称奇的抽象式画法;假如爱因斯坦束缚于牛顿所创立的经典物理力学的殿堂,顶礼膜拜,又哪有令人类认识再次飞跃的《相对论》;假如李白醉心于别人眼中的“飞黄腾达”,没有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又怎会有“斗酒诗百篇”的传奇……
(2)吴菊萍在孩子坠楼时的奋力扑接,克服了自己对危险的恐惧,也完成了爱的超越,塑造了“最美妈妈”;白方礼退休之后,通过骑三轮挣钱的方式,资助多名贫困学生,无畏于别人的流言蜚语,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完成了对仁的超越;张莉莉在汽车撞向学生时,奋不顾身推开学生的壮举,完成了对“义”的超越,成就了“最美教师”。再有郭晶晶坚持八年,走出了伏明霞的影子,开始了自己的“跳水皇后”时代;李安坚持了四载,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最终完成了《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影片的拍摄创作,走上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领奖台,成为华裔导演第一人。他们坚持自己的方向,不随波逐流,不左顾右盼,在每一次超越自我中实现人生的飞跃,在每次砺练之后的让自己的人生更美。
(3)名言警句: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白居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人民的愉快就是我的报酬。 ——居里夫人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爱因斯坦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马明·西比利亚克
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巴尔扎克
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诺贝尔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泰戈尔
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 ——屠格涅夫
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泰戈尔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 ——爱因斯坦
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列夫?托尔斯泰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
我无论作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28 -
巴甫洛夫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冼星海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4)李国安是北京军区给水团团长。他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一个共产党员要上木愧党,下不愧民”和“一个干部要上不愧部队,下不愧士兵”。他为部队打井为老百姓打井,将800里边防变成了有水的钢铁长城,为内蒙古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甘将生命化清泉,多少年来顾不上家顾不上老母、顾不上妻儿。但他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李国安说:“我深深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
(5)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 28 -
2.注意由表及里。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由表及里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藏含义,挖掘出寓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材料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 28 -
- 28 -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2021-06-0818页
- 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826页
- 2018-2019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2021-06-089页
-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2021-06-0812页
-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1-06-0814页
-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829页
-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2021-06-0818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二2021-06-0822页
-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825页
-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2021-06-0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