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8 KB
  • 2021-06-08 发布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8月份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8月份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自由的勞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普遍的困乏。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作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13‎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过程。‎ B.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C.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 D.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精神自由的途径。‎ B.基本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其内涵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信息通信产业部分,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即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数字经济特色鲜明。首先中国的数字经济覆盖面更加广泛,囊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其次,中国数字经济独有的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双驱动模式效果显著,推动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此外,中国数字经济的市场应用较为广泛,民众接受度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最后,不同于其他国家只有大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创新,中国不仅有大企业引领创新,各中小企业的创新参与度也很高,表现活跃。‎ ‎(摘编自张莉《中国数字经济须正视挑战》)‎ 材料二:‎ 当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经济大国。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联合国《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美两国是全球数字经济领跑国家。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产业数字化效能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24.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6%。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崛起,网络零售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均位居全球首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轨迹。在抗击情过程中,数字经济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型互联网平台优势,不仅为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作出贡献,更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行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摘编自高晓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材料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展,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产业组织形态和实体经济形态不断重塑,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首先是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当前,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中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相对滞后;在东南沿海发达省市数字经济发展较好,而西部省区市在规模和增速上都普遍落后;在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较快,而生产领域技术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变革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其次是融合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投入的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快但体量尚小,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限。‎ 再次是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滞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下线上问题聚合交错,市场运行更加复杂,线下不规范问题在线上被快速复制放大,一些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持续涌现。现有监管框架条块化与属地化分割,而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与跨地区特点突出,传统监管已不能适应跨界融合发展需要。还有些新的业务领域存在制度空白,给行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洪慧民《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4.下列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是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其重要载体是现代信息网络。‎ B.数字经济用以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 C.数字经济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其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 13‎ D.数字经济在中国呈现出覆盖面更广、驱动模式独特、市场应用较广泛等鲜明特色。‎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驱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B.我国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当前也存在产业、地区等发展不平衡现象。‎ C.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产业数字化规模居全球首位。‎ D.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带来一些弊端,如市场运行更加复杂,出现了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 ‎6.根据材料三,谈谈如何发展我国数字经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13‎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3‎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8.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6分)‎ ‎9.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进士。除高平知县,征授御史。万历初,傅应祯以直言下诏狱,祯与同官乔严、给事中徐贞明拥入护视之,坐谪长芦盐运司知事。迁归德推官、礼部主事,三迁顺天府丞。十八年,洮河有警,极言贡市非策,因历诋边吏四失。帝以纳款二十年,不当咎始事,遂寝其议。召为左佥都御史,再迁户部右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户部郎中郑材复诋之。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祯寻调兵部,进左侍郎。二十四年,日本封贡事偾①,首辅赵志皋、尚书石星俱被劾。廷臣议战守,章悉下兵部。祯等言:“今所议惟战守封三事。封则李宗城虽征,杨方亨尚在。若遽议罢,无论中国数百人沦于异域,而我兵食未集,势难远征。宜令方亨静俟关白②来迎则封,不迎则止。我以战守为实务,而相机应之。且朝鲜素守礼,王师所屯,宜严禁扰掠。”而疏内言志皋、星当去。诏诘祯,止令议战守事,何擅及大臣去留,姑勿问。志皋自是不悦。有欲即用为尚书者,志皋以故憾,阴沮之。而张位、沈一贯雅与经略邢玠、经理杨镐通,亦不便祯所为,言祯非将材,惟萧大亨堪任。帝不听。甘肃缺巡抚,祯以刘敏宽名上。给事杨应文言敏宽方坐事勘,不当推举。帝以诘祯。祯言:“前奉诏,敏宽须巡抚缺用,臣故举之。”帝怒祯不引罪,调之南京。后考察,南京言官拾遗及祯,遂命致仕。久之,起南京刑部尚书。逾年复引疾,不俟报径归,帝怒,竞夺祯职闲住。未几卒。‎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封贡,指的是册封和通贡互市。偾,失败。②关白,日本官名,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13‎ B.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C.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D.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B.“贡市”是中国古代一种贸易,指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指定地点进行贸易。‎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 D.“引疾”是指中国古代官员们辞去官职的一种方式、借口或原因,指托病辞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祯关心国事,积极献策献言。在朝廷大臣讨论对日本应采取的措施时,他曾经上奏,分析形势,陈述利弊,积极表达了自己坚决反对对日妥协的态度。‎ B.李祯不畏权贵,为人正直敢言。傅应祯因直言入狱,他不怕得罪皇上,入狱看护;在首辅赵志皋、尚书石星都被弹劾时,他也进言应当罢他们的官。‎ C.李祯树敌众多,幸得皇上保全。在有人打算立即擢用他为尚书之时,赵志皋因为旧怨暗中作梗,张位、沈一贯等人也进言说他坏话,然而皇上却没有采纳。‎ D.李祯委过于人,终致惹怒君王。甘肃巡抚空缺时,他把正在接受调查的刘敏宽的名字报上;在皇帝询问此事时,他把过错推到皇上身上,皇帝把他调往南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纳款二十年,不当咎始事,遂寝其议。‎ ‎(2)诏诘祯,止令议战守事,何擅及大臣去留,姑勿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9题。‎ 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 杨继盛②‎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③,南国星随使者车。‎ 13‎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④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问案情。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又不乏执著。‎ B.如今白云司中寥落半虚,诗人对友人寄予厚望,希望友人南下可以改变此种局面。‎ C.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D.“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瑟的悲情。‎ 桂州腊夜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13‎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②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③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被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②此君,指竹子。③石泓,砚台的别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黄斌老在块垒难平之下进行创作,故画出的竹子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三、四句写卧龙一般的竹子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实际上是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C.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明朗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这幅优雅的横竹图。‎ D.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表现黄斌老画技的高超。‎ 塞上曲送元美明 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B.次句运用借代手法,以“胡烽不断”代指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 D.征人马上望月,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也表达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不辱使命的感情。‎ 夏日三首(其三) ‎ 张耒 ‎ 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 幽花避日房房敛,翠树含风叶叶香。 ‎ 13‎ 养拙①久斑藏姓氏,致身②安事巧文章。 ‎ 汉庭卿相③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 ‎ ‎(注)①养拙: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②致身:出仕。③白居易诗有云:“汉庭卿相皆知已,不荐扬雄欲荐谁?”借扬雄的典故表明自己才华卓绝却无人引荐的苦闷。 ‎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枣径瓜畦”写出乡村生活的恬静,“白衫乌帽”描绘出诗人山野农夫般的朴素形象。 ‎ B.颔联写幽花躲避夏日骄阳,村里低矮的草屋聚敛在一处;绿树迎风招展,风带来绿叶的芳香。 ‎ C.诗歌前两联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用语平易晓畅,恬淡优美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清闲的心境。 ‎ D.尾联和白诗一样写到“汉庭卿相”,却反其道行之,丝毫没有不被赏识的失落与惆怅。 ‎ ‎19.诗人在本诗中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述在江州的居住环境潮湿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_______”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_______”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强力推动了媒体融合,带来了一场“传播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评论、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文艺生态发生了的变化,文艺评论也出现了的新特征。但是,近年来,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对象,文艺作品因为资本等市场力量和互联网等科技力量的强力介入,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质量上却。‎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也改变不了评论者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决定性影响,不管网络文艺如何喧嚣热闹,更改变不了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潮流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功能和作用。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因此,文艺批评者要、主动应对,坚守艺术理想、批评精神和独立品格,引领文艺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阔步前进。‎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13‎ A.铺天盖地 空前绝后 良莠不齐 当仁不让 B.翻天覆地 空前绝后 参差不齐 首当其冲 C.铺天盖地 前所未有 良莠不齐 首当其冲 D.翻天覆地 前所未有 参差不齐 当仁不让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B.是多出精品、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C.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提高审美的重要力量。‎ D.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引导创作、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 ‎2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B.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C.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D.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高考结束后,取得优异成绩的省实验中学毕业生纷纷给学弟学妹们写来书信,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为新一届高三同学加油助威。他们的信中,都反复提到了以下一些词语:‎ 坚持 疲惫 欢笑 执着 超越 初心 友谊 竞争 实力 那么你眼中的高三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请你写一篇发言稿,选择上面2--3词语作为关键词,并以高三学子的身份在这次高三誓师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3‎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C ‎6.①加大投入,合理布局,促进各产业、各地区、各领域均衡发展。‎ ‎②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③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监管框架,提升治理能力 ‎7.D ‎8.①年迈体弱,疲惫不堪;②充满爱心,淳朴善良;③热爱家乡,厌恶战争。‎ ‎9.①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人物,引发阅读兴趣;②明确典型的环境和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③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10.B ‎11.C ‎12.A ‎13.(1)皇帝认为对方已归顺二十年了,不应当再追究当初的事,就搁置了他的意见。‎ ‎(2)皇上下诏书责问李祯,只命令你讨论战守的事,为什么擅自涉及大臣的去留问题,姑且不要再过问此事。‎ ‎14.C ‎15.B ‎16.B 13‎ ‎17.D ‎18.B ‎ ‎19.①借景抒情;前两联描写夏日田园山村宁静优美、清凉惬意的风光,表达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烘托自己归隐后的清闲心境; ‎ ‎②对比反衬;颈联以闲居度日与出仕做官便不能精心雕琢文章进行对比,反衬心境安闲、轻松、愉悦,流露出对目前生活的满足之情; ‎ ‎③用典抒情;尾联反用白居易“汉庭卿相”的典故,称自己“不遇何妨”,表达自己愿意远离官场,终老乡间的归隐之情。 ‎ ‎20.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退将复修吾初服唯昭质其犹未亏 ‎21.D ‎22.A ‎23.B ‎24.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