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去北京看“万圣”,去南京找“先锋”,去上海看“季风”,去杭州找“枫林晚”,去广州看“学而优”,去台北逛“诚品”……好的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但越来越多的书店正消失在城市的地图中。
在实体书店萧条的同时,网上图书销售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凭借着在搜索、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冲击。苏宁易购的图书频道正式上线后,号称图书种类有60万种。而以家电发家的京东商城早在2010年底就开始卖书,在促销期间,京东图书音像日销售额高达千万。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电商的繁荣,电商借助完善的物流体系、便捷的支付方式和优惠的价格,不断挤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并在近几年成为推动图书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同时,电子图书对阅读习惯的改变加重了实体书店的萧条。《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连续10年上升,从2008年的24.5%到2018年的76.2%。数字出版物的高存储量、便于携带等特质及日渐完善的终端服务,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尽管不利的环境给实体书店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但其自身创新服务理念的滞后才是问题的关键。在消费需求升级时,人们对书店更高的品质要求与其陈旧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样的局面与其说是外部环境的挤压,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的结果。
(取材于范新坤、陈梓的文章)
材料二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实体书店迎来新一轮的转型与发展,逐渐探索“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艺术”等复合式经营模式。许多书商走进商业购物中心开设新店,演绎出不同于传统书店的新业态。
2019年北京持续推进全市实体书店建设,市级财政将投入1亿元扶持200家实体书店,同时在全市加快书香驿站等阅读空间的建设。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书店加入到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中:北京的涵芬书院内部古色古香,升级后打造全新的复合阅读空间;北京外文书店在7月举办“暑期外语学习类图书展”,集中展示外语学习类图书和各级读物,涉及英、法、俄、西、韩等语种,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在互联网时代,当真实可感的阅读和购物体验已成为最大优势时,实体书店更应注重通过大数据挖掘消费需求,把线上书店的便捷和线下书店的体验同步结合,从图书内容服务向购物体验服务转变,重点吸引年轻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消费主力,除了书籍零售之外,还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为城市打造一方独特的高品质文化体验空间。许多实体书店不再单纯把书店当做传统的购书场所:书店里的咖啡店和花店满足白领放松休闲的需求;安静整洁的阅读区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地方;定期举办的学术沙龙和讲座使书店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既有以西西弗、言几又、钟书阁等为代表的民营连锁书店,也有国营老字号新华书店。不再一味地等待读者上门,而是主动去追逐客流的做法,这无疑是实体书店的一大进步。
书店在转型发展当中绝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文化属性和多元体验双重意义的文化生活空间。当赚钱不再是书店的首要目的,当追求与倡导一种城市新生活方式成为书店的重要目标,占领城市中心便成为一些书店不约而同的决策。像三里屯这一区域就有三联、PageOne、言几又、春风习习等书店,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书店生态圈。在北京,书店达到这个密集程度,算是相当引人瞩目了。三里屯的商业氛围,非但不会破坏书店的书香气息,反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商业与文化的碰撞、融合,缔造出有格调的阅读空间,所以这些书店会聚集人气,成为区域热门文化的打卡点。可以说,书店业发展到今天,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店者把心思放在盈利方面,则是小看了书店生态微妙、巨大、深远的变化。当下的书店已经成为人文情怀、文化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
(取材于《人民日报 》)
材料三
过去10年,我国实体书店经历了倒闭潮、转型期。一些书店突出重围,变得更加多元,更加注重“颜值”,书店的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咖啡与文创用品已成标配,服饰、绿植、黑胶唱片、桌游、玩具等也纷纷进入书店空间,让读者多了些流连的理由。此外,作家频繁到这些书店举办讲座,也聚拢了大批的书迷。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书店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当中,有了新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想到书店,总会让人感到放松与安心。
书店的氛围有了,接下来就要寻找书店的灵魂。我们的书店,仅有慕名而来的读者和好奇闯入的游客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书店仅有外在形式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通过地段、设计、装潢就能实现,而书店的灵魂则需要各种人群长期地聚集,并不断地投入热情,才能逐渐形成。否则,哪怕这些书店24小时营业,成为城市夜晚璀璨的灯光里最夺目的地方,也会因为灵魂的缺席而显得空洞。
在巴黎,曾经有“书店与咖啡馆一样多”的说法,有些书店的故事,上百年来依然被讲述着。比如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书店的二楼像是一个公开的私人图书馆,在这里每个读书的人都是那么认真安静。20世纪,詹姆斯·乔伊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亨利·米勒、庞德等众多作家都曾经聚集在这里。除了一些著名书店,塞纳河边还有不少旧书摊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据说摆书摊卖旧书这一传统源自18世纪……所以,书店的灵魂,其实是不挑场所是否高档的,而在于人群汇集于书店之后,诞生了什么故事,留下了什么记忆。
以三里屯书店扎堆儿为代表,一种新兴的书店文化,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下蔓延。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城,经常可以看到足以媲美大城市的书店。把书店当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正在成为人们的共同向往。而在书店硬件空前发达的时候,要更注重精神的滋养,别让背后的某种功利心与虚荣心占据主流。只有每家书店营造阅读空间与文化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书店灵魂”的存在,开办书店才能够拥有真正的意义。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实体书店衰落原因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电商的价格优势。 B. 数字化阅读的冲击。
C. 人们拒绝纸质阅读。 D. 高品质服务的缺乏。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实体书店的转型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从传统模式向“书店+”的新商业模式转变。
B. 从图书内容服务逐渐转变为购物体验服务。
C. 从单一购书场所向多元体验增值服务转变。
D. 从以盈利为目的转变为营造综合文化空间。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书店转型升级的保障是政府的财政投入。
B. 书店的多元增值服务主要是面向年轻人。
C. 占领城市中心成为书店发展的共同决策。
D. 三里屯书店生态圈是商业和文化的融合。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地段、设计、装潢可以构成书店的灵魂。
B. 海明威等人是莎士比亚书店的灵魂源泉。
C. 24小时营业的书店灯光夺目却没有灵魂。
D. 书店的灵魂既要有硬件也要有精神滋养。
5. 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对实体书店转型的建议。
6. 莎士比亚书店里经常聚集着许多爱读书的人,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也有一群爱读书的人。结合原著复述他(她)读书的相关情节,并谈谈读书对他(她)产生的影响。
【答案】1. C 2. D 3. C 4. B
5. 答案示例:创新服务理念,改变经营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和便捷;积极探索书店+的经营模式;挖掘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创造多元体验的文化空间;营造书店氛围,形成书店的灵魂。
6. 答案示例:在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中,沁芳桥边,落花一地,黛玉接过宝玉手中的书,越看越爱,只管出神。忽听到宝玉把两人比作张生和莺莺时,她满面通红,带怒含嗔,在宝玉着急道歉之后,她又破涕为笑,调侃起来。读书让黛玉看到了大观园以外的生活,读书让她知道了争取自由的爱情故事。她与宝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宝玉心意相通,彼此理解,感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依据“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电商的繁荣,电商借助完善的物流体系、便捷的支付方式和优惠的价格,不断挤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并在近几年成为推动图书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可知“电商的价格优势”正确。
B项,依据“电子图书对阅读习惯的改变加重了实体书店的萧条”,可知“数字化阅读的冲击”正确。
C项,于文无据。
D项,依据“在消费需求升级时,人们对书店更高的品质要求与其陈旧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样的局面与其说是外部环境的挤压,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的结果”,可知“高品质服务的缺乏”正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D项,依据 “当赚钱不再是书店的首要目的”“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店者把心思放在盈利方面,则是小看了书店生态微妙、巨大、深远的变化”可知,盈利仍然是书店的目的,只不过有所转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C项,以偏概全;原文说,“当追求与倡导一种城市新生活方式成为书店的重要目标,占领城市中心便成为一些书店不约而同的决策”,书店前面有限制性词语“一些”。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依据“这种吸引力通过地段、设计、装潢就能实现,而书店的灵魂则需要各种人群长期地聚集,并不断地投入热情,才能逐渐形成”,可知“地段、设计、装潢可以构成书店的灵魂”不合文意。
C项,原文说“书店的灵魂则需要各种人群长期地聚集,并不断地投入热情,才能逐渐形成。否则,哪怕这些书店24小时营业,成为城市夜晚璀璨的灯光里最夺目的地方”,可见“24小时营业的书店灯光夺目却没有灵魂”的说法缺少了前提条件,过于绝对。
D项,依据“书店的灵魂,其实是不挑场所是否高档的”,可知“书店的灵魂既要有硬件也要有精神滋养”范围扩大。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依据材料一结尾段“尽管不利的环境给实体书店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但其自身创新服务理念的滞后才是问题的关键……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的结果”,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创新服务理念,改变经营思路;依据材料一“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凭借着在搜索、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冲击”等,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和便捷;依据材料二“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实体书店迎来新一轮的转型与发展,逐渐探索“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艺术”等复合式经营模式”,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积极探索书店+的经营模式;依据材料二“实体书店更应注重通过大数据挖掘消费需求……重点吸引年轻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消费主力,除了书籍零售之外,还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挖掘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依据材料二“书店在转型发展当中绝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文化属性和多元体验双重意义的文化生活空间”,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创造多元体验的文化空间;依据材料三“书店的氛围有了,接下来就要寻找书店的灵魂”,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营造书店氛围,形成书店的灵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考生作答时,首先明确出大观园中爱读书的人选,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香菱、探春等,然后结合原著复述他(她)读书的相关情节,最后谈读书对他(她)产生的影响。
示例:在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中,沁芳桥边,落花一地,黛玉接过宝玉手中的书,越看越爱,只管出神。忽听到宝玉把两人比作张生和莺莺时,她满面通红,带怒含嗔,在宝玉着急道歉之后,她又破涕为笑,调侃起来。读书让黛玉看到了大观园以外的生活,读书让她知道了争取自由的爱情故事。她与宝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宝玉心意相通,彼此理解,感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
庶出的三小姐探春曾与宝钗探讨过朱子《不自弃文》,意识到院子里每样东西都有自身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王熙凤病重期间,探春代管执事,兴利除弊,进行管理大变革。尤其将大观园的果树、花草、田地等挑选园内合适的老妈妈承包管护,多了收益,少了支出,老妈妈、姑娘们还得实惠。读书,让探春变成大观园里精明的女子。
香菱,既是薛家丫鬟又是薛蟠妾,利用空闲时间读诗、学诗。黛玉曾告诉她说:学诗并不难,“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因为香菱“学而不厌”,黛玉也愿意“诲人不倦”的教她作诗。香菱苦志学诗,白日学,夜里梦,黛玉不厌其烦耐心指点,终于学有所成,一首新巧有意趣的咏月诗,得到众人的一直好评。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①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②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且君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③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则君虽强本趣④耕,而日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乎?
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贵。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镪⑤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械器,钟饷粮食,毕取赡于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以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取材于《管子·国蓄》)
注释:①累:依附,攀附。②赓:抵偿;补偿。③钧羡:平均盈余。④趣:督促。⑤镪,钱币。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人君挟其食 挟:挟制
B. 岁有凶穰 穰:丰收
C. 谷有所藏也 藏:囤积
D. 恶能以为治乎? 恶:罪恶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民无不累于上也 毕取赡于君
B. 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
C. 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 则君虽强本趣耕
D. 法令之不行 凡轻重之大利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有余而制不足:占据国家的盈余控制民间的不足
B. 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组织经济之“笼”来爱护民间
C. 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利用百姓的困难,牟取百倍的厚利
D. 以重射轻:用较高价格购取廉价的商品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②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
11.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管子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
【答案】7. D 8. C 9. B
10. ①然而君主不能及时调剂,所以民间财产就会出现百倍的差距。
②春耕时放贷于民用来敛收丝绸,夏锄时发放贷款用来收购秋粮。
11.
答案示例:管子积极倡导粮食储备调节,强调国家掌握粮食市场主导权,大力宣扬粮食储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君主要通晓轻重之术,缩小贫富差距;君主要善于调剂余缺,分散兼并的财利;注重以合理价格购销储备粮,要求建立高效灵敏的储备粮购销机制;要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D项,恶,怎么;“恶能以为治乎”译为:怎么能算得上国家得治呢?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介词,从。
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C项,均为连词,那么、就。
D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B项,守,防守民间;“不可为笼以守民”译为:不能组织经济之“笼”来防守民间。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调,调剂;故,因此;相,物体的外观,引申为差距。
译为:然而君主不能及时调剂,所以民间财产就会出现百倍的差距。
第二句得分点:赋,放贷;以,用来;敛,敛收;贷,发放贷款。
译为:春耕时放贷于民用来敛收丝绸,夏锄时发放贷款用来收购秋粮。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依据“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以及“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可知管子积极倡导粮食储备调节,强调国家掌握粮食市场主导权,同时也大力宣扬粮食储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据“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可知管子强调君主要通晓轻重之术,缩小贫富差距;依据“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可知管子强调君主要善于调剂余缺,分散兼并的财利;依据“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贵。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可知管子注重以合理价格购销储备粮,要求建立高效灵敏的储备粮购销机制;依据“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可知管子强调要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国家有十年的粮食储藏,而百姓的粮食还不够吃,百姓都用自己的技能期望君主的俸禄;国君有山海般的钱财,而百姓的资财还不充足,这样百姓都用自己的事业换取君主的金钱。所以国君挟制百姓的粮食,守住百姓的资财,占据国家的盈余控制民间的不足,所以百姓没有不依附君主的。五谷粮食,是百姓生命的主管;黄金货币,是百姓交易的工具。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他们的交易工具来驾御主宰他们生命的粮食,因此民力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了。
凡是想要治理国家,不通晓轻重之术,就不能组织经济之“笼”来防守民间;不能够调剂疏通民间财利,就不能谈论管制经济来实现国家大治。所以一个万乘之国出现了万金的大商人,一个千乘之国出现了千金的大商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说明国家大量流失财利,那么臣子就不肯尽忠,战士也不肯效死了。年景有丰有歉,所以粮价有贵有贱;号令有缓有急,所以物价有高有低。然而君主不能及时治理,所以使得富商进出于市场,利用百姓的困难,牟取百倍的厚利。相同的土地,强者善于掌握;相同的财产,智者善于收罗。智者可以攫取十倍的高利,愚者连本钱都捞不回来。然而君主不能及时调剂,所以民间财产就会出现百倍的差距。
人太富了利禄就驱使不动,太穷了刑罚就威慑不住。法令不能贯彻,万民不能治理,是由于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缘故。而且君主经过计算度量,耕田垦地多少,本来是心中有数的。百姓口粮,也根据每人一定亩数的土地来计算。(统计一下产粮和存粮本来是够吃够用的)然而人民仍有挨饿吃不上饭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粮食被囤积起来了。君主铸造发行的货币,是民间的交易手段,这也算好了每人需要几百几千的数目。然而仍有人用费不足、钱不够用,这又是为什么呢?钱财被积聚起来了。这样那么一个君主如不能散开囤积,调剂余缺,分散兼并的财利,调节人民的用费,那么君主即使加强农业督促生产,而且每天在那里无休止地铸造货币,现在只是造成人民互相奴役而已,怎么能算得上国家得治呢?
轻重之术的巨大利益,就在于先用较高价格购取廉价的商品,然后再用较低价格销出这些高价的物资。各种物资的余缺,随季节注意调节则维持正常不变,失掉平衡那就价格飞涨了。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总是用平准措施来进行掌握,使拥有万户人口的都邑一定藏有万钟粮食,一干万贯的钱币;使拥有千户人口的都邑一定藏有千钟粮食,一百万贯的钱币。春天用来供应春耕,夏天用来供应夏锄。一切农具,种籽和粮食,都由国君供给。所以富商大贾就无法对百姓巧取豪夺了。那么为什么这样做呢?是因为君主严肃认真地发展农业。春耕时放贷于民用来敛收丝绸,夏锄时发放贷款用来收购秋粮,这样人民既不会荒废农业国家也不会流失财利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关于“色难”,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解释:一是东汉包咸的“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论语章句》);一是东汉郑玄的“和颜悦色,是为难也”(《论语注》)。请翻译短文并简要说明你同意哪一种解释。
【答案】
答案示例:译文: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我同意东汉郑玄的解释“和颜悦色,是为难也”。子女侍奉父母,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得分点:①色难,有两种解释,一说孝子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颜悦色为难;一说难在承望、理解父母的脸色;今从前解;②弟子,年轻的子弟;③食,食物;④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⑤馔,吃喝;⑥曾,竟然、难道。
译为: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我同意东汉郑玄的解释“和颜悦色,是为难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再加上日常事务烦扰,有时心情会很坏。这个时候,见到父母,态度不一定会好,脸色也不一定好看。当然,这并不是内心不孝。但话又说回来,即便你孝心再大,父母整天看着你烦躁不安的神情,看着你喜怒无常的脸色,恐怕也难以感受到你的孝心,心中自然也高兴不起来。这样,你的一片孝心就会打折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孔子认为,若是真心孝顺父母,不仅应对父母心存敬爱,态度恭敬和脸色的和悦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对于性格急躁、反复多变的人尤为重要。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粉破梅梢
陆游①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②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③。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合,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④,知我归心。
注释:①这首词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在四川荣州任知事时所作。②竹枝:竹枝词,巴蜀民歌。③骎骎:马跑得飞快的样子。④灞桥烟柳:乾道八年,陆游协助王炎积极筹备收复长安事宜,曾写诗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首句描写了蜀中春光明媚,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B. 上阕结尾写词人凭栏,观眼前山河未变,而生岁月流逝之感。
C. 下阕“漫一事无成霜鬓侵”句喟叹自己功业未成而此身已老。
D. 下阕“万里凄凉谁寄音”句表达思念无法传递给亲人的遗憾。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破”“动”两个动词写出了花苞绽放,嫩叶拱动的情景。
B. 上阕以哀景写哀情,词人看到了荔枝枝叶稀疏凋零,引发哀怨。
C. 下阕“看故人强半”几句借故友加官进爵,反衬自己一事无成。
D. 下阕侧重于直接抒发情感,但结尾以景结情,颇为含蓄委婉。
15. 本词有“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而下面这首《杂诗》有“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请比较两个“归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杂诗
西晋·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①,靡靡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③。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①胡宁:为何。分析:分离。②靡靡:迟迟。③商参:二十八宿的商星与参星,商在东参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④师涓:春秋时代卫灵公的乐师。
【答案】13. D 14. B
15. 答案示例:陆游的“归心”,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有收复失地的决心,而这份归心只有灞桥烟柳懂得,表达了词人对现状的忧虑和愤懑。王赞的“归心”侧重守边将士的思归之心,诗人借边马的归心,写戍边士兵的乡愁,讽刺了朝廷漠视边关战士的心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万里凄凉谁寄音”句表达的是收复失地的志向无法实现的遗憾。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想读懂一首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可以从诗歌的题目、诗歌的作者、下面小注、以及诗歌中关键词句入手,还可以借助诗歌中某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借助某些传递情感的意象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B项,荔枝枝叶茂密,竹枝词其声哀怨,引发词人悲戚之情。扶疏,枝叶茂盛的意思。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首先,了解该诗写作的背景以及陆游是爱国词人;其次,理解诗词下面注解,乾道八年,陆游协助王炎积极筹备收复长安事宜,曾写诗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意思是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把握这两点之后,明确《沁园春·粉破梅梢》中“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与“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相照应,表达了陆游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只有灞桥烟柳懂得,表达了词人对现状的忧虑和愤懑。而《杂诗》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长时间别离,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第十句以物类比自身情感;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所以《杂诗》是一首边塞思乡诗,王赞的“归心”侧重守边将士的思归之心,诗人借边马的归心,写戍边士兵的乡愁,讽刺了朝廷漠视边关战士的心情。
1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古代咏怀诗是诗人抒发怀抱情志的诗。①李白蔑视权贵,“________,________”,表现孤高自傲的个性;②杜甫登高感慨,“________,________”,抒发虽困顿而忧国的感情;③陆游用典明志,“________,________”,渴望像诸葛亮一样施展抱负;④辛弃疾遥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表达抗敌救国的豪情。他们都是有大理想、大情怀的人,是大写的中国人!
【答案】 (1).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 ②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 (6). 千载谁堪伯仲间 (7). ④金戈铁马 (8).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摧,折,事,繁,霜鬓,潦倒,名世,伯仲,戈。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逛大栅栏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先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流连忘返。“大雅大雅!”父亲赞不绝口,“一个卖酱菜的店铺,能有如此韵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梁先生说:“这里的每一家店铺,都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别人的国家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一个六必居就四百多年历史。”店铺中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大字。店铺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瓷缸上扣着锃光瓦亮的玻璃盖。八宝酱菜、虾油乳瓜、蜂蜜糖蒜、螺丝转儿、酱芝麻金丝、酱渍灯笼椒……父亲买了两小篓螺丝转儿和八宝酱菜。
③我至今记得那盛酱菜的小篓子上封着一张写有“六必居”字样的红纸,鱼篓状酱菜罐像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父亲说:“仅这笔酣墨饱的‘六必居’三个字就已经把人镇住了。古老的青花瓷,拙朴的小篓子,一方艳红的封纸,素雅中跳出一抹亮丽。这种美学品位,看似不经意的素面朝天,其实‘不经意’中有深不可测的文化积淀,我们学建筑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美学上的启发和灵感。”后来,在清华建筑系讲课时,父亲也谈到过自己在六必居的感受。
④随后我们来到内联升,这里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门前红柱黄瓦,描金绘彩,与六必居典雅素净的风格迥然相异。梁先生说:“最早的店主开的是家朝靴店。取名内联升,即平步青云、连升三级的意思。朝中官员对内联升趋之若鹜,老板生意如日中天。”父亲说:“这就对了,店铺装潢和内联升风格完全协调,俗艳到极致也是一种美。”现在看来,这倒让我想起了父亲和梁先生一起提出的那个保留老北京历史古韵的“大北京”方案。他们主张在首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中,要保护北京传统的古城格局和风貌。
⑤离内联升不远处就是瑞蚨祥绸缎庄了。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在光绪十九年进京闯天下,到民国初年就已经扩张为京城最大的绸缎庄。“什么叫瑞蚨祥?”我问父亲。“瑞蚨祥是这家铺子的名字,就好像你的名字叫陈贝蒂,爸爸的名字叫陈占祥。”我对父亲的回答不以为然。“可是,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卖布的商店里要有一个大虫子?”我还是不停地刨根问底。“大虫子?”梁先生哈哈大笑,指着瑞蚨祥的大门匾说,“你说对了,这个‘虫’和这个‘夫’加起来念‘蚨’,它就是一种虫子。蚨是古时候传说的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如果要飞远了,母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血涂在它身上。这样,不管孩子飞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气味,永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古人把蚨比喻成铜钱。瑞呢,就是多的意思。祥呢,当然是吉祥,是好的意思。你说说,瑞蚨祥是什么意思?”我终于弄明白了瑞蚨祥的意思,非常高兴地说,“噢,瑞蚨祥就是财迷脑袋壳的意思!”梁先生大笑起来,并告诉父亲,天安门前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由瑞蚨祥提供的布料。
⑥傍晚时,父亲邀梁先生去便宜坊吃烤鸭。梁先生却建议说:“没吃过大栅栏的小吃,就不算来过北京。咱们今天就在小摊上吃个酒足饭饱。”我记得那是一辆有轮子的车子,中间的方玻璃罩子里,放着砧板、各式调料和羊肚,罩子外侧有一口冒着蒸汽的大锅。大家坐在四周的条凳上,就着跟前一尺来宽的“桌面”吃起了老北京的爆肚,两个蓝边大海碗放到了梁伯伯和父亲跟前。头带褐色毡帽、颈上搭了一条白毛巾的老板,对他们两位身着长呢大衣、戴眼镜的客人格外地殷勤关照,不时笑眯眯地向他俩询问:“再来点麻酱?添点香菜不?辣椒油?”……父亲是第一次吃爆肚,而且是在小摊上,吃得不亦乐乎,梁先生还特地让老板烫了一小壶二锅头,我看着那些黑乎乎的爆肚皱起了眉。不远处的一个摊位上飘来阵阵甜香,我扭着脖子向那边张望着。父亲起身走过去,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小碗向我走来,“快尝尝,这个你一定喜欢。”梁先生看了看说:“杏仁茶!又香又甜的杏仁茶!”我连忙接过来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白色乳浆一样的杏仁茶,碗面还撒了几点红色的山楂糕粒。红白相间,比爆肚好看多了。
⑦吃着爆肚,喝着二锅头,梁先生和父亲讲起了大栅栏,全聚德吊炉烤鸭和便宜坊焖炉烤鸭的区别,皇上御笔题字的前门都一处……连围着摊子吃爆肚的短褐穿结
的客人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他们关于天桥大栅栏的话题。吃完爆肚,梁先生为我在小摊上买了一包姜汁麻花。麻花又薄又脆,外面挂了一层黏黏的姜汁味道的糖稀,洒了一些芝麻。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味,因为此后我再也不曾吃到过这种麻花。
⑧古老的北京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它这样,孕育着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取材于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中详细地介绍了六必居商铺内的陈设和商品,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B. 相比较风格华丽俗艳的内联升鞋店,父亲更喜欢典雅素净的六必居酱菜店。
C. “我”更喜欢香甜可口且红白相间的杏仁茶,这是孩子视角里的北京文化。
D. 第⑦段中作者说再也没有吃到那种麻花,表达对老北京小吃的喜爱和怀念。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知识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走马观花:见唐代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说走马看花。孟郊是“苦吟诗人”的代表,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B. 爱不释手:见南朝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我们学过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C. 不亦乐乎:见《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共二十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 短褐穿结:见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山水诗人。
19. 文章开头说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20. 父亲从六必居中收获了美学上的启发和灵感,请描述一家北京老字号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7. B 18. D
19. 答案示例:总领全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老北京的传统陈设、历史文化故事和美味食品等细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历给作者带来美好的享受。作者感受到老北京厚重的文化韵味和魅力。
20.
答案示例:全聚德是北京老字号,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厨师切烤鸭的情形。第一次吃全聚德烤鸭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我看着戴着高高的白帽子的厨师一刀一刀切下鸭肉,并整整齐齐地码在盘子里。无论店里的客人怎么催促,厨师的动作没有受到一丝影响,永远把最漂亮的摆盘呈现给客人。每一次去吃烤鸭,全聚德厨师都在提醒着我:无论做什么事,认真严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摆出最漂亮的盘,演绎出最完美的生活。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在父亲看来,内联升鞋店和六必居酱菜店没有优劣之分。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出处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成语和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而非“山水诗人”。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要兼顾到内容、结构。内容,是概括句子所表达的含义;结构,一般为为下文铺垫,引出下文。有时还要说出表达效果,或者作者的情感。
文章开端用“清晰而快乐”写逛大栅栏的感受,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清晰而快乐的记忆”这句话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中对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等地的描写,文中夹杂着老北京的传统陈设、历史文化故事以及给人留下的印象,文章末尾还写了美味食品等细节,这些经历给作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另外,从表达的中心来看,作者通过写“清晰而快乐的记忆”,表现了古老的北京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它孕育着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主题,从而也表现出作者对老北京厚重的文化韵味和魅力的喜爱。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目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章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触。
本题要求描述一家北京老字号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并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作答时,首先明确自己所要描写的北京老字号名称,如便宜坊、全聚德、小陈肠、柳泉居、都一处等,考生作答时要写出老北京厚重的文化韵味,如:“全聚德的厨师一刀一刀切下鸭肉,并整整齐齐地码在盘子里。无论店里的客人怎么催促,厨师的动作没有受到一丝影响,永远把最漂亮的摆盘呈现给客人”“烤肉季的烤羊肉薄厚均匀,入口不膻不腻,不可不尝。烤肉季以烤羊肉而著名,烤肉季的羊肉嫩鲜,有赛豆腐之称”等。另外,还要写出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应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 “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①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案】①C
②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答案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解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C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故选C。
②本题考查把握句子逻辑性的能力。句子逻辑顺序有时间的先后、地域的空间转换,还有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等。
画线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22.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请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两个人物,描述他们朋友关系的情节。要求:描写为主,符合原著。
②作为北京新高考改革“3+3”模式第一届学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为高一同学提出学习建议。要求:合理、具体、切实。
③当代榜样时时感染着我们。请以“榜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赞美之情和敬佩之意。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答案】①迅哥儿回到故乡,见到了童年的伙伴闰土。迅哥儿高兴地迎过去,兴奋地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闰土哥,——你来了?” 闰土看到迅哥儿,脸上分明显露出许多欢喜,但是那些欢喜很快被一种凄凉淹没,闰土动了动嘴唇,他眼睛木讷地望向迅哥儿,态度也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②我建议高一的同学们全面发展,不能偏科。改革“3+3”模式中,语数外仍是必考科目,所以对这三科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语文的题量相对大,要求阅读速度、答题速度都要快,同学们可以首先强化自己做题的速度。在语数外之后三科里选物理的较多,高一物理入门较难,同学们不必害怕,多做题,尽量做到熟能生巧。
③榜样是船,让我们扬起希望的帆,带我们驶向胜利的彼岸;榜样是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照亮人生的道路。梦想的执着,阿里巴巴让世界瞩目,永不放弃、乐观自信,积极进取,马云是我们的榜样!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敬业爱岗,用平凡的工作折射出时代的光芒,徐虎是我们的榜样!榜样鼓舞我们的斗志,榜样净化我们的心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微作文写作题目。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和普通作文一样写,但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一般分为说明类、描写类、赏析评价类。此外,要求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学生要选取其中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①要求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两个人物,描述他们朋友关系的情节。考生可以选择比较熟悉的人物来写,比如《呐喊》中闰土和迅哥儿,《边城》中的翠翠和傩送,《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田晓霞等。注意要求,描写为主,符合原著。
②要求为高一同学写一份学习建议,注意写作者的身份:北京新高考改革“3+3”模式的第一届学生。所以建议的内容一定与新高考改革“3+3”模式有关,另外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从选课的经验、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向等给高一同学做出指导,要求写得合理、具体、切实。
③要求以“榜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自己对当代榜样的赞美之情和敬佩之意。作答时,首先明确赞美对象,可以选择一个写作对象,也可以讴歌一个群体,另外注意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某市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后,某地高架桥坍塌事故发生后……真相还没有揭晓,在网上却看到了无数“真相”。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了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坚守道德的底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做理智的“围观者”
某市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后,某地高架桥坍塌事故发生后……真相还没有揭晓,在网上却看到了无数“真相”。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是在哪个角落,总不乏围观者热情的身影。当看热闹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盲目传播成了社会的一股风气,我们不得不呼吁:做理智的“围观者”。
这是一群盲目的从众者,总是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大多数者”的脚步。虽然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你到底在干什么,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模仿你的脚步。围观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模仿追随的行为,国人的内心似乎总有一种不随大流就会被遗弃的不安感,盲目地往人多的地方钻,抱着要死一起死法不责众的心态跟着一大群人凑热闹,于是就有了围观。即使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妨碍他们聚在人群里评头论足,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围观事情倒不如说是为自己找安全感。
这是一群冷漠的好奇者,像看戏一般好奇地围观别人的不幸却没有丝毫的同情。鲁迅曾言:“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而这种中国人的劣根性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逝反而愈演愈烈,围观跳楼的起哄者已经将无数轻生者重重“推”下,砸在地上迸发出的鲜血换来的不是叹息悲伤而是刺激满足的掌声。我们正在用冷漠的围观进行着罪恶的谋杀,甚至有人把自己的“捕风捉影”当成事实进行大肆渲染。
这是一群喜欢看热闹的幸灾乐祸者,总是以别人的不幸来满足自己扭曲的心灵。他们大多是底层苦苦挣扎的求生者,面对命运的不幸与生活的重担,他们选择了围观别人的痛苦作为安慰自己的良药,通过观望别人的不幸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补偿和满足,获得一种诡异的平衡感。鲁迅《祝福》里的那些在祥林嫂悲痛的一遍遍诉说中“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的老女人正是他们最为真实的写照。
面对喜欢传播是非的围观者,我们大声呼吁,做行走的正能量,做理智的“围观者”。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所给材料主要针对自媒体时代,谈论人们该怎样面对某些事件,是客观冷静做正能量的传声筒,还是真相还没有揭晓,就凭借主观臆断做了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本题审题难度不大,考生可以依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现象,审视自己的行为,提出自己的见解。材料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立意:
1.树立正确是非观;
2.充实生活,远离“围观”;
3.做好自己,成就群体;
4.做正能量的传声筒。
素材:
1.2013年12月3日3日凌晨,某网站曝出一组名为“外国小伙街头扶摔倒女子反被讹”的照片,图中“摔倒”的中国大妈表情扭曲,与外国小伙撕扯在一起。该组图片的文字说明描述:“摔倒”的妇女拉住外国小伙不让走,小伙急哭,衣服被扯破。医院鉴定该妇女并未受伤,但小伙最终赔偿了1800元等细节。该组图片在网络上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评论过万条。北京警方3日晚间证实,当日网上盛传的“外国小伙街头扶摔倒女子反被讹诈”与事实多处不符。警方公布的现场监控视频显示,外籍男子骑摩托车在斑马线上撞倒过路大妈,并用中文辱骂被撞者。
2.2013年12月26日晚,泸州江阳区一商场发生天然气爆燃事故,造成4死40伤的严重后果。事故重大,现场惨烈,引起泸州当地居民高度关注。据新闻报道,27日,有大量市民不断涌入周边围观。网友曝出的现场图显示,围观市民挤满了街道和过街天桥,给抢险和治安秩序维护带来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爆燃事故发生后,泸州警方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现场的警察蜀黍已经一夜不曾合眼。”最终,泸州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提醒大家:请大家不要再前往现场围观,如需了解事故抢险进展情况可关注市政府和泸州公安官方微博、微信,您的理解就是对抢险工作最有力的支持!公安部门的适时提醒被不少四川媒体和媒体人转发,收获了网友的理解和支持。“不能帮忙,就别去了,造成交通拥堵,影响救援。需要关注,但是请理性点。”网友“Empress颜熙”说:不围观,不添堵,让通道。
3.电影《老炮儿》有类似的情节,有年轻人试图跳楼,但犹豫不决,而围观者反倒抱怨说:“真没劲儿,你怎么还不跳?”人正确的做法应是及时报警,但这些冷血的旁观者,不仅没有任何同情怜悯之意,反而把其当作娱乐。这些一哄而上的看客,也不明白自己要围观什么,仅仅是为看而看,为了凑热闹。丑陋的往往不是难堪的当事人,而是那些面无表情的看客。他们就像是被抽掉了灵魂,行尸走肉般旁观着周遭发生的一切。国人的劣根性在看客身上显露无疑。
4.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林生斌在遭到“天价索赔”的质疑后,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对此事作了回应。他否认曾提出“一个孩子一亿”赔偿方案的网络传闻,称“怎么可能提这个要求,我妻儿是无价的”“四个最爱的人走了,我一个人要什么钱呢?”他还在微博表示,决定联合朋友发起设立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国高层住宅防火减灾水平,促进家政业完善保姆甄选管理机制等。丧亲之痛,其悲孰甚?他也有悲痛溢于文字的悼念,但没有打悲情牌厉声控诉,也没像祥林嫂“我真傻,真的”般溺于悲伤,而是不卑不亢、克制表达,哪怕谣诼当前,也未怒形于色。设致力高层防灾的基金会,从个体际遇照见公共隐患痼疾,则益显其人格厚度。但受害方的不怨不尤,不是外界可以搅浑水或泼脏水的理由。跟他的体面比,有些人的心态何止不体面,甚至还有些龌龊。比如造谣称“男主人和女保姆有染”,比如渲染未经充分证实的结论——受害者家属要求“一个孩子索赔一个亿”,指责其“吃亲人的人血馒头”,逼其自证清白。这些人或是不嫌事大的看客,或是自以为真相在握、将质疑之箭乱射一通的“伪理中客”。“宽厚”到了现实层面,总是苛责别人容易、理解别人太难。对从无端造谣、质疑中获得围观快感的人来说,他们投出质疑的飞镖容易,“毋行苛刻”太难,他们掂量“苛刻”与“理解”对应的注意力收割量时,会罔顾瞎质疑可能对受害方造成的二次伤害。
结构层次:
《做理智的围观者》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首先援引材料,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从三个角度对材料中不正当的“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进行分析批判,他们盲目从众、冷漠好奇、喜欢看热闹,针对这些缺点和错误,作者呼吁大家做行走的正能量,做理智的围观者。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突出,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证,逻辑流畅,结构清晰。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70年的意义不是岁月的流逝,而是蜕变和发展。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历史巨变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请你展开想象,以“我看祖国七十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我看祖国七十年
建国已经七十年了,国家在七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外公说,想当年,他在家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七十年前,因为家里穷,他八岁便到剧团当了学员。他连去学校上学都成为一种奢望,只能利用空余时间自学。现如今,我已经十七岁了,不仅可以在学校里享受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在课余学习自己喜欢的钢琴、书法。
外婆说,想当年,家里没有自来水,食用水都要一担担挑回来放在水缸里,寒冬腊月也得到河里洗衣服。那时都是烧煤炉,一不小心弄灭了,还得劈柴生火,弄得炊烟四起。即使建国后,物资也十分匮乏,都是计划供应:买粮食要粮票,肉类要肉票,做衣服要布票,连买豆腐都要豆腐票……现如今,家里水龙头一拧,清水哗哗来;超市里食物新鲜、货品齐全,想买啥就买啥。
妈妈说,她们小时候住的是防震棚,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她和姨妈就一个拿水缸,一个拿瓷盆,往外舀水。现如今,大家不仅有自己的卧室,还有书房、钢琴房,宽敞明亮,设施齐全。
爸爸说,他小时候家徒四壁,一直到上初中,家里才有了固定电话,还激动得把电话号码抄在小纸条上,每个同学发一张,恨不得昭告天下。现如今,宽带入户、家庭影院,连我都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电话手表、点读机、电子书。
建国七十年,祖国沧海桑田,建国七十年,神州发生翻天变化。我们的国家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靠先辈们不懈奋斗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前景。“神十”飞天、“蛟龙”入海、“天眼”探空、航母远航……一项项荣誉,一次次飞跃,让中国越发耀眼,让世界为之震惊。
在祖国建国七十年之际,我们更应珍惜现在,不忘过往,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中华民族美好灿烂的明天,谱一曲酣畅淋漓的曲调、写一首激昂赞颂的诗篇!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材料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巨大变化,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祖国七十年的征程中,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历史巨变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题目要求以“我看祖国七十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可以写祖国七十年以来的巨大变化,也可以写人们为建设祖国怎样努力和奉献,写作时要抒发真情实感,言之有物。
立意:
1.祖国发生巨变;
2.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3.我为祖国做贡献;
4.珍惜现在,不忘过往。
素材:
1.两弹一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恢复联合国席位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恢复。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重回联合国,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3.载人航天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将该项目命名为“921工程”。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之后,从“神州六号”到“神州十一号”,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4.港澳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大大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整个工程分两期建成,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成功解决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
6.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15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享有了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7.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个蓬勃的新兴经济体。北京奥运会则把“文化中国”传递给了世界,“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进了传统奥运理念之中。
结构层次:
《我看祖国七十年》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文章以外公、外婆、妈妈、爸爸的口吻讲述了祖国七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人的讲述都能引发人们的共鸣。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祖国的变化,条理清晰,中心突出。最后,文章对祖国的变化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是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