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6.50 KB
  • 2021-06-08 发布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语文试题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选本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所谓选本,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一代或数代文学作品的精华,有选择性地汇为一集。《诗经》《楚辞》是我国最早的选本,《昭明文选》则更是对中国文学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仅唐诗选本就有六七百种之多。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极高,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刘眘虚、陶翰、沈千运等。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一个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当然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萧统、殷璠、姚铉、高㨀、钟惺、谭元春等人的观点,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古代唐宋诗文选本亡佚者过半,但这些选本的序言往往被保存在作家的文集中,从这些文章可以窥见亡佚选本的大致情况。当代学者有人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如李定广、陈伯海《唐诗总集纂要》,即为130余种有代表性的唐诗总集(主要是选本)纂写提要,并将相关唐诗选本之序跋置于其下,达六七百篇,每篇均注明版本,既有学术含量,又便于使用,虽然偶有疏漏,但为唐诗选本研究切实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其中戴表元《唐诗含弘序》、李存《唐人五言排律选序》等都是较为珍贵的材料。这种做法可谓创举,可惜在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方面,尚无同类的著作问世。‎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由中华书局出版。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仅有少数校点本面世,恐不到存世选本的十分之一,有许多还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故应加大力度,使这些宝藏尽快得见天日。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该书有较高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有些作品不宜入选,有些注释及题解应当修订等,且选诗数量偏少;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理想的做法是有大、中、小三类唐诗选本,或可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要。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了选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更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唐文选、宋文选则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亦流行不广。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及著名诗人个人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选本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一部分作品有选择性地汇为一集,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所以选本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B. 选本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批评史价值上,一个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体现了选者的好坏优劣标准,选本对后代都具有引导性。‎ C. 选本往往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唐宋选本也不例外。‎ D. 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价值,但其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所以需要改变这一现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论述选本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主要是针对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选本而言的。‎ B. 萧统、殷璠、姚铉、高㨀、钟惺、谭元春等人的学术观点都对当时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观点来自选本的序言或跋文。‎ C. 在论述选本的文化价值时,文章认为唐宋元明清的选本仅有少数校点本面世,所以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 D. 文章认为,要让选本发挥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在普及层面上加大力度,于是建议把好的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极高,但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B. 唐代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如果没有选本的话,就无法留存至今,这说明选本具有保存文献之功。‎ C. 当代学者李定广、陈伯海的《唐诗总集纂要》的做法可谓创举,在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方面,也有同类的著作问世。‎ D.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因充分展示了选者的学术个性而久负盛名,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选本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批评史价值上”于文无据,文章中没有相关表述;二是“选本对后代都具有引导性”错误,根据原文“一个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当然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可知著名的选本对后代具有引导性,并非所有的选本对后代都具有引导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文章认为唐宋元明清的选本仅有少数校点本面世”错误,根据原文“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仅有少数校点本面世,恐不到存世选本的十分之一,有许多还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故应加大力度,使这些宝藏尽快得见天日”,可知仅有少数校点本面世的是宋代至清代的选本,不包括唐代选本。‎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整理研究工作”错误,根据原文“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极高,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可知相对滞后的是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 C项,“在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方面,也有同类的著作问世”错误,根据原文“这种做法可谓创举,可惜在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方面,尚无同类的著作问世”,可知在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方面,没有同类的著作问世。‎ D项,“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因充分展示了选者的学术个性而久负盛名”错误,根据原文“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了选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更少”,可知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的原因并不是“充分展示了选者的学术个性”。‎ 故选B。‎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篇或文本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个段落,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就是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内容与原文信息有不一致的地方,从而确定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2017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2017年11月,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梅德韦杰夫,再次表示要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2017年12月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提出邀请中国参与建设北极交通走廊,打造“冰上丝绸之路”。‎2017年12月8日,中俄共建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始投产,成为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首个建设成果。‎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北极政策文件——《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按传统航线,中国要想与欧洲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才能到达欧洲各港口,如果油轮重量超过苏伊士运河的限载量21万吨,还得从非洲好望角绕行。相比之下,途经俄罗斯的东北航道可以将航程缩短1/3,降低运输成本40%。它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在中俄双方共同推动下,北极航道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框架内的又一重要议题。随后,相关行动很快展开。比如,‎2018年2月9日,中远海运日本株式会社与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在东京联合举办“中远海运北极航线客户推介会”,吸引了40多家知名日本企业代表前来参加。‎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之《冰上丝绸之路》与《向北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北冰洋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最短的天然海洋通道,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商业价值越来越高。‎‎2019年9月17日 ‎,在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西联公司南港区泊位上,随着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天禧轮”从芬兰赫尔辛基运回的近3万吨纸浆开始卸船作业,标志着中远海运特运——山东省港口集团北极航线成功实现2019首航。此举是山东省港口集团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打通了经北冰洋连接中国与欧盟国家更加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蓝色经济通道,将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同时,将助力山东省港口集团进一步丰富国际航线网络、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 ‎(摘编自《青岛晚报》之《打通“冰上丝绸之路”中远海运特运——山东省港口集团北极航线成功首航》)‎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与“北极航道”进出口贸易总值和进出口贸易占比比较图 ‎4. 下列对“冰上丝绸之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冰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海运航道,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 B. “冰上丝绸之路”比经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和从非洲好望角绕行的传统航线均缩短1/3的航程,降低40%以上的运输成本。‎ C. 就海上航线而言,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冰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 D. “冰上丝绸之路”的打通意义重大,中远海运“天禧轮”从芬兰赫尔辛基运回近3万吨纸浆标志着中远海运特运北极航线2019年首航成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贸易总额,还是双边进出口贸易,“北极航道”沿线国家的重要性都要高于除北极航道之外的其余“一带一路”国家,“北极航道”的贸易收益更高。‎ B. “冰上丝绸之路”打通之前,中国要想与欧洲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只有经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和绕行非洲好望角两条航线。‎ C. “冰上丝绸之路”能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框架内的又一重要议题,主要归功于中俄双方的共同推动。‎ D. “冰上丝绸之路”的打通,将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可见“冰上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主要是山东省。‎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冰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答案】4. B 5. D ‎ ‎6. ①中俄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有助于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②相比传统航线,“冰上丝绸之路”可以将航程缩短1/3,降低运输成本40%。③“冰上丝绸之路”打通了经北冰洋连接中国与欧盟国家更加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蓝色经济通道,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④“冰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⑤“冰上丝绸之路”在国家进出口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冰上丝绸之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均缩短1/3的航程,降低40%以上的运输成本”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按传统航线,中国要想与欧洲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才能到达欧洲各港口,如果油轮重量超过苏伊士运河的限载量21万吨,还得从非洲好望角绕行”,可知三条航线中,距离最短,成本最低的是北极航道,其次是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道,最远和成本最高的是绕行非洲好望角的航道,“冰上丝绸之路”不可能比经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和从非洲好望角绕行的传统航线“均”缩短1/3的航程,降低40%以上的运输成本。‎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D项,“可见‘冰上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主要是山东省”于文无据,材料没有提到“‘冰上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主要是山东省”。‎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的信息筛选点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最后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题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冰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原文“2017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可知中俄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有助于落实好两国之间相关的互联互通项目。根据材料一原文“按传统航线,中国要想与欧洲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才能到达欧洲各港口,如果油轮重量超过苏伊士运河的限载量21万吨,还得从非洲好望角绕行。相比之下,途经俄罗斯的东北航道可以将航程缩短1/3,降低运输成本40%”,可知相比较传统航线,“冰上丝绸之路”可以将航程缩短1/3,降低运输成本40%。根据材料二原文“此举是山东省港口集团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打通了经北冰洋连接中国与欧盟国家更加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蓝色经济通道,将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同时,将助力山东省港口集团进一步丰富国际航线网络、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可知“冰上丝绸之路”打通了经北冰洋连接中国与欧盟国家更加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蓝色经济通道,将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有助于我国进一步丰富国际航线网络、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根据材料三,可知“冰上丝绸之路”增强了中国与沿线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联系,在国家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概括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大山河远 刘醒龙 ‎①仅就生命力来说,这个世界上,走得最远的不是两条腿的人类,也不是四条腿的动物,更不是长着成百上千条的腿和索性一条腿也没有的爬行类长虫,甚至都不是长着轻盈翅膀满天翱翔的飞鸟,而是狂风暴雨、山呼海啸也卷不走的那棵树。‎ ‎②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 ‎③一棵树生长得久了,便有些哲学意味。信或不信,人是树的命运,树也是人的命运。去平凉的路上,每隔一阵,就会有人提起那棵树,其间有见过那棵树的,更多是没有见过的。无论见没见过,只要提起那树,从没有一连说出三句整话的人。与此行同样要去的公刘故里、崆峒山、大云寺和泾川人遺址相比,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也是,一棵树再古老,又有多少可说的呢?纵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道完全相同的年轮,总不能将看得见的每一片叶,看不见的每一道年轮全都唠唠叨叨地说上一遍吧?‎ ‎④为了弥补语言的贫乏,我联想到别的树。‎ ‎⑤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在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放眼望去,不要说一棵树,就连紧贴地面的花草也难得一见。在绿色苔藓也朝不保夕的地方,那种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是整个哨所唯一与森林相似的风景。哨所里的一位士兵,因为生病从山上下来,到了日喀则,一下车就像抱着亲人一样,抱着医院院子里的一棵白杨放声大哭。治好了病,士兵又重新回到那座永远也不可能长出树来的哨所,将自已站成迎着冰霜雪雹的最坚强的白杨。没有叶子,也没有年轮,只有在大地上无限深扎的根须。这样的树,冰雪冻断弓弦,也冻不断一根枝条,台风吹折旗杆,也吹不掉一片叶子。在没有见到平凉那棵树之前,人心就是那棵树。而在没有树的地方,人就是树,树即是人。‎ ‎⑥那一年,我先后登上南海中大大小小十几个岛,其中的赵述岛,从前礁盘暗隐,偶有露出水面的地方也盐霜如雪,寸草不生。上岛之际,已是郁郁葱葱,最大的树有碗口粗细。等到自己拿起铁锹,捧起树苗,将一株椰子树小心翼翼地栽下去,才体会到小苗长成大树的意义。那些培在幼小树苗上的熟土,每一粒都是由海轮从千里之外的大陆远载而来,珍贵到哪怕被海风吹起些许灰尘,也会像丢失黄金那样令人惋惜心疼。那些浇在干枯树根上的清甜碧水,每一滴都来自千里之外的江河。那经由大海一船船航行而来的淡水,哪怕同样由自来水龙头里喷涌而出,也珍稀得使人不敢捧上一捧冲洗满脸汗渍。对于树,这些水与土,既是乳养,也是血脉。对于远方的大陆,这些生长在天涯海角的小树和大树,既是城堡,也是要塞。种在岛礁上的小小椰子树自然成了我的牵挂,春花开时会想,秋叶红时会想。在一切牵挂面前,种下才3小时的树,与历经3200年时光、古老得已经不好意思再提栽种二字的树,其意义了无区别。‎ ‎⑦在平凉城东锦屏镇的山坳,一切都是那样平凡,除了那棵树,万物都不曾有丁点儿异样,下了车,走上百十步,首先看到的树梢,正在生长着嫩芽。走近了些,又能见到大大小小繁复如蛛网的树枝,正由冰天雪地染成的深褐色,逐渐过渡到花香四野时浅浅淡淡的灰黛。走得更近时,那粗壮的主干像是一堵老旧的城墙,找不着那扇门就无法入得其内,只好低头环顾,看看如何绕过去。绕着那棵树走了一圈,又走一圈,然后再走一圈。一圈圈走下来,再看那棵树,这才有些明白,为何偏偏这叫国槐的大树,能够一口气生长3200年,至今还是如此生机勃勃。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即便是无数文人笔下的常客松柳梅,也难担当如此桂冠。‎ ‎⑧平凉地界上的这棵名为国槐的大树,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接下来,这3200 年后的今天,每一个来过又离开的人,都让这叫国槐的大树走得更远。还有长空中的风云,还有天际里的鸿雁,甚至还有当今世界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都使这树朝向更悠远的未来。而最能与大树一同到达远方的,有南海深处岛礁上仰赖千里之外的淡水与熟土才能存活的新树,更有查果拉哨所旁那没有树的“树”!‎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藏查果拉哨所士兵的故事就是我国边防战士的缩影,他们就像一棵棵白杨树,扎根在边地恶劣的环境中。‎ B. 文章以“树”为线索,串联起有关“树”的三件事,虽内容不同,但都意蕴深远,引人思考。‎ C. 文章第⑦段对国槐的描写由远及近,并将树枝比作蛛网,将树干比作城墙,写出了国槐的繁茂和历史沧桑感。‎ D. 文章第⑦段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国槐与松柳梅的不同,表达了对国槐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8. 作者指出“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这一矛盾现象,有什么作用?‎ ‎9. 如何理解“树大山河远”中“远”?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7. D 8. ①(内容上)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那棵树”的与众不同和分量之重,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它带给人的感受,表现了“那棵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不移的品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影响。②(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联想到别的树,进而揭示树的深远价值作铺垫,同时有一定悬念效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 ‎9. ①空间上的距离远。在我国平凉、查果拉、赵述岛这样偏远、艰苦的地方,到处都有像树一样坚定的中国人的身影,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惧边远地区的艰苦环境,坚守岗位保卫家园的决心。②时间上的久远。平凉大树历史悠久,见证岁月的沧桑,孕育了一方文化,中华儿女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国人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③意蕴之深远。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像树一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流传下来,具有深远的意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对比手法”错误,文章第⑦段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散文重要语段内容以及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该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指出“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这一矛盾现象的作用。有关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容位于文章第三段。对于“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的“那棵树”,“无论见没见过,只要提起那树,从没有一连说出三句整话的人”,而“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是人们对于“那棵树”的正常反应,“一棵树再古老,又有多少可说的呢”,也是作者用心良苦的写作。在内容上,作者写这一矛盾现象,通过将“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与“所说的话却最少”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突出表现了“那棵树”的与众不同和分量之重,揭示了“那棵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不移的品质带给人们以巨大的精神影响,以至于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它带给人的感受。在结构上,作者通过对这一矛盾现象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别的树的描写,为后文联想到别的树,进而揭示树的深远意义作铺垫,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作者对这一矛盾现象的描写,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深入阅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可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等方面去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树大山河远”中的“远”的意蕴,考生解答时需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作答。‎ 题目要求结合全文分析如何理解“树大山河远”中的“远”,这是对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的进一步考查。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不单单写一棵树,也不单单写一种树,更不单单写一个地方的树。作者先从平凉山坳“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的“那棵树”写起,进而写西藏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最后写到南海赵述岛“种在岛礁上的小小椰子树”,从平凉,到查果拉,再到赵述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无论怎么偏远、怎么艰苦的地方,都有树在生长,也都有像树一样坚定的中国人的身影,中华儿女不惧边远地区的艰苦环境,坚守岗位保卫家园的决心像树一样,在祖国的万里河山扎根生长。同时,中华儿女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同平凉“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的“那棵树”一样,在祖国的大地上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无论环境多么残酷,条件多么苛刻,中华儿女都不会放弃,更不会屈服,因为历史悠久的平凉大树就是最好的见证者。除了包含空间长远和时间久远的意义之外,“树大山河远”中的“远”还包含着深远的意蕴。作为一棵树,不仅仅是时间久远;作为不同地方的树,不仅仅是空间长远;作为一代代的中华儿女,除了时间久远和空间长远,还具有深远的意蕴。这种意蕴可能因为水土不同而有差异,可能因为人群不同而有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地点如何变迁,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像树一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流传下来,意蕴深远,引人回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 ‎ ‎(一)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貲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 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B.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C.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D.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 仁宗,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死后,会给他另起称号。这些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尊号”。仁宗是谥号。‎ C. 告老,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称为“告老”, 后泛指年老退休。其他“乞骸骨”、“请老”、“移病”、“乞身”等,都是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 太保,古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职官名。太保为三公之一,位次太师、太傅。秦后多为恩宠所加的头衔,一般无实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庞籍能及时洞悉问题。他升任群牧判官时,指出按照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如今皇上的决断不同于过去,这样会使清廉的官吏感到丧气。‎ B. 庞籍反对内宫千政。他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为开封府判官时,要求有司对后宫的传命不要马上接受。‎ C. 庞籍有治军的才能。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将城池整修一新,恢复如前。又将十万驻军的壁垒加以巩固,严肃军纪,没有一人犯法违禁。‎ D. 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以防敌人进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答案】10. C 11. B 12. C ‎ ‎13. (1)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 ‎(2)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停止朝会、身临祭祀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句。‎ 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叙述的是庞籍弹劾范讽,反被罢官的事情,可以翻译为“庞籍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第一,根据语意,“讽善李迪”中的“讽”指“范讽”,作“善李迪”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 第二,根据语意,“寝”指搁置、扣留,“不报”指不上报(朝廷),两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应该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作答。‎ 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这些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尊号’”错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死后,会给他另起称号,这些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尊号”,但不包括“年号”;二是“仁宗是谥号”错误,仁宗是“庙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项,“庞籍到任后,将城池整修一新,恢复如前。又将十万驻军的壁垒加以巩固,严肃军纪”错误,根据原文“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可知庞籍到任后,没有“将城池整修一新,恢复如前”,也没有“将十万驻军的壁垒加以巩固,严肃军纪”。‎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既而”,不久;“书”,书信;“会”,恰好、正值;“因”,于是;“招怀”,招抚、怀柔;“之”,代词,代指元昊。‎ ‎(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时”,当时、这时;“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废朝”,停止朝辉;“临奠”,身临祭祀;“果”,实现;“第”,仅仅、只是;“吊赙”,往丧家吊唁并送以财物。‎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考中进士。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宰相的才能。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备的表现。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私下觉得很迷惑。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庞籍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庞籍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朝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庞籍命令有司说:“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庞籍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庞籍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才稍稍修治好。驻守军队十万人却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前来投降,庞籍说:“这其中有诈。”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做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秘密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庞籍)被调往定州,奉诏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职位退休,被封为颍国公。后来庞籍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停止朝会、身临祭祀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朝廷)追赠庞籍为司空,加封侍中,谥号“庄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①‎ ‎[明] 王阳明 闲来聊与二三子,单夹②初成行暮春。‎ 改课讲题非我事,研机悟道是何人。‎ 阶前细草雨还碧,檐下小桃晴更新。‎ 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 ‎[注]①本诗创作于王阳明被贬贵州,居住在农场镇时。②单夹:即夹衣,比棉衣薄的衣服。‎ ‎14.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颔联表现的诗人形象与韩愈《师说》中倡导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是基本一致的。‎ B. 诗中写道“阶前细草”和“檐下小桃”及标题中揭示的花木,都表现了面对春末盎然生机所产生的欣喜。‎ C. 诗中最后说,授课时学生应正襟危坐,即使是细如毫厘的小事,也要认真探寻。‎ D. 全诗借景、借事抒情,表现了师生积极求索、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15. 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 ‎【答案】14. C 15. ‎ ‎①对天气转暖的喜悦。“单夹”指换上轻便的衣服,感受到天气的变暖;颈联中细草的碧、小桃的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②对研机悟道的推崇。“改课讲题非我事”表现他希望带领弟子,做研究事物规律、参悟大道的人。③对弟子满怀期待。希望其认真严谨,“细草”“小桃”语意双关,弟子们充满生机和希望;尾联表达了对待学问要认真严谨,细微之处可能有深刻的认识的告诫。‎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授课时学生应正襟危坐”错误,诗歌尾联中的“坐起”意为或坐或起,指学习活动是不拘形式的,用不着正襟危坐,死抱书本。‎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分析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从全诗来看,一二句叙事,三四句设问,五六句写景,七八句点题,平平而进,体现出平中见奇的诗歌特点。首联“闲来聊与二三子,单夹初成行暮春”交代诗人于暮春时节,空闲时与两三位门生坐下聊天,厚重的衣物也随之脱去,换上轻便的衣服,感受到天气的变暖。颔联“改课讲题非我事,研机悟道是何人”意思是如果批改作业讲解疑难不是我的事,那研究世事之道的又是何人?这两句诗用设问的方式,告诉读者诗人对研机悟道的推崇。特别是“改课讲题非我事”一句集中表现诗人希望带领弟子,做研究事物规律、参悟大道的人。颈联“阶前细草雨还碧,檐下小桃晴更新”由叙事转为写景,有意刻画出台阶前的小草雨淋后更加碧绿,房檐下的小桃树天晴时更加清新的情景,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首联中的“暮春”相互呼应,流露出诗人对天气转暖的喜悦之情。尾联“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照应标题“示门生”,告诫门生坐着或起立咏诗也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对任何细小的事都应该认真,表达了诗人对门生的谆谆告诫。诗人虽然被贬贵州,客居农场,然而诗人自有抚慰心灵的灵丹妙药,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在生活中寻找乐趣,这首诗就是诗人苦中有乐的集中表现。除此之外,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作为学者,对于研究学问的态度。诗人在诗中提出“毫厘须遣认教真”,以此教导学生对任何细小的事物也要认真细致的去研究掌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之所以北伐是想取得“____________”的功绩,但是其结局却是“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北顾 (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生、善、胥、赢、仓皇、幽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时钟千差万别,但它们给出的时间却是一致的。我们很容易把这个事实当成___,但其实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人的情绪不同时,感受到的时间流逝速度也不同,可能是_____,也可能是度日如年。但事实上时间在极为严格地均匀流动,这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客观性质,不受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 )在古罗马神学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名著《忏悔录》中,有一段关于时间的最佳哲学讨论。奥古斯丁的一位信徒问他:“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奥古斯丁曾考虑过这样回答:上帝在为那些 天机的人准备地狱。然而他最终决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触及了它的 。奥古斯丁指出,每当我们使用“以前”或者“以后”这样的术语时,我们都在谈论时间,可它的本质却似乎很神秘:“时间是什么?如果没人问我,我知道,可如果我试图去解释它,却又做不到。”因此奥古斯丁发现了一个道理,其中蕴含了后来一个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核心思想:如果要理解一样事物,你就必须考虑它是如何测量的。正如他所说:“如果我们不能测量,那它就什么都不是。”‎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理所当然 电光石火 窥伺 根源 B. 理所当然 白驹过隙 窥探 根源 C. 顺理成章 白驹过隙 窥探 根基 D. 顺理成章 电光石火 窥伺 根基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我们依然不理解时间的本质,但我们对时间的测量越来越精确。‎ B. 不管我们多么缺乏对时间本质的理解,但我们对时间的测量越来越精确。‎ C. 尽管我们对时间的测量越来越精确,但我们依然不理解时间的本质。‎ D. 不管我们对时间的测量越来越精确,但我们依然不理解时间的本质。‎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奥古斯丁发现了一个道理,其中蕴含了后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 B. 因此奧古斯丁发现了一个道理,其中蕴含了一个后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核心思想 C. 但是奧古斯丁发现了一个道理,其中蕴含了一个后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核心思想 D. 因此奧古斯丁发现了一个道理,其中囊括了后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根据后文“但其实它是非常不可思议”,特别是关联词“但”,可知此处意思与“不可思议”的意思相反,“理所当然”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一处应该选择“理所当然”。‎ 第二处:“电光石火”,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根据前文“人的情绪不同时,感受到的时间流逝速度也不同”,可知此处形容人对时间流逝速度的不同感受;再结合后文“也可能是度日如年”,可知此处意思与“度日如年”的意思相反,“白驹过隙”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二处应该选择“白驹过隙”。‎ 第三处,“窥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贬义);“窥探”,观察探索。根据语境“上帝在为那些 天机的人准备地狱”,可知此处意指观察探索天机,“窥探”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三处应该选择“窥探”。‎ 第四处,“根源”,事物的起源;“根基”,事物的基础。根据后文“奥古斯丁指出,每当我们使用‘以前’或者‘以后’这样的术语时,我们都在谈论时间,可它的本质却似乎很神秘:‘时间是什么?如果没人问我,我知道,可如果我试图去解释它,却又做不到。’”,可知此处强调奥古斯丁探索时间的起源,“根源”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四处应该选择“根源”。‎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第一,选文第二段内容的重点是探究时间的本质,而括号内的语句位于选文第二段段首,其与下文应形成相照应的关系,即括号内的语句应该强调“我们依然不理解时间的本质”。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 第二,D项中的关联词“不管”使用错误,应该改为“尽管”。据此可以排除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内容与上文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该把画横线句子中的“因此”改为“但是”;二是语序不当,根据语意,画横线句子中的“一个”修饰“核心思想”,应该放在“核心思想”之前。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但是奥古斯丁发现了一个道理,其中蕴含了后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大唐西域记》一书的出版说明,在语言得体、语法、标点方面共有五处毛病,读完后进行修改。‎ 这部《大唐西域记》作为中华书局“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丛书出版,译者选择迄今校勘最为精审的季羡林先生等编著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 2000版”为工作底本,同时参考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对个别文字及断句标点上略有改动。译文力求晓畅通达,以直译为主,直译不顺畅之处适当加以意译。译文中要是有不如人意之处,敬请各界方家与广大读者批评斧正。‎ ‎【答案】①“丛书”后加“之一”;‎ ‎②“‘中华书局2000版’”改为“(中华书局2000版)”;‎ ‎③“对个别文字及断句标点上”改为“在个别文字及断句标点上”或删除“上”;‎ ‎④“要是有”改为“若有”;‎ ‎⑤“斧正”改为“指正”。‎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三个知识点。①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②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 ‎①“这部《大唐西域记》作为中华书局‘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丛书出版”一句不合逻辑,应该在“丛书”后面加上“之一”。‎ ‎②“中华书局2000版”是对《大唐西域记校注》的附加说明,应该使用小括号进行标注,即“‘中华书局2000版’”应该改为“(中华书局2000版)”。‎ ‎③“对个别文字及断句标点上略有改动”一句结构混乱,“对……”和“在……上”句式杂糅,应该将“对个别文字及断句标点上”改“在个别文字及断句标点上”或删除“上”。‎ ‎④“译文中要是有不如人意之处”中的“要是有”属于口头语言,不适合用在书籍的出版说明中,应该将“要是有”改为“若有”。‎ ‎⑤“斧正”:敬辞,意思是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此处是出版社敬请各界方家与广大读者修改译者的文章,“斧正”使用对象不正确,应该改为“指正”。‎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AI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在不久之前,我们是没有可以走路的机器人的,但现在,它们不仅可以行走,还可以做空翻。过去我们没有自动驾驶汽车,但现在连火箭都可以通过AI自动降落回收。不久之前,AI不能很好地识别人脸,_________, 中国也有企业做得很好。过去几十年间,我们的一些算法都被机器学习取代。由于技术的进步,AI可以替我们解决非常多的问题,甚至________。大家都知道,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这也是可以通过AI减少的。除了道路交通,AI还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医学等领域的人为错误。现在有很多研究证明,在诊断前列腺癌、肺癌以及眼疾时,_________。‎ ‎【答案】 (1). 但现在AI在人脸识别领域有了很大的进展 (2). 拯救人类生命 (3). AI做得比人类专家更出色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试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论述AI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具体而言,第一处,根据前文“AI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在不久之前,我们是没有可以走路的机器人的,但现在,它们不仅可以行走,还可以做空翻。过去我们没有自动驾驶汽车,但现在连火箭都可以通过AI自动降落回收”,可知此处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表说明AI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再结合“不久之前,AI不能很好地识别人脸”,可知此处意指现在AI能很好地识别人脸。由此可以推断,第一处应该填入“但现在AI在人脸识别领域有了很大的进展”。‎ 第二处,根据后文“大家都知道,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这也是可以通过AI减少的”,可知通过AI可以减少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即AI可以拯救人类生命。由此可以推断,第二处应该填入“拯救人类生命”。‎ 第三处,根据上文“除了道路交通,AI还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医学等领域的人为错误”,可知此处论述的是AI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医学等领域的人为错误;再结合“现在有很多研究证明,在诊断前列腺癌、肺癌以及眼疾时”,可知此处意指AI在诊断前列腺癌、肺癌以及眼疾时,做得比人类更出色。由此可以推断,第三处应该填入“AI做得比人类专家更出色”。‎ 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字数要求(每处不超过20个字),以及表达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0年春节,全国人民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各地,迅速产生了无数前往武汉或本地抗疫前线的“请愿书”。比如,‎1月27日,中国科大附一院93名医护人员,在请战书上写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我郑重的向组织提出请求,申请加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医疗队,自愿坚守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为赢得抗击病毒战斗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月23日,原第一军医大学赴小汤山医疗队全体队员在请愿书上写道:“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请愿书与红手印,已成为春节期间难忘的记忆。‎ ‎ 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致敬“白衣天使”‎ 口罩、面罩、护目镜,多层手套、脚套、防护服……沉沉的黑夜中,隐隐的灯光下,一个个白色的身影一直挺立着、忙碌着,被雾气模糊的护目镜、被汗水湿透的防护服,丝毫不能影响他们坚守岗位、救治病人。我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不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医院,但我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 ‎2020年春节,本该是家家户户团聚相守、热闹非凡的好日子,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节日的喜悦和幸福。“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一场众志成城、志在必胜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打响!面对疫情的肆虐和未知的风险,一份份“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主动请缨,驰援武汉!‎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灾难,白衣天使们冲锋在前,奋不顾身地抢救每一个病人。穿戴好一套防护服至少需要半小时,为了节约时间和减少装备消耗,他们经常在病房里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甚至八个小时,不吃一口饭,不喝一口水,只为了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病人身上。走出病房,脱下防护服,脸上布满勒出的深深印痕、两手被汗湿到发白发皱,可他们来不及坐下吃口热乎饭菜,又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作战。‎ 一个个平凡普通的白衣天使,用他们的大爱,书写着一则则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罕见绝症“渐冻症”,每天拖着颤抖的双腿疾走在抗疫最前线,使用“生命倒计时”托起患者新生的希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士郭琴在照顾病患中被感染,经过治疗终于痊愈,但在痊愈后的第一天就重返岗位;为了不污染防护服,很多女护士主动剪去长发,甚至剃了光头;一些年轻的护士拒绝记者的采访,因为他们是瞒着父母奔赴战场;有些夫妻连招呼都来不及打,却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抗疫前线……与病魔斗争,他们迎难而上;与死神赛跑,他们不眠不休。是他们的英勇奋战,是他们的永不放弃,把一个个危重患者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出院。‎ 黑夜中,病房里,白衣天使仍在战斗!但只要有他们在,茫茫的浓雾终将消散,绚丽的旭日即将东升,胜利的号角定将吹响!“逆行”的白衣天使,向您致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目先是给我们提供了两幅图画,而后对这两幅图进行说明。结合图画和说明,我们知道这是中国科大附一院93名医护人员和原第一军医大学赴小汤山医疗队全体队员请求加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医疗队的请战书。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国各地,迅速产生了无数前往武汉或本地抗疫前线的“请愿书”。中国科大附一院93名医护人员和原第一军医大学赴小汤山医疗队全体队员只是其中的代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医护人员铿锵有力的呐喊,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无畏抗击,更是维护祖国和人们平安健康的信心保证。一场疫情,限制了人身自由,但限制不了人间大爱。在疫情面前,这一群平凡的医护人员表现得非常不平凡,为了我们的平安健康,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要对这一群不平凡的人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疫情面前,是他们坚守岗位,是他们奉献力量,是他们不畏生死,为我们守护家园,守护着每一个人的平安。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值得我们表扬,值得我们致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立意: ‎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你们是中国的脊梁;‎ ‎3、感谢你们,你们是最美的天使;‎ ‎4、舍生取义,你们是新时代的英雄;‎ ‎5、疫情面前,向平凡的英雄致敬。‎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致敬‘白衣天使’”紧扣材料,精准立意。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概述“白衣天使”抗击疫情的崇高精神;其次结合材料内容和抗击疫情的背景,具体展开对“白衣天使”伟大而崇高的事迹的论述;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论述“一个个平凡普通的白衣天使,用他们的大爱,书写着一则则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最后再次点题,写“‘逆行’的白衣天使,向您致敬!”。‎ 素材:‎ ‎1、金银潭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众人皆知的标志性地点。因为这是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由于身患渐冻症,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抗疫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而他拖着病体坚守在抗疫一线30多天,甚至忙得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 ‎2、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爆发后,84岁钟南山院士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不论是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研究文件的照片,还是证实新冠肺炎“人传人”现象的发言,亦或是“不去武汉,不出武汉”的建议……钟南山的出现,仿佛一剂社会情绪的镇定剂。在民众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 ‎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护士单霞,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在投入一线工作前,她剃光了及腰长发,单霞说:“头发没有了可以再长,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量去救更多人。”‎ ‎4、薪火传承,在抗击疫情的重大历史时刻中完成。2003年全国上下抗击非典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何德全正要参加高考。今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何德全已成为一线的“战士”。原本计划春节去旅游的何德全得知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不足,便主动报名参加支援。何德全说,当年被很多前辈的英勇事迹感动,报考了临床医学,现在对我而言是实现了学医的初心。开始在发热门诊上班的第一天,何德全在朋友圈里写道:“相隔17年,这次轮到我代替前辈们迎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5、谭青苗是宜昌姑娘,在黄州安家多年。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本该与父母、年幼的儿女共享天伦。‎1月21日,她的父母从宜昌来到黄州,准备和她一起过个热闹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谭青苗就已进入市中医医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亲说:“你让我来过年,我整个春节都没看到你的人。”“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她很愧疚地对父亲说。‎1月22日晚,谭青苗转战黄冈市惠民医院。那里三层楼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入院的病人还不适应隔离,每天谭青苗都得大着嗓音讲解着隔离知识,没两天嗓子都哑了。护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来扩音喇叭,这才让她的嗓子轻松了点。每天的隔离知识讲解与安抚,让病人们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门的治疗生活。‎ ‎6、“作为医院为数不多的一名男护士,只要能为这次疫情作一点点贡献,我就一定要站出来。”当天,岳明江就进驻黄冈市传染病医院,一头扎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确诊新冠肺炎,必须由护士采集病人咽喉部的分泌物,送检验科进行核酸检测。岳明江说,这是一项高风险操作,与患者几乎是零距离接触,而且经常遇到呛咳情况。每一次的采集,护士都极有可能被感染。除此之外,在有限的救治条件下,医务人员搬设备、扛氧气瓶、拖物资,成了家常便饭。“我是男的,让我来吧,我比你们有力气!”他总是灿烂地笑着,冲在最前面。‎ ‎【点睛】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去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所以,必须迅速打开思路,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点。建议在文章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抵达材料内核,或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