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00 KB
  • 2021-06-08 发布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命题:温岭中学 长兴中学 审核:缙云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打仗,不用开打,仅仅在气势上,长城那一边的党项、契(qì)丹、女真、蒙古这些草原帝国上游牧民族的剽(biāo)悍,已胜了一筹。‎ B. 他把土坯(pī)房装潢一新,抛弃夹(jiá)克服装业,选择中式快餐再创业,生意红火。此时,他会萌生一个问题:西式快餐遍地开花,中式快餐何时能漂洋过海?‎ C. 偶然的机会让我反刍起镌(juān)刻在记忆里的方言童谣,让我回忆起那个物质匮乏却开心快乐的童年,真是倏忽一瞬间,回归故乡已是板上钉(dìng)钉的事了。‎ D. 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战鼓已经擂(léi)响,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持续苦干实干,在兴州大地上愈发拼搏,擎如椽(chuán)巨笔描绘出物富民丰的新图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误读的字形、词语,书写时注意标号音调,标准位置;一些易出错的形近字,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结构,注意结合词语含义区分部首,做到正确规范书写。本题 A 项,“剽(biāo)悍”读音错误,应改为“剽(piāo)悍”;‎ B项,“夹(jiá)克” 读音错误,应改为“夹(jiā)克”;‎ D项,“物富民丰”书写错误,应改为“物阜民丰”。‎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美好的愿景要想实现,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而且“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件事上,真正的实干家绝不会向环境恶化再妥协一步。【乙】他们身上有一股子劲,那就是认准的事儿便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脚踏实地地干下去,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坚信,沙漠可以绿化,荒野可以成林,河水可以再清。而且,将信念转化为成绩的,是他们执着而科学的探索。仔细思量,这种精神与我们所钦敬的“两弹一星”精神,别无二致。‎ ‎【丙】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有人则怀疑修复已遭破坏的环境,还有人甚至干着破坏环境的勾当,这都不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所需要的。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切切实实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长期做下去。如此,拥有山清水秀、绿色健康的家园便倚马可待。‎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坐而论道 B. 别无二致 C. 甚至 D. 倚马可待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不仅要理解成语词语的含义,辨明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本题中,‎ A项,“坐而论道”: 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原文是“美好的愿景要想实现,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正确;‎ B项,“别无二致”: 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此处指两种精神的一致性,正确;‎ C项,“甚至”,程度副词,这里指破坏环境的行为,正确;‎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语境中要表达的是“山清水秀、绿色健康的家园过不了不久就可以得到”,应该用“指日可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生应注意特殊标点的用法,如双引号(“”)、冒号(:)、分号(;)问号(?)等,注意根据结合上下句文意和句子的结构层次分析。本题中,丙句中“有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有人则怀疑修复已遭破坏的环境,还有人甚至干着破坏环境的勾当”都是上文冒号(:)领起的内容,下文的“这”是对其复指。“勾当”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A. 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功的关键。‎ B. 由首都劳模合唱团演唱的《好样的》蹿红网络,替代《小苹果》成为新晋神曲。《好样的》歌词朗朗上口,乐曲铿锵有力,弘扬了劳模精神,传递了正能量。‎ C.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创造潜力,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放个性、充实个性、提升个性,从而使人类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掘和展现。‎ D. 华为总裁任正非尽管多次表示不想称霸,但是华为已经成了一家全球化的巨无霸,近日,遭遇了一些麻烦,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美国对华为的封锁也将升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判断各项有无明显错误,然后通过语感或划分句子成分判断是否为正确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本题中,‎ A项,“人心向背”表示两面,“是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一面对两面,对应失当;‎ C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放个性、充实个性、提升个性”成分残缺,“个性”后加“的过程”;‎ D项,语序不当,“尽管”移至“华为总裁”前。‎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栀子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卮,酒器也,缘之,故名。今俗加木作栀。叶如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它浑身是宝。除了观赏外,①____,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等。果还可以提炼色素,用于食品配色;②____,价值比黄金白银还要贵。木质坚硬细密,可供雕刻。③____:春天生机蓬勃,夏天花枝招展,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满枝泛翠。‎ ‎【答案】 (1). ①花还可入药 (2). ②用果实提炼出来的色素 (3). ③栀子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首先应阅读材料把握大意,然后从所给材料中找出关键词语,结合上下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分析。本题中,根据上文“除了……还”结构,①中应该包含关联词语“还”,内容与下文“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等”照应,介绍其药效,可以表达成“还可入药”;②前为分号(;),上文介绍的是“色素”,下文表述的主体还应是“从果中天提炼的色素”,下文内容是“价值比黄金白银还要贵”,考生在此位置应分析“谁的价值?”,故此空可填写“用果实提炼出来的色素”。③_是段末的总结句,横线后是冒号(:),此空应该是对下文一年四季美景的概括和总结,可写作“栀子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著名地标——拥有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起火,93米的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值得庆幸的是主体结构和两座标志性的塔楼幸免于难。《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现场的法国人民目睹如此惨状,忍不住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唱起了祈祷歌曲,为巴黎圣母院祷告。法国当地电视主持人在现场直播中表示,预计圣母院重修至少需要8-10年,在此期间不会对外开放。‎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则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部分网友在面对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时,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一事,表达了类似“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观点。如某网友说“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请针对这个观点,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1)八个世纪的历史被邪恶的地狱之火吞噬 ‎(2)这种观点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①圆明园毁于战乱,是历史的伤痕;巴黎圣母院起火坍塌,是和平时期的遗憾。它们的消失同样是全人类的损失。②牢记历史是为了不再让历史重演,并不等于延续仇恨,所以应该理性对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压缩概括能力。概括新闻标题时应重点关注导语,找出主要信息,一般用主谓句表达出来,“何人做何事”或“何事怎么样”。本题中,共包含一个段落,开头句为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是“巴黎圣母院起火,损失惨重”,本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用比喻、借代等修辞为标题增色,用“八个世纪的历史”代指“巴黎圣母院”,将其惨遭大火吞噬写成“八个世纪的历史被邪恶的地狱之火吞噬”。‎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要求考生亮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本题中,针对“巴黎圣母院起火,损失惨重”一事,有网友表达了类似“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观点,这是不提倡的,我们要理性爱国,分清是非,圆明园的被践踏更应该引起人们对历史文物的关注和保护,因此,我们反对这种以爱国为名义,实则不理智的言论。‎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地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需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阙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因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色列Armoz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s aski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Time Travel ‎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面》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7.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知识类综艺走红的心理原因,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知识的天然渴求未曾改变。‎ B. 虽然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与其它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的电视娱乐节目相比,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方式相对保守、“安全”。‎ C. 由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所占比例可知,观众对于古诗词怀有极大热情,节目制作者应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D.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比起一板一眼的说教灌输,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欢迎。‎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蕴含了极大的知识量,老百姓可以边看边学习,所以才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B. “限娱令”客观上促成了综艺回归文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调整为文化类节目。‎ C. 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和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D. 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多限于文学类文化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型范畴进行开掘。‎ ‎9. 从爆红到审美疲劳,国内才刚刚崛起的文化类综艺显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请结合材料四,谈谈你的建议。‎ ‎【答案】7. C 8. D ‎ ‎9. ①形式上,以亲民的角度切入,将文化与娱乐结合。(或: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②重视观众的感受、体验,增强互动性,让观众产生参与感。③传播渠道方面,重视营销,借助社交媒体,造就全民热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由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所占比例可知,观众对于古诗词怀有极大热情,节目制作者应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表述错误,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只能说明节目制作者的选择倾向,并不代表观众的喜好。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项,“蕴含知识量”是这些节目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还有满足“观众的虚荣心”等其他原因。A错误。‎ B项,“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调整为文化类节目”错误,由原文“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可知,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至于调整成什么节目没有说,原文只是强调了“一些节目制作者”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而并非是“一大批”。B错误。‎ C项,“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需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可知,文化类节目只有提高了自己的质量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反之,问题就不能解决。C错误。‎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爆红到审美疲劳,国内才刚刚崛起的文化类综艺显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请结合材料四,谈谈你的建议”,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由原文“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Horrible ‎ Histor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可总结出: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的途径之一“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以色列和德国的节目形式则说明:要重视观众的感受、体验,增强互动性,让观众产生参与感。而中国的电视节目形式则说明:要传播渠道方面,重视营销,借助社交媒体,造就全民热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绿绸衬衣①‎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完全按照人家告诉我的那样行事,没有敲门就推门走进屋去。可是,当我突然见到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时,我吃了一惊。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安详,自信。‎ 她的眼睛的神色是冷漠的。她站在桌子旁摘菜,身边放着一个还有吃剩的蛋糕的盘子,一只大胖猫正在蛋糕上闻来闻去。屋子又矮又窄,空气混浊,还有一股油腥味。我的畏缩目光在蛋糕、猫和女人健康的脸之间来回转个不停,喉咙里有一种呛人的①苦涩味,喳得我很难受。‎ ‎“什么事?”她问,眼睛抬也不抬。‎ 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手提包拉锁,这时脑袋碰到了低矮的门框,最后取出了我的东西:一件衬衣。‎ ‎“一件衬衣,”我沙哑地说,“我想……也许…一件衬衣。”‎ ‎“我丈夫的衬衣足够穿十年的!”她说完这话像是出于偶然地抬起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件窸窸窣窣的柔软的绿衬衣,我看到她眼睛里突然闪现一种无法克制的欲望,心想这事已十拿九稳了。她连手也不擦一擦,就抓起衬衣,提溜着衬衣的肩部,翻来覆去观察每一道接缝,然后含糊不清地嘟哝了一声。‎ 我不耐烦地内心不安地看着她又去继续把洋白菜弄干净,走到灶旁掀起一口咝咝作响的锅的盖子。一股香喷喷的热油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此时那只猫已在蛋糕上嗅了老半天,显然觉得它还不够新鲜好吃,便懒洋洋地一跳,以优美的姿态跳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跳到地上,一溜烟地从我身边窜出门去。‎ 油在沸腾,我相信听到了猪油块在盖着盖儿的锅里劈劈啪啪的蹦跳声,因为这时一段遥远往事的回忆告诉我,那是猪油,这个锅里正在炼猪油。女人继续在削洋白菜。有个地方,一头母牛在哞哞低叫,一辆手推车发出嘠吱嘠吱的声响,而我一直还站在门口,我的衬衣在肮脏的椅子靠背上晃悠,我那心爱的柔软的绿绸衬衣,对它的柔软我曾向往了七年之久……‎ 我觉得犹如站在烧得通红的炉箅子上,而沉默使我憋得透不过气来,难受得要命。蛋糕上此时己满是黑压压一片懒洋洋的苍蝇,饥饿和恶心,极其难受的恶心,合成一种呛人的苦涩味,把我的喉咙噎住了。我开始冒汗。‎ 我终于犹豫不决地伸手去拿衬衣。“您,”我说,声音比方才更嘶哑了,“您……不想要?”‎ ‎“您要换什么?”她连眼睛也不抬地冷冷地问。她那灵巧的手指已把洋白菜摘干净,把菜叶收进一个漏勺,用水冲洗,然后又掀起那个正在炼油的锅的盖子,把菜叶倒了进去。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咝咝声使我又想起往事,好像已过去一千年的往事,而我才只有二十八岁……‎ ‎“喂,您要换什么?”现在她更加不耐烦地问。‎ 可我不是商人,不,虽然我光顾过从格里内角②到克拉斯诺达尔的所有黑市。‎ 我张口结舌:“猪油……面包……也许面粉,我想……”‎ 这时她第一次抬起她那冷漠的蓝眼睛,冷冷地看着我,在这一刹那,我知道自己完了……今后我将永远不会再知道猪油的味道了,猪油对我将永远只是一阵令人痛苦的气味回忆……我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她的目光击中了我,洞穿了我,现在我内心空空……‎ 她哑然失笑。“衬衣,”她以讥笑的口吻喊道,“我能用几张面包票去换衬衣。”‎ 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不过,我只是在想象中这样做。实际上,我抓起我的衬衣团成一团,又把它塞进手提包,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 那只猫正蹲在过道里津津有味地舔食一盘牛奶,当我走过它身旁时,它抬起头点了点,似乎要跟我打招呼,并且安慰我,在它那双模模糊糊的绿眼睛里流露出一点人性,一点无法形容的人性……可是,人家告诉过我,我要有耐心,因此我觉得应当再试一试。先是为了回避那明朗得令人感到压抑的天空,我跑到一处不知什么地方,在奇形怪状的苹果树下越过臭水坑和啄食的鸡群,来到不远的一座古老椴树浓荫匝地的较大的农家院落。一定是喉咙里的②苦涩味 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才看到一个身材粗壮的农村小伙子坐在房前长凳上,向两匹正在吃食的马说着亲热的言语。当他见到我的时候,就笑着从一扇打开的窗子向屋里喊道:“妈,第十八号来了。”说罢他非常开心地拍拍自己的大腿,往烟斗里装起烟丝来,屋里回答他笑声的是一声响亮的咕咕声,一个脸膛棕红、精神饱满的女人在窗框里闪现了一秒钟,她的面孔像一块油亮亮的煎饼。我马上转过身去,经过水坑、鸡群和嘠嘠喊叫的鹅群向后奔去。我像疯了似的跑得飞快,手提包紧紧地央在臂下。当我又到达村中道路时,这才放慢脚步,从半小时前登上的山上又走下去。‎ 当我重又见到我脚下那条两边长着可爱树木的亲切的灰色蛇形公路时,松了一口气。我的脉搏跳得更平稳了,当我坐在那条多石、荒芜、霉味弥漫的村中道路通向阳关大道的岔道口时,苦涩味减轻了。‎ 我大汗淋漓。‎ 蓦地,我莞尔一笑,点燃我的烟斗,从身上扯下又脏又旧、被汗水浸透的衬衣,迅速穿上凉爽柔软的绸衣,一股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流过我的全身,于是一切苦涩味全都化为乌有,从我身上消失了。我在公路上重新向火车站方向走去,内心深处升起一种憧憬,渴望见到城市贫困丑陋的面貌,因为在这张变得难看的面孔后面,我还常常看到困难中的人性。‎ ‎【注】①文章背景说明:二战中德国城市受到巨大破坏,战后许多市民到相对破坏较小的农村以物换物,换取生活必需品。②法国北海岸一个地方。③苏联北高加索一城市。‎ ‎10.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安详,自信。:‎ ‎(2)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 ‎11. 分析文中两处加点词语“苦涩味”产生的原因。‎ ‎①苦涩味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苦涩味: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小说后来又写了“我”的第二次尝试以衬衣换食物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13. 小说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请分析其效果。‎ ‎【答案】10. ①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短句)写出了女人的形象特征,与“她”的自私冷漠形成对比,也为下文不交换食物等情节作铺垫。‎ ‎②通过想象(动作描写、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我”用衬衣换取食物失败后极其愤怒的心理。 ‎ ‎11. (1). 第一处“苦涩味”:①屋子空气浑浊、有油腥味让“我”喉咙不舒服,从而产生苦涩感;②要去用衬衣交换食物,心理上的畏缩、胆怯、尴尬产生的苦涩感。 (2). 第二处“苦涩味”:①因强烈饥饿而产生的喉咙苦涩的生理感受,②表现“我”刚刚交换失败遭受嘲讽冷眼、自尊心被伤害的内心的苦涩感。 ‎ ‎12. ①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为“我”下文的转变做了铺垫。②是对“我”第一次经历的补充,一详一略,强化了叙述效果。③突出了这类遭遇的普遍性,暗示小说主题。 ‎ ‎13. ①情节在结尾处发生逆转,前面写“我”屡受嘲讽与鄙夷,结尾出现巨大反弹,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②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采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了“我”从身体感觉到内心感受的巨大变化,从一个别人眼中的乞讨者变成一个有高度人格尊严、走向新旅程的人,使人物形象获得新的意义。③升华主旨,从“我”的视角批判战后德国农村人冷漠、粗鄙无礼,用渴望中人性犹存的城市反衬农村,表达对人性回归的呼唤,使主题思想更加深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句子写的是什么,使用什么技巧,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内涵。本题中,‎ 第一句,“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安详,自信”,从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上看,这属于外貌描写,从表达效果上看,主要是通过对女人形象的刻画,与下文中“这时她第一次抬起她那冷漠的蓝眼睛,冷冷地看着我,在这一刹那,我知道自己完了”形成对比,从结构上将,也为下文中“实际上,我抓起我的衬衣团成一团,又把它塞进手提包,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做了铺垫。‎ 第二句,“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从手法上讲,这属于想象,效果上看,作者借此表现换取食物失败后的愤怒之情,如文中“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一句,是作者因女人的自私冷漠而引起的愤怒至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提取要点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划分答题区域,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总结。本题中,‎ 第一问,“我的畏缩目光在蛋糕、猫和女人健康的脸之间来回转个不停,喉咙里有一种呛人的苦涩味,喳得我很难受”一句中的“苦涩味”,主要指的是“屋子又矮又窄,空气混浊,还有一股油腥味”使我不舒服,从“我的畏缩目光”可以看出“我”去交换食物时的胆怯心理。‎ 第二问,“一定是喉咙里的苦涩味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才看到一个身材粗壮的农村小伙子坐在房前长凳上,向两匹正在吃食的马说着亲热的言语”中的“苦涩味”指的是“饥饿和恶心,极其难受的恶心,合成一种呛人的苦涩味”,即:因强烈饥饿而产生的喉咙苦涩的生理感受,从原文“先是为了回避那明朗得令人感到压抑的天空,我跑到一处不知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因交换失败而产生的苦涩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从情感、主旨等角度出发,结合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进行作答。本题中,“我”的第二次尝试以衬衣换食物的经历,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从结构上看,为下文“我在公路上重新向火车站方向走去,内心深处升起一种憧憬,渴望见到城市贫困丑陋的面貌,因为在这张变得难看的面孔后面,我还常常看到困难中的人性”做了铺垫。此次经历属于略写,与之前“我”与女人交换食物失败的经历相辅相成,从文章主旨上看,从“我”的视角批判战后德国农村人冷漠、粗鄙无礼,用渴望中人性犹存的城市反衬农村,表达对人性回归的呼唤。‎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的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小说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请分析其效果”,饭后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从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加以分析。本题中,从情节上看,“蓦地,我莞尔一笑,点燃我的烟斗,从身上扯下又脏又旧、被汗水浸透的衬衣,迅速穿上凉爽柔软的绸衣,一股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流过我的全身,于是一切苦涩味全都化为乌有,从我身上消失了”与之前“我”交换失败遭受嘲讽冷眼、自尊心被伤害的内心的苦涩感形成巨大反差,由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从人物形象上看,“我”似乎获得了重生,从一个别人眼中的乞讨者变成一个有高度人格尊严、走向新旅程的人,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从主旨上看,“我在公路上重新向火车站方向走去,内心深处升起一种憧憬,渴望见到城市贫困丑陋的面貌,因为在这张变得难看的面孔后面,我还常常看到困难中的人性”一句,呼吁了人性的回归,深化了主旨。‎ 三、古诗文阅读(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为文书 柳宗元 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①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且自孔氏以来,兹道大阐。家修人励,刓精②竭虑者,几千年矣。其间耗费简札,役用心神者,其 可数乎?登文章之篆,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其余谁不欲争裂绮绣,互攀日月,高视于万物之中,雄峙于百代之下乎?率皆纵臾③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故日得之为难。‎ 嗟乎!道之显晦,幸不幸系焉;谈之辩讷,升降系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交之广狭,屈伸系焉。则彼卓然自得以奋其间者,合乎否乎?是未可知也。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末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哉!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难。‎ 而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间,遇事蜂起,金声玉耀,诳聋瞽之人,徼一时之声。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是其所以难也。‎ 间闻足下欲观仆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交于胸中,未知孰胜,故久滞而不往也。今往仆所著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之文,凡四十八篇,合为一通,想令治书苍头④吟讽之也。击辕拊缶,必有所择,顾鉴视其何如耳,还以一字示褒贬焉。‎ ‎【注】①颣(1èi):毛病、缺点②刓(wán)精:削损精力。③纵臾:从容、自信的样子。④治书苍头:管理书籍的奴仆。‎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今号文章难 号:宜称 B. 家修人励 修:修养 C. 戕贼文史 戕贼;损害 D. 徼一时之声 徼:获取 ‎15.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比兴之不足 即患秦兵之来 B. 其可数乎 其皆出于此乎 C. 久滞而不往也 或百步而后止 D. 还以一字示褒贬焉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一设问领起,发人深思。对于“古今号文章为难”的原因,回答因人而异,作者撇开人们常见的难点不谈,提出“得之为难,知之愈难”的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认为“为文之士”容易为细疵微瑕所挫和因为成功的几率太小而心灰意冷、中途放弃是“得之为难”的两个原因。‎ C.‎ ‎ 文章第三段从正面分析“知之愈难”的原因,作者用扬雄和司马迁两个例子证明“为文之士”的成功要具备际遇好、官位高、交际广的条件。‎ D. 文章第四段从反面论证“知之愈难”的道理,少数“为文之士”剽窃他人作品,断章取义,1众。欺骗大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真正的高明之作不被人认可。‎ ‎17. 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苟或得其髙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1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皆纵臾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 ‎(2)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 ‎【答案】14. B 15. A 16. C ‎ ‎17.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 ‎18. (1)但都虽从容自信却不能成功,徘徊而无法前进,以致力量疲乏、境况困窘,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亡。‎ ‎(2加之厚古薄今,很多人沿着前人的道路(因循守旧者多),因而大都活着的时候怀才不遇,死后才有好名声的人很多。‎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就文言实词的含义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B想,“修”的意思应为:学习。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两个“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第一个“其”,副词,表反问语气;第二个“其”,副词,表推测语气。‎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D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的意思;第二个“以”,连词,“因为”的意思。‎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作者用扬雄和司马迁两个例子证明‘为文之士’的成功要具备际遇好、官位高、交际广的条件”错误,作者用扬雄和司马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的普遍规律。C错误。‎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一句的意思是:如果有了真知灼见,探索、论证它精深的道理时,虽有毛病,也只是如日月亏缺,白璧微瑕而已,怎么会损害见解的高明,降低文章的价值呢?其中,“苟或得其高朗”是表假设的状语,此处应断开;“探其深赜”也是状语,此处应断开;“虽有芜败”语义完整,此处应断开;“……也”,句末语气词,此处应断开;“曷足伤其明”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纵臾”,从容自信;“克”,成功;“踯躅”,徘徊;“蹙”,疲乏。第二句中,“比肩”, 因循守旧;“大抵”,大都;“垂声”,留下好名声。‎ ‎【点睛】参考译文:‎ 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写文章是一件难事,您知道难在什么地方吗?不是说作者在文章中比兴手法运用不充分,意境拓展不深远,钻研精神不到位,偏颇毛病不改正,而是说获得真知灼见不易,这种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就更难了。 ‎ 如果有了真知灼见,探索、论证它精深的道理时,虽有毛病,也只是如日月亏缺,白璧微瑕而已,怎么会损害见解的高明,降低文章的价值呢?自孔子以来,文道得以阐扬,家家学习,人人互勉,殚精竭虑已近千年。其间致力于写作的人难道数得清吗?能登典入籍,影响后代的文人却不过几十人啊!其余的人谁不想以华美的文章与日月同辉,傲视万物,称雄百代之后呢?但都虽从容自信却不能成功,徘徊而无法前进,以致力量疲乏、境况困窘,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亡。‎ 唉,文道的显隐与人的遭际紧密相连,论辩的巧拙与人的官位高低相应,评价作品的得失与人的主观情感相系,交际的广狭又与名气大小相关,那么一个人的真知灼见在文坛上得以张扬,是否合乎条件?这是不可知的。加之厚古薄今,很多人沿着前人的道路(因循守旧者多),因而大都活着的时候怀才不遇,死后才有好名声的人很多。扬雄死后,《法言》得以流传;司马迁在世时,《史记》却不为人知。他们二人才学精深,尚且如此,何况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文人呢?因此,文章没有流传于后世,声名已在当世隐没。所以说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更难。 ‎ 当今作者多剽窃前人作品,曲解文史经典,断章取义,抽取前人文章的精华,哗众取宠,一有机会,便以华而不实的文章欺骗耳聋眼瞎之人,以得一时的声誉。虽然最终会被人唾弃,但这些以假乱真的文章为害极大,这也是那些真知灼见为别人理解更难的原因。 ‎ 近来听说您想看看我的文章,于是回家打开书箱,整理杂乱的文稿,害怕和激动在心中交织,也不知哪些文章好,所以拖延许久却还未将文稿奉上。现在送来我所写的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等文章共48篇,合为一卷,只可给管理书籍的下人们朗读背诵而已。作品粗糙,如果有可取的话,敬请鉴定评判,发表高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 赵长卿 梅黄又见纤纤雨。客里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恼乱愁肠成万缕。满眼兴亡知几许。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9. 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的感情。‎ ‎20.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9. (1). 暮春厌倦仕途 (2). 思念故园 ‎ ‎20. 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应首先认真阅读诗歌,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认真分析。根据标题《青玉案·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上片“客里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下片“利名萦绊何时住”和“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有归隐之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目问的是“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考生应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材料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①,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注】①可:适用。②耒: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 ‎21. “郁郁乎文哉”中的“文”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出自材料三的成语是______。‎ ‎22. 根据上述材料,请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作简要评析。‎ ‎【答案】21. (1). 完美 (2). 守株待兔 ‎ ‎22. 孔子主张沿用周代的礼乐制度,他是周朝礼乐文化的捍卫者,有其保守的一面。而韩非子反对用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主张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他反对传承,否定了历史的作用,也有其不足之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掌握成语出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然后应结合具体的翻译,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郁郁乎文哉”的意思是:是多么完美丰富啊。其中,“文”是“完美”的意思。而材料三中“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的故事,很明显是“守株待兔”。‎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请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作简要评析”,然后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感悟和评析。本题中,从材料一“吾从周”可见:孔子主张沿用周代的礼乐制度,他是周朝礼乐文化的捍卫者,有其保守的一面。而韩非子“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一句的意思是: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可见韩非子主张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但他反对传承,这也是不可取的。‎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材料二: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材料三: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话。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2)关山难越,______;萍水相逢,______。(《滕王阁序》)‎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5)______,______。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谁悲失路之人 (4). 尽是他乡之客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7). 昨夜西风凋碧树 (8). 欲寄彩笺兼尺素 (9). 三顾频烦天下计 (10).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上下句默写,注意易出错词语:(1)沂、舞雩(2)失路、他乡 (3)锱铢 (4)凋、彩笺 (5)频烦。‎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以下几种是他所鄙视的德行:一是故意在瘸者面前跛行;一是让他选择难易,而他选择了易;一是当他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也是他自己面具中的之一。‎ 这些被纪伯伦鄙视的德行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七鄙吾身 生命里,一鄙可以上升时谦让,二鄙瘸者面前跛行,三鄙于难易中择易而为,四鄙犯错时迁就自己,五鄙以软弱为坚强,六鄙于丑恶容颜前投以轻蔑的眼神,七鄙以唱颂歌为美德。‎ ‎——题记 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是纪伯伦对人性的洗涤,他用“嚼然泥而不滓“之志,傲然于纷繁的世界中。而无论是那纷飞战火的黎巴嫩,还是流淌出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大河岸边,都不乏勇于作对灵魂深刻解剖的人。‎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你起身于桌案,推开雕花的门梁,踏入洒满月色的庭院。进入官场的你本想凭满腹芳华在黑暗中闪现一丝光芒,然而,太多的勾心斗角,太多的我诈尔虞,让你在翻滚的洪流中渐觉自己已迷失方向,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个玩偶……迷蒙的晓雾中,透出一枝菊花的辉。终于,你毅然乘着轻飏的舟,和着徐徐的风,远离了污浊,从此,静静的守着南山下的孤松倦鸟。‎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你曾经的信念,一心梦想着闯进那红墙碧瓦的深院。然而,当你真正踏进,才看到,那纸醉金迷的大门之后隐藏的是污秽,是暗垢。迷失的你,纵有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汤也不觉欢畅。终于,你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跳出那本不属于你的戏台。从此,明月为友,白鹿为伴,高唱出诗仙的洒脱。‎ 你是文坛泰斗,是你用你的《家》、《春》、《秋》,用你的《雾》、《雨》、《电》。用你的《灭亡》、《憩园》、《寒夜》,你的《第四病室》、《马赛之夜》、《春天里的秋天》,用……构筑起来起来的是怎样的一座巍峨的文学巨厦啊!可是你为什么却常常夜不能寐,坐立不宁,总是在谴责自己,反省自己,甚至近乎残酷地在忏悔自己?那实在不是你的错,是妖风迷雾满乾坤的“文革”给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伤害与劫难,你为什么就不能像那些“变色龙”一样的人一样,宽恕自己,饶恕自己呢?啊,直到我读到了你的《随想录》中的“我也亲手烧毁过自己保存多年的书刊信稿,当时我的确把‘无知’当做改造的目标”、“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的时候,我才真正懂得了伟大是怎样铸就的!‎ 古人三省其身,一为言行,二为作为,三为修养。今日,我们七鄙吾身,去追求信念,追求情操,追求傲骨。但愿七鄙之后,我们闲看月缺月圆,任天外风卷云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暗含任务驱动,“这些被纪伯伦鄙视的德行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就材料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从“决不应该拿别人的短处取乐”入手,更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去嘲讽别人生理、身体上的缺陷;如果我们帮助不了他们什么,至少也不应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笑料。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就是一个不懂得自尊的人。有一句老话讲得好,“笑人者不如人”。从诗人第三次对自己灵魂的鄙视,我们可以把观点确立在“人不应该有畏难情绪”上。如果在“难”与“易”中,非要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难”,不要避重就轻,要知道“最美的风光总是我们的‘脚力尽时’方可在我们的面前如画卷一样铺展开来”。另外,可以说古今成大业者,无不是那些“敢为天下先者”。记住,“天不会降大任于懦弱之人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们应该这样去思考:当我们轻蔑他人“丑恶的容颜”,而且用词一定也是非同小可般的尖刻的时候,我们应该解剖一下自己的灵魂,问一问自己的灵魂这一切的发生究竟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自己也有着同样“丑恶的容颜”,希冀通过这样的“轻蔑”与“诅咒”来掩饰自己的“丑恶”呢?“丑恶”就是“丑恶”,即便是戴上金镶玉的面具,也没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有改过迁善,才不至于到头来鬼都做不成,遗臭万年,世人“骂你都怕脏了自己的口”的可耻复可卑的下场!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①再也不能那样“活”(套用歌名)‎ ‎②不做精神上的瘸者 ‎③荒地,正等待着你 ‎④安慰乎?纵容乎?‎ ‎⑤给精神加钙 ‎⑥纸包不住火 ‎⑦颂歌?阿谀?痛斥!‎ 可用素材:‎ ‎1.隐约记得在鲁迅先生辞世时,郁达夫怀着深深的哀痛与愤怒写下过这样的文字:“一个没有伟大人物产生的民族是可卑的,一个有了伟大人物产生却不知加以爱戴的民族更是可怜的生物之群。”黎巴嫩是幸运的,因为在那片土地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纪伯伦是幸运的,因为并没有人如同叫嚣般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柄狂吠道:“如果他还活着,我就让他坐牢!”他用他的散文诗将人们的精神冲刷得就如用清澈的泉水浸过一样那般通透。‎ ‎2.“友谊永远是一份甜蜜的责任,而不应该成为相互利用的机会”,一句话就能使现如今的许多“哥们儿长,哥们短”的人汗颜。“和你一起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和一起哭过的人,你永远不忘”,也是一句话,你就懂得了,能够卸掉你心头痛楚的人才是你永远的朋友。‎ ‎3.‎ ‎ 诚然,对于那些一心为民,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勤政廉洁,急群众之所急,忧天下之所忧,“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也总关情”的上司、上级,我们是该肃然,该为他们唱些颂歌的,但是,如果是为了自己获得某些机会,为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而不择手段地去“阿谀”、“逢迎”、“巴结”、“讨好”、“取悦”、“献媚”的人,对那些凭借着这样无耻的手段获得了机会之后,于是“一朝权在手”、“所砍头渐多”的人,我们还能够为他们“唱颂歌”吗?‎ ‎4. 如果我们还没有能力清除这世界的污秽,那么至少在我们纯净如赤子般的灵魂里不该有这些龌龊的意识,更不该给期冀以“唱颂歌”的方式加入到这污秽的行列中去的污浊想法留下能够令它膨胀起来于是彻底玷污了我们灵魂的些小空间!‎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做人要勇于作对灵魂深刻解剖”这一中心论点从陶渊明、李白、巴金等人物事例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