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1-06-08 发布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一中2020届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桓台一中高三模拟(三)‎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 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 “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 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评论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 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 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 在文学的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 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 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 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很件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 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D 3. D ‎ ‎4. ①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方式,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③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 ‎5. 示例一:看好。①批评家具有高度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创作、传播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②现在的文学生态令人不满,批评家尝试小说创作,有可能改善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新的风气。示例二:不看好。①擅长写文学评论不一定擅长实际的小说创作,他们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整理出答案。‎ A项,“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材料中张柠、李陀的目的,“写真正的历史小说”是材料中房伟的目的,这些目的都只能代表个体,并不能统一概括全部评论家跨界写小说的目的。‎ B项,“李云雷认为……但仍值得尝试”说法错误,材料中李云雷的话意思是,每个人只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之中,不了解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很难产生大师,因此应该尝试“跨界”。他的“跨界”(写小说)仍是在文学领域的范围内,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他并不是在讲跨界的困难。‎ D项,“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可知,“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只是小说越来越难写的原因之一,而非“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D项,“在文学的生产……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可知,批评家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并非都具有优势,只是在文学生产、传播环节具有优势,在消费环节则不具有;且文中并没有对批评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因此不存在“逐步下降的趋势”。‎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通读全文,准确把握全文大意;其次要在原文中找到题干中提出的概念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既要对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解,又要联系全文,对概念进行全面的阐释。‎ D项,“不认可这种行为”说法错误,材料三中李敬泽并没有不认可批评家写小说,而是认为很冒险,很多人写不好,经常出“丑闻”;但他也说“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可见并没有不认可这件事。只是认为“很冒险”。‎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就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手法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说明。从论证结构来说,材料二采用了并列式论证,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论述了批评家在文学生产、传播环节具有优势,在文学消费环节则不具有优势的状况。从论证思路上来说,材料二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首先提出问题“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继后从“文学生产角度”“文学传播和消费角度”进行问题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从论证手法上来说,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钱钟书的《围城》、张柠的《三城记》”;引用论证“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比喻论证“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非连续性文本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从四个维度去把握。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探究的范围和角度。其次要紧扣原文,寻找相关线索。要善于发现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特征,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再次,要整体感知,注意抓个性。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善于进行个性化解读。最后,客观准确,注意委婉性。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文学作品,探究的开放度受文本事件、主流观点、舆论氛围等因素影响,不能脱离材料作无限度发挥,遣词造句要委婉辩证,全面公正。‎ 本题一方面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个人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对有关评论作出有独特见解的评判,是对文本谈讨论研究的变体,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必须立足文本内容进行探讨。本题属于开放式问题,回答“看好”或者“不看好”均可。回答“看好”,可根据文本内容,寻找支持自己论点的论证内容,即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所在,以及批评家写小说,能带来新的风气,或许能改善文学生态。回答“不看好”,可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出批评家写小说的劣势所在,比如文中提到的缺乏实际经验、易“掉书袋”和炫技等。‎ ‎【点睛】议论文的三种论证思路:(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三)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走向北方 邹荻帆 穿过了滴绿的树林 与淡墨水的远山,‎ 赭石色的大路上,‎ 我们以沉重的脚步 走向北方。‎ 北方是广阔的,‎ 那些线条模糊的地 我们走近了,‎ 更想望着 那更远的 萦在白云下 爬上青苔的古城,‎ 以及插上瓦松的黑色的屋脊。……‎ 每天,‎ 我们跋涉在 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 沙子与汗水填在耳根,‎ 贴在背上 的是湿答答的汗衣,‎ 沙子钻破了草履呵,‎ 一天天 我们的脚掌磨得更粗粝了,‎ 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 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的每一条路上,‎ 吻合着祖先们的足迹。‎ 晚间,‎ 我们投落在 墙壁霉湿的屋子里,‎ 围着跳跃的烛光,‎ 用生水吞着那走了味的麦饼,‎ 草席上我们脱下沾着泥土的鞋,‎ ‎“记忆”数着大路上的脚印:‎ 哦,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的风车,‎ 那悬在木门上的锈绿的铜锁,‎ 它们的主人走了,‎ 只留着黄犬叫着寂寞。……‎ 烛火跳跃着,‎ 灼热的心也随着烛光跳跃着呀!‎ 祖国呵,‎ 我们为着争求您的自由与光明,‎ 灼热的心无时不是在追逐着遥远的风沙,‎ 而不辞万里的行程啦。‎ 烛火以微弱的光 剪破了黑暗,‎ 我们微弱的力量 将也能如一星燎原的火 而递燃着四万万五千万支灯芯焰吗?‎ 烛火跳跃着,‎ 我们以红色的笔 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 在明天啊,‎ 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 ‎1938年7月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是对行军状况的描写,从前两节诗可以看出,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 B. “我们跋涉在/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写前进时“我们”遇到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我们”对走向北方的态度坚决。‎ C. 诗歌三、四两节概括地叙述行军的过程,写白天时侧重描写细节,写夜晚时则侧重描写村中景象。‎ D. “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用笔的颜色与勾写的内容暗示“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的风车”,运用拟人手法,营造了寂寥落寞、毫无生气的氛围。‎ B. 诗歌抒情多用象征,如烛火象征跳跃的心,烛光代表光明;黑暗象征沦陷,星火燎原代表全民抗战。‎ C. “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直抒胸臆,余韵悠长,表达了走向抗战最前线的决心。‎ D. 整首诗的格调是先抑后扬,上半段是冷色调,下半段转向了暖色调,正暗合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 ‎8. “我们将以粗粝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的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的足迹”中的“吻合”如何理解?‎ ‎9. 诗歌用“走向北方”作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 ‎8. 我们要走遍祖先开辟的每一寸土地,这每一寸土地我们都不会放弃;表达了诗人对保卫祖国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 ‎9. ①统领全诗。全诗紧紧围绕“走向北方”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②“北方”指代抗战前线,“走向北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③用四字短语作标题,短促有力,有利于抒发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A项,“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说法错误。诗人描写了“滴绿的树林与淡墨水的远山”“赭石色的大路”,可见北方的大地美丽如画,色彩丰富;“线条模糊的地”“萦在白云下爬上青苔的古城,以及插上瓦松的黑色的屋脊……”可见北方的大地广阔无垠,层次分明,并不是“萧条荒凉”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品读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余韵悠长”说法错误,余韵悠长:形容一样事物令人久久回味,难以忘却。诗歌结尾是:“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这句话直抒胸臆,干脆有力,充满信心和决心。并没有“余韵悠长”的意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诗中某个重要词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这个赐予的含义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住这个词语的含义。不能脱离诗歌而毫无依托地片面理解,也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猜测。‎ 本题中,“吻合”的意思是完全符合,结合“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的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的足迹”可知,“吻合”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我们要“和”祖先一样不畏艰苦,快乐和自由地努力前行;另一方面,“中国的每一条路上”是我们祖先披荆斩棘开辟的,他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必将完全契合、追随他们的足迹,“寸土不让”守护每一寸疆土,表达了作者永不放弃的信念与保卫祖国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诗歌标题的作用。诗题是诗歌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提供给读者窥视诗歌内容的独特视角。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解答此类题型,可从标题与诗歌内容的关系、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中,从内容上来说,全诗围绕诗题“走向北方”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所见的是树林、远山、大路、古城、屋脊,所闻的是风车响、黄犬叫,所想的是“争求自由与光明,追逐着遥远的风沙”。这些都是紧扣住“走向北方”来写的,标题统领了全诗。从主题上来说,“走向北方”实际上是指走向抗战最前线,“走向北方的北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从语言特色上来说,“走向北方”是四字短语,短促有力,用其作标题能更强烈地抒发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嵩,貌伟秀,美须髯。始,娶会稽贺晦女,僚婿①陆象先,宰相子,时为洛阳尉,士争往交;而嵩汩汩未仕,人不之异。夏荣者善相,谓象先曰:“君后十年,贵冠人臣,然不若萧郎位高年艾②,举门蕃炽。”时人不许。开元初,擢中书舍人。时崔琳、正丘、齐澣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到。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玄宗赋诗劳行。会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瓜州,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嵩表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置幕府,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怀保边人。于时悉诺逻恭禄威憺诸部,吐蕃倚其健噬边。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使悉末明攻瓜州,守珪拒甚力,虏引却。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强弩四千,与吐蕃战祁连城下,自晨斗迄晡,乃大溃,斩一将,虏哭震山谷。帝大悦,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仪物贵甚。初,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及休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嵩惭,乞骸骨。帝慰之曰:“朕未厌卿,何庸去乎?”嵩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帝为改容曰:“卿言切矣,朕未能决。弟归,夕当有诏。”俄遣高力士诏嵩曰:“朕将尔留,而君臣谊当有始有卒者。”久之,进太子太师。固请老,见许。嵩退,脩莳园区,优游自怡。家饶财,而子华为工部侍郎,子衡以尚主位三品,年逾八十,士艳其荣。天宝八载卒。‎ ‎(选自《新唐书·萧嵩传》,有删减)‎ ‎【注】①僚婿:同门女婿。②艾:对老年人的敬称。‎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B.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C.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D.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辈行,辈分、排行,也可指同辈的人,文中借以指学问水平相当的一群人。‎ B. 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萧嵩的任职属于后一种情况。‎ C.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有时也借指将帅。‎ D. 晡,申时,即十五点至十七点,古时十二时辰之一,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嵩还未做官,名声不显。相士夏荣却断定萧嵩将来比陆象先寿命长且家族兴盛,但时人都不认同相士的看法。‎ B. 萧嵩胜任边疆事务,有效解除边境危机。他知人善任,派将收复瓜州;他富有谋略,连续拒敌,使敌军溃败。‎ C. 萧嵩得到皇帝的恩赏,被人羡慕。出师远征,皇帝作诗送行;取得战功,被授予高官,与皇帝结成亲家,地位显贵。‎ D. 萧嵩懂得臣子进退之道。他在帝王宠眷未衰减时恳请退休,反而得到皇帝郑重挽留;退休后修园置,安度晚年。‎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 ‎(2)卿言切矣,朕未能决。弟归,夕当有诏。‎ ‎14. 萧嵩为什么要辞去宰相之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萧嵩于是实行反间计,制造可疑的事情给吐蕃看,赞普果然杀了他。(2)卿说得很恳切,朕(现在)不能决断。卿(先)回去,傍晚会有诏书。 ‎ ‎14. 为让皇上评判他与韩休的争执感到惭愧;懂得进退之道,知道在荣宠未衰减之时隐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 本题中,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待罪”是谦辞,供职的意思。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所以“待罪宰相”是担任宰相的谦虚说法,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有如厌臣”意为如果陛下厌恶臣,“臣”作“厌”的宾语,所以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文中萧嵩的任职属于后一种情况”说法错误。原文“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的意思是,皇帝选择能胜任边地事务的人,改任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兼管凉州事务。由此可知文中萧嵩的任职属于前一种情况。‎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其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B项,“连续拒敌,使敌军溃败”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与吐蕃战祁连城下,自晨斗迄晡,乃大溃,斩一将,虏哭震山谷”,应是“自晨斗迄晡”,也就是说,从早晨一直战到午后,吐蕃才大败。‎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本题中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乃”:于是;“纵”:实行;“反间”:反间计;“示”:展示;“疑端”:可疑的事情;“诛”:诛杀;“切”:恳切;“决”:决断;“归”:回去;“夕”:傍晚;“当”: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对文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要把握住传主的行为轨迹,即是说传主在文中参与了哪些事件;再次是逐一考量传主在这些事件里表现出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这些态度能说明传主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最后分类概括、归纳。‎ 本题中,要归纳萧嵩辞去宰相之职的原因,首先要找到原文中与之对应的内容,即“嵩惭,乞骸骨”这句。再联系这句话的前后内容,可见直接导致萧嵩辞去宰相之职的原因应该是“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及休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也就是萧嵩为让皇上评判他与韩休的争执感到惭愧。根据萧嵩的话“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说明萧嵩深通人情世事,懂得为官保身的进退之道,这是他辞去宰相之职的深层原因。‎ ‎【点睛】文言文的断句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先通读所给文段或画线语句,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给定语句的内容划分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1)查名词、代词、动词,定主语、谓语、宾语。(2)找对话词语:“曰”“云”“言”,定说话区域。(3)找虚词:辨句首、句中、句尾虚词位置。(4)查句式:定语序,防误断。(5)看对称,定上下句。(6)析修辞,定语句断点。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语法规范。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少年游 周邦彦 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裳花谢,楼上卷帘看。‎ 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 ‎15.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以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口吻,通过对比手法,写男女相契的欢好,情溢于词,韵传字外。‎ B. 词的开头两句写山像被石黛染过一样明亮,单衣虽薄却可耐住早上寒气。‎ C. 一夜春风,“楼上卷帘看”,看的不单是“海棠”,还有自己所思之人。‎ D. “南陌暖雕鞍”一句借物抒怀,流露出女主人公相思之时内心的伤感情绪。‎ ‎16. 如何理解词的结尾“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在“丽日明如洗”的季节,女主人公来到旧时欣赏过的园林。“无风雨”与现在的心境一致,也与上片中的惊风形成对比。一个“喜”字,以充满暖色的心理传达语,流露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喜悦。“春鸟报平安”借春鸟报喜,突出女主人公的幸福与满足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流露出女主人公相思之时内心的伤感情绪”,理解错误;从整体看,虽然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但其基调是明丽喜悦的,“南陌暖雕鞍”一句中的“暖”字,更以暖色调烘托出这种情感氛围。“女主人公相思之时内心的伤感情绪”与这种情感氛围不符。‎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注意找到体现情感的关键字,然后结合对诗句的赏析把握诗歌情感,根据以上答题角度的把握和对诗歌的理解。‎ 分析“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先要整体把握《少年游》这首词,这首词整体基调是明丽的;第二,抓里面的关键字,“喜无风雨”中的一个“喜”字,直抒胸臆,更能体现女主人公愉悦的心情。第三,分析里面的诗句,“旧赏园林”,来到旧时欣赏过的园林,女主人公的心情感慨万千,更加勾起对过去时光的回味;“春鸟报平安”,借春鸟报喜,突出女主人公接到所思之人即将平安归来与之相聚时的幸福与满足之情。‎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以秋景起兴,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李白在《行路难其一》里“_____,_____”两句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逍遥游》里庄子认为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这个意思在文中表述为:“_____,_____。”‎ ‎【答案】 (1). (1)蒹葭苍苍 (2). 白露为霜 (3). (2)长风破浪会有时 (4). 直挂云帆济沧海 (5). (3)风之积也不厚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1)中的提示语是“起兴”,注意“蒹葭”二字;(2)中的提示语是“高昂乐观”“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注意“沧”字;(3)中提示语是“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注意“翼”字。‎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伽伐尼发现电流的故事,令人深思。一次,伽伐尼无意中把一只解剖的青蛙放在静电机旁的桌上,一位助手用解剖刀触及蛙腿的神经时,发现蛙腿突然收缩,另一位助手则发现静电机突然放出火花。‎ 面对  ①  ,助手们也只是感到惊讶而已,但( )的伽伐尼却被其中的奥妙紧紧攫住。从此他(    )地钻研,终于为电流和电池的研究开辟了道路。现实中,从火花到燃烧是  ②  。‎ 如果自身不是可燃体,即便四周火花飞溅,也无法持续释放光与热。智慧火花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点燃智慧的火花,还应有(     )的头脑,时时保有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正因此,面对稍纵即逝的灵思妙想,不少人的办法是“先捉住、再消化”。苏东坡诗云:“作诗火急追亡进,清景一失后难摹。”捕捉智慧的火花  ③  ,这离不开枕戈待旦的警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从经年累月的潜心钻研、电光火石的灵感乍现到熊熊燃烧的智慧火焰,人类取得的累累硕果,都历经了一番煅烧、冶炼。笃信实践出真知、勤奋出灵感,(       )沉潜的韧劲儿,智慧的火花必能在我们身边频频闪耀。‎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博学多才    始终不渝    敏感    堆砌 B. 博学多才    锲而不舍    敏锐    积蓄 C. 博闻强识    始终不渝    敏锐    堆砌 D. 博闻强识    锲而不舍    敏感    积蓄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智慧火花的获得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B. 智慧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C. 智慧火花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D. 智慧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B 19. B ‎ ‎20. ①奇特未知现象②需要一定条件的③并非易事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第(1)空,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语境并没有强调伽伐尼记忆力强,而是强调伽伐尼学问广博精深,故应选“博学多才”。第(2)空,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不改变。语境中强调的是伽伐尼坚持钻研,不半途而废,故应选用“锲而不舍”。第(3)空,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易于引起反应的。语境是说要思想灵敏,故应选用“敏锐”。第(4)空,堆砌: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比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积蓄:积存。语境中强调积累沉潜的韧劲儿,故应选用“积蓄”。‎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本题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义重复,可删去“来之”或“的获得”,二是搭配不当,“点亮”和“道路”不搭配,可把“点亮”换为“照亮”。‎ A项,没有解决搭配不当的问题。‎ C项,没有解决语义重复的问题。‎ D项,没有解决搭配不当的问题。‎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简明、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①处,前文提到伽伐尼无意中把一只解剖的青蛙放在静电机旁的桌上,结果出现了奇妙的现象;下文提到子助手们的惊讶,伽伐尼被其中的奥秘吸引,由此①处可填“奇特未知的现象”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下文“如果自身………光和热”可知,从大花到燃烧需要条件,由此②处可填“需要一定条件的”之类的语句。③处,下文讲到捕捉智慧的火花需要“枕戈待旦的警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历经了一番煅烧、冶炼”等,表现的是“捕捉智慧的火花十分困难”的意思,故③处可填“并非易事”之类的语句。‎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农业知识的表达十分复杂,行业内的“缄默知识”、经验方法等要转化为数字表达十分困难。①‎ ‎__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这些都导致智慧农业的业务门槛相对较高。智慧农业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②_____;但是科技巨头、上市公司更注重长期效益,他们将努力克服困难,布局智慧农业。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我们有理由相信,③___‎ ‎【答案】 (1). 农业数据个性化程度比较高 (2). 不易看到短期效益(或: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 (3). 智慧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或:智慧农业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属于衔接题型。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到需要衔接部分的话题,注意话题一致性。然后分析上下文,抓住上下文的提示词语进行衔接。注意句式、语言风格、意境等的协调一致。本题第一空,句下文“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可知主语应是“农业数据”,谓语部分应是“个性化程度比较高”;第二空,据上文“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以及后文的“长期效益”可知应填“不易看到短期效益”;第三空,这是一个总结句,全文围绕“智慧农业”这个话题在说,因此主语应是“智慧农业”,据“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可知谓语部分应是“发展前景良好”。‎ ‎【点睛】语句衔接题:第一,注意观察关联词。关联词后有时是对前文的总结,有时是文段意思的转折。第二,要记住前后呼应。一定要注意保持前后主语一致。‎ ‎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 ‎【答案】关键信息: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尊伦理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道家主张“权力谦抑”(或限制政府权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不超过60个字。‎ 本段主要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第一句,为段落总结句。第二层,介绍儒家观点。第三层,介绍法家观点。第三层,介绍道家观点。根据“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可概括为: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根据原文,其中,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可总结为:儒家主张尊伦理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根据原文,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可概括为: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根据原文,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可总结为:道家主张“权力谦抑”(或限制政府权力)。‎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龙之今昔,长城高铁 亲爱的外国友人:‎ 您好!‎ 很荣幸能够有这次机会通过写作让您进一步了解中国,但我绝不敢说此文能让您“读懂中国”.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绝非我能凭一己之文能让您“读懂”的.为此,我只能选取其中的两个关键词“长城”、“高铁”,为您勾勒中国的今昔.‎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龙,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图腾,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印记.‎ 在中国古代,作为军事防御重要壁垒的长城就是那条横亘东西,气吞万里的卧龙.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了长城的铜墙铁壁.所谓长城,也就是高山之上延绵不断的城墙.彼时的中国巨龙是静态的,用中国的古话来讲,它处于“守势”.在古代,封建帝王想要抵御外族的入侵只能一如既往地修筑高墙.殊不知高墙并非坚不可摧,高墙之外更有真枪实弹.1840年,英国正是用枪炮强行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进入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彼时的中国巨龙不仅是静态的,还是沉睡的.这也警示我们,谨遵古制的原始军事防御方式早应被淘汰.历经长达百年的痛定思痛,沉睡的巨龙终将觉醒,抖擞精神,腾跃而上.‎ 在中国当代,横亘东西,气吞万里的已经不是昔日的卧龙,而是那数条极速飞驰的蛟龙--高铁.中国新一代的工程师们,用智慧设计高铁线路,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大国工匠们,利用国际一流的焊接技术,让高铁畅通无阻;中国政府,也为中国高铁的顺利修筑保驾护航.可谓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此时的中国巨龙是动态的,它处于“攻势”,即积极进取,贯通各族,发展各地之势.中国高铁代表的更是新中国惊人的发展速度.此时的中国蛟龙不仅是动态的,还是腾跃的.它终于从沉睡中觉醒:长年累月,一成不变地堆砌并不能安世济民,盘卧的巨龙长城只能成为历史的印记.在新时期,创新思路,更新技术,合众之力的发展之道才是中国高铁的真正内涵.腾飞的蛟龙中国高铁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之巨龙,万里长城,思古盘卧;今之蛟龙,万里高铁,创新腾飞.‎ 祝 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来自中国的友人:某某 ‎2018年9月18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结合材料中涉及的十二个关键词来谈论,可以选取其中相关的关键词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