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3月线上高考模拟测试卷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艺和艺术的区别在于,工艺强调的是“工”,艺术强调的是“艺”,工艺强调“制作”,艺术强调“创造”;工艺并非不要创造、而是先是“工”然后才是“艺”,反之,“艺术”也不是不要“制作”,在“创造”的基础上,还应该追求“术”,即制作。在艺术追求其纯粹精神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满足其具体环境、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使工艺继续保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传统民族工艺在具有精神意义和地方文化意义的同时,本来就应该具有复制生产的属性。要满足特定地区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只有在手工,或借助简单机械、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规模的复制和生产。在传统社会里,这种一定规模的复制和生产大多具有“在地性”,即在特定地区或区域附近进行复制、生产和流通。但在大众文化消费的今天,传统民族工艺的生产复制也开始出现了工业化时代艺术复制的一些基本特征,开始了规模化和跨地域的生产、复制和流通。历史上,云南滇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迁徙走廊的重要结点,也是多元文化交流汇聚的地方。本土文化、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融为一体的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其他相对单纯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漫长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使该地区的地方文化具有了包容开放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滇西北地区作为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一个国际性旅游地,海内外大量游客的涌入、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技术和跨地域的市场使该地区的文化具有了全球化、现代及后现代的文化特征。传统民族工艺在几近崩溃时得到恢复和再显示,大众文化消费带来的艺术复制现象也在这个地区的传统民族工艺中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
规模化复制带动了地方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使传统民族工艺从形式、技艺、功能以及凝结在具体工艺符号中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意义发生了相应的变异,这对传统的人文价值系统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开放,具有一种向现代社会的延展。因此,规模化复制带来传统民族工艺功能的转化,实用功能开始消解,而作为提供给游客收藏、纪念和对异文化的想象和审美的功能迅速增强。部分传统民族工艺在向旅游工艺的过渡发展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功能的转型。
- 25 -
(摘编自李炎《复制与定制:传统民族工艺的现代延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工艺与艺术区别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工”,重制作轻创造;后者强调“艺”,重创造轻制作。
B. 在一定基础上,传统民族工艺进行一定规模的复制生产,就能满足特定区民众的需要。
C. 滇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旅游地位,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新的文化随之传入。
D. 规模化复制生产给传统民族工艺带来全面改良,部分传统工艺逐渐完成了功能转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辨析工艺与艺术之区别,引出工艺特点,为下文论证的展开厘清概念。
B. 文章以传统民族工艺焕发生机为归宿,着重论证其规模化复制生产的成因和影响。
C. 文章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凸显多种因素作用下地方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开放性。
D. 文章最后一段论证谨慎而严密,同时又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易于读者接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工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实用功能性。
B. 传统民族工艺开始规模化复制后,“家家有手艺,户户工厂”可能会成为新气象。
C. 如果传统民族工艺固步自封,那么它们可能会随着全球化等时代的新发展而衰弱。
D.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们不单为了避雨遮阳而购买一把富有地方色彩的丝绸伞。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前者……重制作轻创造;后者……重创造轻制作”不当,由原文“工艺并非不要创造、而是先是‘工’然后才是‘艺’,反之,‘艺术’也不是不要‘制作’”可知,“工”“艺”只是先后关系,并非一个重制作一个重创造。C项,滇西北的地理位置与海内外游客量的增加和新的文化的传入没有逻辑关系;D项,“全面改良”的说法与原文中“对传统的人文价值系统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不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凸显多种因素作用下地方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开放性”不当,文章以云南滇西北为例证,论述了规模化的复制生产为传统民族工艺再来了新生命。
- 25 -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与原文逻辑不一致。原文说的是“在艺术追求其纯粹精神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满足其具体环境、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使工艺继续保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龙虎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近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盘播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阉,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阉,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艰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竞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 25 -
泰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采,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襄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蔬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合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没鬼神的江湖神仙脚!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贳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阉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标题“龙虎斗”有双层含义: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 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足见他是自私残忍之人。
C. 从年轻人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可以看出,他寻到秦班主,并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而是为了炫他的江湖神仙脚。
D. 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的结构,明线是秦班主,暗线是袁班主;他们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再现了在乱世中戏班班主的不同命运。
5. 文中的秦班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6. 文章第五段,作者用较多笔墨对秦班主的功夫做了细致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 25 -
【答案】4. C 5. ①好身手,有技艺;在庆祝曹锟六十大寿比试中,秦班主拔得头筹;与年轻人比试。秦班主展示一身功夫。②懂怜惜,有度量:面对年轻人的叫板,秦班主看“他一副好人才”,又觉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还任其叫骂。③知羞愧,能改错:每当想起袁班主,秦班主便觉羞愧;在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秦班主羞愧地流泪并向年轻人请教。④识大体,明大义:在袁班主事迹的感召下,秦班主与年轻人的两个戏班合二为一,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
6. ①衬托作用。作者以秦班主的高超功夫衬托出年轻人的绝伦技艺。②铺垫作用。描写秦班主的高超技艺为年轻人出场比武作铺垫。③为后文蓄势。为下文情节“两戏班合而为一”发展蓄势。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而是为了炫他的江湖神仙脚”错误,从文中来看,并不是“为了炫他的江湖神仙脚”,由“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可知,应是为父明志。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文中的秦班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小说一开始写秦班主和袁班主的比赛,由秦班主在比赛中的表现来看,“‘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泰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这说明秦班主身手了得,技艺高超;小说接着写年轻人叫板,由秦班主面对年轻人叫板的表现来看,“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这说明秦班主惜才,有度量;小说中还写到秦班主与袁班主比赛后的表现以及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的表现,“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这说明秦班主有羞愧之心,能改正错误;小说结尾写到“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这说明秦班主识大体明大义。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 25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五段,作者用较多笔墨对秦班主的功夫做了细致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圈出第五段中描写秦班主功夫的内容,再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小说第五段先极力描写秦班主的功夫,“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襄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蔬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这表现出秦班主功夫的了得;第五段写完秦班主,接着写年轻人的表现,“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合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这就是惊天地没鬼神的江湖神仙脚”,可见年轻人的技艺更为精湛,由此可知,先写秦班主是为了衬托突出年轻人,为年轻人的表演做出铺垫,也为小说最后两个戏班合二为一蓄势。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 25 -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 25 -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 25 -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 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9.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5 -
【答案】7. C 8. AC
9. 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D项,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E项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首先在文章中找到题干中的句子,进而可以确定答题区间,答题区间就在句子的周围。抓住关键句子,对评价性的句子直接选取,对描述性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材料三“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表明高一新生首先要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
- 25 -
,各省规定不同,考生要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表明高一新生要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怀,合肥人。袭父职为真定副千户。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从平安南,进都指挥使,莅山西都司事。再从张辅擒安南贼简定,从都督费瓛征凉州叛人虎保,皆有功。仁宗立,进都督同知。
宣德元年,代梁铭为总兵官,镇宁夏。时官军征交阯者屡败,诏发松潘军援之,将士惮行。千户钱宏与众谋,诈言番叛,帅兵掠麦匝诸族。番人震恐,遂反。杀指挥陈杰等,陷松潘、叠溪,围威、茂诸州。指挥吴玉、韩整、高隆相继败绩,西鄙骚然。诏遣鸿胪丞何敏、指挥吴玮往招之,而命怀统刘昭、赵安、蒋贵帅师数万随其后。玮等至,贼不顺命。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击贼,复松潘。比怀至,仍用玮前锋,遂复叠溪,降二十余寨。招抚复业者万二千二百余户,归所掠军民二千二百余人,事遂定。进左都督,厚赍金币,而绌玮功不录。怀留镇四川。在镇骄纵不法,干预民事,受赇庇罪人,侵夺屯田,笞辱佥事柴震等,数为言官所劾。帝降敕责让,复避御史王礼弹章示之。怀引罪。置不问。
六年,松潘勒都、北定诸族暨空郎、龙溪诸寨番复叛。怀遣兵战败,指挥安宁等死者三百余人。怀乃亲督兵深入,破革儿骨寨,进攻空郎乞儿洞。贼败,斩首坠崖死者无算。革儿骨贼复聚生苗邀战。击破之,剿戮殆尽。于是任昌、牛心诸寨番闻风乞降,群寇悉平。久之,巡按御史及按察使复奏:“怀僭侈逾分。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宣宗怒,召怀还,命文武大臣鞫之,罪当斩。下都察院狱,宥死落职。
正统二年以原官镇大同。时北人来贡者日给廪饩,为军民累。怀言于朝,得减省。居二年,以老召还,命理中府事。九年春,与中官但住出古北口,征兀良哈。还与马亮等同封,而怀得平乡伯。十四年扈驾北征,死土木。赠侯,谥忠毅。
子辅乞袭爵,吏部言非世券,执不许。景帝以怀死事,许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5 -
A.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B.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C.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D.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袭父职,是指儿子承袭已死的父亲的爵位或官职。承袭者只能承袭比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原有爵位。
B. 御史,官名,职掌弹劾百官,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C. 廪饩,由官府提供的薪俸,一般按月供给。
D. 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外刻其功,中镌其过。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怀战功卓著。他先后参加平定安南、擒拿安南贼人,征伐凉州叛贼的战役,都立有战功,职位一路升迁。
B. 钱宏诈称番人反叛并率兵抢掠,导致番人造反,攻陷松潘。陈怀率领吴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收复了松潘。
C. 陈怀虽然战功大,但他不够奉公守法,多次被言官弹劾并遭到皇帝的责备,皇帝把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他向皇帝认了错。
D. 陈怀镇守地方时,考虑到地方军民的负担沉重,向朝廷汇报,使负担得以减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左都督,厚赍金币,而绌玮功不录。
(2)命文武大臣鞫之,罪当斩。下都察院狱,宥死落职。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陈怀)进升左都督,朝廷优厚赏赐金银财物,而废弃吴玮的功劳不予记功。
(2)(宣宗)命令文武大臣审问他,论罪应当判处死刑。将他投进都察院监狱,宽免死罪剥夺官职。
【解析】
【10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每旦”是句前的时间状语,后面断开;“有事”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白”后面要断开;“怀”是所在句的主语,前面断开;“称旨”“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各自省略的主语都是前句的“陈怀”,前面都要断开;“致城寨失陷”省略的主语是陈怀的这种行为,前面断开。因此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项,“由官府提供的薪俸”理解有误,应为由官府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整体句意理解有误,应是何敏、吴玮前去招抚,贼人不服从命令不顺命。吴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攻击贼人,收复了松潘。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进,进升;赍,赏赐;金币,金银财物;录,记。第二句中, 鞫,审讯,审问;宥,宽恕,宽免。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 25 -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陈怀,是合肥人。承袭父职为真定副千户。永乐初年,累积军功升到都指挥佥事。跟从平定安南,升为都指挥使,掌管山西都司事务。他再次跟从张辅擒拿安南贼简定,又跟从都督费瓛征讨凉州叛贼虎保,都有功。仁宗即位后,他升为都督同知。
宣德元年,他取代梁铭为总兵官,镇守宁夏。当时征伐交阯的官军屡被打败,诏令调发松潘军去增援,将士们都害怕前去。千户钱宏与众人谋划,诈称番人反叛,率兵抢掠麦匝等部落。番人非常害怕,就造反。他们杀死指挥陈杰等人,攻陷松潘、叠溪,包围威、茂等州。指挥吴玉、韩整、高隆相继战败,西部边地扰乱。诏令派鸿胪寺丞何敏、指挥吴玮前往招抚,而命陈怀统领刘昭、赵安、蒋贵率军队数万人跟随他们之后。吴玮等人到达后,贼人不服从命令。吴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攻击贼寇,收复了松潘。等到陈怀到达后,仍用吴玮为前锋,于是收复了叠溪,降服二十多个寨子,招降安抚并使之恢复生产的有一万二千二百多户人家,让被劫掠的士兵百姓二千二百多人返回家园,事态就平定了。陈怀进升左都督,朝廷优厚赏赐金银财物,而废弃吴玮的功劳不予记功。陈怀留下镇守四川。他在镇所骄横放纵不守法度,干预地方行政事务,接受贿赂庇护罪人,侵占夺取屯田,鞭打折辱佥事柴震等人,多次被言官弹劾。皇帝降下敕令责备他,又将御史王礼弹劾他的奏章拿给他看。陈怀认罪上奏。皇上置而不问。
六年,松潘的勒都、北定等部落以及空都、龙溪等寨的番人又反叛。陈怀派兵作战失败,指挥安宁等有三百余人死难。陈怀于是亲自督率军队深入,攻破革儿骨寨,进军攻打 空郎的乞儿洞。贼人战败,被斩首和坠崖而死的不计其数。革儿骨贼寇又聚集了不开化的苗人迎战。陈怀击败他们,剿杀殆尽。于是任昌、牛心等寨番人闻风请降,群寇全被扫平。很久以后,巡按御史和按察使又上奏说:“陈怀僭越名位奢侈过分。每天早上,他命令三司官员分班而立,有事要跪下禀白。陈怀中间落座,口称按皇上旨意进行调遣。而且每天因酒废事,不整治边境防备,致使城寨失陷。”宣宗大怒,召陈怀返京,命令文武大臣审问他,论罪应当判处死刑。将他投进都察院监狱,宽免死罪剥夺官职。
正统二年,他以原官职镇守大同。当时北方来的贡使天天要供给他们膳食,这成为军民的沉重负担。陈怀向朝廷汇报,得以减轻。两年之后,他因年老被召回,受命管理中府事务。九年春,他与宦官但住出古北口,征讨兀良哈。回来后与马亮等人一同受封,而陈怀得以封为平乡伯。十四年,随从护驾北征,死于土木堡。赠侯爵,谥号忠毅。
- 25 -
儿子陈辅恳请承袭爵位,吏部说没有世袭诰券,坚持不批准。景帝因陈怀死于国事,同意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 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 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 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 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15. 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答案】14. BD 15. 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不当,颔联写大雁避开人飞行,写出大雁北归时的苍凉与落魄。D项“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不当,“系书”是虚写,不是实景。系书:系帛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浪语:妄说;乱说。此句意指欲写信让大雁传递而不敢随意乱写。
【15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递归之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写出大雁的苍凉与落魄。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沙滩独自栖息的孤独与凄凉。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忧愁寂寞,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鲁国生死存亡之际准备进见鲁庄公时遭遇了同乡人的反对,他用以驳斥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总写阿房宫的占地广、楼阁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感慨青泥岭山路曲折盘旋之后,又通过对蜀道上行人的动作描写来侧面表现蜀道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肉食者鄙 (2). 未能远谋 (3). (2)覆压三百余里 (4). 隔离天日 (5). (3)扪参历井仰胁息 (6). 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鄙”“覆”“扪”“膺”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古镇谯楼,我不禁抚今追昔。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至今让人 。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多年的迁徒,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 25 -
家训家风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娓娓道来: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养栋梁人才,撰写《家训》十七款;当代古镇人则 ,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 ),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令人 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们 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津津乐道 革故鼎新 目不暇接 筚路蓝缕
B. 乐此不疲 继往开来 目不暇接 栉风沐雨
C. 津津乐道 继往开来 眼花缭乱 筚路蓝缕
D. 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眼花缭乱 栉风淋雨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B. 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C. 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
D. 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的表现。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B. 祖先创造了作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辉煌文明
C. 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D. 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创造的一种辉煌文明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面不知变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这里根据讲境,是说故事为后人传颂,应用“津津乐道”;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这里根据语境,“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是对前人精神的继承和创造,应用“继往开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也比喻事物复架,无法辨清。这里根据语境,“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是时代给人的影响,应用“眼花缭乱”;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沭,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丽地辛苦奔波。“筚路蓝缕”专指开创的艰苦,“栉风沐雨”侧重形容辛苦。这里根据语境“创业艰辛”,应用“筚路蓝缕”。故答案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选项A,搭配不当,“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选项C,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精神风貌”。选项D,搭配不当,“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句式杂糅,“体现了”和“的表现”杂糅。故答案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句复位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型特点,注意结合前后文文意,认真斟酌文意和选项语句。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后文的“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主语应该是“辉煌文明”。故答案选A。
- 25 -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20.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王老师的短信留言,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王老师,您好!我是你的学生小明。在高中学习中,我的成绩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这都是您不放弃耐心见教的结果。您精湛的教学技艺,令同学们十分看重,今将劳燕分飞,谨祝教祺!
【答案】①“建树”改为“进步”;②“见教”改为“帮助”;③“看重”改为“敬重”;④“劳燕分飞”改为“分别”;⑤“教祺”改为“工作顺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王老师的短信留言,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中“建树”使用不当,“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语境是“学生小明”,在此处,语意过重,可以改为“进步”;“这都是您不放弃耐心见教的结果”中“见教”使用不当,“见教”,谦辞,指教(我),此处对方教育我,使用不当,可以改为“帮助”;“令同学们十分看重”中“看重”使用不当,“看重”,意思是看得起;看得很重要,此处说学生敬重老师,可以改为“敬重”;“今将劳燕分飞”中“劳燕分飞”使用不当,“劳燕分飞”意思是“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此处老师与学生分离,可以改为“分别”;“谨祝教祺” 中“教祺”使用不当,“教祺”意思是“是文言书信对教育工作者祝福的敬语,一般写在信文末尾,意为教学工作安好”,属于书面语,不符合短信留言的语体风格,可以改为“工作顺利”。
- 25 -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2月17日下午,故宫发布名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元宵节灯会活动信息后,引发持续关注和抢票热潮,元宵节当晚的灯会活动预约票几乎是“秒光”。在18日0点时,再尝试登陆故宫门票预售系统时,甚至已经无法打开网站。一场传统灯会竟然能点燃如此巨大的参与热情,元宵佳节在如今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
在传统节日中回归传统习俗、品味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今天许多人过节时的首选。不只是元宵节,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假期,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在国家图书馆,小读者们可以参与写福字、画门神、换脸谱、做花灯、剪纸等体验活动;在内蒙古博物院,孩子们围坐在蒙古包里,亲身体验蒙古族小年祭火仪式,品尝麻糖、果条和奶茶等传统食品;在南京的一些老茶馆,不少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南京白局”“苏州评弹”“扬剧折子戏”等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针对以上材料,分析传统文化成为新时尚的原因。要求:观点鲜明,表达清晰连贯,言之成理。(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一方面是因为在创新技术、创新形式的助推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体验更加契合了。(从创新角度谈)另一方面,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体现出的情感要素,才是吸引现代人的根本原因。(从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的角度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语段内容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所给材料分层概括,注意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同时概括内容要点,组织语言中要注意观点准确、鲜明。本题中,由 “元宵节在如今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和各种活动的内涵可知,侧重传统文化本身包含价值理念和情感要素,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由“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放射出新的光芒。”可知,侧重传统文化形式的多样和技术的创新。
四、作文(共60分)
- 25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创意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答案】例文
一双小筷子,千年古文明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她璀璨的文明光辉耀眼夺目。四大发明,长城故宫名扬世界,但在这些文明之花下还盛开着一朵奇葩,筷子文化。
这两根看似简单的小棍子,巧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筷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征,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关系的朴素理解。筷子成双出现,与太极阴阳理念相符,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组成。一双双筷子凝结了多少先祖的智慧,也是对后人的教育。是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筷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映射。在小时候,长辈用筷子喂我们吃饭,那是启迪;小时候,长辈教我们使用筷子时说“我们是中国人,必须会用筷子”时,那是传承;在外拼搏回家,一桌家常饭,挟起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身在异国,每逢节日对先祖的祭拜,那是对国家,家人的思念;“多个人多双筷子”。一双双筷子挟起的是温暖人心的人间烟火。是逢年过节,吃团圆饭的中国心。一双筷子,蕴含了“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团结……”。承载的是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华。
- 25 -
筷子昭示着“中国梦”。“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声呀声震天。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百舸嘛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放在祖国大海里,一个人就是一根筷子,力量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筷子文化发展至今,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使它散发出了更浓郁的历史气息,并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这少不了中华儿女对筷子文化的坚持,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古代贤人智慧的体现,是一颗巨大的古树,而筷子文化只是其普通的一支根须,剩下的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去感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暗含哲理的说理类材料作文,材料围绕“筷子”阐述一定的哲理,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对于说理类的材料,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句子,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不同角度立意。比如材料的第一段是写作立意的关键所在。“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这是总说“筷子”的象征作用,是“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考生可以从这个角度,重点阐述“筷子”是如何表达情感与爱的。第二句“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这是具体的阐述“筷子”所包含的情感、哲理、精神、品质等,考生由此还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如还可以象征“团结”“合作”“共赢”“凝聚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念”等。材料下面所给的几个画面提示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构思作文,如幼儿时,可从“妈妈”“传承”的角度构思作文;长大后,“摆满了筷子”“团圆”提示可从“你”“感恩”的角度作文。
参考立意:
(1)筷子传承美德;(2)一双筷子寄乡愁;(3)筷子乃智慧的结晶;(4)用双筷夹起中华文明;(5)以竹为筷,人亦君子;(6)以箸夹起中国的温暖;(7)小筷子承载大文化;(8)一双筷子亦是一份传承。
结构示例:
- 25 -
这篇作文没有明确写作文体,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如写成记叙文可采用画面组合的方式来展现“筷子”的寓意。开头可直接点出筷子的含义:简单的筷子,它的文化传承发展却足以窥见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然后可截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来展现筷子所蕴含的文化,如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是忘不了幼时筷子尖上“母亲的味道”,这是一种思念。最后总结,再次点明中心: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明白“一双筷子的含义”。
素材积累:
1、在过去,当我们拿起筷子时或许会想起父亲的告诫:“做人要像一双筷子,拿得起,也放得下。”在中国,筷子的形状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意为“天圆地方”。中国人常说:“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
2、当我们有了认知,父辈们便会把我们拉到一旁,并用“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团结的力量。而“筷子”就像是两个同心协力的兄弟,它们相互支撑,同心协力。“筷子”也像是一对和睦的夫妻,它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父辈人常说,做人,就要像“筷子”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3、筷子,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产物。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秦汉时期称为“箸”与“住”同音,人们怕行船搁浅,变改“箸”为“快儿”,希望船行的快,一帆风顺,以图个吉利。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为挟住再提起之意,这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实用功能。再后来,由于筷子制作的材料多是竹子,因此在“快”字头上加上“竹”字头。这就成了今天的“筷”字了。
4、筷子浸透了乡思。远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位华人,在吃年夜饭时,特为亡故的父母摆上碗筷。“血浓于水,根寄于筷”,彼时彼地,这绝非一双普通的筷子,它是对父母的感恩与怀念,是对故土的眷恋与牵挂,是绿叶对根的情思的绝好表白。无论漂泊得再远,只要怀揣一副筷子,梦里便总能找到归乡的路,忆起故乡那柳,那桥,那人。正如“你怀揣着筷子上路,筷子装点了你的梦”。
- 25 -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2021-06-0924页
- 【语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2021-06-0813页
- 【语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2021-06-0815页
- 【语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2021-06-0812页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2021-06-0826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1-06-0815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1-06-0814页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2021-06-0814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1-06-0815页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1-06-0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