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山东省烟台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一)试题(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烟台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2017年第4期)‎ 材料二:‎ 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星桥”“松州”“雪岭”“吴蜀”等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通过对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盛唐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高鹰》有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杰出的题画诗代表,前写鹰,后寓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题诗为手段,寓意为目的,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题旧写真图》“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 ‎(选自《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2期)‎ 材料三:‎ 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 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杜甫以前已有题画诗,但杜甫作为题画诗的典范,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前所未有,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却是毫无疑义的。宋顾乐在《梦晓楼随笔》中认为,六朝以来题画诗很罕见,杜甫的题画诗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题画诗人。‎ 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他题写真画的诗最多,13首题画诗中有写真题画诗5首。‎ 刘商所写的6首题画诗有5首是自画自题的。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 ‎(选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新的视域和道路,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 题画诗蕴含的审美思想,在推动绘画整体构图样式发生改变时,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 C. 诗歌和绘画二者在相互影响中促进彼此的发展,无论是题画诗还是文人画,都体现了诗、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 D. 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典范意义,产生了极大影响,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美学思想,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清晰,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B. 《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同样体现了陈子昂追求的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的诗歌创作主张。‎ C. 杜甫的题画诗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能够使绘画的内容同自己的主观感情有机统一,和谐相融,相得益彰。‎ D. 杜甫、白居易和刘商的题画诗在创作上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对题画诗的发展有着借鉴价值与深远影响。‎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中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很多题画诗中都反映出这种创作要求和鉴赏标准。”‎ B. “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 C. “题画诗作者可以在欣赏、描绘画面之外,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 D. “唐代题画诗中承载着的许多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具有重要的艺术理论价值。”‎ ‎4. 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 ‎【答案】1. C 2. A 3. C ‎ ‎4. (1)材料一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材料二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 (2)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 ‎5. 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②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项,“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找寻了方向”,不等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B项,“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同时,这里讲的只是王维的诗,并不是所有的诗。‎ D项,“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不等于“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材料二提到诗歌要“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所以C项中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与之相一致。‎ A项“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B项“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D项“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等内容,都是对文人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依据材料一中“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可知,这三项对应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可知,材料一写了题画诗的产生,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知,材料二写了题画诗的发展,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 依据“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刘商……”“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可知,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 可见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对象和范围,然后回归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可概括为: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 依据“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通过对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可概括为: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 依据“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概括为: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点赞 吕岩林 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 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 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 宋主任刚从昨夜应酬的宿醉中醒来,按照李科长的提示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了许多。‎ ‎“办公室见!”宋主任急忙起身洗漱,匆匆吃了早饭,直奔单位。‎ 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 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赞”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 ‎“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 ‎“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 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 ‎“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 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 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 ‎“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 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 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开始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就连局里一向对他冷若冰霜的“一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还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 小刘对这一切都欣然接纳。因为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 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 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 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运用动作描写,把李科长当时紧张、懊悔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B. 在宋主任看来,赵副局长的点赞“印证”了自己此前的诸多分析;而他接下来的点赞举动又引发了单位同事的接连点赞。‎ C. 点赞行为在互联网时代本是平常小事,却因点赞者身份特殊而引起轩然大波,看似荒诞不经,却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真实。‎ D. “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表明这种行为是官场不良隐性规则造成的必然结果。‎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小刘是晒娃狂魔而点赞者却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杨局长的点赞格外令人关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自然发展。‎ B. 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着墨较多,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 C. 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与那些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8. 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9. 小说带给我们哪些现实警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6. A 7. C ‎ ‎8. ①从情节上看,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就此戛然而止,更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②从主题上看,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全局上下郑重其事效仿附和的“点赞”行为竟是局长孙子的“胡乱”之举,这种反差使“点赞”行为更加荒谬可笑,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 ‎ ‎9. ①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德才兼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②单位领导要政治过硬,原则性强,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给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等官场陋习提供生存土壤;③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广大群众独立思考问题,切忌惟上是从、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行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懊悔”错。根据原文的描写“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这里主要体现的应是“惊讶、忐忑、不明就里”。‎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对小刘的描写,“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看不出他“积极进取”;小刘不过是故事的一个次要人物,从作者的态度来看,也不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而且本文的主题并非讴歌和赞美,而是批评和讽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首先判断结尾的方式,此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且又是戛然而止式的结尾。思考这样结尾的好处,首先从情节上看,“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而故事到此结束,从读者角度看,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再从主题上看,看到这样的结尾,再回头思考因领导无意当中的一个“赞”而引发单位各个阶层的干部的深思,甚至成全了一个小刘,讽刺了人性的弱点。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从效果上看,局长孙子的胡乱“点赞”竟然引得人心浮动,甚至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孩子举动的荒唐胡闹与各方反应的郑重其事以及小刘的命运的庄严郑重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这个可笑荒唐的故事其实在现实中确实会存在,因为从文中描写来看,“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由此可以看出,在人才选拔上,还是要看主要领导的意见,选拔不够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因此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德才兼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杨局长孙子胡乱的“点赞”,让各级干部群众纷纷揣测,“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并且纷纷站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这就启示领导干部,要政治过硬,原则性强,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给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等官场陋习提供生存土壤。‎ 杨局长孙子的“点赞”,一下子改变了小刘的状况,“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开始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就连局里一向对他冷若冰霜的‘一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还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这个“赞”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仕途,“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由此给我们的警示是:要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广大群众独立思考问题,切忌惟上是从、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茸。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资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B. 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C. 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D. 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的名称,也是我国古代对某些大型都市的称谓。‎ B. 明经,唐代科举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用作贡生的别称。‎ C. 凤阁,官署名,武则天时改中书省为凤阁,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最高长官称内史。‎ D. 太子少保,是太子太保副职,负责保护太子,与太师、太傅及其副职都属东宫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昭德年少有才,为官治事有方。他曾经参与都城改建事务,广受人们赞誉;又巧妙地运用积石分流,解决了桥梁漂损问题。‎ B. 李昭德很有见解,深得女皇信任。他说服武则天解除武承嗣的机要大权;而武承嗣对他的诬陷,则被武则天坚定地予以反驳。‎ C. 李昭德生性强直,不畏权贵皇亲。在王庆之聚众奏请立武承嗣为太子一事上,李昭德主动问责,态度强硬,最终杖杀王庆之。‎ D. 季昭德痛恨谀佞,敢于揭露指斥。来俊臣等歪曲刑法,诬陷忠良,人人惧怕,李昭德常于朝上奏其恶行,使其党羽略有收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 ‎(2)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 ‎14. 李昭德是如何劝说武则天不要将重权交给武承嗣的?‎ ‎【答案】10. D 11. A 12. C ‎ ‎13. (1)自从我任用李昭德以来,常常得以高枕而卧(或:高枕无忧),他这是替我劳累辛苦,不是你能比得上的。‎ ‎(2)李昭德叱责他说:“这块石头有赤诚之心(或:忠心),洛水中其余的石头难道能都反叛吗?”旁边的人都笑了。 ‎ ‎14. ‎ ‎①从武承嗣本身而言,其地位(亲王)、身份(皇侄)本已高贵显赫;②从历史教训而言,父子反目成仇篡夺皇位已有前车之鉴,姑侄之间恐在所难免;③从武则天个人权益而言,武承嗣一旦趁机发难,她的皇位必然不保。‎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长寿中,京都改建文昌台和定鼎、上东等门,又在城外建外郭,这都是李昭德所创建的,当时人们认为他很有能力。‎ 其中,“文昌台及定鼎门”都是动词“改作”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又”字表明是另一件独立事件,应与前面断开,排除AB项;“制度”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且“时人”是“以为能”的主语,前面应当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也是我国古代对某些大型都市的称谓”错误,应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称谓。‎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主动问责”有误,原文是“则天令昭德诘责之”,是武则天让李昭德责问,不是他主动问责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任,任用;每,常常;高卧,高枕而卧;是,这;劳苦,劳累辛苦;非……也,否定式判断句;及,比得上。(2)叱,叱责;岂,难道;反,反叛;左右,旁边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对应题干要求找到原句,然后翻译大意;给原句分出层次,概括层意;再按照题干要求分点回答。题干问“李昭德是如何劝说武则天不要将重权交给武承嗣的?”‎ 找到原句,“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分析这段语言,首先点明“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儿,又是亲王,不宜加上机要的重权,来使众百姓生惑。这是从武承嗣本身而言,其地位(亲王)、身份(皇侄)本已高贵显赫;其次,“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况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还相互篡夺权力,何况在姑侄呢,哪里能把重要权力委托给他呢?这是从历史教训而言,父子反目成仇篡夺皇位已有前车之鉴,姑侄之间恐在所难免;最后指出“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如果他不受控制,随心用权,陛下的宝位怎么可能安稳呢?这是从武则天个人权益而言,武承嗣一旦趁机发难,她的皇位必然不保。这样层层推进,条理清晰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也说动了武则天。‎ ‎【参考译文】‎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少年时就以明经科中举,多次升迁升到凤阁侍郎。长寿二年(693), 朝廷增置夏官侍郎三员,当时选李昭德与娄师德、侯知担任。这年,他又升任凤阁鸾台平章事,不久又加检校内史之职。长寿中,京都改建文昌台和定鼎、上东等门,又在城外建外郭,这都是李昭德所创建的,当时人们认为他很有能力。当初,都城洛水天津的东边,立德坊的西南角,有中桥和利涉桥,用来通行人。上元二年(675),司农卿韦机才移中桥到安众坊的左街,对着长夏门,京都的人都认为很方便,因此利涉桥废而不用,节省钱财以万计。但是每年常被洛水冲击,必须经常出劳力修治。李昭德创新方法堆积石头桥墩,使对着流水的部位成尖形来分水势,从此,竟未出现洛水冲刷损坏的情况。‎ 当时,武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李昭德密奏:“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儿,又是亲王,不宜加上机要的重权,来使众百姓生惑。况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还相互篡夺权力,何况在姑侄呢,哪里能把重要权力委托给他呢?如果他不受控制,随心用权,陛下的宝位怎么可能安稳呢?”武则天惊惧地说:“我未考虑到这一方面。”武承嗣也曾返过来诬告李昭德,武则天说:“自从我任用李昭德以来,常常得以高枕而卧,他这是替我劳累辛苦,不是你能比得上的。”武承嗣不久转任太子少保,罢去参与政事的职务。延载初年(694),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到朝廷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坚持请求没完没了。武则天令李昭德责问他们,命令他们散去。随即李昭德便用杖打死王庆之,余众才息。‎ 当时,朝廷奉承献媚的人多被选拔任用,所以想获得宠幸恩典的人,凡事无论大小,只要近于谄媚阿谀,虚假奉承,都能获得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得数点赤色的白石头,就到宫阙进见。诸宰相问这石头有何特点,回答说:“这块石头赤心,所以拿来进献。”李昭德叱责他说:“这块石头有赤诚之心,洛水中其余的石头难道都能反叛吗?”旁边的人都笑了。这个时期,来俊臣、侯思止等,歪曲刑法,诬陷忠良,人都惧畏,李昭德每次都在朝廷上奏他们的枉法情状,因此来俊臣的党羽也稍稍有所收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土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 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 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16. 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答案】15. B 16. 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情境和谐”意思是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与诗人的感情相和谐,考生要从这个角度对诗句进行解读。诗歌前四句的大意是,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 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这些声音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然而“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说丈夫“______________”,外出经商许久未归,自己梦回往昔却引得“______________”,让诗人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却是“_____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对收复中原的忧虑。‎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洞庭湖的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表现出宏大的气势与壮阔的意境,被王士祯赞为“雄跨今古”的佳句。‎ ‎【答案】(1) 商人重利轻别离 梦啼妆泪红阑干 (2)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妆”“阑干”“烽”“坼”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洞这个概念是如此诱人,( ),令人难以自拔。想象一段接近黑洞边缘的旅程,就好比靠近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悬崖边,注视着眼前骤然跌落的汹涌湍流,危险近在咫尺,但我们仍能 地欣赏眼前美景,因为我们知道,有坚固的栅栏保护着我们。离地球最近的黑洞也远在数百万光年之外,所以我们能高枕无忧而不无心跳地间接体验着这暗黑天体带来的神秘刺激感。‎ 像对“外星人”的看法一样,“黑洞”概念曾纯属奇谈怪论,现在则成为 的基本常识。正是黑洞,迫使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开始认真对待爱因斯坦令人瞩目的成就——相对论,并将之推上巅峰。而在此之前,相对论经历了令人绝望的低谷。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前,只有 的几位物理学家依然为此奋战。‎ 广义相对论研究曾经是一潭死水,如今则 。天体物理学家在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时,广义相对论更深层次的美终于被欣赏并发现。黑洞也不再是荒诞不经的怪物,而是宇宙的重要组件。现代观测望远镜已大幅拉近了我们和位于银河系中心那个巨大黑洞的距离,人类很快就能一睹其风采。‎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将人们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与潜在危险的恐惧感巧妙结合 B. 它将人们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与对潜在危险的恐惧感巧妙结合 C. 人们对它既有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也有潜在危险的恐惧感 D. 人们对它既有探索未知的恐惧感,也有对潜在危险的兴奋感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泰然处之 家喻户晓 历历可数 声名鹊起 B. 泰然自若 路人皆知 屈指可数 声名鹊起 C. 泰然处之 路人皆知 历历可数 风生水起 D. 泰然自若 家喻户晓 屈指可数 风生水起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体物理学家不仅终于发现并欣赏到了广义相对论更深层次的美,还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 B. 天体物理学家在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时,广义相对论更深层次的美终于被发现并受到。‎ C. 天体物理学家在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时,终于发现并欣赏到了广义相对论那更深层次的美。‎ D. 天体物理学家终于发现并欣赏到了具有更深层次美的广义相对论,尤其当其被应用于黑洞研究时。‎ ‎【答案】18. B 19. D 20. 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括号前面说的是“黑洞”,按照主语一致的原则,括号内应当也是说“黑洞”,而CD项说的是“人们”,排除CD项;“潜在危险的恐惧感”前面缺少介词“对”,排除A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泰然处之: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第一空是修饰欣赏美景的状态,应选“泰然自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第二空修饰“基本常识”,应选“家喻户晓”。‎ 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地数出来。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第三空是说只有少数几位科学家在为此奋斗,应选“屈指可数”。‎ 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第四空是说广义相对论研究如今正在蓬勃发展,应选“风生水起”。‎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天体物理学家在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时,广义相对论更深层次的美终于被欣赏并发现”有两个错误,一是中途易辙,“天体物理学家在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时”话未说完,主语又换成了“广义相对论”;二是“欣赏并发现”语序不当,可改成“发现并欣赏”。整个句子可改成“天体物理学家在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时,终于发现并欣赏到了广义相对论那更深层次的美”。‎ A项,“终于发现并欣赏到了广义相对论更深层次的美,还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逻辑关系不成立;‎ B项,前句主语是“天体物理学家”,后句主语是“广义相对论”,中途易辙;‎ D项,“欣赏到了……广义相对论”改变原意。‎ 故选C。‎ ‎21.从艺术手法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副对联的妙处。‎ 青山不墨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答案】‎ ‎①运用比喻,把青山比作千秋画卷,把流水比作万年古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景之优美与水声之动听。②暗含对比,将“不墨之青山”与“千秋画”、“无弦之流水”与“万古琴”并提,分别形成对照,强调了青山胜过(或:不逊)画卷、流水胜过(或:不逊)古琴,突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对联艺术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积累常见的艺术手法类型及作用;作答时要读懂对联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时积累进行分析鉴赏。‎ 这是一幅著名的山水对联,意思是:虽然青山从来没有上过墨,但它们是一幅保存了数千年的美丽画卷;蓝水虽无弦,但从古至今,它演奏着优美的琴声。对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郁郁青山,宛如千古不变的画卷;弯弯碧水,恰似万年永恒的琴声。同时又暗含对比:青山是“千秋”画,流水是“万古”琴,画和琴声远不如青山绿水美。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22.下图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徽,图案为盘绕着蛇的权杖覆盖着橄榄枝交叉托起的地球。请根据构图要素简要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答案】①蛇绕权杖是医学的标志,象征着拯救与健康;②橄榄枝托起地球象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③用蛇绕权杖覆盖橄榄枝托起的地球,寓意世界卫生组织守护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平安。‎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解答徽标类的图文转换题,需要深入分析图像、形状、颜色等各种元素及其组合后的内涵。因为在考题中颜色要素一般不作为重要元素来考虑,所以应重点分析徽标的构成元素分别承载的含意,各元素及其组合后所反映的主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元素承载了多种含意。‎ 本题应该把握住构成要素:盘绕着蛇的权杖,覆盖着橄榄枝交叉托起的地球。蛇在西方被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医科学校的标记,象征具有救人能力的事物,也象征人类健康长寿,蛇绕权杖象征着拯救与健康。橄榄枝是和平、安全的象征,橄榄枝交叉托起的地球则寓意世界和平与安全。而用“盘绕着蛇的权杖”覆盖“橄榄枝交叉托起的地球”则寓意世界卫生组织守护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平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当下,关于“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中高考加分”的话题讨论激烈。支持者认为,奖励医务人员,就该用稀缺资源;反对者则说,今天感动了加几分,明天感恩了加几分,教育公平将千疮百孔。‎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对医护人员的暖心政策不会“随疫而止”‎ 辟绿色通道、定向招聘入编、子女入园就学照顾、中考加分、直接录取……近日,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多地出台政策,为驰援湖北医疗队等直接面对疫情的一线医务人员办实事。不仅江苏如此,近期全国多地都出台相应暖心政策,关爱驰援湖北和坚守当地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医务人员不惧风险、忘我工作,多日无法回家,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等事只能托付给他人,他们当中一些人即使家人生病甚至老人去世也无暇顾及,为大家全然不顾小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会组织有义务针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成立“后援团”、建立“关爱库”、奉上“暖心包”,免除一线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你在前方抗疫,我在后方帮你,这首先是一种补救。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子女,子女入园就学处于竞争劣势,机会反而比其他人小,因此需要通过暖心政策来弥补他们的损失。他们感染病毒的风险比常人高,补休和体检也只是一种补偿。不让奉献者吃亏,就得通过优惠政策来找平。‎ 关爱一线医务人员,更是一种激励。医务人员顾及大局、不惧风险,敢挑重担,勇做逆行者,他们所展现的价值观与精神面貌,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用优惠政策去激励他们,不仅可凝聚抗疫力量、尽快打赢这场战争,而且有利于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并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 ‎ 但这些政策具有临时性,疫情消退、战疫归来,是否仍可持续,这是个问题。必须看到,疫情凸显出了医务人员的无私与奉献,但医务人员的付出,决非局限于特殊时期,在平时,忙起来顾不了家的医务人员也大有人在,仅每年流感流行期间,为此而付出巨大牺牲的急诊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就不在少数,而每一次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冲在最前面的逆行者当中总能看到医务人员的身影,他们平时的付出,同样需要弥补和激励。 ‎ 因此,类似的暖心政策不仅要针对特殊时期,而且来针对平时,不仅要面向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而且要惠及在其它岗位作出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有临时政策,更要有长期政策。有必要对当前的暖心政策进行分类细化,哪些只能作为临时政策,哪能可以从临时政策转变成长期政策,对此应加以甄别与分类。以此为契机,将部分政策固定下来,使之不因疫情的消退而停止。‎ 让医务人员更受尊重、更有尊严,是医改倡导的一个方向,也是提升医疗保障能力的一种方式。用全覆盖、可持续、有预期的优惠政策,来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愿意献身医疗事业的人就会日益增多,医疗服务水平必然水涨船高,最终得益的是整个社会,而此次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中高考加分”无疑就是一个暖心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