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2.50 KB
  • 2021-06-09 发布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试题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南师附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汉字和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从未断绝。在提笔忘字逐渐成为常态的今天,认真学习汉字、书写汉字,保持与汉字的“亲密接触”, ,心摹手追,这是学好汉字最根本的方法。要知道,汉字关乎我们的精神血脉,不可 。‎ A. 沧海横流 耳提面命 等闲视之 B. 沧海桑田 耳濡目染 等量齐观 ‎ C. 沧海桑田 耳濡目染 等闲视之 D. 沧海横流 耳提面命 等量齐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理解语境,并结合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判断,注意区分近义成语。“沧海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指水向四方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沧海桑田”,大海变作桑田,桑田变作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第一处,语境中是强调世界变化很大,与“动荡不安”无关,“沧海桑田”更为合适,排除AD两项;“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浸渍。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提面命”,不但当面指教,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希望他永不忘记。形容教诲殷切。第二处,这里的主语不是长辈,所以不能用“耳提面命”,应使用“耳濡目染”。“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多用于物。等,同等。齐,一样。“等闲视之”,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等量齐观”要有比较,而第三处没有比较,使用“等闲视之”更合适,排除B项。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的一项是 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 。 , , , , ,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辛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①那就不是大海了 ‎②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 ‎③但不能掀翻大海 - 25 -‎ ‎④也有风狂雨骤之时 ‎ ‎⑤没有风狂雨骤 ‎⑥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 A. ④②③①⑥⑤‎ B. ②④⑥③⑤①‎ C. ⑤④⑥①②③‎ D. ④⑤①⑥③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考生就要分析所给的语境,把握这段话是中心话题,如这段话以大海来喻指中国,横线前面说“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从句式结构的角度来看,④ “也有风狂雨骤之时”与之结构一致,且“有……也有……”,内容上非常连贯,这就确定了首句,排除BC两项;⑤假设没有“没有风狂雨骤”与④“也有风狂雨骤之时”内容相连,这就确定了第二句,排除A项;⑤假设没有“没有风狂雨骤”,①“那就不是大海了”是假设的结果,这两句要连在一处;⑥说“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③句转折,“但不能掀翻大海”,这两句要连在一处;横线后面说“大海依旧在那儿”,这是结果,前面应是“大海”经历过的风浪,这就确定了尾句,②“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应放在最后。故选D项。‎ ‎3.下列诗文与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②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③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④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有纵横万里之势 A. ①舞蹈②书法③戏剧④绘画 B. ①戏剧②绘画③舞蹈④书法 C. ①舞蹈②绘画③戏剧④书法 D. ①戏剧②书法③舞蹈④绘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诗文与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理解诗句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 - 25 -‎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主要讲舞蹈。‎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主要讲书法。‎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双方主角后面站几个龙套就可以喻示为宋辽的百万大军对峙的场面。而里面的将领在舞台上转一圈子就表示为行军百里追杀敌寇或者兵败溃逃的意思。主要讲戏剧。‎ ‎“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有纵横万里之势”,画家对创作怀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欲罢不能。提笔作画,倾情而注,一挥而就。主要讲绘画。‎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B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不符合语境。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 仁 浦 传 - 25 -‎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吏,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会契丹主殂于真定,仁浦得脱归。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善书计,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重威遣骑追之,不及。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 乾佑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 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周祖大渐,谓世宗曰:“李洪义长兴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宰执,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执者,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 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遏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赠侍中。‎ 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改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河沉衣中流 济:渡,渡过 B. 侍中握强兵临重镇 临:统管 C. 令检簿视之 检:查看,查验 D. 俾隶诸军 俾:统率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5 -‎ A. 殂:死亡。中国古代等级森严,指称死亡也因人而异,天子死亡叫“崩”,诸侯死叫“薨”,而“殂”字各色人等都可以使用,文中就用在了契丹君主身上。‎ B. 道左:道路左边,引申为道路旁边。我国古代座位以左为尊,官位以右为尊,所以有“虚左以待”“无出其右”等说法。‎ C. 科第:科举及第。科举制是我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开始出现,唐朝时真正成型,明清时已经十分完备。‎ D.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文中出现了“汉祖”“周祖”“宋太祖”三个称谓,魏仁浦就曾经历了汉祖、周祖、太祖所在的三个朝代。‎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 ‎② 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 ‎8. 周祖临终交代世宗:“魏仁浦无遣违禁密”,要求世宗不要对魏仁浦隐瞒皇家秘密,周祖这样说是因为在他眼里魏仁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30字)‎ ‎【答案】5. D 6. C ‎ ‎7. ① 不如按照将杀掉全部将士的说法修改诏书内容,激起他们的愤怒之心,(这样)你不只能免去自己的灾祸,还可以为杨、史洗雪冤屈。‎ ‎② 延徽与仁浦比邻而居,想吞并他的宅第,多次诬陷仁浦,仁浦差点儿遭到不测。 ‎ ‎8. ①正直仁厚;②谨慎稳重;③熟悉政务;④善于筹谋。‎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D项,“俾”:使。(俾:①作动词,使:~便考查。~众周知。②作名词,形声。从人,从卑,卑亦声。“卑”意为“替代物”、“代表物”。“人”与“卑”联合起来表示“主人的代表”。本义:门人、门役(代表主人站在门口为主人接客或传话)同本义)。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项,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是察举制。故选C。‎ ‎【7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易”改变;“徒”:只;“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状语后置,译为“不如按照将杀掉全部将士的说法修改诏书内容”。(2)“并居”比邻而居;“并”并列;“谮”: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几至不测:省略句,补出主语“仁浦”。‎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注意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如:在枢密院做一名小吏时,任职正直谨慎,一同做事的人都比不上他。可见其正直仁厚、谨慎稳重。他帮助周太祖改动诏书,谋划成事,可见其善于筹谋。周太祖曾问仁浦各州屯兵的数量和将校姓名,命令翻阅名册来查看,可仁浦直接提笔在纸上写成奏疏,核对名册没有一点差别,可见其熟悉政务。‎ 参考译文:‎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年丧父而家贫,他的母亲为他借黄缣做夏衣,当时仁浦十三岁,感叹说:“作为人子不能够供养母亲,却让慈母求人借贷来给我做衣服穿,我能安心吗?”因而情绪激动流下眼泪。告别母亲前往洛阳,过黄河时把衣服沉入河水,发誓说:“如不能富贵显达,不再渡过此河!”晋末,在枢密院做一名小吏,任职正直谨慎,一同做事的人都比不上他。契丹进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适逢契丹主在真定死亡,仁浦得以脱身。魏帅杜重威一向知道仁浦谨慎厚道,擅长文书和筹算,想留他补任低级职务。仁浦因为重威是降将,不愿侍奉他,就逃走了。重威派人骑马去追赶他,没有追上。汉祖在太原起兵,驻扎巩县时,仁浦在道旁迎接,汉祖当即授予他原职。‎ 乾佑末年,隐帝采用武德使李邺等人的计谋,杀掉大臣杨邠、史弘肇等,秘密命令澶州元帅李洪义杀掉骑将王殷,命令郭崇杀害周太祖。洪义知道事情不成,与王殷商量,派遣副使陈光穗携带诏书给周太祖看。周太祖很害怕,召仁浦入府谋划,并且把诏书给他看,说:“朝廷要杀我,我死不可怕,难道不为部下将士想想吗?”仁浦说:“侍中您掌握着强大的军队和重要藩镇,对朝廷有功,君上听信谗言,图谋杀害忠良,即使想要表明心迹,又怎能做到呢,事情将如何对付。现在诏书刚刚发下,外面没有人知道,不如按照将杀掉全部将士的说法修改诏书内容,激起他们的愤怒之心,(这样)你不只能免去自己的灾祸,还可以为杨、史洗雪冤屈。”周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改动诏书给诸将看。大家又害怕又愤怒,于是长驱渡过黄河。到即位时,任用仁浦为枢密副承旨。‎ 周太祖曾问仁浦各州屯兵 - 25 -‎ 数量和将校姓名,命令翻阅名册来查看。仁浦说:“臣记得。”于是提笔在纸上写成奏疏,核对名册没有一点差别,周太祖特别倚重他。周太祖临终,对世宗说:“李洪义永远给予节镇,魏仁浦不要对他隐瞒皇家秘密。”世宗即位,想要任命仁浦为宰相,议者认为他不是科第出身,世宗说:“从古以来做宰相的难道都是通过科第吗?”于是坚决用他。‎ 宋初,提升官位为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天宴会,皇帝悄悄对仁浦说:“我想亲自出征太原,怎么样?”仁浦说:“欲速则不达,望陛下慎重。”魏仁浦跟从出征太原,中途患病。返回途中到梁侯驿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赠侍中。‎ 仁浦性情宽厚,接待士大夫礼节周全,一定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信作坊使贾延徽,延徽与仁浦比邻而居,想吞并他的宅第,多次诬陷仁浦,仁浦差点儿遭到不测。等到周太祖进入汴京,有人擒住延徽交给仁浦,仁浦推辞说:“趁战乱报私怨,不忍心这样做啊。”努力保全了他。当时舆论称赞他是长者。世宗朝近侍有触犯皇上定了死罪的,仁浦努力挽救他们,(被他)保全性命的人很多。征伐淮南的战役,俘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向皇帝进言,让他们都分到各军去,军队里没有滥杀无辜的情况。‎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9. 试分析“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全诗的作用。‎ ‎10. 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9. ①引出下词“汉水亦应西北流”;②将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典型加以鲜明的对比(用典);③表达对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揭示出功名富贵不能长在而文章大业方可流传不朽这一历史规律。 ‎ ‎10. ①对功名富贵的蔑视;②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③对自己遭受挫折和被贬谪、放逐的感慨和愤恨;④对现实社会的尖锐嘲讽和决然蔑弃。‎ ‎【解析】‎ - 25 -‎ ‎【9题详解】‎ 此题是考查赏析诗句及作用的题。也是对诗歌手法的考查,只是本题考查手法很隐晦,故考生要明确题干的问法,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后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江上吟 》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意思是“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从内容看,有对比,屈原和楚王的对比,理解时抓住“词赋悬日月”、“台榭空山丘”,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再结合后文“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可以看出诗人对待功名富贵和对诗文的态度。从结构上看,和下文“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相呼应。‎ ‎【1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参考译文: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的与白鸥嬉游。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一是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推崇、也可以看出诗人鄙视功名富贵;“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表现诗人对当时人们对功名富贵追求的嘲讽。联系作者的经历,再结合诗中提到的屈原,诗人这里也表达了自己被贬谪的愤恨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悉以咨之,然后施行,_______________,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颠沛必于是,。(《论语》)‎ ‎(8)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_______。(《文心雕龙》)‎ ‎【答案】 (1). 连峰去天不盈尺 (2). 银瓶乍破水浆迸 (3). 飞漱其间 (4). 高者挂罥长林梢 (5). 必能裨补阙漏 (6). 扈江离与辟芷兮 (7).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8).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盈,浆,漱,罥,梢,裨,阙,芷,扈,溢。‎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 25 -‎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 25 -‎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 25 -‎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2.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C.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D.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1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14.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D 13. 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 ‎14. 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 “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误,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故选D。‎ ‎【13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梳理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可按照捡钱之前、捡钱时、捡钱后、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这个过程来梳理。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可知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可知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主旨上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 25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仪式感”这碗新鸡汤 李少威 这两年,人们突然爱上了“仪式感”这个词。“生活要有仪式感”,吃饭,出行,购物,过生日,样样如此。‎ 仪式本来是个重要的东西,对应着一种“认真完成了”的心理需要。‎ 人的生活中,有一类完成本是法定的,比如婚丧嫁娶,办过手续就是确认,但人们仍会举办并不强制要求的仪式。另一类完成与法定无关,过节,过生日,莫基、开业,办个仪式都是人的自愿。无论哪一类,仪式的根本意义在于昭告,昭告于人,昭告于天。因此,仪式其实是一种连通纽带,人和自然连通,和他人连通。‎ 和自然的连通,是起源于无知,自然规律未被认识时,我们把自然理解为一种人格,一个神秘的主体。人有一种被统治感、被支配感,所以我们需要对那个无形的统治者表示臣服和敬畏。和人的连通,则是由生存需要决定的。从原始时代的小型共同体,到农业时代的国家,人们都必须借助合作才能生存。原始时代的合作是为了应对食物不足问题,以及共同防御外在的威胁;农业国家时代的合作则是出于建造农业公共设施的需要。‎ 也就是说,仪式是一种为了生存、合作、被统治而设计的行为形式,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通知”。它包含两个要素,源于事情的重要性,目的是共同确认。‎ 但现在,“仪式感”所指向的几乎是所有不重要的事情,目的也不是共同确认,而是自我确认。工业化社会生存不成问题,合作非常隐形,人也不再有被自然所统治的压力,在强大的技术条件下“通知”快捷而直接,那么在逻辑上,人们对仪式的需要将越来越少。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违背了逻辑,人们不但更加重视仪式,还把仪式降维,应用在一切平庸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其实,今天所谓“仪式感”,就是个体存在感换了一个说法。“仪式感”,事实上是反仪式的。‎ 在个体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真实情境的接触大幅减少,如果必要,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今天几乎可以做到完全消灭所有接触。我们日常参与的社会互动的确在急剧减少,人越是趋向于独处,生活就越缺少变化,记忆就越缺乏附着之物,个体独特性就越难以体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感觉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个人存在缺少价值也缺少意义,体验不到自身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开始寻求形式的支持,把变化、价值、意义和自身的重要性,折现为形式,就像资本时代人们把人和财富的价值全部标记为货币一样。“仪式感”成为了个体存在感的面值。‎ - 25 -‎ 人类本来没有仪式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叫礼和仪,“仪式”一词是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首先使用的。在中国,“仪式感”由谁首先使用无可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表面上由各种媒体渲染,但其流行归根到底是由商业力量推动的,商业善于把人的一切心理需要都动员到消费领域去实现。‎ 我们可以联想起“小资情调”“诗与远方”……它们出现以后,商业就高超地把消费主义以一种“反消费主义”的外衣包裹起来,用以推动消费主义。实现这种高超嫁接的机制,是先把这些名词无限鸡汤化。‎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行仪式源于事情的重要性,而今天的“仪式感”指向的几乎都是不重要的事。‎ B. 举行仪式的目的由共同确立变为自我确立,这与社会状况的改变密切相关。‎ C. 人们爱上“仪式感”,表现了对个体存在价值和个体生命意义的重视和追求。‎ D. 今天所谓的“仪式感”实质是个体存在感,商业力量的推动是“仪式感”走向反仪式的根本原因。‎ ‎16. 下列对于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将现在和过去人们对仪式的理解作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C. 文章用较多笔墨分析当代人们的心理现状,是为了肯定“仪式感”在当今社会新的价值。‎ D. 文章最后用类比分析,指出“小资情调”“诗和远方”和“仪式感”流行原因具有相通性。‎ ‎17. 如何理解标题“‘仪式感’这碗新鸡汤”的含义?‎ ‎【答案】15. D 16. C ‎ ‎17. “仪式感”表现的是个体存在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其流行源于商业力量的包装与推动;表现了作者对以“反消费主义”包装消费主义做法的否定,提醒人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仪式,思考追求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正确方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 - 25 -‎ 项,“根本原因”错误。原文为“‘仪式感’由谁首先使用无可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表面上由各种媒体渲染,但其流行归根到底是由商业力量推动的,商业善于把人的一切心理需要都动员到消费领域去实现”,只是推动力量,不是根本原因。‎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是为了肯定‘仪式感’在当今社会新的价值”错误。结合“但现在,‘仪式感’所指向的几乎是所有不重要的事情,目的也不是共同确认,而是自我确认”“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违背了逻辑,人们不但更加重视仪式,还把仪式降维,应用在一切平庸的地方”“‘仪式感’成为了个体存在感的面值”等分析,“肯定”错误。‎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如何理解标题“‘仪式感’这碗新鸡汤”的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结合“今天所谓‘仪式感’,就是个体存在感换了一个说法。‘仪式感’,事实上是反仪式的”“‘仪式感’成为了个体存在感的面值”“表面上由各种媒体渲染,但其流行归根到底是由商业力量推动的,商业善于把人的一切心理需要都动员到消费领域去实现”等分析,“仪式感”表现的是个体存在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其流行源于商业力量的包装与推动。结合“商业就高超地把消费主义以一种‘反消费主义’的外衣包裹起来,用以推动消费主义。实现这种高超嫁接的机制,是先把这些名词无限鸡汤化”分析,作者对以“反消费主义”包装消费主义做法的否定。提醒人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仪式。‎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 - 25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享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界瞩目。外媒注意到,从百花齐放到资本进场,再到行业洗牌后几个幸存者,中国共享经济正在转型中稳步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产业优势,中国共享经济借得东风,乘势而上。截至2018年底,全球305家独角兽企业中有中国企业83家,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34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41%,2018年中国又有11家共享企业首次进入独角兽行列。‎ 移动支付助推共享经济。美国彭博社刊文称,发展共享模式在中国几乎比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要有前途。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使用智能手机支付的普遍程度,世上没有其他国家可媲美。手机支付亦令共享经济起飞。‎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外媒所津津乐道。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9月3日报道称,从新兴市场制造业技术、可靠性、货币稳定性、治安和国内市场增长等方面讲,中国是第一名。“丰富的劳动力、稳定的货币和政局、世界一流的物流以及更安全的营商环境使中国脱颖而出。‎ 雨伞1小时3元,单车1小时4元,充电宝1小时最高可达8元……外媒关注到,最近一些中国共享经济形态纷纷跨入“涨价时代”。从此前的大规模补贴和优惠,到如今行业集体上调价格,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变化?事实上,涨价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的表现。‎ ‎“中国共享经济是否达到顶峰?”英国广播公司给出的答案是,虽然发展遇上不少困难,但共享经济依然有丰富的潜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 25 -‎ 图表2注:占比=共享服务型支出/人均消费支出 材料三:‎ 中国共享经济从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5年算起,至今也不过4年时间,在短暂的时间内,价格从当初的“白菜价”、“豆腐价”涨到现在的“内食价”,价格出现跳跃式波动,既令人感到眼花缭乱,也让不少消费者深深感触到现在消费共享经济有点力不从心,对共享经济这种行为议论纷纷,褒奖不一,共享经济陷入了典论旋涡,让其身份处于尴尬边缘。‎ 我国共享经济之所以扩张快,大都是资本推动“跑马围地”的行为在作怪而已,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地盘,不惜进行价格补贴,很多共享经济主体其实是不赚钱的,只不过是赔本赔吆喝而已。比如一些共享单车公司即便亏损严重、赚不到钱,依然不停地向市场投放,并将扩张模式继续向中小城市延伸。‎ 这么不计成本的扩张,其后果是危险的:容易导致共享经济的恶性竞争,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使共享经济背离了发展初衷;且也会导致参与共享经济主体的持续大幅亏损,导致资本市场乱象,给了投资者巨大的风险,也让共享经济本身变得脆弱,蒙上了发展阴影,这一切都是低价盲目扩张带来的后果。‎ ‎“借债最终是要还的”,共享经济靠低价格的扩张和经营显然是行不通的,近年一些共享经济主体陷入困局就是最好的证明。值得庆贺的是,目前共享经济主体大都意识到了持续低价恶性竞争的危害会殃及到整个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再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痛定思痛,抱着壮士断腕之决心,向低价共享经济说不,纷纷将共享经济提价。‎ - 25 -‎ 虽然说共享经济纷纷提价行为有很多的无奈,但更多的是经营理性行为的回归,只有这样才能让共享经济持续下去,不让消费者利益受损,也给资本以正常回报。同时,这也是建立共享经济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需要,通过合理“涨价”,让一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共享经济能保证高质量发展,不断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而让那些市场需求不强、价格与质量不相符的共享经济被淘汰出局,让共享经济市场恢复良好生态。‎ 但共享经济市场主体需要注意,不能只站在自身利益角度而唯利是图,让消费价格高得离谱,导致价格严重背离它的价位,只顾通过脱离实际的提价而让自己经营盈利:这样做又会适得其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有可能引发共享经济消费者的反对。这是特别需要谨记的坚守的经营原则!‎ ‎(2019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共享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界瞩目,发展顺利,有丰富潜力,正在转型中稳步发展。‎ B.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产业优势、移动支付、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了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 C. 图表中,在线外卖的共享型服务普及率和共享型服务支出占比都居首位,医疗领域则都是最低。‎ D. 共享经济提价有经营理性行为回归的原因,也是共享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但须遵循经营原则。‎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表中,出行、住宿、餐饮、医疗等领域共享经济发展迅速,但共享型服务支出占比仍然偏低,住宿和医疗更为明显。‎ B. 共享经济的价格从“白菜价”“豆腐价”涨到现在的“肉食价”,跳跃式波动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对这种涨价行为褒奖不一。‎ C. 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资本推动“跑马圈地”的行为,导致有些共享经济主体公司出现亏损严重、赚不到钱的现象。‎ D. 要使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让共享经济进入市场进行优胜劣汰,让需求不强、价格与质量不符的共享经济主体淘汰出局。‎ ‎20.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为何还要大幅涨价?‎ ‎【答案】18. C 19. C ‎ ‎20. ①涨价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②是经营主体低价恶性竞争之后理性回归的表现;③建立和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必然要求 ‎【解析】‎ - 25 -‎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错在“在线外卖的共享型服务普及率和共享型服务支出占比都居首位,医疗领域则都是最低”这个地方,表述太绝对,不合图表事实。从图表看2015年出行的普及率高于在线外卖;而“2015-2018年共享型服务普及率”这个表中,医疗领域的比率高于共享住宿的,说明并不都是最低的。‎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C项,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原文是“我国共享经济之所以扩张快,大都是资本推动‘跑马围地’”的行为在作怪而已,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地盘,不惜进行价格补贴,很多共享经济主体其实是不赚钱的,只不过是赔本赔吆喝而已。比如一些共享单车公司即便亏损严重、赚不到钱,依然不停地向市场投放,并将扩张模式继续向中小城市延伸。”也就是说有些共享经济主体公司出现亏损严重、赚不到钱的现象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跑马圈地”。真正导致一些公司严重亏损的原因是“价格补贴”或同行之间的低价战等恶性竞争导致的。‎ 故选C。‎ ‎【2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回答:中国共享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还要大幅涨价的原因。从材料一,“事实上,涨价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的表现”,可概括出市场规律;“目前共享经济主体大都意识到了持续低价恶性竞争的危害会殃及到整个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再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痛定思痛,抱着壮士断腕之决心,向低价共享经济说不,纷纷将共享经济提价”“虽然说共享经济纷纷提价行为有很多的无奈,但更多的是经营理性行为的回归”可概括出经营主体方面的理性回归。从“同时,这也是建立共享经济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需要,通过合理‘涨价’”,等语句可概括出市场机制的需要。筛选整合信息,要学会分点、从多角度回答。‎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朋友圈里有我们的喜怒哀乐,也有人生的五味杂陈。发朋友圈,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记录;不是为了讨好他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自己的朋友圈,只要初衷不变,本心为好,想怎么发就怎么发。‎ ‎【答案】例文 朋友圈那些事儿 作为朋友圈创造者--微信,它的“微”妙之处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如此,朋友圈便是你的桥、他人的楼。正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独具一格的桥与楼,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朋友圈。‎ 我总是觉得,属于我的桥与楼,是会使他人产生共鸣的,它就是第二个“我”。我喜欢让那些值得分享的文字、文章亦或是自己的感受,成为那轮“明月”。‎ 暑假里,我每天都会保持阅读,若是碰到深有感触的文字,就拍下照片,编辑文字,发送朋友圈。记得有次,我发了一段山本耀司对于自由的理解,有一个昔日同学在下面评论说:如果不是我同学,我肯定屏蔽你了。我惊愕不已,直问为什么。他说:天天发鸡汤,我受不了了,都喝腻了。我回复:我什么时候发鸡汤了?他只道:你的朋友圈,一天一条鸡汤。我打开朋友圈,只是一条条书摘与感悟。最后,那个同学只说了一句话:感受写在本子上自己看就好了,为什么每天都要发朋友圈呢?所有想反驳的话只哽在喉间,我哑口无言。‎ 原来,我的朋友圈可能带给别人的不是共鸣,而是打扰吧。后来,对于书摘--那些朋友圈眼中的“鸡汤”,我变得小心翼翼,不再发俯拾皆是的文字、文章,只隔段时间精选最精彩的部分。朋友圈的朋友们也觉得,偶尔来剂心灵药石,也并非什么事儿。‎ - 25 -‎ 通过朋友圈的动态,我了解朋友们是否安好以及生活近况--有人深夜在朋友圈打卡背英语,有人云游各地晒出美不胜收的风景照,有人也抱怨生活对他砍下无情一刀。我也会在朋友圈立志,好像有了那么多人的监督,那么多朋友的加油打气,在走向梦想之门的路上,又多了一级阶梯。‎ 现在,我的朋友圈少了矫情的言语、无尽的抱怨,只留下了一些讯息,向关心我的朋友传达--我很忙,但是我很好;我这个人挺有趣的,不焦躁,不做作,时不时开点小玩笑,不是刻板的一本正经;我有很棒的理想,有想去的地方,我正在努力,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我很幸福。‎ 我喜欢看看朋友圈,接受朋友们的分享。我也喜欢分享,当与朋友们产生共鸣时,分享使人如此快乐。通过朋友圈,我们学会包容--既然我们能接受与不同的人做朋友,那么就能够包容朋友圈五花八门却积极健康的内容。‎ 朋友圈,实则是一种“天涯若比邻”的陪伴,或许有人讨厌朋友圈,但它也有自己存在的意义--通过这个平台以及纷至沓来的朋友圈那些事儿,我们与朋友亦或是不熟之人,多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桥与楼,让朋友圈那些事儿成为明月,装饰我们的梦。‎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从材料来看,推崇的观点是发朋友圈应该以自己的“初心”为标准,不必为他人的意见而不发,更不必为了营造虚假的生活图景而进行“表演”,提倡我们即使在网络的朋友圈里,也要保持真正的自我和本心;同时也提示我们,应该从朋友圈里看出朋友们的喜怒哀乐,人生五味。‎ ‎【立意】精彩的朋友圈;发自本心,即为真实;不要在网络上表演虚假的人生;坚守自我,不为他物所动。‎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朋友圈那些事儿》,第一段由微信引出朋友圈。第二段是自己观点,喜欢发朋友圈;第三段四段由自己的经历得出“原来,我的朋友圈可能带给别人的不是共鸣,而是打扰吧”;第五段自己通过朋友圈了解朋友;第六段自己朋友圈的变化,“现在,我的朋友圈少了矫情的言语、无尽的抱怨,只留下了一些讯息,向关心我的朋友传达--我很忙,但是我很好”;第七段论述“我喜欢看看朋友圈,接受朋友们的分享”。最后点明,朋友圈其实就是“多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桥与楼”。‎ ‎【素材】1. ‎ - 25 -‎ 当微信朋友圈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演员们将有一个很好的舞台展示自己。果然,兴冲冲加了同学微信后,才第一天就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圈消息,手机仿佛成了按摩仪,滋滋振动无终无止。我只好开了免打扰,继续看我的公众号。我很惊讶,平时神经大条的同学,发起朋友圈怎么摇身变成文艺范儿的少男少女了?同时还有些鄙视,我一向以为,做人还是展示真实的自己才好。这样装神弄鬼也只是停留在朋友圈里,现实中的你该怎样还是怎样。‎ ‎2.可惜,事与愿违。新年将至,同学群群主发出了活动通知:在朋友圈发“最美”的照片,获得点赞数最多者就能获得群主发的20元红包,限时一天。通知一发出来,朋友圈立刻炸了锅,新消息数量一下子涨到了几十条。我点开一看,又是清一色的装模作样。点赞数首当其冲的是一张美食照片,竟多达30多个。这张照片配文一句:奶奶做的煎饺,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下方评论全是赞扬言语。但我知道,这其实是某天放学我和他一起去小吃店买的,当时他拍好照片还给我看呢。现在心里第一感觉就是反感,这样说谎真的好吗?我立马打开他的微信窗口,私聊起来。‎ ‎3.“朋友圈就是一个虚拟大舞台,大家带着面具,一起把酒言欢,活得潇潇洒洒。”我们总要在面具上涂一个大大的笑脸,如同一个小丑,掩去自己的感情,很用心地讨巧,满含期待地看每个人对我的点赞。曾经我多么天真地以为,我可以在朋友圈与我的朋友分享我的悲伤,他们会来安慰我、理解我。我躲在一个黑暗狭小的角落,在凉薄的月光下宣泄自己所有伤悲,我以为他们会有感同身受,告诉我世界上所有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快乐。‎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25 -‎ - 25 -‎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