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1 KB
  • 2021-06-09 发布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9散文阅读(概括分析题)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突破练 9 散文阅读(概括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水 在 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 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 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 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 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 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 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 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 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 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 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 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 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 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 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 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 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 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 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 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 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 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 对自己说“对,对,对”。 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 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 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 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 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 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地走上了通往捞纸房 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 年第 5 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段,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 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序的同时,突出了老 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 C.“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 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代变迁中 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 2.文章第④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 ★3.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推 磨 刘庆邦 小时候我不爱干活儿,几乎是一个懒人。可我娘老是说,一只鸡带俩爪儿,一只蛤蟆四两力。在这样 的观点支配下,一遇到合适的小活儿,娘就会拉上我,动用一下我的“俩爪儿”,发挥一下我的“四 两力”。 秋天,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红薯。鲜红薯不易保存,把一块块红薯削开,削成一片片红薯片子, 摊在地里晒干,才便于保存。削红薯片子是技术活儿,由娘操作。娘分派给我的任务,是把湿红薯片 子运到刚耩上小麦的麦子地里,一片一片摊开。这么多红薯片子,啥时候才能摊完呢,我一见就有些 发愁。娘好像看出了我的畏难情绪,手上一边快速削着红薯片子,一边督促我:快,快,手脚放麻利点 儿!我虽然不爱干活儿,却很爱面子,不愿让娘当着别人的面吵我,只得打起精神,用竹篮子把红薯片 子装满,抵在肚子上,一趟一趟往附近的麦子地里运。天渐渐黑下来了,月亮已经升起,照得地上的 红薯片子白花花的。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更没有感到什么诗意,只想赶快把活儿干完,好回家 吃饭。 比起晒红薯片子,最让我难忘的活儿是推磨。 石磨分两扇,下扇起轴,上扇开孔,把轴置于孔中,推动上扇以轴为圆心转起来,夹在石磨两扇间 的粮食就可以被磨碎。磨的上扇两侧,各斜着凿有一个穿透性的磨系眼,磨系眼上栓的绳套叫磨系 子,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里,短的一头别在上扇的磨扇上,长的一头杠在人的肚子上,利用杠杆的原 理,人往前推,石磨就转动起来。 我刚参与推磨时,还抱不动一根磨棍,娘让我跟她使用同一根磨棍推。娘把磨棍放在小肚子上 往前推,我呢,只能举着双手,举得像投降一样,低着头往前推。人的力量藏在身上看不见,只有干活 儿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可因为我和娘推的是同一根磨棍,我不知道能不能帮娘增加一点儿力量。 娘一个劲儿鼓励我,说好,好,不错,男孩子就是劲儿大。得到娘的鼓励,我推得更卖力,似乎连吃奶 的力气也使了出来。一开始我觉得推磨像是一种游戏,挺好玩的。好多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 就是让不动的东西动起来,不转的东西转起来。推磨不就是这样嘛!可很快我就发现,石磨可不是玩 具,推磨也不是游戏,推磨的过程过于沉重、单调和乏味。只推了一会儿,我就不想推了,拔腿就往 外跑。娘让我站住,回来!我没有听娘的话,只管跑到院子外边去了。 等我长得能够单独抱得动磨棍,就不好意思再推磨推到半道跑掉。娘交给我一根磨棍,等于交 给我一根绳子,我像是被拴在石磨上,只能一圈接一圈推下去。推磨说不上前进,也说不上后退,因 石磨和磨盘是圆形的,磨道也是圆形的,推磨的人只能沿着磨道转圈,转一圈又一圈,循环往复没有 尽头。 推磨不仅要付出体力,更要付出耐力。每个人的耐心,都不是天生就很足够,多是后天经过锻炼 积累起来的。对我的耐心最大的考验来自每年春节前的推磨。一年一度过春节,要蒸白馍,包饺子, 炸麻花,需要比较多的面粉。过年主要是吃白面,白面都是由麦子磨出来的。在所有的粮食中,因麦 子颗粒小,坚硬,是最难研磨的品种之一。没办法,人总得过年,总得吃饭,再难推的磨也得推。年前 学校已经放寒假,我再也找不到逃避推磨的理由,只得硬着头皮加入推磨的行列。平常我们吃不到 白面馍,都是吃用红薯片子面做成的黑面锅饼子,锅饼子结实又粘牙,一点儿都不好吃。吃白面馍的 希望构成了一种动力,推动我们把磨推下去。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农村通电和打面机的普遍使用,石磨就用不着了。我小时候反复推过的、 曾磨炼过我的耐心的石磨,也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推磨的时代结束了,怀念就开始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叙述了“我”干晒红薯片子和推磨的活,体现出“我”生活的年代特征以及娘对孩子的教育 方法等,解说了第一段中娘的思想观点。 B.文章语言口语化、生活化,亲切自然,特别是对娘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娘对“我”的关爱之情,还 体现了娘对“我”循循善诱的教育。 C.“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表达了“我”对晒红薯片子感到劳累的真实感受,但从“当时”一 词推测,“我”现在很怀念当年有诗意的生活。 D.“我”认为推磨是围着磨道转圈的循环往复,再结合打面机普及后就不再用石磨的事实可知 “我”喜爱劳动但讨厌重复劳动的思想。 ★5.文章画横线的段落(第四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具体作用? ★6.作者在体力劳动(晒红薯片子、推磨)的过程中有哪些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专题突破练 9 散文阅读 (概括分析题) 1.C 解析 C 项,“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说法错误,徐师傅对这种长年辛苦 劳作的生活并不“纠结与无奈”。 2.参考答案 描写角度: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或:从 虚和实的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句式角度:运用排比,句 式整齐;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韵律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要求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 赏析第④段,描写景物的角度常见的有时空、感官、动静、虚实、色彩、修辞、点面结合、工笔和 白描等,第④段主要是从感官角度去描写;在句式运用上,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整句散句相结 合,“当当”“哗哗”“唰唰”等叠词的运用使句子富有韵律美。 3.参考答案 “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水声渐渐从繁密 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匠 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标题内涵的能力。这道题的意图在于引导我们思考在社会浮躁的风气 之下如何将我们的传统手艺代代传承,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去分析, 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例如,由第 ⑥段“这两种水声……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可以看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 和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则暗示着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 渐衰落。再由第⑩段中水声的变化,可看出徐师傅对捞纸工作的全情投入。 4.D 解析 D 项,“讨厌重复劳动的思想”错误,作者写推磨“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是客观描述推 磨的过程,没有体现作者对重复劳动的厌恶之情。 5.参考答案 内容:①石磨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名称。石磨分为上下两扇,上扇上有磨系眼,可以拴磨 系子,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以下扇的轴为中心转动。②石磨的作用。通过石磨上下扇的摩擦可以把粮 食磨碎。③推磨的方法。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形成杠杆,人往前推带动石磨转动。 作用:①让读者明白有关推磨的内容。因为现在的读者大多没有推过磨,交代有关石磨的内容, 让读者对石磨、推磨有个明确的认识,更容易理解文章。②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对推磨内容的描 写。 解析 第一问,要从文章的第四段表述的具体内容上分析、概括,比如文本描写了石磨的上下扇、上 扇磨与下扇磨的结合、上扇的磨系眼和磨系子以及人如何使用杠杆原理推磨等等,这些可以从石磨 的构造、石磨各部分的名称、石磨的作用以及推磨的方法等角度概括。回答第二问,可以从这一段 交代的内容与题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读者的关系等角度进行。 6.参考答案 ①所有人都有体力干活,体力也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②孩子参与劳动需 要大人的不断督促和鼓励。③所有的劳动都不是游戏,过程可能比较单调、乏味,需要付出体力、 耐力才能完成。④人的耐心多是后天锻炼积累出来的。⑤希望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产生一种 动力,引导人们继续工作。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文本描写“我”晒红薯片子和推磨两项劳动时生发的议论内容,即作者 在描写这些内容时表达的观点或表达的情感等。从第一段看,作者借助娘的口吻告诉读者每个人都 有力量劳动,岁数小也应该有力量,不过力量不大而已;第二段,写晒红薯片子的内容,写了在娘的督 促下“我”虽然不爱干活但能坚持干活的内容;第五段,写“我”很小的时候帮助娘推磨,“我”认 为人的力量在干活的时候能够显示出来,并且认为干活不是游戏,干活是比较单调、乏味的;第七段, 写推磨要付出耐力,自己就是在推磨中锻炼、积累了耐心;同时,作者认为希望获得美好的东西就会 产生干活的力量。由此,通过相似情感和类似感悟的合并,就能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