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2.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武汉市 2020 届高中毕业生六月供题(二)
语文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20. 6
本试题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
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
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
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
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
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
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
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
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国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
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2 -
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
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
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
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
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
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
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
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
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国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
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
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
适合自已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
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样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
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
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
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
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
的困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是“打造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任务。
B.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
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
C. 当今世界的个别大国虽也主张构建共同体,但其所主张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
的敌人为目标的。
- 3 -
D.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它不排斥其他文明的思想资源,不同的思想文
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
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
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D. 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
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
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
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 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
源,但具有新意义。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A 项,“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从原文“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
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可知,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用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观
念即可,不必“人类命运来间体理念。
B 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源的范围缩小了,还应包括“关于社会
- 4 -
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
D 项,“不排斥其他文明的思想资源”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
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
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 项,“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 项,结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对应的
区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故选 C。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
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
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
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
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
词、时间词(如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
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
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单纯地筛选信息,
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 5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通过近 30 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
煌成就,但是,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
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
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
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
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
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360 百科“精准扶贫”词条
2019 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具有扶志、扶智作用的非遗扶贫也进入关键节点。在党中
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文旅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 10 个“非遗
+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电商连接非遗和扶贫,使蕴藏文化内
涵的非遗作品充分释放商业价值,助力非遗工匠脱贫致富,实现非遗发源地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19 年 7 月 10 日》
材料二:
- 6 -
材料三:
“修了 2 个蔬菜大棚,但气温不太适合,种出来的南瓜、辣椒品质达不到市场要求。”
贵川一名村党总支书记说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产业发展起步艰难,投了钱没起到效果,
扶贫干部的公信力也打了折扣。
“一些贫困户觉得,现在上的扶贫抓得紧,基层扶贫干部干不好设法交差,所以自己不
干,扶贫干部也会帮着干。”中部某省一位扶贫干部说。
扶贫领城中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西部一位驻村“第一书
记”指着架子上一排排扶贫资料档案袋说,扶贫档案每一户都是一大本,前前后后整理更新
多次,反反复复需要贫困户签字。干部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群众并不买账,认为是在玩
虚活儿,走形式。
--摘自新华社《扶贫干部喊屈:我干你看,我帮你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A. 扶贫工作在我国早已开展,但由于扶贫的形式比较“粗放”,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是
“精准扶贫”政策出台的背景和重要原因。
B. 让“非遗”走到线上,能充分挖掘出贫困地区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促进当地居民就业,
调动当地百姓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脱贫。
C. 由材料二图 1 可知,2012-2015 年间,来自中央财政的扶贫资金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间
接说明这 3 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
D. 某些地区“精准扶贫”演变成了“精准填表”,因而使贫困户与扶贫工作干部之间产生了
矛盾,扶贫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 7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地区有能力进行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说明该地已经摘除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
快速发展的轨道。
B.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目前的扶贫工作成绩和问题同在,需要帮扶更精准,制度更有力,做
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 由材料二图 2 可知,劳动力少是贫困户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问题并不能通过鼓励生
育得到解决,采取帮扶措施更加有效。
D. 目前扶资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还需解决人的问题,对扶贫干部严格要求的同时,对贫
困群众也不能一味纵容。
6. 某贫困县地处大山山脚,竹林漫山遍野,景色秀美。当地居民“人人能把山歌唱,家家会
把竹器编”,但一直无法摘掉贫困的帽子。参考以上四则材料和当地情况,你认为当地应有
哪些精准扶贫措施?
【答案】4. B 5. A
6. ①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专款专用;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非遗”+“旅
游”+“电商”扶贫;③加大教育扶贫;④投入健康扶贫,做好基础保障工作;⑤加强对扶贫
干部的工作要求杜绝工作的形式主义;⑥对贫困户多进行宣传和沟通,激发贫困户的内驱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
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
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
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
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错误,材料一“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通过
近 30 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可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C 项,“间接说明这 3 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错误,根据图表信息无法得出“间接
说明这 3 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的结论。
D 项,“因而使贫困户与扶贫工作干部之间产生了矛盾”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扶贫领域中
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可知前提条件是“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
义”,且“产生心理冲突”。
- 8 -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如果一个地区有能力进行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说明该地已经摘除了贫困的帽子,走
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错误,原文材料一“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
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可知“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并不
能说明“该地已经摘除了贫困的帽子”。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
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
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
作答。“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
上”,可知要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在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
作的总体部署下,文旅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 10 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
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电商连接非遗和扶贫,使蕴藏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充分释放商业价
值,助力非遗工匠脱贫致富,实现非遗发源地乡村振兴”,可知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实现“非遗”+“旅游”+“电商”扶贫;“2019 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具有扶志、扶智作
用的非遗扶贫也进入关键节点”,可知要加大教育扶贫;根据材料二图表贫困户贫困的原因
有 40.9%因为疾病损伤导致贫困,可知要投入健康扶贫,做好基础保障工作;“西部一位驻
村‘第一书记’指着架子上一排排扶贫资料档案袋说,扶贫档案每一户都是一大本,前前后
后整理更新多次,反反复复需要贫困户签字。干部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群众并不买账,
认为是在玩虚活儿,走形式”,可知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工作要求杜绝工作的形式主义;“一
些贫困户觉得,现在上的扶贫抓得紧,基层扶贫干部干不好设法交差,所以自己不干,扶贫
干部也会帮着干”,可知对贫困户多进行宣传和沟通,激发贫困户的内驱力。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
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9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
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
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
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米
侯发山
早起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不敢歇息,提
溜着水桶进到田里。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
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
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涂到玉
米的叶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水流的“滋滋”的声
音,在老贵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入耳……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老贵差不多挑了
三四十担水,等到 7584 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
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滋溜起来。给
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
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
留了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其实不用抢,这年头根本没人愿意种地。
政府把其他几块没有人要的地都种上了树。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文量了无数次。
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有人让他
种药材,说药材值钱,他说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也没有用。有了这块地,老贵就把原
先的责任田转让给了邻居。他说土理到脖子那儿了,顾不了那么多。也是,老伴病逝多年,
他今年 58,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
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
有了水分的滋润,玉米苗在日头的照射下,尽情地舒展着身子,茁壮,精神。看着一棵
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都是他的孩子。日头
越升越高了,空气中有着明显的燥热。老贵喜欢这样的天气,又有墒,玉米就长得格外快。
- 10 -
老贵下意识地抽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几个月后玉米成熟的馨香。
这时候,二宝带着大全过来了。这两人老贵不陌生。二宝是村主任,大全也是本村人,
如今在城里盖房子,是个大老板。
二宝说:“贵叔,跟您商量个事。”
大全掏出一棵烟递过去,老贵下意识地接过。
“就是这块地的事。”二宝迟疑了一下,说出了口。
老贵盯着大全:“你也想要?”
大全点点头。
“没门!”老贵把手里那根纸烟甩了。去年,村里有人要用这块地当墓地,给多少补偿
老贵都没答应。
大全又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说:“贵叔,你要多少补偿都中。”
老贵没有接大全手里的烟,指着地里的玉米,说:“你得先问问它们答应不答应!”二宝
说:“贵叔,若是玉米知道,也会答应的。”
“二宝你也啥意思?”老贵一时给搞糊涂了。
二宝说:“贵叔,我知道您对这块地的感情,但你也得想想村里那些孩子们,跑到十几
里外的镇里上学,刮风下雨,孩子不受罪?一年要穿坏好几双鞋子呢。”
老贵梗了一下脖子,说:“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
鞋……”
大全有点哭笑不得,说:“贵叔,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
“啥?建学校?”老贵懵了。
“人家大全要无偿给村里建个小学,就打算在这块地上建!”二宝补充道。
“真的?”老贵似乎不相信。
几乎同时,二宝和大全点了点头。
那些玉米苗随风摆动,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同意。老贵一脸难色,不知道该怎样给它们交
流。
大全说:“贵叔,不急,等您收了这季玉米再说。”。
这还差不多。老贵的脸像雨后的彩虹,亮丽而有色彩。
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学校的名字就叫“玉米小学”。老贵的儿子叫玉米,
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
(原载《山西文学》2019 年第 11 期)
- 11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结尾,补叙了老贵儿子玉米因排雷而意外牺牲的情况,照应了前文老贵抢要这块中
越边境无人要的土地并执意种植玉米的情节,使得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B. 小以玉米地为叙事背景,多处使用拟人化手法,写出老贵与玉米的亲密无间,小说语言简
洁流畅,人物语言朴素自然,夹杂方言,流淌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 小说在老贵与二宝和大全的对话处,使用了“误会法” ,让老贵误解二人买地的意图,
到结尾才点名真相,这样写使情节波澜起伏的同时,也写出了老贵性格固执的一面。
D. 小说故事立意好,注重从小人物身上感受大时代,成功的塑造了老贵这样一个支持教育的
农民形象,让人感受到“精准扶贫”春风吹拂下农民的新思想和农村的新变化。
8. 小说后半部分的段落篇幅都很短小,甚至采用独立句成段的形式,作者这样处理有何效
果?
9. 小说以“玉米”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与小说前半部分描写老贵劳作场景的慢节奏形成反奉,加快小说的叙
述节奏,迅速推进情节发展使小说叙述具有波澜。②简洁和密集的内容,有助于刻画和丰富
人物形象。后半部分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在前半部分老贵热爱土地勤劳细心、恬
然自安的形象基础上,丰富了其重视亲情顾全大局、支持教育的形象。③有利于小说主题的
集中表达。后半部分集中体现了关情传递的小情怀和教育发展的大情怀有力地讴歌了新时代
“精准扶贫”背最不农村的新思想和新变化。④避免拖泥带水,表达简洁明了,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
9. ①老贵耕种和坚守的玉米地。它是老贵农民身份的体现,是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家园。②
玉米地上建起的“玉米小学”。体现了对教育的支持和坚守。③老贵的儿子叫玉米。表现了
老贵对儿子的思念和永恒的守候。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也写出了老贵性格固执的一面”错,根据前后文的内容,老贵不愿让出玉米地,是基
- 12 -
于对土地的热爱,对教育的支持,对儿子的怀念,文章结局是老贵支持了建设新小学的计划。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基本能力。首先明确自己的观
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分析原因。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
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
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
容进行分析。小说后半部分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
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通过“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
让他们买鞋……”交代了老贵不卖地的原因,同时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暖的形象,通过“贵叔,
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体现了大全对教育的支持;并且能在一言一语中迅速推进小
说情节发展,是内容表达整洁而准确,和前半部分的慢节奏形成鲜明对比,提升读者的阅读
兴趣。后半部分内容紧凑,同时突显出小说的主旨,体现了对教育的关注,也说明了教育对
改变农村的重要性。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及把握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
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
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
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
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
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
关、反语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 “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
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
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老贵种了一辈子庄稼,种地既是他物质财
富的来源,也有他对耕种的热爱,还有他对儿子的思念,老贵照顾这块土地上的庄稼就像是
在照顾自己的儿子,像是同儿子在交流,这是他精神的寄托。老贵将卖玉米的钱捐给孩子们
上学用,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支持。“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
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涂到玉米的叶
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玉米的成长如同孩子一样,
- 13 -
需要细心的照料,孩子的教育问题有需要人们的支持和付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有贱妾有子名文,
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
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
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
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
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
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
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
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馀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
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
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
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
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
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
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
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
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
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选自《史记 孟尝君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
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B. 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
- 14 -
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C. 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
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D. 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
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B. 诸侯,是古代井田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分公、侯、伯、
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C.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君是爵位,也是称呼。田文,因字为孟,封地为尝邑,承袭其
父君位,所以叫孟尝君,《战国策》也有记载。
D. 质,古指一国为保证履行某种条约或诺言而派遣到对方国内作抵押的人。一般是国君的儿
子、亲属或重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婴认为五月出生的田文长大后会对父母不利,所以很不喜欢这个贱妾之子,甚至不让田
文的母亲抚养他。
B. 田文批评父亲手握齐国重权,却奢侈专横,只为自己谋取私利不顾国家和百姓谋利益,虽
言辞激烈,却得到父亲认可,并委以重任。
C. 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
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D. 苏代讲关于木偶人与土偶人的故事,旨在劝孟尝君不要前往秦国。孟尝君接受了建议,取
消了行程。
1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2)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孟尝君舍弃家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
千人,无论富貴贫贱一律与田文相同。
(2)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行,如果回不来,您恐怕会被土偶人嘲笑
- 15 -
吧?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
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
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句意是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
了。句中“君用事相齐”是主谓短语作主语,“至今三王矣”作谓语,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
停顿,但是不能在“用事”和“相齐”之间停顿,这样排除 A、B 项。“今君后宫蹈绮毅穀而
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句意是现在您的姬妾可以随意践踏綾罗绸缎,而贤士
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句式对称,
语意通顺,所以应在“仆妾”之前停顿,这样排除 D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井田制”错。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所以要把“井
田制”应改为分封制。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
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
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
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 项,“言辞激烈”错,应是言辞委婉、含蓄。
故选 B。
- 16 -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遇”,对待;“以故”,因此;“倾”,使……倾心;“无”,无论;“等”,
相同。第二句关键点:“今秦,虎狼之国也”,判断句,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
“得无……乎”,固定句式,恐怕……吧;“为……所”,被动句,被。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
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
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
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
了个儿子叫文,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
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大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
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扔了这个孩子,你竟敢让他活了下来,这是
为什么?”田文叩头大拜。接着问田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
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跟门户一样高时,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
是由上天授予呢(人这一生是从上天那里接受命运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还是从门户那里
接受命运呢)?”田婴沉默不语。田文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如果是从上天那里接受
的命运),您还担心什么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如果是从门户那里接受的),那么只要加
高门户就罢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
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
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
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
君王(威王、宜王、滑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
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广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
- 17 -
的姬妾可以随意践踏綾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
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大量地囤积家财,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
却忘记了国家利益一天天受到损害。我私下感觉很奇怪。”从此以后,田婴开始礼待器重田
文,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
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
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
君舍弃家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无论
富贵贫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门客,与门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
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门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门客父母的住处。门客刚刚离开,孟尝君
就已派使者到门客父母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孟尝君曾经招待门客在夜间吃饭,有个门
客被灯光遮住了。这个门客很恼火,认为自己的饭食和别人不一样,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门客渐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
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
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来请求拜见孟尝君。孟尝君就准
备去秦国,而宾客们都不想让他去,规劝他,他不听从。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
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在一起谈话。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
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得毁,也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
着你跑,不知道你会被冲到什么地方去。’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
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恐怕会被土偶人嘲笑吧?”孟尝君就作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①。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葵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注:①亦作“浮瓜沉李”。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
寒水。”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8 -
A. 词人散开头发,解开衣襟,这既反映夏夜天气闷热,更体现了词人的爽朗豪迈。
B. 池中流水滑涓,水势轻缓,但也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
C. “池儿” “月儿”的称呼轻松有趣,词人对“池”与“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 池边有一女子,以水池为镜,梳妆打扮,天真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饶有情趣。
15. 本诗名为“戏作”,轻浅自然,妙趣横生。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有哪些“妙趣”。
【答案】14. B 15. (1)夏夜闲适生活之趣。以散发披襟的处所、浮瓜沉李的杯子这样
的“谜面”,来暗伏新池这个“谜底”,表现出词人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方便、轻闲。
(2)语言轻松有趣。“池儿”“月儿”的称呼,轻俗有趣,足见喜爱之情;而“唤个月儿”
的措辞。不仅写景由实境入空。更是妙语解题;天下有水则有月,本无稀奇、经词人这么一
说,平常的一个意思竟显出盎然的趣味。
(3)池中美景之趣。下阙写彩绘楼阁,秀影摇曳,不觉喧闹,更显空灵静谧;粉荷倒影,似
“倒开”池中,明丽如画,池中之景空灵而优美;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更添雅趣。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
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
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 项,“日复一日地侵蚀者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赏析有误。结合诗意,“侵”应为“浸
润”,“细侵阶”,慢慢地浸润台阶,而非“日复日地侵蚀台阶”。同时,结合题目“新开
池戏作”,此池为新池,“侵蚀”也不合实情。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有哪些“妙趣”。读懂
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这首词以夏夜纳凉为契机,写词人对这个新开小池的喜爱之情。上片主要写他夏夜池边纳凉
的闲适之情。首句写池,以散发披襟的处所、浮瓜沉李的杯子这样的“谜面”,来暗伏新池
这个“谜底”。表现了词人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方便与闲适,这体现了夏夜闲适生活之趣。
上片末句,以“筑个池儿”的轻巧口吻正面点题,兼写因池见月的景象。这里“池儿”、“月
- 19 -
儿”的称呼,轻俗便捷,足见喜爱之情;而“唤个月儿”的措辞,不仅写景由实境入空,更
是妙语解颐:天下有水则有月,本无稀奇,经词人这么一说,平常的一个意思竟显出盎然的
趣味。这体现了用语轻松有趣。
下片主要写池中丰美的倒影,写得空灵而优美。这倒影由无生命之物到有生命的高级动物逐
层递进,诗意渐浓而意境渐美。首先他写池水边自己华居画栋在池水中投下它的倒影,这倒
影随波摇动,空灵不定。其次他写池水中的粉色荷花也在池中投下自己的倒影。水面上开放
的荷花和水中荷花的倒影交相辉映又浑然一体,使人乍见之下,以为是荷花“倒开”于水中,
明丽如画,池中之景空灵而优美。最后一个可以与池水中的荷花倒影媲美的,是一个打扮好
的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更添雅趣,这体现了池中美景之趣。据此分析,本题从夏夜闲
适生活之趣、语言轻松有趣、池中美景之趣三个方面回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
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
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相见欢》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化无形为有形,抒发了亡国的离愁
哀思。
(2)《师说》中韩愈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从师学习是和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借“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尽了秦统治者对百姓盘剥掠夺并挥
得无度的本质。
【答案】 (1). 剪不断 (2). 理还乱 (3). 吾师道也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
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
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
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庸”“ 锱铢”等字词的书写。
- 20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小题。
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 交叉感染。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
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筵和席
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
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
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______分坐分食。
中国早期的分餐制度从贵族的饮食礼仪出发,借助儒家道德教化的东风,自上而下传播成主
流的饮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
炉进餐的饮食习惯,( )。唐宋之交实行科举取士,实现了阶级 的庶民围坐在高
足坐具旁,在宋代 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
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
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这样的转变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
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防患 正襟危坐 流动 星罗棋布
B. 防范 正襟危坐 流动 鱗次栉比
C. 防范 不苟言笑 变动 星罗棋布
D. 防患 不苟言笑 变动 鳞次栉比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随之明显地改变了饮食方式
B. 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随之体现了饮食方式明显的改变
C. 饮食方式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
D. 饮食方式随之明显地体现了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的改变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样的坐具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
礼仪。
B. 由于先秦时代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以及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都决定了
- 21 -
坐具这样的形式。
C. 无论从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和从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来看,都
适合这样的坐具。
D. 这样的坐具对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和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都具
有很好的适应。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成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
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
的成语。
本题,防范:防备、戒备。动词。防患:防止灾祸。动宾结构短语。语境说的是采用分餐制
为了防备交叉感染,所以选用“防范”。
正襟危坐:强调坐姿端正,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结合语境说的“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这种分坐分食的吃饭
方式坐姿端正,所以选用“正襟危坐”。
流动:是指经常变动,不固定;可以指液体或气体等不断变动的物体。变动:指变化;更动。
语境是说科举取士实现了庶民的阶级的不固定。所以此处选用“流动”
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建筑等排列密集整齐。星罗棋布:强调数量多分布的范围广。语境是说
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排列密集整齐,所以选用“鱗次栉比”。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
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
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
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
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根据前文“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要表
达的意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当时的饮食方式,饮食方式主要表现就是隋唐时
期分餐共食并存,那么所填句子的主语应是承上说的是“饮食方式”,而不是“分餐与共食
- 22 -
的并存局面”,这样就排除 A、B 项。D 项说的是饮食方式体现了“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
存局面的改变”是错的,结合前句,此处时说饮食方式的改变“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
的并存局面”,所以 C 选项表述清晰明了。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
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B 项,成分残缺,缺主语。
C 项,“无论……和……”关联词搭配不当。
D 项,搭配不当,“具有……的适应”不能搭配,且缺少宾语中心词。
故选 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洁癖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根据程度的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轻微的洁癬患者表
现为经常性地洗手;稍微严重的洁癖患者除了洗手,还不允许他人触碰自己的物品;①_____,
故而他们中的多数人保持着单身独居的状态。②_____,只有在清洁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才不
会感到痛苦和紧张,所以对洁癖患者来说,③_______。
【答案】 (1). 严重的洁癖患者甚至无法正常与人交往 (2). 洁癖患者的行为是对自
己心理的一种安慰 (3). 最难过的就是心理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
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
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 23 -
本题,第一空,根据前句“轻微的洁癬患者表现为经常性地洗手;稍微严重的洁癖患者除了
洗手”可知是按照洁癖程度越来越重来写的,所以该处应是说“严重的洁癖患者”的表现。
再后句“他们中的多数人保持着单身独居的状态”的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是“严重的洁癖
患者甚至无法正常与人交往”。
第二空,据后面说的“只有在清洁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才不会感到痛苦和紧张”,可知前后
两句是因果关系,所以要填的是“洁癖患者的行为是对自己心理的一种安慰”。
第三空,由前句“在清洁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才不会感到痛苦和紧张”可知,要填的内容与
前句也是因果关系,由前句句意可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说洁癖患者“最难过的就是心
理关”。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
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
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
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
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
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
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
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给下面这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25 字)。
新华社伦敦 5 月 22 日电(记者张家伟)中国研究团队 22 日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
发表报告说,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 1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
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了这项临床试
验。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 108 名健
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 18 岁至 60 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
报告介绍,接种后的 28 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
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不过,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限制包括祥本规模较小、试验期较短、
缺乏随机对照组等,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答案】中国新冠病毒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给新闻拟写标题,要抓住新闻的主要信息。新闻标
题,应是新闻的主要信息,压缩时应舍弃原语段中的一些内容,把若干“要点”保留下来。
主要信息为“谁怎么样”或“谁做什么”。第一段“新华社伦敦 5 月 22 日电(记者张家伟)中
国研究团队 22 日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
1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可知“谁”
是“中国新冠病毒疫苗”;“怎么样”是“Ⅰ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第二段和第三段
是详细情况,是对第一段的解释。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
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
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
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
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第一个“一百年”来临之际,白衣天使们不畏艰险,逆风而行;公安交警部门不辞辛
苦,奋战前线;物业安保人员守土有责,毫无怨言;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守护群众安全;媒
体记者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各行各业携手奋进,每个人都在行动。
身处伟大新时代的你,面对第一个一百年的到来,你有何感想?请你以“奔向小康,奋斗有
我”为题写一封慰问信,致敬行动的普通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奔向小康,奋斗有我
尊敬的每一位普通人:
你们好!
为奔向小康而奋斗每一位普通人,辛苦了!是你们的努力奉献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
谢谢你们。
奔向小康的路上,困难重重,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2003 年,我还太小,17 年后刚
刚好。”在来势汹涌的疫情面前,不少 90 后选择“逆行”,奔赴抗击疫情一线。“如有不幸,
- 25 -
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 95 后的年轻护士李慧,在疫
情严重的时间节点上,主动请缨,要求到任务重、风险高的呼吸二病区参与一线工作。李慧
用行动告诉我们:种下理想的种子并为之奋斗,生命之花才能开得绚丽多彩。因此,青年要
坚定理想信念,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
奔向小康的路上,责任重重,我们需要有担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
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今年 24 岁的佘沙是 2008 年汶川地震幸存者,也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
内科四病区的一名护士,在医院征集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时,她主动请战,“因为我和其他
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的呀!”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的
尽责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青年要努力奋斗,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让青
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奔向小康的路上,长途漫漫,我们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疫情期间,从武汉到各地
市的一些医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物资告急。这个时候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急需的不是资
金,而是符合标准的医疗物资。对于这种情况,年轻人选择用自己笃定而行之有效的方式参
与战“疫”。一位在浙江的四川小伙,和朋友出钱筹集 25 万只口罩,在阿里公益、菜鸟物流
绿色通道下加急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小伙说:“经历过汶川地震,那年还小,这
是我长大后第一次碰到疫情,只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帮助医护人员。”除夕夜里,南京大
学几名学生发起了 NJU(南京大学)自组援助湖北团,在不到 24 小时之内,完成了两批物资
捐助,其中就包括医护人员急需的护目镜等医疗物资。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因此,青年
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我们在奔向小康的路才能更有信心,更加意
气昂扬。
疫情终会散去,这个冬天,是我们每一个人,用奋斗托起了冬日的暖阳。我深信:奔向
小康的路上,即使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有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中国人民奔向小康的路
上会更加顺利快捷!谢谢每一位!
此致
敬礼
高三某学生
2020 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 26 -
审题要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
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
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本题题干要求考生以“奔
向小康,奋斗有我”为题写一封慰问信,致敬行动的普通人。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
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
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过程:
解读材料:本次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
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
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材料共分二段。第一段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
展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人们的奉献与担当,第二段是材料的关键,“各行各业携手奋进,
每个人都在行动”是本次作文的关键句,要抓住关键句作文。由此,考生可以从材料一中寻
找一种精神,表达一种情怀。
本次作文的任务:以“奔向小康,奋斗有我”为题写一封慰问信,致敬行动的普通人。写的
是一封慰问信,这就要注意书信体格式。标题是“奔向小康,奋斗有我”,重点表达对具有
“硬核”担当精神国人的礼赞,致敬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因为是慰问信,还要表达感谢、慰问之意。“我”可以是某一个人、某一类人,也可以是整
体国人。
参考立意:
奔向小康的路上,需要每一个普通人的奋斗;
热情讴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以爱和坚守的名义致敬祖国;
青年学生肩负时代使命,勇敢担当;
疫情面前没有种族和国界,唯有携手共渡难关;
……
行文结构:
开篇“为奔向小康而奋斗每一位普通人,辛苦了!是你们的努力奉献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
谢谢你们”表达敬意,热情讴歌。正文部分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如此题可围绕“奔向
小康,奋斗有我”这一中心论点,接着采用三个分论点来分析论证,即“奔向小康的路上,
- 27 -
困难重重,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奔向小康的路上,责任重重,我们需要有担当意识”,
“奔向小康的路上,长途漫漫,我们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结尾要照应开头,同时表达慰问之意。
参考素材:
1、为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90 后女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
士单霞剃光了及腰长发,她说:“头发没了可以再长,现在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
尽力量去救更多人。”
2、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新年。过年总意味着长大,而这一次,我们收获的是关怀、责任、
担当、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和威胁,我们义无反顾。疫情阻隔了交通,却不能阻隔一颗颗
怀着大爱心向光明的心。隆冬总会结束,明媚春光在前!
3、很多人常常庆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很多人常常感慨岁月静好,可是我们知道“哪有什么岁
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还记得,2008 年汶川地震时,救援士兵背影的坚
毅;还记得,2015 年天津爆炸事故时,消防战士背影的决然;还记得,2019 年四川大凉山火
灾时,消防战士背影的无畏……当灾难带着恐惧、无助向毫无防备的我们袭来时,无数的逆
行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他们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如今,面对
武汉的可怕疫情,我们始终坚信这场灾难很快会过去,中国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我们有无
数防疫一线医务工作者正在逆行武汉、奋战武汉,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奋斗着!
4、当新型冠状病毒汹涌来袭,是他们选择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抗击疫情
的钢铁长城,阻挡病毒前进的脚步。他们是白衣战士,从九零后的姑娘到八十四岁的钟南山
院士,他们响应号召,奋勇直前,九死不悔,用生命护佑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他们是火神山
医院的建设者,他们是疫情防控物资的供应者,他们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者……各行各业
的工作者们舍小家为大家,英勇地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
人为你负重前行。”让我们向勇士们致敬!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共同打赢这场疫情
防控阻击战。
5、危难时刻,我们并不孤独,也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关心,他
们的肤色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语言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在共同的灾难面前,我们
彼此的心是相连的,彼此的爱是一样的,他们伸出了爱的双手帮助了我们,就像我们帮助过
他们那样,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是感人肺腑的,在爱的主题下,呵护的是我们共同的家
园,是我们共同的生命。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 28 -
(1)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
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
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
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2)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
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
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3)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
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
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4)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
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
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
的要求。
(5)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
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
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自
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
- 29 -
相关文档
-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42021-06-0926页
-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92021-06-093页
- 湖北省武汉市华师大附中2019-20202021-06-0926页
-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2021-06-0913页
-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2021-06-0913页
-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19-2022021-06-0917页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第六中学2019-2022021-06-0814页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2019-22021-06-089页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0届高三上学2021-06-0828页
- 【语文】湖北省武汉市2020届高三下2021-06-08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