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01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3 课 哈姆莱特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1564 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
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 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
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
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1590—1600 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
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
个时期是 1601—1608 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
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 1609—1613 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
一部历史剧。
【重点理解】
一、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
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
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
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
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
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
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
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
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二、紧张的情节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
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
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
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
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
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
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
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
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
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
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
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
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三、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
动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
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
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
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
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
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
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
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
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
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
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
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
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性格化
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
的效果。
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
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
刀的话。
四、关于哈姆莱特
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
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
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
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
“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
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
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
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
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
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
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
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
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
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
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
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
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
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难点探究】
1.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
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
在?
【探究】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
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
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
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
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2.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
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
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后
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
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
莱特势单力孤,卤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
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
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
厄运的。
3.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片段,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说说几个主要人
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探究】在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其中克劳狄斯
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夹在
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
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
心。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他出手比较犹豫,被哈
姆莱特占了上风。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致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
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
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忽然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
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
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船舱.(cānɡ) 藩.属(fān) 棕.榈(zōnɡ) 国玺.(xǐ)
B.嗣.位 (sì) 戕.害(qiānɡ) 蟊.贼(máo) 阿.谀(ē)
C.天谴.(qiàn) 恭聆.(línɡ) 禀.赋(bīnɡ) 词藻.(zǎo)
D.吮.吸(shǔn) 揩.干(kāi) 山鹬.(yù) 昭.告(zhāo)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这个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并非创见。
B.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吵完之后,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又没办法收场,只好灰溜溜地出来了。
C.我的作文交上去之后,老师拿起他的大笔,删除了里面的繁文缛节....,这样就精练多了。
D.在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陈师傅搞了几项技术革新,被誉为革新大师,真是当之无愧....!
3.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国人,乃至许多西方人,早已把莎士比亚戏剧当作可以生生不息地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
泉。
B.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创新者,而且是敏锐的学习者。
C.几百年来,莎士比亚诗歌和戏剧的魅力无穷一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D.塔可夫斯基认为《哈姆雷特》是“所有艺术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作,就感召、崇高和简朴而言,相比之
下没有别的剧本可与《哈姆雷特》比肩”。
4.下列句子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若要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你就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尽吧。
②这种对称普遍存在:生与死、善与恶、公正与偏斜、天使与魔鬼、苍穹与大地、规矩与变形、伟大与
渺小……
③莎士比亚的对称普遍存在于他的作品,无处不有,俯拾皆是。
④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些在自然中最为基本的正反,画家才构成了他的明暗,雕塑家才
创造了他的曲线。
A.④①③②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5.理清下面一段话的思路,概括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
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他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
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外
部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人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烈。对此,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存在这种
心理: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以下面的句子为开头续写一段话,其中必须运用两种不同修辞。
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的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解析】语段的中心是谈“对称”问题。排序应注意逻辑联系和关键词语,③是引出中心的句子,排
在首位;②中“这种对称”照应③中的“对称”,应紧承其后;④中的代词又是指②中的内容,所以排在
②后。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国王、王后、雷欧提斯、众贵族、奥斯里克及侍从等持钝剑等上。)
哈姆莱特 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给我们钝剑。来。
雷欧提斯 来,给我一柄。
……
雷欧提斯 这一柄太重了;换一柄给我。
哈姆莱特 这一柄我很满意。这些钝剑都是一样长吗?
奥斯里克 是,殿下。(二人准备比剑。)
……
雷欧提斯 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特;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
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 王 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
……
哈姆莱特 王后怎么啦?
国 王 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 后 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死。)
哈姆莱特 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倒地。)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
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
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
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哈姆莱特 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众 人 反了!反了!
国 王 啊!帮帮我,朋友们;我不过受了点伤。
哈姆莱特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那颗珍珠是在这
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
雷欧提斯 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
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哈姆莱特 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我死了,霍拉旭。不幸的王后,别了!你们这些看见
这一幕意外的惨变而战栗失色的无言的观众,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停留,啊!我可以告诉
你们——可是随它去吧。霍拉旭,我死了,你还活在世上;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
他们的疑惑。
霍 拉 旭 不,我虽然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是个古代的罗马人;这儿还留剩着一些毒药。
哈姆莱特 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放手;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啊,上帝!霍拉旭,
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
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1.以下对台词动作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表明哈姆莱特在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之后,
理智最终战胜了复仇的冲动。
B. 哈姆莱特虽然表面上对雷欧提斯说“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
但心里对雷欧提斯并不信任。
C. “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王后揭露了国王的谎言,怀着对儿子的不
舍死去,剧情由此急转直下。
D. “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哈姆莱特本想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人们,但死神在召唤,他已经没有
气力讲述复仇的始末根由了。
2.在“这一次友谊的比赛”中,哪几件事及后果让哈姆莱特完全没有想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子哈姆莱特为什么非要等到国王阴谋被彻底揭穿之后才断然复仇?完成复仇使命的哈姆莱特还有什
么遗憾托付好友霍拉旭?请结合两部分节选内容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第一,“友谊的比赛”应当使用钝剑,没想到雷欧提斯竟然用利剑伤人。 第二,没想到锋利的刃上还
涂着毒药,不仅自己将很快死去,雷欧提斯也为此送了性命。第三,没想到国王在酒里下毒,原想毒死
王子却害死了王后。
3.哈姆莱特贵为王子,具有高贵善良的品格(怀抱人文主义理想、具有高度的理性), 他不能不择手段
杀死国王夺取王位,而是要在奸王犯罪的时候以正义之名复仇。 悲剧接连发生,国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
此刻复仇正当其时。 哈姆莱特临终时,遗憾自己没有机会向不了解真相的世人解释这幕宫廷惨剧的来龙
去脉。担心自己蒙受弑君的罪名(名誉被玷污),所以托付好友向世人说明真相。
3.第一问, 可从哈姆雷特的地位、身份、性格的角度来思考。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的王子,在德国威德
堡大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高贵、有学识、勇敢、大胆的最求爱情、真诚的对待朋友。但是在复仇的
过程中也展现了他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例如猜忌、冷漠、抑郁的性格,总是耽于沉思冥想,但是步履维
艰。第二问,哈姆莱特恳求霍拉旭为了“我的名誉”活下来,向世人“传述我的故事”。作为基督教徒的
哈姆莱特通过了“良心”这一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但是,当他刺杀奸王克劳狄斯时,众人并不理
解,因此,作为骑士英雄的王子还要通过“荣誉”这一关,才可以使芳名永存人间。荣誉对于他比生命
还重要,所以他要求霍拉旭为了他的荣誉,牺牲升天的幸福。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鸣 凤 (走到觉慧窗前,低低地)三少爷!
觉 慧 (以后一直在窗前答应,诧异地)鸣凤,你怎么还没有走?
鸣 凤 (平淡里埋着失望的声音)我又来啦。
觉 慧 (烦 闷地)怎么又来?你?
鸣 凤 (沉痛)我舍不得你。
觉 慧 (委婉地)鸣凤,你不要再搅我吧!我有事!
鸣 凤 (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
觉 慧 (温和而肯定)不!
鸣 风 (凄恻地)就一眼。
觉 慧 (恳求地)不,我真是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吧,走吧!
鸣 凤 (含泪)那么我走了。
觉 慧 (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
鸣 凤 (悲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
(选自曹禺话剧《家》)
1. 片段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片段结尾鸣凤的“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该段文字是人物临死前的肺腑之言,内容丰富,抒
情性强。根据片段内容,分析鸣凤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渲染一种凄惨、悲凉的气氛;交代故事情节,暗示鸣凤已经去投湖死过一次了。
2.再也不会来找你了,这次是真的要去投湖自杀了,这是永远的诀别。
3.心理:矛盾,既深爱觉慧,不愿离开,又迫于压力,不得不离开;既不能明说,又不得不自杀。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6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 争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
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
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
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
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
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
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
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
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
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
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
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
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
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
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
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
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
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
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
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
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
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
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
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
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C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
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
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
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
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
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
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小说中的“我”在与女主人公第一次通话后,对她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
确实话里有话,因为“我”作为一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畅快地跟人说话的机会或许不多,但说
“好多年没有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就未必可靠了。很显然,“我”这样说,既有客套的成分,也委
婉地表达出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透露出“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于战争环境下的战士渴望
与人沟通、渴望获得友谊的愿望。因此,B 项说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是符合人
物实际的,但说它“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则不明显,所以 B 项不是最恰当地选择。C 项考查点是
对小说结尾的分析鉴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短小说常常被称作是结尾的艺术。《战争》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我”从乡下回城
后失去了与女主人公的联系,十分焦急,但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却只说了句“谢谢!别说了,请你别
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个结尾看似不合常情,但此时无情胜有情,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事
实上,这样的描写不仅真实,符合生活的辩证法,因为人们在最为悲痛的时候,却往往表现出令人意外
的冷静,也符合艺术的辩证法,因为此时说什么话都无法表达“我”的情感,不说,反而更令人感动。
因此,C 项说“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是正确的。D 项考查点是对
小说情节设置的分析鉴赏。“我”因受伤住进了伦敦医院,在给朋友打电话时,因为接线生偶然的失误却
与一位普通市民相识,这本来是很普通的一件事,结果却演绎出一曲动人的爱情故事。奥秘在哪里?就
在于小说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是意外的,但又是可信的,因为 20 世纪 40 年代的电
话还比较落后,打电话时需要接线生转接,接错电话号码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陌生人通过电话相识相
爱是意外的,但又是可能的,因为两人都处于战争中,都需要心灵的慰藉,因此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
鸣。正当他们走向爱的永恒彼岸时,悲剧却发生了,既是出人意外的,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的伦敦
正处于战争十分激烈的时期,每天都会有爆炸发生。因此,D 项说“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这样的赏析是十分正确的。E 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概括。发生在“我”
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并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
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一对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不仅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也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虽然短小却意蕴深长。但是,这毕竟是
一篇短小说,限于篇幅,它不可能也没有像那些长篇小说一样,描绘出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
卷,也没有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虽然它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因此,E 项的选择是
不正确的。
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在处理电话“危机”时,她确实表现得很机智、得体且幽默,有着及时
化解矛盾的能力。其次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应
当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
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但是即使这样,她仍然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这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热爱文学,向往美好的爱情。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
再次是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上。儿子死
了,尽管她很痛苦,还关心着母亲,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与“我”真诚相
爱,却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很有理性。总之,通过这些性格特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感人的城
市女性形象。
(4)观点一认为,用“战争”作题目是合适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
化了艺术张力。一般来说,题目与内容应当契合,但是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常
的现象,让人疑惑的同时,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反而强化了艺术张力。第二,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
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表面看来,战争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但事实上战争是一只无形的
手,无论是故事、人物,都受到战争的制约。战争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契机,如果“我”不在战争中负伤
住进医院,如果“我”不是因为战争而渴望友谊,故事就不会发生。战争是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如
果伦敦不遭遇炸弹袭击,女主人公就不会遽然离世,因此离开了战争也就失去了小说构思的基础。第三,
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这一点在小说开头的叙述中就暗示出来
了:“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
场战争也很失望。”作为一个战士,军旅生涯的黯然结束,令自己失望是可能理解的。为什么对战争也很
失望呢?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是血腥的,对社会、对人性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人类不应
忘记战争,制止战争,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综上所述,用“战争”作为小说的题目是合适的。
观点二认为,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样处理是不合适
的,理由也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有故作高深之嫌,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题目与内容
契合,是众所周知的创作原则,优秀的作家不仅讲究名实相符,也非常讲究题目的生动形象,像“战争”
这样十分抽象的题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战争”作为题目是不合适的。第二,这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我”与女主人公萍水相逢却又心灵相通,真挚相爱而又理智慎行,即
使是在战争环境下,他们仍然有着美的追求,爱的向往,正是这种生命态度与乐观精神,感动了所有的
人。第三,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
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
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
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
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①树一倒地,米唐
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
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②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
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
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
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
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
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
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
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
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你看你看,那棵枝
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③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
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
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④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
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
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
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
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
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脉络清晰,于平淡
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2.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①处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②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
棵樟树的难过;③处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④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
与渴望(大树回家)。
3.示例 1: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 ②我认为是某种情感的依恋。
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
米唐的情感 ,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
示例 2: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②我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③米唐
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 ;“那棵树”象征着米唐
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正2021-06-0910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固2021-06-094页
-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2021-06-094页
-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1构思点拨素材新2021-06-093页
-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2021-06-093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72021-06-096页
- 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2021-06-0935页
-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五2021-06-0912页
-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2021-06-0930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2021-06-0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