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1-06-09 发布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第2节考点4传记开放型试题的2种考法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考点 4 传记开放型试题的 2 种考法 传记开放性试题从历年高考命题及传记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评 价传主的观点和基本倾向,二是探究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这两种题型的特点有:①问题 的开放性和启发性;②答案的多元性、综合性和论述性。 考法 1__评价传主的观点和基本倾向 ☞明常识 传记类文本一般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传记人物的确立, 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离不开作者体察特殊事件和人物的社会价值的敏锐判断,离不开 作者广泛而极具价值的学术视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丙卷)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 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 的看法。 (1)题干中 有“观 点”“主 张”等字 样 (2)题干中 还有“评 价”“评 论”“看 法”等字 样 (2015·全国Ⅰ卷)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 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013·辽宁卷)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 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 ☞熟技巧 把握传主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的“3 个入手” 要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需要先把握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这需要从 3 个方面入手: 1.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中,了解传主的精神品质、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 点等。 2.从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倾向。分析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 3.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抓住文本中的议论评论 或概括性的文字。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一代通儒顾炎武》(文本见本专题考点 1“真题示法”),完成 后面的题目。 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 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 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中,了解传主的精神品质和观点立场。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相关信息 概括答案要点 精神品质 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 计”……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 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具有强烈的家园情怀和忧国忧 民的意识 观点立场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 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 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步: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根据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评价文 字,即“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可知“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质是爱国主义。 第三步:联系现实,谈这个观点的意义。回答时要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答案】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园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 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 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 献。(每答对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考法 2__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明常识 “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既包括主要存在于文本中能体现或实现作者写作意图,并与文章 主旨密切相关的、凸显文本价值的重点问题,也包括主要存在于文本中客观存在的读者不清 楚或不容易弄清楚的难点问题。 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求考生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 疑,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辨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甲卷)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 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 系进行分析。 题干中有“分 析”“说 明”“看 法”“启示”等 字样 (2016·全国乙卷)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 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2014·辽宁卷)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 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题干中有“分 析”“说 明”“看 法”“启示”等 字样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说×××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 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2)如何理解×××的“单纯”和“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 ☞熟技巧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3 环节”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为论述题,解答时要处理好以下 3 个环 节: 1.亮出探究对象。开始就必须告知准备就哪个问题进行探究,不论这个问题是题目规 定的还是探究者自己确定的,让阅卷人对探究的问题本身有大致的认识,为下一步探究作铺 垫。 2.表明探究意义。在亮出探究的对象之后,必须用简洁的语言表明对该问题进行探究 的意义,彰显探究的价值所在。 3.展示探究过程。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这个部分要努力地调动自己平素 的知识储备,并尽最大的可能从多个角度、层面与当前探究的问题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而后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有时也可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对探究 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必须要有一个简练的结 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 (2016·全国甲卷)阅读《吴文俊的数学世界》(文本见本专题考点 2 考法 3“真题示 法”),完成后面的题目。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 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 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首先应找出吴文俊兴趣广泛的事例。文中第一段叙述吴文俊高三时物理成绩优 秀,大学时对物理很感兴趣;倒数第二段叙述吴文俊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 棋比赛。 第二步:分析这些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分析时要联系文本,如倒数第二段,“老 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 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另外文中说吴文俊富有创造精神,学术生命长久, 这些都和他兴趣广泛有很大关系。 第三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条逐层地组织答案。 【答案】 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 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 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 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每点 2 分) 边练边悟__传记开放型试题的 2 种考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导学号:76082010】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 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 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 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 1947 年 12 月 5 日《天津 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 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 “欣幸无已”。1948 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 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拿走细看。正因 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 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 40 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 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 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 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 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 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及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 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 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 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 35 岁,因为这部书,他 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 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 于周总理的特殊关照,1970 年 9 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 颇多,在他近年出版的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 而是指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的结合,等等。 1982 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 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除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 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 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 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除出“红学”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除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 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 画像的考证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 30 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 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 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 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 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1.(探究观点题)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态 度?这句话于文中结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句话中暗含了作者对周先生的尊重的态度,按其遗言为其送行,表明周先 生生前毁誉参半,如今一切归于平静。结构上恰与开头周先生的遗言相照应,首尾相照应, 结构严谨。 【答案】 流露出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出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遵从并 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 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 使全文结构完整。 2.(探究文本中的某个问题)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筛选出有关周汝昌的事件和相关的品评语言等, 二是把握这些内容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比如周汝昌把一生都献给了“红学”,体现了 他执着的精神;再如周汝昌写《红楼梦新证》时十分注重旁征博引等,体现了他做学术的认 真等。值得注意的是,解答探究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要分条列举,二是要有总写有分 析,三是要体现出具体的思维流程等。 【答案】 ①执着的精神。从 30 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 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做查证工 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 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 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 耳目一新。④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的文献资料为基础。⑤广博的学习,丰厚的积累。多领域地研习,终成大家。(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