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共76分)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奏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古、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 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又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
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实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 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 23 -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 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研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题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 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3分)
A.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B.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 上是互相隔膜的。
C.“照看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 23 -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 23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主要运用第二人称来叙事,这样便于感情交流,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B. 车祸既是文章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又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文章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D.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E. 文章第一段对山路崎岖不平的描写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5、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性格特点。(5分)
6、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 23 -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 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跟河南 “禁炮令”的朝令夕改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C.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较为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探讨。
- 23 -
D. 材料四偏重议论,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岐① , 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②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B.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C.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D.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23 -
A. 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除服。
B. 大同:是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即位后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年号。明清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
C. 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东为右。
D. 嫡嗣:指皇位承继人。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傅岐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又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
B. 傅岐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人死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傅岐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 傅岐见解独特,长于辩才。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议和,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D. 傅岐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②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 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 23 -
C.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 “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E. “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
15.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1)《滕王阁序》中“ ,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2)《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 《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4) 《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5) 《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第Ⅱ卷(表达题 共74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________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________的经典作品。
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________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________。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
B. 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
C. 口耳相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
- 23 -
D. 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B.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C.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D.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B.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
C.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D.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20、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下面漫画的寓意。(4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3 -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第I卷(阅读题 共76分)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奏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古、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 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又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
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实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 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 23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 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答案】B项 。
A项, 由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可知,“始于先秦”是正确的。由原文“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正确的。
C项,由原文“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可知“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正确。由原文“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和“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可知,“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正确。
D项, 由原文“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可知“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正确。由原文“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可知“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正确。
B项,原文有“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因此“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
2、下列对原文论研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题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 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答案】D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文章并未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3分)
A.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B.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 上是互相隔膜的。
C.“照看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 23 -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A项.
A项, 原文中有“‘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见“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说法错误。
B项, “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原文有“‘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的表述。
C项, 原文有“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其中“二者”就是指“照着讲”和“接着讲”,并不能推出“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 23 -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主要运用第二人称来叙事,这样便于感情交流,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B. 车祸既是文章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又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文章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D.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E. 文章第一段对山路崎岖不平的描写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答案】AD。选项A,小说主要运用第二人称来叙事,说法有误。本文主要是用第三人称。选项D,对“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主人公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镇定下来,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故答案选AD
5、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性格特点。(5分)
- 23 -
【答案】①有孝心,体谅父母辛劳;②有才华,勤奋学习,成绩优异;③有爱心,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
5、 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小说的结尾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暗示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的心理变化(环境内容);②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写到回家,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③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 23 -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答案】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不正确,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故此题答案为B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 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跟河南 “禁炮令”的朝令夕改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C.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较为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探讨。
D. 材料四偏重议论,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 23 -
【答案】B项。无中生有,“要注意地域特点”原文无依据。材料二说的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势而为,顺应民心,比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太多了。故此题答案为B项。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说明。(6分)
【答案】 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昧儿”。
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
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岐① , 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②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23 -
A.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B.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C.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D.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答案】D项。
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此年”“冬”“贞阳侯”“萧明”“彭城”“兵”“魏”“明”“使”“有司”“近臣”,虚词“于”“及”,“贞阳侯萧明”作“伐彭城”的主语,“彭城”为宾语,“伐”为谓语,意思是“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三年”意思是“太清三年”,作后一句时间状语,要前后断开,“明遣使”作“还”的主语,意思还“萧明派人回梁国”,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这一年冬天,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句子可以断开为: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故选D。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除服。
B. 大同:是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即位后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年号。明清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
C. 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东为右。
D. 嫡嗣:指皇位承继人。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答案】C项。“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以东为右”说法错误,不是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而是以西,古人以西为右,故称江右。江左即长江以东,即江东。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傅岐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又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
B. 傅岐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人死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傅岐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 傅岐见解独特,长于辩才。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议和,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D. 傅岐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 23 -
【答案】C项.“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说法错误,傅岐最终并没有说服皇帝。“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可见,朱异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翻译: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等人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
②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5分)
翻译: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使敌寇安静,使百姓相安无事,对于国事是有利的。”(参加)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 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C.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 “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E. “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
【答案】B E项
- 23 -
B项: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可见“雁门关、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
E项:“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错;“鬓虽残,心未死”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应该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
15.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虚实结合。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②冷落的环境,反衬(对比)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
(答“以景衬情”、情景相融(“反衬”)下片通过“寒灯”“漏声”“ 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1)《滕王阁序》中“ ,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2)《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4)《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5)《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3)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5)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第Ⅱ卷(表达题 共74分)
- 23 -
三、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________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________的经典作品。
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________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________。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
B. 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
C. 口耳相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
D. 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
【答案】B项。
第一处,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里“大众”不是“师徒”,只能用“口耳相传”。
第二处,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延绵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这里还强调了“不间断”的意思,所以要用“延绵不绝”。
第三处,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这两个成语在这里都适用。
第四处,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这里指事物,只能用“泥沙俱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B.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C.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D.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答案】C项。
- 23 -
第一,语序不当,“因为”应该移到“这个过程”的后面;第二,语序不当,“拣选”和“参与”应该调换位置;第三,搭配不当,“组成”应该改成“构成”。只有C选项把这三处错误都更正过来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B.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
C.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D.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答案】A项。
解答此题,一是看主语“我们”,放在第一个谓语动词“阅读”之前要更合适,二是“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要更符合逻辑顺序,三是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
20、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下面漫画的寓意。(4分)
【答案】讽刺了某些只重钱财而忽视人格的人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3 -
【考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的内容是针对年轻人的做法“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从批评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练就本领,然后在谈名利”“不要虚荣”“要求抗挫能力”等;从赞同的角度可以立意为“不要因自身条件差而失去远大的理想”,“心有多大,天有多高”。行文时注意从材料分析出发,得出观点,做到有针对性,论证时注意结合现实,分析产生这种心理和做法的原因,是文章有深度。
【参考例文】
奋发吧,少年
追至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还是爬行动物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创新,钻木取火,焚林耕植……一点一滴都是祖先的血汗,一撇一捺都是祖先的进步与创新!
时至今朝,人类依然没有忘记创新,可创新的路途,岂是一路落英缤纷,鸟语花香?这条路上有哀怨,有汗水,甚至有高尚的灵魂!可见其不凡,更可见其崎岖,坎坷,可谓“难于生青天”。但也不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
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荣誉不断,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可谓耗尽毕生所有,倾心倾力。有一次,他在飞机上做研究,一次不慎的爆炸差点导致他左眼失明,甚至让飞机险些坠毁,管理人员气急败坏,将他所有的研究物品抛下飞机。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只是比平日更加多了一份小心,最终,电灯问世!他,享誉世界!
不只是西方文明,有如此浓重的辉煌,华夏文明亦然不逊色。就人们口中常说的唐诗宋词汉文章,若不是几天年来,先人们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学史上何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情壮志?何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怅苦楚?何来那一声珍重中的蜜甜的忧愁?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创新与努力终会成就你的脱颖而出,驰名世界。齐白石笔下的虾个个活灵活现,宛如越到纸上一般。徐悲鸿的千里马更是雄赳赳,气昂昂,足以彰显中华民族之气概。在历史上,他们独挡一面,才有我们的华夏文明!我们应该高歌:“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我相信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而不再困惑,我将带着困惑永远寻找、探索。
时间匆匆滑过,可即使如此,它仍不忘在人们身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可有些人,他们总喜欢在时间身上刻下属于自己的痕迹。一成不变不是愚蠢,而是愚不可及。所以,奋发吧,面朝朝阳的少年!
- 23 -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 23 -
相关文档
-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某校2018-2019学2021-06-0915页
-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南开为明学校2021-06-0911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2021-06-0815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21-06-0817页
-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2021-06-0814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2021-06-0825页
-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2021-06-0815页
- 【语文】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06-0813页
- 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2021-06-0815页
-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2021-06-07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