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9月检测
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
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
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 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 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 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
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 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
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 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
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
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 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 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 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 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 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 “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
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 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 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 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楚雄千里彝山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用彝家刺绣的花裹被背着我长大。
故乡的村庄以一条三四百米长、近千级的石梯为轴,如一只巨人的手,把
古老的村庄举在半山腰。凸凹不平的石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山村厚重的历史,岁月的沧桑。
村庄躺在山坡上,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也
只有稀稀疏疏五十多户人家。分布在石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的肌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石梯静静地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里,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石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
里人茶余饭后的乡村文化演展舞台。每天晚饭后,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陆陆续续来到石梯上,找块合适的石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石梯上联播,在石梯上群发。谁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人增口,都会在石梯上一一登台亮相。人闲手不闲的村里人,有缝针线拿鞋帮的;有吸水烟筒抽烟、砸烟锅吃草烟的;有吹竹箫、弹三弦、唱调子对山歌的。不论是谁,不分才艺高低,那些无师自通的民歌手,都会在石梯上层出不穷,比拼展演。父亲是个二胡手,经常在石梯上边拉二胡边唱放羊调、爬山调、过门调……悠扬的二胡声响彻石梯,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谁家丢了一只鸡,几个鸡蛋,瓜菜水果
被人偷摘了,就会有人在石梯上拉开嗓门,高音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手脚不干净的人。这一招还真管用,骂过之后,知情的人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了亏心事的人,也会逐渐猛然醒悟,转过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干净起来,和和睦睦相处。也有些人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瓜子等零食,一一散发给来石梯上玩耍凑热闹的人吃。见者有份,哪怕是一块粑粑,一根甘蔗,只要能进嘴的东西,寄生在石梯上的人,都可以尝到人情味。
石梯是透明开放的。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拉起衣服,就敞胸露乳当众给自
己的婴儿喂奶。有些婴儿,从小生下地娘就缺奶水,经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
向奶水充足的妇女讨几口奶吃。那架石梯如村庄硕大的乳房,大公无私地喂养着村庄的每一个人。
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从早到晚都有人从它的脊梁上走过,听到脚步声、
咳嗽声、说话声,远远的石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出工收工、上山砍柴、下田干活,牛羊出圈、放牧归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一切的一切,夜以继日守候着村庄的石梯,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石梯从不嫌贫爱富。在石梯的眼里,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皮鞋、布鞋、胶鞋、凉鞋,还是赤脚从石梯上走过,石梯总是那样默默无语。来的都是
客,不管是谁,你看上石梯的哪一块石头,屁股一坐,就是最好的板凳。石梯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日久迎接着一茬茬降临人间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送走一茬茬命归黄泉的老人。岁月沉浮,一代又一代,村庄的人去的去,来的来,石梯总是依旧躺在那里,毫无怨言地在风雨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的等着你。
村庄在老去,我也在长大。如今的村庄,很多人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房子,那一条条如石梯血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水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村中那架曾经热闹非凡的石梯,也逐渐门可罗雀。偶尔有人走过,几声稀疏的脚步,几乎再也看不见昔日全村人坐在石梯上聊天吹牛,谈笑风生的情景。我一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石板上,牛角棋、豆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我等了很久,想等一个村里人下棋,一直没有人来,只有一条狗伸长脖子向我汪汪狂吠。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开头,既高度凝练地概
括了作品的主旨,奠定了明丽的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忆。
B.文章第5段写到村里人在石梯上吹牛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吹拉 弹唱等生活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和民风的淳朴。
C.做了亏心事的人,面对石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食的人,会在石梯上散发给玩耍的人吃。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
D.本文以石梯为线索,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 乡情,语言朴实而贴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5.“村庄的脊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5分)
6.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丰富的含意?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会宁皮影戏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上千年的
历史。会宁皮影多以牛皮、羊皮、驴皮制作而成,一台皮影戏至少需要四至五
人才能完成,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大年三十晚九时许,新添堡
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家传来阵阵鼓乐声,村里组织的新年皮影
戏演出在这里鸣锣开演。
河屲村是会宁县新添堡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晚上九点,乡亲们在家里欢聚一堂,唱着皮影戏过大年,让我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魅力。
走进牛俊魁家,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他
家的正房里上演,老艺人牛俊魁在白色幕布后舞弄着皮影角色,边舞边唱,另
外三人时而拉二胡,时而吹唢呐,敲锣打鼓配合默契,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
记者也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跟着看了起来。在演出结束后记者走进幕后,体
验了一把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据介绍,牛俊魁是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他不仅可以熟练制作皮影道
具,而且能够演唱多部传统戏曲。每逢新春佳节,他都要带领村里人白天搭台,晚上唱戏,每场皮影戏要演出两三个小时,以丰富乡亲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新添堡乡河屲村村民邵启虎对记者说,本地文化活动比较单纯,到过年的
时候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看一看皮影戏,耍一下社火,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
兴。
(“会宁广电”记者 甘孟玉 荆平)材料二: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活动屡见不鲜。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
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千百年 来,作为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习俗延续下来,如驯鹿、瑟宾节都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驯鹿成为贯穿全年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二百余人的鄂 温克部落每年能接待中外游客近五万人次。
而每逢瑟宾节,鄂温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猎
人们在落叶松的间隙里点燃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山神,一片欢乐祥和。台湾
游客任先生几乎每年都会到呼伦贝尔旅行一次,他说:“不论夏季或是冬季,呼 伦贝尔总有让人看不完的美景,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出的盛会就让人流连忘返。”
2016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接待中外游客482.47万人次,同比增长 2.5%。 以上种种,都只是内蒙古草原上很普通的活动,但也是内蒙古草原诸多文
化活动的缩影。
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底蕴深厚,将草原文化融会
贯通并“打包”展示已成为当地所有民族文化活动的“套路”。不论是各地一年四季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还是内蒙古“走出去”举办的文化活动,草原传统技 艺总是结伴出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内蒙古已在蒙古国、俄罗斯、美国、马耳他、毛里求
斯、澳大利亚、丹麦、斯里兰卡等地举办“文化周”活动,阵容颇为“豪华”,对外 讲述者内蒙古的故事。
居住在金莲川草原上的正蓝旗人口仅2.3万,但这里有世界文化遗址元上都和延续千年的传统游牧生活。
(摘自中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的草原盛会吸引中外游客》,有删改) 材料三:
江苏省南通市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宋亚军这两天伤透了脑筋,他正
在给88
岁的毛素娟找一个传承人。毛素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由于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赶在老太太还能说会动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技艺传下去成了宋亚军的当务之急。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锦扬
表示,非遗传承有其特殊性,不能全靠市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011年
6月1日,国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集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一些地区落实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经费拨款不到位,不重视宣传,对民间的非遗传承人重视不够等。一些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在非遗上的经费投入只有区区几十万元,非遗传承人、研究人员想对外交流自己的技术和作品都捉襟见肘。
“事实也证明,凡是非遗传承做得好的地区,政府都发挥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在全国,宜兴紫砂壶鼎鼎有名,这是该地区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所带来的效果。宜兴有专门的副市长、文化局副局长分管紫砂陶艺发展,政府还出资让有兴趣学习紫砂陶艺的人免费学习,每年的“陶艺节”,市委书记、市长再忙也要出席,这些都提高 了紫砂陶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
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贺云翱教授说,“除了宜兴紫砂壶,像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这些非遗项目都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相比之下,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政府就更不能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也有专家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在韩国、日本,
每年都会有企业家出资赞助非遗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展览,让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摘自《光明日报˙非遗传承,难在哪儿?》,有删改)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宁皮影戏有上千年的历史,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乡
土气息浓郁,为村民喜闻乐见,也成为当地农民过年时唯一的一项自娱自乐的 活动。
B.鄂温克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将驯鹿、瑟宾节等习俗延续下来,如今驯鹿已成为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
C.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经费划拨、 宣传、重视民间的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些工 作。
D.材料一侧重报道了民间艺人在自娱自乐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
保护;材料二侧重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得到保护和创造了效益。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在自家院子里表演皮影戏, 其目的是保护皮影戏这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B.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将驯鹿、瑟宾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草原旅游业相结 合,不仅得到了经济效益,也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C.内蒙古非物质遗产旅游项目不仅吸引了国内的游客,而且也走出国门,通过举办“文化周”活动,将草原传统技艺远播世界。
D.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已经88岁,因为她已 不能说话,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
E.国家虽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是仍然面临着 经费拨款不到位,宣传不够,后继无人等一些难以落实的问题。
9.从材料三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原因有哪些?(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 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
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高丽叛,诏李为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
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 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 “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 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 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 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
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 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
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 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
/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 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 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 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
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帝王祭祀时用牛、 羊和猪当祭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D.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 夷狄。
(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题湖上[注]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 湖,即杭州西湖。
14.下列各句对于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 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 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15.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 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陋室铭》中,表现主人公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2)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在《岳阳楼
记》中所说的“ , ”的心态。
(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意在彼的情趣所在的句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位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接见、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
...
.
马克·扎克伯格,于2006年创办自己的公司“Facebook”,如今已是亿万富翁,成
为了人生的大赢家。
②苹果公司预计于2016年9月发布新一代iphone 7手机,但从对消费者的
调查来看,人们却对此反应平平,由此可见,iphone系列已经不再是炙手可热.的手机了。
③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④这位作家后期的散文常常化绚烂为平淡,以超然和平静的眼光洞察人生的悲善,淡雅古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⑤印度南部的一个小村,几乎每家都出了一名小偷,“贼村”之名不胫而走, 为洗刷恶名,全村居民宣誓要改弦更.张.。
⑥台湾前官员陆以正曾说,在台湾住久了,人会变得目光如豆.,休说国际...
大势了,就连岛内经济发展的急速转型,乃至政治力量的实质改变,往往都视而不见。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秋风萧瑟中,按照既定的程序,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被渴望获得高转
发量的国家通讯社,一条一条,用长微博图片公诸于世。
B.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旗下的 21 世纪福克斯公司,日前宣布收购美国国家地
理学会,这意味着该学会旗下《国家地理》杂志将易主。
C.近年来,该区人民法院采取多项措施把维护妇女儿童合理要求作为一项“民
心工程”来抓,积极推进社会平等,促进社会全面和谐。
D.本届财经峰会会聚全球一流思想家和实践者,围绕中国制度变革与技术革新
两大议题为核心进行深入讨论,寻找大变革时代通往繁荣的未来之路。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还书用语:大作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请柬用语:6月16日是小女满月之喜,本人略备菲酌,敬请各位光临…… C.情景对话:“令郎贵庚?”“犬子今年14岁。”
D.回函用语:如不出意外,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研讨会,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此举引发
民热议。乍一听,把使用广泛的筷子,① ,
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应该说,筷子本身并不稀罕,更算不上遗产,②
,却很有遗产价值。古老的东方文化在世
界各地广为传播,③__ ,筷子就是很好的介
质。
21.下面是络图书门户站“番薯”站的标志,请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指明其 中的构图要素以及设计的妙处。(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楚天都市报》微博上发布的一则新闻引起社会的关注。近期在重庆,一
银行报警称有人伪造存款单取钱。民警到场,得知是名在外地从事制图设计的小伙子因辛苦工作一年才存下 300 元钱,眼看快过年了无颜见父母,便利用特
长将一张300元存款单PS成了3万元,但被母亲直接拿去取款,因此露陷。 在 微博评论中,有友说到:“亲妈都要骗,没钱只要有心就够了呀” 也有友则说:“按照剧本走,应该不会去取钱的才对啊。” 还有友留言认为这是:“善意 的谎言”。 对小伙子修改存款单的行为,你怎么看?
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C 原文“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选项“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以偏概全。2.B 原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是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面对贬谪,面对异乡,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而非对故乡情感的淡薄。所以,选项中“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属曲 解文意。3.A 第二项“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对他乡的排斥”,以偏概全。第三项原文意思是苏轼要将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 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这里的“贬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贬低,选项曲
解文意。第四项原文的意思“异乡的故乡化”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
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项“泛
化了的故乡”偷换概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D(A项“奠定了明丽的基调”错,本文的基调应为真挚
朴实;B 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解读有误,不合实际;C 项“乡下人人性
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过度解读,此处着重表现的是乡村人际关系的和睦,
民风的淳朴。)
5.第一问:石梯(石阶)。第二问:①故乡的村庄横卧在近千级石梯之中;②
石梯是村里人各种活动的舞台;③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④石梯见证
了乡村的发展变迁。
6.①体现了村庄及村里人的生活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好。②表达了作者对昔日
热闹、融洽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③流露了作者对淳朴乡风日渐消逝的怅惘之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A 解析:说法过于绝对,过年时的活动还有耍社火。
8.BC 解析:A项,“其目的是保护皮影戏这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错误,
原文是“以丰富乡亲们的节日文化生活”“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兴”,并不
是为了“保护”;D项,“她已不能说话”错误,原文是“赶在老太太还能说会
动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技艺传下去成了宋亚军的当务之急”;E项,由原
文可知,“后继无人”不属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遇到的
问题。
9.参考答案: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技艺面临失传。②政府主
导作用缺失。③经费拨款不足、不到位。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宣传,对民
间非遗传承人不够重视。(每点1分)
四.文言文阅读
10 题:选D 解析: 通过“奈何……乎”是一个完整的疑问句,可排除A、B;
从判断句“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看,“者”后应停顿,再排除C。
11 题:选B 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12 题:选D 解析:根据文本后三行,唐高宗“止赙物而已”,可见此项“百官
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等内容理解错误。
13 题:参考译文:(1)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
请求公开杀了僧人(或: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或:让)夷狄取笑。
(2)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
下诏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
诗歌鉴赏答案:
14 题:选BC 解析: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15 题:参考答案: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借助白描突
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
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
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16题 1、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2、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3、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答案 B ①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使用正确。②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
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含贬义。不能作“热门”解。望文生义。③
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不合语境。④炉火纯青:比喻学
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使用正确。⑤改弦更张:琴声不和谐,换了
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不合语境。⑥目光如豆:形容眼光
短浅。使用正确。
18.答案B A项,语意重复,“诸”就是兼词“之于”,和后面的“于”重复,
把“诸”换成“之”即可。C项,搭配不当,“维护”与“合理要求”不搭配,
可改为“合法权益”。D项,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核心”两种
句式杂糅,可去掉“为核心”。
19答案.D (“拨冗”,客套话,请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用于对方不
用于“本人”,误用对象。)
20.答案:①同“世界遗产”联系起来(或“作为申遗的对象”)②但附着在筷子
上的(筷子)文化 ③需要许多物质上的承载(或“需要有好的介质”)
21.标志的图案设计将翻开的书与番薯作为主体构图元素。利用“番薯”与“翻
书”谐音,巧妙道出了站的实质,增添了趣味感。番薯的卡通形象设计,与“番
薯”名称的巧妙结合使标识更加符合络消费群体的偏好习惯。卡通手法的运
用让阅读的快乐洋溢在视觉享受中,将参与的愉悦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文。(60分)
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孝不一定在于具体的内容,更在于内心的
真诚,假存款单是一种不真诚的孝;②拿诚实回报父母胜于金钱;③爱不能用货
币来衡量;④ 善意的谎言既要看动机,更要看效果;⑤善意的谎言终究是谎言,
不诚心的孝心终是不孝;⑥三百与三万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违反道德的
爱不是真爱;⑦没钱而选择造假正是有孝心的表现,虽有过错,其心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