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 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 “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 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 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 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 《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广泛
B. 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 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 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A
4. 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答“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5.
(1)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2)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3)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错误。结合“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分析,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
C项,“不是征服自然”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D项,“其内涵有相同性”错误。结合“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分析,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将“已然”当“未然”,原为“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原文中说“历史文化基础”。
D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结合“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分析,原文没有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B项,主要讲传统文化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创新。
C项,主要讲不同文化的冲击干扰等。
D项,民族和“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
只有A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一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说明”,论证特点分析一般从三个角度答题:论证思路:①提分解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②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论证的结构模式:a、总分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也有可能是两种结构相结合,称作综合式。论证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如引证、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论证方法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判断,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结合“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分析,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结合“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分析,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结合“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分析,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
结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等分析,论证方法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判断,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结合“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等分析,运用举例论证。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据材料二原文“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可概括出“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据材料三原文“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可概括出“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可概括出“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转化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 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 “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 “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 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 “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8.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9. 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1)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2)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3)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9. “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 ,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时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与触觉”。因为鹧鸪的声音是“听觉”,而“火”“冒烟”是触觉和视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具体考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作用。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因为本诗的创作背景是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当时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此诗,表达其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看看这些意象对传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再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意象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和词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
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弘,字和季,沛国人也。父靖,镇北将军。弘有干略政事之才,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代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前后斩首数万级。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相监”。诏听之。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愍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益州刺史罗尚为李特所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则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
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选自《晋书•刘弘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统天下者 /宜与天下一 /心化一国者 /宜与一国为任 /若必姻亲然后可用 /则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 夫统天下者 /宜与天下一心 /化一国者 /宜与一国为任 /若必姻亲然后可用 /则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 夫统天下者 /宜与天下一心 /化一国者 /宜与一国为任 /若必姻亲然后可用 /则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 /然后为政哉
D. 夫统天下者 /宜与天下一 /心化一国者 /宜与一国为任 /若必姻亲然后可用 /则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 /然后为政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同年,指年龄相同,在文中是指在科举考试时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
B. 假节,是指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以威慑一方。
C. 纲纪,在文中是指对汉魏晋公府、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
D. 从事,古代官名,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的僚属,多称从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弘才能卓越,为政恩威并用。监管幽州军事时,他用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太安年间,主持平定了张昌叛乱。
B. 刘弘无私大度,拥有大局观念。益州遭受危难之时,他在人员匮乏的情况下,及时调派粮草,使益州防守得以稳固。
C. 刘弘宽宏仁爱,体恤士兵疾苦。一名年老士兵没有棉衣,他脱下外衣,摘下帽子,交给士兵,并责罚了士兵的上司。
D. 刘弘待人诚恳,信任重用人才。他选人注重德行才干,被人称赞;有人诋毁陶侃,陶侃送来人质,他将人质送回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
(2)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
14. 陶侃出征讨伐陈敏遭人诋毁,刘弘是如何处理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
(2)陈敏进犯扬州,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
14. (1)原因:选择信任,送回人质。(2)启示: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与天下一心”是“应和天下人一条心”的意思,语意完整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D项。
“安……哉”是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句意:统率天下的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教化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亲族,那么荆州有十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在文中是指在科举考试时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错误。根据出处《晋书•刘弘传》,可知刘弘为东晋人,当时科举制并未出现。文中的同年是年岁相同的意思。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脱下外衣,摘下帽子”错误。结合“弘愍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分析,刘弘是拿出并托人转交给老兵皮衣和厚帽子,并不是当时脱下来给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劝”,鼓励;“课”,督促;“省”,减免;“岁用”,为一年的费用。(2)“寇”,进犯;“引”,带,带领;“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委”,交付;“委以讨敏之任”(状语后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及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陶侃出征讨伐陈敏遭人诋毁,刘弘是如何处理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答题。原因方面根据原文可知,相对简单。结合“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分析,刘弘选择信任,送回人质。启示方面比较开放,要抓关键词“信任”。如“多一些信任,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温暖,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生活才能更安乐”“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那么哪有幸福生活,哪有和谐社会,哪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等。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县人。父刘靖,任镇北将军。刘弘有谋略理政之才,与武帝司马炎同住在永安里,又同年出生,在一起学习。凭借旧恩被任为太子门大夫,又升官做了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很有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被幽州朔方之人称道。太安年间,张昌作乱,朝廷任命刘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派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驻襄阳。陶侃、皮初数次打败张昌,前后斩首数万级。张昌害怕逃走,其部下都投降了,荆州之地就平定了。当时荆州各地守宰多缺,刘弘请求补选,惠帝准其所请。刘弘于是按功劳德行才干予以委任,议论的人大加赞赏。
朝廷让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任襄阳太守。夏侯陟,是刘弘的女婿。刘弘对下属说:“统率天下的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教化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亲族,那么荆州有十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于是上表说:“夏侯陟是我的姻亲,按制度不能互相监督。”朝廷下诏予以批准。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一次刘弘夜晚起来,听到城墙上巡更的人哀叹甚苦,就把他叫下来察问,这个兵年过六十,身体瘦弱有病,又没有棉衣。刘弘怜悯他,处罚了这个老兵的上司,拿出皮衣和厚帽子,托人转送给老兵。益州刺史罗尚被李特打败,派使者前来告急,请求支援粮食。刘弘发公文让郡县供给,而州府的官员认为运输路程遥远,文武人力不足,准备让零陵一次运送五千斛米给罗尚。刘弘说:“诸君没有好好思考一下,天下本为一家,彼此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支援了他们,则我们自己也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于是拨出零陵的米三万斛送给罗尚,罗尚借此稳住了局势。
陈敏进犯扬州,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陶侃与陈敏是同乡,又同时出仕为吏,有人诋毁陶侃。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和侄儿到刘弘处为质,刘弘让他们回去,并说:“你叔出征远行,你祖母年迈,你们可以回去,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我们是大丈夫呢!”陈敏最终不敢窥境。永兴三年,下诏进号车骑将军。刘弘每有兴利除弊的举动,亲手写信给属下郡守府相,叮嘱殷切,由此人人都感激爱戴,争相投奔,人们都说:“能得到刘公一纸书信,胜过很多辅助官吏。”刘弘卒于襄阳。百姓为之哀痛,如丧亲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
B. 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C. 这首诗作者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D. 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
16. 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
【答案】15. B 16. (1)“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2)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3)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脱离写景”错。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诗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诗人常想顺江东下。整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片云何意傍琴台?”,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在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这也是诗人对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片云”用以自喻。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对于诗人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___________”,待之“___________”,怀之“心念旧恩”。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秦王统一中国的大业,交代了兴建阿房宫的背景。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动静相生的手法把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
【答案】 (1). 鼓瑟吹笙 (2). 契阔谈讌(宴) (3). 六王毕 (4). 四海一 (5). 彩舟云淡 (6). 星河鹭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瑟”“笙”“契阔”“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___甲___。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惚惚的,②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在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_____乙____,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18.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 ②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 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 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声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D 19. ①原句有生动恰当的描写,更能体现事物特点,表达效果更好。②原句句式灵活,表达随性,符合人物恬然的心境。③原句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20. 甲: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 乙: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了解常见的修辞种类,一般包括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等;同时要了解这些常见修辞的特点,最后根据文本内容,对照选项一一进行分析。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错,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原文“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没有表现“你自己”与“迎春花”的相似点,“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表达的是观赏迎春花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是对感觉的描绘,不是比喻。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从表达效果看,原句中“叮咚的”“呜呜噜噜的”“得得的”“仿佛一路轻的”,这些修饰词语的运用,使描写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凿石声、说话、马蹄声的特点;从句式看,原句长短句结合,表情达意更加随性舒缓,符合人物恬然自适的心境;从语体角度看,原句“靠在边一点”“呜呜噜噜”“稍偏右边”,表述偏口语化,平白如话,更加亲切动人,与上下文“使你干什么”“展眼”“透到脚底的”“瞧着”等处语言风格协调一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甲处,联系上下文“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可知此处是表达来不及舒身就入睡,可填写“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乙处,联系上下文“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此处表达离开床去开窗,可填写“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21.下面文段至少四处有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②“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情传播过程、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施。③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隔离与救治,④让亲友乃至更多人做好必要防护,更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便于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⑤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是对自己和亲友的负责之举。⑥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在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答案】②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不搭配,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③句,应将“只要……就……”换成“只有……才……”。④句,“掌握疫情和警示”改为“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改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⑥句,“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②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不合逻辑,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中,“切断”“过程”搭配不当。
③句,关联词运用不当,“只要……就……”表述绝对化,换成表示条件关系的“只有……才……”。
④句,成分残缺,“掌握疫情和警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都缺少宾语,改为“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⑥句,语序不当,“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
22.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答案】关键信息: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对象。第二步,概括归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第三步,提炼筛选。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取精”。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本题给出一段材料,共包括五句话,表述对象是“茶文化的传播”。对材料信息进行压缩,首先应区分事实和判断。文段中包含这样两个基本事实:①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由来已久,西方世界爱茶但认识有限;②贸易往来是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两个基本判断:①传统的传播方式有局限;②新时代需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以弘扬传统茶文化。其中西方世界对茶的喜爱与认知作为论据,最终是为推导出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的结论。提取主要信息,进一步压缩,关键信息主要包括: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 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表述时注意句子要简洁流畅,字数限制。
四、写作
23.
材料一:
2019 年 3 月 13 日,联合国发布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目前,42%的陆地无脊椎动物、34%的淡水无脊椎动物和
25%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
2020 年 2 月 24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材料三:
2020 年 3 月 3 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为“维护地球所有生命”,我国的主题是“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写一篇演讲稿,以“增强法制意识,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在班会上演讲。
②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广大网民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一: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武汉全城被封、郑州交通受限,更多国人在这个春节被号召宅居家中;聚会畅谈、把酒问盏不再是过节风潮,反是一种丧失理性的行为,更是无法原谅的罪过;自由行走今成奢侈,明眸皓齿、素颜朝天、微笑待人已成谬误,全国众志成城只为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而追究原因,这病毒之所以在人身上寄存并继而灾难性蔓延可能是因为有些人对野味的趋之若骛、对野味的饕餮不厌。痛定思痛,我认为:面对野味病毒,早该悬崖勒马,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早已是刻不容缓。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血与命的教训。
2003年肆虐全国的非典,导火索是可与多种烈性病毒共生存的蝙蝠;去年在内蒙古发生的鼠疫,病源是呆萌可爱、无可匹敌的土拨鼠;非洲大爆发的埃博拉病毒,主要宿主据说是果蝠。人类一次次为自己的无知付出惨重的代价,小到个体命丧黄泉,大到一个地域的人风声鹤唳、如惊弓之鸟般遁藏;旅游困顿、自由受限、经济受阻也自是不争事实。而反观这次疫情的产生根源,人类又一次为贪婪、无知付出高昂代价,无畏的人类呀,不知敬畏自然,不愿远离野味,可悲、可笑、可怜、可叹!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基石。
一旦脱离了这一基准,缺少了必要节制,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便会退回茹毛饮血的原始粗鄙。从动物园泼硫酸到女子“虐猫事件”,从猎杀野生黑熊到”活取熊胆”,从偷猎藏羚羊到“屠狗风波”……无不显示着人类对动物的虐待,对自然的不敬。如若虐待动物之风甚嚣尘上,那么当今人类社会又有什么标志性的本质属性迥异与动物世界?如若人人都是冷血,野生动物与人类又如何和平共处?人类在无以计数的种类病毒面前,又将何去何从?所以珍爱生命,敬畏自然,远离野味,必行有所止,必人人为之。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尊重生命、共谋未来的共识。
自然以宽阔无边的胸怀包容了人类的无休止探索,也以一种悲悯的情怀脉脉关照着人类,无论是其地大物博的给予,还是冥冥之中烈性病毒唯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默契,自然馈赠了人类太多太多。我们人类就不要再得寸进尺,让那些寄存在野生动物身上的烈性病毒在人类的口腹之欲中,成为传染病毒的瘟疫之源。我们相信星际文明,可谁也没有亲见;我们探索宇宙,可也没有更好的逆旅被发现。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共谋未来,理性而文明地蜗居于宇宙一隅,早已是我们毋庸置疑的共识。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相信这样的举措会进一步降低潜在的疫病风险。但这只是打补丁,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自觉意识。古人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让我们携起手来,真正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拒绝野味,给野生动物一线生机,给人类社会一份安宁!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例文二:
向野味说“不”的倡议书
尊敬的广大网民朋友们:
2020新年伊始,在江城,在华中,在神州,突出其来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疯狂肆虐,迅速席卷中国大地!直到现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还在持续进行中!有专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还是野生动物!不知道听闻这个消息的你,心中有何感受!我想说的是: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17年前,也就是2003年初,在花城广州,因为有人滥食野生动物果子狸,引发了那场“非典”疫情,结果造成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8422例,死亡919人的惨剧!
其实,不仅仅是“非典”,不仅仅是新型冠状病毒,据统计,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野生动物。仔细想想,这些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哪一场疫情,与野生动物没有关系啊?HIV病毒来自于非洲的黑猩猩或白眉猴,塞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尼帕病毒来自于蝙蝠;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猴子;拉沙热病毒来自于老鼠,鼠疫来自于土拨鼠……
退一步说,也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白吃”的!你知道埃博拉病毒是怎样传染给人的吗?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就是因为非洲的一位村民在森林里意外捡到一只黑猩猩的尸体,带回村分给大家烹食后,村人都神秘死亡了!所以啊,希望那些有特殊需要、特别爱好哪一口的人们: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管住嘴,你才会有命;管住嘴,你才能活命!
为了配合当前的疫情防控,2月2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从元月12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保护野生动物大型公益广告,开始在综合、新闻频道密集播出!我希望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
鉴于上述种种理由,特发出如下倡议:
1.深刻认识野生动物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认识滥食野生动物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远离野生动物,自觉维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链的完整性。
2.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关爱野生动物,从管住自己的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养成文明、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3.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自觉同滥捕、滥杀、滥食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人做坚决、彻底的斗争!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有不同野生动物,因为一些人的特殊“需要”而被杀戮!少数人味蕾的满足,却让更多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需从你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滚滚洪流中去,让人类的小家幸福团圆!让万物的大家和谐共生!
倡议人:xx
x年x月x日
【解析】
【详解】①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试题选取了三则材料,分别取材于联合国的最新环境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和公益日主题,以时间为序构成纵式结构,三则材料相互呼应,构建了共同主题,这样的安排有明确的指示性: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保障人类健康方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从命题立意上看,“增强”“共建”“倡导参与”“向野味说‘不’”等信息,具有明显的立意引导,旨在引导考生多从正面的角度来思考“维护地球所有生命”“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符合“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试题聚焦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立场,从法律和自律的角度,表达对建立一种更文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公共议题的感受与思考。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然教育,本就应该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三则材料各自独立,但也是有机的整体,写作时不应偏废。在文体方面,试题提出的写作任务有演讲稿和倡议书两种文体,要求学生从两个任务指令中任选一个完成。写演讲稿,要紧扣“增强法制意识,共建和谐家园”这个主题,但不能泛泛而谈,应围绕“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个大话题展开。要结合时代背景,突出个人体悟。此外,还要考虑演讲的对象(同学)、场合(班会),突出演讲的文体特点,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既体现演讲稿的真切感,又要有适度的煽动性,以调动听众的情绪,引发听众的共鸣。
参考立意:
1、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人类
3、以法律之剑,护自然和谐
4、增强法制意识,做和谐家园的守护者
可用素材:
1、在一些地方,食用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上的“最高礼遇”。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从SARS病毒到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从大家比较熟悉的鼠疫、H7N9禽流感到曾经肆虐一时的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都与动物有关。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置若罔闻。这警示我们必须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
2、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反映着我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理念和态度。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研究员及其团队,曾证实了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同时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即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决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否则会带来更严重的生态破坏。因此,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蝙蝠进行无侵害采样:采集样品以粪便粒和拭子为主,采样完成后将蝙蝠放归自然。这样的例子生动说明,与大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须秉持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态度,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应把野生动物端上餐桌,否则最终受惩罚还是人类自己。
3、避免野生动物带来的社会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对活体动物的交易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对于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必须严厉打击、惩处。当年因非典疫情,广东省宣布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关闭野生动物市场,对于后续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相信这样的举措会进一步降低潜在的疫病风险。
4、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我行我素;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拒绝捕食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公共安全。由人的贪念、愚昧引起的后果来之迅速,更是来势汹汹。我们应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不抱自大心理。化用一句莎翁名言,同一的太阳照着人类,也不曾避了任何一种生物。天行有常,万物都在其该在的位置,维持天地的周转。一些病毒寄生宿主,千百年来动物共同进化出了特殊抗体,而新鲜宿主人类却对它们毫无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人类自高自大,把自己当作主宰而任由欲望膨胀,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子狸摆上餐桌,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5、圣雄甘地曾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这一次“新冠肺炎”的战争,我们也会像打败“非典”一样打败它,但这场战争建立在惶惶人心和无数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输赢来论。我们不要等到出现超级病毒再后悔贪婪,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再后悔愚昧。
6、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保护野生动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是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得益的是我们自己,考验的是我们的文明程度。
参考结构: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第一部分,紧扣材料,提出观点。首先,结合当前疫情的现实背景,紧密联系材料内容,挖掘原因:有些人对野味的趋之若骛、对野味的饕餮不厌。然后,引出观点: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早已是刻不容缓。
第二部分,紧扣观点,分层论述。第一层,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血与命的教训。第二层,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基石。第三层,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尊重生命、共谋未来的共识。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明做法。首先,指出人人都应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自觉意识。然后,引名言强调我们应携起手来,真正敬畏自然,给野生动物一线生机,给人类社会一份安宁。
②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试题选取了三则材料,分别取材于联合国的最新环境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和公益日主题,以时间为序构成纵式结构,三则材料相互呼应,构建了共同主题,这样的安排有明确的指示性: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保障人类健康方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从命题立意上看,“增强”“共建”“倡导参与”“向野味说‘不’”等信息,具有明显的立意引导,旨在引导考生多从正面的角度来思考“维护地球所有生命”“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符合“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试题聚焦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立场,从法律和自律的角度,表达对建立一种更文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公共议题的感受与思考。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然教育,本就应该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三则材料各自独立,但也是有机的整体,写作时不应偏废。在文体方面,试题提出的写作任务有演讲稿和倡议书两种文体,要求学生从两个任务指令中任选一个完成。写倡议书,则需紧扣“向野味说‘不’”这个主题,思考其对于“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地球所有生命”“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围绕“为什么说‘不’”“怎样说‘不’”展开,适度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说认识,提建议,谈希望,有观点,有态度,有理由。当然,也要注意倡议书的格式规范。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参考立意:
1、修法,坚决向滥食野味说“不”
2、保护野生动物、拒绝滥食野味
3、敬畏自然,拒绝野味
4、给野生动物一片安宁的生息之地,还人类一个祥和的生存空间
可用素材:
1、滥食野味是一股民间长期存在的风气,一些人或出于虚荣猎奇心态尝鲜,或愚昧无知不知危害贸然下口,或以这种形式彰显身份地位,对野生动物趋之若鹜。不仅吃蝙蝠、蛇这些“三无”动物,连果子狸、穿山甲这些保护动物也不放过。殊不知一只蝙蝠,就能携带四五百种冠状病毒。贪吃者吃下的不是野味,而是整个人类种群的安危。早在2003年SARS疫情期间,就有专家呼吁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但疫情过后又不了了之。要让全社会形成“向滥食野味说不”的共识,做好宣传教育,培育全社会拒食野生动物的文明风气。让全社会向食用野生动物说不,依然任重道远。
2、尽管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一些食客不断给出的高价,让不法分子选择铤而走险。据介绍,一只5公斤重的穿山甲,从国外走私进入中国的价格约为700元/公斤;经过两次转手,价格就变成了4400元/公斤;到了餐桌上,价格可能高达2.2万元。为了卖更高的价钱,不法分子会给穿山甲增重。通过注射面粉、涂料、水泥、石灰水,甚至镇静剂、兴奋剂和防腐剂等,一只5公斤重的穿山甲能增重20%以上。增重后的穿山甲最多可存活3到4天,但内脏早已腐烂。对动物来说,这极其残忍。对食客来说,这些增重野味非但没有“大补”功效,还容易引发中毒。
3、“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一些人什么稀有吃什么,这种陋习在中西方都存在。”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对记者说,当前中国正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一些人身上存在的“猎奇”“炫耀”“野味滋补”等畸形消费观很不可取。从公共卫生安全角度来说,吃野味会带来巨大的健康隐患。科学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世界多地出现的新发传染病都和动物有关。一些野生动物宿主含有各种病毒,仅蝙蝠身上就宿生有1000多种病毒。
4、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对野生动物也是如此。管住嘴,需要正其心。革除吃“野味”的陋习,需要加强法治约束,也需要在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上来一场革命。“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不仅是抗疫时期的社会共识,也应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信条。
参考结构:
第一部分,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向野味说‘不’的倡议书”。
第二部分,称呼: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尊敬的广大网民朋友们”。
第三部分,正文: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本次倡议的背景、原因和目的。(1)2020新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疯狂肆虐。(2)2003年初,广州的“非典”疫情。(3)据统计,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野生动物。(4)2月2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了保护野生动物大型公益广告。
2、分三点提出本次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四部分,结尾: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滚滚洪流中去,让人类的小家幸福团圆!让万物的大家和谐共生!
第五部分,落款: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署上发倡议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