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50 KB
  • 2021-06-09 发布

内蒙古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机一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答题时间: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出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的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这与以下四大要素的关联颇为紧密。‎ 一为诗人作为“舆论领袖”,影响广泛。正统诗学以诗言志,以诗缘情,以诗感物,其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相比之下,俳谐诗虽属小众,却也改变了正统诗文单一的审美形态,体现了人类情感具有的多元性表达的特征,为文化共生所需求。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得宋人喜爱的俳谐诗出自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象、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二为俳谐诗流传形式多样,为民众乐见。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事为叶丞相赋》中“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洞仙歌》结句“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等均采用打诨手法,谐意缭绕。‎ 三为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俳谐诗不作生硬说教,而是如杂剧打诨,令人发笑中领悟道理,内容富于启迪。陈善《扪虱新话》曰:“予谓杂剧出场,谁不打诨,只是难得切题可笑尔。山谷盖是读秦少章诗,恶其终篇无所归,故有此语。”,而是有所归旨。‎ 四为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让人发笑,开心愉悦。诗人善用各种言辞引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谐趣产生之第二要义为语言逻辑跳跃引致。逻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是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的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文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出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所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编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俳谐诗与宋代雅正唯美的诗文风格不符却能够大放异彩,映射出宋代文化的新面貌。‎ B. 正统诗学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以诗来言志、缘情、感物导致了审美形态的单一。‎ C. 俳谐诗人善于解构读者的期待心理,让其产生心理落差;安排颠倒错位的逻辑,出人意料。‎ D. 俳谐诗是北宋诗文呈现时代生活的典型,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民众与雅客接受并传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从四个角度论述了俳谐诗在北宋兴盛并广为传播的原因。‎ B. 文章第二段通过与正统诗学的对比,突出了俳谐诗被宋代士大夫普遍喜欢的重要原因。‎ C. 文章在论述俳谐诗融合戏剧因素时,列举了辛弃疾采用打诨手法的诗句作为事实论据。‎ D. 文章通过介绍谐趣产生的两个要义,证明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的俳谐诗易于让人接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词名家的俳谐诗以其罕见的气象、境界、格局使得宋代俳谐诗具有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B. 俳谐诗使用打诨纯粹是为追求语言的有趣,在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对读者进行启迪。‎ C. 如果俳谐诗面对喧嚣的大众文化采取拒斥的态度,就不会凭多样流传形式为民众喜爱。‎ D. 俳谐诗呈现的多样化的文人审美趣味是由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的生趣活泼决定的。‎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以诗来言志、缘情、感物导致了审美形态的单一”错,原文中是说“俳谐诗虽属小众,却也改变了正统诗文单一的审美形态”,由此可知,并不是“以诗言志、缘情、感物”导致“审美形态的单一”,选项属于曲解文意。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俳谐诗被宋代士大夫普遍喜欢”错误,选项曲解了文意,与原文的说法“正统诗学以诗言志,以诗缘情,以诗感物,其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相比之下,俳谐诗虽属小众”矛盾。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俳谐诗使用打诨纯粹是为追求语言的有趣”错误,原文是说“俳谐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让人发笑”;‎ C项,“就不会凭多样流传形式为民众喜爱”错误,属于无中生有,且“如果……就”的表述太绝对化;‎ D项,“是由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的生趣活泼决定的”错误,原文是说“折射出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属于曲解了文意。‎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文言文阅读 ‎4.把下列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答案】(1)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2)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隳,毁掉;为,被;仁义不施,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不施行仁义”。‎ ‎(2)畔,背叛;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汝为见,宾语前置,“为见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 ‎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 “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 “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 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C. 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他建议掘开河道,同时可以遏制契丹骑兵;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D. 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让他谋划重要事务,即使朝廷大臣弹劾他私自改动诏书,也不予追究。‎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2)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 ‎【答案】5. C 6. B 7. C ‎ ‎8. (1)正遇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 ‎(2)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何承矩)被重新起用,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皇帝)下诏书说要引导边民恢复农业。‎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周仲居改诏”,“周仲居”是“改诏”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B;“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第”是“只,只是”的意思,本句意思是“只下诏说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本句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说法错误。“秩满”,任职期满。 ‎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为了增加水田,他建议掘开河道,同时可以遏制契丹骑兵”说法错误。掘开河道不为了增加水田,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典”,主管,掌管;“故事”,名词用作状语,按旧例;“折”,使动用法,使……折服。‎ 第二句得分点:“稍息”,稍稍停息;“起”,起用;“诱”,引导。‎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几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事,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藉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遇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因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同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何承矩)被重新起用,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皇帝)下诏书说要引导边民恢复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就改变诏文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当时掌管枢密院,他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说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景德元年,何承矩入朝,被提拔为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何承矩)在景泰三年去世,时年六十一岁。朝廷特赠官相州观察使,给予五十万丧资,五百匹绢,让宦官护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 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 ‎ 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 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 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10.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答案】9. A 10.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A项,“教自己”错误。由“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可知,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初,刚刚;俱,都;致,送达。‎ ‎(2)既,已经;通好,互通友好;行李,使者。‎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聘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贺兰祥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很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任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溉灌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这首词,完成小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③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④何曾专美。‎ ‎【注】①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③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④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 “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C. “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 D. “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2. 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11. C 12. ‎ 相同点:两位诗人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不同点:李纲:主张积极抗金恢复中原。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淝水之战)劝谕朝廷,表现出必胜的决心。辛弃疾:批判南宋朝廷不做积极准备,不思收复中原。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讽谏统治者,北伐要慎重。‎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C项,“意境相同”错误。“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是风声鹤唳的意思,突出战争给人的创伤,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鹤”突出的是历史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故不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诗歌的对比赏析及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这类试题要注意抓住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从诗歌的表情达意的角度,抓住诗歌的情感主旨进行对比分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借刘义隆草率出兵导致失败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急于北伐,好大喜功的劝谏;而李纲这首词借前秦苻坚南下侵略东晋,被谢安从容指挥打败的典故,“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表达对谢安雄才大略的仰慕之情;而下阙“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更表达对南宋也拥有这样的将领的呼吁,认为不是只有他们才能建功立业,今人抗击金兵入侵,也能有同样的功绩,展现出对抗击敌人的自信。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①‎ 张孝祥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注】①本词是绍兴二十六年九月作者在建康送别被遣归的家人李氏之作。‎ ‎13.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二句,点出了季节,且暗示了送别的地点。词人在长江边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 B. “不如江月”二句,进一层写出内在的思绪。“伊”,指李氏。词人不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C. “德耀归来”二句是说虽已富贵,怎忍抛弃曾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词人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D. “默想音容”三句,写暮色中词人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浮现起李氏的音容声貌,遥念着孩子。‎ ‎14. 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在张孝祥《念奴娇》一词中找出进行赏析,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答案】13. B 14. 这首词,开篇“风帆”三句以“离愁”“秋色”点出离别主题与别时季节,“明日”五句分别就季节与离愁着意描写渲染之。“重阳”与“黄花”紧承“秋”字,表现鲜明的季节特征,又透露出当此重阳佳节却无法与爱人共度的怅惘意绪。而“别岸风烟”三句照应“风帆”并紧扣“离愁”,设想别后旅程中爱人的孤独凄凉,更深地传达出作者的无限憾恨。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B项,“词人不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错误。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由“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可知,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材料中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基本技巧,并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解释分析其手法及效果。‎ 诗歌中的“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望一天秋色”,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心中愁绪更添,“重阳、黄花”突出了秋季的特点;“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孤舟、灯火”照应了首句的“风帆”,通过点染手法,渲染出了诗人离别的愁绪。‎ ‎【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态度。‎ 四、古诗文默写 ‎15.填空。‎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 ‎(2)李白感叹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李白的愁毕竟还有酒可浇;可杜甫面对着年华的老去、功业的无成、生命的坎坷,想喝酒却喝不得,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不知如何才能消泯这深重的愁绪了。‎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乐曲渐至无声却似愁绪潜滋暗长的妙境。‎ ‎(4)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 “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所守或匪亲 (2). 化为狼与豺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7). 沧海月明珠有泪 (8). 蓝田日暖玉生烟 (9). 师者 (10).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 人生如梦 (12). 一尊还酹江月 (13). 吾尝终日而思矣 (1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匪、豺、鬓、潦、生、受、尊、酹、臾。‎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____,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____”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 ),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____。‎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____的经典名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有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代的真正模样。‎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伤大雅 伤筋动骨 一字千里 耳熟能详 B. 无关大局 遍体鳞伤 失之千里 耳闻则诵 C. 无关大局 伤筋动骨 失之千里 耳熟能详 D. 无伤大雅 遍体鳞伤 一字千里 耳闻则诵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贵在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 B. 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 C. 诗歌创作需要极其认真的严谨态度与作风 D. 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明显的不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B.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C.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D. 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答案】16. A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①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 第一横线处是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填入“无伤大雅”恰当,填入“无关大局”则误用对象,不合语境。‎ ‎②伤筋动骨: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能与后面的“面目全非”构成递进关系。‎ 遍体鳞伤:形容受伤很重。但与后面的“面目全非”不构成递进关系。‎ ‎③“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 失之千里:意思是失误虽小,结果损失很大。‎ 比较词,前者强调相差很远完全切合句意:后者强调损失很大不合语境。‎ ‎④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切合句意。‎ 耳闻则诵:是说记忆力好。不合语境。‎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依据文意,第一段是在阐述很小的错漏都会对诗歌产生极大影响。前有“……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面目全非”,后有“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B项“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符合前后语意。而其他几项所言均与本文无关,本文没有涉及。‎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语序不当,“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应调换语序,排除AB;“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搭配不当,应改“版本”为“内容”,排除C。‎ 故选D。‎ ‎19.下面是人们为我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文学家各题写的一副对联,对联与文学家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②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 ①李白 ②欧阳修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 ①李清照 ②欧阳修 ③辛弃疾 ④李白 C. ①欧阳修 ②李白 ③李清照 ④辛弃疾 D. ①李白 ②欧阳修 ③李清照 ④辛弃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的记忆以及积累。‎ ‎①“酌酒花间”对应李白《月下独酌》;“磨针石上”对应典故铁杵磨成针;“倚剑天外,挂弓扶桑”出自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①成体出自于郭沫若先生题江油李白纪念馆的楹联。‎ ‎②为宋神宗对欧阳修的赞美,“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前一句是对欧阳修政绩的评价,后一句是对欧阳修道德文章的评价。‎ ‎③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这里说明此人同苏轼一样同属豪放派;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④“女儿花”提示为女词人,对联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 故选A。‎ ‎20.请参照①的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 李贺考进士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反对者说:“你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你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的名字中有‘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 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 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一个学生表示他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 语文老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2). ③那么你那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哪种语言来写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分析所给例句的三个方面:主题、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做到仿句与例句语言要连贯、风格要一致、情调要符合。本题属于情境性的仿句,要求符合语境,语句关键性内容找准,且情感价值观积极向上。结构上,仿照例句,运用“那么……?”的反问句式;内容上,要求合理反驳,故应寻找对方逻辑上的错误。第1空,抓住“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的逻辑错误进行反驳;第2空,抓住“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又梦想“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的矛盾之处进行反驳。‎ 六、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自古以来“英雄”就是诗文中被歌咏的对象。‎ 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董必武《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8年4月27日通过,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你认为今天这个和平年代英雄离我们远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礼赞英雄 一簇星光点亮一方夜空,一束玫瑰馨香整座房宇。先进人物就像星星一样,组合成天空中的星光,奉献着自己,照亮着众多的人。国家和有关部门设立相关奖项,肯定了他们的付出,嘉奖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方面的贡献。‎ 先进人物往往高度自律,沉浸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可以取得惊人的成绩,做出异常感人的事迹。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陆建新,从参与建设到主持项目,不断刷新着“第一高楼”的高度;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鲐背之年,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如此多的先进人物,尽管身在不同的领域,处于不同的年龄,但都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呕心沥血,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褒奖他们,就是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人们听,让人们记住他们的优秀事迹。‎ 从“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那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名字,就是一面面令人敬仰、励人心志、催人奋进的旗帜。这些先进人物之所以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于他们身上有着常人没有的优秀品质,或脚踏实地,或不畏艰险,或默默奉献,或善于创新勇于突破……对他们奖励与表彰,让人们更能了解他们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国家和有关部门设立表彰各类先进的奖项,是讴歌榜样、崇尚模范的具体行动。以奖励之名号召人们学习榜样,不应该止于“诚心正意”的敬仰,而应该有起而行之、始于足下的行动。向先锋看齐,向英雄学习,筑起的将是永不流失的精神钙质。一个个奖项的设立,推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模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褒奖先进人物,正是在为社会树立楷模,弘扬正能量,让更多人在接续奋斗中成为中国的脊梁。‎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写作此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任务,如本题——你认为今天这个和平年代英雄离我们远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呢,可见本次作文应该谈自己对“英雄”的理解。然后审读材料。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聪明,秀出,胆力,英雄,驱虎豹,血染沙场,捐躯,为国,保护法。‎ 本题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理解这些诗句的内涵。‎ 材料首先解释了“英雄”二字的内涵,即聪明勇敢是谓英雄。‎ 杜甫《蜀相》中的歌颂的英雄是诸葛亮,他为兴复汉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毛泽东的诗强调了英雄需要有胆识,敢为人先。‎ 董必武的诗强调“捐躯为国”的是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通过,是呼吁我们要保护英雄。‎ 和平的年代,我们当然不需要为国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同样需要学习英雄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了一份力的人都是英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的杰出代表,比如“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人等等。作文过程中应回答,和平年代英雄与我们的距离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就此立意即可。‎ ‎【立意】1、和平年代,人人皆可成为英雄;‎ ‎2、保护英雄,爱戴英雄;‎ ‎3、每一个坚守职责的人都是英雄;‎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每一个“英雄”助力。‎ ‎【素材】1、不是信仰造就殉教者,而是殉教者造成信仰。——乌纳穆诺 ‎2、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赫塞 ‎3、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张耒 ‎4、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后汉书 ‎5、是不是英雄要让人民来评。‎ ‎6、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李渔 ‎7、英雄出于少年。‎ ‎8、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叫好。——威尔·罗吉斯 ‎9、在人类自由最不受重视的地方,英雄崇拜总是盛行的。——赫·斯宾塞 ‎【详解】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礼赞英雄”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跑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