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3课 沙田山居学案 粤教版必修1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3课 沙田山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2.分析作者在神妙的山水之美及哲理性语句中流露出的淡淡的乡愁。‎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绸缪(  )       ②阒黑(  )‎ ‎③天籁(  ) ④肩膂(  )‎ ‎⑤肘腋(  ) ⑥衣袂(  )‎ ‎⑦蹂躏(  ) ⑧朝暾(  )‎ ‎⑨摇曳(  ) ⑩氤氲(  )‎ 答案 ①chóu móu ②qù ③lài ④lǚ ⑤yè ⑥mèi ⑦róu lìn ⑧tūn ⑨yè ⑩yīn yūn ‎(2)多音字 ‎①蒙 ②吐 ‎③禅 ④伺 答案 ①mēnɡ/Měnɡ/ménɡ ②tǔ/tù ③chán/shàn ④sì/cì 17‎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5) (6) 答案 (1)渺小/缥缈 (2)绸缪/谬论 (3)姗姗来迟/珊瑚 (4)樯桅/诡计 (5)蔼然/暮霭 (6)蟠蜿/婉言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氤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阒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历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血来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姗姗来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洞里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烟或云气很盛。(2)寂静而黑暗。阒,形容没有声音。(3)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4)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5)形容来得很晚。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6)出自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人常用桃花源来比喻远离俗世喧嚣的地方。‎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目前,希腊已有大片国土起火燃烧,伯罗奔尼撒半岛仍不断出现新的火情。 一场浩劫过后,大片原始森林毁于一旦,断壁残垣历历可数,惨不忍睹。(  )‎ ‎(2)直到最后一分钟,球星才走进了赛场。然而,观众看到这位姗姗来迟的主角,依然站起来疯狂地欢呼。(  )‎ ‎(3)经过严谨的论证和长期的测试,董事长心血来潮地决定:新产品于下个月投放市场。(  )‎ 答案 (1)×。“历历可数”指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此处是景象看得很清楚,应用“历历在目”。(2)√。(3)×。“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不合语境。‎ ‎2.辨词填空 ‎(1)纤毫·纤细·纤悉 ‎“纤毫”为名词,纤细的毫毛,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或部分。‎ ‎“纤细”为形容词,非常细。‎ ‎“纤悉”为形容词,详细,详尽。‎ ‎①他的字有个特点,笔画________。‎ ‎②这篇文章内容________,感情真实感人。‎ ‎③人物形象在这些牙雕艺术品里刻得________毕见。‎ 答案 ①纤细 ②纤悉 ③纤毫 17‎ ‎(2)庄重·郑重 ‎“庄重”指(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郑重”指严肃认真。‎ ‎①18名礼兵抬起9个花篮正步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将花篮________地摆放在纪念碑基座前。‎ ‎②在严肃的场合你要放________点儿。‎ 答案 ①郑重 ②庄重 三、名言警句 有关“思乡”的古诗句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4.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5年以来,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2017年12月14日,在高雄医院离世。‎ 二、背景展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及翻译工作,自称此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作品有《余光中诗选》、《听听那冷雨》等。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沙田山居》就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课堂导语 17‎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宝岛,一湾浅浅的海峡承载了台湾亿万同胞的悠悠乡情,我们还记得余光中的《乡愁》吧?(投影出示,指同学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梁实秋评价余光中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余光中先生在人们的记忆中首先是作为诗人存在的,他的《乡愁》已经成了诗中的精品。其实他的散文也丝毫不逊色于诗歌。他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沙田山居》,来体会一下其散文的特色及其蕴涵其中的感情。‎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图中①②处分别填出。‎ 答案 ①晴朗日子里的海与山 ②人的活动 ‎1.第3段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探究点拨] 结合“高僧”具有的特点,体会作者于精妙比喻中隐藏的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像看破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声韵,表现了“我”与山的和谐、默契,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2.第7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探究点拨] 结合下文的叙述,理解“人为的骚音”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为的骚音”指的是列车的声音。本来“骚音”不会给人以美感,是会让人讨厌的,作者却写得相反,这是因为铁路彼端连结着大陆,作者心系大陆,所以感觉这“人为的骚音”令人心动而神往。‎ ‎3.文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巧用典故和借用诗句上,请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及化用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答案 ①运用的典故:陶菊、苏月、洞里桃源、桓景、王粲等。‎ ‎②化用的诗句:“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化用的是杜甫《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相看两不厌”直接化用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诗句,“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则是化用了李白《山中问答》中的诗句。‎ ‎4.品读下列句子,结合加点词的寓意,说说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1)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写重阳节与中秋节、菊与月,这是对乡愁最坦白的寄托。“陶菊”与“苏月”的说法将陶渊明和苏轼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说明中国文化已经浸润到了作者的血液里,这样写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与追求。‎ ‎(2)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口”正是诗人眺望故土的镜头,也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远行的海轮,扬起白帆,表达了将乡愁带去的大陆情怀。‎ ‎(3)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往大陆的火车是乡愁的载体。作者把火车比喻成乡愁与故土的纽带,振动着诗人乡愁的脉搏,联结着诗人与故土。‎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景,却又说景物“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是否自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海山变幻的风景之美,是为作者的主观抒情服务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为“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做铺垫。这里景与情是交融在一起的,景物描写得越美,越能反衬出作者思乡之情的浓重。‎ 如何做到前后照应 17‎ 本文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首先,开头一段提到“马远夏圭”、“重九”、“中秋”,这一切都与最后的诗句“五千载”的文化相照应。‎ 其次,开头作者在阳台上看到“大陆的莽莽苍苍”与结尾部分“不能不下楼去”(意为回归祖国)相照应。‎ 技巧点拨 前后照应,使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逐步明朗,也使结构浑然一体,紧凑严谨。‎ 做到前后照应,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内容与题目相照应。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要符合题目的要求,题目才能起到眼睛的作用,让别人了解你写的是什么事情。‎ ‎(2)开头与结尾相照应。一件事,在开头交代发生的原因,结尾就要交代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这样才显得有头有尾;开头提出这件事有什么问题,结尾就要解谜答题。‎ ‎(3)情节之间相照应。如:前边写了班级为地震捐款的事,接下来就要写同学们捐款中说的话、做的事,最后写出捐了多少款及取得的效果。这样,事情才算交代清楚了。‎ ‎(4)人物语言相照应。一个人先写他(她)有什么言语,后边再交代一下,他(她)是怎样按自己说的话来做的,这样,给人印象会更深刻。‎ 迁移运用 下面是高考优秀作文《梦想为帆,工作为桨》的开头部分,请写一个与之照应的结尾。‎ 梦想为帆,工作为桨 开头:是梦想的指引,让我们不辞辛劳地工作。是因为期待梦想成为现实,我们才会无所畏惧地执着于自己的工作。让我们以梦想为帆,工作为桨,去迎接美好的人生。‎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有了梦想,我们就要用心去呵护,用自己十倍、百倍的辛劳去浇灌它的成长,让梦想最终成为现实。不必在乎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坎坷。也不必在意将来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面临什么样无法克服的挑战,只有把握现在,用工作去成就梦想!让我们以梦想为帆,以工作为桨,去践行自己的承诺,迎接美好的未来!‎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运用示例 17‎ ‎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山岩。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我也只能斜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静静地守望,默默地感悟,我用心去品读。读它们的威武,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做蛮横的盘缠。(选自《读山》)‎ ‎2.课外素材 无锡画家万里采风颂山河 ‎2017年3月25日上午,“山河颂·无锡画家万里采风作品展”在河北美术馆开幕,共展出无锡市书画院的105件书画作品。‎ 此次画展上展出的作品,均是近三年来,无锡市书画院优秀中青年画家们跨十省采风写生后创作的,且是从画家们300多幅作品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是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真实感悟,是“江南水墨”淋漓表现祖国山河的集中展示。天地大美的雪域高原、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广阔神秘的戈壁沙漠、宏伟壮观的藏族寺庙,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这些不同于江南的小桥流水、斜风细雨场景的画面在无锡画家们笔下显得十分鲜活,颇具温度。‎ 选材感言 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 假如我有九条命 余光中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就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苦命的丹麦王子说过:既有肉身,就注定要承受与生俱来的千般惊扰。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最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却愈小愈方便。表格是机关发的,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塞满了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许多人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外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这时填表人真希望自己是神,能把须弥纳入芥子,或者只要在格中填上两个字——天堂。一张表填完,又来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至于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的号码,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条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条勉强可以用来回信和开会,假如你找得到相关的来信,受得了邻座的烟熏。‎ 17‎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父亲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最外向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世界里,出不得门,只能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岳母也已过了八十,五年前断腿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力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的朦胧之人。她原是我的姨母,家母亡故以来,她便迁来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补我一个。‎ 一条命,用来做丈夫和爸爸。世界上大概很少全职的丈夫,男人忙于外务,做这件事不过是兼差。女人做妻子,往往却是专职。女人填表,可以自称“主妇”(housewife),却从未见过男人自称“主夫”(househusband)。一个人有好太太,必定是天意,这样的神恩应该细加体会,切勿视为当然。我觉得自己做丈夫比做爸爸要称职一点,原因正是有个好太太。做母亲的既然那么能干而又负责,做父亲的也就乐得“垂拱而治”了。所以我家实行的是总理制,我只是合照上那位俨然的元首。四个女儿天各一方,负责通信、打电话的是母亲,做父亲的总是在忙别的事情,只在心底默默怀念着她们。‎ 一条命,用来做朋友。中国的“旧男人”做丈夫虽然只是兼职,但是做起朋友来却是专任。妻子如果成全丈夫,让他仗义疏财,去做一个漂亮的朋友,“江湖人称小孟尝”,便能赢得贤名。这种有友无妻的作风,“新男人”当然不取。不过新男人也不能遗世独立,不交朋友。要表现得“够朋友”,就得有闲、有钱,才能近悦远来。穷忙的人怎敢放手去交游?我不算太穷,却穷于时间,在“够朋友”上面只敢维持低姿态,大半仅是应战。跟身边的朋友打完消耗战,再无余力和远方的朋友隔海越洲,维持庞大的通讯网了。演成近交而不远攻的局面,虽云目光如豆,却也由于鞭长莫及。‎ 一条命,用来读书。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来,将人淹没。谁要是能把朋友题赠的大著通通读完,在斯文圈里就称得上是圣人了。有人读书,是纵情任性地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孤诣地精读,只读名门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我呢,论狂放不敢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写作,就可以规规矩矩地治学;或者不教书,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 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老师考学生,毕竟范围有限,题目有形。学生考老师,往往无限又无形。上课之前要备课,下课之后要阅卷,这一切都还有限。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学生闲谈问答之间,更能发挥“人师”之功,在“教”外施“化”。常言“名师出高徒”,未必尽然。老师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务,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倒是有一些老师“博学而无所成名”,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实效。‎ 17‎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台湾的作家极少是专业,大半另有正职。我的正职是教书,幸而所教与所写颇有相通之外,不至于互相排斥。以前在台湾,我日间教英文,夜间写中文,颇能并行不悖。后来在香港,我日间教三十年代文学,夜间写八十年代文学,也可以各行其是。不过艺术是需要全神投入的活动,没有一位兼职然而认真的艺术家不把艺术放在主位。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园里作画。一位侍臣在园中走过,说道:“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消遣呢。”鲁本斯答道:“错了,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点外交。”陆游诗云:“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陆游认为杜甫之才应立功,而不应仅仅立言,看法和鲁本斯正好相反。我赞成鲁本斯的看法,认为立言已足自豪。鲁本斯所以传后,是由于他的艺术,不是他的外交。‎ 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我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到处去看看: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自己。有人旅行是乘豪华邮轮,谢灵运再世大概也会如此。有人背负行囊,翻山越岭。有人骑自行车环游天下。这些都令我羡慕。我所优为的,却是驾车长征,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爱旅行,所以夫妻两人正好互作旅伴,这一点只怕徐霞客也要艳羡。不过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险家,我们,只是浅游而已。‎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为“截止日期”所追迫。‎ 读后启悟 本文语言质朴,结构严谨,想象丰富,感情真挚。作者之所以去作“九条命”的假设,就是因为感觉自己仅有“一条命”太少了,诸多必做的事务没有办法应对。每个人只有一条命,生命之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已。人生百年,其实百岁寿星甚少。要想增加生命的长度是很难的,唯有拓展生命的广度,“以一当十”,以有限的生命换取数倍的成功,这才是可以追求与实现的。‎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八——法治 ‎1.[名句]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 ‎[译文]法令,关系着百姓的性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解读]商鞅作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通过实施法治,使秦国迅速走上富强之路,他对法治重要性的认识不言而喻。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与秦国的守旧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斗争,最终得到了秦国君主的支持,让法治成为秦国的根本大业。在他看来,法治对于国家,就好比粮食对于人的生存,一刻也不能缺少。君主要让百姓明白法治的道理,使之知法、懂法,从而守法。商鞅的法治思想经过广泛推行,连太子犯法,其老师也受到严厉处罚,很快被举国上下接受。甚至商鞅被守旧势力反攻倒算,逃亡途中投宿客栈,客栈老板因遵纪守法不敢私自收留来历不明的客人而拒绝了他,可见秦国的法令之严格。‎ ‎2.[名句]法者,治之端也;君子,法之原也。——《荀子·君道》‎ ‎[译文]法,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君子,又是法治的根本。‎ 17‎ ‎[解读]荀子作为儒家学者,看重法治,但也同时强调人对法治的影响。法治,归根到底是依靠执法者来实施的,若执法者素质不高,就会对法律的理解和执行造成歪曲,法治也因此会受到不良影响,最终失去效果。因此,培养法律人才,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荀子毕生讲学,就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而其最著名的弟子,就是承袭和发扬了其法治思想的韩非和李斯。韩非成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作《韩非子》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李斯则成为秦国的重要谋士,帮助秦王嬴政制定内外政策,最终统一天下,其本人后来更担任了秦朝的重要官职——廷尉,即执掌法律的最高长官,实现了老师荀子的理想。‎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面对凶残的歹徒,他________,顺势躲到一旁的大树后。‎ ‎②在乒乓球世锦赛中,李晓霞针对对手的特点,________,巧妙运用各种战术,赢得胜利。‎ ‎③我们要脚踏实地干工作,决不能________,蛮干一阵子完事。‎ A.心血来潮    随机应变    灵机一动 B.随机应变    灵机一动    心血来潮 C.随机应变    心血来潮    灵机一动 D.灵机一动    随机应变    心血来潮 答案 D 解析 “灵机一动”形容迅速想出了办法。“随机应变”指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莽莽苍苍了。‎ B.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 C.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D.从我的楼上望出去,由于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 答案 B 解析 A项“大陆”后应加“的”。C项“都”前应加“她”。D项应删掉“由于”。‎ ‎3.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17‎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答案 C 解析 本段主要是说一个作家写得好的文章要以白话为主,同时要辅以文言,文言是白话的良好补充。‎ ‎4.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 在当代作家中,余光中最先是以诗歌创作的成就见称于世,并最终奠定其在台湾文坛的卓越地位的。然而,就在他的诗名在台湾“如日中天”之际,这位勤奋的作家又开始了对散文创作的不懈追求,喊出了“散文革命”的口号,并用自己的创作对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实,余光中的散文和他的诗歌一样,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笔下的一组对中华文化苦恋的散文,充分地展示出一个文化“寻根者”的自我形象。那悠悠不绝、情感深挚的对文化生命之根的追寻,那永远无法割断的中国文化情结,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余光中 散文革命 文化寻根 中国文化情结 ‎5.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富有意蕴的句子。‎ 示例: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17‎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和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猛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13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 ‎6.下列对选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感情浓郁,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优美的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重点抒发了作者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17‎ B.选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了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答案 B 解析 A项“重点抒发了作者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错,重点抒发的应是对祖国的热爱。C项“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无中生有。D项“似褒实贬”错,作者借山下向北延伸的铁轨和其他人类活动的节奏,表达的是一种难遣的乡愁。‎ ‎7.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山色青绿,山外有山;②山势磅礴,雾缭云绕;③山海相连,神秘深沉。‎ 解析 本题相对于其他同类型的题来说难度较大,因为信息点比较分散,需要认真阅读原文,找出其中的关键句,如“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等,然后进行筛选整合,分点作答。‎ ‎8.作者在第3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选段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成了山人”说明作者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居生活,却又忘不了尘世,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文本主题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本文的主题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表现的是渴望祖国统一之情。‎ ‎9.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比作“千亩蓝田”,把“浪花的此起彼伏”比作“百合的此开彼落”,形象地写出了海风吹拂下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鸟”、“虫”、“松风”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17‎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从修辞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17‎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为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17‎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B.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C.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D.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答案 C 解析 A项“内心非常不愿意”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依据不足。D项“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17‎ ‎11.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12.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②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时,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③用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④不再质疑自我,有成熟的自我认识。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⑤写作自如,母语熟练,一气呵成。写作时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则修改很少。(答出四点即可)‎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