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49(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05课+模拟考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1~2题。
暮秋扬子江①寄孟浩然
刘昚虚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②。
寒笛对京口③,故人在裹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注】①扬子江:长江。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扬子津南对京口。②越乡:此处是对东南地区的泛指。③京口:古城名,今江苏镇江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木叶纷纷下”化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纷纷”二字,突出了落叶之多,切合题目的“暮秋”节候,用词生动、准确。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形象的秋江暮景图,暮色苍茫,江水空明澄澈,林山暮色相融相依,江天相接,余光映照,一片青苍,以乐景衬哀情。
C.五、六两句写作者临江眺望愈久,暮色愈浓重,凄紧的秋风,澎湃的水声,从视觉、听觉方面使人产生愁绪,“久”“长”反复感叹,更加强了这种愁绪的沉重感。
D.七、八两句写江上升起一轮明月,皎洁明亮,江面漂浮一叶孤舟,月照孤舟,诗人想起自身仍羁旅越乡,不免想起家乡之月,故乡之思涌上心头。
E.全诗从写景开始,到情、景交融,再到抒发怀人之情,感情逐步深化,层次分明,联系自然,从容不迫而又变化多姿,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技巧。
2.诗歌九、十两句和最后两句不断变换角度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寒笛对京口,古人在襄阳”是从自己方面着笔,写对襄阳故人的思念。诗人子啊月下吹笛,而这笛声只有长江对岸的京口听得到,原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却是听不到的。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衬襄阳之远。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咏思芳今夕,江汉遥相望”是从孟浩然对作者的思念着笔,表现江、汉两地的情思相牵。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和长江两地的友人,彼此遥望。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蟾宫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表现了
曹操的意气风发。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
这一转变。
C.最后一句“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D.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
分有总,首尾相应。
E.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
伟愿。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阿鲁威的《蟾宫曲》都写到赤壁之战,对赤壁之战的功
劳,苏轼的看法和阿鲁威的看法是否相同?两首诗的感情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不相同,苏轼认为该归功于周瑜,阿鲁威认为是孙权。两首诗的感情也不大相同,阿鲁威的这首曲风格雄健、高昂,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2.《蟾宫曲·怀古》是元明时期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创作的一首咏史的曲子。作者赞颂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典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纵观全篇,诗人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幕古贸、大展经纶的宏愿。感情基调雄健高昂,有苏轼“大江东去”的遗风,而无“人生如梦”的感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词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2.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D
2. 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陆游
禹庙兰亭①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②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注】①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兰亭: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②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
B.“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
C.“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
D.“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容颜终究要走向衰老。
E. 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词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2. 词人的愁情未曾说破,读来却自然生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E
2. ①借说禹庙、兰亭所寄寓的功成名就、风流潇洒历来是人们所追崇的情结,暗含自身夙愿不济的感慨;②借言及时行乐的劝酒之词,实表诗人重逢难料的离别之痛;③借称闲人方可为神仙,暗指词人难以超脱现实和不能平复郁闷的心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
晁补之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注释】①晁补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元丰年间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绍圣末年,受党争牵连被谪,退隐家乡。②壅(yōng)培:把土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③芳醪(láo):指浊酒或醇酒。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前八句主要是写柳树,“壅培未就”的花朵,风雨一到就被吹扫净尽;而柳树在春天正是茁壮成长的时期,故言“繁红”占有春天的时间“不如垂柳”。
B.“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抒发了词人的感慨:其实春天周而复始永不老,只是人总爱忧愁春老,这忧愁只有人间才有。
C.“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化用“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成语,说明每当春去匆匆,风雨摧花时,必生怅恨,唯有借酒遣之。
D.“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是词人的自信,难道不知,桃花凋谢是因自己要结子,并非因春去而消瘦。点明此为自然规律,无须独自怅恨。
E.“世上功名三句”点明主题,反映了词人的思想境界,也是词人对人生的感叹:世上功名利禄也是如此,人到了老年之境界,就如春天到了晚暮时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进行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D
2.①表达了词人的惜春之情。上片前八句主要是写花。幽幽花朵细瓣绿萼,落在“小园低槛”之中,因为是“壅培未就”的嫩花小朵,故风雨一吹就被吹扫净尽。②表达了词人年华老去的伤感。“世上功名三句”直接切入主题。“世上功名”是为国家立功扬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有一个从读书、应试、为官到建功立业的打算。“老来风味”:人生一世,由少而壮而老的最后阶段。而这两方面,作者此时来说,都已到了“春归时候”,即事业无成,人已老大。③表达了对人生和青春的惋惜之情。纵能借歌酒自我排遣,奈何已失的政治上的和人生的青春不能恢复,豪情难似旧时。
2.这首词将写景、抒情、明理三者自然地融为一体。写春景中小园幽葩细萼壅培未就,经不住风吹雨打,繁红落尽,不如垂柳占春长久,流露出惜春之情,以抒发自己的愁思春恨。同时阐明花落不是因春归去,而是因结子自瘦,这如同人老自知世态功名,不为它失败未就而颓恨不休。感叹时光飞流,年华渐逝,纵然是好友相逢,痛饮狂歌,也难以像过去那样豪情依旧。词的大意是:试问春光,你为何这样行色匆匆,带着风伴着雨奔驰急骤。绿萼纤细香花清幽,小园里栏槛低矮,刚刚壅土培苗,花枝尚未挺秀。那姹紫嫣红的花朵,一经风雨,便已吹扫净尽,不如垂柳春绿长久。算起来春光常在永不衰老,然而人却为春色消逝而愁春光衰老,这份愁只是,善感愁怀的人间才有。世间失意的春恨十常八九,每见风雨摧花,我怎忍轻易舍弃,那芳醇的美酒。哪知原来是,桃花由于结子才零落,并非为了春去才消瘦。世上功名无成,老来风操未就,已到春归时候。纵然是痛饮美酒,依旧像昔日那样狂歌,相逢时也难以像以往那样,豪情满怀,倜傥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