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记一记
一、字音
故垒( ) 公瑾( )
樯( )橹 还酹( )
吟啸( ) 纶巾( )
料峭( ) 一蓑( )
答案:lěi jǐn qiáng lèi xiào guān qiào suō
二、字形
答案:纶/伦/沦 樯/墙/蔷 瑾/谨
辨一辨
三、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 ,
答案:樽 酒杯
四、一词多义
1.国
答案:国家 地方 国都、京城
2.故
答案:旧有的 缘故 特意
3.却
答案:表转折 击退 推辞、拒绝
4.且
答案:并且 将要 暂且,姑且
五、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
今义:大的河流。
答案:长江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
今义:从来,一向。
答案:刚才
六、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 12 -
(1)大江东去( )
(2)樯橹灰飞烟灭( )
答案:(1)向东 (2)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2.名词作动词
竹杖芒鞋轻胜马( )
答案:骑马
七、特殊句式
1.故国神游
句式:
正常语序:
译文:
答案:倒装句 神游故国 我神游当年三国的古战场
2.多情应笑我
句式:
正常语序:
译文:
答案:倒装句 应笑我多情 应笑我多愁善感
填一填
八、作者
简介:苏轼(1037~1101),字 ,号 ,眉州眉山人。出身于一个比较清贫的文人家庭,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党争等政治斗争中,曾被诬入狱,屡遭贬谪,直至远贬海南,最后大赦北还。北宋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词 派代表人物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 并称“苏黄”;词开 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 并称“苏辛”。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诗歌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等。词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等。散文代表作: 《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答案:子瞻 东坡居士 豪放 欧阳修 黄庭坚 豪放 辛弃疾 《赤壁赋》
九、背景
豪放诗词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 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表现“泰然处之”心境的《定风波》
此词作于 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答案:黄州 团练副使 宋神宗
十、文化常识
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
- 12 -
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 、秦观、 、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 、 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答案:柳永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理一理
十一、思路归纳
答案:赤壁 怀古 遇雨 感怀 泰然处之
十二、主题提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以及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了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
《定风波》一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想一想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念奴娇·赤壁怀古》“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定风波》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D.《定风波》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
- 12 -
做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答案:B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答案: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也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2.《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二、细节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3.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答案: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这句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4.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三、思维发散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答案: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12 -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2)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地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素材化用]
豁达乐观正视挫折的苏轼
独自踯躅于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在血色黄昏的江畔,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哦,不!你回答说,挫折是人生的常态。你曾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骄傲地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诗句。你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你以真情的诗句、你以历尽风雨后的坦然告诉人们:生活的风雨永远也摧不倒真诚而执着的人,除非你自己放弃!正视挫折、淡化痛苦,既洗练了你豪放的词风,也沉淀了你厚实的人生。
不屈不挠的苏东坡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关于“乐观”的经典名言
1.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曾宪梓
2.凡笑者,就表现着他尚有生活的胆和力。——德懋庸
3.乐观使人长寿。——缅甸
4.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5.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
6.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的乐观。——威尔科克斯
○即学即练
请围绕“豁达”这一话题,用“豁达是……,能……”的句式仿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结构一致。
答:
答案:豁达是一种乐观,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豁达是一种坦荡,能容纳交往中的误解和疙瘩;豁达是一种自信,能跨越前进时的坎坷和困难。
- 12 -
[写法借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苏轼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①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毫无疑问,词人写到这里,一定会激动异常,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②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2.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定风波》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雨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一般说,这种隐喻寄托总是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人事,以对眼前事物的具体感受寄托普遍的人生态度,因而多具即景生情、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无穷的特点。
- 12 -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夜过借园①闻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 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
语言应用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或释义正确的一项(3分)( )
A.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卷起千堆雪(雪花)
B.羽扇纶(lún)巾 一蓑(一袭蓑衣)烟雨任平生
C.早生华发(美丽的头发) 料峭(形容微寒)春风吹酒醒
D.一尊还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
解析:A项中的“雪”是比喻用法,指浪花。B项中“纶”的正确读音是“guān”。C项中“华发”意为花白的头发。
答案:D
2.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4分)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
解析: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答案:A.× B.√ C.× D.√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
- 12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为借代用法的两项是(4分)( )
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
解析:A项中“丝竹”代指音乐;B项中“管弦”代指音乐;C项中“足下”就是指脚下;D项中“磐石”指大而厚的石头。
答案:AB
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有的须从“旧”的本义引申)的两项是(4分)( )
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解析: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中的“故”是“特意”之意。
答案:CD
5.下列各句中的“国”字与例句中“国”字的意义相同的句子有(3分)( )
例句:故国神游
A.红豆生南国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妇人暂而免诸国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析:例句中的“国”字是“地方”的意思。A项中的“国”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其他各项中“国”的意思都为“国家”。
答案:A
6.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解析: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答案:D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7~8题。(9分)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放荡不羁
- 12 -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D.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解析:风流: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答案:A
8.简要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的艺术表现力。(6分)
答:
答案: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9题。(4分)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阔达的胸襟?
答:
答案: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10~11题。(8分)
被酒①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轼
总角②黎家三小童,口吹葱③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②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幼年。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10.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论语》
11.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13题。(9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12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13.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
答案: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9分)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
- 12 -
,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陈连山)
14.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解析:诞生之日开始吃元宵,一是于文无据,二是吃元宵大体是从宋代开始的。
答案:D
15.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解析:元宵节人们出门不是为了“走街串巷,走亲访友”,而是为了娱乐。
答案:B
16.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代、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 12 -
解析:A.元宵节的主要功能应为“娱乐”而非“求子”。B.“元宵节这一天”不对,应该是“期间”。D.“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不对。
答案:C
作文审题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中行进。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段恋爱的完成。但我们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未完成”。
即将步入高中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未完成”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
答案:
材料解读1 “完成”与“未完成”是人生的两种生存状态。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完成”只是短暂的、相对的,而“未完成”是永恒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永远做不完,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积极进取。同时正确认识“完成”和“未完成”,并保持平和超脱的心态。
材料解读2 对于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探讨完成与未完成的辩证关系,体现哲理的思辨;可以从完成的角度谈完成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创造发明、改革创新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从未完成的角度谈其蕴含的观点,如有些创作、事业等因其未完成而成其美。这需要我们有奋发昂扬的斗志、乐观向上的心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促进人类向更高目标前进。
能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透过现象看本质,阐明材料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或一个角度提出明确的观点。参考立意如下:
完成是下一次未完成的开始
人生永无止境
完成,并非结束
但有进兮不有止
享受未完成到完成的过程
未完成是前进的动力
放下完成,轻松前行
珍惜人生的完成与未完成
挑战未完成,充实这一生
未完成方为人生常态
人生没有完成时
- 12 -
相关文档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2021-06-0910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1:第2021-06-095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72021-06-096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2021-06-085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3 人2021-06-086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5 苏轼词2021-06-0813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2021-06-085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0:第2021-06-0814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5 苏轼词2021-06-0812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2021-06-0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