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49 KB
  • 2021-06-08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0:第5课 苏轼词两首、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两首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明确咏史怀古类诗歌、即事感怀类诗歌选材及抒情方式的特点。‎ ‎3.体会作者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词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景物描写、人物塑造及抒发情感的相关词句,体会豪放词风 ‎3.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 ‎【教学课时】二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宋词分类——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干、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綖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二、北宋的诗文革新主将——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三、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十二月二十九日结案。此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朝廷责授苏轼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于次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开始了四年多的谪居生活。‎ ‎【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 黄州的生活在苏轼的一生中有重要的意义。苏轼豁达放旷的心胸及其文风、诗风、词风,就是在黄州期间一次次思考与超越、自慰且慰人的过程中形成的。苏轼的佛老思想在黄州时期日益浓厚,甚至占据了思想的主导地位。与此相联系,此时期的创作多写贬谪后复杂的人生感慨,个人抒情作品增多,后世传诵的名作有不少即写在此时期,文如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诗如《初到黄州》《海棠》《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词如《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整体感知 ‎1.导问:词的上、下阙各侧重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是什么?‎ ‎2.读读:‎ ‎(1)听朗读录音 ‎(2)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 诵读提 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 ‎(3)自由朗读 ‎(4)分句赏析词句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⑤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 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⑥故国神游……华发。‎ 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 ‎3.议议:‎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 上阕:(赤壁) (怀古) ‎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 下阕:(怀古) (伤今) ‎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多情善感 ‎ ‎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 ‎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 ‎4.练习:‎ 五、词句鉴赏 ‎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 ‎ 明确: 项目 周瑜 苏轼 ‎ ‎ 年龄 24岁 47岁 ‎ ‎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 ‎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 ‎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 ‎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 ‎ 基调 感奋 感伤 ‎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 六、探究思考 ‎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 ‎①对这首词豪放如何表现? ‎ ‎②这首词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豪壮之情主要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下片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地势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 如何塑造周瑜这个英雄形象:“羽扇纶巾……灰飞烟灭”。‎ 塑造周瑜这个英雄形象的目的: 渴望能象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用鉴赏的眼光谈谈本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甲生:苏轼,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乙生: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讲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胆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 ‎“周郎”与“赤壁”并举,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丙生:白发之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之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述壮志难酬的苦闷。因为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教师小结:‎ ‎1.要有壮阔景 ‎ ‎2.要写英雄事 ‎ ‎3.要表功业志 ‎ ‎4.要抒苍凉的情 ‎ 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点是:创造性地刻画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在此之前,作为词这一新兴的文体形式,主要用来描写男女风情及羁旅闲愁。柳永词的内容虽已有所扩展,但幅度有限。苏轼进一步开拓和扩大了宋词的新路。他不仅大量填写长调,而且以诗为词,用词来写景、咏物、抒情、叙事、说理、刻画人物。这首词就是刻画历史人物的名篇。‎ 因为词的篇幅短小,容量有限,它不可能象小说、戏曲那样在广阔的背景上展开描写。所以这首词紧密结合抒情这一特点,以极其精炼的笔墨,采取正面刻画(“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等)、侧面陪衬(“人道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与反面烘托(“墙橹灰飞烟灭”等)的手法,把抒情、叙事、写景、咏史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用墨不多,而形象生动。全词笔力雄健,风格豪迈,不愧是豪放词的首创,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 八、课文总结 ‎ ‎1.归纳中心 ‎ 明确:由景而人,由人而己。 ‎ 作者通过怀念周瑜赤壁鏖战的英雄业绩,抒发了热爱祖国和山河英雄人物的情感,表达了自己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苦闷。 ‎ 全文线索: ‎ 大江东去 → 江山如画 → 公瑾当年 → 人生如梦 ‎ ‎(总揽全篇) (描画景色) (追想历史) (抒写情怀) ‎ ‎2.艺术特色 ‎ 本词特点:一种豪放的风格。 ‎ 明确:《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此词意境高远,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前所未有。作品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出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昂奋的豪情和旷达的思绪。 ‎ ‎3.对比《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题目 取 材 景 情 风 格 ‎《雨霖铃》 恋人 寒蝉凄切 惜别 婉约 暮霭沈沈 情人分别时 杨柳岸 难以割舍的 晓风残月 离别情绪和 别后落寞凄楚 的情怀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英雄史事 大江东去 热爱壮丽江山 豪放 ‎ 江山如画 钦佩英雄人物 ‎ 乱石穿空 渴求建功立业 惊涛拍岸 追求自我超脱 ‎ 卷起千堆雪 ‎ 樯橹灰飞烟灭 ‎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 ‎2.诵读要求: ‎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3.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 ‎4.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二、诗句赏析 整体感悟 作者在词中写了一次出游中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 上片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 词人不在意风雨,在雨中吟哦诗句,脚步也比以前慢了些!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出些倔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已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的闲人装束,还有什么害怕失去的?‎ ‎“轻”喻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也好,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但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表现其旷达。‎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既指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竟然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三、研读课文 ‎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 板书:任(“徐行”) ‎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 板书:无(“回首”) ‎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 ‎(板书):归 ‎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 四、问题探讨 ‎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 教师:‎ 在突如其来的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的缓步行走。它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有什么两样。‎ 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的风雨来隐喻自己的人生经历的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生活小事表达自己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五、绝妙的炼字 ‎1.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强调不借助于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的旅程。“任”,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指刚才遇到大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乐。一语双关。‎ ‎——说说你对苏轼和他的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这首词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灵魂的碰撞 ②情感的体验 ③生命的感悟 ④真实的情感 ⑤深刻的理解 你能用鉴赏性的语言谈谈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吗?‎ 甲生:整首词既是对当天出游的记事,又是对他人生态度的表达,而诗中风雨肆虐更是象征了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而后的雨晴后的心情平和冲淡更是充分表达了他的个性。‎ 乙生: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丙生: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教师: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