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盐城市伍佑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网上授课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每题3分,共12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A )
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____可诵,吟得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亦未必______。我们欣赏的是成品,不是过程。袁虎倚马草露布,“手不辍笔,俄得七纸”,固然资为美谈,究非常人轨范。_____的人,也许是早有腹稿。
A.斐然 字字珠玑 文不加点 B.斐然 字字千钧 一文不名
C.蔚然 字字珠玑 一文不名 D.蔚然 字字千钧 文不加点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①它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②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③“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④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
⑤空口念着是没用的
⑥这源头很密迩、广大
A.②⑥④①③⑤ B.②⑥⑤③④① C.③⑤②⑥④① D.③⑤④②⑥①
3.阅读下图,对5G关键能力的性能和效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与4G网络相比,5G网络不仅传输速率更高,而且在传输中时延较低。
B.性能需求和效率需求共同定义了4G和5G的关键能力。
C.与4G技术比,能效、频谱效率、成本效率的提升是5G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D.5G技术突破了4G技术的各种性能需求的技术瓶颈。
4.下面是作家迟子建参与讨论“现实主义”创作时的一段叙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我曾去煤矿采访过,所以在写作以煤矿为背景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时,落笔就不慌张。为了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追踪放养驯鹿的鄂温克部落一直到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深处,体味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原生态的歌声。写作《群山之巅》时,我更是调动了多年的生活储备,否则,我小说中的龙盏镇就没有生机,无法建构。
A.好作品都与现实密不可分。
B.写作绝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
C.现实主义就是写真实的生活,不能虚构。
D.现实生活是作家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的源泉。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焚琴子传
顾天石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及观五策①,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莱公②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遂焚其琴,不复鼓也。因自号 “焚琴子”。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辟疆园文钞》,有删节。)
【注】①策:策论。②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抗音而哭 抗:抵抗
B.然终莫能及也 及:赶上
C.虽老师宿儒 宿:年老
D.亦人生韵事 韵:风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他文才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 焚琴子琴技精妙,曾改换姓名带着琴游于八闽,王公大人争着邀请他,听他弹琴。
C.焚琴子常常喝酒后大发议论。谈论古今得失,即使老师、儒生和商人也难不倒他。
D. 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毁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3分)
(2)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3分)
(3)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4分)
8.焚琴子“伤心善哭”,请简要概括他为自己为他人“哭”的原因。(4分)
答案:
(5)A
(6)C
(7)①(主考官)等到看了他的五篇策论,(发现他的策论)太过于指明陈述时事,极力斥责耿氏,认为他有包藏叛逆的心。
②因此人们感到他与众不同,认为他是抱负不同寻常的读书人,因为不得志将心志隐藏在琴中。
③琴音和谐,我和你没有灾祸(安然无恙),但第七弦无缘无故突然断了,年少聪明的人承担(会有)灾祸啊。
(8)①自己人生失意;②被韩愈《逐鳄文》感动(百姓遭受疾苦);③忠臣被贬,遭受陷害;④知音逝去。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①
杜甫
彩云阴复白,锦树②晓来青。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从成都草堂迁往夔州后所作。②锦树:繁花盛开的树。
9.颔联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 (5分)
10.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细雨”一联唤醒开头两句。请作具体分析。(6分)
答案:
(9)生活境遇:生命垂老、生活困窘、孤独无依。精神状态:自哀自怜、苦无知音。
(10)“细雨”揭示出首联景物“彩云”和“锦树”变化的原因,使读者豁然开朗。尾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完整、丰满。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 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 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7) 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论语·述而》)
(8) 我自横刀向天笑,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狱中题壁》)
(1)辩乎荣辱之境
(2)不思其反
(3)以手抚膺坐长叹
(4)歌窈窕之章
(5)赢得仓皇北顾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于我如浮云
(8)去留肝胆两昆仑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哈桑
(美)卡勒德•胡赛尼
多年过去,我曾见到无数家伙参与追风筝,但哈桑是我见过的人中最精此道的高手。十分奇怪的是,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似乎他体内有某种指南针。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道了!”我高声喊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我跑到拐角处。我发现哈桑低首飞奔,根本就没有抬头看看天空,汗水浸透了他后背的衣服。我踩到一块石头,摔了一跤——我非但跑得比哈桑慢,也笨拙得多,我总是羡慕他与生俱来的运动才能。我站起来,瞥见哈桑又拐进了另一条巷子。我艰难地追着他,摔破的膝盖传来阵阵剧痛。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就在独立中学旁边。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葚干。
“我们在这干吗?”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葚:“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也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捉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类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真的看着对方。就在此时,哈桑的脸又变了。也许没有变,不是真的变了,但我瞬间觉得自己看到了两张脸,一张是我认得的,我从小熟悉的;另外一张,第二张,就隐藏在表层之下。我曾经看到过的他的脸色变化——总是吓我一跳,它每次出现不过惊鸿一瞥,但足以让我疑惑不安,觉得自己也许曾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随后,哈桑眨眨眼,他又是他了,只是哈桑了。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以微笑,不过他并非欢笑。“我知道。”他说。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除非老天爷——如果他存在的话——弄瞎了我的眼,不然风筝一定会落尽他张开的臂弯里。
(选自《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注:斗风筝,是阿富汗各阶层广泛喜爱的一项习俗。斗风筝时,人人平等,小学生、劳工、博士甚至高官都可互相较量。获胜者,具有非比寻常的荣誉感,能得到邻里的尊敬。那些掉落的风筝,属于第一个追到的人,许多没钱买风筝的孩子往往成为追风筝的人。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狭窄的街道”“薄薄的雪花”“成排的酸樱桃树”等景物描写,展现了喀布尔特定的城市风貌,也展示了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
B.小说中“低首飞奔”等动作描写,以及“它飞过来了”等语言描写,为下文叙写哈桑胸有成竹地追到风筝作了有力铺垫。
C.在追逐风筝的过程中,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时时把两个主人公进行对比,两个少年的不同个性特征跃然纸上。
D.少爷阿米尔以“吃泥巴”来与哈桑开玩笑,写出了两个天真少年之间单纯、平等的关系,反映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13.请简要分析哈桑这一人物形象特点。(6分)
14.探究文中“我”对哈桑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2)D。
(13)睿智勇敢,能看穿“我”的心思并鼓励“我”;在三个大男孩为抢风筝而堵截他时,能勇敢反抗。有奉献精神:为“我”坠风筝,并拼命成功地保护了风筝。
(14)佩服羡慕哈桑的精明能干;把他当作朋友,喜欢他,但又会借着自己是主人的身份故意挫伤他的自尊,含有一点嫉妒他的情绪;而为此后悔可见他十分重视哈桑与自己的友情。(答案仅供参考)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经济世界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位:一个是家庭和外部社会的错位,即外部社会继续狂热生产和家庭内部物质产品严重过剩之间的失衡;一个是家庭和物质产品的错位,即家庭由物质产品的主人转变成仆人的颠倒。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扭曲终究是要归位的。终于,“断舍离”爆发。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本是解决自己居家问题的。不买进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手里没用的东西,让家的空间宽敞起来。不曾料及的是,一个让家庭成员获取舒适感的举动,赢得的不只是大的居住空间,还有内心的自由自在,因为从此不用再对过多的物质产品牵肠挂肚、劳心费神。更不曾料及的是,山下英子不止一个,而是成千上万,聚合起来就是一个时代。要知道,那些“断舍离”的东西,曾经满足过无数山下英子的欲望,转眼便无情地束缚了她们的心灵。心无自由,便无舒适,更谈不到幸福。山下英子们痛下决心“断舍离”,理所当然。
这个由日本家庭妇女启动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经济生活模式的巨大革命,它预示着人类从物质产品拥有的“极度偏好”转向“适度”;这也是一次人类经济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一味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将被平衡生产的适度增长所代替;这更是一种人类理解自由和幸福真义的启蒙,拒绝物质产品对人的奴役,回归自由自在的状态将主导人类精神生活。
相应地,“断舍离”也预示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到来。这场革命的表现形式,是纠正过往经济学畸重的“生产理论”或“供给学说”,真正从供给与需求相互制约的视角,理解经济现实,总结经济运行,提炼经济逻辑,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这场革命的深层本质,则是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实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之事”到“生活之人”的转变,推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向服务人类的自由和幸福靠拢,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
“断舍离”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山下英子微观的鲜活生活故事,聚合出了千万个山下英子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宏观经济大局,那么,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去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就是未来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这就是“解剖麻雀”而认知全体麻雀,甚至于认知同种鸟类的方法,以及“由小见大”或“见微知著”的类比逻辑演进方法。
这种方法与以往经济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真实的经济生活是经济学的起点;经济生活的历史演进轨迹,同时就是经济学的逻辑发展路线。换言之,经济学的方法,与其说是经济学家头脑里的思维构建,不如说,是经济学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发现和总结更为贴切。
作为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断舍离”类的经济生活故事,迟早会成为经济学家们言说的话题;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必将为经济学家所热衷探讨。然而,及早地在这类经济生活现象里,去发现共性,总结规律,提炼逻辑,构建全新的经济学学说,比起那不得不说时的“事后诸葛亮”理论,更有益于我们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造福于人类。
(选自《断舍离和经济学》,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舍离”的爆发原因在于经济世界中的两个错位,其中家庭和社会的错位即社会生产和家庭需求的失衡。
B.“断舍离”最初只是山下英子改变日常生活习惯的个体事件,却发展成了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
C.“断舍离”预示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将从以往的研究具体细微事实转向而今的探索一般宏观逻辑。
D.“断舍离”
虽然只是一个微观的经济生活案例,却能让我们见微知著,认识宏观经济大局,预测大势走向。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遭遇居家困扰的不只是山下英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主妇,正是她们主导了这场经济学的巨大革命。
B.从对物质产品的“极度偏好”到“断舍离”,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时代解读与以往有所不同。
C.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一度定位为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这与以往经济学偏重“生产理论”是分不开的。
D.经济学家应敏锐地观察经济生活现象,及时总结经济发展规律,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17. “断舍离”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C
(16)A
(17)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传统农业田间管理要看天看地看作物,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民也要成为看手机的低头族。从高空的卫星、低空的无人机到地面的各种现代农业数据传感器,越来越智能的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传统农业中。数据,正在重新定义着“农耕技艺”的内涵。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首席科学家吴文斌研究员认为,目前农业已经进入到了精准农业时代,“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信息采集方式将引领农业的发展。其中的“天”,即卫星遥感数据采集;“空”,即无人机遥感数据采集;“地”,即地面物联网数据采集。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采集技术与装备,实现对农业数据的感知和诊断,并最终实现精准化种植和智能化管理。
在示范现场,智慧农业团队专家演示了适宜于东北规模化种植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感知技术与装备、农业生产智能诊断技术与平台、农田智能和自主作业系统等现代农业手段。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一台黄色的三角形机器人。它身高不足1米,但却能在长势茂盛的玉米试验田里穿行自如,实现在线环境识别与监测,并能自行规划路径、智能避障。这台机器人就是由中国农科院智慧农业团队研发的农业智能感知机器人。“只需要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遥控,就可以实现农业大田种植信息的智能采集、智能分析与决策、智能农机作业等全过程管理的技术解决”,吴文斌表示,“这就是未来农业的主要形态。”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二:
近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文章,对当前美国精准农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美国玉米农场的平均利润为每英亩345美元。扣除各种管理费用后,净利润为每英亩85美元。据测算,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增加农场的边际收益,净利润可达到88.74美元。其中,土壤与农田绘图可以提高1.8%的利润,指导系统可以增加1.5%的利润,可变速率技术(VRT)可以增加1.1%的利润。
数据显示,2400英亩以上的大型农场可以每年获利3.9万美元,只需约2年的时间即可收回成本;而800英亩的小型农场只能获利1.1万美元,需要6年多才能收回成本。目前,在美国25万个小型玉米农场中,部分农场正在使用精准农业技术。
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环境角度,这些基于高科技产品的精准农业方案最终目的是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升作物产量,节省生产成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7月13日)
材料三:
无线连接接入的进步一直是增进精准农业实践的使用和效果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但是在很多地区,无线接入还是有很多的困难。这大大限制了农民以及他们的顾问采用精准技术和数据工具的能力。在CropLife杂志最近的一个农业读者调查显示,233人中只有16%的人表示他们的无线服务是“高度可靠和稳定的”,大约19%的人表示“可靠性和稳定性经常有问题”,3%的人表示“影响了他们的活动开展”,剩下三分二的人表示他们的无线服务一般可靠和稳定。
另外,虽然许多两年制学校和一些四年制的大学都会提供证书和学位作为他们农业或工程技术项目的一部分,但是能否跟得上最新的技术以及保证关联性仍旧是一个挑战。系统的巨大差异和不兼容性使培训变得复杂,而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使得学生的经验变得无关紧要或者过时。系统和数据兼容性的改进将一定程度上使得精准农业教育变得更加容易,但也很有可能继续使良好人才的获得变得非常困难。
(摘编自《农业工程》2017年6月27日)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采集技术与装备,可以为精准化种植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服务。
B.未来农业的形态就是,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遥控,实现全过程管理的技术解决。
C.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升作物产量,节省生产成本,可基于高科技产品的农业方案。
D.系统和数据兼容性的改进,使过去的经验不太重要,获得良好人才可能变得更困难。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大研发力度,实现中试、推广和转化,能实现天空地数字农业产业化。
B.只需通过手机遥控等智能终端就能完成农业生产不仅只是一个梦想。
C.农场越大,精准农业技术提供的利润也就越高,成本回收周期越长。
D.增进精准农业实践的使用和效果可通过改进无线连接接入技术来实现。
20.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8)B
(19)C
(20)材料一侧重介绍科技在未来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精准农业的主要形态;材料二侧重介绍了精准农业所带来的回报;材料三侧重介绍影响精准农业发展的因素,即无线连接接入和专业人才的匮乏。
【点评】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得意而不忘形,是一种清醒;胆大而不妄为,是一种成熟。
写作略
附加题部分(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古文辞类纂序
茅顺甫讥韩文公碑序异史迁,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与史家异体,如文公作文,岂必以效司马氏为工耶?志者,识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圹中,古人皆曰志。为之铭者,所以识之之辞也。然恐人观之不详,故又为序。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铭二之独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义盖自欧阳公不能辩矣。
2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断句。(限5处)(5分)
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铭二之独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义盖自欧阳公不能辩矣
23.茅顺甫、_____(人名)、唐顺之、_____(人名)等被称为“_____”(文学流派),他们对韩愈、欧阳修、苏轼尤为推崇。(3分)
2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概括了金石之文与史家的不同?(2分)
答案:
(22)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铭二之/独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义/盖自欧阳公不能辨矣。
(23)王慎中;归有光;唐宋派。
(24)所处位置(地点)、所起作用。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 )( E )
A.《三国演义》中,刘禅当了亡国之君后,他在司马昭的宴会上“嬉笑自若”,以“乐不思蜀” 来回答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故国的问题。
B.《家》中,瑞珏的死给觉新极大刺激,觉新暗地为要离开家去上海的觉慧筹路费,因为他意识到:家里需要一个不像自己般顺服的叛徒。
C.《呐喊•端午节》多次提到方玄绰读《尝试集》,这表现了主人公虽力争做新式文人,却是浅薄的市侩,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
D.《茶馆》中康顺子敢于拒绝庞四奶奶的诱骗和威胁,不顺从庞四奶奶,不愿跟庞家人打交道.而且劝小唐铁嘴挺起腰板挣碗干净饭吃。
E.《欧也妮•葛朗台》中夏尔回国的事在索漠城传得沸沸扬扬,来到葛朗台家的人也非常好奇,内心已经忘却夏尔的欧也妮却脸色平静。
26.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用春秋笔法称荒年忍耻带着小孩到贾府乞讨的刘姥姥为“母蝗虫”,这有何用意?(5分)
(2)《哈姆雷特》中(国王)“好霍拉旭,请你跟住他……记住我们昨天晚上所说的话,格外忍耐点儿吧,我们马上就可以实行我们的办法。”
“请你跟住他”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的办法”具体是什么?(5分)
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刘姥姥和小孩在贾府吃饭量较多的情景,说明当时乞讨的人较多,当时的灾情严重,暗示作者的同情,林黛玉等人对刘姥姥的鄙视。
(2)雷欧提斯看到死去的妹妹,无比悲愤,忍不住与哈姆雷特发生争执;“我们的办法”是指除掉哈姆雷特的办法:在决斗中,雷欧提斯将哈姆雷特刺伤,让哈姆雷特中毒而死;假如雷欧提斯不能让哈姆雷特中剑,国王则以祝贺为名,让哈姆莱特喝早已准备好的毒酒而死。
三、材料概括与分析(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别让图书二维码步入“歧途”
现在,很多人都熟悉了一个图案和符号——二维码。这个“黑质而白章”的小方块,正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图书出版业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更多的图书二维码已经沦为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出版社网店导引,与该图书内容本身可以说是毫无关联。
图书二维玛,凭借简洁的视觉呈现、便利的使用方式、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等优势,既吸纳了纸质图书内容的精华,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纸质图书的内容维度,自然受到读者的欢迎。但现在通过扫描二维码看AR图书,曾颇受业界关注新型阅读方式,似乎要被遺忘掉了。
尽管眼下在图书封底,二维码成了标配。但所谓的二维码却几乎交成了广告导引,通过扫描二维码读AR图书,却变得稀有。尤其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图书出版商与相关商家合作,图书封底的二维码,一经扫描便链接到相应的推荐餐厅、景点、书店等。还有一些图书附赠的二维码。仅在新书出版后一至两年内可以使用,一旦过期则无法登录。之所以出现如此乱象, 主要原因在于可以使阅读“活起来”的AR图书成本要远远高于传统图书,而具备相应研发内容能力的出版社却太少。这样的二维码,充其量也就是宣传噱头,缺乏诚意,沦为商家广告的代言人。
二维码原本是个好东西,图书二维码物超所值就会成为所对应图书最大的卖点,乃至成为获得读者青睐的得力支择。二维码其实是一种媒介,更看重的是背后的内容和服务——也就是说,所链接的内容是否新颖、是否满足读者需要,才是决定二维码营销效果的关健。在如今图书出版领域的二维码,大多是一厢情愿,没有了解用户之所需,更没有延伸产品的附加值,的确让读者们寒心。
(摘自2019年06月12日《中华读书报》)
27.文中画线句中的“标配”有哪些含义?(4分)
28.产生当前图书二维码乱象的原因哪些?
29.请结合材料概括出版社怎样才能让图书二维码回归正途。
答案:
(27)①许多图书把配备二维码当作最低标准或必备条件;②暗含了对不能正确使用二维码而出现一些乱象不满。
(28)研发成本高,研发能力弱,出版缺乏诚意(了解用户需求不多)。
(29)加强二维码与图书内容的关联,提高研发图书内容的能力,摆正商业利润的位置,增强服务读者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