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2.50 KB
  • 2021-06-09 发布

湖北省孝感高中2020届高三4月练习卷语文试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孝感高中2020届语文练习卷(一)‎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 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 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 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②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 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同志写长 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 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 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 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③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 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 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 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 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 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 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④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 感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 于取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 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些诗词写出 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这些诗 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⑤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 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 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 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 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 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摘编自康震《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只要阅读了中华经典诗词,人们就一定能获得精神力量,‎ 从而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 ‎ B.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 是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的原因。 ‎ C.当前,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使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 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D.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越是在急难险重之 时,越是要努力保持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 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中心论点。‎ B.文章化用大量中华经典诗词,如第②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 力支撑了论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C.文章第④段指出抗疫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抗疫过程中,一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 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D.文章论证时兼顾诗词内容的精确和对现况的指导意义。既有对诗词的解说,又有对 现况的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 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可以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B.“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体现了世界人民守望相助的手足 情怀,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 ‎ C.这次疫情来势汹汹,防控阻击战任务重、时间长,对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 理挑战。此时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打好打赢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础。 ‎ D.当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但仍然不能松懈。不得举行大规模的聚集性 活动,也不要外出聚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 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纱布或纸等制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 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 好的作用。一般口罩可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两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 疫情之前,中国就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产能为每天 2000 多万只, 受疫情影响,大批企业转产口罩。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 月 2‎9 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 医用 N95 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量达到 1.16 亿只。据企查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 4 月 4‎ 日,我国经营范围包含口罩且在业存续的企业共计 6.9 万家,其中,有 1.9 万家企业是在 1‎ 月 25 日疫情爆发后新增的。而 2019 年全年,新增口罩经营范围的企业才 458 家。 市场上,口罩价格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单价 15 元左右的一次性 KN95 防护口罩,‎ 降到了 9 元/只左右。而工厂出货价已经降到了 7 元以内。普通的一次性防护口罩价格同样 面临降价。国内已经实现了“口罩自由”,打开淘宝、京东,已经能够找到 1 元/只的一次 性口罩,很多口罩品牌可以拍下即发。‎ 材料四:‎ ‎(新浪科技)‎ 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由于人的鼻腔黏膜血液循环非常旺盛,鼻腔里的通道又很曲折, 鼻毛构起一道过滤的“屏障”。当空气吸入鼻孔时,气流在曲折的通道中形成一股旋涡,使 吸入鼻腔的气流得到加温。有人测试表明,在将零下 ‎7℃‎的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其气 流已被加温至 ‎28.8℃‎,这就非常接近于人体的温度。如果长期戴口罩,会使鼻黏膜变得脆弱, 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故不能长期戴口罩。口罩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中戴用,例如在人 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当然,在野外行走,为抵御风沙和寒冷,或在有空气污染的环境中 活动,是需要戴上口罩的,但时间不宜过长。此外,在流感流行季节,去可能存在大量病原 菌的公共场所,也该戴上口罩。戴口罩只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之一,最重要的是保持 良好的生活习惯。‎ ‎(百度百科)‎ ‎4.下列对于材料二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KN95 口罩生产须执行 GB2626-2006 标准,其颗粒物过滤效率≥95%。 ‎ B.普通针织口罩适用于日常生活,对颗粒物过滤效率不做硬性要求。生产时的其他关 键指标要求较多。 ‎ C.材料列举的六种口罩的适用领域均不相同,我们在不同环境使用口罩时必须佩戴相 应种类的口罩。 ‎ D.六种口罩所执行的标准各异,但有些口罩的标准性质相同。只有两种口罩对细菌过 滤效率有所规定。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由纸或纱布等制成。能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进行一定的 过滤,可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两种。‎ B.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受疫情影响,‎1 月 2‎5 日后我国新增了 1.9 万家经营 范围包含口罩且在业存续的企业。‎ C.在我国市场上,口罩价格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国内已经实现了“口罩自由”, 在淘宝、京东,口罩可以拍下即发。‎ D.长期戴口罩会使鼻黏膜变得脆弱,失去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所以不能长期戴口罩。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6.疫情期间,不少老年人拒绝佩戴口罩。请你结合材料,说明疫情期间需佩戴口罩的原因, 并综合材料和实际情况回答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桑叶青青桑葚紫 许闻静 ‎①周末去图书馆还书,在路口,眼睛突然被一篮紫黑色的东西撞了一下,它们躺在小贩 的担篮里,那么整齐而安静,却一下子触动了我记忆深处童年的风景。对,那是一篮桑葚。 在我们乡下,都一律都叫它桑枣。直到上中学我才知道桑枣的学名是桑葚,但在我们乡下却 没有人这样叫,因为那样叫起来一点儿也不亲!‎ ‎②这话是翠翠对我说的。那时在乡下,桑枣树一般都栽在屋后的水塘边,从春天到夏天, 风越吹越暖,塘水碧绿,桑叶青青。那时我们也养蚕,等到蚕结茧,湾里的桑枣也熟了,由 紫变黑,透着油亮的光泽,经过时连空气中都透着一股甜味。有次去村后的河边放牛时,我 指着池塘旁的一排桑树对翠翠说,书上叫它们为“桑葚”,翠翠一脸茫然地问道:“为什么 这样叫?听起来怪怪的。”我便给她背诵刚学的语文课文,那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翠翠的眼 睛从明亮到暗淡,叹口气说:“我要是能上中学,也能知道这些新词了。”小学五年翠翠一 直坐在我的后面,她个头比我高,人也比我聪明,可惜因家境贫穷便辍学了。我便安慰她说: “不要紧的,我可以天天给你背课文,还能给你爬树摘桑枣吃呢!”听到这,她才笑了,脸 上露出两个酒窝来。‎ ‎③每年到了五月,又是桑枣成熟的季节,夏初的风微微地吹拂,新生的桑叶翠绿欲滴, 轻轻摇摆,桑叶下面那一颗颗桑枣,我们都是看着它由青转红,由红变紫的。它们随着枝条 在风中微微颤动,很是诱人。那时家里都穷,哪能吃到水果呀?桑枣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最 好的选择。上学放学的路上,瞅个空,便飕飕爬到树梢,大快朵颐。‎ ‎④那时吃桑枣往往是快乐和不安共存的。快乐的是家乡的桑枣籽粒饱满,汁多味甜,嚼 一粒满口生津。它的紫能把我们的指尖和嘴巴染得像深夜一样青蓝,在脸上和身上缀满胎记 一样的青紫,回家前总是用池塘里的水洗了又洗,生怕大人的责罚。每次我给翠翠摘桑枣吃 后,她的嘴全都是紫的,看起来真像化了妆一样,我便会围绕着她拍着手笑,她也不恼。‎ ‎⑤后来我初中毕业去县城读高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拿几件换洗的衣物后便匆匆离 开,碰到翠翠的机会总是没有。只有到年底回家,才终于看到她。看见她笑吟吟的样子,觉 得比过去更增添了一份成熟的美,反倒是我有些腼腆起来。她说我长高了,长得比她还高, 她后悔自己读书太少,只好学做裁缝,有门手艺,好嫁人养家。她还说了很多话,我竟一句 也插不上嘴。‎ ‎⑥记得也是高考前五月的一天,桑葚熟了的季节,翠翠陡然出现在我的学校里,见到她 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出落得越发标致了,头上还盘着高高的发髻,像朵五月的 轻云。她说她就要出嫁了,是来县城买东西的,顺便过来看看我。她还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 不住了,记得的只是直到她走了,我竟没有说一句祝福的话,抱着她留下的书包,看着她慢 慢走出了学校的大门。‎ ‎⑦那是翠翠读书时用过的书包,那时她坐在我的后面,有时课间我就把头枕在她的书包 上,现在它已经又旧又小了,可我还是一眼认出了它。打开时,里面全是满满一书包紫红的 桑枣。‎ ‎⑧陌上桑,陌上有桑,在城之北。陌上有桑,在川之东。陌上有桑,在院之南。翠翠走 了,她再也不会听我给她背诵课文了。‎ ‎⑨这些也是后来听说的,翠翠出嫁后和男人一起去了广州打工,在一家制衣厂从流水线 上的普通一员提升到拉长的位置了。孩子却留在家让父母看管,有时过年回家,还能看见她 妈领着外孙女在水塘边洗衣洗菜,那小女孩长得水灵灵的,恍惚就是小时候的翠翠,她已经 学会叫我叔叔了。‎ ‎⑩再后来,听说翠翠在县城里买了房子,父母在城里带孩子上学,她仍在广东打工。我 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她。今天在街道口看到叫卖的桑枣,又想起翠翠的模样,想起了桑枣的酸 甜,觉得“翠”字与“桑”字很相象,都是一棵树的模样,桑叶青青桑葚紫,她们站在村庄 边,仍共守着一份农耕的日子。‎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首段写自己去图书馆时偶遇卖桑葚的小贩的情节,采用倒叙手法,引发读者 阅读兴趣,为下文回忆“我”和翠翠的故事埋下伏笔。 ‎ B.文章第③段描写五月桑枣成熟时的景色,是白描,使回忆之景跃然纸上;同时,也 表达出了“我”对乡下生活的热爱。 ‎ C.“我”看到翠翠的女儿,回想起翠翠年少的模样。表达出“我”对翠翠的怀念与 祝福。同时翠翠的生活正如无数渴求美好的村民一样,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颂。 D.文章清新雅致,歌颂了“我”与翠翠的美好友情,但并没有将这种友情过于浪漫 化,踏踏实实的日子,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 ‎8.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9.读者评价本文说:“清新柔美的文字里透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睿智的哲思光芒。” 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元朔元年秋,青复将 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 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元朔五年春,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匈奴右贤王当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 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 里弗得,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 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上曰:“大将军青躬率戎 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户。”‎ 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 皆属去病。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即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 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直青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 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万骑。会日且入,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左右翼 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 冒汉围西北驰去。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 元封五年,薨.,谥曰烈侯。‎ ‎(选自《汉书·卫青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 B.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 C.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 D.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仅次于大将军及下文提 到的骠骑将军。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唐朝之后废除。 ‎ B.雁门,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修筑了酒泉至雁门间的长城。 ‎ C.辎重,出自《老子》。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表示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 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 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卫青骁勇善战。元朔元年,卫青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歼灭敌军几千人。第二年,‎ 又出兵云中郡,再次歼灭敌军几千人。 ‎ B.卫青屡受提拔。元光六年,卫青被提拔为车骑将军。元朔五年,又被天子册封八千七 百户。此后,又作为大将军率领五万骑兵和霍去病一道攻打单于。 ‎ C.卫青用兵有方。看到单于率军在等待汉军,卫青即命士兵用武刚车环绕布成阵营,派 出五千骑兵前去冲击匈奴军。 ‎ D.卫青足智多谋。日落时分,刮起大风,沙砾扑面,两军互相看不见,卫青派出左右两 侧部队包抄单于。成功击败单于的军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 ‎(2)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即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注]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贼平”,指公元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 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据考证当在今河北 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诗人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 难,如今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充满悲凉。 ‎ B.颔联上句“生白发”表明时间的漫长。律诗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 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 C.颈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为虚写。“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 明“残垒”。“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 ‎ D.尾联写寒禽、衰草都将伴着友人的“愁颜”,抒发友人的离愁。与一、二两联遥相 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 ‎15.《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此诗“悲调自饶神韵,不必深远。”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月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 唱“ , ”,借月引发思乡之情,别离之绪。‎ ‎( 2 ) 孔 子 在 《 论 语 》 中 说 “ 道 不 同 , 不 相 为 谋 ” , 屈 原 在 《 离 骚 》 中 用 “ ? ?”两句强调了这个处世原则。‎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的诗 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 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 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 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 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 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 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 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心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 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心酸的浪漫 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 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 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 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4 个字。(6 分) ‎ 毛姆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经 久不衰,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① 。这种异国情调既与 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在疯狂的殖民扩张过程中,殖 民者从东方人手中掠夺物质财富.人类学家和艺术家则看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量力,将之 ‎② 。作为一个极具才华的作家,毛姆深切地感受 到了西方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对东方文化③ 。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毛姆对处于非主流边缘地位的土著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等 倾注了自己高度的热情,寄予了无限的期望。 ‎ ‎21.目前武汉市非新冠肺炎病患医疗救治工作正在逐步重回正轨,门诊量、住院量均不断 上升白血病患者、产妇、肿瘤以及各类手术患者急需血液拯救生命。而在疫情防控期间,‎ 武汉采血量大幅度下降,临床用血面临极大压力,全市血液紧缺、血库告急。请你以武 汉市政府的名义,发表一篇号召市民无偿献血的倡议书。要求符合文体格式,不少于 180 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风云变幻,流年更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专属的主旋律。 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光影变幻中,我们都可以窥见时代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 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历史无言,时代从不会亲口向我们诉说它的变幻, 但我们却能在事物的古今对比中,感受到旧时代的谢幕、新时代的来临,体味到时代的 发展。或是教育方式的更新与转变,或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或是思想观念的进步 与发展,或是科研领域的转变与深入……‎ ‎21 世纪对历史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展翅高飞的时代;21 世纪对世界的中国而言, 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时代。大地沧桑巨变,时代催人奋进。时代是流动的,是变幻的。以 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根据材料,以“我的时代使命”或“我与这个新 时代”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练习卷(一)答案 ‎1.C(3 分)(A 项,“就一定能获得精神力量”说法绝对,根据文章第①段可知,阅读了经 典诗词,人们可获得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B 项,强加因果,“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 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与“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并无因 果关系;D 项,偷换概念,根据文章第⑤段可知,与“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 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相关的是“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的恬淡心境”。‎ ‎2.B(3 分)(B 项,并非化用而是引用中华经典诗词) [拓展]引用重在“引”,指写文章时,有意引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引”从是否搬用原文原话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直 引,指直接引用,一是意引,指非原文(话)引用,而是录其大概意思。从是否明示出处,引用又 分为明引与暗引两种。从“引”的态度与方法来说还可分为正引、反引与借引等。化用重在“化”, 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 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 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3.D(3 分)(D 项,“不要外出聚餐”说法绝对。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可在做好疫情防控条 件下有秩序、和要求地适当外出聚餐。)‎ ‎4.C(3 分)(C 项,“在不同环境使用口罩时必须佩戴相应种类的口罩”说法绝对。根据文 章内容和实际情况可知,在不同环境中可佩戴相应口罩或更高标准的口罩。)‎ ‎5.C(3 分)(C 项,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三可知,是“很多口罩品牌可以拍下即发”。)‎ ‎6.第一问:疫情期间传染病流行,戴符合规定的口罩能过滤病原体,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具 有非常好的作用。(2 分)‎ 第二问:①要选择佩戴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口罩;②无特殊情况不要长时间佩戴口罩;‎ ‎③佩戴口罩时要注意贴紧鼻夹。(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符合实际的答案也得分。)‎ ‎7. A(3 分)(A 项,全文采用顺叙顺序叙事,并非倒叙。)‎ ‎8.①表面含意是翠翠离开了故乡,“我”也不会有机会为她朗诵课文了。(1 分)‎ ‎②深层含意是我与翠翠人生的距离逐渐拉大,也很难再像以前那样一起了。(2 分)‎ ‎③象征含意是人和人之间会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距离,暗示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之大。(3 分)‎ ‎9.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文章以“我”的视角展现了“我”和翠翠间的故事,使文章更具真 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我”的心情,便于抒发情感。‎ ‎②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新颖独到,真切深刻。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富 有诗意。‎ ‎③以桑枣为线索。文章以桑葚即桑枣为题,又写自己因小贩所售卖的桑枣想到“我”与翠 翠的往事,使得文脉清晰,思路分明。(每点 2 分,若从叙事方式、叙事节奏、情节技 巧、内容主旨等方面回答,可酌情给分。)‎ ‎10.A(3 分)‎ ‎11.B(3 分)(B 项,雁门,战国时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 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汉时郡 辖。玉门,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修筑了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 ‎12.D(3 分)(D 项,“成功击败单于的军队”说法有误。根据“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 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可知,单于只是撤退,并未被击败。) ‎ ‎13.(1)军到边塞,天子派使者捧着大将军印,就在军中任命车骑将军卫青担任大将军,诸 将都把部队归大将军统率,大将军建立官号而归。(使使者:派使者,命令使者; 属:被……统领,被……率领;立号:建立官号;各 1 分。句意 2 分。)‎ ‎(2)赵信为单于出计谋说:“汉朝军队就是度过大漠,兵马也很疲乏了,我们可以坐 收俘虏。”(幕:通“漠”,沙漠;罢:疲乏,乏累;各 1 分。句意 3 分。)‎ ‎14.D(3 分)(D 项,缩小范围。尾联不仅抒发了友人的离愁,还抒发了“我”的离愁。)‎ ‎15.①战后离乱之悲。首联言世乱,表明送别时间;颈联和尾联的“残垒”、“寒禽”、“衰 草”无一不体现战后荒凉的景色。‎ ‎②对友人的不舍别情。作者送友人回乡,借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③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联一个“独”字,表明友人的孤独,同时也 暗指友人离开后自己的孤独;尾联的“愁”,是友人之愁也是自己之愁,借友人表 达自己的孤独以及思乡之情。‎ ‎④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颔联作者言自己已“生白发”,又说若是回到故乡只有“青山” 如故,深切体现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其中第③‎ 点情感单独答每条只得 1 分。若有其他答案如厌战、人生多舛的感慨等可酌情给分。) [拓展]赠友送别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①题材特征: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 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②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送别,有市井朋友送别,有亲人情人送别等。‎ ‎③情感:a.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b.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c.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d.借送 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e.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④常用技法:a.寓情于景,情景交融;b.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有伤 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c.以乐景衬哀情(反衬);d.想象。‎ ‎16.(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每题 2 分)(易错字:(2)圜。)‎ ‎17.A(3 分。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 活得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 形似。根据语境应用“栩栩如生”。急遽:急速。急剧:迅速而剧烈。此语境不需强调 “剧烈”,故选用“急遽”。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灌注:多指液体 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倾注”要比 ‎“灌注”的情感速度来得缓慢一些。此语境用“倾注”更为适合。昭示:明白地表示或 宣布。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的表现出来。“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 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根据语境应选“昭示”。)‎ ‎18.B(3 分。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结合前后文,括号处应承上启下,排 除 A 项;括号处前后应构成转折关系,C 项是并列关系,排除 C 项;根据连贯的原则, 括号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答案选 B 项。)‎ ‎19.D (3 分。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确立……高度”搭配不当, “更多 地”位置不当。B 项“确立……高度”搭配不当,“忽略了……内心深处都会具有…… 情怀”藕断丝连。C 项“更多地”位置不当,“忽略了……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情 怀”藕断丝连。)‎ ‎20.①他作品中浓郁的异国情调(2 分)②视为人类灵魂的最终归属(2 分)‎ ‎③则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向往(2 分)(相关即可,如第②空填写运用到文艺创作中也得分)‎ ‎21.‎ 广大市民:‎ ‎‎ 倡议书 目前我市非新冠肺炎病患的医疗救治工作正逐步重回正轨,部分患者急需血液拯救生 命。然而,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市采血量大幅度下降,临床用血面临极大压力,全市血液紧 缺、血库告急!‎ 在此,我们向广大市民倡议:疫情无情人有情。不能让武汉击退了疫情,却面临缺血的 困境!我们倡议全市身体健康、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武 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让我们用爱和热血,为必胜的武汉再次贡献力量!‎ 武汉市政府 2020 年 X 月 X 日 ‎(5 分,其中格式 2 分,内容 3 分)‎ ‎22.按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一卷语文作文评分标准给分。(6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