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00 KB
  • 2021-06-09 发布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4月半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4月半月考语文试题 ‎2019.4.20‎ 命题人、审核人:‎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金圣叹,中国颇负 的文学批评家,才气纵横,性情狂傲。他选录初唐到五代的七言律诗近六百首进行细致点评,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或 ,或借题发挥。《清代七百名人传:金人瑞传》说他:“纵横批评,明快如火, ,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 A. 胜名 醍醐灌顶 笔走龙蛇 B. 胜名 鞭辟入里 笔走龙蛇 C. 盛名 鞭辟入里 妙笔生花 D. 盛名 醍醐灌顶 妙笔生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胜名,指有非常好的名声,人人皆知。盛名,很大的名望。语境是说金圣叹作为文学批评家在中国古代的名声很大。因此选用“盛名”。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鞭辟入里,意思是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语境是说金圣叹对所选的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分析透彻。因此选用“鞭辟入里”。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笔法或文笔。语境是赞叹金圣叹的文笔很厉害。因此选用“妙笔生花”。故选C。‎ ‎【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一)词语辨析,从意义方面辨析:1.看词义的轻重 如:妨碍、妨害。2.看适用范围。如:边疆、边境、边界。3.看表达侧重。如:嘹亮、响亮、洪亮 ‎ - 28 -‎ 解析:“洪亮”侧重于音域宽宏,“嘹亮”侧重于音色清脆、高远,“响亮”侧重于声音响度大。结合语意①应选“洪亮”,②应选“嘹亮”,③应选“响亮”。‎ 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适用对象。如:启用、起用2.看成分搭配。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3.看词性语法。如:启示、启事4.看习惯用法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从色彩方面辨析:1.看感情色彩 如:妄想、梦想、理想。辨析:作动词时都有“打算”的意思,作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贬义词,“梦想”是中性词,“理想”是褒义词。2.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2.下列对联和所描绘的店铺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放眼看乾坤,增光察远近 ②满室明如昼,流光夺月辉 ‎③悬将小户牖,亮彻大乾坤 ④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合 A. ①眼镜店 ②珠宝店 ③玻璃店 ④灯具店 B. ①玻璃店 ②珠宝店 ③灯具店 ④眼镜店 C. ①眼镜店 ②灯具店 ③玻璃店 ④珠宝店 D. ①玻璃店 ②灯具店 ③珠宝店 ④眼镜店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对联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将对联与所描绘的店铺名进行对应。考生首先能理解对联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结合店铺名进行对应。①放眼看乾坤,增光察远近。“放眼看”“察远近”,符合眼镜能使人视力增强的功能特点,“增光”,戴上眼镜能使人增光添彩,有修饰作用。②满室明如昼,流光夺月辉。“满室明如昼”,屋里晚上像白天一样亮,“流光夺月辉”,光可与日月争辉,写的是灯,因此应是灯具店。③悬将小户牖,亮彻大乾坤。装在门窗上,屋里屋外一片透明。自然说的是玻璃店。④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合。“合浦夜光合”,映在池水中的月影,好象合浦圆润剔透的夜明珠来到了昆明池。因此该联是写珠宝店。故选C。‎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8 -‎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①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 ‎②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 ‎③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 ‎④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 ‎⑤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 ‎⑥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佛走着这螺旋形的路。‎ A. ④⑤③①②⑥ B. ②⑥①④⑤③‎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②④①③⑥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前一句“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下一句相对称的句子应是④;①句中的“两者”是指前两句的“颓废者”和“执迷者”;⑤句中的“智慧”承①句中的“智慧”而来;⑥句中的“零”和“全”承②句意思;③句中的“这”指代前两句的内容;②⑥③句或可放在④①⑤句之前,但整个逻辑顺序被打乱。所以答案应为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A. 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 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 C. 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 D. 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答案】A - 28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答题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语段的层次与重心。题中A项,材料首先介绍了城墙的历史价值,接着引出了作者观点“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B项,原文没有提到“商业价值”;C项,原文没有提到“保护和研究”城墙;D项,说的是城墙的历史价值,不是原文想要强调的主旨。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共诸君踰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 - 28 -‎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有诏悼愍,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 逐:跟随 B. 而使人谢城中 谢:告诉 C. 公转营迫之 迫:靠近 D. 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燕蓟: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历史上其称谓和辖制区域曾有多次变化,如燕都、蓟城、涿郡、幽州等,但皆以北方地区战略要地而闻名于世。‎ B. 亭长:秦汉时,十里设一亭,设亭长,主管地方治安警卫,缉捕盗贼,调处民间争讼等。刘邦、刘备都曾担任过亭长。‎ C. 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D. 《后汉书》:该书由南朝宋范晔所撰,它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⑵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8. 在多年的戎马征战生涯中,吴汉常常能反败为胜、转危为安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5. A 6. B ‎ ‎7. ⑴吴汉于是猛然裹好伤口,站起身来,拿起木椎,将牛击杀,犒劳将士,并在军中下令道:“今天是封侯的(大好)时机,大家好好努力啊!”‎ ‎⑵(我)近来告诫你千条万条,哪里想到(你)遇事(竟这样)背离、错乱呢!(你)与刘尚分开扎营,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救援了。 ‎ ‎8. ①虚心听取部下意见;②临危不乱,镇定自若;③善于激励士气;④作战勇猛,多谋善断。‎ ‎【解析】‎ ‎【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中“逐”是驱逐的意思。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刘邦、刘备都曾担任过亭长”表述绝对,刘备不曾担任过亭长。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创”名词,伤口;“椎”动词,棰杀;“飨”动词,犒劳;“秋”名词,时机。(2)中的“比”时间副词,近来;“敕”动词,告诫;“悖”动词,违背;“别”动词,分别;“缓急”偏义复词,紧急情况。‎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原文了解大意,接下来结合语境筛选表现传主性格特点的内容,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翻译成现代文即可。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在多年的戎马征战生涯中,吴汉常常能反败为胜、转危为安的原因。通读原文,认真筛选可以发现,吴汉“围苏茂于广乐”作战失利时,“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他虚心听取,可见此人善于听取部下意见;“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说明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作战不利时,“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可见他善于激励士气,省得战士爱戴;“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和“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可见此人作战勇猛,多谋善断。‎ - 28 -‎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译文:‎ - 28 -‎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周建招集十多万人去广乐援救苏茂。吴汉率领轻装的骑兵冲上去,与敌人作战,结果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从马上摔落下来,伤了膝盖,正撤回营帐。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主帅却因伤而卧,这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啊。”吴汉于是情绪振作起来,裹好伤口爬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并下令军中说:“今天是封侯之时,大家好好努力啊!”于是士兵们激奋起来,气势倍增。第二天,大家一齐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有五个大的家族一起驱逐他们的地方长官,占据县城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取鬲县县城,吴汉不准许,说:“导致鬲县人造反的原因,都是那个地方长官有罪啊。胆敢轻率冒失进兵的人,斩首!”吴汉于是送上檄书上报郡里,让他们逮捕那个地方长官,并派人把这情况告诉鬲县城中的人们。那五个大的家族非常高兴,立即一起归顺投降。第二年,敌人带着五万多人夜里进攻吴汉的营垒,军中士兵受惊,一片混乱,而吴汉仍然卧着不动,不久士兵们就安定下来。就在当夜,吴汉派遣精干的士兵冲出营帐,突然攻击敌人,大败敌人的军队。建武十二年春,吴汉进军进攻广都,攻下了它。接着,吴汉派轻装的骑兵去烧成都市桥。皇帝告戒吴汉说:“你只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进攻,不要与他们交兵作战。如果敌人不敢来犯,你就转移营地,逼近敌人,等待他们力气衰弱,才可以攻打他们啊。”吴汉趁着胜利,进逼成都,依凭江的北岸为营垒,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的南岸。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呢!与刘尚的营帐隔开来,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联系了。”诏书还没有到达,这时谢丰、袁吉带着十多万军队进攻吴汉,他们派别的将领带着一万多人攻刘尚,使他不能援救吴汉。吴汉与敌人大战一天,军队失败,逃入营垒。吴汉于是召集诸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把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的机会,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树起许多旗帜,使烟火不熄,叫士兵在夜里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前进。他带着士兵与刘尚合并了兵力,谢丰等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全部的士兵迎战敌人,于是大败敌人。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他们的常态;吴汉神情自若,就将修理武器,激励官兵,使他们振作起来。吴汉曾经出征,他的妻子和儿女在后方购买田产。吴汉回家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官兵供给不充足,你们为什么购买很多田宅呢!”到了吴汉死去,皇帝赐给他谥号“忠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夜饮[注]‎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唐]韩愈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注]会昌二年(842年),作者受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的“欢”,指代酒。‎ ‎9. 杜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 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雪”与“梨花”在两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 ‎【答案】9. ①用典。诗人引用汲黯的典故,暗示自己因直言被排挤外放,表达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客居他乡,在清冷的冬夜里秉烛自饮,孤寒苦闷之心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此时,凭栏而立,门外的纷纷幕雪,又加重了诗人流转不定的困苦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 ‎10. ①杜诗中的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②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解析】‎ ‎【9题详解】‎ - 28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关键词分析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例如,“淮阳”一词,由诗歌注释可知,这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慨之情。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诗句或关键词,从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可从用典、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等角度,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写作意图的能力。从题干要求来看,其实就是让考生分析两首诗歌是如何处理“雪”与“梨花”关系的,也就是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杜诗中,“砌下梨花一堆雪”中的“梨花”“雪”,可根据标题判断出诗人以花喻雪,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的白色,联系上下文及作者写作意图可知,这是诗人有意从侧面来渲染环境的冷清;韩诗中“闻道郭西千树雪”,根据诗歌具体语境可知,这是以雪喻梨花,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梨花之白;联系诗歌标题及诗歌语境可判断出作者对春天梨花怒放的美景的赞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中,两首诗歌对“雪”“梨花”二者关系,采用了本体和喻体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各自的写作意图。‎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 - 28 -‎ ‎(2)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受命以来,______________,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7)循序而渐进,_____________。(朱熹《朱子读书法》)‎ ‎(8)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答案】 (1).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2). 击空明兮溯流光 (3). 别时茫茫江浸月 (4). 杳不知其所之也 (5). 君子生非异也 (6). 夙夜忧叹 (7). 熟读而精思 (8). 不畏浮云遮望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肆、溯、浸、杳、生非异、夙、遮。‎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 28 -‎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 28 -‎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2.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 28 -‎ D.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13.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4.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A 13. ① 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写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体现。 ‎ ‎14. 人物形象:守明是一个朴实、善良,有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心态: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强烈不安。‎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B项,“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无中生有,从文本中没有看出对比。C项,“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理解错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不是日常生活语言,更没有大量使用,也就不会增添“浓郁的乡土气息。” D项,“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理解错误,小说对守明的未婚夫的细节描写虽然不多,都还是能让我们看出这个人比较大胆,主动,虽有些大大咧咧,但说他那个时候就有现代意识,则有拔高之嫌。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有什么好处。‎ 首先文中说“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这表明给未婚夫做鞋是当地的规矩,这样写突出了地方风俗习惯,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其次,以物象为题,物象为题一般是文章的线索,从文中来看,最初是守明做“鞋”,然后瞎想做小鞋,最后是送鞋给未婚夫,可见故事情节紧凑集中的围绕“鞋”展开, ‎ - 28 -‎ ‎“鞋”贯穿小说的情节,是文章的线索;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小说很大部分情节写守明瞎想做“小鞋”的情形,守明的内在感情世界和深层心理都由鞋生发展现,鞋是主人公的情感寄托,有助于更好的展现人物形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首先从人物身份看,守明是一个农村青年女性;从她对待做鞋“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可见她朴实、具有传统美德,憧憬美好爱情;从她瞎想做小鞋给未婚夫后又“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见出她善良温顺;从送鞋给未婚夫时未婚夫想要握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见出她柔顺温和的品性。她的心态可以从具体情节中把握,她给未婚夫做鞋这一举动,见出她忠于自己的爱情,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当未婚夫要去外地当工人时,她觉得“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见出她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强烈不安;‎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渣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她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服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 - 28 -‎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真性情的人,能彰显自我,回归本心,率性而行,可以不被世俗的评价标准所牵绊。‎ - 28 -‎ B. 对重情轻利的人而言,人生的真价值既不在于义务,也不在于权利,而在于获得闲适之情。‎ C. 重情轻利的人便可以免除许多的琐屑和渺小的痛苦,便不会体味到人生的辛酸悲哀。‎ D. 作者否定义利评价标准,提出“至人喻以情”的观点,并把这种审美之情作为救世良策。‎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在否定把“义”和“利”作为两种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以“情”作为审美追求的人生态度,先破后立。‎ B. 作者从对“义”与“利”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二者其实是相通的,都脱不开计较,使人与人关系紧张,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C. 文章以“著作等身”和“不朽的小诗”两类追求为例,论证了写作是一种活得自在的方式的观点。‎ D. 作者引用萧伯纳的话,指出其所说的人生两大悲剧是立足于占有而言的,如果立足于创造,则可以成为人生的两大快乐。‎ ‎17. 结合文章,谈谈如何获得作者所说的“情”所代表的审美人生态度。‎ ‎【答案】15. A 16. C ‎ ‎17. 率性而行,适情而止,保持真实“自我”;通过创造实现真实的“自我”,追求审美情趣;待人接物要有一种闲适之情,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人生的真价值既不在于义务,,也不在于权利,而在于获得闲适之情”说法错误,原文“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C项,“便不会体味到人生的辛酸悲哀”错,“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D项,“并把这种审美之情作为救世良策”错,原文“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故选A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证了写作是一种活得自在的方式的观点”错,论证的观点是“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故选C项。‎ - 28 -‎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谈谈如何获得作者所说的‘情’所代表的审美人生态度”,原文“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筛选好相关信息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点睛】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与选项内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抢先实行“小学化”教育,更有甚者推出“幼升小”应试强化补课班。不愿看到自家孩子落后的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名。这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无异于揠苗助长。‎ 要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另一方面,切实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引导小学严格按“零起点”教授拼音、数学,绝不允许“抢跑”,更不能把责任丢给家长。‎ 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去小学化”不仅有利于孩子接受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28 -‎ 总之,只有拿出有力的监管行动,对“提前学”坚决说不,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否则,只要社会有需求,幼儿园的“小学化”乱象就难以禁绝。‎ ‎(摘编自吴学安《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出实招》,《经济日报》2018年9月5日)‎ 材料二:‎ 幼儿园“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显示,81.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所谓的“抢跑”优势,其实并不存在。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学,“抢跑”不仅没用,还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如过早识字可能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早学习知识可能影响孩子右脑的发育,而左右脑平衡发育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知道,为何家长们还会对这种超前培训趋之若鹜呢?‎ ‎“像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学得简单,那之后上小学怎么办。有些重点小学是要提前面试的,面试都很难。”一位妈妈的无奈之语,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回归、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摘编自胡欣红《幼儿园“小学化”,拔苗助长要不得》,《燕赵都市报》2018年9月8日)‎ 材料三:‎ 幼儿园“小学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0.5%的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化”违背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51.8%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限制幼儿想象力,影响其全面发展,50.1%的受访者认为这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47.5%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孩子无法享受童真时光,抹杀幼儿天性,40.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家长攀比、“抢跑”的心理愈演愈烈,26.6%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造成幼儿入小学时成绩相差悬殊,不便开展教学,16.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导致不合规、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泛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近年来“三年级现象”不断引起关注。该现象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发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超过一年级时表现更亮眼的孩子。‎ ‎(摘编自杜园春 顾凌文《幼儿园“小学化”会带来什么》,《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23日)‎ - 28 -‎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处落后,提早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这实际上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B. 幼儿园“小学化”其实危害非常多,限制幼儿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子全面发展,扼杀孩子的兴趣等,但很多家长只看到眼前。‎ C. 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让幼儿拥有健康快乐发展的环境。‎ D. 幼儿园“小学化”不是好事,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升入三年级以后成绩就会开始下滑。‎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B. 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抢跑”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过早让孩子识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C. 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无奈,因为有些重点小学提前面试时,试题很难,如果在幼儿园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很难过关。‎ D. 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已经引起相关门的重视,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说明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治理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20. 如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8. D 19. A ‎ ‎20. ①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②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③小学应严格遵守“零起点”教学。④广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⑤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错误,材料三对“三年级现象”进行分析时,说的是“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并不是所有孩子“成绩都很好”。故选D项。‎ ‎【19题详解】‎ - 28 -‎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错误,材料二中说“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并不是“九成以上的”家长在教育方面有“抢跑”心理。故选A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概括“如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一,第一段提到《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第三段提到“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据此可概括出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由第三段的“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切实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引导小学严格按‘零起点’教授拼音、数学”,可概括出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小学应严格遵守“零起点”教学;由第四段的“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可概括出广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由第五段的“只有拿出有力的监管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可概括出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答案】【习作例文】‎ 心存远方,归处是家 我们一路奋战,在这个世界中拼上信念与坚持,然而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踏上的不仅是征途,也是安放心灵的一方净土。‎ - 28 -‎ 贝聿铭曾经说过他喜欢去陌生的地方搞建筑,这位建筑大师直到晚年才放下他驰骋一生的事业。对于我来说,距离这位大师最近的地方是苏州博物馆,第一次去还是初中的时候,它被称为贝聿铭"最小的女儿",贝老在那里停下了事业的脚步,但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大师的佳作。贝聿铭的内心是向着远方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当然,他的人生早已到达了自己选择的远方。他在18岁与建筑结缘,抛下父亲为他量身定制的人生,他远渡重洋,从宾大到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建筑学院,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建筑之真谛的路上,在他辉煌与坎坷并存的建筑生涯中,贝聿铭从未止步于现状,热爱挑战,热爱突破。越过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再到肯尼迪纪念馆,直至闻名世界的卢浮宫金字塔,最后他回归了故乡的博物馆。贝聿铭就这样心存远方走了一遭,他在人生路上寻获到的是建筑的精髓,是他的归宿。‎ 我们人生被定义为长长的道路,离开了港湾便一直漂向远方,总是追求着一些不知名的东西,便忘却那份最初的信仰。也许贝老并不那么自觉,兴许他从未有过“归宿”的说法,但他“到家”了,并且在自己的建筑中写下了不朽,开辟一片新天地。‎ 而我不知自己出发了没有,也不知自己何时到家。‎ 当我读到三毛的一篇《乡音》时,眼前明朗起来,懂得的也愈发深刻。故乡的风铃并未过多地牵动她的心,让她的灵魂荡起的是荷西带来的铃铛,是她在西班牙、德国和撒哈拉的日子,是她执笔写下的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文字。想起三毛我便想起流浪,想起自由与不羁,风一样的女子在她的人生中自在飘荡,在她的文字中散发淡淡的忧郁,在逃离那些繁华后用灵魂与自由共舞。三毛的远方就是能时刻安身与快乐的地方,那便是她的家。我想这也许便是她对乡音的体味,心灵归处便是家,也无所谓来时的路多泥泞,更无所谓之后的路多曲折,那些人与那些事随风散在三毛的故事里,当她离开并重新出发时,便又有更多的归宿等着她。和三毛一样,我们都是流浪的人,不在等待契机的时候荒废,而是持有一份向前的心。‎ 我开始羡慕贝聿铭和三毛的人生,走得义无反顾,走得自在轻快,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找一方净土,细心耕耘自我,建造灵魂家园。‎ 既然已心存远方,我们便要踏上人生的大道,每个人都害怕彼岸遥遥无期,但盲目的行程只是白纸一张,离我们最近的归属永远都不会出现在视野里,更不会传进耳朵里。‎ 你要用心,那里有远方,它看得到有家的地方,在心脏那儿,在你的人生里。‎ ‎【解析】‎ 试题分析:1.家是个美好的地方,因为家是爱的港湾,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但有时家的安逸也会让我们贪恋、止步不前,少了在路上的挑战、惊喜、希望以及带给我们的成长,“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着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 28 -‎ ‎2.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路是远方,是寻找,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我们风雨兼程、永不退缩;怀着梦,跨越苍茫,哪怕会受伤,但是一路上也会有风景、有惊喜、有梦想、有美好的故事,在路上我们将收获阅历、智慧和经验;内心的勇气和对未知的渴望才是一路上真正动人的地方。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需要一路上的精彩。有时候,命运无情地把人抛到路上,所以人类行走在路上,只能“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行走,路上都会悲喜交杂、苦乐参半。‎ ‎3.人生时刻在路上,睁大眼睛看世界、追逐梦想……但是我们的心里要永远珍藏着那个充满爱和温情、能给我们带来内心安定、能让我们不致迷失方向的家。人若无远方若不在路上,人生难免陷于枯滞、怠惰;若只有远方只有路,人生难免若无根之浮萍,漂泊无依。‎ 对我们来说,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立意上可侧重于“家”的美好来写,也可侧重于“道路”的美好来写,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作文中应重在释内涵、明意义、析原因,观点鲜明,辩证思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语文 II (附加题)试题 ‎2019.4.20‎ 注意:本部分为选考历史科目学生加试内容。总分 40 分。考试时间 30 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究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 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而其 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如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 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 ‎(节选自《闲情偶寄》)‎ ‎22. 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5处)‎ 自 始 至 终 离 合 悲 欢 中 具 无 限 情 由 无 究 关 目 究 竟 俱 属衍 文 原其 初 心,‎ ‎23. 文中《西厢记》和《闲情偶寄》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 - 28 -‎ ‎24. 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创作传奇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个字)‎ ‎【答案】22. 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究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 ‎ ‎23. (1). 王实甫 (2). 李渔 ‎ ‎24. 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展现主要人物个性,其余人事都是陪衬。‎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自 “自始至终”“离 合悲欢”结构并列中间断开;“中”是“其中”对前文的总结,前面断开;“无究”“究竟”两个防线,中间断开;“原”,分析原因,前面断开。‎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核文章的作者,注意积累。‎ ‎【24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作者创作传奇的主要观点,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概括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红楼梦》中,贾赦将迎春许给孙家,贾母不十分称意,只说“知道了”;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两次,贾赦不听;宝玉见邢夫人将迎春接出大观园,越发扫了兴。‎ B.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中,刘表本欲立刘琮为荆州之主,他死后蔡夫人和蔡瑁、张允改写遗嘱,立刘琦为荆州之主。‎ C. 《边城》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舞狮子、燃烟火、捉鸭子等诸多民俗风情的 ‎ - 28 -‎ ‎ 描写,创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超越世俗的诗化世界。‎ D. 《阿 Q 正传》中,阿 Q 从城里回到未庄,向村民廉价推销他的赃物。赵太爷虽然怀疑这些东西来路不正,但出于贪便宜的心理,托吴妈即刻去找阿 Q。‎ E. 《明天》中,为解决棺材问题,单四嫂子将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材。‎ ‎【答案】B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B项,“刘表本欲立刘琮为荆州之主,他死后蔡夫人和蔡瑁、张允改写遗嘱,立刘琦为荆州之主”错误,“刘琮”和“刘琦”互换;D项,“托吴妈即刻去找阿 Q”错误,赵家托邹七嫂即刻去寻阿 Q。故选BD。‎ ‎26.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共有三次流泪的细节。请具体分析他流泪的原因。‎ ‎(2)请从性格和命运两方面概括巴金《家》中的梅和琴这两个人物形象。‎ ‎【答案】(1)贾政的第一次流泪,是因为自己年已五十,只有这个孽障,深感后继无人而悲哀无奈;第二次流泪,是痛心失去了最喜欢和欣赏的贾珠,而宝玉又让人失望;第三次流泪,是因为自己满腹委屈,做法得不到贾母、王夫人的支持和理解。‎ ‎(2)梅:温柔贤惠,美丽大方,有着旧中国女性的典型美德.虽然聪明但懦弱,不敢反抗.嫁给赵家不到一年夫死守寡,尽管和觉新还彼此爱着对方,但不能在一起,最后在抑郁中患病死亡.琴:接受新思想,具有反抗精神的新时代女青年。最后和觉民一起赢得幸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重点考查的是对《红楼梦》和《家》中的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原著回答。(1‎ - 28 -‎ ‎)题考查的是《红楼梦》中贾政流泪的情节,考生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回忆《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的情节,梳理出有关贾政的内容,找出写到贾政三次流泪的具体细节,再结合上下文分析他流泪的原因。第一次流泪是在听了王夫人哭诉“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之后“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可知此处流泪是因为贾政深感后继无人而悲哀无奈;第二次流泪是在听了王夫人哭珠之后,“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可知是因为痛心失去了贾珠,而宝玉又让人失望;第三次是在贾母教训他之后,“贾政听这话不象,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可知贾政是因为委屈惶恐而流泪。(2)题考查的是《家》中的梅和琴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要求“从性格和命运两方面概括”,考生需要回忆《家》的情节,分别梳理出与梅和琴有关的情节,然后从二人的“命运”和“性格”两方面做答。如梅温柔美丽但性格却是懦弱的,不敢反抗,命运悲惨;而琴具有反抗精神,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幸福等。‎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原文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描述,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理解技巧得出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红楼梦》《家》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家》,并熟悉作品的全部情节及人物,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理清相关情节和人物,结合相关情节概括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言情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 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文学以外的作品,因为人的情感被作品中的理、事、物所触动而带有文学性。】‎ 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 - 28 -‎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27. “情感”与“文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根据第 1 节简要概括。‎ ‎28. 根据材料,概括“文学的艺术”必备的三要素。‎ ‎29. 如何理解“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话?请根据材料分析。‎ ‎【答案】27. 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情致,才能成为有生趣文字;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易被理、事、物触动;运用言辞,难免会表现出主观的心理倾向。 ‎ ‎28. ①内在情致;②烘托情致的事、理、物(载体);③适当的文辞。 ‎ ‎29.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为文字,必须借助外物;诗的产生,必须经过理、事、物的触动;情感必须经过思考沉淀,由生糙变为理智成熟。‎ ‎【解析】‎ ‎【27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概念的能力,要求概括“情感”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题干中该出区位,文中的第一段,注意根据段中的句子“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言情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概括答题要点。‎ ‎【28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该枯燥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文学的艺术”必备的三要素,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概括答题要点。‎ ‎【29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 - 28 -‎ 句子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的含义,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此题注意分析“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以及文中先关的句子“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注意句子的类型和在文中的位置,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位置以及句子类型进行分析。‎ ‎ ‎ - 28 -‎ ‎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