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2 KB
  • 2021-06-09 发布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大兴区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 一、学习目标 ‎ ‎1 、 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 ‎2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 二、学习重点、难点 ‎ ‎1、 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 ‎2、难点: ‎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 ‎(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 四、教学流程: ‎ ‎(一)导入: ‎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 ‎ 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 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 ‎ 投影“学习目标”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 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 ‎ 的形象。 ‎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 ‎(三)合作探究 ‎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 ‎ 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 自由发挥。 ‎ 表格见课件 ‎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 兔、羊——温顺善良...... ‎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 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 ‎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 ‎(四)观看观看MTV 《懂你》 ‎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 教师播放MTV 《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故事。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 ‎ ‎(五)诵读课文 ‎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 ‎ 融入到课文中。 ‎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 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 ‎(六)课内(外)练笔 ‎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 投影要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 ‎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 ‎ 处理方法: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爱我们的母亲! ‎ 大堰河我的保姆(人教版高一必修)‎ 师: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 ‎ 生: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 ‎ 师: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 ‎ 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 ‎ 先看第一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 ‎ 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 师: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 生: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 ‎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 生: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板书:身世关系) ‎ 师:概括得很好!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 ‎ 女生甲: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 ‎ 师:很好。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 ‎ 生: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 ‎ 师: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第二节。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 ‎ 生:不是,也是。 ‎ 师:为什么? ‎ 生: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 ‎ 师:说得非常好! ‎ 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罗嗦了。 ‎ 我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 生:不好。 ‎ 师:为什么? ‎ 生: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 师:对。“被雪压着的”显得…… ‎ 生:冷清。 ‎ 师:“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的什么呢? ‎ 生:身世的悲苦。 ‎ 师:很好!我们来读读这一节。先听我读一遍。 ‎ ‎(韩老师很有感情地读完,又让学生读,指出其读得不好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 师: 看第四节。我觉得作者这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显得罗嗦,“抱”肯定是用手了,“用你厚大的手掌”完全多余,对吧? ‎ ‎(学生在窃窃私语,有的认为他讲的很有道理,有的说不多余,韩老师请一个女生说堰河的什么呢? ‎ 生:不多余 ,表现了大堰河一生勤劳。 ‎ 师: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板书:勤苦一生) ‎ 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 生:没有。 ‎ 师:干什么呢? ‎ 生:“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 师: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 ‎ 生:疼爱。 ‎ 师:好!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着艾青。 ‎ 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第一句要缓慢,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但是却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 ‎ 先听老师示范一遍。(朗读) ‎ 师:咱们班男生谁读得最好?我们请他来读一读吧。 ‎ ‎(一男生在众同学推荐之下站起来,学着韩老师刚刚的语调读完第四节) ‎ 师:读得好不好啊? ‎ 生:好! ‎ 师:那就鼓励一下。 ‎ ‎(大家都鼓起掌来。) ‎ 师: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是不是呀?这次,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 ‎(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频频点头,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老师就把不同意的学生叫起) ‎ 生:“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 ‎ 生:我觉得,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家不是艾青的,而是“父母自己”的,艾青根本不认同的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 生:大堰河的家。 ‎ 师:所以,这句话,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 生:不是。 ‎ 师: (似乎无奈地)还是老师的意见不对。 ‎ ‎(稍微一停顿) ‎ 不过,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写的不好,我要改一改。 ‎ ‎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就好了。 ‎ ‎(似乎颇为得意)老师不但会朗读读诗,还会写诗、改诗呢! ‎ ‎(学生几乎都摇头) ‎ 生:老师的绝对不好。 ‎ 师:还绝对不好?说说为什么? ‎ 生:你改的诗,情绪根本就不对!“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去。 ‎ 师: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你能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 生:(分别读,把老师的改句读得快而兴奋,而把原句也大体读得一样,区别不明显) ‎ 师:我的改句,你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 生:放在“终于”上。 ‎ 师:你读“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仍然十分高兴,仍然愿意回去,能重读一遍吗? ‎ ‎(生重读,读得已经低缓) ‎ 师:传达的不错。“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 ‎ 听老师示范一下,(师示范读)大家跟读。 ‎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 生:(沉思)“家”和“客”。 ‎ 师: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 生:没有。 ‎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 师: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 ‎(学生埋头边读边找) ‎ 生:“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 ‎ 师:怎么矛盾? ‎ 生: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 ‎ 师:本是骨肉,却是陌路。 ‎ 生:我认为“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 ‎ 师: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字理解这四个字了,可是他却…… ‎ 生:从来没有品尝过四个字的感情。 ‎ 生:艾青从小没有感觉到那几个字。 ‎ 师:可否这样说:“上面挂着‘天伦叙乐’,下面却根本没有‘天伦叙乐’”;“虽认识‘天伦叙乐’,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这是强烈的对比的写法!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根本不讲天伦,根本没有叙乐! ‎ 师:我再引申一下,――――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比方,在初中课本里,有一 首唐诗里面就有。 ‎ 生:《卖炭翁》里面,“可怜向上衣正单,心忧炭*怨天寒。” ‎ 师:怎么矛盾。 ‎ 生:卖炭翁本来应该希望天暖和一些,可是他为了把炭卖出去,却希望天寒冷。 ‎ 师:再想想,―――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的写法吗? ‎ 生:电影中常有,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生:电视中,殿堂里挂着“明镜高悬”的条幅,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 ‎ 师:非常精彩。诗人艾青非常善于运用强烈的矛盾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五十年代,他到欧洲去访问,见到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家当保姆、哄孩子,白人小孩在哭,黑人保姆却在唱歌,艾青就写了一首诗《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有这样两句“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停在哭;一个多么可怜,却在唱欢乐的歌”。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 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一节朗读读一遍。 ‎ 师: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板书:死后凄凉)。 ‎ ‎   接着看这一句,“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忸怩”什么意思?是不是“扭捏”的意思,即“扭扭捏捏”的意思? ‎ ‎  (一时,学生感到困惑) ‎ 师:遇到问题,请马上查字典! ‎ 生:我查到了,“忸怩”是“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 师:那么“扭捏”或者“扭扭捏捏呢”?这个词最常用,不要查字典,就说出自己的理解。 ‎ 生:“扭捏”,我理解有点“矫揉造作”的意思。 ‎ 师:艾青从一个破敝的穷家来到一个金碧辉煌的豪门,应当是哪种情绪? ‎ 生:显然是“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不能是“矫揉造作”。 ‎ 师:接下来的一节中,诗人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 生:大堰河以苦为乐。 ‎ 生:苦中作乐。 ‎ 师:我们从“含着笑”三字,还能体会到什么? ‎ 生:她生活沉重,但却非常乐观。 ‎ 生:她对未来抱着希望,抱着憧憬,想像着艾青长大成人后,会报答她。 ‎ 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也开拓了大家的思维视野。我问大家,我们读这一节时,能够同样“含着笑”来读吗? ‎ 生:不能。 ‎ 师: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感受到一份沉重。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读这一节,要读出这种辛酸与沉重来。 ‎ ‎(一位男生站起朗读,读完,韩老师指出不到之处,范读,再带读) ‎ 师:到了,“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这一节,用了一些修饰语,如“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所有这些数量修饰语,是强调其多,还是强调少? ‎ 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多。 ‎ 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少。 ‎ 生:(少数学生)不对,有的强调多,有的强调少。 ‎ 师:后面这位同学概括得对!有多有少。哪些是强调多,哪些是强调少呢? ‎ 生:“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疾苦”是强调多;“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强调其少。 ‎ 师:概括起来,是什么多,什么少? ‎ 生:痛苦多,而自己得到的少。 ‎ 师:给予这个世界的多,从这个世界带走的少。 ‎ 生:大堰河的命运悲惨。生前那么辛劳,死后没什么陪葬。 ‎ 师:先听我这此段读一遍,把“多”与“少”强调出来,注意语调和停顿。 ‎ ‎(韩老师读完后,请一位女学生读,肯定其读得好) ‎ 师:老师和大家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的段落留给大家。大家自己阅读自己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 ‎(一会儿有学生提出问题来) ‎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 师:你是问我,还是问大家? ‎ 生:问大家。 ‎ 师:好,大家谁帮助她回答一下。 ‎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 ‎ 生:我以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 ‎ 生:我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 ‎ 生:我记得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也是高贵。 ‎ 生:是指苦涩。我曾看过诗人的访谈录,他在谈到这首诗时说过“紫色”是一种冷色调,引起的人的心理反映是苦涩的。 ‎ 生:我认为,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世界,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 师:看来你对颜色非常有研究,你能说说各种颜色的含义吗?比方白色象征什么,绿色象征什么,蓝色象征什么,等等。 ‎ 生: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也表示安静。 ‎ 师:有道理,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 生:老师你的意见呢? ‎ 师:老师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 我只不过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你们看看,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的方面,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慎思、深思一下,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 生:不矛盾。 ‎ 师: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 ‎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就越高贵。 ‎ 师:所以,这里高贵与痛苦矛盾吗? ‎ 生:不矛盾。 ‎ 师:这不统一了吗?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__而___!(板书: 灵魂因__而___!) ‎ 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 师:非常精彩,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 ‎  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结论是谁得出呢?不是老师得出的,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讨论、研讨、集思广益得出的。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定于一的结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 ‎ 师:深入一步,我问大家,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吗? ‎ 生:是学画画的。 ‎ 师: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 ‎ 生:(陆续全部找出)“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 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 “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 师: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 生:8处。 ‎ 师:说说各自的意义。 ‎ 生:“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 生:“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 ‎ 生:“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 ‎ 生:“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 ‎ 生:“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 ‎ 生:“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 师: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的运用=。 ‎ 大家一起来把最后两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师生齐读) ‎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最后两节是唱给大堰河的挽歌。(板书:挽歌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