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6.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本16 前 方
学习目标 1.探究本文“离家——思家——无家可归”的行文思路,体会人对精神家园的永恒追求。2.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迁徙( ) ②撼动( ) ③按捺( )
④颠簸( ) ⑤惶惑( ) ⑥抛锚( )
⑦憔悴( ) ⑧温馨( ) ⑨崔颢( )
答案 ①xǐ ②hàn ③nà ④bǒ ⑤huánɡ ⑥máo ⑦qiáo cuì ⑧xīn ⑨hào
(2)多音字
①奔 ②宁
答案 ①bēn/bèn ②nìnɡ/nín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答案 (1)急躁/害臊/干燥 (2)温馨/罄竹难书/钟磬
15
(3)闪烁/众口铄金/沙砾 (4)疲倦/圈养/蜷缩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索然无味:
(2)如痴如醉:
(3)按捺不住:
(4)惶惑:
答案 (1)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2)对人或事物过于沉迷、陶醉而不能自拔,精神恍惚。(3)心里急躁,克制不住。(4)疑惑畏惧。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是什么果子?没见过。咬一口,索然无味,扔掉了也毫不可惜。( )
(2)书是动人心弦的歌曲,让人如痴如醉;书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书是色彩艳丽的图画,让人称赞不已。( )
(3)听到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
答案 (1)×。对象用错,多指文章 (2)√ (3)√
2.辨词填空
(1)克制·抑制
克制:抑制。多指情感。
抑制:压下去,控制。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的产生或发展。
①政府要学会________行政干预的冲动,应着力于制度改革与创新,将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调节。
②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的相继出台,说明政府________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答案 ①克制 ②抑制
(2)体验·体味
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体味:仔细体会。
①时尚的生活关键是活出生活的精彩,能真切地________生活的滋味。
②苗栗县观光资源丰富,无论是逛南庄老街、泡泰安温泉,还是到三义赏木雕、到客家庄________客家风情,苗栗每年都吸引很多岛内民众来走春。
答案 ①体味 ②体验
三、名言警句
作者名句
(1)读书,旁边准备一个笔记本。如果读一本书,找不到一些词、句子、段落,使你想抄下来,记下来,那么这本书基本就是一本没有文脉的书,那么就让它到它该去的地方吧。
15
(2)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3)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你只须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域,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
(4)送给北大学子三句话:感恩、情调、细心。第一句话是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没有情调的人生,是一种质量低下的人生。送给大家的第三句话是,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5)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主要作品:《草房子》《红瓦》《细米》《天瓢》《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丁丁当当黑痴白痴》《狗牙雨》《白栅栏》《根鸟》《枫林渡》《野风车》等。
二、背景展示
《前方》是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的一篇摄影散文,这幅摄影作品呈现的是一辆颠簸于旅途的老汽车中一位男子手托下巴、眼望车窗外、神色惶惑茫然的画面。作家目睹这幅作品,生发了无限遐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家园的独特思考。
三、文学常识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写就的一篇摄影散文。
15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作者在文本中总结了人们离家的几种原因,请根据文本填在图中空缺处(①②③④)。
(2)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填在图中空缺处(⑤⑥)。
答案 (1)①远行习性 ②外界诱惑 ③出于无奈 ④理想诱惑 (2)⑤归家 ⑥无家可归
1.作者是如何切入摄影画面的?为什么要这样切入?请说明一下摄影画面的内容。
答:
答案 (1)作者以两个询问他们去向的问句切入,以便引出本文的话题。
(2)作者得出的结论:他们正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也就是说,作者不详细描述画面内容而如此切入,是由本文的主旨决定的。
(3)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2.简要概述人为什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答:
答案 ①迁徙的习性,②外界的诱惑,③出于无奈,④理想的召唤。
3.阅读8~11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答:
15
答案 (1)人生是一场苦旅,不论生活境遇如何,人在面对艰难旅程时的惶惑和茫然,在旅途中的不安、无奈、焦躁不宁没有本质区别,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2)人们“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人总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此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3)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4)“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中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5)概括起来,作者告诉我们:凡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人生是一场苦旅的“苦”其实是人一直在生命的旅途中追寻理想,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始终找不到,精神无处寄托的一种悲剧。
4.古往今来思念家乡的作品太多了,而曹文轩在文中却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离家与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答:
答案 (1)家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刻召唤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离家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2)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所以文章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
(3)一般反映乡愁的作品,无非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艰辛与寂寞,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本文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与呐喊,理性地分析了人归家的原因,指出了人远行的积极意义——向着那梦中的远方,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比以往任何一部哀愁凄凉的乡愁作品在主旨上都要显得高远与旷达。
在《前方》一文中,作者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答案 (观点一)作者揭示的是人类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引人深思,使人们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观点二)作者虽然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真实境遇,但由于精神家园的无法寻找,人类将永远处于痛苦状态中,自寻烦恼,不可提倡。
(观点三)对这种观点我们应批判地吸收。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我们应让这个家园是切实可行的,而不应让它变得虚无,否则很容易使自己处于痛苦之中。
15
“反弹琵琶”巧立意
《前方》是一篇含意隽永、意味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出走与乡愁的关系,使作品主旨多元化。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否定乡愁,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东方文化形态的一种形式,而且肯定了旅行者与乡愁那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这种肯定又并非为具有“乡愁”情结的人助威呐喊,而是为了阐述“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的主旨更加深刻,内涵更加丰厚。
技巧点拨
用“反弹琵琶”法构思立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当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迁移运用
请运用“反弹琵琶”的手法,在下面的横线上用反问句来反向立意。
(1)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意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可反向立意为:
(2)滥竽充数: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可反向立意为:
答案 (1)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的吗?
(2)假如齐宣王不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15
《前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天性和命运决定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远行的欲望;但是人的这种远行注定是一场苦旅——人无法消除精神深处无家可归的感觉。文中写道:“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只需要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实实在在的家,还需要一个心灵的归宿。
运用示例 离家是必然的,思家也是必然的。十八岁的我,是羽毛甫健的雏燕,向往着远方的高山大河,向往着广阔的天空。我的翅膀将带着我离开这儿低矮的山和涓涓的细流。但在飞行途中落脚停歇时,我的头必向着这儿,我的眼光必穿过山河抚摸这儿的山、这儿的草和草上的露珠,那是能洗去我身心疲惫的圣水。离家、念家、归家,是人的必然,也是人生的一种模式。我虽未踏上离家的路,却也明白那是怎样一种深沉的情感,刻在心上挥之不去,是连逝水一样的时间也无法洗去的痕迹。但是无论是离家还是归家,对于精神的归属、理想的追求,是我心中永不泯灭的印记,不管前方如何,我都会带着这份对家的思念,踏上茫茫的征途。
二、课外素材
莫言的东北高密乡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对自己的最高嘉奖。莫言对自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两个指头,拈出几个短篇”。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然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莫言是曾经排斥过故乡的,他的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直到《白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摸索时期才被终结,莫言也确定了他的写作方向:高密东北乡。
之后,莫言的作品屡获大奖。1997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大家文学奖”;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论莫言所获的奖项有多大,他文学创作灵感的发源地始终离不开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高密东北乡。
选材感言 家、故园、家乡,是人类追寻的精神家园,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故土就是文学创作灵感的发源地。
15
童年经验赢得世界共鸣
李峥嵘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在宣读获奖结果后,如此评价:“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儿童读者的广泛喜爱”“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曹文轩能获奖,是因为他笔下人物的童年生活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又从这种独特的经验中提取世界性的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情怀。
曹文轩是一个自觉使用童年经验的作家,曾在最广为流传的小说《草房子》里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曹文轩的家乡苏北,以穷而出名。贫穷的记忆极深刻。他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整天喝稀粥,十五天才能盼到一顿干饭。所谓干饭只有几粒米,几乎全是胡萝卜做成的。但,家人在困难中的坚韧和无尽的爱又给了他特别美好而温暖的记忆。他的老祖母是一个聋子,日夜思念上大学的曹文轩。她守在大路口,等待归来的人。一日,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便向人家打听:“你见到我大孙子了吗?”慈爱的老祖母可以说是曹文轩作品中慈爱的祖辈的灵感源泉。形神憔悴的父亲忧心忡忡地背着病入膏肓的他行走在城市与乡村,则写进了《草房子》。他所有作品中最沉重的《青铜葵花》,更多地封存了与妹妹的童年生活。曹文轩作品写的是中国故事,故事背后却是人类主题。“比如,描写的父爱,任何国家的人都能产生共鸣,但是那样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却只能发生在中国社会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将笔触探到人性底部,那里有共通的人性,有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共同的向往和情怀以及共同面临的苦难。”
上一任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耶稣·基尔曾评价曹文轩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并且能以充沛的情感打动孩子,帮助孩子永远满怀希望地直面生活。曹文轩的合作者、德国著名插画家索尼娅·达诺夫斯基谈到她为曹文轩的《草房子》创作插画时的感受说,她不止一次地为《草房子》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动,甚至产生了想为《草房子》的每一页内容创作插画的冲动。
曹文轩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有自己的文学理论。例如他的作品有“水”的意象,他生长在江南水乡,傍水而立。“水,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15
他也乐意用水来比喻自己的个性,有弹性,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是作品却坚持“洁癖”。他不会像有些成人文学采取自然主义的写法,“我写不了苍蝇,写不了鼻涕,写不了粪便,写不了腐烂的老鼠”。不搞语言实验,不会写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肥大的笑容”这样一个句子。更不会搞意识流、时空倒错、人称的随意转换等现代派手法的。“我成不了现代主义者,更成不了后现代主义者,我永远只能是个古典主义者。”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说,当前儿童文学十分繁荣,题材种类丰富多彩,但在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写实风格的作家中,曹文轩是十分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不仅打动了无数中国小读者,而且感染了国外读者,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读后启悟 曹文轩的作品往往有一种“悲伤”的色彩。有孩子问:“曹老师,您的作品为什么总是悲伤的?您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部快乐的作品?”曹文轩说,生活中除了快乐,还有很多不快乐的东西,也是需要接触和了解的。《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公认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恰恰是悲伤的,而不是快乐的。“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并且一味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曹文轩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描写苦难,穷困的生活、经历磨难的人们、物质匮乏的乡村……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过各种厄运的民族,但很多年后再回顾这段历史时会发现,人们在经历磨难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从苦难中升华出的真善美的人性——曹文轩称其为“悲悯精神”。
1.[名句]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荀子·王霸》
[大意]一个人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功劳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这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现在可用以歌颂名望极高、功劳极大的人。
2.[名句]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大意]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3.[名句]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大略》
[大意]纤纤(xiān):细微。这两句的大意是灾祸的产生,是从细微的萌芽状态开始,一点点发展起来的。灾祸的发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是有一个萌芽、发展、形成的过程,它的开始总是由细微处萌芽的。所以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灾祸的苗头,都不可掉以轻心。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对灾祸要注意防微杜渐。
4.[名句]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5
[大意]乐易:和乐平易。忧险:忧危,忧虑戒惧。夭折:短命。这两句的大意是心情和乐平易的人常常长寿,精神忧郁、戒心过甚的人常常短命。这两句从精神状态方面谈养生之道。性情平和,处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于身体各部分的正常代谢,有益于健康长寿。精神抑郁,愁肠百结,思虑过度,戒惧过甚,就会损耗精力,不利于身体各部分正常功能的发挥,这样身体就会大受亏损,常常导致短命夭折。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应保持平易愉悦的心情,不要忧思过度,以免有损身心健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wā)不平的路面上颠簸(bō),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B.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máo)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燥(zào)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C.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hàn)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zhāo)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D.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nà)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nà)喊:走啊走!
答案 D
解析 A项“簸”读bǒ。B项燥—躁。C项“召”读zhào。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乙]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这种不确定性,更加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丙]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中之月 B.闪烁 C.更加 D.如痴如醉
答案 C
解析 不是递进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用“反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 B
解析 顿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15
A.尽管新兴阅读方式层出不穷,“低头族”比比皆是,但对于传统的文化载体——纸质书籍和实体书店,我们就真的能否认其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
B.某些地区农民工住宿条件极其恶劣,几十个人睡在阴湿的地上,盖的除个别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挤在一起和衣而卧。
C.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D.今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答案 C
解析 A项否定不当。B项“盖的除个别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句式杂糅,可去掉“盖的”。D项语序不当,应把“虽然”移到“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之前。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①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②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③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④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
⑤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⑥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A.③⑥①④②⑤ B.①③⑥④⑤②
C.④⑤③②①⑥ D.②③④⑤⑥①
答案 A
解析 ③紧承上句的“路”“前方”,⑥紧承③的“流浪”,①紧承⑥的“命运”,④②衔接紧密,⑤注意其中的“也”紧承②。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
有人说,曹文轩被这个时代淘汰了,人人都在追逐时尚和潮流的时候,他却原地不动,一如既往地写他的儿童文学,这注定了他的作品没有市场。而曹文轩却喜欢这种状态,他说自己就是一个“逆行者”,“在随水飘逝和逆风飞扬这两种风采之间”,他愿做后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当前儿童文学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曹文轩依旧坚持着他的理念,这很难得。不过,至少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智者,因为他的坚持是对的,这就像炒股一样,最后的大赢家都是那些意志坚定的人。
答:
答案 (示例)曹文轩坚持自己的理念,一如既往地写他的儿童文学。
15
解析 对于叙事类文段的压缩,一般采用“什么人(陈述对象)+干了什么事+获得了什么结果”的表述方式。在具体解答此题时,可采用先找关键词(曹文轩、儿童文学、理念等),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①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
②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③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④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⑤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5
⑥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⑦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有删改)
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叙写层次。
答:
答案 首先,指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其次,举例阐述“苦旅”的内涵;最后,强调人“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8.选文第⑥段引用了众多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答案 (1)阐述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人无法还家,即便还了家,然而心灵中仍没有家的感觉;(2)表明惦念家乡是一种传统;(3)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请结合文章,阐述第⑦段画线句的内涵。
答:
答案 (1)他们正在路上;(2)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3)前方无论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都是一场苦旅。
10.请归纳人的悲剧性实质都有哪些表现。
答:
答案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2)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3)人无法还家。 (4)即使到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臣心如水
王鼎钧[注]
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你能说出这句话来,除了智慧,必定还得加上了不起的沧桑阅历。我敢预料这句话将要流传下去,成为格言。
多年以来,我完全不知道你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境况,从你这句话里,我有一些感触和领悟。我从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惊涛拍岸。
15
哦,皱折,年轮;年轮,画不圆的圈圈;带缺的圆,月亮;月亮,磨损了的古币;古币,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三十九年往事知多少,有多少是可与人言的呢,中天明月,万古千秋,被流星陨石撞出多少伤痕,人们还不是只看见她的从容光洁?我们只有默诵自己用血写成的经文,天知地知,不求任何人的了解。
你提起故乡。你问我归期。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复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经文呢。没有故乡,哪有归期,三十九年前在祖国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们的家乡”,唱“我们再也无从流浪也无处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壮壮,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气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幅员和青天同其辽阔,我们的草鞋势不能踏遍,我们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发也都在那儿等待游子。但是而今,我这样的人竟是真的没有家乡也没有流浪的余地了,旧曲重听,竟是只有悲伤,不免恐惧!
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还乡,我在梦中做过一千次,我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
但是,后来,做梦回家,梦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也不能脱身。梦醒了,仔细想想,也果然紊乱了巷弄。我知道我离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树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她,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退,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
“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四十四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
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那夜,我反复诵念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好沉重的诗句,我费尽全身力气才把它字字读完,只要读一遍,就是用尽我毕生的岁月,也不能把它忘记。
15
中秋之夜,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了,看美国的月亮,谈自己的老家,我说,我们只有国,没有家,我们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举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几遍“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欢在新铺的水泥地上踩一个脚印的少年,我那决心把一棵树修剪成某种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构思无神论讲义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长满野草的老年。
想我看过的瀑布河源。想那山势无情,流水无主,推挤着、践踏着急忙行去,那进了河流的,就是河水了,那进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进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发成气的,就是雨水露水了。我只是天地间的一瓢水!
我是异乡养大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啊,故乡,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涧溪赴海料无还!可是月魄在天终不死,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则形灭神存,功不可捐,故乡有一天也会分享的吧。
啊,故乡!
注 王鼎钧:当代著名散文家。1925年生于山东临沂,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11.阅读文章第一段,回答:文章以问句开篇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①文章以问句开篇引出下文对月、对故乡的思念的叙写;②既增添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全文奠定了悲凉、凄清的感情基调。
12.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你”来写。“你”在文中有哪几种指代意义?分别指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
答案 ①虚指朋友、读者,与其对话,引发一生漂泊、眷恋故国的情愫。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指故乡,与其对话,抒发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怀念。③实指作者自己,与自己对话,抒发思念故乡却又担心连记忆中的故乡也会失去的矛盾、复杂的感情。
13.文章多处写到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以月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更紧凑,更蕴藉;②月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意象,有利于表现优美的意境;③月是故乡的象征,寄寓着漂泊天涯的海外华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心路历程。
14.试解释“臣心如水”在文中的含义。
答:
答案 ①化用古代称谓用语(称自己为“臣”),表达对祖国的赤子之心。②隐喻作者一生远离祖国、故土,四处漂泊、流浪。③表达对祖国、对故乡涓涓不息的眷恋之情。
15
相关文档
-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19-2022021-06-0929页
- 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1-06-0923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专题1 向青春举杯2021-06-0912页
- 河北省承德市高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2021-06-0923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2021-06-0912页
- 高中语文第1课窦娥冤课时作业6含解2021-06-095页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小狗包弟教学设2021-06-097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滕王2021-06-092页
-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19-2020高一2021-06-0912页
-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021-06-09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