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86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滕王阁序》导学案5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导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5‎ 编号: 励志语言:‎ 课题: 滕王阁序 时数(第 周第 3 课时) 班级: 编写人: 编写时间: 审核人: 审批人: ‎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的典故 ‎ 合 ‎ 作 互 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互动与展示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学生齐读第7—1‎ 学习难点 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1.学生齐读。‎ ‎2.寻找文言知识点 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按结构梳理文章 。 学生提出问题,同学解答,学生翻译,老师点评。‎ 自学与诊断 讲读2—3段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学生先自由背,考察效果 精讲与点拨 分析第四段:(一)补充注释: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检 测 与 评 价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达标检测题 检测与纠错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学生翻译、调整、教师归纳 有人说,王勃的《滕王阁诗》主要是从空间和时间两角度去写的。你以为呢?空间上写了哪些内容?时间上写了哪些内容?写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传达的是什么情感? ‎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 ‎ ‎ ‎ ‎ ‎ ‎ ‎ 总结与升华 ‎ ‎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老师指导运用层次加顺序的发法背诵前半部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