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21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
☞基础早知道
1.《醉翁亭记》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醉翁亭记》“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
么? , , 。
3.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
干涉别国内政。
4.《醉翁亭记》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 。
5.《醉翁亭记》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
是: , 。
6.《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 , , 。
7.《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
(夏) ,(秋) ,(冬) , 。
8. 的《醉翁亭记》与 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不仅同是(朝代)伟
大文学家的作品,而且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
情怀,“ , ”,《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
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
“ , ”的千古名句。
【答案】1.环滁皆山也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3.醉翁之意不
在酒 4.醉翁之意不在酒。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
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 风霜高洁,(冬)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8.欧阳修 范仲淹 北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易错成语勤温习
106.中学生应遵守中学生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
学生。(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改为“名副其实”。)
107.去年就不断听人提起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不以为然,后来看了后
觉得是小青年关于网络情缘的浪漫幻想,不过尔尔。不料,现在它竟然这么“红火”。(不
以为然,不认为正确。根据文意,是说“没当回事”。)
108.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指跟着干坏事。贬义。)
109.沈某说,唐氏三兄弟已经回上海了,如果他们抱成一团,那可真是三人成虎哇。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把谣言当事实。这里当作了“团结起来力量大”。)
110.这篇文章结构本来已十分严谨,编者无端在中间加了两段,真是狗尾续貂。(狗
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不是加在中间。)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命 运
经典素材: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以其不朽之作《堂•吉诃德》
流传于世。塞万提斯于 1547 年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源于家境贫寒,他小时候不得不
经常跟父亲四处奔走谋生。22 岁时,他参加西班牙军队。在一次与土耳其的海战中,身受
重伤,左手致残。1575 年离开军队,回家途中却不幸遇到摩尔人海盗,他被抢到阿尔及尔
作为奴隶出卖,有过难以言尽的痛苦和艰辛。1580 年他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为了生计,
他在海军中充任军需职务,因涉嫌一起挪用公款,蒙冤入狱。三个月后,无罪释放,却丢掉
了一份好差事,一家人的生活无着落,重又徘徊在饥寒困顿中。当时一家七口人挤在一所下
等公寓的小房子里,楼上是妓院,楼下是小酒楼。正是在如此嘈杂的恶劣环境下,他在狭窄
的过道上放一张极为简单的书桌,从事《堂•吉诃德》的创作,并一举成名。
时新素材
“你是怎么移动和点选滑鼠的?”“你如何按手机按键?”我看着一大群建安国小的学生
问了画家谢坤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谢坤山很受周围人的注目,他喜欢讲笑话、发出逗趣的
怪声。画家谢坤山以嘴代手执画笔,绘画技巧极为精湛。16 岁时,他遭遇一场重大的电击
意外,双手和右腿下半部遭到截肢,并造成右眼失明。然而谢坤山并没有沉溺于这些令人绝
望的损伤中太久。他在自传中如此写道:“虽然我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但至少我有
个开始的决心。”他决定踏上艺术之路,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这一步却足以改变他的一生。
“刚开始,我试着用嘴巴咬住笔,但我没办法操控它.”他回忆着,“经过不断地练习之
后,我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我可以想像他当时眼中含有的自信,那时的他写下的不
只是一个名字,更为将来写下了无限希望。 学画更是比写字难上千百倍。刚开始,每画下
一笔,便在口中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痛苦程度不是他人所能想像的。但是,谢坤山并未因
此放弃作画。“相反的,我将画笔咬得更紧了.”谢坤山坚定地说道,“我知道一旦放弃,
结束的不仅是我的绘画生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做的努力,也都白费了。”对于谢坤
山而言,他是绝对不会选择放弃的。 不论遭遇什么样的阻碍,谢坤山总能看见事情好的一
面。他说:“如果选择去面对问题,那么你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机会。我们所拥有的总是比
失去的还要多。”
黄、橘、红、白等各种颜色的鲤鱼悠游在水波荡漾的莲花池中,栩栩如生的莲花似乎随着
微风轻摆。谢坤山表示:“若希望别人被我的画感动,首先必须先感动我自己。”这幅大尺
寸的画作,谢坤山必须站在板凳上才画得到最上面的地方。然而,所有挑战对他而言都是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种激励。 谢坤山充满了孩子般的热忱。在我们的访谈当中,他的手机响起。只见他敏捷地
将手机推到桌缘,以他截除后的余肢按下按键接听。谢坤山用心灵激励人心,他也是一个精
力充沛的演讲者,平均一年发表 400 场演说!他如此说明着:“像我这样的人都能活得这么
快乐,一般正常人为什么还会感到不快乐呢?”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不禁扬起嘴角微笑着。
谢坤山让我理解了一个道理:实现梦想不一定要靠双手,一颗热情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清词丽句背一点
1.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
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要将阴影纸龙咬破,
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2.原来,命运就握在自己的手掌心里,并不在别人的嘴里。不管别人说什么,都是他
们的事,只要自己遵循正确的想法,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看法,而
是自己对事情的态度,如果要下定决心做点事情,别人的观点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3.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它忽略了第三种情
况:和命运结伴同行。
4.命运对我们并无所谓利害,它只供给我们利害的原料和种子,任那比它强的灵魂随
意变转和应用,因为灵魂才是自己幸与不幸的惟一主宰。
5.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
命运。
6.命运将苦难编织在生命的丝线上,甚至,人从降生起就无法与苦难分开。
7.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败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8.命运变化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无损智者大雅。
☞技能再提高
论述类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中选用的论述类文本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我们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信息的过程。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
是比较成熟的试题,命题者积十年的出题经验,在陷阱设置方面绰绰有余。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
《高考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
(一)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表述为“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
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
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
基础。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表述为“对文中划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
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从内容看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从结构看是结构比较复
杂的句子,从作用看,是提示中心或起过渡作用的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
(二)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常表述为“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
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
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此考点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
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
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推断,是命
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
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想象虽也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但去侧重于考查学生
的形象思维能力,后者一般不适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常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
二、揣摩命题陷阱,做到知己知彼
论述类文本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粗略归结出十种陷阱:
(一)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
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
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秘诀: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
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等。
(二)已然与未然(超前判断)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
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
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
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
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
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秘诀抓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等。
(三)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
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
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
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
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秘诀: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四)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
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
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秘诀: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五)选择与兼备(混淆逻辑范围)
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
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
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以上。
秘诀:注意“或”与“和”,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六)原因与结果(因果不当或强拉因果)
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
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
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
叶中的精品。
秘诀: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七)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
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
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
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秘诀: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八)肯定与否定(颠倒是非)
网络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
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下列有关“网络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网络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秘诀:划出肯定否定词。
(九)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
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
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秘诀:忠实于原材料。
(十)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 2003 年 6 月 13 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 3 份报纸进
入前 20 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 270 万份排在第 9 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 186
万份排在第 18 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 150 万份排在第 20 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
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 8200 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 7080 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 3 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
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秘诀: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以上总结了有关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熟悉
了命题方便的规律,在复习时就能信心增强信心,为此,我再送同学们三句话:
1.树立一种观念: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必须
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专注。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
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论述类文
本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
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
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3.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而
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
句。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
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
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
志。
2.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
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
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
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
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
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
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
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
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
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
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
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
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
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
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
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
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
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
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
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
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
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
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
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
理解文章。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
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
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
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
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
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
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②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
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
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
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
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
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
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
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
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
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
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
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③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
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
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
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
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
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
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
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
“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
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
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
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
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
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
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
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
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
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
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
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
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
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竹”“ 不符合”,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
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
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
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其它选项符合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下列关于‘竹’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抓住关键词“竹”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
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
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
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比如本题中 C 带入原文,对照“作
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句课一发现选项中“竹文化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展到高峰时期”是错误的。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
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选题中的 B 项就是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
作者观点的理解。A 项,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由原文“同其它林木
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
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
影响。”可以推断出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A 项错误。B.C.D 全都在③节中
体现。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
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
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
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A 与原文内容比较
分析就可推断出错误,是曲解文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感冒”一词竟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
“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
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
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
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
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
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
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
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
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
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
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
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
开始风靡官场。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
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
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
“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
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1)下列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害肚历”是宋代馆阁官员们对请假簿的俗称。馆阁中的官员因故不能值夜班,就
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一句,“害肚历”由此得名。
B.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对“害肚历”的来历有详细的说明,这为后人考证“害
肚历”一词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C.“害肚历”上请假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天,“腹肚不安”不一定真的是身体有病,而
是相沿成习的托辞。
D.“害肚历”一词的出现和宋代馆阁以及馆阁官员的关系密切,这个名称被南宋的陈
鹄戏谑地改称为“感风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感冒”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流行病,可是在任何一部典籍中都找不到“感冒”一词。
作者考证发现,“感冒”最早是一个官场术语。
B.宋代设置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这是“害肚历”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词产生的场所。
C.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将复杂疾病病源分为三种—
—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D.北宋时期,“害肚历”一词出现:南宋时期,“感风簿”一词开始风靡官场;清代,
“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感风簿”一词的由来,由此可以看出“害肚历”
对陈鹄创造“感风簿”一词有一定的启发。
B.陈无择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种,难能可贵,例如我们今天常说的“抑郁症”便可以
归入其中的“内因”。
C.“感冒”一词最开始是官场专用语,意思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后来就成
为一种常见流行病的名称。
D.“感冒”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词,因而它有趣的来历
被遗忘了。
【答案】
(1)C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
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
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
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请假时间累计
不超过四天“与原文不符,文章第二段是说“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文中是说 “连
续超过四天”。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
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
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
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
项 C 就是对文章第二节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不能连续超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四天”理解成“不超过四天”,故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
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
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
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
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 项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概括,文中
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而选项是“任何一部典籍”。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错误,选项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
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
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
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有明显的语言提示,“因而”表
示前后内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文中查无痕迹,属于强加因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网络并不完美
余建斌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20 周年,从互联网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普及程度看,
全球互联网也就走过二三十年。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平台的属性,变成了一个复杂
的网络空间。这样一种态势被人认同:“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
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互联网,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凸显,按市值估
算的阿里巴巴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里,中国占了四席。各种创
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创新激情涌动,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一起,
正在迈入一个美好时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然而,互联网不是只有完美的一面。如同白帽子的网络安全专家和黑帽子的网络黑客总
是成对存在、互相对抗。互联网的发展仍然伴随着“黑色”的另一面:脆弱的网络安全,计
算机和网络病毒的地下制作和交易链条,利用网络的诈骗活动,盗取和利用人们的隐私伤害
名誉或牟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此外,世界上
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巨大的信息鸿沟所阻碍。
即便是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 10 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中
国互联网也还没有到沾沾自喜的时候。网络安全的普遍性难题仍然待解,在网络游戏和社交
通信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
保护。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上,我国网民规模超过 6 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 46.9%。其
中,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 4.5 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清醒看到,光是有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还是远远不够,其中掺杂着不少
假冒伪劣商品和用户的失望乃至投诉;许多的“类硅谷”创新仍是拿来主义,最好的专家仍
然需要去美国硅谷寻找……可见,除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还需要有核心技术话语权上的
奇迹,才能在推动互联网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不过,网络虽不完美,但这恰恰给了人们拓展互联网价值和不断向上的空间和契机,对
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是身处美好时代。
(2014 年 11 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呈现出其不完美的一面。网络黑客总是与网络安全专家
对抗,造成互联网的不安全。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扩大。
C.网络安全很脆弱,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
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
D.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力量还不足,即便是有一些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
也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
越来越突出。
B.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 10 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
覆盖几亿用户。
C.我国的网民规模巨大,但由于仍有 4.5 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普及率
仅为 46.9%,这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D.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的确令人欣喜,但其中掺杂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涌
现,创新激情的涌动,让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进入一个美好的
时代。
B.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也给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
造了空间和契机。
C.如果既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又能拥有核心技术话语权,那么中国互联网才
可能在互联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D.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
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未来是美好的。
【答案】
(1)B
(2)C
(3)A
【考点定位】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法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
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
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此题原
文说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属于把
未然说成已然。
(2)
试题分析:因果关系错,原文第 4 段“我国网民规模超过 6 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 46.9%”
【考点定位】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法点拨】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
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原文第 4 段“我国网民规模超过 6 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 46.9%”所以 C 项前后分
句见不存在因果关系。
(3)
试题分析:A 扩大范围,原文第 2 段“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
【考点定位】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技法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
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 项在原
文的第二段,原文是“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选项换成“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
产看”,扩大了范围。
☞能力捷进测
一、(2015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
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
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
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
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
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
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
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
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
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
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
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
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
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索,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 Q
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
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
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
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
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
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
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团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
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昨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
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
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
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
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
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
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
两层主要意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
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
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
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
心和灵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
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
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
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
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答案】
6.C
7.B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8.D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开头段的中心句是“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
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结尾段的总
结句是“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再看其他段落,可
分析出本文重点是讨论“性格元素模糊性”,把这些信息综合考虑,就可以得出本文的
主旨是在谈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所以答案应是 C 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指向明确,
难度适中。这类题目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
结合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与 14 年同题相比,题型没有任何变
化。从选项设置来看,AB 两个选项本身有错误,A 项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
象”属于偷换概念,而 B 项“多向”应为“双向”,也属于偷换概念,比较好排除;D
项不全面,显然不可以看作是主旨。
7.试题分析:B 项,“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A 项信息
在第 2 段,C 项信息在第 5 段,D 项信息在最后一段。从历年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
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①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②偶然、必然有意混淆;③已然、
未然有意混淆;④以偏概全⑤张冠李戴;⑥因果颠倒;⑦误划类别;⑧无中生有;⑨偷
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这类题目是历年
高考山东卷必考题型,也是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论述类文本必考题型。解答这类题,关
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
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本题
难度适中,从选项设置来看,每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在文本中的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
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
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不仅考
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还兼顾考查考生对文学创作塑
造人物性格规律的理解,指向明确。所设置的四个选项并不在原文之中,需要对原文观
点和论述理解吸收后再做出判断,难度稍高。A 项材料出自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名
言,B 项材料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籍著名作家莫言的名言,这两个选项的材料
考生虽不熟悉,但不难判断。C 项、D 项材料皆选自课本,而且正确选项就设在这两个
选项之中,体现了高考与基础年级语文教学接轨的思想,值得提倡。不过,作为正确选
项的 D 项,设误点却是基于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似乎有悖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宗
旨,可能会对学生形成误导。
二、(2015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
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
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
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
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
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
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
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
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
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
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除买赊卖。从实
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
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
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
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
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
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
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
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
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
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
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
节省了货币先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
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
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
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
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
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
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实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缓
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 子、
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
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
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
供了技术条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
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
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答案】
1.A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A 无中生有,文本第二段首句总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
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后面的大段文
字都在说明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呈现的新特点,它指出“信用形式有借贷、
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但没有说这些信用形式都产生于宋代,只有“典
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余形式没说产生于哪个
年代,单说“典”意味着其它的不是产生在宋代,“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
形式的产生是宋代”无中生有。B 项在文本第二段,文中说“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
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
贷多为高利贷”,由此可知,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
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C 项在文本第二段,
基本是对原文的复述,没有错误。D 项对应文本第二段倒数几句话,从实际效果看,赊
买赊卖行为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
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因此,D 项正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首先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该文段论证的中心论点即“宋
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具体要筛选的内容包括论述文要探究文章
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其次要确定筛选信
息的区间。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
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重要信息点,此题的筛选区间比较集中,就在
文本的第一二段。选择题最重要的是,需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
2.试题分析:B 项以偏概全,“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错,答
题区域在第三段“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该项以偏概全。A 项
对应文本第三段,原文表述为“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
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C 项对应文本第三段,通过原文归纳表述为“然后凭此类
纸质信用工具(即茶引、盐引)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
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D 项对应文本第三段,原文表述“为
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
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用工具。”,可见,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的确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
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
的重要方面。“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
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
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
响”等。
3.试题分析:D 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
用”,在前文有“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可见“高利贷”
这种私人借贷的形式“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所以选项中“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
工具”错误,混淆范围。A 项结合第一二段可以分析得出。B 项中的“出租权”对应文
本“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这句话中的“使用权和收益
支配权”。C 项原文第三段提及“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
早期的交子的确还不是纸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找准区间,把选项与原文仔细核对,分析其中的因果、观点材料等之间的关系,
把握选项对文本的转述。考生只有做到了准确定位,仔细辨析,揣摩转述,并采用排
除法,就可以选出正确的选项。
三、(2015 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葡萄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
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
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
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子与
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
糖耗尽而断电。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
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
扩散所用的时间。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
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
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
体内烦人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
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服务。
12.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 (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13.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
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
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悔因血淋巴耗尽
而引起断电现象。
D.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
没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给给电极,可利用人体
制造大功率的电池。
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
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C.随着生物电池的不断更新,植入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
电力将更强更持久。
D.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
福于人类健康。
【答案】
12.原理,前景
13.C
14.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筛选概括,题型是填空式。和往年的题型一样,
没有变化。解答时要根据实用类文章的特点,抓住文中对生物电池的介绍时的关键性词
语进行概括。此题题干要求很明确,对第一和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介绍生物电池的
什么特点,第一段中,关键词有“利用”“基于”等,可以概括出这一节是介绍生物电
池的原理。第二节的关键句是“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
“一个想法是……”“促成另一个想法……”可以概括为介绍生物电池的前景。
13.试题分析:选 C 项,文中说蜗牛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短几分钟后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而选项以偏概全。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生物电池”这一概念的理解。题型和往年相同,应该在
学生平时的训练范围内。选项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难得不大。解答时要对
各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加以比对,找出表述上的差异,重点关注对象、形容词、
表修饰限制的副词等,看是否造成对象的扩大,修饰限制的范围、程度的变化等错误。
C 项说生物电池,而原文说的是蜗牛生物电池,所以 C 项错误。
14.试题分析:A 项“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说法不准确。B 项“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
了”文中没有涉及。C 项“植入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
将更强更持久”妄加揣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题干中的观念词是“推断正
确”,表明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的表述合理地推出符合文意的观点。本题
A 选项“蜗牛没有循环系统”明显错误,B 选项中“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文
中没有提及,C 选项妄加揣测。
四、(2016 届贵州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
罗登义教授 1906 年 4 月 15 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于贵阳二
中。1923 年考入北平京师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和北平大学任教。1935 年
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时年正值民国政府政治腐败,神
州大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他断然拒绝导师的挽留,放弃了留美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
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毅然返回祖国,到北平大学任教。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不当亡国奴,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劳,冒着生命危险,
与夫人一道乔装商人南下,几经辗转先后到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47
年被贵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兼农学院院长。同年,联合国在我国选中了既懂农业又懂生物化
学的罗登义教授,通过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聘请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顾问,由于报效祖国
的心愿尚未实现,于是他婉言拒聘,再次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仍然留在国内
艰苦的教学、科研岗位上。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召其回校。接管贵州大学的军
代表对他说,新中国成立了,大学里不再设客座教授,而且贵州刚解放,急需人才建设贵州,
对他诚挚地予以挽留。因为留下来建设家乡也是自己的心愿,罗登义教授就没有要求返回浙
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建立后,又要调他赴北京工作。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任书记的苏振华将军
再次挽留他。罗登义教授想到多年来为了报效祖国,经历了许多困苦磨难,认为留在家乡工
作也是为祖国而工作,于是他再次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数十载春秋,他把毕生精力奉献
给了家乡,直至 2000 年 8 月 17 日辞世并埋葬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曾作诗《家乡恋》以言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志:"生我育我好贵州,气候暖和,山水清幽。地下蕴藏丰富有,金碗叫化,愚者蠢忧。勤
劳人民应振奋,智力开发,兴工兴农。雄心壮志岂能休,暂时穷困,何惧何愁。"
罗登义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研究工作,是我国闻名的营养学家。自 1928
年始,他研究的课题全部是大众食物的营养问题。他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是根据当时国穷民困,
百姓食不果腹,身体素质极差而确定的。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浙江大学迁到了湄潭县。除了
担任三门课的讲授外,他还抓紧时间进行生物营养的科学研究,而湄潭丰富的野生资源则为
他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对象。浙江大学在湄潭办了 6 年,正是这 6 年,他在生化营养研
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他在对 170 多种水果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分析中,发现了刺梨含
丙种维生素非凡丰富,进而对刺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前后发表论文近十篇。这一研究成果
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关注,英国闻名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特别将刺梨称为"登
义果"。几十年来,罗登义教授研究的食物品种众多,研究的地域遍及我国东北、华北、西
北、西南,至 1984 年止,以中、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共计 58 篇,专著 7 本,另有近百篇文
章发表在《科学》、《学艺》、《东方杂志》、《自然界》、《化学》等刊物上。1963 年,
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和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罗登义教授在贵州农学院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
不久又建立了基础生化、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为贵州建立了农业生物化学研究基地。他的
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食物结
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罗登义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为贵州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
血,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解放初期,作为贵州农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罗登义教
授带领干部职工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兴建校舍,购置设备,聘请教师,招收学生。他亲自
开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为贵州农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为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罗登义教授甘当人梯。为了使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他
除了亲自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导实习外,还著书立说,担任全国性多种刊物的编委、
审稿人。他从事教育事业七十一年,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农林牧科技人才,学生遍及国内外,
其中不乏知名人士。罗登义教授晚年曾在《自叙》诗中小结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坦诚抒
怀:"忙忙碌碌数十秋,粉笔生涯,白云悠悠。少壮求知勤奋修,全力苦干,忘愁忘忧。成
年寸心欲何求?科研工作,育才传流。一生志向岂能休,尽管白头,何惧白头。"
罗登义教授出生在旧中国,对社会的黑暗,外强的凌辱,民不聊生的境况深有感触。和
众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他强烈期盼这中华的振兴,他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最爱的祖国、
最爱的故乡!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罗登义教授在美国硕士学习毕业后,看到祖国正值危难之时,断然拒绝导师的挽留
回到祖国,到浙江大学任教。
B.罗登义教授发现了刺梨含有特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进而对刺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关注,英国科学家们特别将刺梨称为“登
义果”。
C.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学里不再设客座教授,时任贵州大学客座教授的罗登义回
到了浙江大学任教。
D.作为贵州农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罗登义教授带领干部职工白手起家,全
力以赴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贵州的科研人才培养奉献了一生。
E.罗登义教授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返回祖国,为建设家乡贵州呕心沥血,在学术研究、
发展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罗登义教授的优秀品质。(6 分)
(3)文章分别两次引用了罗登义教授自己创作的小诗,请简析其作用。(6 分)
(4)罗登义教授在《自叙》一诗中说到:“一生志向岂能休,尽管白头,何惧白头”请结
合文本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 分)
【答案】
(1)(5 分)ED (答 E 得 3 分,答 D 得 2 分,答 B 得 1 分。)
(2)(6 分)①心系祖国,热爱家乡。罗登义教授放弃了留美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毅
然返回祖国任教,多次拒绝调动的请求,扎根贵州进行科研和教育工作。②学术造诣高。
罗登义教授在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
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食物结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
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③工作忘我,殚精竭虑。罗登义教授带
领干部职工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兴建校舍,购置设备,聘请教师,招收学生。他亲自
开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④甘当人梯。罗登义教授为了培养青
年科技人才,为了使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除了亲自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
导实习外,还著书立说,担任全国性多种刊物的编委、审稿人。(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三点即可给满分)
(3)(6 分)①《家乡恋》一诗,印证了作者对罗登义教授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评价,
同时也表现了罗登义教授对建设好贵州的决心与气魄。(2 分)②《自叙》一诗,总结
了罗教授的人生历程,揭示了罗教授为科研和教育工作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2 分)
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作品可读性增强。(2 分)
(4)(8 分)①诗句意思是尽管奋斗到年老,也依然不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2 分)表现
了罗登义教授实现自己志向的决心和气魄。(2 分)②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2 分)
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2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
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
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
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
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
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
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
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
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
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
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罗登义教授的优秀品质”,
此类题目与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题有相通之处。应先找出人物的事例,然后再进行概
括。罗登义教授放弃了留美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任教,表现了罗登义
先生的爱国之心;罗登义教授在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说明他
的学术造诣高;罗登义教授带领干部职工白手起家,表现他的忘我精神。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
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
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
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
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方法归纳: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本题就可以到文中找到罗登
义所做的事以及在这些事件中罗登义的表现,然后再概括罗登义的特点即可。2.注意
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
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9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分别两次引用了罗登义教授自己创作的小诗,请简析其
作用”,这是考查传记文学中“引用”的作用。应先到文中找到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
合前后的语境以及所引用的内容分析作用。第一处在文章的第三段,此处引用的是罗登
义先生的诗《家乡恋》,从诗句的内容上来看,充分体现了罗登义先生的决心;第五段
“罗登义教授晚年曾在《自叙》诗中小结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坦诚抒怀”,从诗句
的内容可以看出,所引用的内容总结了他的人生历程,揭示了罗教授为科研和教育工作
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
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
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
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
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
手)。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
探究 F。
【名师点睛】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
要。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探讨文
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
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
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
实意义。
五、(2016 届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以下小題.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
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
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0
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
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
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
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
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
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
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
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
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
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
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
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
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
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
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
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
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
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
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
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
篇,内容也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
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
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
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
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
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1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
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相比较,
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
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
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
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
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
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
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
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
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
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C.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
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
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答案】
(1)A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题干中的“和”,在原文中第一段是“即”。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2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常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答题的时候要把握一个
基本的答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
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
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
章叙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
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该题中“即”设题为“和”,学生要善于对文章
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警示】1.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
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
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 2.辨别清楚题干中的“不符合文意”与“不属于”。
“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本文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
项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选定它为“不属
于”。本题考核“不符合文意”,即与文本信息不相吻合的地方, 学生要善于对文章
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流传下来的诗篇”错,原文是“流
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
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
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
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
是并列关系等等。因此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
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如 B 选项中,以偏概全,将
“大部分”的说法忽略。
相关文档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7语言运2021-06-0916页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2021-06-096页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2021-06-09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98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2021-06-098页
- 2020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基础巩2021-06-094页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2021-06-093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 Ⅰ 考2021-06-0936页
-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2021-06-0914页
-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分类2014年考点4 2021-06-09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