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00 KB
  • 2021-06-09 发布

湖南省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湖南名师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真正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该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对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以及诗人心性思想的深刻领悟,直至与诗人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才能最终完成。而这几个方面可以用“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予以概括。‎ ‎“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它以语词涵义的训诂诠释、经史典故的查勘考据为基础,延伸到对诗歌字法、句法、章法的研析和审美。但是古代很多诗评家皆深信一切“评点笺释,皆后人方隅之见”,诗之高妙者实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不求甚解只求会心的印象式的鉴赏风气直到清代才有根本性的改变。如金圣叹对杜甫诗的评点方法显然迥别于传统的诗评家,十分注意作品文本的形式技巧。他要“分解”唐诗,像庖丁解牛那样,“细读”这个具体文本,通过对诗歌具体语词形式的把握,达到对诗歌整体神韵的体会。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太具体了,就很容易变得机械、呆板,而且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所说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等现象也的确存在。‎ ‎“知人论世”作为诗歌鉴赏的一个视角,是根据诗人的生平际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婚姻爱情等推断诗歌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而诠释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后来历代诗评家大都奉此为圭臬,因此便成为了诗歌鉴赏中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采取这种鉴赏视角时,常常会对历史背景材料的分析过于具体,甚至穿凿附会,使得诗歌的鉴赏失去文本应有的艺术美感。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极其生动逼真地把离家日久的游子在返乡途中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当“知人论世”的考据和分析,认定这是宋之问从流放地逃亡洛阳途经汉江所作时,读者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感顿时烟消云散。‎ ‎“以意逆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这样方能领会诗歌的本旨。“志”作为诗人当时的“心境”,不仅是作诗的冲动和前提,也是由语言文字凝结在诗中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宋代诗评家以散发着儒家人伦光辉的理想人格来诠释杜诗,得出杜甫“一饭不忘君”的结论。这种对杜诗的解读,显然是以己心忖度、逆料杜甫当时之心境,对杜甫在困厄逆境中,仍然无时不北望朝廷、忠贞不渝之精神的极大肯定和颂扬。但是,这种说法是否有“过分”之嫌呢?杜诗是否处处皆表现“一饭不忘君”的忠君思想呢?人们在运用“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鉴赏诗歌时,先在心中定下一个自己的“意”,而后为了迁就自己这个“意”,不惜削足适履、曲为解说,这难免附会穿凿。所以,“以意逆志”还须回归诗歌文本本身,结合“文学本位”与“知人论世”,有理有据地以己之“意”去体悟诗人凝结在诗歌语词中的“志”。‎ 当然,从以上三方面的鉴赏视角去鉴赏一首诗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对一首诗作的全面欣赏,但有法可依,总比模糊的感受与盲目的偶合要切实多了。‎ ‎(摘编自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 B. “知人论世”指凭借对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来推断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进而诠释诗歌作品的思想情感。‎ C. “以意逆志”指读者通过对语词形式的把握来逆料和领悟诗人当时的心性思想,从而领会诗歌的本旨。‎ D. 我们结合“文学本位”和“知人论世”的视角,有理有据地“以意逆志”,就能对一首诗歌进行全面的欣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金圣叹对杜甫诗的文本解读方法优于传统的诗评家。‎ B. 文章第三段用《渡汉江》的例子证明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太具体会妨害诗歌的美感。‎ C. 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宋代诗评家解读杜诗的分析,说明“以意逆志”可能会穿凿附会。‎ D. 文章对三种鉴赏视角都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鉴赏诗歌应该更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古代诗评发展看,“文学本位”理念的成熟应晚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B. 金圣叹对唐诗庖丁解牛式的解读,注重作品的形式技巧,无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 C. 鉴赏诗歌时,对作者的生平际遇等历史背景材料的考据与分析,并非越细致就越好。‎ D. 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综合借鉴不同鉴赏方式,有所取舍,直至与诗人心弦共振。‎ ‎【答案】1. A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B项,“来推断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进而诠释诗歌作品的思想情感”错误,第三段说的是“是根据诗人的生平际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婚姻爱情等推断诗歌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而诠释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选项中“思想情感”和“深层意蕴”搞反了。‎ C项,“通过对语词形式的把握来逆料和领悟诗人当时的心性思想”错误,第四段“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这样方能领会诗歌的本旨”,可见“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和“词语形式的把握”没有关系。‎ D项,“就能对一首诗歌进行全面的欣赏”错误,由最后一段“从以上三方面的鉴赏视角去鉴赏一首诗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对一首诗作的全面欣赏”可知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A项,“对比论证”错误,文章第二段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主要是论述“文学本位”的发展,并无孰优孰劣的论断。‎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B项,“无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太具体了,就很容易变得机械、呆板”。‎ 故选B。‎ ‎【点睛】解答论点论据论证的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促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5G、物联网等技术大规模应用,为数字中国建设拓展应用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修言认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资本缺乏投资充电设施的积极性;二是充电设施“落地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相关新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摘编自《陈修言: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搜狐网2019年3月17日)‎ 材料二:‎ 图1 2014——2018我国汽车销售量及年度同比增长率 图2 2014——2018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及年度同比增长率 ‎(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通稿《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材料三:‎ 近日,有感科技在江苏南通发布了新一代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案,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望促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普及应用,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续航短、充电难的瓶颈。有感科技CTO贺凡波博士介绍,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日趋成熟,当前制约其普及应用的主要因素是安全性、便捷性和经济性,对此,有感科技给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首次提出超薄型中置线圈方案,这种改变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化效果。“现阶段,整个汽车行业出现了新的动向,传统燃油汽车市场已经日趋饱和,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都不断上涨,企业经受住这一市场变化的关键,就是创新。”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说。‎ ‎(摘编自《无线充电技术开创新能源汽车充电新思路》,《光明日报》2019年2月20日)‎ 材料四:‎ ‎3月26日,有关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在2019年的补贴政策中,续航里程小于25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财政补贴,其他车型的补贴幅度也大幅缩水,同时对车辆的技术标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3个月过渡期结束后,地方政府将不再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转而将资金用于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发展前期的主要矛盾是成本过高,因此需要给予补贴以降低购买成本。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成本不断下降,续航里程和充电便捷性就成了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是当前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最有效的方式。财政补贴新政策实施后,那些严重依赖政府补贴,缺乏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将被淘汰出局;优质企业在经历短暂的冲击后,仍会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因为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增量市场。同时,要通过多元化产品布局,抓紧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提升服务体验,增加消费者使用意愿。‎ ‎(摘编自《告别“营养液”的新能源汽车当自强》,《经济日报》2019年3月29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4-2018年,我国汽车销售年度同比增长率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汽车销售量在后三年比较稳定,2017年达到最高。‎ B. 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年度同比增长率出现负增长,而新能源汽车销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主流。‎ C. 2016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创新高,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急速下降,但之后两年的同比增长率,前者远低于后者。‎ D. 2016-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年度同比增长率明显低于之前两年,这可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续航短、充电难等问题有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逐年上升,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日趋饱和,这表明传统燃油汽车即将被新能源汽车取代。‎ B. 有感科技发布的新一代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续航短、充电难的问题,并且使得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得到普及应用。‎ C. 超薄型中置线圈方案是对传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重大突破,彻底解决了制约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的安全性、便捷性和经济性问题。‎ D.‎ ‎ 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补贴门槛,更能适应和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和行业发展。‎ ‎6. 在当今市场与政策环境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如何发展?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D ‎ ‎6. (1)解决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突破技术瓶颈(3)完善基础设施(4)企业提高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主流”于文无据。由材料一“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可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并没有说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行业主流。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这表明传统燃油汽车即将被新能源汽车取代”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材料三“现阶段,整个汽车行业出现了新的动向,传统燃油汽车市场已经日趋饱和,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都不断上涨”说明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好,没有即将被取代的意思。B项,“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续航短、充电难的问题,并且使得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得到普及应用”混淆已然和未然。根据材料三“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望促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普及应用,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续航短、充电难的瓶颈”可知,“普及应用”只是“有望”,选项说“解决了”错误。C项,“彻底解决了制约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的安全性、便捷性和经济性问题”说法绝对。由材料三“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日趋成熟,当前制约其普及应用的主要因素是安全性、便捷性和经济性,对此,有感科技给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首次提出超薄型中置线圈方案,这种改变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化效果”可知,有感科技给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并没有说“彻底解决”。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根据材料一“制约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资本缺乏投资充电设施的积极性;二是充电设施“落地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相关新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概括出解决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三“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望促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普及应用,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续航短、充电难的瓶颈”概括出突破技术瓶颈;根据了四“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成本不断下降,续航里程和充电便捷性就成了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是当前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同时,要通过多元化产品布局,抓紧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提升服务体验,增加消费者使用意愿”概括出完善基础设施;“财政补贴新政策实施后,那些严重依赖政府补贴,缺乏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将被淘汰出局”概括出企业提高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 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 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 “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8. 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7. D 8. ①老成 和有担当。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②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开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③不卑不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④自尊和倔强。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⑤出身卑微。 ‎ ‎9.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主题。③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D项,“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概括不准确。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他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所以这样的心理描写不合理。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敲铜锣的孩子靠耍把戏谋生,可见出身卑微。“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从这些情节可看出敲铜锣的孩子是把戏团里的支柱,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召集观众、表演压轴节目、最后收粮食还是他;年纪不大,但能担当事儿。“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这两处情节,和孩子开玩笑,和大人笑闹,可看出这个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不失孩子气。“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见人拿了东西出来,鞠一下躬,接了粮食……”由此可见敲铜锣的孩子有教养、有尊严,不自卑,也不张扬。“有人说……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敲铜锣的孩子以敲锣和转身就走来抗议别人说他像讨饭的,表明他的尊严感和倔强的性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主要探究小说结尾的情节安排。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思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三、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结尾“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是景物描写,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含蓄,有韵味。和开头的“初冬的太阳……”的描写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夕阳的“明亮”“温暖”给人无限温情,照应上面情节,衬托人物形象,升华了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的主题。‎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宁,卫州人。世儒家,而独喜纵横事,因落魄,客剑南。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及武为剑南节度使,过州,心欲与俱西,而利非所属,使宁自为计。宁曰:“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武以奇锦珍贝求宁,献诚果喜,令自移疾去。武遂奏为汉州刺史。吐蕃引杂羌破柘、静等州,有诏收复。于是武遣宁将而西,既薄贼城,城皆累石,不得攻,惟东南不合者丈许,谍知之,乃为地道,再宿而拔,拓地数百里。‎ 永泰元年,武卒。宁与其军请大将王崇俊为节度使,奏至,而朝廷既用郭英乂矣。英乂恨之,始署事即诬杀崇俊,又遣使召宁。宁托拒吐蕃,不还。英乂怒,因出兵,会天大雪,马多冻死,士心离。宁闻英乂损裁将卒,下皆恨怒,又毁玄宗冶金像,乃令军中曰:“英乂反,辄居先帝旧宫。”乃进薄成都。英乂阵城西,与宁战,不胜,走灵池。‎ 大历三年来朝。朱泚乱,帝出居奉天,宁后数日至,帝喜甚。宁谓所亲曰:“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杞闻之,思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杞微闻,与谋。时朔方掌书记康湛为厔尉,翃逼湛诈作宁遗泚书献之,杞遂奏:“宁初无效顺心,向闻与贼盟,今果得所与贼书,反状明甚。”因俯伏歔欷曰:“臣备位宰相,危不能持,颠不能扶,罪当死。”帝命左右扶起之,乃召宁至朝堂,云使宣慰江淮。俄而中人引宁幕后,使二力士縊杀之,年六十一。‎ 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选自《新唐书·崔宁》,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B. 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C. 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D 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移疾,也称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这里指崔宁调动官职。‎ B.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和唐朝联系密切,有交流,也有争端。‎ C. 玄宗,这里指唐玄宗李隆基。“玄宗”是谥号,除谥号外古代皇帝还可以称庙号或年号。‎ D.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总揽政务官员的通称或俗称,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宁出身儒家而喜纵横,初入仕途即有名声。宝应初年,蜀地动乱,严武奏请让他担任利州刺史,崔宁赴任,山贼闻风而逃。‎ B. 崔宁任职汉州刺史,展现优异才能。崔宁奉命率军收复失地,靠近敌城后,堆叠石块作为战备,又用挖地道进攻的战法获得胜利。‎ C. 崔宁富有谋略,在与郭英乂的斗争中获胜。王崇俊被杀后,崔宁识破了郭英乂的图谋,拒不奉命赴召;后抓住有利时机,以平叛之名攻打郭英乂。‎ D. 崔宁遭人陷害,含冤被杀。朱泚作乱,王翃逼迫康湛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件,卢杞据此上奏皇帝崔宁谋反,又假装自责博得皇帝信任,崔宁被缢死。‎ ‎13.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 ‎(2)杞闻之,思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杞微闻,与谋。‎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节度使张献诚猜疑我,(我)难以马上离开。但是张献诚贪图好处,如果多送给他财物,我就可以跟随大夫您了。‎ ‎(2)卢杞听到,想着到皇帝那构陷崔宁。王翃与崔宁有嫌隙,卢杞隐约听到,就和他一起谋划这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的意思是:一开始,命陆贽起草宣布崔宁罪状的诏令,陆贽向卢杞索要崔宁给朱泚的信,准备给这件事定罪。卢杞回复说:“信已经丢失了。”崔宁死后,登记抄没了他的家产,朝廷内外都认为他冤枉,皇帝就归还了他的家产。其中,“初”,时间状语,此处断开,“贽”为句首主语,前边断开,“贽索宁与泚书”主谓宾俱全,其后断开,排除BC;“将坐其事”成分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玄宗’是谥号”表述错误,“玄宗”应是庙号。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堆叠石块作为战备”表述错误,原文“既薄贼城,城皆累石,不得攻,惟东南不合者丈许,谍知之,乃为地道,再宿而拔,拓地数百里”的意思是:抵达敌人据守的城下,城墙都是石头筑成的,无法攻打,只有东南角一丈多长是土筑的,崔宁探明了这情况,于是就挖开始地道,两个晚上后就攻占了城池,扩大疆域几百里。由此可见,是敌人的城墙用石头筑成,而不是崔宁“堆叠石块作为战备”。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见”,表第一人称我;“辄”,马上;“若”,如果;第二句中,“闻”,听到;“构”,诬陷;“隙”, 嫌隙;“微”,隐约。‎ ‎【点睛】参考译文: ‎ 崔宁,是卫州人。他家世代信奉儒学,但他独独喜欢纵横家的学说。跟随李宓征讨云南,行军司马崔论很欣赏他,向朝廷推荐他当了牙将。宝应初年,蜀中动乱,山中盗贼占据险要地形,以致往来道路不通。严武禀奏朝廷让崔宁任利州刺史,他去后,盗贼就逃跑了,因此而名声大震。等到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想要崔宁一起西去剑南,但利州不是严武管辖的地方,就让崔宁自己想办法。崔宁说:“我所属的节度使节度使张献诚猜疑我,我难以立即离开。但是张献诚贪图好处,如果能多送给他财物,我就能跟随大夫您走了。”严武认为他说得对,就送锦缎珍宝给张献诚,又向他索要崔宁,张献诚果然高兴了,命崔宁自己称病离职。严武就上奏任命他为汉州刺史。吐蕃率领一些羌族部落入侵西山,攻占了柘、静等州,皇帝下诏要严武夺回。因此严武派崔宁率兵西征,抵达敌人据守的城下,城墙都是石头筑成的,无法攻打,只有东南角一丈多长是土筑的,崔宁探明了这情况,于是就挖开始地道,两个晚上后就攻占了城池,扩大疆域几百里。 ‎ 永泰元年,严武去世了。崔宁和部下却请求任命大将王崇俊。两份奏章送到朝廷时,但朝廷已任命了郭英乂。郭英乂就对崔宁记恨在心,刚上任就找罪名杀了王崇俊,又派使者去召回崔宁。崔宁借口抵御吐蕃,没有回去。郭英乂发怒了,因而派出军队,恰逢天降大雪,马匹多数冻死,军心离散。崔宁又听说郭英乂削减兵将的军饷,部下都恨他,他又毁掉了唐玄宗的铸造像。崔宁就对军队宣告说:“郭英乂反叛了,擅自占据前代皇帝的宫殿。”于是率军逼近成都。郭英乂在城西列阵,与崔宁交战,没有获胜,逃到灵池。‎ ‎ ‎ 大历三年来朝见。朱泚反叛,皇帝出逃居住在奉天,崔宁几天后就来了,皇帝很高兴。崔宁对亲近的人说:“皇上聪慧英明,接受好意见如同转动规器一样顺畅,只是被卢杞等迷惑才到了这个地步啊。”卢杞听说了这事,想找机会在皇帝面前诬陷崔宁。王翃与崔宁有嫌隙,卢杞听说后,就和他一起谋划这件事。当时崔宁的朔方掌书记官康湛任盩厔县县尉,王翃逼他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献给他。卢杞于是上奏说:“崔宁起初就没有效忠皇帝的心,先前听说他和叛贼结盟要当中书令,果然目的达到,现在又查获了他给叛贼的信,反叛行为很清楚了。”他接着跪在地上哭着说:“我在宰相位置上,国家陷于倾覆之际却不能扶助皇上,罪该处死。”皇上令侍从把他扶起来,就召唤崔宁到朝堂,说是要派他到江淮去任宣慰使。一会儿宦官把崔宁领到帷幕后边,命两位力士勒死了他,终年六十一岁。‎ ‎ 一开始,命陆贽起草宣布崔宁罪状的诏令,陆贽向卢杞索要崔宁给朱泚的信,准备给这件事定罪。卢杞回复说:“信已经丢失了。”崔宁死后,登记抄没了他的家产,朝廷内外都认为他冤枉,皇帝就归还了他的家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荷花 ‎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①,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②娇。‎ 翠房分菂③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棒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②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③菂(dì),指莲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靠在雕饰华丽的桥栏杆上欣赏着水中荷花,不禁浮想联翩。‎ B. 诗中对荷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比拟等多种手法,生动形象。‎ C.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其中,特别是“玉”对“翠”,是巧妙的颜色对。‎ D. 这是一首咏物诗,形象鲜明,具有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的特点。‎ ‎15. 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诗中的荷花,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诗人把它象征为具有高洁品质,美好形象的君子,表达了对这种君子的钦佩之情并以此自勉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首联写诗人靠在雕饰华丽的桥栏杆上欣赏着水中荷花”分析错误,“艳朵亭亭倚画桥”中,“倚画桥”的不是诗人,是荷花。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关键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突出其具体形象特点。诗歌中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荷花。开头两句:“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 描写了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鲜艳的花朵倚在桥边,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这是从形象上描绘荷花;第三四两句:“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质,犹如正人君子,这是从内在品质方面体现荷花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种君子的钦佩之情并以此自勉之意。‎ ‎【点睛】解答诗歌中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形象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他物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形象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肉食者鄙 (6). 未能远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沮”“谀”“鄙”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月28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延庆开幕。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围绕“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其目的是旨在倡导人们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人对自然的向往,对绿色的亲近,都无法被磨灭。不幸的是,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但是,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在于我们能够反思过往,作出正确的抉择。这一抉择便是告别杀鸡取卵、 发展方式,走上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经过一段对自然过度索取和破坏的发展之后, 的人们对生态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这需要人类携手合作应对,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园艺博览,并非园艺的简单荟萃,而是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决心与意志,( )。这种相处之道,大而化之,便是“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具体而言,便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所传递的,也正是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中践行“绿色”之道的理念。当然,生态治理,对人类来说依然 。但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践行,我们的家园必会越来越美丽,生活也必将越来越美好。‎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闱绕“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其目的是倡导人们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B.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C.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D.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围绕“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人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竭泽而渔 切身之痛 不可或缺 任重道远 B. 竭泽而渔 痛定思痛 不可或缺 任重道远 C. 釜底抽薪 痛定思痛 不可缺少 行稳致远 D. 釜底抽薪 切身之痛 不可缺少 行稳致远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展示顺应自然又极具创意的和谐相处之道 B. 展示是顺应自然又极具创意的和谐相处之道 C. 顺应自然又极具创意的和谐相处之道是所要展示的 D. 展示极具创意又顺应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围绕‘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其目的是旨在倡导人们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第一个问题,“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把“围绕……主题”和“以……为主题”两句杂糅,应改为“围绕……这一主题”或“以……为主题”,排除A、D两项;‎ 第二个问题,“目的是旨在”句式杂糅,“目的是……”和“旨在……”两句杂糅,去掉“目的是”或“旨在”;‎ 第三个问题,“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语序不当,应为“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排除AB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空,“竭泽而渔”,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釜底抽薪”,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批判的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的做法,故选“竭泽而渔”,排除CD两项;‎ 第二空,“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切身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此句意思是过度索取和破坏的发展之后人们有所思考,从而对生态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只有“痛定思痛”有反思之意,故选“痛定思痛”,排除AD两项;‎ 第三空,“不可或缺”跟“不可缺少”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不能缺少。但是它们有几点不同。一是“不可或缺”强调不可缺少的语气更重、更强烈。“不可或缺”中的“或”可以理解为“稍微”。二是“不可或缺”具有书面语色彩。三是从结构上说,“不可或缺”是个成语,可以看作一个词,而“不可缺少”是话语中临时搭配的一个词组。因此此处应该用“不可或缺”,排除CD两项;‎ 第四空,“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行稳致远”,稳健才能走出长远的道路。此处强调任务重,路途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应选“任重道远”,排除CD两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从句式角度来看,括号中句子的句式应该与前一句“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决心与意志”相同,即使用动宾结构“展示……的和谐相处之道”,由此可排除B、C;‎ 从语义角度来看,“顺应自然又极具创意”语序不能颠倒,因为二者之间呈现语义上的递进关系,排除D。‎ 故选A。‎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敬谢不敏。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答案】① 将“垂念”更改为“常念(感念)” ② 将“高足”更改为“弟子 (学生或门生)” ③ 将“敬谢不敏”更改为“感激在心” ④ 将“斧正”更改为“指正” ⑤ 将“鼎力相助”更改为“大力相助(全力以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此类题要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得体就是用语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用语就不尽相同。用语要注意场合,尤其是具有共同特点又有所不同的场合。本题,“垂念”是敬词,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想念,自己对长辈的想念应为“感念”或“常念”。“高足”是当着别人的面称呼其学生或弟子,不能用于自称。“敬谢不敏”意思是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感激在心”。“斧正”一般不带宾语,此处应改为“指正”。“鼎力相助”用于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不能用于自己帮助别人,此处应改为“大力相助”。‎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组成前后相应的排比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六十九岁诞辰。六十九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六十九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六十九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继续。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稳步前进 ‎【答案】 (1). ①示例:六十九年像一首乐曲。 (2). ②有低音也有高音。 (3). ③乐曲渐趋高潮。‎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组成前后相应的排比句。”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然后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 ‎【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你来说,参加清华大学自主选拔的这段经历也许为你的人生带来了经验与成长;对于清华大学来说,这也是我们无比珍视的财富与宝藏。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万千优秀学生中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需要为每位考生闪着光的人生负责任。而最终做出的决定,永远是带着遗憾与痛心的。相对于一个单纯的结果,我们更想让你了解: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也有很多。曾经无悔地奋斗过,没有因为成就而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挫败而一蹶不振,这就是这段岁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愿刻意历历细数一路走过的艰难与荣光,因为梦想还有,来日方长。我们期待你整装待发,再次奔赴心中的芳华。‎ ‎(节选自《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 阅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读了《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我的内心感慨颇多。‎ 木心先生曾说:“万丈深渊,走下去,也是繁华似锦。”同样的,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无路可走。人生之旅既有春和景明,也有风雨兼程,这段惠风和畅,那段便可能雨骤风狂。不要说曾经失去,也不要说曾经拥有,失去的不是永远失去,得到的也不是永远拥有。‎ 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也有很多。‎ ‎“跌倒了就要站起来!”如果通过这段黑暗能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我愿意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向前迈进,如同史铁生一般在困境中找出生命的精彩,如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逆风翻盘,赢取胜利。也许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不服输的姿态是我们的武器,坚定地向前迈步是武器上的利刃,即使寸步难行,我们也需坚持前行,因为路的尽头种着梦想。‎ 折梦为翼,负梦前行。‎ 我们的梦想是什么?也许是一所理想的大学,一座向往的城市,一个想要遇见的人。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坚持与努力挥洒向生活,别人游戏时我们学习,别人睡觉时我们学习,别人偷懒时我们学习。我们的梦想是诗,是远方的田野,面对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我们又怎甘心屈身于一个小小的城镇,躲在阴暗的角落去看闪闪发光的别人?我们要通过努力站在光鲜的舞台展示耀眼的自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代表远大的志向、宏伟的抱负,代表藐视世俗的狂放。大鹏积攒实力,等待时机。一旦时机到来,大风起兮云飞扬,此时外界再也束缚不了他了,这时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从此苦尽甘来,扬眉吐气。‎ 梦想还在,未来可期。‎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李贺希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报复,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岂能遇到困惑就悲秋长叹?李白在风华正茂之时即怀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迈,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即立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试问哪一个成大事之人不是胸怀惊鸿之志呢?青年人只有满怀抱负,有拿云心事,才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忍与勇气。人生因理想才有了前行的方向,才不会轻易放弃奔赴心中芳华的目标。‎ 整装再发,再赴芳华。‎ 就像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远征,即便失败又如何?只要我们坚定地走过一个又一个低谷,大步向前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终能抵达心之所向,梦之所往。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在逆境中成长,在苦难中磨砺,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我们最终要成长为一棵真正扎根在山巅的大树。‎ 勿忘初心,“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向前走,战胜挫折与坎坷,奔赴自己心中的芳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节选自一封信,写信者为清华大学,收信人为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落榜生。立意的重点在清华大学对自主考试落榜青年的期望那一段文字上,虽然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上失利,甚至经历了高考失利,或人生中的其他失败,但对曾经的奋斗与拼搏却不必后悔,因为对青年人而言,失败与挫折也是一笔财富。只要心中的梦还在,只要愿意继续为之努力,美好的理想终会实现。对于高三考生而言,这道题既是一道作文训练题,也是一道人生指导与励志题。‎ 审题:‎ 一、限制性 ‎1.情境限制:材料节选自“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文字原本的阅读对象是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中落榜的学生,重点在“落榜”一词上。因此写作的情境必须限制在“落榜”之下,或者由落榜引申为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 ‎2.内容限制.:题干要求“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感受与思考”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既要和材料相关联,又要与现实生活中的自身实际相关联;‎ ‎3.立意限制:一个“更”字限定了材料的重点,考生立意要重在后半部分清华大学对自主考试落榜青年的期望上,由此生发感悟与思考。这段话已经设定好了立意的方向,考生只需在这个方向上展开即可。审题难度不大,但要体现对考试落榜或挫折失败问题的深刻领悟。‎ 二、开放性 ‎1.写作者的身份是开放的:写作者的身份不只局限于自主招生的落榜生,也可以是高考落榜生,甚至可以拓展到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坎坷的青年学生,或面临其他重大人生选择的青年人;‎ ‎2.立意角度开放:清华大学对自主考试落榜青年的期望这段话中共有四个句号,四个句号分别是四个重点,考生可以侧重一点来写,也可综合立意; ‎ ‎3.内容开放:任务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材料是固定不变的,但对材料的感悟却是个性化的,“自身实际”更是个性化的,内容的开放性极强。‎ 三、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白自我管理;‎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梦想还在,未来可期;‎ ‎2.无悔过去,放眼未来;‎ ‎3.人生是道选择题,未来选择有很多;‎ ‎4.折梦为翼,负梦前行;‎ ‎5.整装再发,再赴芳华;‎ 偏题立意:‎ ‎1.为自主招生叫好;(未读懂材料重点,材料重点是清华大学对白主招生落榜考生的劝慰与鼓励)‎ ‎2.名校情结可休矣;(材料鼓励自主招生落榜考生重新选择,并非批评名校情结)‎ ‎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理解偏差,自主招生落榜与谦虚、骄傲无关) ‎ 素材:‎ ‎1.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无论自主选拔,还是高考,都只是其中一个。在我们备战高考时,我们也曾以为高考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分岔路,它会决定一生;但当真正告别那段岁月后,我们发现,其实它只是人生的一个短暂阶段,它永远不能定义“我是谁”“我能成为谁”“我的人生会不会有价值”……‎ 未来的选择还有很多。曾经无悔地奋斗过,没有因为成就而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挫败而一蹶不振,这就是这段岁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愿刻意历历细数一路走过的艰难与荣光,因为梦想还有来日方长。‎ ‎2.清华传承的品质是自强不息,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给了自己不去优秀的理由。我们期待你整装待发,再次奔赴心中的芳华。‎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份结果对你能有所助益。希望它为你增加的是勇气,而非自我怀疑,希望它为你带来的是收获,而非忧愁焦虑。‎ 请你相信,我们珍视你的每一份努力、每一分热爱。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充满奇妙的花火,与源源不断的惊喜 ‎3.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锺书。‎ 他的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才华之优轰动清华。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 ‎4.1977年,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都落榜了。”‎ 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读了一年,被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 空闲时,他呆呆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不知前途在何处。可也就在那一刻,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写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后来的《兄弟》得以问世。‎ ‎5.执导电影《卧虎藏龙》、拿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生长在书香之家,却不是“优秀”学生。父亲希望他读博士、当学者,请名师帮他补习功课,但成绩就是不见起色。两次考大学,他都名落孙山。‎ 后来考上艺专影剧科,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画素描,李安才华在艺术世界渐放光芒。那时,他才感到“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也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 ‎6.1981年高考,平常被语文老师誉为“很有前途”的迟子建作文“跑题”,仅得了5分。没想到,这反倒成就了她。‎ ‎“我高考不理想,只考上了大兴安岭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中文。因为课业不紧,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外名著,使我眼界大开。”‎ 迟子建感恩于“还没怎么感受到挫败,处女作就已在《北方文学》上发表”。第一份稿费,她可以给父亲买瓶他喜欢的“竹叶青”酒了。‎ 行文结构:‎ ‎1.引用名人名言木心先生的话,说论证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无路可走;‎ ‎2.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也有很多。如同史铁生、如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 ‎3.折梦为翼,负梦前行。引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论证我们要通过努力站在光鲜的舞台展示耀眼的自己;‎ ‎4.梦想还在,未来可期。引用李贺的“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李白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事例,论证人生因理想才有了前行的方向,才不会轻易放弃奔赴心中芳华的目标;‎ ‎5.整装再发,再赴芳华。就像战士义无反顾;‎ ‎6.最后,勿忘初心,“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向前走,战胜挫折与坎坷,奔赴自己心中的芳华!结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