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冀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按照题号涂卡,将第4题和第7题涂到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冀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按照题号涂卡,将第4题和第7题涂到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曾国藩正是把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法家之弊是逞强,是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
B.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找不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
C.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D.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是强烈的救世意识。正是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5、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3分)
6、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根玉米
陈永林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村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村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村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村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赤地千里,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但根本弄不到东西吃,土根只能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吃了三天,土根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极。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牛鞭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村长。村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村长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村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份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槐花说,我就煮了。槐花从罐里拿出那根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槐花说着出了门。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根玉米让给土根吃。或许土根吃了那根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摘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根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B.本文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和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手法新颖,主题具有教益。
C.本文语言独具特点:一方面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带有口语性质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时凝练精致的文学性语言。
D.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
8、请简述小说前二段在文中的作用。(5 分)
9、本文的主人公是土根夫妇,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明年,迁武学博士,又迁诸王宫教授。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嘉定九年,新学成,改充博士,其教养之规,稹所论建。迁秘书郎、著作佐郎,兼吴益王府教授。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
稹始进对,请叙复军功之赏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厉忠节,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边防,厚赏以精间谍。次论和、战、守利害,而请颛意于守。
柴中行去国,稹赋诗送之,忤宰相,出知潮州。寻以通金华徐侨书论罢,提举千秋鸿禧观。久之,知漳州。漳俗视不葬亲为常,往往栖寄僧刹,稹命营高燥地为义冢三,约期责之葬,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郡有经、总制无名钱岁五千缗,厉民为甚,前守赵汝谠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罢之。会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辩,即自请以归。久之,提举崇禧观,与乡里耆艾七人为真率会。卒,年七十四。
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所著有《巽斋集》,诸经有讲义、集解,诸魏、晋、唐诗文皆有编,辑先贤奏议曰《玉府》、曰《药山》。
(选自《宋史·危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
B.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
C.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
D.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忧:母丧的婉辞。“丁父忧”“丁母忧”,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无特殊原因,三年内不做官。
B.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领”等。
C.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军事方面的知识。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叹奖,倪思认为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人,自己就可以报效国家了。
B.危稹重视教育,创建学校规矩。嘉定九年时,由危稹提议的学校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
C.危稹注重军事,奏对封赏之事。危稹在奏对时向朝廷请求恢复以军功大小来赏赐,派遣使者到边疆省察,用丰厚的赏赐提高间谍的水平,同时也讨论了和、攻、守问题。
D.危稹关注民生,请求减免赋税。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危稹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但常平使对这个请求有不同意见。危稹因被他弹劾而离职。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5分)
(2)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②2000年初,他成为“北漂”一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问蜗居地下室、挣不到饭钱的艰苦生活,蹉跎岁月中写出佳作。
③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
④“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自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
⑤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立体化作战的望远镜集群,不但能提升我国在天文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还能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
B.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每年‘双11’成功的标志就是创新,我们每年都会去想很多新主意的方式,来做今年‘双11’的创新。”
C.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D.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 ① 不如一棵树。一棵树 ② 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 ③ 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 ④ 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造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 ⑤ 不要说 ⑥ 声音的体验中体会秋天来临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尚且
而且
但是
且
于
B
甚至
/
并且
而
更
从
C
尚且
还
或者
/
更
在
D
还
尚且
还
但
/
向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千百年来曾经给人们带来无穷诗意和价值满足的春节,在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里已经变得衰败;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____________。同样是中国人,_____________,这不能不归咎于城市所接受的现代文明。传统民众一般信仰多神论,所以春节要祭的神灵很多,各种礼仪让这个节日显得非常热闹。但是,______________,这些都是迷信,必须彻底扫除,丧失了神圣性的春节也就不能让城市中的人像以前那样重视它了。
21、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日前,有学者撰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水浒传》讲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这个观点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撰文反驳:学者所指的负面内容并非四大名著的主旨,在整体上,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相比之下,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胜四大名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应届语文月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A(A项曲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不意味着它 “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C(C项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C项在文本的第四段的开头,原文并没有表因果的词语。关系应为“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 “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3.B(B项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同时B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 (3分)C
(A中“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错。B“找不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错,D“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是强烈的救世意识”错,原文为“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5、答:①儒家给了他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信念。
②法家给了他清醒的认识和现实的眼光。
③道家给了他成熟的心态和圆融的处世之道。(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答:①勤奋努力、低调务实。他天资并不高,但他以勤补拙,崇尚实干,在军事上和学问上获得巨大成功。②信念坚定、意志顽强。身处险恶的环境中,价值体系崩溃的情况下,他有强烈的救世意识,并付诸实践。③善于反思、懂得变通。在人生低谷时,知道反思而以“黄老处世”,融合儒、法、道,达到圆通无碍的境界,而成就事业。(每点2分)
7、(1)答C给3分。(A项根本原因是槐花有了身孕且赤地千里外面同样难以为生;B “叙事手法新颖”不妥,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谈不上“新颖”;D项不是留白式结尾,留白式结尾是开放式结尾,本文不符合这一特征;)
8、答案:①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②前两段描写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③环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9、第一种观点——可以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①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②“患难”也点出了小说特定的环境特征;;(2分)③“患难夫妇”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提炼。(2分)
第二种观点——不能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①“一根玉米”是全文最大的矛盾冲突,同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②以“一根玉米”为题能设置悬念,激发作者探究欲望;(2分)③“一根玉米”以小见大,内涵丰富,“一根玉米”见证了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也寓指“希望”。(2分)(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A 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
从班:朝臣上朝,各依班次就位,所谓鵷行有序。借指朝臣。
11.B 【解析】“夺”表罢免,“领”表兼任
12.D 【解析】危稹因被他弹劾而离职错,是自己请求离职回家
13.(1)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部属,与他突然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得分点:按部:巡视部属;骤:突然;相与:共同,相互。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有因受贿使上面听到的县令,就弹劾罢免他,(然后)没收他的财产用来还给民众。(定语后置1分;去:使…离开,或罢免;籍:没收,抄没;两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中举为进士。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突然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账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
第二年,迁升为武学博士,又迁升为诸王宫教授。危稹(虽)说是以教职为官名,但实际上并没有教授,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设置课试法,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嘉定九年,新学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迁升著作郎兼任屯田郎官。
危稹初始进对朝廷,请求恢复按军功大小予以赏赐,表明朝廷说话算数,弄清楚功臣的罪责以表彰忠节,设置武局以提倡习练武事,遣派使者以省察边防,给予厚赏使间谍精干。其次,讨论讲和、攻战、坚守的利益与害处,为此请求专心一意坚守。
柴中行离开,危稹赋诗送他,违背了宰相的意愿,被贬出朝廷,担任潮州知州。不久,因与金华徐侨通信的文字而被议论,罢黜职务,提举千秋鸿禧观。很久以后,担任漳州知州。漳州的习俗以不葬亲属为常事,往往停留寄存僧庙古刹,危稹令人在高台、干燥之地开挖、填封三个义冢,规定期限,安葬死者,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可是亲属无财力补给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漳州境内有临漳台,位处溪山最优美的名胜之地,在这上面修建龙江书院。建成之后,据经典自己讲习,人们为之心动、羡慕。有因受贿使上面听到的县令,就弹劾罢免他,(然后)没收他的财产用来还给民众。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前任漳州知州赵汝谠奏请减免五分之二,危稹又向朝廷上疏,全部罢免。恰巧遇常平使有不同意见,危稹不想同他争辩,于是自己请求离职回家。很久以后,提举崇禧观,与乡里七十岁的几个老人为真率会(宋司马光罢政在洛﹐常与故老游集﹐相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号"真率会")。死时,七十四岁。
危稹生性特别孝顺,父亲生病,希望减损自己的寿命来增益父亲的生年,病情不久就痊愈了。真德秀荣登从班(从班:朝臣上朝,各依班次就位,所谓鵷行有序。借指朝臣。),推举危稹以代替自己。危稹死后,又为他撰写墓志铭。他写的著作有《巽斋集》,对于各种经书有讲义、集解,编辑了各种有关魏、晋、唐各朝时期的诗词、文章,辑录了先前各朝圣贤的奏议称《玉府》《药山》。
14.B、C (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清溪流过旷野,清溪流过旷野,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俯仰结合,“弥弥浅浪”是俯视,“隐隐层霄”是仰视。
(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16.(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赢得仓皇北顾
17.D【解析】①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说话有份量。此处误以表示守信用。②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此处误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③大巧若拙: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也指一种艺术境界,类似于写意,几笔就能为妙传神。④自出机杼: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写文章、古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此处应改为“闭门造车”。⑤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⑥纲举目张:抓住事物关键便可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18. (3分)C(A成分残缺,可在“深空探测”后加上“等众多领域”;B逻辑不当,“每年”与“今年”矛盾,“的方式”多余,可以改为“我们每年都会去想很多新主意,来做当年双11的创新。”;D中途易辙,可改为“自从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完工以后”。)
19.B【解析】A项,⑤处前后是递进关系,不能用表并列的“且”;C项,③前后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选择的“或者”;D项,⑥处应用表示来由的“从”,不能用表示朝向的“向”。
20.①春节依然红火热闹;②城乡之间对于春节的认同差别如此之大;③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来审视【5分;写对1处2分,对2处4分,对3处5分】
21.散客或团队,【1分】既可预定入住宾馆,【1分】也可直接入住。【1分】入住宾馆后,可以在店外消费,【1分】也可以在店内消费,【1分】结账完毕方可离开宾馆。【1分】
【解析】解答图文转换题时,要注意分析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疏漏,包括叙述顺序,也是重点。本题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解答时要注意读懂“箭头”所指内容,应该是有先后顺序的;另外,要注意叙述的条理性,要按一定的顺序说明。
22. 一、立意角度
1、就读名著论读名著
(1)从学者的角度,不应该读
(2)从反对者角度,就应该读
2、怎样看待名著以及看待其他问题
(1)应该从整体上看待名著
(2)应该从整体上全面看待类似问题
3、针对名著及社会现实中有负面影响的
(1)应该接触,采取疏导方式,增强儿童的抵抗能力
(2)不该接触,采取隔离方式,为儿童营造纯净的成长环境
4、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实行“拿来主义”,“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二、参考论题论点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以经典之精髓,照亮现实之人生。
在扬弃中传承。
天下文章皆可读,主观取舍是正途。
美丑互见,更增孩子辨别力。
领悟名著的精华,感受传统文学的高雅,去净化现实社会的消极影响。
阅读是成长中的重要路径,成长需要磨炼,不能在真空中成长。
三、范文
【学生考场作文】
莫让灰尘掩住名著之光
日前,有学校撰文称四大名著有太多负面影响,因此不适合儿童阅读。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讨论。
诚然,四大名著中确实有负面的内容:毕竟《水浒》中有血腥场景,毕竟《西游记》单调乏味,毕竟《三国演义》有阴谋诡计,毕竟《红楼梦》悲剧收场。
但这只不过是一些“缺点”,是一些灰尘罢了。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被灰尘迷住双眼,而是“拂其尘,彰其光”,看到四大名著的美。
因为,从《水浒》我们学到了忠义,从《三国演义》我们学到了胆识与谋略,从《西游记》我们学到了坚韧,从《红楼梦》我们学到了世事无常。
儿童是一张不谙世事的白纸,用纯洁无瑕的白色映射着世界的斑斓。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永远呵护这一片白色,而应当拿起画笔,小心翼翼地勾线、上色,直到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美丽画作。因此,处于成长初期,懵懂无知的儿童,正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正需要价值理念和文化素养的建立和积累。
为此,“四大名著”不失为一个最佳选项。但我们不能一味要求阅读而忽视了指导。因为儿童全凭兴趣阅读,难免会“跑偏”,受到负面内容的误导。这时,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便凸显了出来。“拂其臣,彰其光”,教育者们此时便应充当“向导”的角色,使儿童们避开负面内容的险沟,绕开“封建思想”的暗石,同时,看到“忠义智勇”的光芒,学到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积累起传统文化的因子,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不拘泥于微小缺点,大胆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注意真正会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因素。我们是否应当积极地节能减排,为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是否应当坚守规章制度,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我们是否应当乐于助人传播正能量,为儿童创造更好的道德环境?我想,答案显而易见吧。
所以,与其纠结于四大名著上的一丝微尘,倒不如多关心社会时事引导社会价值观;与其夸夸其谈博人眼球,倒不如潜心多做几个学问;与其过于强调四大名著中的缺点,不如“拂其尘,彰其光”,把里面的精华带给全社会,也多少算是贡献良好的环境。
所以,不要让灰尘掩住了名著之光!
同题异构: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语文月刊》公众号 )
给孩子造一个怎样的世界? 李家良
有学者认为四大名著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不适合孩子阅读。而反驳的人认为四大名著的负面内容微不足道,真正值得担心的是现实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其实,无论是学者还是反驳学者的人,他们出发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担心给孩子造成伤害。在我看来,孩子受不受书本或现实世界的影响,全看成年人给孩子造一个怎样的世界。
(【解析】陈述材料之时,并作出判断:材料中的人出发点是一致的。笔者另辟蹊径:孩子眼中的世界全看成年人的制造。)
学者为什么认为孩子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这一类书籍呢?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名著里或多或少有一些暴力、虚幻与阴谋诡计的内容。如果仅因为有这么一些瑕疵就弃之如敝屣,那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可能只呈现纯粹美好的一面。按照这个学者这个标准,对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基本上没有一本可读的名著。
(【解析】以设问形式阐述否定学者观点的理由,并由学者的观点推出一个荒谬的结果。)
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类书籍里面“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正义感与“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就孩子而言,这种正义感与担当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说得近点,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得远点,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正义感与担当精神的硬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脊梁的硬度。
(【解析】针对名著中“正义感、担当精神”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之大,进一步说理,否定学者的评价。)
反驳者的角度也不无道理,社会的确存在种种不足。在小孩的世界里,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笔者曾亲身经历一件小事,某个早上去早餐店吃饭,在等待时掏出手机看,旁边有个孩子很惊讶的说:“妈妈,你不是说吃饭时不能看手机的吗?”这一声稚嫩的疑问深深地烙进了笔者的心头。孩子是单纯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不良或有别于他们认知的举动都会造成他们的困惑。一旦他们遭遇“
扶老人反遭讹诈、一撮人随意闯红灯、随手乱认垃圾、随地便溺,随意插队”等等不良现象时,他们会不会对自己所接受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呢?或者遇上比以上现象严重得多的“毒粉条”“矿难瞒报”之类的事呢?
(【解析】引入生活事例来阐述孩子的纯真,只有给孩子一个纯美的世界,世界才会更美。并用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进一步阐明成年人的举动对孩子的影响。)
这样看来,如何营造一个阳光的环境是当务之急。这个阳光的环境,不可能像童话里那么清澈,那里面有风雨,有漩涡。亦如名著里有阴暗面,现实生活中有不美。但我们可以透过书中的瑕疵与社会的不美好告诉孩子,如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弃恶扬善,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解析】让孩子正视社会中的阴暗面,这种阴暗面既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生活里。期望孩子能够坦然面对社会的各类现象并触发孩子改造社会的愿望。)
感谢那个提醒孩子不要看四大名著这类书的学者,不要责怪他思想偏激,他也是为了有一个更干净的世界;正因为有这类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是他们用挑剔与锐利的眼光,引导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不美好的同时去完善这个世界。也感谢那个反驳者,是他的忧虑让我们意识到各类社会现象对孩子潜在的影响,提醒成人给予孩子一个干净的世界。
(【解析】貌似感谢,实则呼吁,反弹琵琶,引出批评这些学者们的担心,再次强调让成年人创造纯美的世界给孩子。)
(【总评】孩子阅读名著的收获,只问成年人的心境,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全文想告知读者这些,批评学者们的担忧。不过写法新颖,角度独特,文中为学者点赞,道出对方做法的优劣,说出笔者的理由,让读者边阅读边思考,边判断边取舍,一路走来,最终豁然明白。最后两段说理入味出新,温和婉尔,引人深思。)
养人先养心 李清
有学者认为,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有人反驳,四大名著的负面影响微小,现实环境的消极影响更大。可我认为如何引导孩子的过程才是关键。
(【解析】简单概括材料之后提出观点。)
孩子成长是必然的,独立生活也是必须的,这过程中阅读名著、接触现实生活更是必要的;但如何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判断美丑、培养习惯、滋养心性很关键。
(【解析】三个单句排比循序渐进,触及到阅读与成长的本质:如何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判断美丑、培养习惯、滋养心性?)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四大名著均为时为事而作,恰也是生成于现实土壤。“打家劫舍”“阴谋诡计”“虚无主义”“
色空幻灭”,这些都是成人世界中一种思想层面的代表,在儿童世界里这些依然相对纯净。至于有这些思想行为的人最终有何下场,这些人物形象为何有此行为,小说中都有合情合理的情节过程。这些负面影响固然可能影响儿童,但,那里面的忠肝义胆、侠骨柔情、舍生取义等正能量影响力不是更大吗?何况,儿童的阅读体验是需要大人的引导的;在引导的同时进一步与孩子交流分享,将孩子带入另一个纯净的晴空、真善美的世界。成年人有个怎样的精神世界,儿童自然就会有个怎样的世界。莲出淤泥不染,梅香苦寒中溢出,全因自己内心的纯净芬芳。如若大人的世界是功利的、浮躁的、丑恶的,那么儿童的世界里估计都是巫婆妖怪,王子公主般的梦想终将成为泡影。
(【解析】要想孩子拥有洁净的精神世界,大人的引导至关重要,这是从理论层面的阐释。)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的美丑世界、善恶人物终究是存于字里行间,而成长如蜕,出门远行是生活所需。孩子会用书中的知识践行着自己的想法,在现实的世界中评判验证着书中的知识。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生活本是百味杂陈,孩子要想获得成长,要有他自己的体验。当然,这需要成年人的相伴相行,疏导指引,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如何辨别是非善恶,再让孩子自己的眼睛去过滤现实的世界。
(【解析】孩子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自己的体验,这需要大人的疏导指引,这是从实践的方面阐释 。)
现实会因被批判而美丽,现实也会因赞美而更美好,这些都会关乎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审美标准,我们的思考空间。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心性、品性,带动孩子阅读人生更多的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学习弥香千里的传统文化,融入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若要泛舟书海需要品为舟,若要沉浮现实世界需要守住心灵的干净。
(【解析】将说理推向文化层面,说理意味深长。)
现实的世界,纷呈的书籍,构筑多彩的生活。纯美干净的儿童心灵,折射着真善美的光辉。他们的成长需要成年人的陪伴,如此的世界,更需要拯救的是大人们的精神世界。
(【解析】再次强调成人精神世界洁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