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50 KB
  • 2021-06-09 发布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12月联考(领军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上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 ‎“领军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由一系列范畴组成的,这些范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结构。“滋味”“文饰”“心性”“道德”“适性”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五大基本审美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美学对“美”的基本看法。而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形态出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又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美论范畴。中国古代美学以心性的表现为美、以文饰的形式为美,催生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这些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学范畴的逻辑结构,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精要与多彩。‎ 中国美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升中国美学的研究水平,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对于繁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意”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关键词。意在汉魏以来的言意说中,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从先秦的哲学理念走向玄远之境,并成为文化的最高境界与文人的人生追求。而且,在唐代之后的文论与美学领域,意这一概念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清代诗话中得到弘扬,成为中国文论生生不息的元范畴与关键词。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意象、意境、境界这些概念因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而被过度阐释,从而遮蔽了“意”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的面目。‎ 新时期以来,“美在意象”理论成为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学说。“美在意象”经历了从审美活动到意象创构,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的发展。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其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美在意象”理论推动构建多元融创的现代美学体系,也从历史生成、逻辑生成等方面促进了美学基本思想转变,从而推动形成一种更趋开放的意象美学。‎ 在美学研究领域,我们长期偏重学习西方理论形态,缺乏对中华民族审美传统的传扬。近年来,学界逐步重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继承与出新,也从美学范畴入手,深入考察范畴的美学特质、逻辑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并推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成果。今天,构建民族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资源,迎来了被开发被激活的新机遇,中国现代美学也有望在此过程中逐步找回自我。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国古代美学现代转型,为其赋予新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古代美学范畴何以在现代发挥作用?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在于,理解美学范畴在所谓的同时代、同一种语境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古代美学概念在现代至少发挥着三种功能:首先,可以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成为现代人审美的真正客体;其次,为现代人欣赏古代艺术作品提供了审美经验;再次,让现代人认识到,审美在语汇的更新中呈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 审美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如何沟通我与世界,从现实生存进入本真的存在,进而领会存在的意义,是现象学的宗旨。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只能是审美,中国美学是审美现象学。审美超越现实意识,消除了我与世界的分离,显示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充分地实现了现象学还原。‎ ‎(节选自《发掘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由“滋味”等五大基本审美范畴按一定逻辑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美”的基本看法。‎ B.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美论范畴、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共同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精要与多彩。‎ C. 从先秦哲学理念走向玄远之境,并成为文化和文人的最高境界与人生追求,是“意”的鲜明特点。‎ D. 现象学的还原即审美,审美使“我”与世界沟通,显示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充分实现了现象学还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对“中国美学精神”这一关键概念进行详细阐释,然后从意义和措施两个角度做由浅入深地论证。‎ B. 在阐述“意”这一关键词时,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批驳了用西方美学来阐释“意”的行为。‎ C. 文章列举了近年来中国古典美学传统逐年受到重视的现象,意在说明中国现代美学有望逐步找回自我。‎ D. 第⑤段中,作者先指出一个前提,进而主要从三个层面简要地概括了古代美学范畴在现代发挥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才能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更加繁荣。‎ B. “意”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应置于中国本土的美学环境,不应受到西方美学太大的影响。‎ C. “美在意象”理论对多元融创的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促进美学基本思想转变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D. 在国家以构建民族话语体系为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美学将被赋予新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美’的基本看法”错误,由原文“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美学对‘美’的基本看法”可知,选项偷换概念。‎ B项,“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美论范畴、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错误,根据原文“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形态出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又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美论范畴。中国古代美学以心性的表现为美、以文饰的形式为美,催生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可知,“美论范畴”并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选项曲解文意。‎ C项,“是‘意’的鲜明特点”错误,由原文“意在汉魏以来的言意说中,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从先秦的哲学理念走向玄远之境,并成为文化的最高境界与文人的人生追求”可知,选项忽略了材料的限定“在汉魏以来的言意说中”,属以偏概全。‎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并未用到对比论证这一方法,只是简单地提到近年来因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而遮蔽了“意”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的面目这一现象,并未对中、西方美学进行对比。‎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只有……,才能……”错误,原文“‘同时,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对于繁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知,选项条件关系并不成立,属曲解文意。‎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能够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速,总体健康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群众保健意识普遍增强,对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我国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大量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群也必然拉动医疗保健市场的需求。‎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2018年,国务院及其他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和未来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例如,2018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所颁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发展中医药服务,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 ‎(摘自李明俊《2018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业”成未来发展热点》)‎ 材料二:‎ ‎(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传统中医药行业努力创新,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 我国传统中药生产存在“三高、三低、不适宜”的问题,即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工艺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相当大比重的工艺与装备不适宜现代中药生产。此外,受质量均一性及标准化瓶颈制约,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也因此受阻,亟待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加强中医药系统性研究,夯实药效药理基础,提高中药制造水平。‎ 中药成分复杂,受药材产地、加工、生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内在质量的均一、可控成为最大难点。应构建符合药物基本属性、基于药效成分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和标准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中药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中药制造方法,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准确控制生产参数、监控功效成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均一性。‎ 搭建中药材电子交易、第三方检测、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三网合一”的公共交易平台,打造中国数字本草的价格指数、质量标准,使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都有畅通的交易渠道,保证中医书产品源头的可追溯性。还可以加大对药农的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粮农有序特变为药农,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成果。‎ 改变原有生产过程依靠人工操作的模式,采用先进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中站管道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数率。并采用生产教据信总管理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生产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逐步实现实时放行检测,实现中药提取物的教字化生产。‎ ‎(摘自邵习东《依托智能制造振兴中医药产业》)‎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人们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养生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消费不断升级,产业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扩大。‎ B. 材料二显示,中医诊疗人数逐年递增,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比重持续增加。‎ C. 传统中医药行业努力创新,并运用科学技术振兴产业,能够推动中医药事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D. 中医药因其复杂的成分,受药材产地、加工、生产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故而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借由国家政策助力,其发展动力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B. 由图表可知,中医类医疗诊疗人次的增长表明群众对中医类医疗机构认可度增加,其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C. 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准确控制生产参数及监控功效成分,就能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特效性和均一性。‎ D. 中医药生产过程以自动化控制技术替代依靠人工操作的模式,可实现中药管道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6.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当前我国中医药生产存在着哪些问题?对此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答案】4. D 5. C ‎ ‎6. 问题:①传统中药生产存在“三高、三低、不适宜”的问题,即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工艺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相当大比重的工艺与装备不适宜现代中药生产。②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的均一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也因此受阻。‎ 对策:①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②构建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③发展中药智能制造,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④建设中药材交易互联网平台;⑤加大对药农的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粮农有序转变为药农;⑥提高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故而质量不能得到保障”错误,属曲解文意,原文的信息是“其内在质量的均一、可控成为最大难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C项,“能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特效性和均一性”错误,根据原文“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均一性”可知,选项用“特效性”替代了原文的“有效性”,而两概念内涵事实上是不一致的,故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本题,第一个问题,材料三主要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生产存在的问题,“我国传统中药生产存在‘三高、三低、不适宜’的问题,即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工艺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相当大比重的工艺与装备不适宜现代中药生产”“此外,受质量均一性及标准化瓶颈制约,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也因此受阻,亟待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加强中医药系统性研究,夯实药效药理基础,提高中药制造水平”,据此整理答案。‎ 第二个问题,材料一“2018‎ 年,国务院及其他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和未来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可知,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材料三针对“中药成分复杂,受药材产地、加工、生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内在质量的均一、可控成为最大难点”,应该“应构建符合药物基本属性、基于药效成分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和标准化水平”。“通过发展中药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中药制造方法,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准确控制生产参数、监控功效成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均一性”,即发展中药智能制造,创建现代中药智能制造模式。“搭建中药材电子交易、第三方检测、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三网合一’的公共交易平台,打造中国数字本草的价格指数、质量标准,使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都有畅通的交易渠道,保证中医书产品源头的可追溯性”,即建设中药材交易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加大对药农的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粮农有序特变为药农,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成果”,即加大对药农的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粮农有序转变为药农。“改变原有生产过程依靠人工操作的模式,采用先进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中站管道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数率。并采用生产教据信总管理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生产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逐步实现实时放行检测,实现中药提取物的教字化生产”,即提高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防犬洛克 李丰 内地接连破获了多起贩毒案,毒犯供述供货的“上线”——老三,越境地点在黑山边防哨所辖区内。老三狡猾、狂妄、反侦察能力极强,战士们在界江边蹲守了半个月,没能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不说,贩毒链条也一直没有中断。‎ 出了这样的事,哨所上下,连长到兵脸上火辣辣的,像被人狠抽了顿大嘴巴,失职,耻辱。连长更是疯了似的,每个靠近界江的人员他都用双鹰眼上上下下扫描几遍,看谁都像毒贩子。‎ 在这人人自危的节骨眼儿,边防犬洛克偏偏失踪了,连着数日没回哨所。有边民报告,曾在大黑山山路上看见过洛克,他看见洛克沿着山路飞奔,前头离它百米远影影绰绰好像跑着一头大熊,洛克在追那熊。熊是从界江对岸的邻国来的,黑山哨所段的江面窄,江水浅,常有熊、鹿之类的大型动物涉水入境。‎ 几天后,洛克终于回来了,它显得很疲惫,眼睛里放着兴奋的光,嘴角叼着几撮黑色的熊毛,一回来就急切地向我们炫耀,这也验证了边民的说法。‎ 连长是火爆脾气,因为贩毒案的事本就憋着一肚子火,正愁没地方宣泄呢,洛克回来,连长肚子里的火像决堤的洪水,拦也拦不住了。他抬起大头军靴狠狠地给了洛克一脚:“死哪儿去了,追熊有啥用?追着了?你是熊的个儿呀?关禁闭!憋它两天,看它还管不管闲事。”连长这一脚铆足了劲儿——毒犯在我们眼皮底下过境,一向机警的洛克不但没觉察,还擅离职守。‎ 这是连长第一次对洛克动武,洛克连痛再加上惊吓,“嗷……嗷……”地跑开了,身子瑟瑟地抖着。‎ 洛克被锁在犬舍里蹲禁闭,连长指派我负责洛克的饮食。‎ 没抓到毒贩,边防连加大了巡逻密度,昼夜不间断巡逻,战友们心里较着劲儿不能让毒贩再越境了。连长更是连着几宿没合眼,眼睛熬得红红的,像露着凶光的野兽,每一班巡逻他都坚持跟着走一趟。‎ 每当有巡逻队经过犬舍,洛克都会急促地挠门,呜呜地低吼,它想出来加入队伍巡边,可这些举动是徒劳的。洛克开始绝食抗议。两天过去了,我端来的狗食,洛克碰都没碰。‎ 傍晚,洛克又未进食,再这样下去它的身体肯定吃不消。我溜进食堂偷拿出来两个包子,洛克平时最爱吃肉馅包子,我把包子塞进洛克嘴里,洛克没嚼,很快全吐了出来,它用凄楚的眼睛看着我,很可怜。我急了:“怎么?和连长赌气?还没完没了了!”洛克的眼睛湿湿的,倔强地昂着头。这种情形我只能出下策了,我让步道:“出去透透气怎么样?透了气,就得吃东西!”洛克匍匐到我脚边用头温顺地蹭我的腿。‎ 此时,夜色渐浓,晚霞把天边染得像刚出火窑的瓷,哨所里除了几名哨兵其余都在巡逻,连长也正跟着巡逻队。我决定趁着夜色放洛克出来在犬舍门口小范围地转一圈,转一圈立马让它回去。洛克是老兵,哨兵们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啥。为保险起见,我给洛克套上了狗绳,牵着它。‎ 我还是低估了洛克的力量,刚把它带出犬舍,冷不防,洛克用力一冲,狗绳像条扭动的蛇轻咬了下我的手后迅速挣脱了。‎ 洛克向大黑山方向跑去,很快隐没在黑黢黢的山体里。夜色里悠悠传来几声犬号,像掷出的匕首发出的呼啸。‎ 随着洛克的号叫,江边响起“砰、砰”几声枪响。枪是连长打的,他吼着:“逃兵……逃兵……”‎ 洛克跑了,连队里的气氛变得更为紧张了,兵们小声议论着洛克还有没有可能回来。连长一言不发,他坐在那儿,把头埋在臂弯里,脸憋得通红,握着钢枪的手青筋暴突,在抖。‎ 凌晨时分有哨兵兴冲冲地跑进来报告:“洛克回来了。”连长第一个提着枪冲了出去。‎ 洛克的情形把我们惊住了,它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皮毛上粘着土、杂草,还有大量的血。更让人震惊的是,它嘴里竟死死地咬着一张熊皮的一角。那是一张硕大的熊皮,足有五六十斤重。熊的头颅无力地耷拉着,有洗脸盆大小。真不知道这么大一张熊皮,洛克是怎么拖回来的。‎ 战士们终于明白了,洛克前些天追的不是熊,而是个套着这张熊皮瞒天过海越境的人。‎ 洛克瞄了眼连长,一下子虚脱了,倒在血泊中。‎ 战士们沿着洛克沿途留下的血迹、拖痕,疯了似的搜山,很快在大黑山北麓追上了一个腿部负伤、极力逃跑的瘦高男人,他就是老三。‎ 失血过多的洛克牺牲了,它被埋在了边防连哨所后的山冈上。埋葬洛克那天,连长换上了一双新胶鞋。他在洛克坟前,给洛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第一次看到那双鹰眼里流下了两行清泪。‎ ‎(摘自《小小说选刊》)‎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抓捕毒贩多日未果,加上洛克作为军队的一员不和战友一起侦破案子,反而去追捕黑熊,所以连长大发雷霆,对洛克动武。‎ B. “我”是小说的线索,文章通过“我”与洛克的一次交集以及“我”的所见所闻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高潮是洛克的死。‎ C. 作者善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内心,文末选取的“换”“敬”“流”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连长因误会洛克而感到自责的心理。‎ D. 本文精于构思,讲究情节安排的技巧,尤其是小说的结局部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有着鲜明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8. 文章在刻画洛克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9. 对于小说中连长误解洛克并对其动武、关禁闭的情节,有人认为合理,有人认为荒谬,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7. B 8. ①神态、动作描写:洛克回来后“疲劳”“眼睛里放着兴奋光”“‎ 嘴里叼着几撮黑色的熊毛”等体现了洛克毫不胆怯、英勇奋斗;连长动武后洛克的“惊吓”“低吼”“瑟瑟发抖”等,写出了洛克不被理解的悲伤;②侧面衬托:虽连长不理解,但洛克却坚持抓敌,两相对比,衬托了洛克的坚定;③拟人:文章用拟人化的语言描写洛克,如“它想出来加入队伍巡边”“倔强地昂着头”“匍匐到我脚边用头温顺地蹭我的腿”等,把洛克比作人,写出了其坚定的操守和牺牲精神。 ‎ ‎9. 示例一:合理。理由:①洛克擅自行动,连长在多日抓捕一无所获时自然会感到生气,动武、关禁闭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②连长对洛克的误解从侧面体现了连长是一个讲纪律不徇私的人,有着高度的职业操守;③连长作为千万个军人中的一员,从连长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可窥见中国军人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荒谬。分析:①从洛克的行为细节等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它是一条通人性、聪明而有责任心的军犬,这样的一条军犬,他的一系列举动应自有合理之处,但没有得到连长的理解,不符合行文逻辑;②文章多处对洛克行为的动机有暗示,如开头提到“老三”越境地点在黑山边防哨所辖区内、而边民报到曾在大黑山山路上看见过洛克等等,这样一来,连长容易被塑造成不聪明、不理智的形象;③连长作为中国军人的一员,这样的行为不符合主旨的表达,不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洛克的死是小说的高潮”错误,小说的高潮是洛克的逃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本题,可直观地从文中找到作者对洛克的描写,“几天后,洛克终于回来了,它显得很疲惫,眼睛里放着兴奋的光,嘴角叼着几撮黑色的熊毛,一回来就急切地向我们炫耀,这也验证了边民的说法”,抓熊回来后的描写,运用了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写出了洛克的英勇;“洛克的情形把我们惊住了,它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皮毛上粘着土、杂草,还有大量的血。更让人震惊的是,它嘴里竟死死地咬着一张熊皮的一角。那是一张硕大的熊皮,足有五六十斤重。熊的头颅无力地耷拉着,有洗脸盆大小。真不知道这么大一张熊皮,洛克是怎么拖回来的。战士们终于明白了,洛克前些天追的不是熊,而是个套着这张熊皮瞒天过海越境的人”从哨所里所有人蹲守半个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与洛克通过捕熊找到了毒贩,可得出文章运用侧面描写;“没抓到毒贩,边防连加大了巡逻密度,昼夜不间断巡逻,战友们心里较着劲儿不能让毒贩再越境了。连长更是连着几宿没合眼,眼睛熬得红红的,像露着凶光的野兽,每一班巡逻他都坚持跟着走一趟”,通过其他战士,衬托了洛克的精明、英勇等形象;“我溜进食堂偷拿出来两个包子,洛克平时最爱吃肉馅包子,我把包子塞进洛克嘴里,洛克没嚼,很快全吐了出来,它用凄楚的眼睛看着我,很可怜”,文章对洛克的描写多用拟人化的语言,可见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刻画出洛克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情节作用包括,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本题先摆明观点,再分析原因。认为合理或者认为荒谬都可以。比如认为合理,“在这人人自危的节骨眼儿,边防犬洛克偏偏失踪了,连着数日没回哨所”,洛克擅自行动,连长在多日抓捕一无所获时自然会感到生气,动武、关禁闭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他抬起大头军靴狠狠地给了洛克一脚”“死哪儿去了,追熊有啥用?追着了?你是熊的个儿呀?关禁闭!憋它两天,看它还管不管闲事”“连长这一脚铆足了劲儿——毒犯在我们眼皮底下过境,一向机警的洛克不但没觉察,还擅离职守”“这是连长第一次对洛克动武,洛克连痛再加上惊吓”连长对洛克的误解从侧面体现了连长是一个讲纪律不徇私的人,有着高度的职业操守;另外“连长更是连着几宿没合眼,眼睛熬得红红的,像露着凶光的野兽,每一班巡逻他都坚持跟着走一趟”,连长作为千万个军人中的一员,从连长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可窥见中国军人的精神品质。‎ ‎【点睛】小说选择题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语句内容的把握和文本语言、手法的分析。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文本的情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世祖平辽海,熙父朗内徒,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坐事诛。文明太后临朝,追赠假黄钺、太宰,立庙长安。熙生于长安,为姚氏魏母所养。以叔父乐陵公邈因战入蠕蠕,魏母携熙逃避至氐羌中抚育。年十二,好弓马,有勇干,氐羌皆归附之。魏母见其如此,将还长安。始就博士学问,从师受《孝经》、《论语》,好阴阳兵法。及长,游华阴、河东二郡间。性泛爱,不拘小节,人无士庶,来则纳之。熙姑先入掖庭,为世祖左昭仪。妹为高宗文成帝后,即文明太后也。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显祖即位,为太傅,累拜内都大官。高祖即位,文明太后临朝。高祖乃承旨皇太后,以熙为侍中、太师。熙以频履师傅,又中宫之宠,为群情所骇,心不自安,乞转外任。于是除车骑大将军,侍中、太师如故。熙事魏母孝谨,如事所生。魏母卒,乃散发徒跣,水浆不入口三日。诏不听服,熙表求依赵氏之孤。高祖以熙情难夺,听服齐衰期。高祖前后纳熙三女,二为后,一为左昭仪。由是冯氏宠贵益隆,赏赐累巨万。高祖每诏熙上书不臣,入朝不拜。熙上书如旧。熙于后遇疾,绵寝四载。诏遣医问,道路相望,车驾亦数临幸焉。十九年,薨于代。车驾在淮南,留台表闻,还至徐州乃举哀。为制缌服,诏有司豫办凶仪。凡所营送,皆公家为备。又敕代给彩帛前后六千匹,以供凶用。皇后诣代都赴哭,太子恂亦赴代哭吊。将葬,赠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皆依晋太宰、安平献王故事。葬日,送临墓所,亲作志铭。‎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一》,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B. 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骑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C. 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D. 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帝王所用,后世用为仪仗。假黄钺,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权。‎ B. 掖庭:亦作“掖廷”,指的是皇子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 临朝: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文中特指太后摄政称制。‎ D. 有司:司指的是掌管,职辈。古代官史都各有专司,凡专司其事的各级各部门官吏都可称有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熙出身贵族,喜好兵法。他父亲为官后因事被诛杀,又追赠为太宰,立庙长安,冯熙在氏羌部落长大,喜欢弓箭和马匹。‎ B. 冯熙深受恩遇,不忘初心。冯熙受内宫宠幸备受瞩目,虽高祖特许冯熙上书可不行臣礼,但冯熙上书依然依照臣子礼节。‎ C. 冯熙颇有节义,侍亲甚谨。他侍奉魏母孝顺谨慎,就像服侍生母一样。魏母去世,冯熙披头散发、光着脚,并三日不进食。‎ D. 冯熙担任要职,身后殊荣。他担任过肥如侯、太尉等官职。去世后,皇帝诏令有关部门安排丧礼仪式,并亲自书写墓志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游华阴、河东二郡间。性泛爱,不拘小节,人无士庶,来则纳之。‎ ‎(2)熙于后遇疾,绵寝四载。诏造医问,道路相望,车驾亦数临幸焉。‎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长大之后,游历华阴、河东二郡之间。天性博爱,不拘小节,来者不问是官是民,一律接待。‎ ‎(2)冯熙后来生病,卧床四年。皇帝派人问候、遣医诊断,常常道路之上,车马不绝,皇帝也数次前去看望冯熙。‎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皇帝派人外访,打听到冯熙下落,便征召入都,拜授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与恭宗女儿博陵长公主成亲,拜授驸马都尉。出任定州刺史,晋爵昌黎王”。‎ 本段有九个断句点,集中在三处设错,第一二处集中在句子“知熙所在”,其中“知”意为“知道”,和前文“使”同为皇帝发出的动作,即为同一主语发出的两个动作,那么两动作间应断开,可先排除BC。‎ ‎ “所”和后面动词“在”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地方”,故可排除D项。‎ ‎ “马都尉”是古代官职,不能分割,也可据此处排除C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掖庭……指的是皇子居住的地方”错误,应该为嫔妃居住的地方。‎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担任过肥如侯、太尉等官职”错误,根据原文“将葬,赠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皆依晋太宰、安平献王故事。”可知,“太尉”一职是冯熙死后被皇帝追赠。‎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及长”,长大之后;“游历华阴、河东二郡之间”,省略句,省略“于”,“游历(于)华阴、河东二郡之间”;“泛爱”,天性博爱;“纳”,接待。(2)中“绵寝”,卧床;“造”,问候;“相”,互相;“数”,数次。‎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的哥哥。世祖平定辽海,冯熙父亲冯朗内迁,官做到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因犯事被诛杀。文明太后掌握朝政,追赠为假黄钺,在长安立庙。冯熙生于长安,被魏母姚氏所抚养。他的叔父乐陵公冯邈因为战争进入蠕蠕境内,魏母也携带冯熙逃避到氐、羌部落中养育他。冯熙长到十二岁,喜好弓箭马匹,很有勇力干才,魏母看到这种情况,准备返回长安。入长安之后,冯熙才开始读书,从师学《孝经》、《论语》,喜好阴阳兵法。长大之后,游历华阴、河东二郡之间。天性博爱,不拘小节,来者不问是官是民,一律接待。冯熙的姑姑先入后宫,为世祖左昭仪。他妹妹成为高宗文成帝皇后,即文明太后。皇帝派人外访,打听到冯熙下落,便征召入都,拜授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与恭宗女儿博陵长公主成亲,拜授驸马都尉。出任定州刺史,晋爵昌黎王。显祖即位,任太傅,累拜内都大官。高祖即位,文明太后临朝听政。高祖受太后之命,任命冯熙为侍中。冯熙以自己频频履任师傅等职,又受内宫宠幸,被世人瞩目,心中常常惶惶不安,乞求朝廷转为外任。于是除任车骑大将军,侍中、太师的官职照旧。后来冯熙请求入朝廷,授内都大官,太师官职仍旧。冯熙侍奉魏母孝顺谨慎,就像服侍生母一样。魏母去世,他披头散发,光着脚,不吃不喝达三天之久。皇诏不准他离职服丧,冯熙上表请求皇上依照赵氏之孤的做法。高祖因冯熙哀情衷衷,很难说服,只好让他静心服丧。高祖前后娶了冯熙三个女儿,二人为皇后,一人为左昭仪。从此冯氏家族得到的宠贵更加隆重,皇帝赏赐累积至巨万。高祖每每下诏让冯熙上书不行臣礼,入朝不拜皇帝。冯熙上书依然依照臣子礼节。冯熙后来生病,卧床四年。皇帝派人问候、遣医诊断,常常道路之上,车马不绝,皇帝也数次前去看望冯熙。十九年,在代州逝世。当时,皇帝车驾在淮南,得到冯熙逝世的消息,到了徐州便举哀。为此制作丧服,诏令有关部门安排丧礼仪式。凡是营送之资,都是公家提供费用。皇帝又下诏令代州提供彩帛前后达六千匹,供给丧用。皇后亲往代郡哭丧,太子元恂也赴代吊哭。准备下葬时,朝廷赠他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一切都按照晋太宰、安平献王当时例式办理。下葬那天,又亲临墓地,亲自书写墓志铭。‎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 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 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 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 ‎15. 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 ‎【答案】14. B 15. ①被迫寄情山水的无奈。首联与颔联看似诗人悠闲自在,实则是诗人不被重用后的无奈之举;②追慕前贤、事不遂心的苦闷。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自己不减匡衡敢于上疏直言却因此被贬,故只能违背心志退而讲经;③功业无成的愤懑和颓伤。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手法,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江楼坐拥在清脆的山峰中”错误,应该是诗人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首联的意思是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本题,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这首诗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前四句“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写明净的秋色与烦扰的心情。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自己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捉留宿江中的渔船,燕子总是在上下翻飞。“汛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还”、“故”,流露诗人烦恼的心情。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权贵。这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诉如泣。‎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如果不具备“________,________”的内外条件,国家就会灭亡。‎ ‎(2)《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以外在服饰彰显自己重修美好德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介绍刘裕当年所居之处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这与他“________”的北伐的气势恰好相反。‎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制荠荷以为衣兮 (4). 集芙蓉以为裳 (5). 斜阳草树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题考查考生对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拂”“荠”“裳”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不只是物质图景,更是“说出”一座城市内在精神的要素,有“记忆”的城市才是“有温度的”,城市是人的创造和________活动的结果,( ),表现为一系列的价值。因此,对于一座文化________深厚的城市来说,即便受到自然或人力的破坏,城市建筑被毁坏而仅刺下骨架,人们也不会________忘记它。城市的记忆,是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集体记忆,它通过建筑、仪式和传指符号等中个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记住”关于城市的历史。城市建筑物由此超越了物质材料,它更是跳动着城市脉搏的生命体,无论是江南小镇的________,还是北方建筑的厚重高大,都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风格差异,更是区域文化气质的不同,通过建筑符号被表现出来这种差异,又在城市建筑中进一步同时构成自身;同样,当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滥用或破坏,人们的抗议也不仅仅是为了建筑保护本身,而是对城市记忆的自觉守护。‎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社会化 沉淀 轻易 灵巧含蓄 B. 大众化 积淀 容易 灵巧含蓄 C. 社会化 积淀 轻易 灵动婉约 D. 大众化 沉淀 容易 灵动婉约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自身的个性和意识终于拥有了,而且还在生活中反作用于人们 B. 它最终拥有了自身的个性和意识,而且还在生活中反作用于人们 C. 它自身个性和意识终于拥有了,并反作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 D. 它最终拥有了自身的个性和意识,并反作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 通过这种差异建筑符号被表现出来,同时又在城市建筑中进一步构成自身 B. 这种差异通过建筑符号被表现出来,同时又在城市建筑中进一步构成自身 C. 通过建筑符号被表现出这种差异来,城市建筑中同时又在进一步构成自身 D. 这种差异通过建筑符号被表现出来,又在城市建筑中进一步同时构成自身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司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组:社会化:指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发展、改变的过程。大众化:适合广大群众需要。文中用“社会化”准确。‎ 第二组:积淀:多指某种思想、文化、经验等。沉淀:指的是物质。文中用“积淀”准确。第三组:轻易:轻松容易,不用费什么劲就能做到。容易:做起来不费事。用“轻易”准确。第四组:灵动:有灵气,活泼。婉约:委婉含蓄。灵巧:灵活而巧妙。含蓄: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灵动婉约”符合语境。‎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A项与C项陈述对象与前文不一致,据此可先将其排除。比较B、D两项,B项中“在生活中”这一成分是作方位副词,修饰“反作用”这一动作,对“城市反作用于人们”这一行为起明确的指向作用,意指城市在生活中反作用于人们,这样的表述不合逻辑。而D项“生活”作动词,和“于其中”结合,成为定语,修饰人们,意指城市反作用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这样的表述更符合事理逻辑。‎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原句语病首先体现在成分残缺,“通过……”这一介词结构使主语残缺,要将“通过”移到“建筑符号”前,从而让“这种差异”做主语,如此便与前文保持了一致。第二是语序的问题,“同时”应修饰 “又在”,它的主语仍然是“这种差异”,满足这两个方面修改的是B项。‎ 故选B。‎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开启“倍速生活”有其合理之处: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节奏很快,各种竞争激烈,年轻人必须去适应这样的节奏;加之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①__。不可否认,“倍速生活”在某些场合的确能够让我们充分利用时间,实现时间使用的效率最大化,②__,比如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如果执拗于“倍速”,可能就成了一种投机取巧,最后吃亏的肯定还是自己。可见,“倍速生活”有利有弊,需要慎重选择。对于年轻人来说,③__,特别是认识到只有依靠沉下心来,耐住性子,真正投入到学习和训练当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答案】 (1). ①为“倍速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2). ②但是有些事情却不能“倍速”; (3). ③要敢于合理掌控“倍速”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衔接语句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其次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最后结合文体,根据字数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的语句。‎ 本题中,第①处,由上文可知,此处需要填写的应是年轻人开启“倍速模式”存在合理性的理由,再结合横线前内容,可得出横线处可填写“为‘倍速生活’提供了可能性”;第②处,结合横线前“不可否认”“某些场合”可知,此处需要填写的内容应是对上文“倍速生活”的利处的转折,再由“比如”后具体情境的列举可得出此处可填写的是“但是有些事情却不能‘倍速’”;第③处由横线前“有利有弊”“慎重选择”,再结合横线后“特别是”可知此处内容应该是对“倍速生活”的合理选择,横线处可填“要敢于合理掌握‘倍速’键”。‎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村庄 野草 夏天 ‎【答案】这些杂生的野草傲然挺立着,像流淌的汁液,浸润着黄土的肌肤。天、地、人都被绿色包裹,就连目光也变成了一道绿色的箭镞,落在这个夏天最为安宁的村庄。‎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扩展语句是指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内涵丰富含蓄、语言简洁凝练的语句,扩展成表达具体明朗,语言疏密相见的语句,是借题发挥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这一考点主要考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在扩展语句时,应在“村庄”“野草”这几个词的限制下创设具体的语境,把几个词语糅合进以核心要素为描写对象的句子中。在展开想象时,想象的内容要合理,要和创设的语境相吻合,特别要注意的是,野草的生长状态必须要符合夏天这一特定的季节。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描写性,不要写成议论性质或说明性质的文字;二是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三是注意字数上的限制。‎ ‎【点睛】表达要遵循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包含下列四点: ‎ ‎ (1)向心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文字的每一句话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中心,陈述中心,而不要游离中心。 ‎ ‎ (2)连贯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围绕中心,叙述角度一致,前后照应,语气上一气贯通。 ‎ ‎ (3)层次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都要有明显的等级次序。 ‎ ‎ (4)协调性。这是指语言在句式、结构、音节等方面要和谐,读起来顺口。‎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一个新生代在成长之初,都可能遭到今不如昔的误解,如:70后被认为不如60后,80后被认为不如70后,90后被认为不如80后,00后被认为不如90后。如今,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的黄金岁月中的最“年长”的00后已经长大成人,或上大学、或入军伍、或闯社会,他们大多已经投身于时代洪流之中。‎ 身为00的你,对这种误解,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与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早熟却又长不大,你是怎样的零零后 在“00后”给自己的通用标签中,“迷茫的年轻人”“长不大的小孩”不在少数,这与独立、自信的品质形成强烈反差。‎ 发展机遇稍纵即逝,难免焦虑丛生;早早进入社会课堂,总会有些不适应;成长环境因人而异、价值观念变更飞快,代际甚至代间的距离不可避免……“00后”会因为一时的偏爱化身“xx控”“xx狂”,也会在片刻之间厌倦;会对高铁霸座现象义愤难平,也会为不经意的瞬间感动不已。可以说,既留意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的精神愉悦,也关注房价、油价、手办价等现实因素。看似矛盾的性格冲突,却恰恰反映出超新生代们的真实一面。‎ 每一代人都很像,但每一代人又都不一样。给个性迥异的一整代人贴标签或许并不准确,但概括一代人的共性总有迹可循。有人曾总结,“70后”是信仰的一代,“80后”是自我的一代,“90后”是光明的一代,“00后”是无限可能的一代。每一个新世代在成长之初,都可能遭到今不如昔的误解。提起“80后”的理想,有人可能嗤之以鼻;聊起90后的性格,有人直言“垮掉的一代”。但事实证明,正是这群“70后”“80后”“90后”一脉相承的奋斗、前后相续的征程,最终让他们成为不负众望的中坚力量,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书写出了专属的精彩篇章。‎ 有人说,“把个人和时代的交叉点写出来,就是伟大的故事。”对“00‎ 后”而言,“无限可能”是全社会对他们的期许,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成熟沉稳不是自我标榜,超出年龄的成熟还要服从客观和理性;独立自主不是自说自话,仗剑天涯之前功夫必须修炼到家;信手拈来不能随心所欲,即便是互联网世界的“老司机”也要恪守“交规”……只有将天马行空的能量收束到成长的轨道,在各自的际遇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不负个人的才能和韶华,不枉时代的青睐和瞩目。‎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言犹在耳,我辈当自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青年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未来和中国的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坚信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首先应明确写作任务。由材料中“对这种误解,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一句可知,需要考生谈谈对“这种误解”的认识与思考。审读材料.“误解”具体指的是前文提到的“每一个新生代在成长之初都可能遭今不如昔的误解”,至此我们就弄清了本文的写作任务。所以考生紧扣写作任务与写作指令“作为00后的你,结合上述材料与社会现实”即可构思行文。具体思路是考生可肯定这一误解,也可以否定这一误解,亦可辩证地看待这一误解。当然,无论考生持何种态度,都必须把握材料所预设的情境——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的黄金岁月。因此,考生在立意时,应把自身置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的黄金岁月”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中来阐述对误解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1)并非一代不如一代。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前后相续的努力,一脉相承的奋斗,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书写了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新篇章。(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只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投入时代洪流,找准新时代中个人的坐标和努力的方向,才能不负个人的才能和韶华,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3)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的规律。新生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结构】题目提出问题,《早熟却又长不大,你是怎样的零零后》,第一段提出“00‎ 后”的现状,“迷茫的年轻人”“长不大的小孩”。第二段提出“看似矛盾的性格冲突,却恰恰反映出超新生代们的真实一面”。第三段“每一代人都很像,但每一代人又都不一样”,并且提出“但事实证明,正是这群‘70后’‘80后’‘90后’一脉相承的奋斗、前后相续的征程,最终让他们成为不负众望的中坚力量,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书写出了专属的精彩篇章”。第五段 继续提出要求“只有将天马行空的能量收束到成长的轨道,在各自的际遇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不负个人的才能和韶华,不枉时代的青睐和瞩目”。最后一段强调“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素材】1.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3.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