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00 KB
  • 2021-06-09 发布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三月线上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洪山高中2022届高一年级春季线上月考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 - 25 -‎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B. 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 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D. 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多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 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 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D. 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B. 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C. 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D.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 25 -‎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错误,第二段“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可知“万景皆虚”“万景皆实”是前人观点,并非严羽所述。‎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李白诗歌……实处用力”错误,第四段“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可知“实处用力”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不是李白的。‎ 感想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项,“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错误,第五段“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可知两者各有千秋。‎ 感想D。‎ - 25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偕1.3万欠100余万》)‎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 材料三:‎ - 25 -‎ 非法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兴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材料四:‎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9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 B. 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 当代大学生都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都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D.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 - 25 -‎ ‎ 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宣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原因之一。‎ C. 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 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6. 从政府角度考虑,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 ‎6. 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袋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C项,“当代大学生都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都追求超前消费”的说法错误,首先材料未提及“爱好时尚和潮流”;其次材料三中虽提及“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但材料中观点对此持肯定态度,文意强调的是合法借贷;还有不能说“都”,范围太大,只能是部分大学生。‎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混淆概念。注意材料二第一段第五行代词“其”,指代“非法校园贷”。此题混淆了“校园贷”和“非法校园贷”的概念,另外这几则材料报道的都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之实的非法校园贷,应该严厉禁止的也是非法校园贷。‎ 故选C。‎ - 25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结合材料,从政府角度考虑,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 ‎②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③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袋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8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等等,据此筛选概括。‎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思铜 王斌 西安书院门坐落于古城南门,卧虎藏龙,文气极胜。只是书院门一等文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仙踪难觅。二等文人爱慕虚荣,唯利是图。三等文人全凭神吹烂侃悦己愉人。真正传业授道的师者却少之又少,让人十分遗憾。‎ 也不是绝无,文思铜就是仅有。‎ - 25 -‎ 文思铜,原名文嗣同。高瘦如竹,扎马尾辫,戴眼镜,常年白色西装纤尘不染。字不错,画也不俗,一级书画评论师。因文嗣同为自由职业者,故每评论一幅作品均收费二百元。给钱,总能一眼洞穿优劣,指点一针见血。没钱,对不起,一语难求。因这个缘故,时日一久,众人就叫成了文嗣同的谐音,文思铜。‎ 这文思铜是个人精。‎ 这一天,文萃阁老板秋子贤正于店内练字。文思铜进来,朗声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店不在大,有贤则名。今天来,有一件事和子贤商量。”‎ 秋子贤说:“思铜请讲。”‎ ‎“文萃阁有墨龙先生遗作镇店,又得青凤圣手相助,让人欣慰得很。可这些人都是书院门里的隐士,给人一种世外仙人的虚幻感觉。对于众多的书画爱好者,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指点迷津,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崇拜敬仰。所以我今天找你的目的,就是想把你这里设为我的书画作品点评室,既实惠了我,成全了作者,也给你的文萃阁拉了人气。当然,每天的收入不管多少,我都会给子贤兄提两成。不知子贤兄是否愿意?”‎ 秋子贤一听在理,应允。‎ 自从两人联手之后,文萃阁很快走出了一条雅俗共进的路子,收入不错。每天打烊后,文思铜当着秋子贤的面一张一张数完当天的收入,报了数字,用计算器摁一遍收入的20%,让秋子贤再核算遍才算完成。只不过,秋子贤好几次发现文思铜每天算提成时,取出的钱都是当天收入的一半,他哭笑不得,佯装不知。好在文思铜点评书画公正公平,从不弄假,从不故弄玄虚,让秋子贤很高兴。‎ 这一日,文萃阁突然进来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人,欣赏着书画作品,不停点头称赞。‎ 少顷,一年轻人走了进来,给文思铜恭敬地递过两百元,讪笑着说:“文老师,我这里有一幅画作,请您给指点指点。”‎ 文思铜展开那幅画作细细看了很久,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你这幅《江山晚秋》是我坐镇文萃阁以来,看到的最好的画作了。意境清远,笔法空灵。通过叶、石、树木、江水等自然景物,给山河注入了灵魂。你看这水,似有一股无形的仙气,像在流。这山,给人一种超凡厚重的感觉。一切看起来自然天成,无缝对接。前途无量啊……”‎ 这时候,中年客人也似乎注意到了文思铜的点评,默默地听。毕了,买了秋子贤一幅5000元的山水画,走了。‎ 秋子贤那两日高兴得很,文思铜却整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这天,请秋子贤喝酒。‎ 文思铜一张脸涨得通红,突然问了秋子贤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 25 -‎ ‎“子贤兄,你说艺术与政治相碰撞,那会是什么结果?”‎ 秋子贤说:“艺术纯净而高尚,政治肮脏而虚伪。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如果硬要把这两种事拉在一起,我想艺术一定会被政治所污染。”‎ ‎“子贤说得对。我也是这种看法。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寝食难安啊。”‎ ‎“有这样的事?”秋子贤大惑。‎ ‎“还记得半月前来过一位年轻人吗,拿着一幅画作让我点评?”‎ ‎“记得。当时,你说那是你在文萃阁以来看到的最好的作品。我本想过来看一下呢,当时却有客人,没有看到。”‎ ‎“狗屁!”文思铜骂道,“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没有掌握,就拿出来丢人现眼。”‎ 秋子贤大吃一惊:“你当时不是评得很不错吗?”‎ 文思铜脸又红了:“我当时不得不那样做。你不知道,买你画作的那个中年人是某局的局长,是一名书画爱好者。没有几年功力,却偏偏到处题字作画。那位年轻人是他属下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能在竟聘中取得先机,利用局长的嗜好下了手。年轻人是个高手。一般人投其所好无非是送书画珍品,文房四宝,而这家伙别出心裁,竟然把领导请到点评现场,听专业人士替他献谀。可惜我这一双慧眼,竟然瞪着眼睛说瞎话。惭愧啊!”‎ ‎(节选自《北方文学》)‎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不仅列举了书院门三等文人地特点,而且还描写了文思铜的外貌,交代了他的职业,为下文做铺垫。‎ B. 小说中中年局长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未掌握,竟喜欢到处题字作画,作者借此提出应真正热爱艺术而非附庸风雅这一主旨。‎ C. 文末写秋子贤“现在一想却尴尬万分”,表现了秋子贤得知事情真相后的心理,有塑造人物形象和突出小说主旨的作用。‎ D. 小说主人公是文思铜,却多次出现秋子贤,一来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情节,二来对主人公也可以起到陪衬作用。‎ ‎8. 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文思铜这一人物形象。‎ ‎9.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①传道 - 25 -‎ 授业、才华卓越。从一、二段可知文思铜是为数不多的真正传道授业的师者,而且他“字不错,画也不俗,一级书画评论师”,并且只要点评总能“指点一针见血”;②为人精明,有经济头脑。他找秋子贤合作的那一番说辞分析得十分有理,而且之后文翠阁收入不错,可见他很有经济头脑。而从他在给秋子贤分提成时“取出的钱都是当天收入的一半”可见他很精明;③良心未泯。尽管昧着良心对一幅画作给予好评,但他却寝食难安,感到羞愧。 ‎ ‎9. ①丰富人物形象。小说结尾写出文思铜内心的矛盾、纠结,说明其良心未泯,但自己又抵御不了金钱的诱惑,只能以醉解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小说结尾交代了文思铜评点失实的原因,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③暗示小说主旨。批判了利用书画行贿的不良风气,呼吁为人不可为利所驱,丧失职业操守。‎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作者借此提出应真正热爱艺术而非附庸风雅这一主旨”错误,小说主旨并非“应真正热爱艺术而非附庸风雅”,而是批判了利用书画行贿的不良风气。‎ 感想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也不是绝无,文思铜就是仅有”“文思铜,原名文嗣同。高瘦如竹,扎马尾辫,戴眼镜,常年白色西装纤尘不染。字不错,画也不俗,一级书画评论师”“总能一眼洞穿优劣,指点一针见血”,可知文思铜传道授业、才华卓越;“文萃阁有墨龙先生遗作镇店,又得青凤圣手相助,让人欣慰得很。可这些人都是书院门里的隐士,给人一种世外仙人的虚幻感觉。对于众多的书画爱好者,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指点迷津,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崇拜敬仰。所以我今天找你的目的,就是想把你这里设为我的书画作品点评室,既实惠了我,成全了作者,也给你的文萃阁拉了人气。当然,每天的收入不管多少,我都会给子贤兄提两成。不知子贤兄是否愿意”,可知文思铜为人精明,有经济头脑;“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没有掌握,就拿出来丢人现眼”“我当时不得不那样做……一般人投其所好无非是送书画珍品,文房四宝,而这家伙别出心裁,竟然把领导请到点评现场,听专业人士替他献谀。可惜我这一双慧眼,竟然瞪着眼睛说瞎话。惭愧啊”,可知文思铜良心未泯。‎ - 25 -‎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子贤说得对。我也是这种看法。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寝食难安啊”“ 你不知道,买你画作的那个中年人是某局的局长,是一名书画爱好者。没有几年功力,却偏偏到处题字作画。那位年轻人是他属下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能在竟聘中取得先机,利用局长的嗜好下了手”,可知小说结尾写出文思铜内心的矛盾、纠结,说明其良心未泯,但自己又抵御不了金钱的诱惑,只能以醉解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没有掌握,就拿出来丢人现眼”“ 字不错,画也不俗,一级书画评论师。因文嗣同为自由职业者,故每评论一幅作品均收费二百元。给钱,总能一眼洞穿优劣,指点一针见血”,可知小说结尾交代了文思铜评点失实的原因,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年轻人是个高手。一般人投其所好无非是送书画珍品,文房四宝,而这家伙别出心裁,竟然把领导请到点评现场,听专业人士替他献谀”,可知批判了利用书画行贿的不良风气,呼吁为人不可为利所驱,丧失职业操守。‎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 25 -‎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B.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B. “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C.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贬职。‎ D. “诔”和“奠”都属于祭文,“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李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 25 -‎ B.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 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答案】10. A 11. C 12. B ‎ ‎13. (1)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子”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尤”表强调,前面断开;“恶”的对象是“其无行”,不要断开;“来游京师”和前面的主语不一致,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迁”,一般指升职。‎ ‎【12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幕下是担任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开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素:向来,平时;秉:把持,掌握;用:起用;为:担任;恃:依仗;为当涂者所薄,被动句;当涂者:当权者;坎壈:坎坷,困顿。‎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狐楚出镇河阳,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二十岁还不到。令狐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让李商隐跟随他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开成二年,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会昌二年,李商隐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李商隐为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惜李商隐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然替王茂元干事,李宗闵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的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他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年,白敏中执掌朝政,令狐绹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将李德裕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了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的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辞去徐州府职又入朝,以文章干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到郑州,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 25 -‎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令狐楚能写章奏,于是就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古代诗歌鉴赏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开元初,张说中书令,因与兵部尚书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任幽州都督。‎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描绘出正值深秋、风雨交加的幽州边城夜晚,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 B. 颔联用反问的手法,写出在高大厅堂里夜饮的作者不能忘记自己已是迟暮之年,表达了作者对年老体衰而仕途坎坷的伤感。‎ C. 颈联承接颔联,写作者年虽迟暮却仍有老骥伏枥之心,以矫健刚劲的舞剑之姿、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表明不忘杀敌报国之志。‎ D. 诗歌语言遒健质朴,遣词用字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 ‎15. 尾联措语婉曲,意在言外,请简要说明。‎ ‎【答案】14. C 15. 表面上:感激朝廷将自己派往边城的恩遇。实际上:对朝廷满腹牢骚,是饱含痛苦怨愤的深沉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 25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颈联……以……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表明不忘杀敌报国之志”错误,从诗中来看,“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前一句写矫健刚劲的舞剑之姿,但后一句说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故“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一说错误,且胡笳的声音也不能表明杀敌报国之志。故选C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措语婉曲,意在言外,请简要说明”,这就要求考生先分析尾联的表面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真正意思。“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尾联意思是“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表面看来诗人非常感激朝廷将自己派到边城的恩遇。但结合前面三联来看,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鉴赏品味诗歌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历史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提到“五丁开山”这一传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师者 (4).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地崩山摧壮士死 (6).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须臾”“受”“崩”“摧”“栈”“钩”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笔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缣帛、色彩,或是针黹、技法,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去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将女红针黹_______,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______的一笔。‎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一脉相承 浓墨重彩 - 25 -‎ B. 励精图治 耳目一新 一脉相承 淋漓尽致 C.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薪火相传 浓墨重彩 D. 励精图治 刮目相看 薪火相传 淋漓尽致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或是针黹、缣帛,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B. 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缣帛、色彩,还是针黹、技法,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 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或是针黹、缣帛,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 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 这些作品不仅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而且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得到艺术享受,更可以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更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形容皇帝或者国家领导者的行为和精神。第一处,句中是说“绣娘”的“工匠精神”,应使用“精益求精”,故排除BD。‎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多指人。句中用来形容“作品”,应使用“耳目一新”,故排除AD。‎ 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句中,“女红针黹”是技艺,且前边的主语是“这些作品”,故用“薪火相传”更恰当,故排除AB。‎ - 25 -‎ 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淋漓尽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经常用于动补结构。句中形容“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着力美好的一笔,故用“浓墨重彩”更恰当,故排除BD。‎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处是“无论”与“或”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据此排除AC;‎ 语病二是“题材、缣帛、色彩”并列不当,因为“缣帛”与另外两个不同类,可将“缣帛”与后文的“技法”交换位置,据此排除B。‎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结合语境,上文都是在谈“刺绣作品”,因而此处应以“这些作品”为主语,据此排除CD;‎ 再者,“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故语句应该按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且后文对应的是“将女红针黹”如何,所以“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应该放在后,据此可排除B。‎ 故选A。‎ ‎【点睛】成语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 ‎20.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 25 -‎ ‎【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注意字数限制。‎ 通读语段,第一句提出一般人对陶渊明隐逸的看法,第二、三句提出作者的见解,第二句“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第三句“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第三句再次强调“他处处都最近人情”,对二三句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点睛】压缩语段,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把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陈述对象,然后看发生了什么事,利用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概话。最后压缩概括成一个完整意思。注意答案有字数限制。一般需要注意:理解材料、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 ‎2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空抛物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①_____ 。良好的文明环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好的习惯要靠教育涵养,更要靠严格执行法律来约束。可以说,文明的养成,正是长期严 格管理的结果。因此,治理高空抛物乱象,一方面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唤醒人们心中的文明意识, 让不再高空抛物成为一种公民素养,从根本上遏制不文明行为;另一方面, ②____________,以“零 容忍”态度对待高空抛物这一违法行为,让肇事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这样,③_________。‎ ‎【答案】 (1). (1)更是一个法律问题 (2). (2)法律需要加码 (3). (3)高空抛物乱象才会得到遏制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要求所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空,根据下文“良好的文明环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好的习惯要靠教育涵养,更要靠严格执行法律来约束”,可见高空抛物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法律问题,故第一空可填写“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根据上文“文明的养成,正是长期严格管理的结果”“治理高空抛物乱象”,下文“以‘零容忍’态度对待高空抛物这一违法行为”可见,对之一不文明的行为需要加大处罚的力度,故第二空可填写“法律需要加码”;第三空,是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填写“高空抛物乱象才会得到遏制”。‎ 四、写作 ‎22.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新冠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疫情发生后,武汉10万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保卫武汉的长城堡垒。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武汉市仅仅耗时6天就建设起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专用救治医院——火神山医院,再次创建了“中国速度”。各地支援武汉的医疗队迅速集结,向着武汉出发。很多身处武汉的普通民众,不惧疫情蔓延,主动投入到防疫一线做志愿者;有的武汉人暂时没发现身体异常,也坚定地选择留在武汉,避免出去后,万一感染到其他人。‎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致敬最美逆行者 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中,他们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毅然奔赴抗疫前线,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 新春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大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一群最美逆行者没有退缩,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暖。他们义无反顾的“逆行”,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致敬! ‎ 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写下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冲锋陷阵,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都是最美、最帅的逆行者。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肩负起了责任,扛起身上的重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 - 25 -‎ 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疫情面前,人心是最强大的力量。危险紧要关头,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救助,更是为社会传递着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力量与温情,坚定广大民众的抗疫斗志和决心,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对所有人的一颗大爱之心。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实际行动,鼓舞了人们对抗疫情的信心,有了直面危险的勇气和众志成城的毅力。 ‎ 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最美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守护着人民的安危,守护着城市的平安。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病毒肆虐时,医生、护士,你们在默默奋战,守护我们,护佑国家,你们无愧于新时代的英雄。疫情当前,是你们在危险之境中逆风而行,以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克服了困难,扛起了胜利希望,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 ‎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逆行的他们,千千万万最美逆行者,谱写了一曲感人篇章,一首首赞美诗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点赞。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让我们守望相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你们是最美逆行者!‎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审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后,人们众志成城共同抗疫。临近春节、正值春运,人员流动性激增;而武汉地处九省通衢,东西南北的人流汇集于此,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和防控的难度。如何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救治患者,如何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最大限度防控疫情,如何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回家过年,这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决不能有半点掉以轻心,必须全国上下齐心协力、高度戒备、共同应对。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一批又一批医疗队火速驰援湖北,火神山医院火速建起,志愿者挺进去武汉,武汉人不外出,众志成城,共战疫情。围绕自己的感想来写作文,可以围绕多方努力,共同抗疫,可以围绕医者仁心等等来写。‎ ‎【立意】致敬“逆行者”;千里驰援,可歌可泣;同胞一心,其利断金;有国家做后盾,一定打赢战“疫”;向坚守一线抗击疫情者致敬;你们无私无畏,是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结构】标题《致敬最美逆行者》,可知写的是医护工作人员,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敬意。一二段联系现实,写医护工作人员“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暖”。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写医护工作人员付出的影响和作用,“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最后一段强调“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点赞”。‎ - 25 -‎ ‎【素材】1.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带着无悔信念舍小家奔赴一线,谱写着一个个感人故事。担心弄花护目镜,强忍泪水不哭的90后护士朱海秀;行走不便,依旧坚守岗位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哭过之后,一如既往奋战在前线的医生胡明;为节省防护服,值班期间只吃一顿饭、只上一次厕所的医护人员等等。感动人心的事例比比皆是,你们用无疆大爱与患者共克时艰,用“我将无我”见证医者仁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无悔誓言。‎ ‎2.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国难之际,你们就像家庭里的父亲扛起了最危险,最苦最累的活,汗水灌湿了防护服,层层口罩勒坏大鼻梁,此刻你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挡子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感谢你们冲锋在前,与病魔争夺生命,给了患者以及全国人民希望,你们以人间大爱和忠诚担当,始终把人民安康当成毕生的追求--践初心担使命,不负韶华。‎ ‎3.虽然你们知道身处疫情前线是拿着生命在保卫祖国,但是你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参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每天看着被治愈的人数在不断的上升,我们因为你们的付出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请你们保护好自己,我们知道你们当中有还没有结婚的青年人,有刚结婚就被迫分离的新人,还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你们是医生,也是子女,更是为人的父母。病毒是看不见的,它的肆虐真的吓到了全世界人民,所以请你们要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为了整个社会,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不被传染。‎ - 25 -‎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 - 25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