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揭阳市三中2020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养的“外在”方面是效法楷模所具备的属性—评价之心充分发挥作用,确立把“义”置于其他一切考虑之上的恒常态度,实行心所命令的某种社会行为。德性的关键在于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因为这一态度把作出评价与依据评价指导实际行为联系了起来。被仿效的楷模有时是历史上的典范——业绩记录在册的圣贤。荀子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实行修养就要学习描述圣王行为的著作。有时楷模是活着的人,如教师、父亲、长官或君主。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中国的学习理论设想:人们天生具有学习榜样的能力,这种学习可能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因此,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学习也可能是自觉地试图模仿教师、士大夫或祖先的态度与行为。尽管个人可能受到否定性榜样(如恶邻)的行为的影响,但多数人必定为道德楷模所吸引并自觉仿效。
对儒家来说,效法楷模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途径,更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通过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各种德行。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中都暗含这一设想。它们经常描述有修养之人充当他人仿效楷模的责任,赞扬道德楷模在改变众人的行为方面的功效。换句话说,当道德高尚的榜样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期持续下去。根据《论语》的说法,如果当权者以正直来引导人民,那就没人敢于背其道而行之。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供人民效法而树立的楷模,从古代的崇高人物如关羽(忠诚的楷模)和舜(孝顺的楷模),一直到活着的和邻近的楷模。
楷模理论中另一个信念是,人的行为目的不应是获取财富,而应是做一个模范之人,也就是使他的先天的评价之心和社会倾向得到实现。“圣人”和“君子”是用来称呼这种榜样的,他们应当享有官职并充作别人效法的楷模。这就是儒家所充当的榜样。尽管受尊敬的地位、荣誉等是人的合理要求和天然向往,但对儒家来说,这些没有什么会重于“浮云”。当官的受尊敬是因为他们被当作德性的榜样,理想上,谋求官职之人的目的应当是这种影响他人的机会,而不是物质利益。在以后的很长时期中,有名的“清官”称号就是指居于高位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楷模仿效不是儒家的专利。在道家思想中,圣人以道为楷模,人民则效法圣人,效法的是楷模的“无为”。儒家思想中,楷模仿效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得很充分。因此,不断出版的用于青年教育、赞扬楷模生平的文学作品,忠、孝等各种榜样几乎被推崇到了神明化身的地步。
从孔子的时代起,楷模仿效已成了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楷模仿效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更为古老,通过研究它的起源,我们就能确切地阐明修养过程的“外在”方面的涵义。
(节选自蒙罗《早期中国“人”的观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的圣王,其业绩记录在册,学习相关描述他们行为的著作,是可以实行修养的。
B. 人们学习榜样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善择邻人比身边多个道德楷模更显重要。
C. 儒家楷模理论认为,当官不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成为德性的榜样影响他人。
D. 楷模仿效的思想,虽然不是孔子首创,但已经成为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先阐述了楷模的属性,接着指出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是德性的关键。
B. 文章从学习榜样的两种方式入手,论证了无论哪种方式都关系到楷模的重要性。
C. 文章第四段以儒家的榜样思想为例阐明了人的行为目的就是成为模范之人的观点。
D. 文章将儒家与道家楷模理论对比,证明了楷模仿效理论儒家思想中发展得更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正确榜样各种德行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B. 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通过赞扬道德楷模改变众人的行为的功效来实现社会稳定。
C. 孔子认为,要想让百姓不敢背道而驰,当权者应用正直来引导,胜于用法律来控制。
D. 儒家一些赞扬楷模甚至将楷模神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目的是让楷模具有圣人属性。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 “因此善择邻人比身边多个道德楷模更显重要”说法错误,原文“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而言,因此这一说法无依据。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论证的方法。D项,文中并没有通过“对比”来证明楷模,而是指出两者都有楷模仿效理论。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文中是讲效法楷模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C项,错在“胜于用法律来控制”无中生有;D项,目的是让楷模具有圣人属性”说法错误,应是目的是“教育青年仿效楷模”。故选B。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进”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官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邀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桔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材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金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英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在港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更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 桥梁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2012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 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与美日差距不大,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提高较快。
D. 截至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总数与公路桥梁里程数均超越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6. 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①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科技。②重视桥梁科技内涵及技术创新。③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研究。④加紧造桥机具的研究。⑤注重桥梁设计理念。⑥完善桥梁的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强加因果。结合文本内容“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分析可知,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第一”、“最高”的原因是桥梁“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逐年下降”不正确。结合材料三图一内容分析,应为“有起有落”。C项,“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与美日差距不大,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提高较快”错误。结合材料三图表二“2017年公路桥梁调查表”分析,应为“明显不及美日”;“提高较快”应为“还应提高”。D项,“位居世界第一”不正确。结合材料三图表二内容分析,中国桥梁总数是80.89万座,美国是86万座,桥梁总数不及美国,“桥梁里程数为世界第一”无中生有。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其实就是找出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的措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米兰花香
于艳丽
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
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车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
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眨眼就到家了。不要烧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
老吴本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
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匆道了别,便急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车上想好了,下火车就打出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辈子。
老吴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您去哪?”
“于家庄。”
“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遍。
“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
“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着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于家庄得多少钱?”
“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我都给你!”
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向于家庄驶去。
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
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运动服,扎着马尾辩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
素素激动地喊:“吴爷爷,您回来啦!”
“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顾。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子。
“他娘,我回来了。”
屋里叫作米兰的女人正至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力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睛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似乎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她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
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睛,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枕边的白发上。
“莫哭莫哭!”老吴急忙劝慰道,“我把你养的那盆米兰按你的意思栽到了他的墓旁,你不晓得,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
女人还是哭出了声,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丝丝缕缕的哭声更让人觉得心痛。
“哎呀,你看你,还病着,哭啥哩?你看我给你带啥回来了。”老吴小心翼翼从持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她亲手缝制的,虽说她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她缝袋子的请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故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
老吴将装得满满的袋子递给她,不消说,她就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啥,她紧紧地将布袋搂在怀里,枯瘦的前胸剧烈地起伏着。
站在一边的素素知道,吴奶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老吴回家一个星期后,米兰去世了。
埋葬米兰的时候,老吴郑重其事地把黄绸布袋拿来,大家看见,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抔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
回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抔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
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上在被人抢白后,老吴“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可看出他对包里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坟冢上的一抔黄土的珍视。
B.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不易觉察的颤音”体现了老吴的感伤和对米兰的悲悯。
C. “歪靠在枕头上”“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两处描写,和“如一盏将熄的烛火”这一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米兰的虚弱。
D. 小说最后一段点出了钟国英的身份,与前文的相关内容照应,让人了解了事件的缘由,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 小说首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下文。老吴为什么想要火车开快些?他想要干什么?②表现人物。表现了老吴内心的急切之情与他的热心,他要赶快回到于家庄,赶紧告诉米兰祭拜她的爱人钟国英的一些情况。③老吴的话语让人莞尔,有一种喜剧感,与后文的庄严、沉重形成反差,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9. ①“米兰花香”表面指院中米兰花的香气,它给人带来了香气;②“米兰花香”象征着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伟大的献身精神;③“米兰花香”象征着米兰的品质及其对钟国英深沉的爱与思念;④“米兰花香”象征着人们对烈士的崇敬缅怀。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B项,“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并不是“表现了米兰的虚弱”,而是表现了米兰的思念、伤心之情。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结构的作用。这道题考的是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掌握开头语段常见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或背景;(2)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3)描写环境,烘托氛围(如果是写景开头的段落);(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5)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6)点题,总领全文。当然,不同方法的开头,其具体作用也不尽相同。本文,是悬念式开头法,悬念法(倒叙法或设疑法在内容上的作用:(1)突出人物;(2)揭示小说的主题;(3)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结构上:(4)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的阅读兴趣;(5)引出下文的情节;(6)开篇点题,照应题目;(7)与结尾相呼应。阅读第一节,分析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老吴说“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老吴为什么想要火车开快些?他想要干什么?这句话在结构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下文。“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请求把车开快点。表现了老吴内心的急切之情与他的热心。他的话语让人莞尔,有一种喜剧感,与后文的庄严、沉重形成反差,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标题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阅读小说,找到有关米兰的描写,然后结合人物、情节、主题概括标题的含义。“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米兰花香”表面指院中米兰花的香气,它给人带来了香气。米兰还是一个女人的名字,她是老吴的媳妇,在她病危时,她请老吴把她养的那盆米兰按她的意思栽到了一个钟国英的墓旁,而“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老吴说:“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所以,了解了情节后,可知“米兰花香”象征着米兰的品质及其对钟国英深沉的爱与思念,象征着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伟大的献身精神,象征着人们对烈士的崇敬缅怀。
【点睛】考查某段落在作品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须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一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 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③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④结尾夏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⑤结尾出人意料,情节迹转,深化主题,贯穿情节的线索等。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崇庶
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焘议曰:“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议者从之。顷之,去官。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服阕,除临沂令。义旗建,为太学博士。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敦厉风尚。想复弘之。”参高祖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求之礼籍,未见其可。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准傍事例,宜瘗埋。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义熙十四年,除侍中。元熙元年,以脚疾去职。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餐,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永初三年,致仕。其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宋书·臧焘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B.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C.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D.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指宗族的旁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会因其母亲的身份而有嫡庶之分。
B. 博士,古代学官,主要从事教授生徒之职,学术专业上常专通经典或精通技艺。
C. 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起初仅供奉先皇,后来宗室、功臣等也可入庙。
D. 儒,此处指“儒学”,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臧焘贫苦好学,熟悉经典。他家境贫寒,但却富有自立的精神,喜好读书学习,对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颇为熟悉。
B.
臧焘恪守孝道,精心侍亲。他曾与弟弟一同辞去官职,回家亲自参与农耕,自己省吃俭用,服侍父母亲长达十余年。
C. 臧焘善于言辞,受到认可。针对朝政、灾祸,他引经据典,清晰地陈述看法并提出建议,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
D. 臧焘官至显贵,严于律己。高祖登基后,他身居要位,但仍保持节俭自律一贯作风,粗茶淡饭,与亲人共享俸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
(2)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2)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孔子”“齐”“鲁庙”“桓”“僖”“征西(征西将军)”“京兆四府君”“庙”“此”“征”等,虚词“在”“也”“而”“其”,“而”表示转折,“犹”意思是“还”,“列庙飨”意思“列于太庙受供享”,其前省略主语“征西京兆四府君”,意思是“(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BD两项。“此”作“其征乎”的主语,意思是“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在“此”前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句子可以断开为: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中“自封建社会以来”说法有误,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西汉时开始的。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可知“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说法有误,原文说“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意思是“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良”,的确;“戎车屡警”,指战事频频;“中息”,中断,停止;“浮夫”,指轻浮浅薄者;“恣志”,指任性而不务正业;“情”,指求学的情趣;“染”,影响,干扰;“情与事染”,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2)中“然”,表转折,然而;“详”,详解;“言”,指议论;“纷错”,纷杂;“群言纷错”,众人议论纷杂;“卑浅”,形容词作名词,指卑陋的见识;“折中”,说准;“非臣卑浅所能折中”,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参考译文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他年少的时候爱好学习,精通《三礼》。贫乏穷困却能自立,操守品行为家乡乡里称道。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卫将军谢安开始建立国学,刺史谢玄举荐臧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尊他的庶祖母宣太后,有的议者认为宣太后当附祭配享中宗。臧焘建议说:“前汉孝文、孝昭太后,都是依照儿子取得尊号,在陵寝祭祀,不在高祖、孝武的庙中附祭。臣以为追尊宣太后一事,应当远依《春秋》考宫的古义,另建寝庙,则尊奉崇敬的礼义得以显明。”议者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辞去官职。由于母亲年老,家中贫穷,跟弟弟臧熹一起放弃仕途,以耕种谋生,自己节约而供奉双亲十多年。父母去世后,臧焘守丧六年,以居丧过哀闻名。守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临沂县令。义旗树起后,任太学博士。高祖镇守京口,写信给臧焘说:近来求学的风尚衰微,后辈学人学业荒废,民间户内,不闻朗朗读书声。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怎么能够不大力鼓励学习的风尚呢?希望您对此事再有所光大。”臧焘担任高祖的中军军事,承袭封爵为高陵亭侯。当时太庙发生火灾,臧焘对著作郎徐广说:“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于是上奏议说:“核查礼法典籍,看不出这种做法的允当。从前永和初年曾热烈讨论过此事,那时候虞喜、范宣都是学识渊博的儒学大师,都认为四位府君的神主,没有理由世世代代永远存放,有的计划埋葬在墓室两边的石阶下,有的主张收藏在石室中,有的提议为他们另外筑室,虽然所持的意见略有区别,但是大方向基本相同。依准有关事例,对四府君神主的处理应当采用埋祭的办法。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义熙十四年,任命为侍中。元熙元年,因为脚病离职。高祖受命登基,召拜臧焘为太常,他虽然身为外戚权贵,然而更加自我约束,住茅房吃蔬菜,不改变原来的习惯,所得俸禄,与亲戚共享。永初三年,退职。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15.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②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 于排遣。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不畏浮云遮望眼 (4). 只缘身在最高层 (5). 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嫉、蛾眉、谣、诼、畏、缘、豪杰。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方式中,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女红织绣技艺已纳入艺术与审美的范畴,具有手工技艺的造物之美,其审美品格与文人士大夫的文房器物
。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上,荷包、围涎、喜帐、背扇 ,琳琅满目。其间具有东方神韵的“春光长寿”“蝶恋花”“凤穿牡丹”“鱼戏莲”等传统图案 ,( ),德行忠孝、神话故事的纹样更诉说着深层的文化寓意。进入这一具有东方造物精神的手工艺世界,仿佛望见绣娘们专心致志、充溢人间情爱的劳作,在机械生产艺术复制品 的当下颇有启示意义。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期而遇 不一而足 栩栩如生 蔚然成风
B. 殊途同归 铺天盖地 美轮美奂 大行其道
C. 不期而遇 铺天盖地 美轮美奂 蔚然成风
D. 殊途同归 不一而足 栩栩如生 大行其道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B. 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C. 在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日常生活。
D. 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女红织绣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美好愿望
B. 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被寄托在传统图案上
C. 这些图案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D. 这些祈福、纳祥的纹样还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答案】17. D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期而遇: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
,让人感觉突如其来。此处是说刺绣与文房器物的同为艺术品,选用成语“殊途同归”。第二处,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多为贬义。此处是说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上展出的女工作品,诸如荷包、围涎、喜帐、背扇等作品不止一种,而是很多,在结合横线后“琳琅满目”,选用成语“不一而足”。第三处,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根据横线前“传统图案”,选用成语“栩栩如生”。第四处,大行其道: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此处对机械复制品持否定态度,选用成语“大行其道”。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同一主语的两个分句使用关联词,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主语后,“不仅”应放在主语“女工”后;二是搭配不当,“反应”与“生活”搭配不当,可将“反应”改为“反映”。再来看选项,A项,语序不当。同一主语的两个分句使用关联词,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主语后。B项,搭配不当。“反应”不能与“生活”搭配。C项,成分残缺。“在……同时”滥用,造成缺主语。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注意前后主语一致性。A项,根据前文“具有东方神韵的传统图案栩栩如生”推知此处讲述的对象是传统图案,不是女红织绣,也不是祈福、纳祥的纹样,所以排除A和D两个选项。B项和C项的区别主要是句式不同:B项是被动句,主语是“美好愿望”;C项是主动句,主语是“这些图案”,而括号前句子的主语是“传统图案”,与其更衔接的应是C项。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①_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案】 (1). 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 (2).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惊蛰雷声的出现 (3).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②处结合后面原因分析,此处是对为什么惊蛰前后有雷声的解释;③处结合“南北跨度大”分析,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21.“一带一路”是一种经济整合大战略,下图为“一带一路”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一带一路”下一个定义,不超过80个字。
【答案】“一带一路”是(一种)由中国提出的,贯穿亚欧非大陆,秉着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旨在(以)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为目的)的经济整合大战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是看图的类型,二是看题目的要求。如本题所给的图是有关“一带一路”的简易说明图,这就要求考生分析组成的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题干要求“根据该图给‘一带一路’下一个定义”,这就要注意下定义的模式,即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从图上来看,图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部分“一带一路”是被定义的概念,两边部分是对“一带一路”的阐述,左边“中国”“亚欧非大陆”是“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共商、共享、共建”是秉持的原则,右边是“一带一路”的目的,即“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最后还要确定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题干已经提供了属概念,即“经济整合大战略”。明确了这些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填写,填写种差的时候要注意顺序,一般是涉及区域、秉持原则、达到的目的。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老子说:上善若水。
佛家说:心存善念。
……
请以“说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说善
中华上下5000年,沉淀了许多美德。其中“善”就有着独特的地位。时至今日,“善”仍然是一门必修的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就有它的身影。
我们要说“善”,就必先明白何为“善”。在我看来,“善”即是善良,是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集中表现。老子说“上善若水”。善似涓涓细流,贯穿着中华上下5000年,贯穿着我们的一生。
那么我们为何要“善”呢?
从个人角度看,“善”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善良的人,无论到了何处,都能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都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懂得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人:接住从楼上失足摔下孩童的“托举哥”,眼见乘客突发疾病转道驶向医院的公交车司机王师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善的表现。他们是受人尊敬的,大家都愿意亲近他们。这类人多了,良善的人际关系也就不难建立!反观某些人,如用身体阻挡高铁的妇女,如最近玛莎拉蒂女司机醉驾撞击宝马7,导致宝马7内一家人被活活烧死,而自己却逍遥逃逸的女司机。这类人连最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又怎么会有高尚的善心呢?谁会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呢?
从社会角度看,善能让社会稳定、和谐,这是因为一个有着良善社会风气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稳定的。而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必定从善开始。公交车上就常常出现一些感人的画面:年轻人给孕妇、老人、小孩让座,在商场总有人推开门后坚持等到后面的人都进来了才把手松开,还有汽车在斑马线前停下,等待行人走过马路,小孩子则向司机深深地鞠躬表示感谢……正是因为有这些善良礼让的现象,我们的社会才处处洋溢着和谐与美好。
再上升到国际层面看,若每个国家的人民心存善念,那么实现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指日可待了。但目前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发展、美国对伊朗的敌视等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巨大阻力。这是因为美国等西方霸权主义没有认识到“善”对于其自身、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性。如果美国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并伸出援手,相信一定可以让彼此共同发展,促进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国际社会也能更加和谐稳定。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么我们应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呢?
最重要的是心存善念,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照顾一下他人的感受,将心比心。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大方地伸出援手,拉对方一把。在公车上为有需要的人让位,多说谢谢,多为他人着想……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争做一个“善”人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让善良这一中华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加命题的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最后还要分析材料和命题的关系,借以打开思路。
【审题】本题为“材料+命题”式作文。从材料所给内容看,是名言化育后人类作文题,更侧重价值观方面的考查。“荀子、老子、佛家”三家所说的内容有共同关键词“善”,可理解为是以“善”为话题的内容。三则名言或出自教材,或为常见名言,考生皆有话可说。引导语中的“自选角度”意味着可从“荀子说……老子说……佛家说……”中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所给的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阐发“善”的含意,都可作为观点。以荀子之言立论,可重在阐发“积善”的意义及如何积善;以庄子之言立论,可重在阐发“上善若水”的含义及原因;以佛家之言立论,可重在阐释“心存善念”的含义及作用。当然,也完全可以以阐发三则材料的具体含义和相互关系为重点。材料中的“……”意味着与“善”有关的其他内容,考生也可涉及。这就使立意角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引导语要求“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但并未规定论据选择的范围和论证的方式,因此是相对较自由的。接着看要求,“以‘说善’为题”,限制文体为议论文。在论证的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式、对比式、递进式等基本方式,要使段落间、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紧密。在论证方式上,常用举例论证,但选择事例要紧扣观点且要对事例做简明分析。事例紧扣观点,析例突出主旨,进而拓展出事例的普遍意义,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参考立意:
1.善是美德。 2.善是人生必修课。 3.心中存善,爱便不远。
4.心存善念,行则久远。 5.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6.善念滋润焦渴的心灵。
7.善念点亮心灯。 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9.以善为本,以诚为信。……
行文结构:首先开篇点题,由美德引出善,由善引出必修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部分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先解说什么是“善”,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接着由问句引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从个人角度论述“善”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从社会角度论述“善”的社会功能,从国际角度论述人类召唤世界和平,期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最后再由问句,提出“怎么办”的问题,从思想上、行动上,提出具体的做法。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呼吁大家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行动起来,让善之美德代代传。
相关素材:
关于“善”的名言:
1.林清玄:“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心存善念。”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周易》)
3.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
4.与对方没有关系,利于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就是善。
5.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
6.见他人善,当如己善,必助成之;视他人物,当如己物,必爱护之。
7.善者,仁心;善者,心宽;善者,气正!人若善心,日行一善,社会必然更进步、和谐!
8.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生命的长短不能以时间来衡量,心中有爱时,刹那便是永恒。”
关于“善”的事例:
1、陈光标经历的故事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企业家陈光标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为了分担家里的贫苦,他挑着水到几里之外的集镇上去卖。他清楚地记得,尽管使出浑身力气吆喝,“卖水啦,卖水啦,1分钱随便喝!”可是没有人来买他的水。
就在这时候,一个让陈光标永生不忘的陌生人,走到了水桶前。他摸出2毛钱来,给了小光标,说:“孩子,我买水。”他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三两口,然后,留下一个微笑,走了。
当时的2毛钱,对小光标来说,不啻于一个天文数字。他紧紧地攥住了2毛钱,也为他的人生攥住了一颗善良的种子。而那个温暖的微笑,最终让这颗种子,长成了今天善行天下的参天大树。
2、丛飞的故事
丛飞,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丛飞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多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他是深圳著名歌手,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后来,他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
“我叫丛飞,是深圳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深圳义工。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丛飞都会使用这段同样的开场白。丛飞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3. 甘地的故事
甘地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急匆匆地踏上车门,不小心一只脚被夹了一下,鞋子掉在了门外。火车启
动了,他没有犹豫,随即将另一只鞋脱下来,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甘地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而不是一只鞋。”
是由于甘地时刻想着别人——尤其是那些贫穷的人,当地人称他为“圣雄”。甘地领导的和平独立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他也成为了印度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