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安徽省芜湖市中小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世骧、普实克等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倡扬,使中国学人认识到:中国文学一直有一个瑰意琦行的美丽抒情传统。笔者以为,中国文学不但有这样的抒情传统,而且这个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抒情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从抒情立场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就抒情的方式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抒情文学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故此,中国的抒情文学,有的侧重“言志”,有的侧重“缘情”,它们都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寄寓着作者的家国情怀和道德理想。作为中国文学组成部分的中国散文,与西方散文也大异其趣,其抒情传统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和突出的审美价值。这集中体现在中国散文的抒情表现方式上。
中国散文最常见的抒情表现方式,是“缘情于景”。中国散文不论是“载道"“言志”还是“缘情”,其根本都立足于“感物”,即人与物之间达成某种主客合一、心物一体的契合冥会,而这有赖深厚的哲学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和东方思维方式的支持。故而,其抒发情感的方式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兴,以期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从而达到“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境界。西方散文则不同,其抒情传统来源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浪漫主义思潮,强调个人本位的主观表现,其抒发情感的方式则偏于直抒胸臆。
中国散文的另一个抒情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视气韵。这一点也是西方的散文所欠缺的。西方的散文普遍重“笔”而轻“文”,即重理性的思考,重内容的充实、观点的尖锐,在表达方式上则倾向于议论说理。这样,不可避免地质胜于文,厚实而欠雅致优美,明晰而缺氛围情调。而中国的散文则大不相同。无论是庄子想象飞扬的“逍遥游”,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还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记,甚至是朱熹一派的说理散文,无一例外都写得酣畅淋漓、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在理中,达到了“文”和“笔”的高度统一。从这一点上来说,西方的散文的确无法与中国散文相抗衡。
- 26 -
音乐性,也是中国散文在抒情表现方式方面的“特产”,在西方文学传统中,音乐性同样是较为稀缺的元素。中国古代散文是相当重视语言的音乐性的。我们看韩愈、欧阳修、苏轼、袁宏道、张岱等的散文语言,均表现出抑扬顿挫、音节变化、语调流转、优美和谐的音乐美。试看庄子《齐物论》中的语
言,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无形无状的风声写得有声有色、可触可摸,并且他以非凡超拔的想象力和对节奏、韵律的精妙体悟,描状出了风的高低、粗细、徐疾的各种声调,并汇合成了一曲美妙绝伦、荡气回肠的天籁。这天籁既如千军万马奔腾,“鼓气以势为美”,又似千万管弦繁奏,最后归于“希声窈渺处”。此外,还应看到,散文语言的音乐性虽包含排比对偶但不等于排比对偶,就现代散文的语言来说,音乐性更在于句子的长短参差,状物的形神兼备,行文的流转自如。
中国散文抒情表现方式上有着诸多特点,但无不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底色。重感悟、重生命体验的东方思维方式,讲究和合之美、推崇天人合一、诗化人生的审美趣味,构造特殊、有诗性品质的汉字,都对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梳理和阐释必须置于这样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
(摘编自陈剑晖《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抒情文学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却忽视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
B. 中国散文根本立足于“感物”,是中国散文在抒情方式上不同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C. 中国古代散文都写得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在理中,“文”和“笔”达到高度统一。
D. 文章从缘情于景、气韵、音乐性等方面着重阐释中国散文的民族性及其审美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指出中国文学的抒情特点,再论证中国散文的抒情特点,其逻辑思路是由一般到特殊。
B. 文章在论证中国散文在抒情表现手段上十分重视气韵时,用西方散文重“笔”轻“文”作对比。
C. 文章细致评述庄子《齐物论》语言上的特点,是为了更有力地论证中国古代散文重视音乐性。
D. 选文末段对论题作了拓展,论证了中华民族文化在文字、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上的独特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侧重“言志”或侧重“缘情”,中国抒情文学都寄寓着家国情怀和道德理想,这与中国抒情文学的抒情立场有关。
- 26 -
B. 中国散文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倾向于委婉、曲折、含蓄,追求“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境界,这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底色。
C. 散文创作需要重视气韵,否则,作品会不可避免地质胜于文,虽厚实、明晰,但会有欠雅致优美、缺氛围情调的弊端。
D. 不仅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散文语言的音乐性,句子的长短参差,行文的流转自如也可以增强散文的音乐性。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却忽视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错。原文说“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并不等于说“忽视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
C项,“中国古代散文”范围扩大。文中说“无一例外都……”显然是特指上文所列举的例子,并不泛指(所有的)“中国古代散文”。
D项,选文着重阐释的是“中国散文抒情传统”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中国散文”。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论证了中华民族文化在文字、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上的独特性”错。选文末段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散文的抒情特点具有民族性的原因。并未拓展论题去论证文字、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的独特性。
故选D。
【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质胜于文…‘厚实、明晰’”这一推断结果错误。散文创作如果不重视气韵,作品会有“欠雅致优美,缺氛围情调”的弊端,但不一定会“质胜于文”,也未必会“厚实、明晰”。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数据时代,财产内涵与范围已发生变化,财产不再限于有形物体,也逐渐包括一些网络虚拟物品。一般来说,虚拟财产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以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电磁数据的形式呈现;其二,不同于有体物形式的财产,并不真实地处于所有者控制之下,而是借助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是基于第三方协助管理之上的间接占有;其三,具有相对独立性,有独立于其他网络资源或现实财产的价值,不具独立价值的数字形态财产只是现实财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虚拟财产;其四,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独占性,网络虽是没有疆界无法独占的,但储存于网络中的数据、信息却可以独占享有。虚拟财产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蕴含着不容忽视的精神价值。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 26 -
201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其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明确了虚拟财产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将之正式纳入我国法律的保护范畴。在此之前,我国与虚拟财产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并不存在,因此早些时候,面对虚拟财产纠纷,公安、司法机关因不明确其具有财产属性而往往不予受理。此次通过的《民法总则》,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意义重大,填补了我国法律在虚拟财产保护问题上的空白,明确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迈出了对虚拟财产进行保护的第一步。当然,这一规定仍属于概括式、宣示性的立法模式,在解决具体争议时,还不能够将之作为直接依据。对虚拟财产的内容应当如何认定,又如何进行法律保护,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司法实践来探索,从而切实有效地保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蒙宝盆《虚拟财产定性及保护规则的立法建议》)
材料三:
流量经济时代,微信公众号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并通过品牌营销、广告代理等内容输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其运营中,与之相关的各种新类型纠纷也屡屡出现。日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全国第一起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退伙财产分配案件。
2016年,赵某与尹某、袁某、张某四人共同设立了微信公众号“A”,以赵某个人名义注册,并开设银行公共账户,四人分别或联合署名发表文章,年收入达300多万元。2017年7月,四人产生分歧,赵某自行修改了账户密码,导致公众号的合作运营无法继续。因此,三名合伙人诉至法院,要求对已有收入进行分配,涉案公众号由被告赵某继续运营,被告按微信公众号价值折价补偿原告。
法院审理后认为,涉案公众号有自己的标识、栏目架构及运营理念,有别于运营平台及其他网络用户,具有独立性、可支配性及商业盈利价值,属于网络虚拟财产。同时,考虑到虚拟财产与一般资产不同,经过反复讨论后,法院请专业机构对涉案公众号进行价值评估,同时综合涉案微信公众号的概况、发展历程、影响力和传播力、收益预期及运营方投入的智力和劳动成本等多项因素,酌定该微信公众号至各方合伙关系终止时的市场价值为340万元,鉴于该微信公众号之后由被告继续运营,判决被告赵某向三原告各支付折价补偿款85万元,同时支付合作期间稿酬、分红及平台收入等。
(摘编自《共同运营公众号如何分割收益?》
4. 下列不属于虚拟财产的是一项是
A. 上传到博客或QQ空间的个人照片和原创文络游戏的账户,以及购买的游戏装备和游戏道具。
C. 在QQ平台上注册的个人账号,及该账号的QQ等级。
D. 在某平台上经营的网店和个人支付宝账户内的资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6 -
A. 虚拟财产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而衍生的一种新型财产形式,不仅存在于网络世界,也与民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
B. 信息化时代,保护虚拟财产的要求日益迫切,《民法总则》的出台给解决虚拟财产纠纷带来了曙光,公安、司法机关因此开始立案受理虚拟财产相关案件。
C. 虚拟财产可能牵涉多方利益,因此处理其利益分配需要界定清楚财产所有者之间、网络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利益权属关系以及相关法律责任。
D. 有别于现实财产,虚拟财产难以真实、准确地将现实价值反映出来,为提升评估的准确性,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并综合多种因素来认定其市场价值。
6. 请结合材料,分析首起公众号纠纷案裁决在推进虚拟财产法律保护方面的意义。
【答案】4. D 5. B
6. 认定了微信公众号具有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对虚拟财产的内容作出界定;②评估了微信公众号的市场价值,探索虚拟财产价值评估的方案;③保障了微信公众号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推进虚拟财产的司法实践,为此后该类案件的裁判提供参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根据 材料一“不具独立价值的数字形态财产只是现实财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虚拟财产”可知,支付宝账户内的资金是以现实货币为基础的,不具有独立于现实财产的价值,不属于虚拟财产。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B项,公安、司法机关立案受理虚拟财产纠纷案件不是在《民法总则》出台后才开始,之前只是因不明确其具有财产属性而往往不予受理,并非完全不受理。
故选B。
【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请结合材料,分析首起公众号纠纷案裁决在推进虚拟财产法律保护方面的意义。
结合“法院审理后认为,涉案公众号有自己的标识、栏目架构及运营理念,有别于运营平台及其他网络用户,具有独立性、可支配性及商业盈利价值,属于网络虚拟财产”可概括出“认定了微信公众号具有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对虚拟财产的内容作出界定”;结合“同时,考虑到虚拟财产与一般资产不同,经过反复讨论后,法院请专业机构对涉案公众号进行价值评估,同时综合涉案微信公众号的概况、发展历程、影响力和传播力、收益预期及运营方投入的智力和劳动成本等多项因素,酌定该微信公众号至各方合伙关系终止时的市场价值为340万元”可概括出“评估了微信公众号的市场价值,探索虚拟财产价值评估的方案”;结合“鉴于该微信公众号之后由被告继续运营,判决被告赵某向三原告各支付折价补偿款85万元,同时支付合作期间稿酬、分红及平台收入等”可概括出“保障了微信公众号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推进虚拟财产的司法实践,为此后该类案件的裁判提供参考”。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
四三年间,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进攻顺利,占领了许多岛屿。日本船只损失严重,几乎守不住太平洋上的阵地,乃企图贯通中国南北、联络南洋交通线和摧毁美国空军基地,用主力部队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发起了多次战役。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都进行了抵抗,但兵力损失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肆行轰炸,人们只能疏散开来,一步一步地走向较为安全的地方。
- 26 -
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明仑大学学生社团的抗日救亡活动此时更加频繁。嵋和玮正在讨论紧张的时局。玮道:“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听几位先生说,教育部建议迁校到西康。”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三八年迁到昆明,后来又疏散到乡间,总是藏,总是躲!”玮有些激动,过了一会儿,又说:“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那一带所谓瘴气就是疟疾,非战斗减员很多,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他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才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是血脉相通的。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他俩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孟弗之披衣坐起,倾听着脚步产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清石板路面在喘息。他想起北京沦陷时撤军的脚步声。这是不同的脚步声,这是开赴前线。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第二天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教务会,讨论迁校计划。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就在路边房檐下站了片刻。雨势愈猛。一时雨毕,二人走出,迎面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讨论了两件大事。秦巽衡介绍了当前的形势,说教育部已经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后一个问题大家意见一致,国难当头人人有责。但大家心头却很沉重,战争一天天逼近,他们要送自己的学生奔赴战场,没有退路。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藏什么。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战争;一个拳头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有人说,现在世界战局已经明朗,盟军反攻加速,再坚持一阵,也许能渡过危机。另一个谨慎地说,万一有变就不好了,藏到平安的地方教学可以较为安心,也可以保存元气。也有几位先生主张搬迁,只是担心西康文化落后,不很合适。
- 26 -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藏起来,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环视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以写实的笔法介绍战局的变化、日寇的猖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宏大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作品厚重的史诗般的质感。
B. 小说两次写聆听脚步声,巧妙地实现了场景和人物的转换,“沉重”既写出听者内心的震撼,也暗示了将士们将有去无返。
C. 小说以掷地有声的话语、刚劲的秋风和开阔的画面结尾,不屈的民族精神令人振奋,也让作品充满了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D. 小说以凝重的笔调叙写战火逆境中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语言典雅洗练,特别注重营造氛围和意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8. 文中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围绕“藏”字构思,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答案】7. B 8. ①巧妙的视角。借助孟、秦二人的视角,展现难民流离之苦,表现他们的悲悯情怀。②环境的映衬。写深秋寒冷、鸟儿惊飞,渲染出凄凉肃杀的气氛。③点面的结合。既有群体描写,又有个体描写,全景式地展现战时人们的苦难。④多感官的描写。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营造凄冷压抑的氛围,使人身临其境。⑤短句的运用。一个短句一个特写,镜头组接带给人强烈的震撼。
9.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
- 26 -
时代背景。“藏”字写出国难当头、时局紧张,人民颠沛流离的现实环境。②紧扣中心事件展开叙事。围绕学校搬迁问题叙写故事,使情节集中紧凑。③塑造了青年学子、大学教授等人物群像。有人选择“藏”,表现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有人选择“不藏”,表现出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④展现了作品的主题。在藏与不藏的矛盾中,展现知识分子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抒发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暗示将士们将有去无返”错,无中生有。小说只是通过描写“沉重脚步声”表现当时局势的严峻。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鉴赏写作技巧,并联系上下文分析语段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画线句是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教务会途中遇雨,躲在房檐下看到的难民逃难的场景,通过二人的视角展现难民流离之苦,表现他们的悲悯情怀,构思巧妙。
这段描写表现的是难民的悲惨,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是群体描写,“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则是个体描写,这样就能够全景式地展现战时人们的苦难。
除了正面直接描写难民,文段还采用了环境描写来衬托他们的凄惨。“寒风扑面,是秋已深”“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首尾的两处简短的环境描写渲染出凄凉肃杀的气氛,使得画面感更强烈,感染力更强。
这段描写还采用了多感官描写,“寒风扑面”是触觉,“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是视觉,“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是听觉,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营造凄冷压抑的氛围,使人身临其境。
另外从句式上看,多用短句,“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一句一个特写,镜头组接带给人强烈的震撼。
【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小说构思的妙处。小说的构思,具体来说就是表现小说主题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表现主题的构思妙处,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从表现手法上来说,主要有: (1)小说的线索及其结构(单线结构、双线结构)。(2)小说的叙述顺序,如顺叙、倒叙、平叙等,次的指插叙、补叙等。 3)悬念与伏应。 (4)铺垫与衬托等。题目是,小说围绕“藏”字构思,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从展示背景及环境的角度看,为何要“藏”?文章围绕“藏”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如第二段“四三年间,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进攻顺利,占领了许多岛屿……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都进行了抵抗,但兵力损失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肆行轰炸,人们只能疏散开来,一步一步地走向较为安全的地方”,第三段玮与嵋的对话,“玮道:‘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听几位先生说,教育部建议迁校到西康。’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三八年迁到昆明,后来又疏散到乡间,总是藏,总是躲!’”,“藏”字写出国难当头、时局紧张,人民颠沛流离的现实环境。
从情节上来看,主要故事情节是围绕学校搬迁的问题展开的,如“会上讨论了两件大事。秦巽衡介绍了当前的形势,说教育部已经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藏什么”“有人说,现在世界战局已经明朗,盟军反攻加速,再坚持一阵,也许能渡过危机。另一个谨慎地说,万一有变就不好了,藏到平安的地方教学可以较为安心,也可以保存元气。也有几位先生主张搬迁,只是担心西康文化落后,不很合适”。围绕“藏”的问题来写,紧扣中心事件展开叙事,使情节集中紧凑。
从人物塑造来看,围绕对“藏”的看法,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如学生代表玮的看法“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三八年迁到昆明,后来又疏散到乡间,总是藏,总是躲!”“真是壮烈。这才是男儿死所!”,通过关于“藏”的看法塑造了青年学子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又比如教授们对于“藏”的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藏什么”“有人说,现在世界战局已经明朗,盟军反攻加速,再坚持一阵,也许能渡过危机。另一个谨慎地说,万一有变就不好了,藏到平安的地方教学可以较为安心,也可以保存元气。也有几位先生主张搬迁,只是担心西康文化落后,不很合适”,展现出知识分子们的文华传承的使命感和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从主题上看,对于学校搬迁问题,无论“藏”与“不藏”,都表现出知识分子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作品围绕“藏”与“不藏”的矛盾展现了作品的主题,抒发赞美和崇敬之情。
- 26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受谷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成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谷梁义。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后复转在涿郡,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B.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C.
- 26 -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D.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之随时听候诏令,优异者待诏于宦者署,以备顾问。
B. 六艺,六种儒家经书的统称,此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意思相同。
C. 谷梁,注解《春秋》的典籍,与公羊、左氏合称“春秋三传”,问世最早,汉时受到推崇。
D. 乞骸骨,简作乞骸,使骸骨得以归葬于故乡,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歆学识渊博,才能卓然。他通《诗》《书》,贯六艺,精数术,撰《七略》,校经传,被成、哀二帝器重。
B. 刘歆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研究《左传》时,他师从尹咸及丞相翟方进,并引用传文解释经典,独辟蹊径。
C. 刘歆治学严谨,坚持己见。他认为左氏比谷梁、公羊更能接近孑L子的意旨,连父亲也不能把观点强加于他。
D. 刘歆直言遭祸,图身自保。他因言辞得罪师丹等人请求离开朝廷,任河内太守时,又请求徙守五原以避祸。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2)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l)各位博士有的不肯与刘歆答辩,刘歆于是给太常博士发文书,责备他。
(2)刘歆因此触犯了掌权的大臣,被很多儒生诽谤,他担心被诛杀,便请求出京补任地方官吏。
【解析】
【1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正确断句为: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其中,“试左氏可立不”的“不”字与“立”字同属于“试”的内容,不能断开,排除B项;“欲以杜塞余道”的“余道”是“杜塞”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谷梁“问世最早”错,原文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可见《谷梁传》问世并非最早。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请求徙守五原以避祸”错,原文是“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以避祸”文中无此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或,有的;置对,答辩;因,于是;责让,责备。(2)由是,因此;忤,触犯;讪,诽谤;出,出京。
- 26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6 -
刘歆字子骏,年轻的时候因为精通《诗经》《尚书》,擅长写文章被汉成帝召见,在官府等待诏令,官任黄门郎。河平年间,奉旨与父亲刘向主持校勘皇家书籍,讲解《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书的注解,对于诸子学说、诗赋、算数、医术,没有他所尚未研究到的。汉哀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大司马王莽举荐刘歆作为皇家宗室的才华与品行,官任侍中太中大夫,又升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常常受到皇帝的宠信。并且主持讲解《五经》的工作,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刘歆搜集了有关六艺的丛书,并替它们分类,写成了一部书名为《七略》。刘歆和刘向开始都致力于研究《易》。汉宣帝时,朝廷命刘向讲授《春秋谷梁传》。十余年后,刘向已经对其熟习不过。到了刘歆校勘皇家书籍的时候,看见了古文(也就是篆书的)《春秋左氏传》,非常喜欢。当时的丞相史尹咸擅长研究《左传》,和刘歆共同校勘经书的注解。刘歆曾经跟从尹咸和丞相翟方进学习,(研究左传主张)问疑而质证经传的主旨。一开始的《左传》多是古字古言,研究者的注解只是训诂字义而已,到了刘歆研究《左传》,则引用左传的文字来解读春秋经,互相阐发主旨,从此字义、章节、句读、主旨才开始完备。同时,刘歆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沉着冷静而有谋略,他们父子都喜好研究古典,博闻强识,远超世人。刘歆认为左丘明的喜好与憎恶与圣人相同,曾经亲自见到了孔夫子,而《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公羊高、谷梁赤是在孔子亲授之七十二贤之后,依靠传闻而得知的圣人言论的和亲身见到的,它们的详尽程度不同。刘歆数次以此驳难刘向,刘向不能非难、反驳他的观点,然而仍然坚持《谷梁传》的主旨。汉哀帝令刘歆和《五经》博士讲解论述左传的大义,诸位博士都不支持他的建议,刘歆因此把左传这部书移交太常博士管理,责备那些五经博士。说:“圣上明确下诏,考察《左传》是否可以立于学官,派遣近臣奉旨执行命令,将以此辅助微弱的正统之学,与几位君子齐心协力,希望能将废弃的遗留下来的书籍传承不绝。如今就不是这样了,大家固步自封,不肯试行,企图阻塞我的道路,实在是君子所不能容忍的。”他的话很激进,诸位儒者都很怨恨他。当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因为刘歆移书上疏而深深地自责,希望能告老还乡。到了儒者师丹做大司空的时候,也大怒不已,上奏朝廷说刘歆破坏了旧的规章,非难毁弃了先帝所立下的典范。皇上说:“刘歆想要弘扬儒家之道,怎么能以为是非难和毁弃呢!”刘歆因此得罪了执政大臣,被众位大儒所讪谤,他害怕被杀,请求出任补官,任河内太守。因为皇家宗室不适合在三河以外的地区做官,改为镇守五原,后来又转为涿郡,一共做了三郡的太守。数年之后,因病免官,重新做官又做了安定属国的都尉。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二)①
苏轼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注]①与可,即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善画竹,元丰二年(1079年)卒于陈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善画竹的文与可如今已离世,再也没有人画出这样的竹子。
B. 颔联写谁用像春天蚯蚓一样软的毛笔,把竹子画成了风中的柳条。
C. 颈联写文与可画竹的艰辛,瘦弱的身体攀爬悬崖,还会遇到蛟蛇。
D. 尾联以问作结,慨叹不知到何时才有高手画出像这幅画中的竹子。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C 15. ①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②对文与可精妙的画技和高洁的人格的赞美之情;③对无人能再画出瘦节霜竹的遗憾惋惜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颈联写文与可画竹的艰辛,瘦弱的身体攀爬悬崖,还会遇到蛟蛇”错,颈联句意:你看那幅画里,陡峭的山崖之上,清瘦有节的野竹,好像蛟蛇在游走。
故选C。
- 26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若人今已无”,像文与可这样善画竹优秀的画家如今已经没有了,直接抒发了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四句,描写文与可用软笔画竹,竹子在陡峭的山崖上如蛟蛇游走,画出了竹的神韵,而画如其人,竹子的清高正是画者自身高洁人格的寄托,表达了对文与可精妙的画技和高洁的人格的赞美之情;“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慨叹不知到何时才有高手画出像这幅画中的竹子,表达了对无人能再画出瘦节霜竹的遗憾惋惜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诗经·氓》中体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却三心二意对比鲜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苟子认为笔直的木材制作成车轮之后就“________”,然后进一步设想木材“________”也不会再变直了。
(3)《论语·学而》中表明君子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也不生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答案】 (1). 女也不爽 (2). 士贰其行 (3). 其曲中规 (4). 虽有槁暴 (5). 人不知而不愠 (6). 不亦君子乎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爽”“贰”“有”“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 ,每件紫砂陶制品都是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的 步骤制作完成的。用这种技艺制作的宜兴紫砂陶成品,大多是以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作为上品茶具,( ),因此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的陶刻是由诗文、金石、书画等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完美结合而成的,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____。但由于紫砂制陶的原料是一种稀缺矿产资源,目前已被过度开发和滥用,加之紫砂制陶精品越来越少,如何 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一无二 繁冗 融合 传承 B. 独占鳌头 繁冗 契合 继承
C. 独占鳌头 繁复 融合 继承 D. 独一无二 繁复 契合 传承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
B. 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
C. 其透气性良好,茶之色香味能使人尽享
D. 它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透气性良好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宜兴紫砂陶用这种技艺制作的成品,大多是以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
B. 用这种技艺制作的宜兴紫砂陶成品,大多是以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
C. 用这种技艺制作的宜兴紫砂陶成品,以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
D.
- 26 -
宜兴紫砂陶成品以这种技艺制作的茗壶为代表性物件,其制器物件拥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独占鳌头:古称中状元。后比喻占首位或获得第一名。此处指紫砂陶制作技艺在民间传统制陶技艺中无人能比,应选“独一无二”。
繁复:指繁多复杂。繁冗:指繁琐庞杂,繁杂冗长。此处指紫砂陶制作步骤,应用“繁复”。
契合:符合,投合。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此处指陶刻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符合,应选“契合”。
传承:指对学问、技艺、教义等师徒间的传授和承继。继承: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此处指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应选“传承”。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括号前是“作为上品茶具”,因此括号中以“其”或“它”字与其衔接最恰当,排除A项;
C项,“茶之色香味”偷换主语,导致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C项;
D项,分句间因果关系错误,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 26 -
A项,“宜兴紫砂陶用这种技艺制作的成品”语序不当;“大多是以……为代表”句式杂糅;
B项,“大多是以……为代表”句式杂糅;
D项,“这种”前缺少介词“用”。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对疲劳的解释,人们有不同的理论观点。疲劳物质累积理论认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内会逐渐积累起一种疲劳物质一乳酸,由于乳酸分解后会产生液体,劳动者持续劳作,这种液体就会不断增加,血液来不及将它带走,它滞留在肌肉组织中,使肌肉肿胀压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疲劳感就产生了;若紧张劳动后能及时休息,①____,疲劳也就慢慢解除了。力源消耗理论认为,人劳动时需要不断消耗能量,而人体的能量供应是有限的,不断消耗,一种可以转化为能量的能源物质肌糖原就来不及加以补充,失去平衡,人体就产生了疲劳。②____,劳动过程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发生变化,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功能,即保护性抑制,让人因感到疲劳而停止劳作,不致使肌肉组织过度消耗而受损。所以,疲劳可能是人体内疲劳物质累积过快而不能被及时带走造成的,也可能是③_____,也可能是中枢神经为自卫而产生保护性抑制造成的。
【答案】 (1). ①它(这种液体)就会被血液带走 (2). ②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理论认为 (3). ③人体的能量供应与补充失衡造成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 26 -
第一空,是关于“疲劳”的第一种解释,疲劳物质累积理论。根据前文“血液来不及将它带走,它滞留在肌肉组织中,使肌肉肿胀压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疲劳感就产生了”“若紧张劳动后能及时休息”以及后文“疲劳也就慢慢解除了”可知,此处应是仿照“血液来不及将它带走”,而内容与之相反即可,故可填写“它(这种液体)就会被血液带走”;
第二空,是关于“疲劳”的第三种解释,根据后文“劳动过程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发生变化,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功能……”可知,这种理论认为疲劳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故可填写“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理论认为”;
第三空,此处是针对第二中理论而进行总结的,根据前文“一种可以转化为能量的能源物质肌糖原就来不及加以补充,失去平衡,人体就产生了疲劳”可知,此处可填写“人体的能量供应与补充失衡造成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为了倡导多边主义,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2019年11月5日- 10日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又一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此次进博会,共有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多家企业参加企业展,超过50万名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交易采购若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第一届增长23%;为期3天的供需对接会上,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进行了多轮“一对一”洽谈,达成成交意向2160项,远超第一届。
【答案】2019年11月上旬第二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吸引了许多国家及企业参加,取得的成果远超上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这是一段新闻报道。第一句是介绍本次新闻的主要事件、目的以及意义的,概括出主要事件即可,根据“2019年11月5日- 10日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可将主语换成“进博会”,故压缩成“2019年11月上旬第二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第二句是介绍此次会议的参展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以及企业数、采购商数量的,可压缩为“吸引了许多国家及企业参加”;第三句是介绍成交情况的,根据“比第一届增长23%
- 26 -
”“远超第一届”,可压缩成“取得的成果远超上届”。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带一路,互联共享。(中国标语)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德国谚语)
如果你想走的远,你就一起走。(非洲格言)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世界发展需要合作
中国人常讲“朋友多了路好走”,德国人会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阿拉伯人会说“独行快,众行远”……放眼全球,交朋友这件事在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要。
孟子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合作是友谊的纽带,代表着一种和谐与默契,一种荣辱与共的决心。和平不仅是战争过后的风平浪静,亦是握手言和后达成共识的共赢。
握手具有很多含义。有时是俩人相互认识时的点头之交,企业间达成合约到国家之间握手言和。握手将双方连系在了一起,手指相扣,心意相通。而有时握手却是赢家与输家最后的会晤,是妥协方与提案方草草的收尾,这时的握手,仅是一种认知,一种默许,一种不甘。
人们总说:“世上没有绝对的朋友,有的只是利益一致与否。”抱着这样的心态其实未免太过狭隘,有得利一方则必有失利一方,这样一来双方便玩起了“零和游戏”,总有人要为此失败,也总有人戴上桂冠。在不惜一切手段谋取他人利益的同时,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样做是否能让自己发展长远,而不会之后落败于他人手中呢?
在当今世界,零和已经为上个世纪的遗物,真正能让世界各国摒弃零和的,是合作,是以一种更加宽广的心态与他人握手,以一颗真心实意提出合作,达成共赢。
孔子曾提出过“为政以德”的观念,在那时便强调以暴制暴的不可取与以德服人的长久性。仁德之心便是告诉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对待他人,不计较小利小弊,目光长远。方能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宽容的合作姿态,必将带来更多的朋友,而非表面曲意逢迎背后捅刀的敌人。美美与共,合作共赢,每个国家都会在合作中得利,因而也会多付出一份真心,世界方能真正是和平而充满欢笑的的大家庭。
- 26 -
就在昨日,进口博览会于上海开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态度--开放与合作。共赢成为热点话题使人人深思,合作的意义与共赢优于零和的方面;人们震惊于从共赢中所能带来远超于一纸合约的巨大利益,还未从一加一大于二的震惊中缓释过来,便已尝到了合作共赢的甜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将中国比作大海。如大海般广阔,如大海般平静,亦如大海般包容。只有在这样的舞台上,才能上演合作共赢的完美乐章,握手时人们脸上才会洋溢起真正的幸福和笑意。
当今世界早已不再是奴隶和奴隶主的世界,也并非操控者与被控者的监狱与手铐,而是真正起舞的地方;不是一支独舞,而是交谊的圆舞曲弥漫于舞池之上,流淌于人们紧紧相握的双手之间,融化在人们的眼角与嘴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都是标语、谚语或格言,共有三则。第一则是中国标语,“一带一路,互联共享”,“共享”是新时代的重要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早在 2000 多年前,庄子就说过“万物与我为一”,如今的世界将进入“万物互联”
的时代,那么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也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合作,共享文明。中国的“一带一路”正是此种思想的最好的实践。第二则是德国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是的,当今世界,由于互联网、高铁等的飞速发展,人与人的距离变得不再遥远,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合作平台,构建关系网络,推动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形成。第三则是非洲格言“如果你想走的远,你就一起走”,也是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就找到了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即“合作”“共享”。
参考立意:
1、互联共享,合作双赢;
2、人类命运共同体,缔造共同的美丽;
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4、智能时代的合作智慧。
- 26 -
结构示例:题目是《世界发展需要合作》。开头概述中国、德国、非洲谚语,再引用孟子的话,引出观点。阐释“握手”的多重内涵,分析“零和”的根源。当今世界,真正能让世界各国摒弃零和的,是合作,是以一种更加宽广的心态与他人握手,以一颗真心实意提出合作,达成共赢。再以孔子的“为政以德”引出宽容合作才是正确选择。然后以进口博览会为例,论述中国合作共赢的态度。再以习主席的话佐证合作的美好和意义。最后呼吁,当今世界早已不再是奴隶和奴隶主的世界,也并非操控者与被控者的监狱与手铐,而是真正起舞的地方;不是一支独舞,而是交谊的圆舞曲弥漫于舞池之上,流淌于人们紧紧相握的双手之间,融化在人们的眼角与嘴角。
参考素材:
1、回望历史,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联结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如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这承载着沿途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梦想,迎合了全球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2、白云同意和微风分享蓝天,成就了天空的变化多姿;鲜花同意和小草分享土地,成就了山野的亮丽风光;江河同意和小溪分享大海,成就了大海的波澜壮阔;大地同意和万物分享阳光,成就了世界的勃勃生机。
3、从“四大发明”到“神七”飞天,从“蒸汽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从茹毛饮血到高度文明,试问:如果世人不彼此分享科技成果,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蔡伦的造纸术就不会被推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不会流传下来……一切都会随着历史的脚步而湮没,不留下任何痕迹。世界谈何发展,社会谈何进步?
4、有句话说得好,“你是我的对手,但不是我的敌人”。在体育赛场上,你只有拥有对手,才会抛弃懒惰,不断奋进,勇攀世界纪录的高峰。商场也并非你死我活的战场,即便是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共同开拓商业疆域、做大市场蛋糕的合作伙伴。就像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苹果与华为等,正是强劲对手的存在,彼此才不敢懈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
5、201 8 年 4 月,我国自然资源部首次公开大批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地质数据资料。本次公开的地质数据资料不仅包括我国根据最新数据所开发的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等各类专题资料数据,还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地质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自然资源部还首次公开了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的矿产地数据,也“自曝短板”,一并公开了不少有关我国地下水污染的数据资料。
- 26 -
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被称为“地球基因密码”,是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抗震救灾的重要参考信息,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相较于许多国家对其重要的地质资料“守口如瓶”,生怕引出一些对自身不利、不好应对的“麻烦”。我国这样公开,传递的信息显然非同一般。
6、“头腾大战”是指腾讯与今日头条间的矛盾冲突。201 8 年 3 月以来,腾讯因种种原因,多次对“头条系”产品进行了拦截和屏蔽。这一系列举动激起了“头条”的愤怒。作为回击,“头条”借助其在新闻传播上的优势,散布了大量谴责、声讨腾讯的言论。201 8 年 6 月 1日,腾讯以“头条系”产品涉嫌不正当竞争,对腾讯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为由,向法院正式起诉今日头条。面对腾讯发起的诉讼,“头条”也给出了最强硬的回应,立即以腾讯进行不正当竞争为由向法院提起了反诉。这一场“头腾大战”,从叫板互掐逐渐升级为“不正当竞争”的互诉之后,腾讯和今日头条纷纷宣称遭遇了“黑公关”并报案。即便在真相还未查明的情况下,但是同样的时间节点、针锋相对的暗指影射,不得不令公众怀疑这是两家公司又一轮的“较量”。“头腾大战”令人头疼,这让以“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为精神内核的互联网,只是看上去很美。
7、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
史潮流的。 ——习近平总书记
【点睛】名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 26 -
- 26 -
相关文档
-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0届高三上2021-06-0925页
-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2021-06-0929页
- 黑龙江省安达七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2021-06-0913页
-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2021-06-098页
- 黑龙江安达七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寒2021-06-0913页
-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九中学2020届2021-06-0914页
-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2021届高三上2021-06-0910页
-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2021-06-0912页
-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2021-06-0921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三中2020届高三2021-06-09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