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23 KB
  • 2021-06-09 发布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A) Word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菏泽市 2020-2021 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 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 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 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 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 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 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 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 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 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 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 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 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 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 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 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 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 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 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 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 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 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 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 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 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 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 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 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 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 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 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 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 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 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 2 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 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 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 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 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 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 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 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 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 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 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 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 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 术。 D. 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 美。 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3 分) A.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4 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 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 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 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 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 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 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 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 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 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 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 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 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 3 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 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 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 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 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 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 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 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 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 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 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 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 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 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 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 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 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 背景。 B.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 象。 C.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 垫。 B.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 弱。 C.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 D.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 类似。 8、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 微妙心理?(4 分) 4 9、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 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 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 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 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 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 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 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 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 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 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 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不得己也/ B. 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不得己也/ C. 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不得己也/ D. 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不得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 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 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 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 非同常人。 B. 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 唯才是举。 C. 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 供应食粮。 D. 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 掾属之职。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4 分)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4 分) 14、 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请用现代汉语 说明。(3 分) 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注】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春日田家 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一首前两句写绿色的桑树高高低低,与平坦的地势形成了参差之美,具有明显农家特征。 B. 第一首后两句描写江南春天雨后,新枝嫩叶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鸟鸣花繁的绚丽景 象。 C. 第二首纯用写实,从田间写起,先写黄雀,后写山叟,再写种树,最后写节气,娓娓道来。 D. 两首诗的内容都带有鲜明节令特点和地域特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 情。 16、这两首诗都写了农人的活动,在对象选择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乡村常见的声 音,表现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出琵琶女年 轻时容貌美丽、技艺超群。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宋文帝刘义隆本想取得“____________”般 的不世之功,却因为准备不足,北伐大军最终“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在一簇一簇瘦叶下生长根须,只 为了少向母体________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 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________。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 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 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________的间隙里。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石岩的缝 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的躯干扭曲着,旋转着,每一寸树衣上都结 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 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 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乎要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 的缆绳紧紧地缚住。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________。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吮吸 扼制 狭隘 凄凄艾艾 B. 吮吸 抑制 狭长 期期艾艾 C. 吸取 抑制 狭隘 凄凄艾艾 D. 吸取 扼制 狭长 期期艾艾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6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而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雄伟苍劲、 巍峨挺拔的参天松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受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 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③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④用适当的方式参 与和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⑤课本围绕“家乡文 化生活”为中心展开学习活动。⑥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使我们能够了解家乡的人和 物,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⑦让我们一起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 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1)语句:________修改:________(2)语句:________修改:________ (3) 语句:________修改:________(4)语句:________修改:________ 22、根据下面“从”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5 分)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篆文 从:会意字,甲骨文的“从”字,由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构成,像二人相从之形,本义为跟随。 例句: ①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④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左丘明《曾刿论战》) ⑤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蒲松龄《狼》) (1)上述例句中的“从”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序号)(3 分)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从”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一个包含“从”字的成语。(2 分) ①用本义:________ ②用引申义:________ 四、写作 (60 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饭馆(或食堂),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方,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某所饭馆(或食堂) 或许有着特殊的来历,或许留下了生命的印痕,或许展现着社会的新风,或许体现了时代的巨变。 请以“饭馆(或食堂)”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