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练案二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采菊东篱说到今
古 禾
自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金句横空出世,菊花就和东篱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此前居无定所、被屈原先生当作夕餐的“秋菊之落英”,终于在陶渊明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以后的诗人,再见菊花时,也总会想到它已名花有主,心有所属。比如唐代的元稹在表达对菊花的偏爱时,先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再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而诸如“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等以“东篱菊”称呼菊花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喜欢以花草自喻,托物言志,菊花在他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所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种不畏严寒、傲霜而生的品质,也让菊花跻身“花中四君子”之列。
菊花是高颜值的观赏植物,曾被誉为“芳薰百草,色艳群英”。观其外貌,其花型可分为翻卷型、莲座型、飞舞型、龙爪型等。是的,菊花都是一簇一簇的,重重叠叠,丝丝絮絮,环抱成团,正是这股向心力和“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品格,才成就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阔之美。当然,菊花的颜色也有多种,或“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或“孤丛色似霜”,都带着一种高冷范儿。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譬如“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宁可枝头抱香死”等。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即便秋天开花时“蕊寒香冷蝶难来”又能如何呢?和菊花气质颇相近的林黛玉曾问菊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然万物有时。有的喜欢在春天里争奇斗艳,就随它热闹吧。有的偏爱“凌寒独自开”,就随它去吧,何必非要“报与桃花一处开”呢?
- 7 -
在中国,因为菊花盛开的时节与重阳同步,所以在一些诗词里,菊花和重阳常携手并肩出现,重阳节也一直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宋代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赏菊大会,菊花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汉朝《神农本草经》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汉《西京杂记》中还有制作菊花酒的记载,菊花酒被当时的皇帝后妃们称为“长寿酒”,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今天,菊花茶仍是备受欢迎的清热降火饮品。
在书画和陶瓷等艺术作品里,我们也常常见到菊花风姿绰约的身影。菊花高雅幽静,低调又绚烂地开放在圆圆的盘子里,开放在精巧的杯盏上,开放在硕大的碗盆里,我们赞叹它繁复精细的纹路,它也终于放下“隐逸”之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皇家的家族徽章也是菊花纹,日本甚至被称为“菊花王朝”,菊花纹也被印在日本的护照上。有一种说法是,日本皇朝深受我国唐宋文化的浸染,推崇菊花的绝世之美和高洁之气。
一千年前,辛弃疾曾期待自家的新居轩窗临花,遍种竹梅菊兰,他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写道:“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直到今天,菊花的美艳,仍是令人喜欢的;菊花的药食价值,也是颇受肯定的。还是《红楼梦》中魁夺菊花诗的林黛玉说得好:“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选自《月读》,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吟咏菊花的诗句众多,有的描写菊花的颜色等自然属性,有的歌咏菊花不畏严寒、孤绝冷艳等内在品质。
B.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早把菊花写进诗词中的文人,此后才有了众多文人骚客托菊言志的诗歌。
C.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日本甚至被称为“菊花王朝”,菊花在中国古代文人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
D.在中国,重阳节一直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宋代举行一年一度的赏菊大会,辛弃疾曾期待自家的新居遍种竹梅菊兰。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它已名花有主,心有所属”“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
B.文章结尾引用林黛玉的诗句既巧妙回扣标题,又高度概括全文内容,自然收束文章,使文章余味无穷。
C.文中引用汉朝、唐朝等古诗文,使文章更有文学内涵,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文章提到日本对菊花的崇拜,说明中国菊花文化影响之长久。
D.文章围绕菊花行文,论及菊花的品质、价值,以及菊花与爱菊者的关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人和事。
- 7 -
3.(概括内容要点)菊花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4.请简要分析文中“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16分)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沈从文
- 7 -
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5.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7 -
A.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B.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因为作家沈从文作品描写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
C.水牛“懒洋洋地游着”,“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这是作者见到的十年前的凤凰,作者欣赏这种状况。
D.沈从文先生生前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这与他去世后老宅旧屋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6.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槌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咝”作响的。
B.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一句中,“下自成蹊”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C.文章重点记叙了沈先生的墓地以及黄永玉手书字体的碑文和沈先生自己的话,更加突出了沈先生对故土凤凰的热爱。
D.作者再次到凤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代之而来的是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这些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深沉的启示。
7.(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说:“这回又去湘西……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8.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作者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练案二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1
- 7 -
.B B项,“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早把菊花写进诗词中的文人”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仿佛此前居无定所、被屈原先生当作夕餐的‘秋菊之落英’,终于在陶渊明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分析可知,陶渊明不是最早把菊花写进诗词中的文人。第一段提到了屈原写的“秋菊之落英”。
2.C C项,“说明中国菊花文化影响之长久”有误,应为“说明中国菊花文化影响之深远”。
3.参考答案 ①文学价值;②观赏价值;③药食价值;④艺术价值(或装饰价值);⑤精神价值。
解析 通读文本,筛选出相关内容,如对“菊花在他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菊花是高颜值的观赏植物,曾被誉为‘芳薰百草,色艳群英’”“从某种程度上看……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等分析概括,菊花主要有文学、观赏、药食、艺术、精神等方面的价值。
4.参考答案 ①这句话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多,个人终会有所成长、有所改变。②“风霜严寒”比喻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磨难、逆境等。③“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是指长大后的自我改变。年轻时少不更事,容易争强好胜、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年龄渐长、阅历渐多后,渐渐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变得包容豁达、从容淡定。
解析 “风霜严寒”,从某种程度上看,比喻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磨难、逆境等。“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结合文本内容“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可知,是指长大后的自我改变。少年时候的意气、伶牙俐齿、自以为是,随着岁月的增长,慢慢变成了从容、淡定、大度等。语句主要讲随着岁月的变化,人在慢慢改变,不断成长。
5.A A项分析不当。作者十年前来到凤凰城,看到的、感受到的与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写的大致相似,沈先生早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不敢贸然动笔;十年后再到凤凰城,这里山水和民俗的变化让人心生感慨,忍不住要动笔写下来。
6.C C项,“更加突出了沈先生对故土凤凰的热爱”有误,应为“更加突出了沈先生的为人品格”。
7.参考答案 ①那条河依然存在,却失去了水牛的姿容;水变清了,看不见浮草;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自然状态的曲线不复存在了。②先生旧居因观瞻者的好奇心驱使,变得拥挤和熙攘。③原汁原味的湘西,染上了浓厚的经营意味,游客的不雅行为不堪入目。
解析 这句话出现在第二段的最后,那么答案应该在下文中寻找。可通过摘取关键词句的方法,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8.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②内容上,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城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现在的凤凰城出现了铜臭味和丑陋相,与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的凤凰城大不相同。
- 7 -
解析 这句话是作者再次来到湘西看到其发生的变化后发出的感慨。作者再次到凤凰城时,笔下的凤凰城少了初识时的惊喜,多了铜臭味和丑陋相,引发了作者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这些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深沉的启示。所以这句话在内容上以问句作结,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引人深思;结构上,尾段的作用主要是和前文的关系,如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城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
- 7 -
相关文档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2021-06-095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2021-06-095页
- 2019届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98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2021-06-096页
-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2021-06-098页
- 2018届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9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 2021-06-096页
-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2021-06-0917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2021-06-095页
-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2021-06-0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