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课后练习课时作业含答案
《沁园春 长沙》课后训练试题
课内同步
一、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课外延伸
一、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约派的风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次第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尤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三、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现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C.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盼望出发和到达,表现了海员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D.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抒情诗,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四、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相关练习
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ē)遏(è)
C、漫江(满)寥廓(liáo)挥斥(斥责)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5、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课内同步---答案: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外延伸参考答案:
一、1.A2.D
二、1.C2.A
三、B
四、B
相关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1、C2、C3、C4、D5、(1)C(2)C(3)D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后训练习题
问题1.郭沫若《女神》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堪称当时诗坛一绝。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想象的运用。
问题2: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问题3: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问题4: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问题5: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6:“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问题7: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问题8: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忱,郭沫若以饱蘸激情的如椽之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中。那么,在这首诗中的内涵是什么?
问题9.《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句式运用上有何特点?
问题10.有人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应景即兴诗”,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11.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
问题1: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笼罩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诗中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显示出自然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接下来,诗人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想到地球、日月星辰,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想到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抒发的是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
问题2:
参考: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参考: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问题3:
参考: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景: 白云怒涌 情:毁坏 创造 努力
洪涛滚滚 赞美
问题4:
参考: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问题5:
参考: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问题6:
参考: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问题7:
参考:(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问题8
明确:“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气势磅礴,力量万钧,展示消灭旧事物的豪迈气度,和五四要求“扫除旧的一切”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努力、毁坏、创造、滚滚洪涛”表现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问题9.【明确】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表明这首诗在形式上也是与崇高美的特征相适应的。
问题10. 同意。本诗从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过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问题11.参考答案: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红烛》课后训练习题
1、“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的含义一样吗?
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为何以“红烛”为题?
4、《沁园春长沙》《站在地球上放号》《红烛》《致云雀》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结合作品说明。
5、结合本单元的诗歌,谈谈“意象——形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6、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7、《红烛》第一节,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
8、全诗有几次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形式与内容)不一样。第一个灵魂,用了比喻,是蜡烛的灵魂与思想,是指蜡烛的牺牲、奉献精神。第二个灵魂,是指世人的平庸思想,意思是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打破束缚与无形的监狱。
2、(重要词语解释,形式与内容)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牺牲自己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
用了拟人手法,“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幸福他人、世界光明的原因。
用了比喻的手法,耕耘是过程,有了耕耘、努力、付出,自然就有收获、硕果。人们要多耕耘、付出,才有收获与丰收。
3、(形式与内容)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话,写了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快乐的精神。红烛不是光写蜡烛,是在写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境界,耕耘自然有收获。
4、同:都展示了青春的激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异:《沁园春 长沙》则是慷慨激昂的风格。通过眼前的景物与回忆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展示伟人主宰世界的伟大抱负。《站在地球上放号》风格是雄奇奔放。通过夸张与排比等形式展现诗人要打破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抱负。《红烛》用了象征手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人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致云雀》用了象征手法,云雀象征浪漫主义风格明显。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
5、如“红烛——自我牺牲、创造光明的形象——满腔热情的歌颂”;“云雀——快乐向上的形象——歌颂青春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6、“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7、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用的是象征的手法。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8、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2、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后训练习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古诗中有“_______________”,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_______________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而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看来花虽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_______________。
( ),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本应_______________的,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杜鹃花中杜鹃啼 花枝招展 附会 甘拜下风
B.杜鹃枝上月三更 花枝招展 附和 自惭形秽
C.杜鹃花中杜鹃啼 姹紫嫣红 附和 甘拜下风
D.杜鹃枝上月三更 姹紫嫣红 附会 自惭形秽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B.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C.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从浅水湾头传自山边。
D.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从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杜鹃这种鸟从情感上说,还是非常可怜的
B.杜鹃这种鸟从认知上说,是很与众不同的
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
D.杜鹃这种鸟在生存学上,是很懂得借力的
4.将下面的句子化成三个单句。
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C.惊异于/薄壁那边
D.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二)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城 市
昌 耀
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
(2)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游子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沈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1)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处境如此艰险,自然顾不得家园,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C.本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D.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着无法摆脱的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这些复杂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便有所流露。
(2) 诗人在第二节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D
【解析】本段强调的是杜鹃鸟夜啼,所以“杜鹃枝上月三更”更合适。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不用于花本身。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和下文各色杜鹃花相应,选用“姹紫嫣红”。附会,指把不相联系的事物说成有联系。附和,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大多用于贬义。结合“花虽谢而鸟未亡”“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等分析可知,选用“附会”。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甘拜下风: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结合“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自惭形秽”。故选D。
2、【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缺少“正是”的宾语;“便”表示的逻辑关系不能与前文相应。C项,“便”表示的逻辑关系不能与前文相应;“从浅水湾头传自山边”不合逻辑。D项,“我从浅水湾头”,表来源的“从”改成表处所的“在”,才能与后文建立顺畅的逻辑关系;“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不合逻辑。
3、【答案】C
【解析】A项,强调杜鹃鸟的可怜;B项,主要讲杜鹃鸟认知的与众不同;D项,主要讲杜鹃鸟懂得借力等。综合分析,C项更合适。
4、【答案】昌耀的《河床》采用了辐射性的构思。它采用了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
【解析】长句变单句(短句),要求先明确这个长句子的主干内容“《河床》……塑造……形象”,再将状语部分“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拆成两个短句。
5、【答案】D
【解析】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二)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1)【答案】A
【解析】A项“夸张”应该是“拟人”
(2)【答案】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解析】此题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全诗,找到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词语,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1)【答案】B
【解析】B项,第三节并没有否定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而是愁上加愁。
(2)【答案】①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②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③游子对家园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
【解析】诗人吟唱蜘蛛等各有其家,实际指自己的家园正在荒芜,从而巧妙回答上文设问,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通过对比,表现出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家园的荒芜,与自身处于“鲸鱼海蟒间”的险境相呼应,表达了游子对家园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
《致云雀》课后训练习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__________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_________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 )。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经典往往读得__________。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__________,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浩如烟海 诠释 支离破碎 标本
B.汗牛充栋 诠释 分崩离析 标本
C.浩如烟海 解释 支离破碎 范本
D.汗牛充栋 解释 分崩离析 范本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而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有三至四成
B.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
C.竟然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不足三成学生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
D.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至四成,况且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也不足三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B.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进取的力量或者心灵上的抚慰。
C.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D.不仅人们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B.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D.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雪莱诗选》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
王教授是研究雪莱作品的行家,他对雪莱《致云雀》的鉴赏非常有见的,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C. 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们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髙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礼物我笑纳了。”
D. 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二)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1)下列对这两章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节选的这两章诗围绕“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这一表达中心组织材料。
B.大堰河之所以深爱着她的乳儿,是因为想让乳儿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C.大堰河把乳儿画的关云长像贴在灶边的墙上,表现了对乳儿的宠爱之情。
D.“乳儿不在她的旁侧”重复出现,突出了诗人未给大堰河送终的歉疚之情。
(2)诗中说“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如果大堰河的梦能够做醒,那么,将是怎样的一个梦?请联系作品,展开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雨巷》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1)下列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形象。“丁香结”象征着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的手法,其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2)《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全诗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氛围?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A
【解析】第一空处,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此处的语境为形容古今中外的书籍多,所以应该用成语“浩如烟海”
第二空处,诠释:指说明,解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也可理解为:对某事的讲解、证明。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此处的语境为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视角的理解,此处应该用“诠释”比较合适。
第三空处,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支离,零散,残缺。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此处的语境为人们对于阅读经典采取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所以经典往往读得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支离破碎”。
第四空处,标本:枝节和根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范本:典范的样本(多指书画)。此处的语境是指经典不是像那些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一样,它是有着强大活力的,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标本”。
2、【答案】B
【解析】根据前文“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的理解,接下来要补充的句子应该为大学生读了什么内容的书,先介绍读了什么方面的书,再说不读什么方面的书,据此可排除选项CD,然后再看A选项,句子“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可以理解为,以前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成,现在没有三成了,强调学生的减少,而此处的语境是强调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人数少,并没有减少的意思,所以应该用“尚不足”三成表示更符合题意,据此排除选项A。故选B。
3、【答案】A
【解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更是一种精神”错误,跟前面的主语“人们”搭配不当,句子主干为“人们是一种精神”,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人们获得一种精神”,跟前一句“人们获取知识”句式一样。第二处是:“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错误,语序不当,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A项,正确。B项,语序不当,“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错误,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C项,“更是一种精神”错误,跟前面的主语“人们”搭配不当,句子主干为“人们是一种精神”,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人们获得一种精神”,跟前一句“人们获取知识”句式一样。D项,语序不当,“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错误,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关联词语“不仅”的位置不当,两句的主语都是“人们”,所以应该把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人们”后面。
4、【答案】D
【解析】D项,虽然有“像”字,但该句并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答案】D
【解析】A项,“奉还”是归还对方的物品,是敬辞,不合语境。B项,“抛砖引玉”运用不得体,“抛砖引玉”是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C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
(二)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1)【答案】B
【解析】B项,原因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揭示出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的根本原因。
(2)【答案】在乳儿的婚礼上,大堰河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吃着乳儿的婚酒,乳儿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解析】答题时,注意抓住“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中的“梦”是什么,前文“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一句对于回答本题有着一定的提示作用。仔细阅读前一节,可知大堰河不能对人说的“梦”就是吃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让“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一声“婆婆”。根据大堰河的这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果大堰河的梦能够做醒,那么,将是怎样的一个梦。
2.阅读《雨巷》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1)【答案】C
【解析】C项“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2)【答案】全诗创造了低沉而优美的艺术氛围。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解析】本诗的意象是优美的,而带有愁怨的;流露的感情又是低沉彷徨的。
《百合花》课后训练习题
Ⅴ.课后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15分)
1.给加粗字注音。(4分)
劈手( ) 闪烁( ) 虔诚( ) 半晌(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破zhān( )帽 niǔ( )怩 抱qiàn( ) 踌chú( ) 幼zhì( )
3.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安详 小心翼翼 气势凶凶
B.发髻 日溢丰富 张皇失措
C.棉絮 平淡无其 义愤填膺
D.篝火 流水淙淙 起早熬夜
4.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敝帚自珍(破旧) 白鹤亮翅(闪光)
B.潜滋暗长(生出) 见异思迁(变动)
C.不能自己(停止) 群山环拱(围绕)
D.错落有致(情趣) 秉烛夜谈(拿着)
5.下列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文艺节目。
B.“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公园里到处是游玩的人,天黑了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问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令人失望。
D.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整体感悟(7分)
1.教学设计>文章以“百合花”为题目,有什么寓意?(3分)
2.教学设计>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何特色?(4分)
三、课文阅读题(16分)
阅读课文至结尾,回答问题。
1. 概括选文内容。(2分)
2. 文中医生说“不用打针了”是什么意思?(2分)
3.“我”阻止新媳妇“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膘了一眼”,“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如何理解?(3分)
4.选文第三段中的“劈手”表现了怎样的内容?(3分)
5.新媳妇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时,没有说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试揣度其心理,写一段话,写出此时她的心里所想。(50字左右)(6分)
四、类文阅读题(18分)
①那时候我很小,独自去离家有20分钟路程的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出来,我迷路了。这时华灯初上。不知是恐惧还是A(xiū sè),我不敢去问任何人,忍不住嘤嘤地哭了起来。
②这时走过来一对夫妇,那穿着薄呢大衣的女人低头拉住我的手轻声问道:“怎么了,小姑娘?”我大哭起来,告诉他们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那女人随即轻轻摸摸我的头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找找,好吗?”她又俯身拉起我的手,我在黑暗中感觉着她手的温暖。
③原来我离家并不远。那对善良的夫妇将我轻轻一送,就送到了我母亲身边。
④我破涕为笑的时候,他们向我微笑一下,转身离去了。夜色笼罩了他们修挺笔直的身影,我手心还留着那女人的手温。
⑤几十个寒冬酷暑过去了,我已有了那一对夫妇当时的年龄,他们留给我的温暖,仍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中。
⑥十几岁时的我常独自一个人去粮店买粮。那一次,我努力将一袋粮背到我单薄的肩上。可我却没有将它背上去。咬着牙,较着劲,试了一次又一次,始终差那么一点儿,我无望地站在这一袋粮食前。
⑦我决定再试一次,忽然粮袋顺利地上了肩。我B(chà yì)地转过头,发现一双苍老而虬筋毕露的手正托住我的粮袋,一双同样苍老却充满慈爱的眼睛在亲切地注视着我。给了我这一把力气的竞是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老人。那力气化作一股暖流汩汩地流进我的心里。
⑧一次,我生病在床,心绪异常烦躁,嘴唇干裂出一层白皮。突然听见“啪”的一声脆响,什么东西摔碎了。我恼怒地大喊起来:“妍妍,你又在淘气,你能不能让人安静一下?你真太不懂事了。”屋内静了半晌,才见女儿怯怯地走到我身边吸喘着说:“妈妈,我看你嘴太干了,想给你倒点热水喝,我不是故意弄碎杯子的,你别生气好吗?”我一下子把女儿那溢满莹莹泪水的眼睛紧紧地吻住了。我吮吸着女儿的泪,酸酸的,有点咸。
⑨人的一生可能经历过许多喜怒哀乐,但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却可能是那一次次温暖轻柔的抚摸。它就像那C(pái huái)在你周围的微风和细雨,让你体味着人生的温暖。
⑩这温暖的感觉浸润我的心许久了,我常被它逼得扪心自问:你曾向迷路者伸出你的友谊之手吗?你给了对你也许并不重要,但却是别人所急需的一把力了吗?你能谅解和宽容那些无意中伤害了你的人吗?只要感觉到那一丝丝温暖存在,人生就会轻松多了。能够给人以这种温暖,我想快乐一定会更多些。”
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3分)
A.xiū sè( ) B.chà yì( ) C.pái huái( )
2.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6分)
3.给本文加一个标题。(限四个字)(2分)
4.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
“爱幻想的我从此被幻想折磨着:当我所崇拜的老师在课堂上严厉而关切地注视我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温和的女医生轻揉我疼痛难忍的身体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我羡慕地望着一对对和谐、美丽、善良的夫妇的时候,我想,会是他们吗?”
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应在第 自然段与第 自然段之间。依据是 。(4分)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用一句话概括出来。(3分)
赏析:本文写了生活中一些助人的人,他们善良、淳朴、无私、厚道,这和《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有着相同的性格。在塑造人物上都采用了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不同的是《百合花》塑造了新媳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而本文写了三件事,塑造了多个这样性格的人物。
五、课外延伸(24分)
盖不完的房子 冰夫
爷爷忙碌了半生才盖起三间土屋。
土屋是用坯盖成的。
先把麦草轧成一段段的,每段大约有15公分长,掺到黄土里和成泥,用20公分宽40公分长的木板模具,拓成坯子,晒干后用它砌墙,上面砌成脊形,横上檩子,铺上高粱杆,抹上一层厚厚的泥,上面再苫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一所上墙草屋就建成了。
住这样的土屋是很麻烦的,每年秋天都要用碎麦草掺黄土和的泥抹一遍墙,一来可防止微小的空隙透风,冬天不保暖;二来防止明年春天和夏天雨水冲洗。如果墙外的泥被冲掉,就要危及里面的坯,那样房子就没有寿命了。
爷爷把一家人搬进草房之后,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开了花。那年月能住上这么好的草房,是值得老邻们羡慕的。爷爷常说:“这房子啊,够我住一辈子了,就在这养老了。”
等爸爸到了中年的时候,把草房扒倒盖起了砖瓦结构的北京平房,窗户比以前宽阔明亮了,还装上了暖气。一家人更是喜上眉梢。爷爷也住进来了,却看不出他有多么高兴,扒房子的时候,爷爷没有阻拦,只坐在一旁叹着气说:“好好的房子,说扒就扒了。我本来是想在这儿养老的。”
当老屋完全消失,红砖墙砌起来的时候,爷爷流下了眼泪:“我大半辈子的辛苦,说没就没了,真舍不得呀!”
爸爸劝爷爷说:“您老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住住好房子,这回不再扒了,住两辈子也没问题。”
等儿子长大的时候,这所砖瓦结构的老屋还是扒掉了,盖起了三间小独楼。爷爷住进楼房里笑得胡子在颤抖,眼里流着泪,不再表白自己的感受。爸爸一边说楼房就是比平房气派,可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那所平房不见了,那是他半生的劳动所得啊!那么好的房子说扒就扒了,他总觉得这辈子一点成就都没有了。
儿子看着用自己心血盖成的独楼,欣慰地说:“咱们家祖祖辈辈,到了我这儿才活出点人样来。这楼,再住几辈子都没问题。往后,子子孙孙再不用盖房子了。”
孙子在一旁接着说:“我才不稀罕。等我长大了,要扒掉它,再盖一个比它还高还大还漂亮的楼。”
“你敢,我打断你的腿。”儿子发火了,“这可是我半生心血,你敢给我毁了!”
孙子吓了一跳,急忙躲到了一边去。他现在年龄还小,谁能保证他不扒掉这幢楼再建新楼呢!
爷爷在临死的时候,终于悟透一个道理: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房子是盖不完的。
1. 给加粗字注音。(3分)
掺( ) 苫( ) 檩( )
2.土屋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要用碎麦草掺黄土和的泥抹一遍墙?”(不超过五个字)(4分)
3.爷爷、爸爸、儿子对扒掉自己盖的房子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5分)
4.画线处爷爷的两次流泪,心情是否相同?(4分)
5.孙子长大后,会不会扒掉这幢楼再建新楼呢?为什么?(8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
生活中人们常会做了这样那样的事之后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触,请以“ 之后”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适当运用对人物的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形象深入人心,通讯员的形象也鲜明生动。文中对通讯员去新媳妇家借被子一事没有细写出来,试根据人物性格合作探究一下,通讯员去借被子时与新媳妇发生怎样的冲突。
小幽默---保险之险
太太不懂保险的道理,认为缴保险费是浪费,先生连忙解释说:“保险是为了你和孩子,万一我死了,你们也有个保障呀!”
太太反驳说:“要是你不死呢?”
参考答案
Ⅱ.三、1.“我”的所见所闻。
2.象征了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秀品格。
3.时间顺序
4.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更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天真质朴的心灵和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5.主要塑造的人物是通讯员和新媳妇。
点拨:从教学设计>文章表现的主题上考虑。
Ⅲ.一、1.当 茹志鹃 短篇
2.通讯员 新媳妇 军民 鱼水 崇高品质 热爱 崇敬 军民团结
二、(二)1.前沿包扎所 2.借被子
3.通讯员 4.盖被子
Ⅳ.1.四次 第一次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又写出了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第二次写破洞表现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灵和回部队时的乐观情绪。第三次写破洞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第四次写新媳妇为通讯员缝破洞,表现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
点评: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去分析。
1. 两次 第一写出现表现了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及迫不及待回部队的心情。第二次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意在表明“我”对他无限的怀念。
点拨:解答此题,要懂得这些细节不是闲来之笔,它对刻画人物,表现情感都有一定作用。
Ⅴ.一、1.pī shuò qián shǎng
2.毡 扭 歉 躇 稚
3.D 点拨:A项中“凶”应为“汹”,B项中“溢”应为“益”,C项中“其”应为“奇”。
4.A 点拨:A项中“亮”应为“显露、显示”的意思。
5.A 点拨:对成语的感情色彩、具体内容要理解透彻。
二、1.“百合花”是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质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作者以此为题,不但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点拨:要将花的美好同人物的美好结合起来考虑。
1. 第一:写人物不是静止地、集中地描述其状貌心理,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第二: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点拨:也可从文中找相应例子来谈。
三、1.通讯员牺牲,新媳妇为其缝洞献被。 点拨:概括内容要完整。
2.表明通讯员已经牺牲了。
3.新媳妇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是对“我”的不理解她的内心表示不满。
点拨:要从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和愧疚上考虑。
4.“劈手”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 点拨:先要理解该词的意思,再放在语境中考虑。
5.如:多好的同志弟,为了救别人舍了自己的命,我献出一个被子算什么。同志弟,我把你肩上的破洞缝好了,你就放心地去吧。 点拨:要把人物的心理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心里所想要符合此时情景。
四、1.羞涩 诧异 徘徊
2.①一对善良的夫妇把迷路的“我”送回家。③一位老人帮我把一袋粮食背上肩。③女儿想为病中的“我”倒水都打碎了杯子。 点拨:要把握中心事件,语言要简练。
3.温暖人生 点拨:题目要能贯穿教学设计>文章的全部内容。
4.4 5 依据:从语言看,本段与第④段中“我手中还留着……手温”和第⑤段中“我已有了那一对……年龄”相关联;从内容看,本段是上文的延续,也是上文叙事后感情的抒发。 点拨:做此题,要从结构上或内容上或语言上去考虑。
5.时时给人温暖,人生才会更加快乐。 点拨:此题只要能体现中心内容,意思对即可。
五、1.chān shàn lǐn 点拨:第一个字不读“cān”,第二个不读“zhān”。
2.防风(保暖)防雨水。 点拨: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
3.态度一致:不愿意。因为各自盖的房子都花费了自己半生的劳动,代表着自己的成就。
点拨:从文中各人的语言上来分析、判断。
4.不相同。第一处是因为大半生的辛苦说没就没了,惋惜,舍不得;第二处是因为住进楼房里而激动、喜悦。 点拨:结合画线句子的上下文来分析。
5.会。因为①孙子说等自己长大,再盖一个更高大漂亮的楼;②人类不断进步,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孙子也会用盖房子表现自己的成就。
六、作文思路:根据提示,首先要写清事件,然后是所为,因为让写感触,可适当运用心理描写。
例文: 被车撞倒之后
放学后,我背着书包边往回走边想心事,忽然,一个自行车的前轮撞来,我被撞倒在地上。身后传来自行车的倒地声。我慢慢起来,刚想转过身骂那个无礼的人,看到是一个女孩爬起来,这时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我看到一张满含歉意又急又怕的脸,我还以为撞车的人是个专爱横冲直撞的冒失鬼呢?没想到站在我眼前的竟是一个手足无措的小女孩儿。我想,也许她刚学会骑车吧?心中的怒火不知不觉间熄灭了,我只是对她笑了笑,便一瘸一拐地走了。(点评:交代事件缘由。出乎意料。心理活动。被撞后的所为。)
总评:小短文从被撞人的角度交代了事件及被撞之后的情形。采用了心理描写,交代事件清楚。同时也写出了“我”对人的宽容。
Ⅵ.如:通讯员因为怕跟女同志讲话,说话态度强硬,直来直去,而新媳妇当时不理解借被子的原因,又加上才过门三天,舍不得自己的新被子,于是一个要借一个不给,就发生了冲突。 点拨:要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性格和相应的情节去探究。
《哦,香雪》课后训练习题
一、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请概括出来。
1、
2、
3.
4、
二、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
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读赏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
1、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有异同?
2、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分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3、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5、在课文的第63自然段中,体现了香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作者在67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7、在68—71自然段中,是什么让香雪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对周围的环境由“害怕”到“不再害怕”?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四、请你根据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概括小说的主题。
五、品味小说的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2、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3、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三道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2.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6分)
3.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6分)
答案
一、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二、1、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是第二。起初是观望议论,后来就做生意换一些发卡、纱巾之类的装饰品,再后来想换一个铅笔盒,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
三、1、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2、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3、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4、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5、坚毅执著6、淳朴善良7、得到铅笔盒而喜悦,想到明天能和同学一样拥有铅笔盒而兴奋。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四、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五、1、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2、香雪是清纯的、洁净的,有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含其他杂质,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
3、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六、
1.【答案】B。(本题能力层次为“分析综合C”。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2.【答案】本题的能力层次为“鉴赏评价D”,即“欣赏作品的形象”。
①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③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
④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4点中答对3点得6分)
3.【答案】
①展现了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
②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
(①②两点的能力层次为“分析综合C”,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人性的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
④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
⑤城乡差异所导致的心理失衡;
⑥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
(③④⑤⑥四点的能力层次为“探究F”,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答对3点得6分)
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第1单元单元序列写作1多思2021-06-0939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4课 柳永词两首2021-06-0911页
- 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2021-06-091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2021-06-0941页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练测:第三2021-06-093页
- 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9前方含解析2021-06-096页
- 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教案4 人教版必2021-06-094页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后强2021-06-099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窦娥2021-06-097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2021-06-0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