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00 KB
  • 2021-06-09 发布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年 5 月效实中学阶段性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00 分 时间:12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取缔 付梓.(zǐ) 胡同.(tóng) 落.(luò)枕 B. 欺陵 月晕.(yùn) 撇.(piě)开 趿.(tā)拉 C. 褶皱 脑髓.(suǐ) 鬈.(quán)曲 症.(zhēng)结 D. 精萃 逻辑.(ji) 引擎.(qíng) 不怿.(yì)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做题时由易到难,注意分析那些疑难字的读音, 注 意调动知识积累,适当运用联想进行比较,注意用好排除法。本题中, A项,同 tòng,落 lào ; B 项,“陵”应为“凌”,撇 piē ; D 项,“萃”应为“粹”,辑 jí。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 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 人皆知的实例。【甲】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 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 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 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 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 尚。【乙】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 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 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 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 2 -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丙】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 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 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 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 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因缘 B. 固然 C. 假如 D. 调和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C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 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中, A项,因缘:1.佛教把因为有这个事物而产生了那个事物叫因;这个事物由于那个事物而生成 叫缘。2.缘分。根据句意,此处用的是“缘分”的意思。使用正确。 B项,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肯定乙事实。此 处和后文的“但”搭配使用,使用正确。 C项,假如:表假设关系。根据后文的“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此处的关联词应该表示 一种让步关系,应该改为“即使”。 D项,调和:1. 调解使和好;2. 配合得适当; 3. 折中;妥协 ;4. 混和;搀和 5. 调味此 处根据句意,应该选用“配合得适当”的意思,使用正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生要必须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分号、冒号等的用法, 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了解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养成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提高 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中, C项,“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这句是表示陈述语气,应 该把问号改句号。 - 3 - 故选 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疫情防控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准确研判疫情——分清轻重缓急、辨明矛盾主次, 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 B. 无线网战,是围绕无线电磁信号为核心的信息网络进行的攻防作战,是当前普遍运用的作 战样式,也是未来战场上网络战的重要手段。 C. 嘉兴自从被评为“中国漫画创作基地”以来,一直秉持初衷,创新办展,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等方式,加大与国外城市的交流合作。 D. 网络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等相对表浅的层 面,朝着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纵深处进一步开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 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解答此类题目,应先采用语感直觉法,浏览选 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采用结构分析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 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此外可再辅以类比法或逻 辑分析法进行判断。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B项,“围绕无线电磁信号为核心”结构混乱,“围绕……”或者“以……为核心”二者取一。 C项,搭配不当,把“加大”改为“加强”;或成分残缺,在“合作”后加“力度”。 D项,语序不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等”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互换位置。 故选 A。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由于写在诗集的后面,故命 名为“后序”。与《五人墓碑记》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从封建士大夫的角度表现了作者对生 - 4 - 与死的理性思考。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汉书》、《后汉书》《三国演义》合称为“前 四史”。 C. 张溥,明代文学家,组织“复社”,批评朝政,声势甚隆。著有《七录斋集》,因所读必 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故名。 D.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当时统治当局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对中 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相比较《美美与共》,这篇文章更强调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熟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此类题目,要靠平时的积累,尤其是课文学过的文 学常识更要牢记。本题中, A项,“由于写在诗集的后面”理解错误。因为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 这篇为后序。 B项,《三国演义》不是前四史,《三国演义》应为《三国志》。 D项,“强调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错误。应该是更强调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选 C。 6.新冠疫情稳定后,各地开始陆续复工。阅读下面某工厂的复工流程图,分条陈述该厂员工 复工的条件。 【答案】来自其他地区的员工身体状况正常;来自重点疫情地区的员工经集中隔离后解除隔 - 5 - 离;确诊或疑似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员工经收治康复后复工。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 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 的要素之间的关系。题干要求“分条陈述该厂员工复工的条件”,需要注意人员主要分为两 类,为“来自其他地区的员工”和“来自重点疫情地区的员工”;“来自其他地区的员工” 的身体正常的,就能直接复工;如果有异常的,就需要报告送诊,确诊(疑似)为新冠病毒 感染的经收治并康复;如果是“来自重点疫情地区的员工”,就需要“集中隔离”,然后是 “解除隔离”,就可以复工了。考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来陈述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 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 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 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 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 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 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 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 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 - 6 - 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 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 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 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7.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怪人: 8. 格斯拉的结局由年轻人来讲述,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请作简析。 【答案】7. 7. ①格斯拉痴迷于制鞋,行为古怪。②格斯拉固守职业道德,与社会发展格 格不入。 8. ①年轻人作为将格斯拉店铺过户来的人,能更细致、全面地呈现格斯拉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②年轻人和“我”的对话体现了他对格斯拉的不解、不屑,与“我”对格斯拉的同情、理解、 怜悯、尊敬的情感形成反差。③无名无姓的年轻人的看法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这体现了工 业革命、市场竞争对手工业者的冲击,小说的主题得以深化。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的隐含意义。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 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 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本题要求理解“怪人”的含义,具 体语境是: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 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在年轻人眼里,格斯拉的“怪”主要体现在痴迷于制鞋,行为古怪;固守职业道德,与社会 发展格格不入。但格斯拉的“怪”是他可贵品质的间接反映,他一生追求品质,守护品质, 甚至以生命来维护品质,说他是怪人,从侧面讽刺和批评了当时的英国资本家的惟利是图的 本质,以及他们的堕落和腐朽。 - 7 -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格斯拉的结局由年轻人来讲述,这样安排情 节有何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我”是他的顾客,看不到做靴的过程,而这个年轻人是一个能 坐在旁边看他做靴人,他所见的正好弥补了“我”的视角的局限。格斯拉的结局让年轻人说 出,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全面的格斯拉,进一步丰满主人公形象。作为同行竞争者说出“他做 了顶好的靴子”的公道话更可信,更能从侧面衬托格斯拉靴子技艺高超。年轻人无名无姓, 他的话反映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其实透露了格斯拉饿死悲剧的社会原因。有深化小说主题 的作用。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 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 汉语中的“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通常指:①解释指示代词及非指代性词语在文中的 含义;②正确筛选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③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④确定 词语的本义及在文中的引申义;⑤掌握因修辞产生的临时意义;⑥确定虚词配合造成的特指 含义;⑦了解特殊语境暗示的言外之意或深层含义;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①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 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 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 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 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 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 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 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 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 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 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 8 - ②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 (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 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 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 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 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 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 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 概括。 ③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 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 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 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 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 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 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 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9.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思路。 10.本文是一篇文化随笔,观点鲜明,思路明晰,但“我看文化热”这个标题有点宽泛,不能 体现作者的观点,试着给本文拟一个新标题,并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9. 首先点明这次文化热有悖于真正的文化;接着用“文艺复兴”的例子,阐明文化 精神的内涵。 10. 新标题:别把伦理道德当文化 这种文化热不要也罢 正确理解人文精神 理由:这次文化热是把伦理道德当文化,再这么热下去,就会越走越窄,把伦理道德的细枝 末节当文化,真正的文化就没有了。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本题要求分析第②段的论述思路。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 9 - 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 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第二段文字内容说,“文化是一 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 但是“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点明这次 文化热有悖于真正的文化。接着说“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 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通过“文艺复兴”的例子,阐 明文化精神的内涵。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炼文意,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 认真研读文本,结合题干具体问题进行回答。本篇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明晰,但标题为“我 看文化热”这个标题有点宽泛,不能体现作者的观点,要求学生试着给本文拟一个新标题, 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再次审视文章题目,“我看文化热”,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是什 么。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把伦理道德当文化”的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基于此, 可以给文章拟写一个观点鲜明的标题,比如:别把伦理道德当文化;这种文化热不要也罢; 正确理解人文精神等,从而旗帜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1 呜呼!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 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 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 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复 何憾哉! 2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10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 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委:抛弃 B.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文:文饰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 张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之生也.幸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 臣之.壮也 即患秦兵之.来 C. 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3. 下列加点字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阙秦以利.晋 A.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 邻之厚,君之薄.也 C. 且庸人尚羞.之 D. 项伯杀人,臣活.之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B.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C. 敢以烦执事.. D. 行李..之往来 15. 下列句子句式和“而幸生也何为”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为莫己若者 B.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D. 予羁縻不得还 16.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段(一)的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文天祥“挽狂澜于既倒,扶 大厦之将倾”的决心,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B. 文段(一)中引用《出师表》片段,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鞠躬尽瘁, - 11 - 死而后已,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C. 文段(二)对郑伯着墨不多,但性格也很鲜明,他善于纳谏,勇于自我检讨,又精于言辞。 正是他的劝说,使烛之武踏上说秦之路。 D. 文段(二)烛之武智勇双全,娴于辞令。在游说秦伯的过程中,他真诚地为秦国的利益着 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秦伯,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17.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11. C 12. B 13. D 14. A 15. A 16. D 17.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 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 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C项,赐:“恩惠”的意思。句子翻译为:况且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 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 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 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 表动态或语气。 A项,前者:放在句中表停顿;后者:陈述句中放在句末表陈述。 C项,前者:连词,来;后者:连词,才。 D项,前者:介词,凭借;后者:介词,通过,经由。 B项,均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 - 12 - 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 活用类型。 例句中,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A项,重:形作名,重大的意义; B项,薄:形作动,变薄; C项,羞:形容词意动,以……为羞; D项,活: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 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 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 A项,古今异义相同,都是“惭愧、羞愧”的意思。 B项,遗体:古义,赐予的身体;今义,人死后所留下的躯体。 C项,执事:古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D项,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 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 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幸生也为何”,翻译为“但幸运的出生又能做什么呢”。 A项,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为莫若己者”; B项,定语后置句,“中心语+之+定语”, 正常语序为“大四海,有几人欤”; 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 ; D项,被动句,羁縻,“被拘留”的意思,整句翻译为:我被拘留不能回国。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 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 - 13 - 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他真诚地为秦国利益着想”错。烛之武之所以去游说秦伯,他的真实意图在于救助郑 国于危难之中,并非真诚地为秦国利益着想。 故选 D。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 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 证赋分点的落实。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作名,远地;其,代词,这; 焉,怎么,为什么;陪,增加。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 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 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 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附参考译文: 1、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 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 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 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 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 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 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 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2、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 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 14 -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 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 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于是答应了他。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 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 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 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 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 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 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 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 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 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 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 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 郑国。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及楚人平① 宣公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春秋》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 ② 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 王不能答。申叔时仆 ③ ,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 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 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 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 外平不书 ④ ,此何以书?大 ⑤ 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 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 - 15 - 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 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⑥而秣之,使肥者应客。 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 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 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 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 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 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 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 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公羊传》 注释: ①平:讲和。 ②毋畏:申犀之父,出使宋国被宋国处死。 ③仆:驾车。 ④指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郑伯求降,庄王与他讲和的事,《春秋》中没有记载。 ⑤大:赞扬。 ⑥柑马:给马嘴衔木棍。 18. 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尔无我虞. 虞: 欺骗 B. 寡君使元以病.告 病: 疾病 C. 是以告情.于子也 情: 实情 D. 析.骸而炊之 析:拆开,解开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王弃言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B. 何大其平乎.己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 与之盟而.告王 归而.求救国之策 D. 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求人可使报秦者. 20.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记载宋国和楚国讲和虽只有简短的一句,却有着“微言大义”,暗含着孔子鲜明 的褒贬态度,体现了孔子的“春秋笔法”。 B. 同样是讲和,孔子在《春秋》中只记载宋人和楚人讲和的事,却不记载楚庄公和郑伯讲和 - 16 - 的事,对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公羊传》的作者不以为然。 C. 选文部分,《左传》《公羊传》都对人物做了精彩的语言描写;而《公羊传》中的语言描写, 通篇全用对话,重复之中又有变化,颇为传神。 D. 对子反与华元讲和这件事情的态度,《左传》的看法较为模糊;而《公羊传》推崇二人的 以诚相见和在这次讲和中的作用,对《春秋》原文中贬的态度也有一些发挥,认为两位大夫 身处下位,背着国君讲和,是超越君权自作主张的行为,对孔子的“春秋笔法”有所揭示。 21. 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2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故 君 子 大 其 平 乎 己 也 此 皆 大 夫 也 其 称 “人” 何 贬 曷 为 贬 平 者 在 下 也。 【答案】18. B 19. C 20. B 21. 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跟你回去算了。 22.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 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病:“困难”的意思。句子翻译为: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 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前者为句末语气词;后者为代词,他。 B项,前者介词,相当于“于”,从;后者,形容词词尾。 C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D项,前者具有指代性质,代“……的人”;后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 C。 【20 题详解】 - 17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对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公羊传》的作者不以为然”错。文中,孔子没有厚此薄彼, 《公羊传》的作者也没有认为孔子的做法不对。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句翻译时应注意:“子”,你;“去”,离开,丢下;“孰与”,与谁;“处”,住;“从 子而归”,跟你回去。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句中,“此皆大夫也”是独立的判断句,主谓结构完整,此句前后须断开。“其称‘人’ 何?”语意完整,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翻译为“为什么以‘人’来称呼他们呢?”“贬”回 答以上的问题,译为“是贬低的意思”,“曷为贬?”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疑问句,其后断开。 句子翻译为:“所以君子尊重两国大夫自己出面媾和。司马子反和华元都是大夫,为什么以 “人”来称呼他们呢?是贬低的意思。为什么贬低?是因为媾和的人处在下位的原故”。 【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 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 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 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参考译文: 宋人和楚人讲和 宣公十五年。夏天五月,宋人和楚人讲和。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 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诺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 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采纳了他的意 - 18 - 见。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 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 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 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签订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 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左传》 鲁国之外的国家之间讲和,《春秋》是不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记载?是因为称赞这次的讲 和全在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促成的原故。为什么要称赞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讲和?楚庄王围 困宋国都城,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宋国回国了。 庄王于是派遣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都城,宋国华元也登上土山出城会见他。司马子 反说:“您的国家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了。”马马子反说:“怎么样的疲惫呢?” 华元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司马子反说:“唉呀!太疲 惫了!不过,我听说过:被围困的人,将木头衔在马嘴里再喂它饲料,用肥壮的马应付宾客。 您却透露了真情,这是为什么?”华元说:“我听说过:君子看见人家的苦难就怜悯,小人 看见人家的苦难就庆幸。我见您是位君子,所以向您报告实情。”司马子反说:“好,努力 干吧!我们的军队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这里回国 了。”说完作了一揖,就离开了华元,回去报告庄王。 返回庄王处。庄王说:“怎么样?”司马子反说:“他们疲惫了。”庄王说:”怎么样 的疲惫呢?”司马子反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庄王说: “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现在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就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 下臣已经告诉他,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庄王生气地说:“我派你前去观察他们的情况, 你为什么告诉他?”司马子反说:“以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楚国就可以没有 吗?所以告诉了他。”庄王说:“好,那就算了吧。不过,我还是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回 去。”司马子反说:“那么君王请住在这儿,请让下臣回去吧。”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国, 我和谁住在这里呢?我也跟着你回去好了。”就带领军队离开了宋国。所以君子尊重两国大 夫自己出面媾和。司马子反和华元都是大夫,为什么以“人”来称呼他们呢?是贬低的意思。 为什么贬低?是因为媾和的人处在下位的原故。——《公羊传》 (三)名句填空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 - 19 - (《五人墓碑记》) (2)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 碑记》) (3)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 传》) 【答案】 (1). 激昂大义 (2). 蹈死不顾 (3).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4).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5).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6). 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字:“激昂”“蹈”“顾”“亲戚”。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 思。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 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 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 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说: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但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 都没有目标。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写一篇论述类文章;(3)不少于 800 字; (4)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 20 - 坚定目标,勇往直前 坚定目标,勇往直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常青藤不断追求卓越的毅力让人叹为观止。和树相比,一个卑微渺小,一个粗壮强大; 一个芊芊细影,一个魁梧彪悍,可是,常青藤藤却最终超越了树,将它取而代之,这是又为 什么呢? 这并不是因为树太懦弱,只能说藤的不断追求使得自己更加强大。热带雨林的气候可以 说是常年湿润,这本并不适合藤的生长。为了追求阳光的滋养,藤不得不依附于大树之上, 但是,他有着追求卓越之心,他不断向上攀援,直至得到阳光的眷顾。而树却仗着自己的根 深蒂固,而缺少了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因而最终被藤夺取了阳光的滋养渐渐死去。 同样的生存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即使再卑微再渺小的人也应当有坚定目标、勇往直 前的理想。只有当你拥有了坚定的目标,你才能拥有不断攀援的动力。哪怕你强大如树,如 果缺少了勇往直前始终如一的理想,只会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最终一生碌碌无为。这样,强大 如树的人也会被身边原本卑微渺小的“藤”所打败,因为人家正不断追求理想以求达到最终 目标。 林肯的人生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他出身卑微,在家财万贯的“大树”的眼中,他 或许比“藤”还要渺小。然而,正是因为他有了这种坚定目标、勇往直前的气概,他从一个 鞋匠的儿子成为扬名世界的美国总统。 因为有了坚定目标、勇往直前的气概,他就拥有了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的动力。如果没有 这种不断追求理想的动力,他可能永远都只会是卑微的鞋匠;倘若他追求目标的动力在中途 停止,那么也许他现在最多只是个二流的律师。因为他不断追求目标,他不断向上攀援,不 断挑战并超越自我,因此,他超越了那些根基深厚的“参天大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拿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有些人虽是“小藤”却怀有不断追求理想勇往直前的信念,最 终意气风发的踏进成功的门槛。而有些人虽然是“树”,先天条件较他人卓越得多,但是, 如果我们安于现状,缺少不断追求目标的动力,最终我们也会像死去的树一样,哪怕你根基 再深,哪怕你条件再好,最终也会被你身边的“细藤”超越而抱憾终身。 因此,坚定目标、勇往直前的信念塑造了一个个人生的精彩。无论起点高低,无论根基 深浅,无论渺小强大,只要有这种不断追求成功的心,不停止不放弃,人人都能成为那棵获 取“阳光”的“常青藤”。 我相信上天眷顾的是那些有追求肯努力的人。只有坚定目标、勇往直前,不断的挑战自 我,你才能够像藤一样,常青不朽。 - 21 -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 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 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 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 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 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本则材料可 以分为两层意思:“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意思是人应该有一定的目标,有一 定的人生追求,或是有梦想有理想,否则就会颓废而丧失智慧;“但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 都没有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目标要明确,不能朝三暮四随意设定或是更改目标,否则相 当于没有目标,将会一事无成。 参考立意: (1)人活一辈子不能没有目标,浑浑噩噩; (2)目标明确容易成就人生; (3)要为自己的人生制定合适的目标; (4)明确目标,勇往直前; (5)目标要符合现实,不是越多越好。 可用素材: (1)我要周游世界:1818 年一个夏天的晚上,九岁的达尔文对他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 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秘,将来我要周游世界。为此他一直在作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 长斥责他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1831 年 12 月 27 日,达尔文终于搭上了“贝格尔”战舰, 开始了环球生物考察,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物种起源》就是他这次环球之 行的结晶。 (2)精卫填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炎帝神农有一个女儿叫女娲,有一次,她到 东海去游玩,不幸被海浪吞没。女娲死后变成了一只小鸟,叫“精卫”。“精卫”为了不让 后人有和自己一样惨痛的经历,于是每天从发鸠山上衔来小石子、树枝,发誓要填平东海。 人要有目标。虽然这是一则神话传说,但是它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有志者为实现目标、 信念而不懈努力。反面理解:理想、信念、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实际。 (3)目标犹如海上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目标犹如黑夜的火炬,照亮奋斗的路途;目标 - 22 - 犹如航行的风帆,推进破浪的航程。 (4)目标是干涸的沙漠中的一汪清泉,鼓励人们勇往直前,目标是黑夜中的一束灯光,指引 人们走向黎明,目标是寂寞寒冬中的一丝暖阳,给人们带来希望,目标是实现心中希望的不 竭力量之源,有了目标,就有了希望。 参考结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题目是《坚定目标,勇往直前》。文章娓娓而谈,作者围绕“目标”这个 关键词,正文部分开篇点题:“坚定目标,勇往直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文章主体 部分结合常青藤以及林肯的经历畅谈“坚定目标”的重要性,以便证明观点:“坚定目标, 勇往直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文章结尾处进行总结:“坚定目标,勇往直前,是开 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文章文笔细腻,语言流畅厚重,文意连贯紧凑。语言犀利中有一股哲 理意味,确实是一篇不错的范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 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 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 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 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 23 -